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

上传人:倪** 文档编号:8653929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9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66497.7

申请日:

20071227

公开号:

CN101195627B

公开日:

2010112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7D491/04,C07D491/14,C07D455/03,A61K31/4375,A61K31/4353,A61P31/04

主分类号:

C07D491/04,C07D491/14,C07D455/03,A61K31/4375,A61K31/4353,A61P31/04

申请人: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发明人:

左国营,徐贵丽,张青,王根春,高锁,孟凡堰,尹玉琴,张云玲,陈燕,陈芳,孔繁凡

地址:

650032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路212号

优先权:

CN200710066497A

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陈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具有通式I的苯并[C]菲啶类和通式II的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其中,R1至R10、R12至R15为氢、羟基、具有1~12个碳原子的链或环烷基、烷氧基或酰氧基、苄氧基、氯及其他卤素原子、氨基、羟甲基、醛基、羰基、丙酮基、羧基、磺酰氧基、4-甲基-苯磺酰氧基、芳基磺酰氧基、二苯基膦酰氧基和-OCONH2,R11为氢或甲基或氧原子;所述R5与R6(或在通式I中的R15)、R14与R15形成双键;R12或R13与相邻的N原子形成双键;N原子可以为叔或季N形式;R1至R10相邻碳上取代基可为二噁茂结构;这些生物碱对MRSA和产ESBLs等耐药菌显示较强抑菌及杀菌活性。

权利要求书

1.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所说的生物碱选自二氢白屈菜红碱、血根碱、白屈菜碱、氧化白屈菜红碱、8-甲氧基二氢两面针碱或12-甲氧基-5-羟基二氢血根碱。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苯并[C]菲啶(Benzo[C]phenanthridine)和原托品(Protopine)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且耐药程度日益加重。细菌耐药性常使治疗无效,感染加重,甚至死亡。同时,无效治疗也使医疗费用增加,其中包括患者的频繁入院和住院期的延长,从而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自1961年Jevons在英国首次发现发现第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以来,国内外临床分离MRSA阳性率越来越高,最高达到80%。与MSSA(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aureus,即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MRSA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致病力强且治疗效果差,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其首选抗菌药是万古霉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耐药菌的出现,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产物,1983年,德国的Knothe等首次报道ESBLs后,其临床检出率及耐药程度也在加重,其产生菌(主要是肠杆菌属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尤以前者为主)引起的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另一治疗难点,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植物药单体成分对耐药菌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关注,但是迄今很少对耐药菌有效植物成分的报告。

本申请针对临床上国内外耐药菌感染的现状,致力于从中草药中筛选对耐药菌有效的、具有新抗菌谱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重点对其中的生物碱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筛选和深入研究,从白屈菜中发现了含有异喹啉核类的生物碱特别是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对前述病原体显示较强抑制活性。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or L.)为罂粟科(Papaveraceae)白屈菜属植物,全草入药,味苦、性凉、有毒。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多种异喹啉生物碱,包括苯并菲啶型、原小檗碱型、原托品型和阿朴菲型等。现有技术关于含有苯并[C]菲啶类和原托品类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菌作用研究,主要是抗标准菌作用,如白屈菜总碱在体外可抑制革兰阳性菌、结核杆菌及真菌等。原托品碱、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对抗炭疸杆菌、葡萄球菌特别有效,另外,白屈菜提取物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如对腺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均有作用,白屈菜中苯并菲啶季胺碱抗炎作用强,毒性低,适用于治疗口腔炎症(牛长群,何丽一,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38;ArnoldB.The Alkaloids Chemistry andPharmacology,Vol.26.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1985:185)。

发明人检索到如下五项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CN1061964A,苯并[C]菲啶鎓衍生物的制备方述方法制备的化合物;专利文献2,CN1238772A,新颖的菲啶鎓衍生物;专利文献3,CN1204321A(WO97/16483),菲啶衍生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菲啶衍生物的药物;专利文献4,WO97/41890,包含苯并菲啶类生物碱的杀虫剂;专利文献5,CN200410042521.X,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原阿片碱及其药物制剂的制备和应用。

以上涉及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衍生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的文献,限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和杀虫作用;虽然也提到过抗细菌、真菌和抗病毒作用,但是没有文献提示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MRSA和产ESBLs耐药菌的作用。

纵观国内外的报道,也没有一项专利特指本发明所涉及的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的抗耐药菌作用。

本发明人已经申请了含有异喹啉核类的生物碱之一,即原小檗碱(protoberberine)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用途(申请号:200710066144.7)和含有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医药新用途(申请号:200710065995.X;公开号:CN101084906A),其中,后者涉及该类生物碱在制备抗乙肝病毒药物方面的应用。本申请作为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而得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针对临床上国外和我国慢性耐药菌感染的实际,重点对传统中草药中的生物碱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筛选和深入研究,该两类生物碱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多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类病原体,特别是MRSA显示较强抑制及杀灭活性,具有广谱抗耐药菌活性。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结构通式I的含有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和II的含有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方面的新用途,

其中,R1至R10、R12至R15为氢、羟基、具有1~12个碳原子的链或环烷基、烷氧基或酰氧基、苄氧基、氯及其他卤素原子、氨基、羟甲基、醛基、羰基、丙酮基、羧基、磺酰氧基、4-甲基-苯磺酰氧基、芳基磺酰氧基、二苯基膦酰氧基和-OCONH2,R11为氢或甲基或氧原子。

