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

上传人:jo****n 文档编号:8651609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6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86688.X

申请日:

20140310

公开号:

CN103820514B

公开日:

201710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P21/02,C12R1/91

主分类号:

C12P21/02,C12R1/91

申请人:

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盛光阳,黄俊龙,张涤平,吴园园,张向荣,黄健,王康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石化工业区雅园路14号

优先权:

CN201410086688A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李新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过逆向灌注方式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主要包括含血清培养阶段和无血清培养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均包括逆流灌注和提速搅拌过程。本发明通过由生物反应器底部向上逆流灌注培养基,从而保障新鲜的培养基可均匀到达各载体间隙,使营养物质可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换,可避免细胞生长速度不一和死细胞比例增加的问题。通过间隔将转速提高至300‑500rpm并保持一定时间,可进一步保障营养物质可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换,从而避免因接触面积增大而致使局部细胞密度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生产方法使细胞培养规模可达100L,从而提高产量,降低了EPO的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载体和CHO细胞悬液加入已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然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并将生物反应器的转速设为100-250rpm,培养细胞12-24h;S2、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生物反应器先以常速搅拌6-24h后,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搅拌1-10min,然后再调回常速,其中,所述常速为100-250rpm,所述高速为300-500rpm,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当糖的日消耗量≧1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S3、将生物反应器中的含血清培养基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6-12h;S4、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生物反应器以100-250rpm搅拌6-24h后,将转速提高至300-500rpm并保持1-10min,然后再调回100-250rpm,使生物反应器内的无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培养细胞至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S5、细胞收获液经分离、纯化得EPO;整个细胞培养过程中保持压力≤0.2MPa,溶氧量为30-80%,pH为7.0-7.4,温度为35-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速为200rpm,所述高速为300rp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每天提高转速1-4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每天提高转速1-4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HO细胞在接种后生物反应器内的细胞浓度为0.5-5×10cell/m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的用量为10-40g/L。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逆向灌注方式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红细胞成熟的糖蛋白激素,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促进红细胞生成。人体缺氧时,此种激素产生应激增加,致使红细胞加快生成,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改善缺氧症状。在基因重组技术诞生之前,EPO主要从贫血患者的尿和绵羊血中提取,得率非常低,且极不稳定,理化和生物性质难以测定,亦无法大规模应用。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构建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CHO细胞),通过工程细胞培养表达,纯化精制后得到基因工程重组蛋白EPO,主要用于治疗因长期接受肾透析而导致的恶性贫血症,还可用于改善癌症病人因做化疗或其他手术等所引起的贫血症。1990年初入市场的EPO在全球只拿到了2亿美元年销售额。但时隔15年后,其在2004年全球总销售额已达惊人的119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60倍,并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销售额突破百亿美元的生物工程药品。据DATAMONITOR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15年,全球EPO市场将达143亿~150亿美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动物细胞培养表达制备治疗性重组蛋白质药物已成为当今生物制药领域中的主流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工业化最关键的技术是使细胞的培养条件达到最优化,尽可能消除或减轻培养环境对细胞的影响,维持细胞高活力和提高细胞密度,达到大规模化程度。目前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中,培养的CHO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是传统的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其原理在于将片状纤维载体置于生物反应器中间,并使其固定进行细胞培养。细胞可附着在载体上生长,也可固定在载体纤维之间,并靠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搅拌产生的负压迫使培养基不断从上而下流经载体。细胞培养是通过搅拌器将培养基循环供给至贴附在片状载体上的细胞,以达致营养成分和溶氧的传递;但随着细胞的增殖,片状载体的重量也随之增加而使载体与载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实际细胞扩增面积减少,这时,现有的细胞培养技术中的灌注方式及搅拌方式就不能保证培养基和溶氧得到及时的供给,导致细胞因局部密集而呈现生长速度不一及死细胞的比例增加,直接影响整个扩增和表达,最终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量减少。因此,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工艺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营养成分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换,减少乳酸、氨离子、二氧化碳、甲基乙二醛等的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优化细胞培养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可解决目前促红素生产中细胞培养技术无法突破最大14L培养规模瓶颈的技术难题,提高CHO细胞培养过程中促红素表达的细胞培养规模和产量,从而提供一种可使营养成分充分交换、减少有毒代谢产物积累并且使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培养规模可达100L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载体和CHO细胞悬液加入已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然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并将生物反应器的转速设为100-250rpm,培养细胞12-24h。

