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8565950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641340.8

申请日:

20141031

公开号:

CN204246683U

公开日:

201504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N1/30,A61N1/32

主分类号:

A61N1/30,A61N1/32

申请人:

厦门微科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智礼,陈敬龙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大道2879号6#楼2层213单元

优先权:

CN201420641340U

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包括电源、药囊结构,储存库,和电极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离子化药剂的剂量和传导的时间准确地和精确地控制,减少并避免药物经皮传导不可控的剂量。本实用新型中多个药物可以在一个储存库或多个储存库内保存,通过一个或多个电源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在不同的时间传导到体内;并且多个药物在多个储存库内保存可以避免药物之间的反应和相互干扰;还可以不需要采用透皮促进剂,减小对皮肤的刺激。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第一药囊结构及第二药囊结构,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药囊结构,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15.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及一药囊结构,所述药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背景技术

药物对不同的疾病提供治疗效果,通常必须在某个时间给药或某个时间模式给药或必须保持药物在某个浓度水平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不幸的是病人通常没有按照要求间隔或时段服药。而且口服药物由于胃的高酸度环境或肝脏的首过效应影响,会导致部分或全部失效。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给药。常见的不经肠道给药方法是用注射器或连续滴注注射不同剂量药物。对于长期治疗患者来说这些方法可能不合适,因为针扎的反复伤害和静脉滴注装置会限制病人的行动自由,也给病人带来痛苦。

一种更舒适的药物给药装置是通过表皮给药。在中国的中医领域,这种贴膏或膏药的应用及其广泛。用贴膏方式给药通常在一段时间(如一天到一周),在无需病人主动要求给药的情况下,提供持续剂量的给药。日常应用适合通过皮肤给药的药物有:尼古丁、激素和一些镇痛药(如芬太尼)。其应用包括,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剂;通过连续向皮肤释放低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用于避孕的贴膏。这种表皮给药装置便携、舒适且非常适合对针扎恐惧的病人。通过表皮给药的主要优点有:按设计释放速率提供持续剂量;避免了胃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对口服药物的影响;无创;无需患者介入给药,但患者也可随时给药或停药。然而其优点对于一些治疗药物也是其缺点:由于维持体内的持续恒定剂量,就导致机体或疾病的耐药性和抗药性;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给药应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与排泄等过程中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持续恒定剂量反而会影响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电离子渗疗法是一种通过外加的电场介质驱动下离子流扩散的物理过程,使可溶性的离子盐类药物在电流作用下进入身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电离子渗疗法的装置最早始于1900年以前。1934年,一篇英国专利(410,009)描述一个电离子渗疗装置,制造形成包括:多个电极和可以通过经皮穿透的含有治疗成分或药物的原料,以及一个提供离子透入传输药物所需能量的蓄电池。该装置由于减少了给药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而被接受,是早期电离子渗透给药的实现。最近,美国专利发表了电离子渗疗法的相关技术,表明这个方法用于药物传导有更新的兴趣,比如Anderson等人的专利U.S. Pat. No. 7,844,327 ;Durand的专利U.S. Pat. No. 7,945,320;Kananmura等人的专利U.S. Pat. No. 8,386,030;Anderson的专利U.S. Pat. No. 8,463,373;Dombdisclose的专利U.S. Pat. No. 8,666,486 等列举了电离子渗透装置和一些应用。

通常在离子电渗疗法装置中,至少用到两个电极,直接与皮肤接触,并且在使用时候使用透皮促进剂。一个电极叫活性电极,通过电力作用于化学物质,化合物,药剂,或药物,使其传输或进入体内。另一个是反电极。两个电极与皮肤和电源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电压或电流回路。例如:一个药物离子是正电极性(正电荷离子),那么正电极(阳极)就是活性电极与反电极(阴极)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药物离子是带有负电荷的,那么负电极是活性电极,而正电极是反电极。离子电渗疗法的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对药物传导量和时间的控制,并且在现有的装置都是使用完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用,导致一些材料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便于用户使用,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