所述R5与R6(或在通式I中的R15)、R14与R15形成双键;R12或R13与相邻的N原子形成双键。N原子可以为叔或季N形式;R1至R10相邻碳上取代基可为二噁茂结构。

上述所包含的化合物和药物上可接受的盐类或载体作为制备抗耐药菌药物的单体及其组合物中的应用。

所述该药物上可接受的载体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赋形剂、粘合剂、润滑剂、崩解剂、包衣剂、乳化剂、悬浮剂、溶剂、稳定剂、吸收剂、注射用水和等渗剂。

所述的该组合物可以制成口服给药形式或注射给药形式。

本发明中作为有效成分的化合物1至8在植物中有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罂粟科和芸香科等植物的白屈菜属(Chelidonium)、紫堇属(Corydalis)、博落回属(Macleaya)飞龙掌血属(Toddalia)、崖椒属(Fagara)和花椒属(Zanthoxylum)等多属植物中,常见如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等。这些化合物已经公开发表在现有公知文献、例如以下参考文献中:

[1]宗永立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068;

[2]Slavik J.et al.,Collection Czechoslov.Chem.Commun.,1965,30,3697;1968,33,635;1977,42,2686;

[3]Paul J.Scheuer,et al.,J.Nat.Prod.,1962,42,1472;

[4]Tanahashi,T.et al.,J.Nat.Prod.,1990,53,579;

[5]李定祥等,中国天然药物,2004,2,285。

[6]柯珉珉等,植物学报,1982,24,124。

但是,没有文献提示这些基于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化合物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白屈菜全草酸性醇提取液中单体生物碱1~4的提取分离流程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本发明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可以商购或按现有文献提示的方法制备。如表1所例示的是部分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但是,这些实施仅以例示方式提供,而不起限定作用。

表1.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1至8的化学结构

下面将更详细地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中制备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及其药理作用。但是,这些实施仅以例示方式提供,而不起限定作用。

实施例1:从白屈菜中提取分离单体生物碱1-4。

取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全草按参考文献[2,3]中介绍的方法稍作调整进行:5kg药材用含5%醋酸的7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蒸去大部分乙醇,酸水提取液按常规酸碱处理方法,先加5%盐酸至PH2,用石油醚萃取,所得酸水层(S-1)用氯仿萃取得23g(L-1),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氯仿(10∶0~10∶1.5)梯度洗脱,得白屈菜碱(4=1.86g)和二氢白屈菜红碱(2=45mg)。

上述氯仿萃取过的酸水层(S-2)静置后滤取沉淀,用5%盐酸-乙醇(PH1)重结晶分离得到氯化血根碱(3=0.72g);上清液再加氨水调至PH10,用氯仿萃取得48g(L-2),再于石油醚∶氯仿∶甲醇∶二乙胺=10∶2∶0.5∶0~0∶10∶3∶1的条件下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得白屈菜红碱(1=0.94g)、血根碱(3=0.83g)。

实施例2:从季铵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转化为叔胺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

按参考文献[4]的方法,取白屈菜红碱盐酸盐(20mg,0.052mM)溶于15ml10%的稀盐酸,室温搅拌下加锌粉0.3g,继续搅拌过夜,反应混合物用氯仿萃取(60ml×3),用少量酸水(10%稀盐酸)洗涤萃取液,再水洗至中性,回收氯仿,残留物用乙醇重结晶得二氢白屈菜红碱14mg(收率77%)。所得产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与提取分离所得二氢白屈菜红碱一致。

其他季铵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转化为叔胺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可用类似方法制得。

实施例3:单体化合物的理化和波谱数据。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1):[C21H18NO4]+,黄色针晶,mp 201-202℃,碘化铋钾反应阳性。IR KBr max(cm-1):3380,2920,2824,1642(C≡N+),1575,1450,1364,1250,1100,1035(C-O-C),970,875,825;UV(nm,logε):228(4.49),274sh(4.54),282(4.62),320(4.26),346sh(3.55);EIMS:m/z 348[M]+(100),333(12),318(5),307(6),290(5),167(4),154(38),136(31),124(4)。1H-NMR(400MHz,DMSO-d6):4.07(3H,s,OMe),4.13(3H,s,3H,s,OMe),4.93(3H,s,3H,s,N-Me),6.22(2H,s,2H,s,-OCH2O-),7.83(1H,s,1H,s,H-1),8.24(1H,d,J=9.0Hz,H-9),8.26(1H,s,H-4),8.29(1H,d,J=9.0Hz,H-9),8.80(2H,d,J=9.0Hz,H-11),10.06(1H,s)。