优选的,接种后的生物反应器内的CHO细胞的细胞浓度大于0.5×105cell/mL,更优选的细胞浓度为0.5-5×105cell/mL;所述载体的用量为10-40g/L。

优选的,所述含血清培养基为含10%牛血清DEMA培养基;所述载体为聚酯片。

优选的细胞培养条件为:压力≤0.2MPa,溶氧量为30-80%,pH为7.0-7.4,温度为35-38℃。

(2)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当糖的日消耗量≧1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优选的,生物反应器先以常速搅拌6-24h后,再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搅拌1-10min,然后再调回常速。优选的,常速为100-250rpm,高速为300-500rpm。更优选的,常速为200rpm,高速为300rpm。

优选的,每天提高转速1-4次。

(3)将生物反应器中的含血清培养基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6-12h。

优选的,将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后再加入无血清培养基。

优选的,所述无血清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和添加剂组成;基础培养基由质量份额比为1:9的DMEM培养基和CHO-S-SFMⅡ培养基组成;添加剂及其用量为D-半乳糖250mg/L、D-甘露糖250mg/L、N-乙酰氨基葡萄糖250mg/L、D-葡萄糖1-3g/L和正丁酸钠1.0mmol/L。

优选的细胞培养条件为:压力≤0.2MPa,溶氧量为30-80%,pH为7.0-7.4,温度为35-38℃。

(4)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使生物反应器内的无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培养细胞至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

优选的,生物反应器先以100-250rpm的转速搅拌6-24h后,再将转速提高至300-500rpm并保持1-10min,然后再调回100-250rpm。

优选的,每天提高转速1-4次。

(5)细胞收获液经分离、纯化得EPO。

优选的,细胞收获液依次通过亲和层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反相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EPO。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由生物反应器底部向上逆流灌注培养基,从而保障新鲜的培养基可均匀到达各载体间隙,使营养物质可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换,可避免细胞生长速度不一和死细胞比例增加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通过采用100-250rpm的转速,并间隔将转速提高至300-500rpm且保持一定时间,使载体不断的翻转从而可与新鲜培养基进行更充分的接触,进一步保障营养物质可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换,从而避免因接触面积增大而致使局部细胞密度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通过逆流灌注培养基和循环调整转速,可减少乳酸、氨离子、二氧化碳和甲基乙二醛等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并且细胞培养规模可达100L,从而提高产量,降低了EPO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生产的EPO中唾液酸含量的对比;

图2为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中细胞收获液与传统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中高唾液酸EPO比重的对比;

图3为HPLC检测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生产的EPO的纯度的对比;

图4为实施例4、19、20生产的EPO与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肽图对比;

图5为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的每一亚批(每100L细胞收获液为一亚批)的EPO表达量;

图6为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中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天数及对应的糖的日消耗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含血清培养基:10%牛血清DEMA培养基。

无血清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和添加剂组成。其中,基础培养基由质量份额比为1:9的DMEM培养基和CHO-S-SFMⅡ培养基组成;添加剂及其用量为D-半乳糖250mg/L、D-甘露糖250mg/L、N-乙酰氨基葡萄糖250mg/L、D-葡萄糖1-3g/L和正丁酸钠1.0mmol/L。

载体:聚酯片。

实施例1-16

第一阶段: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CHO细胞复苏后,经培养制备成细胞悬液,备用。

向30L装有载体且已高温高压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含血清培养基。同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常速搅拌,罐内压力≤0.2Mpa。然后接种CHO细胞,使罐内细胞浓度达到一定量,并补给含血清培养基至罐内载体、细胞悬液和培养基的总体积等于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开始进行细胞固定培养。