本实用新型方案一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第一药囊结构及第二药囊结构,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药囊结构,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方案二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包括第一电源及一药囊结构,所述药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可以将离子化药剂的剂量和传导的时间准确地和精确地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皮肤接触药物的扩散穿过皮肤的剂量远低于离子电渗穿过皮肤的剂量,使药物经皮传导不可控的剂量最小化或得到避免; 本实用新型中多个药物可以在一个储存库或多个储存库内保存,通过一个或多个电源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在不同的时间传导到体内;并且多个药物在多个储存库内保存可以避免药物之间的反应和相互干扰;还可以不需要采用透皮促进剂,对皮肤刺激减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方案之一: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第一药囊结构及第二药囊结构,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所述第一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药囊结构,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三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其中所述第一透释膜、第二透释膜及每个第三透释膜为为保护层,药物离子通过上述的透释膜传导到皮肤,或者也可以称为通透膜,有一定孔径的均匀小孔组成薄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方案之二:可互换电解液位置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装置,包括第一电源及一药囊结构,所述药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储存库,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还包括第四电源,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缓存储存室,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透释膜、第二透释膜及每个第三透释膜为为保护层,药物离子通过上述的透释膜传导到皮肤,或者也可以称为通透膜,有一定孔径的均匀小孔组成薄膜结构。

为了更加清楚的叙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如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10由一个电源19,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组成,第一药囊结构11设有第一储存库13,第二药囊结构15设有第二储存库17,在第一储存库13和第二储存库17的顶部,设有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与电源19相连。在第一储存库13下部设有第一透释膜14,第二存储库17的下部设有第二透释膜18。其中第一透释膜14和第二透释膜18与皮肤接触的一面可以是胶状,用于将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固定在皮肤上。电源19可以一个恒电压源,一个恒电流源,或一个输出可编程恒压源/恒电流源。电源19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对于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13中。电源19的正电源端施加于第一储存库13中的第一电极12上,电源19的负电源端施加于第二储存库17中的第二电极16上,其中在第二储存库17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因此,当电源19启动后,在第一储存库13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13经过第一透释膜14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19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对于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17中。而在第一储存库13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电源19的正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一储存库13中的第一电极12上,电源19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储存库17中的第二电极16上。因此,当电源19启动后,在第二储存库17中负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二储存库17经过第二透释膜18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透过皮肤传到体内。同样,通过控制电源19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其中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13中,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17中,可同时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传导到体内,其中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为可拆卸的更换的。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10的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可以由塑料或硅橡胶制成。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30mm,宽25mm,高5mm,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第一储存库13和第二储存库17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25mm宽20mm高3mm,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这些储存库。第一储存库13和第二储存库17的底部面积相等或者近似相等,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相隔一定的距离固定在皮肤上,从而确保电流均匀传输进入皮肤。

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与凝胶基质混合形成凝胶药剂,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库13或第二储存库17中,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也可以是多种药物。参考的凝胶基质可以是有机凝胶,水凝胶,此外,羟乙基纤维素可以与凝胶基质混合,但其它凝胶基质也可以使用。

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可以采用惰性金属或惰性导电材料,如片状的铂,金,银,银/氯化银,或石墨。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20由一个电源29,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21和第二药囊结构25组成,第一药囊结构21和第二药囊结构25分别有可将药物放入的第一储存库24和第二储存库28的第一空腔结构23和第二空腔结构27,以及在第一储存库24顶部的第一电极22和在第二储存库28顶部的第二电极26,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6与电源29相连。第一储存库24和第二储存库28可以分别是离子化药剂的凝胶和电解离子的凝胶,在其底部可以有透释膜。在使用时,第一储存库24和第二储存库28分别按图中箭头方向放入第一药囊结构21和第二药囊结构25的第一空腔结构23和第二空腔结构27中,第一储存库24和第二储存库28上部与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6接触,第一储存库24和第二储存库28的下部与皮肤接触。对于正电离子化的药剂,电源29的正电源端施加于第一药囊结构21中的第一电极22上,电源29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药囊结构25中的第二电极26上。因此,当电源29启动后,第一储存库24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24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29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其中第一储存库24与第二储存库28为可拆卸更换的,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实施例三:

如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30由一药囊结构主体31和电源50组成。在药囊结构主体31中有。第一电极34,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6分别被安装在第一储存库35,第二储存库33,第三储存库37的顶部。在第一储存库35,第二储存库33,第三储存库37的下部,有一透释膜38。透释膜38与皮肤接触的一面可以是胶状,用于将药囊结构31固定在皮肤上。电源50可以一个恒电压源,一个恒电流源,或一个输出可编程恒压源/恒电流源。电源50的两端连接于第一电极34,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6。对于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33中。电源50的正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储存库33中的第二电极32上,电源20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一储存库35,第三储存库37中的第一电极34和第二电极36上,其中在第一储存库35,第二储存库37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因此,当电源启动后,在第二储存库33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二储存库33经过透释膜38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50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

对于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35和第三储存库37中。而在第二储存库33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电源50的正电源端就施加于第二储存库33中的第二电极32上,电源50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一储存库35,第三储存库37中的第一电极34和第三电极36上。因此,当电源50启动后,在第一储存库35和第三储存库37中负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35和第三储存库37经过透释膜38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透过皮肤传到体内。同样,通过控制电源50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

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33中,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35和第二储存库37中,本实施例可同时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传导到体内。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30的药囊结构主体31可以由塑料或硅橡胶制成。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30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100mm,宽25mm,高5mm,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第二储存库33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20mm宽20mm高3mm。第一储存库35和第三储存库37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10mm宽20mm高3mm,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这些储存库。这3个储存库的参考结构,第二储存库33的底部给药区域面积是两边第一储存库35和第二储存库37底部给药区域面积的2倍。两边储存库对称置于中间储存库,两边储存库与中间储存库的距离应该大于10—20mm,从而确保电流均匀传输进入皮肤。

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与凝胶基质混合形成凝胶药剂,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库33或第二储存库35和第三储存库37中。参考的凝胶基质可以是有机凝胶,水凝胶,此外,羟乙基纤维素可以与凝胶基质混合,但其它凝胶基质也可以使用,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34和第三电极36可以采用惰性金属或惰性导电材料,如片状的铂,金,银,银/氯化银,或石墨。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具体实施例,可互换电解液位置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装置200包含有药囊结构201和电源(图中未示)。药囊结构主体201包括第一储存库202,第二储存库203,第三储存库204和第四储存库205。所述第一储存库202顶部设有第一电极(图中未示),第二储存库203顶部设有第二电极(图中未示),第三储存库204顶部设有第三电极(图中未示),第四储存库205的顶部设有第四电极(图中未示),本实施例适用于两种药剂,一种药剂放在第三储存库204中,一种放置在第四储存库205中。一个电源或两个电源的一电极可以一起或分别施加于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上,电源的另一电极分别连接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这样第三储存库204和第四储存库205能同时或不同时的将药剂渗透入机体内。

实施例五:

如图6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具体实施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300由一药囊结构301和第一电源320,第二电源330组成。所述药囊结构301内设有第一储存库302,第二储存库303和第三储存库304,所述药囊结构301底部设有一透释膜308,所述第一储存库302的顶部设有第一电极306,所述第二储存库303的顶部设有第二电极309,所述第三储存库304的顶部设有第三电极305。所述第三储存库304内设有一缓冲储存库308,其上部设有第四电极307,所述第四电极307可以是石墨,惰性金属或者碳纳米管制成的网或者膜。第一电源320和第二电源330可以是恒压的、恒定电流的或可设置成恒压/恒流装置的。第一电源320的正电源端连接于第三电极305,第二电源330的正电源端连接于第四电极307。第一电源320和第二电源330的负电源端连接于第一电极306和第二电极309。

以传导一个正电离子化的药剂为例,凝胶状的药剂存在于第三储存库304中,凝胶状的电解液则存在于第一储存库302和第二储存库303中。第一电源320的正电源端连接于第三电极305,负电源端则连接在第一电极306和第二电极309电极上。在第一电源320通电后,第三储存库304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从第三储存库304经过膜或网状第四电极307和缓冲储存库308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并进入皮肤。在一定时间后,第一电源320断电,第二电源330开启。存在于缓冲储存库308中正电离子化的药剂继续渗透入皮肤。由于缓冲储存库308很薄,大部分存在于缓冲储存库308中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很快就渗透入皮肤,在关闭第二电源330后,其内残留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很少,因此避免了药剂紧贴皮肤的部分通过扩散进入皮肤。该实施例提供一种精确可控的透皮给药,并避免了离子电渗给药后药物离子渗透扩散进入皮肤。

