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甲酰-Lys-Glu。 涉及它的制备方法,涉及它的纳米结构,涉及它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涉及它抗肿瘤细 胞粘附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因而本发明涉及它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制备抗肿瘤细胞粘附 侵袭和迁移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技术背景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除了自身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恶劣之外,恶性肿瘤并 发的炎症、血栓和转移进一步恶化患者的预后。例如,超过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都 是死于肿瘤转移。肿瘤转移依赖于4个因素:1)肿瘤细胞表面形成微血栓,逃避巨噬细 胞吞噬,通过血液循环迁移到远端;2)迁移到远端的肿瘤细胞粘附到血管壁;3)细胞 粘附到血管壁的肿瘤细胞通过侵袭出血管而进入正常组织。
由于现有抗肿瘤药物不具备抗转移作用,所以疗效不理想。发明同时具有抗肿瘤、 抗炎症、抗血栓和抗肿瘤转移作用的药物是临床的迫切需求。
RGD四肽,即RGDS,RGDF和RGDV是整合素αVβ3的阻断剂,具有抗血栓和抗细 胞粘附活性。Lys-Glu则具备抗肿瘤细胞迁移作用。申请人曾经把RGD四肽与雌激素偶 联,制备没有凝血副作用的抗骨质疏松剂。申请人曾经把RGD四肽与四氢-β-咔啉-3-羧 酸偶联制备高效的抗血栓剂。申请人也曾经用氨基酸修饰四氢-β-咔啉-3-羧酸、β-咔啉-3- 羧酸及1-位取代的β-咔啉-3-羧酸,包括1-位取代的四氢-β-咔啉-3-羧酸或1-位取代的β- 咔啉-3-羧酸制备高效的抗血栓剂或抗肿瘤剂。下面是发明人创造的结构类型的代表。尽 管发明人付出了大量研究精力,筛选了数百种化合物,一直没有得到同时具有抗肿瘤和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化合物。
发明人在分析数百种化合物的结构及活性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到将Lys-Glu与(6S)-3- 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偶联,形成的化合物会同时具有抗 肿瘤和抗肿瘤转移作用。基于这个认识,发明人提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内容是提供下面结构的(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 [2,3-a]喹嗪-6-甲酰-Lys-Glu。
本发明的第二个内容是提供(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Glu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在多聚磷酸的存在下,L-色氨酸和苯甲醇反应,生成L-色氨酸苄酯;
(2)在三氟乙酸的存在下,在二氯甲烷中1,1,3,3-四甲氧基丙烷和L-色氨酸苄酯缩合 为(3S)-1-(2,2-二甲氧乙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苄酯;
(3)在三乙胺的存在下,在丙酮中双乙烯酮和(3S)-1-(2,2-二甲氧乙基)-2,3,4,9-四氢-β- 咔啉-3-羧酸苄酯缩合为(3S)-1-(2,2-二甲氧乙基)-2-乙酰乙酰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 苄酯;
(4)在盐酸水溶液(2M)的存在下,在丙酮中(3S)-1-(2,2-二甲氧乙基)-2-乙酰乙酰基 -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苄酯氧化环合为(6S)-苯基-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 [2,3-a]喹嗪-6-羧酸酯;
(5)冰浴下在NaOH的水溶液(2M)和甲醇中,(6S)-苯基-3-乙酰基-4-氧代-4,6,7,12- 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酯转化为(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 喹嗪-6-羧酸;
(6)采用逐步缩合法,在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羟基苯骈三氮唑的存在下,在 干燥四氢呋喃中反应,得到全保护多肽序列Boc-Lys(Fmoc)-Glu(OBzl)-OBzl;
(7)冰浴下在氯化氢的乙酸乙酯溶液(4M)中,全保护多肽序列 Boc-Lys(Fmoc)-Glu(OBzl)-OBzl脱除Boc得Lys(Fmoc)-Glu(OBzl)-OBzl;
(8)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苯骈三氮唑存在下,在 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中(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和 Lys(Fmoc)-Glu(OBzl)-OBzl缩合为(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Fmoc)-Glu(OBzl)-OBzl;