完成细胞固定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逆流灌注的流量为0.5-3.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且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大于逆流灌注的流量,并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在灌注培养过程中,先以常速搅拌培养一段时间(记为常速时间),然后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保持一段时间(记为高速时间),接着再将转速重新调回常速。每天提高转速几次,使罐内的载体不断翻转。当生物反应器加入含血清培养基流量>3.0L/h,糖的日消耗量≧2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第二阶段: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将罐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然后加入无血清培养基至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常速搅拌,罐内压力≤0.2Mpa,开始进行细胞无灌注培养。

完成细胞无灌注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逆流灌注的流量为0.5-3.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且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大于逆流灌注的流量,并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在灌注培养过程中,先以常速搅拌培养一段时间(记为常速时间),然后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保持一段时间(记为高速时间),接着再将转速重新调回常速。每天提高转速几次,使罐内的载体不断翻转。

当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终止表达培养,下罐。

所述细胞收获液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中排出的旧培养基。

第三阶段:EPO的分离、纯化。

根据现有的分离、纯化技术,将细胞收获液依次经亲和层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反相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EPO终产物。

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还可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5-38℃,pH7.0-7.4,DO30-80%,罐内压力≤0.2Mpa。

实施例1-16中的各工艺参数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的工艺条件

表2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的工艺条件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操作流程相同,不同之处为将30L的生物反应器改为60L的生物反应器,载体的用量为1200g,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至糖的日消耗量≧42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操作流程相同,不同之处为将30L的生物反应器改为80L的生物反应器,载体的用量为1600g。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至糖的日消耗量≧56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实施例1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操作流程相同,不同之处为将30L的生物反应器改为100L的生物反应器,载体的用量为2000g。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至糖的日消耗量≧7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实施例20

第一阶段: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CHO细胞复苏后,经培养制备成细胞悬液,备用。

向30L装有1000g载体且已高温高压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含血清培养基。同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转速为150rpm,罐内压力≤0.2Mpa。然后接种CHO细胞,使罐内细胞浓度为3×105cell/mL,并补给含血清培养基至罐内载体、细胞悬液和培养基的总体积等于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开始进行24h细胞固定培养。

完成细胞固定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逆流灌注的流量为0.5-3.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且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大于逆流灌注的流量,并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当生物反应器加入含血清培养基流量>3.0L/h,糖的日消耗量≧2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第二阶段: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将罐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然后加入无血清培养基至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常速搅拌,罐内压力≤0.2Mpa,开始进行6h细胞无灌注培养。

完成细胞无灌注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逆流灌注的流量为0.5-3.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且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大于逆流灌注的流量,并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当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终止表达培养,下罐。

第三阶段:EPO的分离、纯化。

细胞收获液依次经亲和层析、DEAE离子交换、反相层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得到EPO终产物。

比较例1

第一阶段: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CHO细胞复苏后,经培养制备成细胞悬液,备用。

向14L装有400g载体且已高温高压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含血清培养基。同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转速为150rpm,罐内压力≤0.2Mpa。然后接种CHO细胞,使罐内细胞浓度为0.5×105cell/mL,并补给含血清培养基至罐内载体、细胞悬液和培养基的总体积等于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开始进行持续24h的细胞固定培养。

完成细胞固定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上部向下连续灌注含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连续灌注的流量为0.1-1.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2-1.1L/h,且连续灌注的流量小于旧培养基排出的流量,并通过调整连续灌注的流量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1.5g/L。当连续灌注的流量为>1.0L/h,糖的日消耗量≧1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第二阶段: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将罐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然后加入无血清培养基至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温度37℃,pH7.20,DO50%,常速搅拌,罐内压力≤0.2Mpa,开始进行持续6h的细胞无灌注培养。

完成细胞无灌注培养后,由生物反应器的上部向下连续灌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灌注培养。其中,连续灌注的流量为0.1-1.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2-1.1L/h。当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终止表达培养,下罐。

第三阶段:EPO的分离、纯化。

细胞收获液依次经亲和层析、DEAE离子交换、反相层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得到EPO终产物。