对于这个实施例以传导一个正电离子化的药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精确可控的透皮给药过程:凝胶状的药剂存在于第三储存库304中,凝胶状的电解液则存在于第一储存库302和第二储存库303中。第一电源320的正电源端连接于第三电极305,负电源端则连接在第一电极306和第二电极309电极上。在第一电源320通电后,在第三储存库304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从第三储存库304经过膜或网状第四电极307进入缓冲储存库308中。在一定时间后,第一电源320断电,由此一定量的正电离子化药剂在缓冲储存库308中。由此操作为缓冲储存库308里准备一次药物传导的剂量。其后第二电源330开启。存在于缓冲储存库308中正电离子化的药剂渗透入皮肤。这样,该实施例提供一种精确可控的透皮给药,并避免了离子电渗给药后药物离子渗透扩散进入皮肤,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实施例六:

如图8和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具体实施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400由药囊结构装置本体401和第一电源420,第二电源430组成。药囊结构装置本体401内设有第一储存库402,第二储存库403和第三储存库404,以及药物储存库405,所述第一储存库402顶部设有第一电极406,所述第二储存库403顶部设有第二电极407,所述第三储存库404的顶部设有第三电极408,当第一电源420的作用于第一电极406,第二电极407和第三电极408,第一储存库402,第二储存库403和第三储存库404内的离子化药物就传导到体内,所述药物储存库405通过一个小的流体通道411连接到第二储存库403。在药物储存库405的侧壁上放置第四电极410;在第二储存库403的侧壁上放置第五电极409。本实施例中所有电极可以由石墨板或惰性金属板制成。第一电源420和第二电源430可以是一个恒压电路,恒流电路或可编程的电压/电流仪。第一电源420的正电源端连接到第二电极407,第一电源420的负电源端连接第一电极406和第二电极408,第二电源430的正负电源端分别连接到第四电极410,第五电极409。

以传导正离子化药剂为例,离子化药剂与凝胶状保存于药物储存库405内,凝胶状电解液在第一储存库402,第二储存库403和第三储存库404中。首先第二电源430施加到第四电极410和第五电极409,形成电流带着药物储存器中离子化药剂穿过流体通道411进入第二储存库403。此操作为第二储存库403里准备一次药物传导的剂量。第二储存库403内一次剂量准备好后,第二电源430关闭,第一电源420开启。第二储存器403里的离子化药剂进入皮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个药剂传输精确剂量控制,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可以将离子化药剂的剂量和传导的时间准确地和精确地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皮肤接触药物的扩散穿过皮肤的剂量远低于离子电渗穿过皮肤的剂量,使药物经皮传导不可控的剂量最小化或得到避免; 本实用新型中多个药物可以在一个储存库或多个储存库内保存,通过一个或多个电源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在不同的时间传导到体内;并且多个药物在多个储存库内保存可以避免药物之间的反应和相互干扰;还可以不需要采用透皮促进剂,对皮肤刺激减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641340.8 (22)申请日 2014.10.31 A61N 1/30(2006.01) A61N 1/32(2006.01) (73)专利权人 厦门微科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大道 2879 号 6# 楼 2 层 213 单元 (72)发明人 黄智礼 陈敬龙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35203 代理人 朱凌 (54) 实用新型名称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 统, 包括电源、 药囊结构, 储存库, 。

2、和电极结构。本 实用新型可以将离子化药剂的剂量和传导的时间 准确地和精确地控制, 减少并避免药物经皮传导 不可控的剂量。本实用新型中多个药物可以在 一个储存库或多个储存库内保存, 通过一个或多 个电源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在不同的时间传导到体 内 ; 并且多个药物在多个储存库内保存可以避免 药物之间的反应和相互干扰 ; 还可以不需要采用 透皮促进剂, 减小对皮肤的刺激。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46683 U (45)授权公告。