(9)冰浴下在NaOH的水溶液(2M)和甲醇中,(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 吲哚[2,3-a]喹嗪-6-甲酰-Lys(Fmoc)-Glu(OBzl)-OBzl转化为(6S)-3-乙酰基-4-氧代-4,6,7,12- 四氢吲哚[2,3-a]喹嗪-6-甲酰-Lys-Glu。
本发明的第三个内容是测定(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Glu的纳米结构。
本发明的第四个内容是评价(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Glu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本发明的第五个内容是评价(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Glu对荷S180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的第六个内容是评价(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甲酰-Lys-Glu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粘附侵袭和迁移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发明人创造的抗血栓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代表,式中AA为L-氨基 酸或甘氨酸。
图2.(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甲酰-Lys-Glu的合成路 线.(i)多聚磷酸,苯甲醇,80℃;(ii)1,1,3,3-四甲氧基丙烷,三氟乙酸,二氯甲烷;(iii)双 乙烯酮,三乙胺,丙酮;(iv)盐酸水溶液(2M),丙酮;(v)NaOH水溶液(2M),甲醇, 0℃;(vi)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苯骈三氮唑,二氯甲烷/N,N- 二甲基甲酰胺;(vii)NaOH水溶液(2M),甲醇,0℃;(viii)N-羟基苯骈三氮唑,N,N-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甲基吗啉,四氢呋喃;(ix)氯化氢的乙酸乙酯溶液(4M),0℃。
图3.化合物7在纯水溶液中1×10-8M浓度下的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下面给出一系列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完全是例证性的,它 们仅用来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制备L-色氨酸苄酯磷酸盐(1)
将20.4g(100mmol)L-色氨酸、120mmol苯甲醇和120mmol多聚磷酸依次加入500 ml茄瓶中,瓶口安装冷凝管,置于油浴中加热至80℃,反应72小时,TL℃显示原料完 全消失,反应结束。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30ml无水乙醚,析出白色固体,搅拌2 小时,反应液减压过滤,得白色固体,用无水乙醚磨洗3次,得35.4g(90.4%)目标化合 物,为白色固体。ESI-MS(m/e):393.1[M+H]+。
实施例2制备(3S)-1-(2,2-二甲氧乙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苄酯(2)
将250mlCH2Cl2加入500ml茄瓶中,冰浴下依次加入15ml1,1,3,3-四甲氧基丙烷和 14ml三氟乙酸,搅拌0.5小时,加入20.0g(68mmol)L-色氨酸苄酯,室温搅拌120小时, 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向反应液中缓慢加入饱和Na2CO3水溶液,剧烈搅拌,至水层pH 为7,分离二氯甲烷层,二氯甲烷层用5%NaHCO3水溶液和饱和NaCl水溶液萃洗3次, 二氯甲烷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 化(石油醚∶丙酮=3∶1),得9.38g(35%)目标化合物,为无色油状物。ESI-MS(m/e):395.2 [M+H]+。
实施例3制备(3S)-1-(2,2-二甲氧乙基)-2-乙酰乙酰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苄酯(3)
将9.38g(23.8mmol)(3S)-1-(2,2-二甲氧乙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酸苄酯溶于 200ml丙酮,冰浴搅拌下加入2.89ml双乙烯酮和1.81ml三乙胺,室温搅拌18小时, 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1小时,减压 浓缩除去丙酮,残留物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合并二氯甲烷层,依次用5%NaHCO3水 溶液和饱和NaCl水溶液萃洗3次,二氯甲烷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过滤,滤液减 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石油醚∶丙酮=4∶1),得8.88g(78%)目标化合物, 为无色油状物。ESI-MS(m/e):479.2[M+H]+。
实施例4制备(6S)-苯基-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酯(4)