二氢白屈菜红碱(2):类白色晶体,C21H19NO4,mp164-165℃,碘化铋钾反应阳性。EIMS:349[M]+(100),348(80),334[M-Me]+(15),333(12),332(14),319(15),304(11),290(19),276(9),174(10);UVλMeOH max(nm)226,278;IR KBr max(cm-1)2920,2850,1600,1460,1247cm1。1H NMR(400MHz):7.67,s(H-1),7.11,s(H-4),7.48,d,8.5Hz(H-5),7.70,d,8.6Hz(H-6),4.29,s(H-8),6.94,d,8.5Hz(H-11),7.51,d,8.5Hz(H-12),6.05,s(H-15),2.60,s(7-NCH3),3.88,s(9-OCH3),3.93,s(10-OCH3);13C NMR(100MHz):100.8(C-1),149.3(C-2),147.2(C-3),104.0(C-4),131.0(C-5a),125.5(C-5),120.4(C-6),124.3(C-13),118.1(C-12),111.2(C-11),151.8(C-10),147.2(C-9),126.3(C-8a),48.8(C-8),40.4(NCH3),126.4(C-1a),102.6(C-15),63.1(9-OMe),56.9(10-OMe)。

血根碱(3):[C20H14NO4]+,游离碱结晶(H2O),mp243~244℃(dec.),碘化铋钾反应阳性。IR KBr max(cm-1):2940,2882,1604,1460,1350,1323,1240,1080,1030,940,860,820,800;UV MeOH max nm(log):323(4.09),282(4.52),228(4.47),207(4.52);EIMS:m/z 204(2),122(36),94(100),93(22),91(10),79(18),55(21),41(30)。1HNMR(400Mz,DMSO-d6):7.62(1H,s,H-1),8.14(1H,s,H-4),10.21(1H,s,H-6),8.70(1H,d,J=8.6Hz,H-9),8.09(1H,d,J=8.6Hz,H-10),8.56(1H,d,J=9.1Hz,H-11),8.25(1H,d,J=9.1Hz,H-12),4.91(3H,s,5-Me),6.36(2H,s,3-OCH2O-),6.61(2H,s,7,8-OCH2O-)。

白屈菜碱(4):(±)-白屈菜碱:C20H19NO5,白色结晶(EtOH),mp 215~216℃,碘化铋钾反应阳性。1H-NMR(400MHz,CDCl3):6.76(1H,d,J=7.9Hz,H-9),6.73(1H,d,J=7.9Hz,H-10),6.66(1H,s,H-4),6.64(1H,s,H-1),5.99(1H,d,J=1.5Hz,C2,3-OCH2O),5.95(1H,d,J=1.3Hz,C2,3-OCH2O),5.92(1H,d,J=1.8Hz,C7,8-OCH2O),5.93(1H,d,J=1.5Hz,C7,8-OCH2O),4.23(1H,br s,H-11),4.08(1H,d,J=15.7Hz,H-6),3.57(1H,br s,H-H),3.43(1H,d,J=15.6Hz,H-6),3.21(1H,d,J=17.5Hz,H-12),3.08(1H,dd,J=16.5,4.3Hz,H-12),2.98(1H,t,J=2.8Hz,H-13),2.27(3H,s,N-CH3);13C-NMR(CDCl3):107.4(C-1),145.3CC-2),145.6(C-3),111.9(C-4),128.9(C-4a),53.9(C-6),117.1(C-6a),143.1(C-7),148.2(C-8),109.6(C-9),120.4(C-10),131.4(C-10a),72.4(C-11),39.7(C-12),125.8(C-12a),42.1(C-13),62.9(C-14),42.4(N-CH3),101.1(2,3-OCH2O),101.4(7,8-OCH2O)。

实施例4:用作药敏试验的临床耐药菌株MRSA的筛选

1.试验材料

抗菌素药敏纸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MH琼脂(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标本来源

从我院临床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筛选5株MRSA细菌,编号为为MRSA45、MRSA55、MRSA63、MRSA82、MRSA92,1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编号为KZF047,冰箱-20℃下保存备用。

3.细菌鉴定

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细菌鉴定方法对上述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经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并按公知的抗菌素药敏常规测试方法(K-B纸片法),参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4年标准进行耐药菌鉴定,头孢西丁对该标本的抑菌圈均≤19mm,故视为耐药SA菌株(MRSA)。产ESBLs菌株的鉴定严格按标准采用双纸片法进行(赵建平等,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2,25,112)。

4.药敏试验

进一步用K-B纸片法,按照我国卫生部于2000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SAST)常规操作,用MH琼脂培养基于35℃培养24小时,测定5株MRSA对常用抗菌素的敏感性,结果见表2。

表2.MRSA菌株对常用抗菌素的药敏性试验结果

  菌株  耐药(R)  中介  (M)  敏感(S)  MRSA45  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头孢硫咪、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加替沙  星  万古霉素  MRSA55  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  头孢唑啉、头孢硫咪、头孢呋辛  加替沙  星  万古霉素  MRSA63  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头孢呋辛、头孢硫咪、头孢  唑啉、红霉素、利福平  加替沙  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MRSA82  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啉、阿奇霉素、克林  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  /  万古霉素、加替沙星  利福平、SMZ  MRSA92  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苯唑青霉素、头  孢西丁  /  磷霉素、利福平、加替  沙星、哌拉西林/他唑  巴坦

实施例5:化合物1至8对耐药菌株的抗菌活性测定

1.试验材料

培养基:MH肉汤(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受试药:化合物1至8样品(由白屈菜中提取分离得到),溶剂:DMSO(分析纯),蒸馏水;标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孢菌ATCC2785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耐药菌:MRSA 5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ATCC35218(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肺炎克雷伯菌KZF047;对照药: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