3、日 2015.04.08 CN 204246683 U 1/3 页 2 1.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第一电源、 第一药囊结构及第二 药囊结构, 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 所述第 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设有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 极及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

4、 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开口处设 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 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 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 所述缓存 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 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 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佩戴。

5、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 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一药物储 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药 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 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 第五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 三药囊结构, 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储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

6、第四 电极,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 述第四电极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开口处设 有第三透释膜。 10.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四电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 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

7、述第一电极或第 二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二药物储 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 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 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药物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246683 U 2 2/3 页 3 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13.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8、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储存库 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1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储存库可 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15.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第一电源及一药囊结构, 所述药 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 一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 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 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

9、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开口与 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开口处 设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18.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 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 开口, 。

10、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 所述第二电 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一药物 储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 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 对, 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至。

11、少一个 第三储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 有第四电极,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 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开口与 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22.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开口处 设有第三透释膜。 23.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四电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

12、二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储存 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 电极或第二电极。 24.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第二药物 储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 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246683 U 3 3/3 页 4 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 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权 利 要 求 书 C。

13、N 204246683 U 4 1/9 页 5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药物对不同的疾病提供治疗效果, 通常必须在某个时间给药或某个时间模式给药 或必须保持药物在某个浓度水平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 不幸的是病人通常没有按照要求间 隔或时段服药。而且口服药物由于胃的高酸度环境或肝脏的首过效应影响, 会导致部分或 全部失效。 0003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给药。常见的不经肠道给药方法是用注射 器或连续滴注注射不同剂量药物。对于长期治疗患者来说这些方法可能不合适, 因为针扎 的反复伤害和静脉滴注装置会限。

14、制病人的行动自由, 也给病人带来痛苦。 0004 一种更舒适的药物给药装置是通过表皮给药。在中国的中医领域, 这种贴膏或膏 药的应用及其广泛。用贴膏方式给药通常在一段时间 (如一天到一周) , 在无需病人主动要 求给药的情况下, 提供持续剂量的给药。日常应用适合通过皮肤给药的药物有 : 尼古丁、 激 素和一些镇痛药 (如芬太尼) 。 其应用包括, 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剂 ; 通过连续向皮肤释放低 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用于避孕的贴膏。这种表皮给药装置便携、 舒适且非常适合对针扎 恐惧的病人。通过表皮给药的主要优点有 : 按设计释放速率提供持续剂量 ; 避免了胃肠道 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对口服药物的影响。

15、 ; 无创 ; 无需患者介入给药, 但患者也可随时给药或 停药。 然而其优点对于一些治疗药物也是其缺点 : 由于维持体内的持续恒定剂量, 就导致机 体或疾病的耐药性和抗药性 ; 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呈明显的昼夜节律, 给药应 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 代谢与排泄等过程中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持续恒定剂量 反而会影响疗效, 和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0005 电离子渗疗法是一种通过外加的电场介质驱动下离子流扩散的物理过程, 使可 溶性的离子盐类药物在电流作用下进入身体,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电离子渗疗法的装置 最早始于 1900 年以前。1934 年, 一篇英国专利 (410,00。

16、9) 描述一个电离子渗疗装置, 制 造形成包括 : 多个电极和可以通过经皮穿透的含有治疗成分或药物的原料, 以及一个提 供离子透入传输药物所需能量的蓄电池。该装置由于减少了给药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而被接受, 是早期电离子渗透给药的实现。最近, 美国专利发表了电离子渗疗法的相关技 术, 表明这个方法用于药物传导有更新的兴趣, 比如 Anderson 等人的专利 U.S. Pat. No. 7,844,327 ; Durand 的专利 U.S. Pat. No. 7,945,320 ; Kananmura 等人的专利 U.S. Pat. No. 8,386,030 ; Anderson 的专利 。