比较例2

本比较例与比较例1的操作流程相同,不同之处为将14L的生物反应器改为30L的生物反应器,载体的用量为600g,接种CHO细胞后,罐内的细胞浓度为0.8×105Cell/mL,连续灌注的流量为0.5-3.0L/h,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且连续灌注的流量小于旧培养基排出的流量,并通过调整连续灌注的流量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1.5g/L。当连续灌注的流量>3.0L/h,糖的日消耗量≧200g/d时,停止含血清培养基的培养。

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EPO的产量、单产时间及生产的EPO的各参数如下表3所示。

表3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EPO的产量、单产时间及生产的EPO的各参数

单产时间是指EPO的平均日产量。

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的EPO的外源性DNA残留量<100pg/10000IU,CH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0.01%,细菌内毒素<1EU/10000IU。

此外,将实施例4、19、20和比较例1的细胞收获液及所生产的EPO分别进行以下测试:a、唾液酸含量对比;b、细胞收获液及传统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中高唾液酸EPO比重的对比;c、HPLC检测EPO纯度对比;d、生产的EPO与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肽图对比;e、每一亚批(每100L细胞收获液为一亚批)的EPO表达量对比;f、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天数及糖的日消耗量对比。测试结果如图1-6所示。

图1中A代表比较例1,B代表实施例20,C代表实施例4,D代表实施例19。结果显示,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能提高EPO中的唾液酸含量。

图2中A代表实施例19,B代表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C代表比较例1,D代表实施例20,E代表实施例4。结果显示,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能增加细胞收获液中高唾液酸EPO的比重。

图3中A代表实施例19,B代表实施例4,C代表实施例20,D代表比较例1。结果显示,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的产物与传统方法培养的EPO在同一位点出现,所得产物为EPO,纯度≥98%。

图4中A代表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B代表实施例19,C代表实施例4,D代表实施例20,E代表比较例1。结果显示,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的产物与传统方法培养的EPO的肽图分析一致,所得产物为EPO。

图5和图6中,A代表比较例1,B代表实施例20,C代表实施例4,D代表实施例19。结果显示,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能增加细胞收获液中EPO的表达量,同时,在表达培养过程中符合糖浓度≥1.5g/L,表明细胞状态是良好的。

根据反复多次的试验及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生产EPO的数据,总结如下:由实施例4、20与比较例1-2比较可知,通过逆向灌注的方式进行培养,不仅可实现30L的细胞培养规模,还可提高EPO的产量、纯度等各指标;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可显著提高EPO的产量,唾液酸的含量及体内比活性等。由实施例9-16可知,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中,常速搅拌的时间和转速的选择,以及高速搅拌的时间、转速和搅拌次数对EPO的产量及其它参数均都有显著的影响。当常速搅拌的转速高于250rmp时,或高速搅拌的转速高于500rmp,或高速搅拌的时间过长及高速搅拌次数过多时,会使原本附着的细胞容易脱落,导致收获产物减少。因此,常速搅拌为100-250rmp,高速搅拌为300-500rmp,搅拌时间1-10min,以及每天加速搅拌次数1-4次相配合,既可使营养成分进行充分的交换,又可避免细胞脱落,从而可提高细胞培养的规模,突破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的14L培养规模的瓶颈,并且还可提高EPO的产量、单产时间以及其它指标。由实施例19可知,当细胞培养规模到达100L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单产时间,与30L的细胞培养规模相比,单产时间只降低了0.04g/d。

以上所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发明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发明的保护。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086688.X (22)申请日 2014.03.1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382051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5.28 (73)专利权人 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石 化工业区雅园路14号 (72)发明人 盛光阳黄俊龙张涤平吴园园 张向荣黄健王康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代理人 李新林 (51)Int.Cl. C12P 21/02(2006.0。

2、1) C12R 1/91(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102057053 A,2011.05.11, CN 102653772 A,2012.09.05, CN 103205478 A,2013.07.17, CN 102268402 A,2011.12.07, 杨栋等.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重组人促红 细胞生成素条件的优化.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第12卷(第26期),5053-5057. 审查员 刘俊 (54)发明名称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通过逆向灌注方式高效生产促红细 胞生成素的方法, 主。