2.药液制备

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各受试药品5mg,以无菌DMSO配成5mg/ml溶液作为原药溶液。

3.菌液的制备

用接种环把菌株接种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5℃恒温箱中培养24h,再用接种环把菌株转移至试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106cfu/ml作测定MIC用。

4.测定药物抑制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公知的二倍稀释法,取10支无菌试管编号并置于试管架上,在每支试管中加入1mlMH肉汤培养基,取原药液1ml与第一支试管摇匀,继而吸取1ml加入第二支试管中,依次类推稀释至第十管,弃去1ml,除第十管不加菌液,作阴性对照外,其余都加0.1ml稀释为106CFU/ml菌液摇匀,置培养箱中于35℃培养24小时,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方法进行受试药物活性评价,同时作阳性对照,所得具体测定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单体化合物1-8的体外抗耐药菌的MSSA和MRSA的MIC和MBC的活性说明。[μg/ml,Mean±SEM(n)]

  化合物  MIC  MBC  MSSA  MRSA  MSSA  MRSA  3  0.45±0.05(2)  0.64±0.19(5)  6.00±2.00(2)  21.60±3.99(5)  1  0.13±0.00(2)  2.98±1.14(5)  23.00±8.00(2)  36.00±9.34(5)  5  72.50±24.50(2)  145.50±0.00(1)  2325.00±775.00(2)  2325.00±0.00(1)  6  28.50±10.50(2)  205.00±97.06(4)  937.50±312.50(2)  1875.00±0.00(4)  2  30.00±10.00(2)  316.70±91.18(5)  487.50±162.50(2)  1096.00±132.53(5)  8  93.75±31.250(2)  400.25±176.42(4)  312.50±187.50(2)  1445.25±546.46(4)  7  1000.00±0.00(2)  1600.00±100.00(5)  3000.00±1000.00(2)  3000.00±0.00(5)  4  400.00±133.00(2)  2004.00±129.00(2)  2133.00±0.00(2)  2004.00±129.00(2)  氨苄西林  40.00±0.00(2)  /  160.00±0.00(2)  /  万古霉素  78.00±0.00(2)  2.19±0.94(4)  313.00±0.00(2)  57.50±47.50(4)

表4.单体化合物1、3的体外抗其它耐药菌的MIC和MBC的活性说明。[μg/ml,Mean±SEM(n=2)]

  化合物  活性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孢菌  标准菌  耐药菌  耐药菌  标准菌  3  MIC  142.50±47.50  142.50±47.50  567.00±189.00  284.00±94.00  MBC  142.50±47.50  284.00±94.00  756.00±0.00  756.00±0.00  1  MIC  18.75±6.25  300.00±100.00  400.00±0.00  300.00±100.00  MBC  37.50±12.50  400.00±0.00  400.00±0.00  400.00±0.00

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苯并C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195627 B (45)授权公告日 2010.11.24 CN 101195627 B *CN101195627B* (21)申请号 200710066497.7 (22)申请日 2007.12.27 C07D 491/04(2006.01) C07D 491/14(2006.01) C07D 455/03(2006.01) A61K 31/4375(2006.01) A61K 31/4353(2006.01) A61P 3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地址 650032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路 212 号 (72)发明人。

2、 左国营 徐贵丽 张青 王根春 高锁 孟凡堰 尹玉琴 张云玲 陈燕 陈芳 孔繁凡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53100 代理人 陈左 Simon Gibbons,Julia Leimkugel,Moyo Oluwatuyi.Activity of Zanthoxylum clava-herculis Extracts against Multi- drug Resistan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dr-MRSA). Phytotherapy Research 17(3).2003, 第 275 页。

3、 表 1. (54) 发明名称 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 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 (57) 摘要 具有通式I的苯并C菲啶类和通式II的原 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 其 中, R1至R10、 R12至R15为氢、 羟基、 具有112个碳 原子的链或环烷基、 烷氧基或酰氧基、 苄氧基、 氯 及其他卤素原子、 氨基、 羟甲基、 醛基、 羰基、 丙酮 基、 羧基、 磺酰氧基、 4-甲基-苯磺酰氧基、 芳基磺 酰氧基、 二苯基膦酰氧基和 -OCONH2, R11为氢或甲 基或氧原子 ; 所述 R5与 R6( 或在通式 I 中的 R15)、 R14与 R15形成双键 ; R1。

4、2或 R13与相邻的 N 原子形成 双键 ; N原子可以为叔或季N形式 ; R1至R10相邻碳 上取代基可为二噁茂结构 ; 这些生物碱对 MRSA 和 产 ESBLs 等耐药菌显示较强抑菌及杀菌活性。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王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1 页 CN 101195627 B1/1 页 2 1. 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新用途, 所说的生物碱选自二氢白 屈菜红碱、 血根碱、 白屈菜碱、 氧化白屈菜红碱、 8-甲氧基二氢两面针碱或12-甲氧基-5-羟 基二氢血根。

5、碱。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195627 B1/9 页 3 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 新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苯并 C 菲啶 (BenzoCphenanthridine) 和原托品 (Protopine) 类 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 应用, 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且耐药程度日益加重。细菌耐药性常 使治疗无效, 感染加重, 甚至死亡。同时, 无效治疗也使医疗费用增加, 其中包括患者的 频繁入院和住院期的延长, 从而加重患者和社会。

