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8613244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1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20936405.X

申请日:

20180614

公开号:

CN208454880U

公开日:

2019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9J7/29,C09J7/40,C09J7/38

主分类号:

C09J7/29,C09J7/40,C09J7/38

申请人:

江苏墨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国明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经济开发区堰新路311号1号楼1817室

优先权:

CN201820936405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李双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该外保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所述软磁材料层位于所述外保护膜层与所述胶粘剂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的厚度为0.023~0.07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5~0.025mm,所述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5~0.030mm,所述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3~0.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8~0.022mm,所述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6~0.028mm,所述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4~0.0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所述内保护膜层位于所述胶粘剂层远离所述软磁材料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25~0.036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剂层为聚酯类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为片层结构,所述软磁材料层为非晶、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10.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即充电板上的发射线圈中产生的高频磁通被移动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所接收,然后将磁通转换为电力给设备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传输方便,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

目前,用于无线充电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为三层膜,保护带膜、软磁材料层以及内保护膜,且现有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在无线充电领域不能满足无线充电的高频磁通量的吸收,存在磁性性能不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其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高渗透性以及低损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的厚度为0.023~0.07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5~0.025mm,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5~0.030mm,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3~0.0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8~0.022mm,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6~0.028mm,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4~0.0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

内保护膜层位于胶粘剂层远离软磁材料层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内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内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25~0.03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胶粘剂层为聚酯类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为片层结构,软磁材料层为非晶、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该外保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制作成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卷延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磁通量吸收材料;110-外保护膜层;120-软磁材料层;130-胶粘剂层;140-内保护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行具体说明。

请参照附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10,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包括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软磁材料层120位于外保护膜层110与胶粘剂层130之间。

外保护膜层110为PET保护带膜,外保护膜层110用于材料的黏合,在外保护膜层110下复合软磁材料层120,软磁材料层120为磁性金属箔,用于通信材料的接收端接收磁通量,在软磁材料层120远离外保护膜层110的一侧复合胶粘剂层130,胶粘剂层130用于将软磁材料与无线通信设备的黏合。该结构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的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10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为片层结构,软磁材料层120为非晶、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厚度为0.023~0.07mm。该厚度为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的总厚度。具体地,软磁材料的厚度为0.015~0.025mm,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5~0.030mm,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3~0.015mm。优选地,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18~0.022mm,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6~0.028mm,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4~0.012mm。超薄形的厚度选择范围使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的优点。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宽度为50~60mm。

进一步地,胶粘剂层130为聚酯类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140,内保护膜层140位于胶粘剂层130远离软磁材料层120的一侧。具体地,内保护膜层140为PET保护膜,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25~0.036mm。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通过胶粘剂层130连接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端。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如下。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胶粘剂层130以及内保护膜层140。

其中,外保护膜层110为黑色PET保护带膜,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7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05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25mm。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数的不同,区别如下: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1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二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数的不同,区别如下: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5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1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第一~三实施例中软磁材料层120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在装有非晶软磁材料的磁场炉中,以分段升温、保温以及分段冷却三个步骤。

首先,分段升温步骤:

第一段升温: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升温至200℃,升温时间为40min,第二阶段为从200℃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450℃,退火时间为8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或常温(20℃)升温至190~210℃,升温时间为30~50min;优选地,第一阶段为从室温或常温至195~205℃,升温时间为35~45min。第二阶段为从第一阶段的终温度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升温时间为70~90min;优选地,升温时间为75~85min。

从190~210℃到440~460℃的升温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退火温度均没有达到非晶软磁材料的晶化温度,尤其是针对第一阶段时,温度相对较低,温度的升温速率对软磁材料内部组织的影响较低,在该阶段有针对性的提高升温速率,能够有效缩短非晶软磁材料的热处理时间,同时,在该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下,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能。

第二段升温:从第一退火温度450℃升温至470℃,退火时间为6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一退火温度(445~455℃)升温至465~475℃,且第二段升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0~70min,优选地,第二段升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5~65min。

第三段升温:从第二退火温度470℃升温至第三退火温度540℃,退火时间为5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二段升温的终温度(465~475℃)升温至530~540℃。第三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0~60min,优选地,第三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5~55min。

第二段升温以及第三段升温步骤设置的升温速率明显小于第一段的升温速率,因为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对非晶软磁材料的内部组织影响变大,需要谨慎选择并控制升温时间或控制升温速率。上述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为有针对性地控制升温步骤的选择范围,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能。在上述分段升温的过程中,非晶软磁材料内晶化相的比例、晶粒尺寸达到最佳,使得非晶软磁材料内部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的铁磁耦合作用达到最佳,因此,非晶软磁材料的磁性性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后,进行保温步骤:

将分段升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20min。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温时间为15~25min。在该保温时间内,软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进行分段冷却步骤:

将保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分段冷却,其中:

第一段冷却:从第三退火温度540℃冷却至500℃,冷却时间为10min;

第二段冷却: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500℃冷却至450℃,冷却时间为20min;

第三段冷却: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450℃冷却至200℃,冷却时间为9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0~490℃,冷却时间为6~15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冷却时间为15~25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冷却时间为15~25min。优选地,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5~485℃,冷却时间为8~12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5~455℃,冷却时间为18~22min;第三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195~205℃,冷却时间为85~95min。

分段冷却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软磁材料的韧性,在冷却步骤使得软磁材料收缩的范围,在该分段冷却的过程中,使软磁材料的韧性提高,以使热处理后的软磁材料受外在作用力影响小,性能更加稳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该外保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936405.X (22)申请日 2018.06.14 (73)专利权人 江苏墨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经济开 发区堰新路311号1号楼1817室 (72)发明人 吴国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代理人 李双艳 (51)Int.Cl. C09J 7/29(2018.01) C09J 7/40(2018.01) C09J 7/38(2018.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

2、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 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 括外保护膜层、 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 软磁 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该外保 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 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 材料层,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 量, 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 其高渗透 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 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 此外, 本实用新型还 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 收材料, 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 收磁通量, 具有广。

3、泛的频率范围, 可以覆盖广泛 的磁耦合应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208454880 U 2019.02.01 CN 208454880 U 1.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 软磁材料 层以及胶粘剂层, 所述软磁材料层位于所述外保护膜层与所述胶粘剂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的厚度为 0.0230.07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 0.0150.025mm, 所述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50.030mm, 所述胶粘。

4、剂层的厚度为0.003 0.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8 0.022mm, 所述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60.028mm, 所述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4 0.0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还包括 有内保护膜层; 所述内保护膜层位于所述胶粘剂层远离所述软磁材料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25 0.036mm。 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胶粘剂层为聚酯类胶 粘剂、 丙烯酸类胶粘剂、 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 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 粘剂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吸收材料为片 层结构, 所述软磁材料层为非晶、 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10.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磁通量吸收 材料。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8454880 U 2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 涉及一种磁。

6、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 线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 即充电板上的发射线圈中产生的高频磁通 被移动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所接收, 然后将磁通转换为电力给设备电池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 具有传输方便, 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 0003 目前, 用于无线充电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为三层膜, 保护带膜、 软磁材料层以及内 保护膜, 且现有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在无线充电领域不能满足无线充电的高频磁通量的吸 收, 存在磁性性能不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其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 的优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

7、一种无线充电器, 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 料, 具有高渗透性以及低损耗的优点。 0006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7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 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 层, 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的厚度为0.0230.07mm。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50.025mm, 外保 护膜层的厚度为0.0050.030mm, 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30.015mm。 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80。

8、.022mm, 外保 护膜层的厚度为0.0060.028mm, 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40.012mm。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 0012 内保护膜层位于胶粘剂层远离软磁材料层的一侧。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内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 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内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250.036mm。 0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上述胶粘剂层为聚酯类胶粘剂、 丙烯酸类胶粘剂、 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 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0016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

9、施例中,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为片层结构, 软磁材料层为 非晶、 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0017 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包括有上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0018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 说明书 1/5 页 3 CN 208454880 U 3 层、 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 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该外保护膜层 用于材料的黏合, 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 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 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 无线充电。

10、的最佳吸收材料。 此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包括有上述磁通 量吸收材料, 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 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 可以 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 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 因此不应被 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实。

11、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图1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制作成卷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图3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卷延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 10-磁通量吸收材料; 110-外保护膜层; 120-软磁材料层; 130-胶粘剂层; 140-内保护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 按照常规条件或 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 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 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 的常规产品。。

12、 0027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行具体说明。 0028 请参照附图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10, 该磁通量吸收 材料10包括外保护膜层110、 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 软磁材料层120位于外保护 膜层110与胶粘剂层130之间。 0029 外保护膜层110为PET保护带膜, 外保护膜层110用于材料的黏合, 在外保护膜层 110下复合软磁材料层120, 软磁材料层120为磁性金属箔, 用于通信材料的接收端接收磁通 量, 在软磁材料层120远离外保护膜层110的一侧复合胶粘剂层130, 胶粘剂层130用于将软 磁材料与无线。

13、通信设备的黏合。 该结构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的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 通量吸收材料10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 0030 进一步地,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为片层结构, 软磁材料层120为非晶、 纳米晶或 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0031 进一步地,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厚度为0.0230.07mm。 该厚度为外保护膜层 110、 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的总厚度。 具体地, 软磁材料的厚度为0.015 0.025mm,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50.030mm, 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3 0.015mm。 优选地, 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1。