17、U.S. Pat. No. 8,463,373 ; Dombdisclose 的专利 U.S. Pat. No. 8,666,486 等列举了电离子渗透装置和一些应用。 0006 通常在离子电渗疗法装置中, 至少用到两个电极, 直接与皮肤接触, 并且在使用时 候使用透皮促进剂。一个电极叫活性电极, 通过电力作用于化学物质, 化合物, 药剂, 或药 物, 使其传输或进入体内。另一个是反电极。两个电极与皮肤和电源一起, 形成一个闭合的 电压或电流回路。 例如 : 一个药物离子是正电极性 (正电荷离子) , 那么正电极 (阳极) 就是活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5 2/9 页 6 。

18、性电极与反电极 (阴极) 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药物离子是带有负电荷的, 那么负电 极是活性电极, 而正电极是反电极。离子电渗疗法的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对药物传导量和时 间的控制, 并且在现有的装置都是使用完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用, 导致一些材料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于提供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便于用 户使用, 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 0008 本实用新型方案一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包括第一电源、 第一药囊结构及第二药囊结构, 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设有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

19、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 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 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 对。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0011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 存室,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 所述第一 缓。

20、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 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 缓存开口相对, 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0013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 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 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电 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0014 进一步地,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药囊结构, 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

21、储 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 每 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 第四电极。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0016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0017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四电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 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 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0018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 第。

22、三储存库,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 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 电极及第八电极。 001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6 3/9 页 7 0020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0021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储存库可 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0022 本实用新型方案二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包括第一电源 及一药囊结。

23、构, 所述药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库, 所 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库中 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 极及第二电极。 0023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相 对。 0024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0025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

24、卸的 第一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上侧面设有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 状,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 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 电极与所述缓存开口相对, 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0026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 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药 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 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 第五电极。。

25、 0027 进一步地,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储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 囊结构内,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 口,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 个所述第四电极。 0028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002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0030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四电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 的第二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 至第六电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

26、电极。 0031 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 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内一 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七电极与所述第八 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0032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 本实用新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可以将离子化 药剂的剂量和传导的时间准确地和精确地控制 ; 本实用新型与皮肤接触药物的扩散穿过 皮肤的剂量远低于离子电渗穿过皮肤的剂量, 使药物经皮传导不可控的剂量最小化或得到 避免 ; 本实用新型中。

27、多个药物可以在一个储存库或多个储存库内保存, 通过一个或多个电 源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在不同的时间传导到体内 ; 并且多个药物在多个储存库内保存可以避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7 4/9 页 8 免药物之间的反应和相互干扰 ; 还可以不需要采用透皮促进剂, 对皮肤刺激减小。 附图说明 0033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4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原理图。 0035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原理图。 0036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原理图。 0037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

28、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 6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原理图。 0040 图 7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 8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原理图。 0042 图 9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本实用新型方案之一 :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包括第一电源、 第一药囊结构及 第二药囊结构, 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一储存库,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 所 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二药囊结 构内设有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 开口, 所。

29、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 相对, 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所述第一储存库 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药囊结构内。 0044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缓存储 存室, 所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 所述第一 缓存储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 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 缓存开口相对, 所述。

30、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缓存储 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储存库内。 0045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 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 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电 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药囊结 构, 每个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设有第三储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 每个 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

31、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所述第四电极,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四电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 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二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 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本实用新型 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 所述第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8 5/9 页 9 二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 七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

32、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所 述第二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三储存库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三 药囊结构内。 0046 其中所述第一透释膜、 第二透释膜及每个第三透释膜为为保护层, 药物离子通过 上述的透释膜传导到皮肤, 或者也可以称为通透膜, 有一定孔径的均匀小孔组成薄膜结构。 0047 本实用新型方案之二 : 可互换电解液位置的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装置, 包括第一 电源及一药囊结构, 所述药囊结构内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储存库及一可拆卸的第二储存 库,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设有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储存 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 所述第。

33、二储存库内设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二 开口, 所述第二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电极 相对, 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透释膜, 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透释膜, 其中本实用新型 还包括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储存库内靠近第一开口处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一缓存储存室, 所 述第一缓存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为膜状或网状, 所述第一缓存储 存室一侧设有缓存开口, 所述缓存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缓存开 口相对, 所述第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