6、的负担。自 1961 年 Jevons 在英国首次 发现发现第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以 来, 国 内 外 临 床 分 离 MRSA 阳 性 率 越 来 越 高, 最 高 达 到 80 。 与 MSSA(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aureus, 即 甲 氧 西 林 敏 感 金 黄 色 葡 萄 球菌 ) 相比, MRSA 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致病力强且治疗效果差, 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 要病菌之一, 其首选抗菌药是万古霉素。产超广谱 - 内酰。

7、胺酶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s, ESBLs) 耐药菌的出现, 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产物, 1983 年, 德国的 Knothe 等首次报道 ESBLs 后, 其临床检出率及耐药程度也在加重, 其产生菌 ( 主要是肠杆 菌属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尤以前者为主 ) 引起的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另一 治疗难点, 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 植物药单体成分对耐药菌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关 注, 但是迄今很少对耐药菌有效植物成分的报告。 0003 本申请针对临床上国内外耐药菌感染的现状, 致力于从中草药中筛选对耐药菌有 效的、 具有新抗菌谱和作用机制的抗菌。

8、药, 重点对其中的生物碱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筛选 和深入研究, 从白屈菜中发现了含有异喹啉核类的生物碱特别是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 生物碱对前述病原体显示较强抑制活性。 0004 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or L.) 为罂粟科 (Papaveraceae) 白屈菜属植物, 全草 入药, 味苦、 性凉、 有毒。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多种异喹啉生物碱, 包括 苯并菲啶型、 原小檗碱型、 原托品型和阿朴菲型等。现有技术关于含有苯并 C 菲啶类和 原托品类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菌作用研究, 主要是抗标准菌作用, 如白屈菜总 碱在体外可抑制革兰阳性菌、 结核杆菌及真菌等。

9、。原托品碱、 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对抗炭 疸杆菌、 葡萄球菌特别有效, 另外, 白屈菜提取物还具有抗病毒作用, 如对腺病毒、 单纯性疱 疹病毒、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心肌炎等均有作用, 白屈菜中苯并菲啶季胺碱抗炎作用强, 毒 性低, 适用于治疗口腔炎症 ( 牛长群, 何丽一, 中国药学杂志, 1994, 29, 138 ; ArnoldB.The Alkaloids Chemistry andPharmacology, Vol.26.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Inc.1985 : 185)。 0005 发明人检索到如下五项专利文献 : 专利文献 1, CN1061964。

10、A, 苯并 C 菲啶鎓衍生 物的制备方述方法制备的化合物 ; 专利文献 2, CN1238772A, 新颖的菲啶鎓衍生物 ; 专利文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2/9 页 4 献 3, CN1204321A(WO97/16483), 菲啶衍生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菲啶衍生物的药物 ; 专利 文献 4, WO97/41890, 包含苯并菲啶类生物碱的杀虫剂 ; 专利文献 5, CN200410042521.X, 一 种从植物中提取原阿片碱及其药物制剂的制备和应用。 0006 以上涉及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衍生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的文献, 限于抗肿 瘤、 抗血小板聚集、 抗心律失常和杀。

11、虫作用 ; 虽然也提到过抗细菌、 真菌和抗病毒作用, 但是 没有文献提示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 MRSA 和产 ESBLs 耐药菌的作 用。 0007 纵观国内外的报道, 也没有一项专利特指本发明所涉及的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 和原托品类生物碱的抗耐药菌作用。 0008 本 发 明 人 已 经 申 请 了 含 有 异 喹 啉 核 类 的 生 物 碱 之 一, 即 原 小 檗 碱 (protoberberine) 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中的用途 ( 申请号 : 200710066144.7) 和 含有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医药新用途 ( 申请号 : 20071。

12、0065995.X ; 公开号 : CN101084906A), 其中, 后者涉及该类生物碱在制备抗乙肝病毒药物方面的应用。本申请作 为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而得出。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苯并 C 菲啶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 中的新用途, 针对临床上国外和我国慢性耐药菌感染的实际, 重点对传统中草药中的生物 碱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筛选和深入研究, 该两类生物碱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多种临床常 用抗菌素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类病原体, 特别是 MRSA 显示较强抑制及杀灭活性, 具有广谱抗耐药菌活性。 0010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结构通式I的含有苯并C菲啶类生物。

13、碱及其衍生物和II 的含有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方面的新用途, 0011 0012 其中, R1至 R10、 R12至 R15为氢、 羟基、 具有 1 12 个碳原子的链或环烷基、 烷氧基 或酰氧基、 苄氧基、 氯及其他卤素原子、 氨基、 羟甲基、 醛基、 羰基、 丙酮基、 羧基、 磺酰氧基、 4-甲基-苯磺酰氧基、 芳基磺酰氧基、 二苯基膦酰氧基和-OCONH2, R11为氢或甲基或氧原子。 0013 所述 R5与 R6( 或在通式 I 中的 R15)、 R14与 R15形成双键 ; R12或 R13与相邻的 N 原子 形成双键。N 原子可以为叔或季 N 形式 ; R1至。