将8.88g(18.6mmol)(3S)-1-(2,2-二甲氧乙基)-2-乙酰乙酰基-2,3,4,9-四氢-β-咔啉-3-羧 酸苄酯溶于200ml丙酮,冰浴搅拌下加入2.83ml盐酸水溶液(2M),室温搅拌24小时, 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缓慢滴加饱和NaHCO3水溶液调节pH 至7,减压浓缩除去丙酮,残留物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乙酸乙酯层,依次用饱和 NaHCO3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5%KHSO4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5%NaHCO3水溶液和饱和NaCl水溶液各萃洗3次,乙酸乙酯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过滤,滤 液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石油醚∶丙酮=4∶1),得3.98g(52%)目标化 合物,为黄色固体。ESI-MS(m/e):413.1[M+H]+。
实施例5制备(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5)
将3.98g(9.66mmol)(6S)-苯基-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 羧酸酯溶于100ml甲醇,冰浴搅拌下缓慢滴加NaOH水溶液(2M)调节pH至12,冰浴 搅拌96小时,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缓慢滴加饱和KHSO4水 溶液调节pH至7,减压浓缩除去甲醇,残留物加5ml蒸馏水稀释,冰浴搅拌下缓慢滴 加饱和KHSO4水溶液调节pH至3,析出黄色固体,减压过滤,蒸馏水冲洗滤饼,晾干 得2.43g(78%)目标化合物,为黄色固体。
Mp:205.3-207.1℃;(c=0.10,CH3OH);IR(KBr):3319,3061,2291,2927,2586,1743,1656,1587,1546,1496,1438,1425,1363,1330,1284,1236,1201,1145,1111,1029,972,852,781,746,624,567cm-1;ESI-MS(m/e):323.1[M+H]+;1H-NMR(500MHz,DMSO-d6):δ/ppm=11.92(s,1H),8.17(d,J=8.0Hz,1H),7.67(d,J=7.5Hz,1H),7.44(d,J=10.0Hz,1H),7.28(t,J=6.0Hz,1H),7.09(t,J=6.0Hz,1H),6.85(d,J=8.0Hz,1H),5.96(d,J=6.0Hz,1H),3.32(dd,J1=9.5Hz,J2=24.5Hz,2H),2.55(s,3H).HPLC:检测波长254nm,4.6×250mmC18色谱柱,流动相CH3OH∶H2O=3∶2,流速:0.6mL/min,纯度95.8%。
实施例6制备HCl·Lys(Fmoc)-Glu(OBzl)-OBzl
1)制备Boc-Lys(Fmoc)-Glu(OBzl)-OBzl
将3.0g(6.40mmol)Boc-Lys(Fmoc)溶于干燥四氢呋喃,冰浴搅拌下依次加入1.04g (7.68mmol)N-羟基苯骈三氮唑和干燥四氢呋喃溶解的1.58g(7.68mmol)N,N-二环己基 碳二亚胺,搅拌0.5小时,得到反应液。将3.20g(6.40mmol)Tos·Glu(OBzl)-OBzl溶于干 燥四氢呋喃,用N-甲基吗啉调节pH至8,加入刚刚得到的反应液中,用N-甲基吗啉调 节pH至9,室温搅拌6小时,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反应液减压过滤,滤 液减压浓缩,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依次用饱和NaHCO3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 5%KHSO4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5%NaHCO3水溶液和饱和NaCl水溶液各萃洗 3次。乙酸乙酯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 层析纯化(石油醚∶丙酮=3∶1),得4.46g(89.6%)目标化合物,为白色固体。ESI-MS(m/e): 778.6[M+H]+。
2)制备HCl·Lys(Fmoc)-Glu(OBzl)-OBzl
将2.60g(3.34mmol)Boc-Lys(Fmoc)-Glu(OBzl)-OBzl置于250ml茄瓶中,冰浴搅拌 下加入100ml氯化氢的乙酸乙酯溶液(4M),瓶口加干燥管,冰浴搅拌1小时,TLC显 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减压抽干反应液,加少量干燥乙酸乙酯,再抽干,重复3 次;加少量无水乙醚,减压抽干,重复3次,得2.27g(94.9%)目标化合物,为白色固体。 ESI-MS(m/e):678.2[M+H]+。
实施例7制备(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甲酰- Lys(Fmoc)-Glu(OBzl)-OBzl(6)