3、要包括含血清培养阶段和无 血清培养阶段, 并且每个阶段均包括逆流灌注和 提速搅拌过程。 本发明通过由生物反应器底部向 上逆流灌注培养基, 从而保障新鲜的培养基可均 匀到达各载体间隙, 使营养物质可进行充分、 及 时的交换, 可避免细胞生长速度不一和死细胞比 例增加的问题。 通过间隔将转速提高至300- 500rpm并保持一定时间, 可进一步保障营养物质 可进行充分、 及时的交换, 从而避免因接触面积 增大而致使局部细胞密度减少、 细胞分布不均匀 的问题。 本生产方法使细胞培养规模可达100L, 从而提高产量, 降低了EPO的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9页 附图4页 CN 1038205。

4、14 B 2017.10.31 CN 103820514 B 1.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S1、 将载体和CHO细胞悬液加入已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 然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 并将 生物反应器的转速设为100-250rpm, 培养细胞12-24h; S2、 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 生物反应器先以常速搅拌 6-24h后, 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搅拌1-10min, 然后再调回常速,其中, 所述常速为100- 250rpm, 所述高速为300-500rpm, 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 以上, 当糖的日消耗量1。

5、00g/d时, 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S3、 将生物反应器中的含血清培养基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 培养细胞6-12h; S4、 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 生物反应器以100-250rpm 搅拌6-24h后, 将转速提高至300-500rpm并保持1-10min, 然后再调回100-250rpm,使生物反 应器内的无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 培养细胞至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 3000IU/mL; S5、 细胞收获液经分离、 纯化得EPO; 整个细胞培养过程中保持压力0.2MPa, 溶氧量为30-80, pH为7.0-7.4, 温度为35- 38。 2.根据。

6、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速为 200rpm, 所述高速为300rp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 中, 每天提高转速1-4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 中, 每天提高转速1-4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CHO细 胞在接种后生物反应器内的细胞浓度为0.5-5105cell/m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的 用量为10。

7、-40g/L。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3820514 B 2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通过逆向灌注方式高效 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是一种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分化和红 细胞成熟的糖蛋白激素, 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 进入血液循环, 作用于 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 促进红细胞生成。 人体缺氧时, 此种激素产生应激增加, 致使红细胞 加快生成, 增加血流比溶度 (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 , 改善缺。

8、氧症状。 在基因重组技术 诞生之前, EPO主要从贫血患者的尿和绵羊血中提取, 得率非常低, 且极不稳定, 理化和生物 性质难以测定, 亦无法大规模应用。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构建到中国仓 鼠卵巢细胞中 (CHO细胞) , 通过工程细胞培养表达, 纯化精制后得到基因工程重组蛋白EPO, 主要用于治疗因长期接受肾透析而导致的恶性贫血症, 还可用于改善癌症病人因做化疗或 其他手术等所引起的贫血症。 1990年初入市场的EPO在全球只拿到了2亿美元年销售额。 但 时隔15年后, 其在2004年全球总销售额已达惊人的119亿美元, 销售额增长了60倍, 并因此 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销售额。

9、突破百亿美元的生物工程药品。 据DATAMONITOR咨询公司的一份 报告预测, 到2015年, 全球EPO市场将达143亿150亿美元, 总体呈上升趋势。 0003 动物细胞培养表达制备治疗性重组蛋白质药物已成为当今生物制药领域中的主 流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工业化最关键的技术是使细胞的培养条件达到最优化,尽可能消除 或减轻培养环境对细胞的影响,维持细胞高活力和提高细胞密度, 达到大规模化程度。 目前 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中, 培养的CHO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是传统的固定床生物反应 器, 其原理在于将片状纤维载体置于生物反应器中间, 并使其固定进行细胞培养。 细胞可附 着在载体上生长, 也可。

10、固定在载体纤维之间, 并靠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搅拌产生的负压迫使 培养基不断从上而下流经载体。 细胞培养是通过搅拌器将培养基循环供给至贴附在片状载 体上的细胞, 以达致营养成分和溶氧的传递; 但随着细胞的增殖, 片状载体的重量也随之增 加而使载体与载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 从而使实际细胞扩增面积减少, 这时, 现有的细胞 培养技术中的灌注方式及搅拌方式就不能保证培养基和溶氧得到及时的供给, 导致细胞因 局部密集而呈现生长速度不一及死细胞的比例增加, 直接影响整个扩增和表达, 最终导致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量减少。 因此, 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工艺的重点和难 点在于如何使营养成分能够进行充。