14、 R10相邻碳上取代基可为二噁茂结构。 0014 上述所包含的化合物和药物上可接受的盐类或载体作为制备抗耐药菌药物的单 体及其组合物中的应用。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3/9 页 5 0015 所述该药物上可接受的载体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 : 赋形剂、 粘合剂、 润滑剂、 崩解 剂、 包衣剂、 乳化剂、 悬浮剂、 溶剂、 稳定剂、 吸收剂、 注射用水和等渗剂。 0016 所述的该组合物可以制成口服给药形式或注射给药形式。 0017 本发明中作为有效成分的化合物 1 至 8 在植物中有广泛分布, 主要存在于罂粟科 和芸香科等植物的白屈菜属(Chelidonium)、 紫堇属(Cor。

15、ydalis)、 博落回属(Macleaya)飞 龙掌血属 (Toddalia)、 崖椒属 (Fagara) 和花椒属 (Zanthoxylum) 等多属植物中, 常见如白 屈菜 (Chelidonium majus), 岩黄连 (Corydalis saxicola), 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 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 等。这些化合物已经公开发表在现有公知文献、 例如以下 参考文献中 : 0018 1 宗永立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2068 ; 0019 2Slavik J.et al., Collection Czechos。

16、lov.Chem.Commun., 1965, 30, 3697 ; 1968, 33, 635 ; 1977, 42, 2686 ; 0020 3Paul J.Scheuer, et al., J.Nat.Prod., 1962, 42, 1472 ; 0021 4Tanahashi, T.et al., J.Nat.Prod., 1990, 53, 579 ; 0022 5 李定祥等, 中国天然药物, 2004, 2, 285。 0023 6 柯珉珉等, 植物学报, 1982, 24, 124。 0024 但是, 没有文献提示这些基于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 物的化合。

17、物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附图说明 0025 图 1 是本发明中白屈菜全草酸性醇提取液中单体生物碱 1 4 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用于本发明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可以商购或按现有文献提示的方法制备。如表 1 所例示的是部分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但是, 这些实施仅以例示方式提供, 而不起限定作用。 0027 表 1. 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和原托品类生物碱 1 至 8 的化学结构 0028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4/9 页 6 0029 下面将更详细地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中制备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 物的方法及其。

18、药理作用。但是, 这些实施仅以例示方式提供, 而不起限定作用。 0030 实施例 1 : 从白屈菜中提取分离单体生物碱 1-4。 0031 取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us) 全草按参考文献 2, 3 中介绍的方法稍作调整 进行 : 5kg 药材用含 5醋酸的 7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 合并提取液, 减压浓缩蒸去大部分 乙醇, 酸水提取液按常规酸碱处理方法, 先加 5盐酸至 PH2, 用石油醚萃取, 所得酸水层 (S-1) 用氯仿萃取得 23g(L-1), 经硅胶柱层析, 石油醚氯仿 (10 0 10 1.5) 梯度洗 脱, 得白屈菜碱 (4 1.86g) 和二氢白屈菜红碱 (2 。

19、45mg)。 0032 上述氯仿萃取过的酸水层(S-2)静置后滤取沉淀, 用5盐酸-乙醇(PH1)重结晶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5/9 页 7 分离得到氯化血根碱 (3 0.72g) ; 上清液再加氨水调至 PH10, 用氯仿萃取得 48g(L-2), 再 于石油醚氯仿甲醇二乙胺 10 2 0.5 0 0 10 3 1 的条件下经反复 硅胶柱层析得白屈菜红碱 (1 0.94g)、 血根碱 (3 0.83g)。 0033 实施例 2 : 从季铵型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转化为叔胺型苯并 C 菲啶类生物碱。 0034 按参考文献4的方法, 取白屈菜红碱盐酸盐(20mg, 0.052。

20、mM)溶于15ml10的稀 盐酸, 室温搅拌下加锌粉 0.3g, 继续搅拌过夜, 反应混合物用氯仿萃取 (60ml3), 用少量 酸水 (10稀盐酸 ) 洗涤萃取液, 再水洗至中性, 回收氯仿, 残留物用乙醇重结晶得二氢白 屈菜红碱 14mg( 收率 77 )。所得产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与提取分离所得二氢白屈菜红 碱一致。 0035 其他季铵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转化为叔胺型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可用类似 方法制得。 0036 实施例 3 : 单体化合物的理化和波谱数据。 0037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 (1) : C21H18NO4+, 黄色针晶, mp 201-202, 碘化铋钾反 应阳性。IR K。

21、Br max(cm-1) : 3380, 2920, 2824, 1642(C N+), 1575, 1450, 1364, 1250, 1100, 1035(C-O-C), 970, 875, 825 ; UV(nm, log) : 228(4.49), 274sh(4.54), 282(4.62), 320(4.26), 346sh(3.55) ; EIMS : m/z 348M+(100), 333(12), 318(5), 307(6), 290(5), 167(4), 154(38), 136(31), 124(4)。1H-NMR(400MHz, DMSO-d6) : 4.07(3H。