将0.322g(1.00mmol)(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羧酸 溶于3ml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冰浴搅拌下加入0.162g(1.20mmol)N-羟基苯骈 三氮唑,将0.273g(1.20mmol)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溶于3ml 二氯甲烷,滴加N-甲基吗啉调节pH至7,加至上述反应液中,搅拌0.5小时得到反应液, 将0.749g(1.05mmol)HCl·Lys(Fmoc)-Glu(OBzl)-OBzl5ml二氯甲烷,冰浴搅拌下滴 加N-甲基吗啉调节pH至8,加入刚刚得到的反应液中,缓慢滴加N-甲基吗啉调节pH 至9,室温搅拌20小时,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加入20ml饱 和NaCl水溶液,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合并二氯甲烷层,依次用饱和NaHCO3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5%KHSO4水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5%NaHCO3水溶 液和饱和NaCl水溶液各萃洗3次,二氯甲烷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过滤,滤液减 压浓缩至干,经硅胶柱层析纯化(二氯甲烷∶甲醇=35∶1),得0.384g(39.1%)目标化合物, 为黄色固体。ESI-MS(m/e):982.5[M+H]+。
实施例8制备(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甲酰-Lys-Glu(7)
将0.350g(0.36mmol)(6S)-3-乙酰基-4-氧代-4,6,7,12-四氢吲哚[2,3-a]喹嗪-6-酰基-Lys(Fmoc)-Glu(OBzl)-OBzl溶于10ml甲醇,冰浴搅拌下滴加NaOH水溶液(2M)调节pH至12,冰浴搅拌10小时,TLC显示原料完全消失,反应结束。冰浴搅拌下滴加饱和KHSO4水溶液调节pH至7,减压浓缩除去甲醇,残留物加5ml蒸馏水,冰浴搅拌下滴加饱和KHSO4水溶液调节pH至5,经C18柱层析纯化(甲醇∶水=7∶1),得0.087g(42.1%)目标化合物,为黄色固体。Mp:212.4-218.0℃;(c=0.08,CH3OH);IR(KBr):3261,3232,3068,2937,2777,2524,1666,1639,1589,1546,1504,1442,1327,1246,1219,1145,1107,972,871,837,744cm-1;ESI-MS(m/e):580.2[M+H]+;1H-NMR(500MHz,DMSO-d6):δ/ppm=11.92(s,1H),8.52(d,J=8.0Hz,1H),8.41(d,J=8.0Hz,1H),8.17(d,J=8.0Hz,1H),7.67(d,J=7.5Hz,1H),7.44(d,J=10.0Hz,1H),7.28(t,J=6.0Hz,1H),7.09(t,J=6.0Hz,1H),6.85(d,J=8.0Hz,1H),5.96(d,J=6.0Hz,1H),4.46(m,1H),3.56(m,1H),3.32(dd,J1=9.5Hz,J2=24.5Hz,2H),2.65(d,J=6.0Hz,2H),2.55(s,3H),2.23-1.55(m,10H),1.29(m,1H).HPLC:检测波长254nm,4.6×250mmC18色谱柱,流动相CH3OH∶H2O=7∶3,流速:0.6mL/min,纯度97.2%。
实验例1测定化合物血药浓度下的透射电镜照片
将化合物7按照1×10-8M的浓度配置纯水溶液,均匀的铺在铜网上,在透射电镜 (TEM,JEM-1230,JEOL)下观察化合物的自组装性质。得到的照片如图2。结果表明, 化合物7在水中可形成纳米颗粒,直径为40-130nm。
实验例2测定化合物7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1)本发明的化合物7用含0.1%DMSO的培养基配制成所需浓度。
2)实验用的肿瘤细胞为HL60(人白血病细胞),A549(人肺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 细胞),HCT-8(人结肠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SH-sy5y(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Haca-T(人永生化表皮细胞)和S180(小鼠腹水瘤细胞)。
3)实验方法HL60、A549、HeLa、HCT-8、MCF-7、S180细胞选用RPMI-1640培养 基;SH-sy5y、Haca-T选用DMEM培养基。培养基中均含10%经灭活的胎牛血清和1×105U/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
贴壁细胞A549、HeLa、HCT-8、MCF-7、SH-sy5y、Haca-T和半贴壁细胞S180的 培养:分别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5×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 板,每孔100μL,置于37℃和5%CO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然后按预设的浓度 梯度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化合物7与含0.1%DMSO的培养基配制成的溶液,每孔25μL, 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溶解样品的溶媒。继续培养48小时后,每孔加25μL浓度为5mg/mL 的MTT溶液,置于37℃和5%CO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小心除去上清液后每 孔加入100μL的二甲基亚砜,振荡约15分钟溶解紫色残留物(甲瓒),立即于酶标仪上 检测O.D.(吸光度)值,波长为570nm。