14、80.022mm,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6 说明书 2/5 页 4 CN 208454880 U 4 0.028mm, 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40.012mm。 超薄形的厚度选择范围使磁通量吸收 材料10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的优点。 0032 进一步地,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宽度为5060mm。 0033 进一步地, 胶粘剂层130为聚酯类胶粘剂、 丙烯酸类胶粘剂、 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 粘剂、 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0034 进一步地, 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140, 内保护膜层140位于 胶粘剂层130远离软磁材料层120。

15、的一侧。 具体地, 内保护膜层140为PET保护膜, 内保护膜层 140的厚度为0.0250.036mm。 0035 此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 收材料10。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通过胶粘剂层130连接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端。 0036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7 第一实施例 0038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如下。 0039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外保护膜层110、 软磁材料层120、 胶粘剂层130以及内保 护膜层140。 0040 其中, 外保护膜层110为黑色PET保护带膜, 外保护膜层。

16、110的厚度为0.007mm, 软磁 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 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 厚度为0.005mm, 内保护膜层140 的厚度为0.025mm。 0041 第二实施例 0042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参数的不 同, 区别如下: 0043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mm, 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 胶粘剂层130为 丙烯酸压敏胶, 厚度为0.01mm, 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0044 第三实施例 0045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 二实施例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参数的 不同。

17、, 区别如下: 0046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5mm, 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 胶粘剂层130 为丙烯酸压敏胶, 厚度为0.01mm, 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0047 第四实施例 0048 本实施例提供第一三实施例中软磁材料层120的制备方法, 其包括在装有非晶 软磁材料的磁场炉中, 以分段升温、 保温以及分段冷却三个步骤。 0049 首先, 分段升温步骤: 0050 第一段升温: 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升温至200, 升温时间为40min, 第二阶段 为从200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450, 退火时间为80min。 0051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

18、他实施例中, 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或常温(20)升温至 190210, 升温时间为3050min; 优选地, 第一阶段为从室温或常温至195205, 升温 时间为3545min。 第二阶段为从第一阶段的终温度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 升温时间为70 90min; 优选地, 升温时间为7585min。 0052 从190210到440460的升温过程中,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退火温度均没 说明书 3/5 页 5 CN 208454880 U 5 有达到非晶软磁材料的晶化温度, 尤其是针对第一阶段时, 温度相对较低, 温度的升温速率 对软磁材料内部组织的影响较低, 在该阶段有针对性的提高升温速率,。

19、 能够有效缩短非晶 软磁材料的热处理时间, 同时, 在该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下, 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 软磁性能。 0053 第二段升温: 从第一退火温度450升温至470, 退火时间为60min。 0054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二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一退火温度(445455 )升温至465475, 且第二段升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070min, 优选地, 第二段升 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565min。 0055 第三段升温: 从第二退火温度470升温至第三退火温度540, 退火时间为 50min。 0056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三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二段升温的。

20、终温度(465 475)升温至530540。 第三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060min, 优选地, 第三 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555min。 0057 第二段升温以及第三段升温步骤设置的升温速率明显小于第一段的升温速率, 因 为随着温度逐渐升高, 温度对非晶软磁材料的内部组织影响变大, 需要谨慎选择并控制升 温时间或控制升温速率。 上述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为有针对性地控制升温步骤的选择范 围, 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能。 在上述分段升温的过程中, 非晶软磁材料内晶 化相的比例、 晶粒尺寸达到最佳, 使得非晶软磁材料内部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的铁磁耦合 作用达到最佳, 因此, 。

21、非晶软磁材料的磁性性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0058 然后, 进行保温步骤: 0059 将分段升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保温, 保温时间为20min。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 他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1525min。 在该保温时间内, 软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能够得到有 效提高。 0060 最后, 进行分段冷却步骤: 0061 将保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分段冷却, 其中: 0062 第一段冷却: 从第三退火温度540冷却至500, 冷却时间为10min; 0063 第二段冷却: 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500冷却至450, 冷却时间为20min; 0064 第三段冷却: 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450冷却至2。

22、00, 冷却时间为90min。 0065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0490 , 冷却时间为615min; 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 冷却时间为1525min; 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 冷 却时间为1525min。 优选地, 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5485, 冷却时间为 812min; 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5455, 冷却时间为18 22min; 第三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195205, 冷却时间为85 95min。 00。

23、66 分段冷却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软磁材料的韧性, 在冷却步骤使得软磁材料收缩的 范围, 在该分段冷却的过程中, 使软磁材料的韧性提高, 以使热处理后的软磁材料受外在作 用力影响小, 性能更加稳定。 0067 综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 说明书 4/5 页 6 CN 208454880 U 6 护膜层、 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 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该外保护 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 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 通量, 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 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 通。

24、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 此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 其包括有上 述磁通量吸收材料, 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 具有广泛的频率范 围, 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006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5/5 页 7 CN 208454880 U 7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208454880 U 8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208454880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