34、接至第三电极及第二电极。 0048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药物储存室及第三电源,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可拆卸设 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一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 所述第一 药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四电极, 所述第一储存库或第二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五电 极,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及 第五电极,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储存库,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设有第四电极,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一侧面设有第三开口, 每个所 述第三储存库中充满凝胶状药液或电解液, 所述第一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至每个。

35、所述第四 电极, 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电极相对, 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透释膜, 还包括第四电 源, 每个所述第三储存库内靠近第三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缓存储存室, 所述第二缓存 储存室顶部设有第六电极, 所述第四电源的一电极连接至第六电极, 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 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药物储存室及第五电源,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 室可拆卸设于所述药囊结构内, 所述第二药物储存室连接至所述第三储存库, 所述第二药 物储存室内一侧面设有一第七电极, 所述第三储存库内一侧面设有第八电极, 所述第七电 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相对, 所述第五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004。

36、9 其中所述第一透释膜、 第二透释膜及每个第三透释膜为为保护层, 药物离子通过 上述的透释膜传导到皮肤, 或者也可以称为通透膜, 有一定孔径的均匀小孔组成薄膜结构。 0050 为了更加清楚的叙述本实用新型, 进一步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下 : 0051 实施例一 : 0052 参照图 1 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10 由一 个电源 19, 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 11 和第二药囊结构 15 组成, 第一药囊结构 11 设有第 一储存库 13, 第二药囊结构 15 设有第二储存库 17, 在第一储存库 13 和第二储存库 17 的顶 部, 设有第一。

37、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与电源19相连。 在第一储存库13下部设有第一透释膜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9 6/9 页 10 14, 第二存储库 17 的下部设有第二透释膜 18。其中第一透释膜 14 和第二透释膜 18 与皮肤 接触的一面可以是胶状, 用于将第一药囊结构 11 和第二药囊结构 15 固定在皮肤上。电源 19 可以一个恒电压源, 一个恒电流源, 或一个输出可编程恒压源 / 恒电流源。电源 19 的两 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6。 对于正电离子化的药剂, 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 储存在第一储存库 13 中。电源 19 的正电源端施加于第一储存库 13 中的。

38、第一电极 12 上, 电源 19 的负电源端施加于第二储存库 17 中的第二电极 16 上, 其中在第二储存库 17 中的 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因此, 当电源 19 启动后, 在第一储存库 13 中正电离子 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 13 经过第一透释膜 14 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 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 19 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 传到体内 ; 对于负电离子化的药剂, 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 17 中。而 在第一储存库 13 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电源 19 的正电源端施加于在第 一储存库 13 中的第一。

39、电极 12 上, 电源 19 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储存库 17 中的第二电 极 16 上。因此, 当电源 19 启动后, 在第二储存库 17 中负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 从第二储存库 17 经过第二透释膜 18 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 透过皮肤传到体内。同样, 通过控制电源 19 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其中将正 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13中, 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17中, 可同 时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传导到体内, 其中第一药囊结构 11 和第二药 囊结构 15 为可拆卸的更换的。 0053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1。

40、0 的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 11 和第二药囊结构 15 可以由塑料或硅橡胶制成。 第一药囊结构11和第二药囊结构15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30mm, 宽 25mm, 高 5mm, 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第一储存库 13 和第二储存库 17 的参考大小可以 是长 25mm 宽 20mm 高 3mm, 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这些储存库。第一储存库 13 和第二储存 库 17 的底部面积相等或者近似相等, 第一药囊结构 11 和第二药囊结构 15 相隔一定的距离 固定在皮肤上, 从而确保电流均匀传输进入皮肤。 0054 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与凝胶基质混合形成凝胶药剂, 分别储 存在第一储。

41、存库13或第二储存库17中, 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 也可 以是多种药物。参考的凝胶基质可以是有机凝胶, 水凝胶, 此外, 羟乙基纤维素可以与凝胶 基质混合, 但其它凝胶基质也可以使用。 0055 第一电极 12 和第二电极 16 可以采用惰性金属或惰性导电材料, 如片状的铂, 金, 银, 银氯化银, 或石墨。 0056 实施例二 : 0057 如图 2 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20 由 一个电源 29, 两个分离的第一药囊结构 21 和第二药囊结构 25 组成, 第一药囊结构 21 和第 二药囊结构 25 分别有可将药物放入的第一储存。