悬浮细胞HL60的培养: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5×104个/mL的 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μL,然后按预设的浓度梯度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化合物7 与含0.1%DMSO的培养基配制成的溶液,每孔25μ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溶解样品的 溶媒,置于37℃和5%CO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8小时。每孔加入25μL浓度为5mg/mL 的MTT溶液,置于37℃和5%CO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3000转离心15分钟, 小心吸出上清液,每孔加入100μL的二甲基亚砜溶解紫色残留物(甲瓒),立即于酶标仪 上检测O.D.(吸光度)值,波长为570nm。
按下式求出各个浓度下化合物5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
细胞增殖(%)=(化合物7组平均O.D.值/对照组平均O.D.值)×100%,实验重复3次,以 细胞增殖对药物浓度作图,按作图法求出IC50(半数有效抑制浓度)值。
4)结果见表1-2。结果表明,化合物7对HL60,A549,HeLa,HCT-8,MCF-7,SH-sy5y, Haca-T和S180等8株肿瘤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
表1.化合物7对HL60、A549、HeLa和HCT-8细胞增殖的影响(IC50,均值±SDμM)
n=15
表2.化合物7对MCF-7、SH-sy5y、Haca-T和S180细胞增殖的影响(IC50,均值±SDμM)
n=15
实验例3评价化合物7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1)本发明的化合物7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溶解,阿霉素和阿糖胞苷用生理盐水溶解 作为阳性对照,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2)化合物7和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均灌胃给药,化合物7的给药剂量为0.1μmol/kg, 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的给药剂量为0.2mL/20g,连续给药10天,共给药10次;阿霉素腹 腔给药,给药剂量为2μmol/kg,连续给药10天,共给药10次;阿糖胞苷腹腔给药,给药 剂量为8.2μmol/kg,连续给药10天,共给药10次。
3)实验动物为ICR雄性小鼠(清洁级),体重20±2g,每组15只小鼠。
4)瘤源为小鼠S180肉瘤,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自行传代维持。
5)动物模型与治疗无菌条件下抽取接种生长旺盛的S180腹水瘤瘤液,用生理盐水 稀释成(1∶2)的液体充分混合,将肿瘤细胞悬液用新鲜配制的0.2%台盼蓝染色,混匀后 按白细胞计数方法计数,染蓝色者为死细胞,不染色者为活细胞,并按如下公式计算细 胞浓度和细胞存活率。
细胞浓度=4大方格内活细胞数/4×104×稀释倍数=细胞数/mL
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活细胞数+死细胞数)×100%
将存活率大于90%的瘤液用匀浆法制备成2.0×107个/mL的细胞悬液,于鼠腋皮下接种,0.2mL/只,制造S180荷瘤小鼠。肿瘤接种24h后,治疗组小鼠每日口服化合物7,剂量为0.1μmol/kg。空白组小鼠每日口服0.2mL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阿霉素和阿糖胞苷,剂量为2μmol/kg和8.2μmol/kg。实验进行至第11天,称小鼠体重,乙醚麻醉,脱颈椎处死小鼠,然后用镊子固定小鼠右腋肿瘤生长部位,剪开皮肤,暴露肿瘤,钝性剥离,称重,按如下公式计算抑瘤率:抑瘤率%=(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化合物7组平均瘤重)/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100%。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瘤重以表示。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0.1μmol/kg的口服剂量下,化合物7治疗组小鼠的瘤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抑瘤率为36.3%。
表3.化合物7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n=15;a)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
实验例4评价化合物5和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粘附活性
1)化合物5和7用含0.1%DMSO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100μM的溶液。
2)细胞为HCCLM3(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3)Fn(人纤维连接蛋白)。
4)实验方法
用PBS将Fn配制成浓度为100μg/mL的溶液,按100μL/孔加入96孔培养板中,将 培养板置于4℃冰箱过夜。次日,吸除未包被Fn溶液,用PBS洗1次,每孔加入含2% FBS的PBS溶液30μL封板,在37℃和5%CO2的培养箱中孵育3小时,弃去各 孔溶液。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CCLM3细胞以5×104个/mL的密度接 种于包被Fn的96孔板中,每孔100μL,同时加入25μL化合物5或7的溶液,使其终 浓度为20nM,在37℃和5%CO2培养箱中培养2小时,用PBS洗去未粘附的细胞, 弃去PBS后每孔加25μL浓度为5mg/mL的MTT溶液,置于37℃和5%CO2培养箱 中孵育4个小时,小心除去上清液后每孔加入100μLDMSO,振荡约10min溶解沉淀, 立即于酶标仪570nm波长下检测O.D.(吸光度)值。粘附抑制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粘附抑制率(%)=[1-(化合物7组细胞的OD值/空白组细胞的OD值)]×100%;实 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粘附抑制率以均值±SD表示。