22、, s, OMe), 4.13(3H, s, 3H, s, OMe), 4.93(3H, s, 3H, s, N-Me), 6.22(2H, s, 2H, s, -OCH2O-), 7.83(1H, s, 1H, s, H-1), 8.24(1H, d, J 9.0Hz, H-9), 8.26(1H, s, H-4), 8.29(1H, d, J 9.0Hz, H-9), 8.80(2H, d, J 9.0Hz, H-11), 10.06(1H, s)。 0038 二氢白屈菜红碱 (2) : 类白色晶体, C21H19NO4, mp164-165, 碘化铋钾反应阳 性。EIMS : 349M+。

23、(100), 348(80), 334M-Me+(15), 333(12), 332(14), 319(15), 304(11), 290(19), 276(9), 174(10) ; UVMeOH max(nm)226, 278 ; IR KBr max(cm-1)2920, 2850, 1600, 1460, 1247cm1。1H NMR(400MHz) : 7.67, s(H-1), 7.11, s(H-4), 7.48, d, 8.5Hz(H-5), 7.70, d, 8.6Hz(H-6), 4.29, s(H-8), 6.94, d, 8.5Hz(H-11), 7.51, d, 8.。

24、5Hz(H-12), 6.05, s(H-15), 2.60, s(7-NCH3), 3.88, s(9-OCH3), 3.93, s(10-OCH3) ; 13C NMR(100MHz) : 100.8(C-1), 149.3(C-2), 147.2(C-3), 104.0(C-4), 131.0(C-5a), 125.5(C-5), 120.4(C-6), 124.3(C-13), 118.1(C-12), 111.2(C-11), 151.8(C-10), 147.2(C-9), 126.3(C-8a), 48.8(C-8), 40.4(NCH3), 126.4(C-1a), 102.6。

25、(C-15), 63.1(9-OMe), 56.9(10-OMe)。 0039 血根碱 (3) : C20H14NO4+, 游离碱结晶 (H2O), mp243 244 (dec.), 碘化铋钾 反 应 阳 性。IR KBr max(cm-1) : 2940, 2882, 1604, 1460, 1350, 1323, 1240, 1080, 1030, 940, 860, 820, 800 ; UV MeOH max nm(log) : 323(4.09), 282(4.52), 228(4.47), 207(4.52) ; EIMS : m/z 204(2), 122(36), 94(10。

26、0), 93(22), 91(10), 79(18), 55(21), 41(30)。1HNMR(400Mz, DMSO-d6) : 7.62(1H, s, H-1), 8.14(1H, s, H-4), 10.21(1H, s, H-6), 8.70(1H, d, J 8.6Hz, H-9), 8.09(1H, d, J 8.6Hz, H-10), 8.56(1H, d, J 9.1Hz, H-11), 8.25(1H, d, J 9.1Hz, H-12), 4.91(3H, s, 5-Me), 6.36(2H, s, 3-OCH2O-), 6.61(2H, s, 7, 8-OCH2O-)。。

27、 0040 白屈菜碱 (4) : ()- 白屈菜碱 : C20H19NO5, 白色结晶 (EtOH), mp 215 216, 碘 化铋钾反应阳性。1H-NMR(400MHz, CDCl3) : 6.76(1H, d, J 7.9Hz, H-9), 6.73(1H, d, J 7.9Hz, H-10), 6.66(1H, s, H-4), 6.64(1H, s, H-1), 5.99(1H, d, J 1.5Hz, C2, 3-OCH2O),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6/9 页 8 5.95(1H, d, J 1.3Hz, C2, 3-OCH2O), 5.92(1H, d, J。

28、 1.8Hz, C7, 8-OCH2O), 5.93(1H, d, J 1.5Hz, C7, 8-OCH2O), 4.23(1H, br s, H-11), 4.08(1H, d, J 15.7Hz, H-6), 3.57(1H, br s, H-H), 3.43(1H, d, J 15.6Hz, H-6), 3.21(1H, d, J 17.5Hz, H-12), 3.08(1H, dd, J 16.5, 4.3Hz, H-12), 2.98(1H, t, J 2.8Hz, H-13), 2.27(3H, s, N-CH3) ; 13C-NMR(CDCl 3) : 107.4(C-1), 1。

29、45.3CC-2), 145.6(C-3), 111.9(C-4), 128.9(C-4a), 53.9(C-6), 117.1(C-6a), 143.1(C-7), 148.2(C-8), 109.6(C-9), 120.4(C-10), 131.4(C-10a), 72.4(C-11), 39.7(C-12), 125.8(C-12a), 42.1(C-13), 62.9(C-14), 42.4(N-CH3), 101.1(2, 3-OCH2O), 101.4(7, 8-OCH2O)。 0041 实施例 4 : 用作药敏试验的临床耐药菌株 MRSA 的筛选 0042 1. 试验材料 004。

30、3 抗菌素药敏纸片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MH 琼脂 (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 限公司 )。 0044 2. 标本来源 0045 从我院临床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筛选 5 株 MRSA 细菌, 编号为为 MRSA45、 MRSA55、 MRSA63、 MRSA82、 MRSA92, 1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编号为KZF047, 冰箱-20下保存备用。 0046 3. 细菌鉴定 0047 依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细菌鉴定方法对上述细 菌进行分离、 培养, 经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并按公知的抗菌素药敏常规测试方法 (K-B纸片法), 参照美国临床试验。