11、分的交换, 减少乳酸、 氨离子、 二氧化碳、 甲基乙二醛等 的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 优化细胞培养环境。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可解决目前促红素生产中细胞培养技术无法突破最大14L培养规模瓶颈的 技术难题, 提高CHO细胞培养过程中促红素表达的细胞培养规模和产量, 从而提供一种可使 营养成分充分交换、 减少有毒代谢产物积累并且使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培养规模可达100L 说明书 1/9 页 3 CN 103820514 B 3 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方法。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 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06 将载体和CHO细胞悬液。

12、加入已灭菌的生物反应器中, 然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 并将 生物反应器的转速设为100-250rpm, 培养细胞12-24h。 0007 优选的, 接种后的生物反应器内的CHO细胞的细胞浓度大于0.5105cell/mL, 更 优选的细胞浓度为0.5-5105cell/mL; 所述载体的用量为10-40g/L。 0008 优选的, 所述含血清培养基为含10%牛血清DEMA培养基; 所述载体为聚酯片。 0009 优选的细胞培养条件为: 压力0.2MPa, 溶氧量为30-80%, pH为7.0-7.4, 温度为 35-38。 0010 (2) 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含血清培养基, 使生物。

13、反应器内的含 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 当糖的日消耗量100g/d时, 停止含血清培养基 培养。 0011 优选的, 生物反应器先以常速搅拌6-24h后, 再将转速提高至高速并搅拌1-10min, 然后再调回常速。 优选的, 常速为100-250rpm, 高速为300-500rpm。 更优选的, 常速为 200rpm, 高速为300rpm。 0012 优选的, 每天提高转速1-4次。 0013 (3) 将生物反应器中的含血清培养基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 培养细胞6-12h。 0014 优选的, 将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后再加入无血清培养基。 0015 优选的, 所述无血。

14、清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和添加剂组成; 基础培养基由质量份额 比为1:9的DMEM培养基和CHO-S-SFM培养基组成; 添加剂及其用量为D-半乳糖250mg/L、 D- 甘露糖250mg/L、 N-乙酰氨基葡萄糖250mg/L、 D-葡萄糖1-3g/L和正丁酸钠1.0mmol/L。 0016 优选的细胞培养条件为: 压力0.2MPa, 溶氧量为30-80%, pH为7.0-7.4, 温度为 35-38。 0017 (4) 由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向上连续逆流灌注无血清培养基, 使生物反应器内的无 血清培养基的糖浓度保持在1.5g/L以上; 培养细胞至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1.0L/h, 糖的日消耗量10。

15、0g/d 时, 停止含血清培养基培养。 0073 第二阶段: 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0074 将罐内的含血清培养基排空, 然后加入无血清培养基至生物反应器的工作体积, 并将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条件分别设为: 温度37, pH7.20, DO50%, 常速搅拌, 罐内压力 0.2Mpa, 开始进行持续6h的细胞无灌注培养。 0075 完成细胞无灌注培养后, 由生物反应器的上部向下连续灌注无血清培养基, 进行 细胞灌注培养。 其中, 连续灌注的流量为0.1-1.0L/h, 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2-1.1L/h。 当细胞收获液的体外活性3000IU/mL, 终止表达培养, 下罐。 0076 第。

16、三阶段: EPO的分离、 纯化。 0077 细胞收获液依次经亲和层析、 DEAE离子交换、 反相层析和凝胶过滤, 分离纯化得到 EPO终产物。 0078 比较例2 0079 本比较例与比较例1的操作流程相同, 不同之处为将14L的生物反应器改为30L的 生物反应器, 载体的用量为600g, 接种CHO细胞后, 罐内的细胞浓度为0.8105Cell/mL, 连 续灌注的流量为0.5-3.0L/h, 旧培养基的排出流量为0.5-3.5L/h, 且连续灌注的流量小于 旧培养基排出的流量, 并通过调整连续灌注的流量使生物反应器内的含血清培养基的糖浓 度1.5g/L。 当连续灌注的流量3.0L/h, 糖。