5)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化合物7在20nM浓度下明显抑制HCCLM3 细胞与Fn粘附,粘附抑制率为8.87%。与发明人公开的Lys-Glu在抑制SACC-LM 细胞与ECM及血小板粘附的有效浓度为1μM相比,化合物7的有效浓度降低了50 倍。
表4.化合物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粘附活性
n=15;a)与化合物5组比P<0.01。
实验例5评价化合物5和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侵袭活性
1)化合物5和7用含0.1%DMSO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100μM的溶液。
2)细胞为HCCLM3(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3)基质胶为matrigel。
4)实验方法
将冻存于-20℃冰箱的基质胶matrigel4℃过夜,变成液态;取720μL无血清DMEM 培养基,加入180μLMatrigel,混匀,加入至Transwell小室的聚碳酸酯膜上室,100μL/ 个,放入37℃和5%CO2培养箱中孵育5h。吸除小室中残留液体,每孔加入50μLDMEM 培养基,37℃和5%CO2培养箱中孵育30min。
HCCLM3细胞消化之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洗3次,计数,配成细胞悬液, 密度为5×105个/mL。每孔加入100μL细胞悬液,同时加入25μL同时加入25μL化合 物5或7的溶液,使其终浓度为20nM。空白对照加25μL含0.1%DMSO的DMEM 培养基配制的溶液。下室加入600μL无血清DMEM培养基,在37℃和5%CO2培 养箱中培养48小时。
弃去上室培养液,用磷酸缓冲液清洗3次,弃去磷酸缓冲液。另取一96孔板,每孔 加入150μL预热的细胞消化液,将上室置于其上,37℃和5%CO2培养箱中培养30分钟, 期间轻轻前后震摇几次,确保细胞完全脱离,将其与下室对应孔内细胞混合。将Lysis/Dye 染液加入上述含有细胞的96孔板中,每孔50μL,室温避光静置15分钟。每孔吸取150 μL至荧光专用96孔板中,用酶标仪于480/520nm波长上读取O.D.值,并按如下公式计 算药物对细胞的侵袭抑制率:
侵袭抑制率=[空白对照组O.D.值-给药组O.D.值]/空白对照组O.D.值×100%。
实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侵袭抑制率以均值±SD表示。
5)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化合物7在20nM浓度下可抑制HCCLM3细胞对ECM 的侵袭,抑制率为10.95%。与发明人公开的与发明人公开的Lys-Glu在抑制SACC-LM 细胞侵袭的有效浓度为1μM相比,化合物7的有效浓度降低了50倍。
表5.化合物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侵袭活性
n=15;a)与化合物5组比P<0.01。
实验例6化合物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迁移活性评价
评价化合物5和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迁移活性
1)化合物5和7用含0.1%DMSO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100μM的溶液。
2)细胞为HCCLM3(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3)实验方法
HCCLM3细胞消化之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洗3次,计数,配成细胞悬液, 密度为2×106个/mL。每孔加入100μL细胞悬液,同时加入25μL同时加入25μL化合 物5或7的溶液,使其终浓度为20nM。空白对照加25μL含0.1%DMSO的DMEM 培养基配制的溶液。下室加入600μL无血清DMEM培养基,在37℃和5%CO2培 养箱中培养6小时。
用棉签擦去基质胶和上室内的细胞之后,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30min。吸除固 定液,用PBS洗3次,用0.1%的结晶紫染液染色30min。吸除染色液,用PBS洗3次。
在每个小室选取9个大致相同的视野观察,拍照,计数。实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 验和方差分析,侵袭的细胞数以均值±SD表示。
4)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化合物7在20nM浓度下可抑制HCCLM3细胞迁移,抑 制率为11.76%。与发明人公开的Lys-Glu在抑制SACC-LM细胞迁移的有效浓度为1μM 相比,化合物7的有效浓度降低了50倍。
表6.化合物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迁移活性
n=15;a)与化合物5组比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