31、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4年标准进行耐药菌鉴定, 头孢 西丁对该标本的抑菌圈均 19mm, 故视为耐药 SA 菌株 (MRSA)。产 ESBLs 菌株的鉴定严格 按标准采用双纸片法进行 ( 赵建平等,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2, 25, 112)。 0048 4. 药敏试验 0049 进一步用 K-B 纸片法, 按照我国卫生部于 2000 年 5 月 1 日颁布实施的 纸片法抗 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 (SAST) 常规操作, 用 MH 琼脂培养基于 35培养 24 小时, 测定 5 株 MRSA 对常用抗菌素的敏感性, 结果见表 2。 0050 表 2.MRSA 菌株对常用抗菌素的药。

32、敏性试验结果 0051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7/9 页 9 菌株 耐药 (R) 中介 (M) 敏感 (S) MRSA45 青霉素、 氨苄西林、 苯唑西林、 红霉素、 克拉霉素、 克林霉素、 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 头孢硫咪、 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 加替沙 星 万古霉素 MRSA55 青霉素、 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红霉素、 头孢唑啉、 头孢硫咪、 头孢呋辛 加替沙 星 万古霉素 MRSA63 青霉素、 苯唑青霉素、 氨苄西林、 克林霉素、 头孢呋辛、 头孢硫咪、 头孢 唑啉、 红霉素、 利福平 加替沙 星 哌。

33、拉西林 / 他唑巴坦 MRSA82 青霉素、 苯唑青霉素、 氨苄西林、 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 阿奇霉素、 克林 霉素、 克拉霉素、 红霉素 / 万古霉素、 加替沙星 利福平、 SMZ MRSA92 青霉素、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左氧氟沙星、 苯唑青霉素、 头 孢西丁 / 磷霉素、 利福平、 加替 沙星、 哌拉西林 / 他唑 巴坦 0052 实施例 5 : 化合物 1 至 8 对耐药菌株的抗菌活性测定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8/9 页 10 0053 1. 试验材料 0054 培养基 : MH肉汤(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 受试药 : 化合物1至8样品。

34、(由 白屈菜中提取分离得到 ), 溶剂 : DMSO( 分析纯 ), 蒸馏水 ; 标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 ATCC25923、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孢菌ATCC2785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耐药菌 : MRSA 5株, 产ESBLs大肠埃希菌ATCC35218(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肺炎克雷 伯菌 KZF047 ; 对照药 : 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 0055 2. 药液制备 0056 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各受试药品 5mg, 以无菌 DMSO 配成 5mg/ml 溶液作为原药溶 液。 0057 3. 菌液的制备 0058 用接种环把菌株接种。

35、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置于 35恒温箱中培养 24h, 再用接种 环把菌株转移至试管中, 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 106cfu/ml 作测定 MIC 用。 0059 4. 测定药物抑制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0060 采用公知的二倍稀释法, 取 10 支无菌试管编号并置于试管架上, 在每支试管中加 入 1mlMH 肉汤培养基, 取原药液 1ml 与第一支试管摇匀, 继而吸取 1ml 加入第二支试管中, 依次类推稀释至第十管, 弃去 1ml, 除第十管不加菌液, 作阴性对照外, 其余都加 0.1ml 稀释 为 106CFU/ml 菌液摇匀, 置培养箱中于 35培养 24 小时, 按本领域技术人。

36、员公知方法进行 受试药物活性评价, 同时作阳性对照, 所得具体测定结果如表 3 和表 4 所示。 0061 表 3. 单体化合物 1-8 的体外抗耐药菌的 MSSA 和 MRSA 的 MIC 和 MBC 的活性说明。 g/ml, MeanSEM(n) 0062 化合物 MIC MBC MSSA MRSA MSSA MRSA 3 0.450.05(2) 0.640.19(5) 6.002.00(2) 21.603.99(5) 1 0.130.00(2) 2.981.14(5) 23.008.00(2) 36.009.34(5) 5 72.5024.50(2) 145.500.00(1) 2325。

37、.00775.00(2) 2325.000.00(1) 6 28.5010.50(2) 205.0097.06(4) 937.50312.50(2) 1875.000.00(4) 2 30.0010.00(2) 316.7091.18(5) 487.50162.50(2) 1096.00132.53(5) 8 93.7531.250(2) 400.25176.42(4) 312.50187.50(2) 1445.25546.46(4) 7 1000.000.00(2) 1600.00100.00(5) 3000.001000.00(2) 3000.000.00(5) 4 400.00133.0。

38、0(2) 2004.00129.00(2) 2133.000.00(2) 2004.00129.00(2) 氨苄西林 40.000.00(2) / 160.000.00(2) / 万古霉素 78.000.00(2) 2.190.94(4) 313.000.00(2) 57.5047.50(4)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9/9 页 11 0063 表 4. 单体化合物 1、 3 的体外抗其它耐药菌的 MIC 和 MBC 的活性说明。g/ml, MeanSEM(n 2) 0064 化合物 活性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孢菌 标准菌 耐药菌 耐药菌 标准菌 3 MIC 142.5047.50 142.5047.50 567.00189.00 284.0094.00 MBC 142.5047.50 284.0094.00 756.000.00 756.000.00 1 MIC 18.756.25 300.00100.00 400.000.00 300.00100.00 MBC 37.5012.50 400.000.00 400.000.00 400.000.00 说 明 书 CN 101195627 B1/1 页 12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