17、的日消耗量200g/d时, 停止含血清培养基的 培养。 0080 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EPO的产量、 单产时间及生产的EPO的各参数如下表3 所示。 0081 表3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EPO的产量、 单产时间及生产的EPO的各参数 说明书 7/9 页 9 CN 103820514 B 9 0082 0083 0084 单产时间是指EPO的平均日产量。 0085 实施例1-20和比较例1-2生产的EPO的外源性DNA残留量100pg/10000IU, CHO细 胞蛋白质残留量0.01%, 细菌内毒素1EU/10000IU。 0086 此外, 将实施例4、 19、 20和比。

18、较例1的细胞收获液及所生产的EPO分别进行以下测 试: a、 唾液酸含量对比; b、 细胞收获液及传统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中高唾液酸EPO比重 的对比; c、 HPLC检测EPO纯度对比; d、 生产的EPO与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的肽图对 比; e、 每一亚批 (每100L细胞收获液为一亚批) 的EPO表达量对比; f、 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天数 及糖的日消耗量对比。 测试结果如图1-6所示。 说明书 8/9 页 10 CN 103820514 B 10 0087 图1中A代表比较例1, B代表实施例20, C代表实施例4, D代表实施例19。 结果显示,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

19、相结合培养能提高EPO中的唾液酸含量。 0088 图2中A代表实施例19, B代表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 C代表比较例1, D代 表实施例20, E代表实施例4。 结果显示,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能增加细 胞收获液中高唾液酸EPO的比重。 0089 图3中A代表实施例19, B代表实施例4, C代表实施例20, D代表比较例1。 结果显示,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的产物与传统方法培养的EPO在同一位点出现, 所得产物为EPO, 纯度98%。 0090 图4中A代表传统培养方法生产的EPO对照品, B代表实施例19, C代表实施例4, D代 表实施例20,。

20、 E代表比较例1。 结果显示,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的产物与 传统方法培养的EPO的肽图分析一致, 所得产物为EPO。 0091 图5和图6中, A代表比较例1, B代表实施例20, C代表实施例4, D代表实施例19。 结果 显示,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培养能增加细胞收获液中EPO的表达量, 同时, 在表达培养过程中符合糖浓度1.5g/L, 表明细胞状态是良好的。 0092 根据反复多次的试验及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生产EPO的数据, 总结如下: 由实施例 4、 20与比较例1-2比较可知, 通过逆向灌注的方式进行培养, 不仅可实现30L的细胞培养规 模, 还可提高E。

21、PO的产量、 纯度等各指标; 逆向灌注方式与循环调整转速相结合, 可显著提高 EPO的产量, 唾液酸的含量及体内比活性等。 由实施例9-16可知, 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 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阶段中, 常速搅拌的时间和转速的选择, 以及高速搅拌的时间、 转速和 搅拌次数对EPO的产量及其它参数均都有显著的影响。 当常速搅拌的转速高于250rmp时, 或 高速搅拌的转速高于500rmp, 或高速搅拌的时间过长及高速搅拌次数过多时, 会使原本附 着的细胞容易脱落, 导致收获产物减少。 因此, 常速搅拌为100-250rmp, 高速搅拌为300- 500rmp, 搅拌时间1-10min, 以及每天加速。

22、搅拌次数1-4次相配合, 既可使营养成分进行充分 的交换, 又可避免细胞脱落, 从而可提高细胞培养的规模, 突破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的14L 培养规模的瓶颈, 并且还可提高EPO的产量、 单产时间以及其它指标。 由实施例19可知, 当细 胞培养规模到达100L时, 仍能保持较高的单产时间, 与30L的细胞培养规模相比, 单产时间 只降低了0.04g/d。 0093 以上所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 但不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 任何依本发明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 均受本发 明的保护。 说明书 9/9 页 11 CN 103820514 B 11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4 页 12 CN 103820514 B 12 图3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3 CN 103820514 B 13 图4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4 CN 103820514 B 14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5 CN 103820514 B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