42、库 24 和第二储存库 28 的第一空腔结构 23 和第二空腔结构 27, 以及在第一储存库 24 顶部的第一电极 22 和在第二储存库 28 顶部的 第二电极 26, 第一电极 22 和第二电极 26 与电源 29 相连。第一储存库 24 和第二储存库 28 可以分别是离子化药剂的凝胶和电解离子的凝胶, 在其底部可以有透释膜。 在使用时, 第一 储存库 24 和第二储存库 28 分别按图中箭头方向放入第一药囊结构 21 和第二药囊结构 25 的第一空腔结构 23 和第二空腔结构 27 中, 第一储存库 24 和第二储存库 28 上部与第一电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10 7。

43、/9 页 11 极 22 和第二电极 26 接触, 第一储存库 24 和第二储存库 28 的下部与皮肤接触。对于正电 离子化的药剂, 电源 29 的正电源端施加于第一药囊结构 21 中的第一电极 22 上, 电源 29 的 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药囊结构 25 中的第二电极 26 上。因此, 当电源 29 启动后, 第一储 存库 24 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 24 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 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 29 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 传到体内, 其中第一储存库24与第二储存库28为可拆卸更换的, 其中正或者负离子化的药 剂可以是一种药。

44、物, 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0058 实施例三 : 0059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佩戴智能药物导 入系统 30 由一药囊结构主体 31 和电源 50 组成。在药囊结构主体 31 中有。第一电极 34, 第二电极32, 第三电极36分别被安装在第一储存库35, 第二储存库33, 第三储存库37的顶 部。在第一储存库 35, 第二储存库 33, 第三储存库 37 的下部, 有一透释膜 38。透释膜 38 与 皮肤接触的一面可以是胶状, 用于将药囊结构 31 固定在皮肤上。电源 50 可以一个恒电压 源, 一个恒电流源, 或一个输出可编程恒压源 / 恒电流。

45、源。电源 50 的两端连接于第一电极 34, 第二电极 32, 第三电极 36。对于正电离子化的药剂, 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 二储存库 33 中。电源 50 的正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二储存库 33 中的第二电极 32 上, 电源 20 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一储存库 35, 第三储存库 37 中的第一电极 34 和第二电极 36 上, 其 中在第一储存库 35, 第二储存库 37 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因此, 当电源 启动后, 在第二储存库 33 中正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二储存库 33 经过透释 膜 38 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肤上, 透过皮肤传到体内。通过控制电源 。

46、50 输出电流或电压的 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 0060 对于负电离子化的药剂, 可将凝胶状的离子化药剂储存在第一储存库 35 和第三 储存库 37 中。而在第二储存库 33 中的凝胶可以是仅包含电解离子的凝胶。电源 50 的正 电源端就施加于第二储存库 33 中的第二电极 32 上, 电源 50 的负电源端施加于在第一储存 库 35, 第三储存库 37 中的第一电极 34 和第三电极 36 上。因此, 当电源 50 启动后, 在第一 储存库 35 和第三储存库 37 中负电离子化药剂在库伦力作用下就从第一储存库 35 和第三 储存库 37 经过透释膜 38 被传送到其下方的皮。

47、肤上, 透过皮肤传到体内。同样, 通过控制电 源 50 输出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就可以按剂量将离子化药剂传到体内。 0061 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二储存库 33 中, 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储存在第一储 存库 35 和第二储存库 37 中, 本实施例可同时将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传 导到体内。 0062 可佩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30 的药囊结构主体 31 可以由塑料或硅橡胶制成。可佩 戴智能药物导入系统 30 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 100mm, 宽 25mm, 高 5mm, 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 用。第二储存库 33 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 20mm 宽 20mm 高 3mm。第一储存库 35。

48、 和第三储存 库 37 的参考大小可以是长 10mm 宽 20mm 高 3mm, 但其它大小也可以应用这些储存库。这 3 个储存库的参考结构, 第二储存库 33 的底部给药区域面积是两边第一储存库 35 和第二储 存库 37 底部给药区域面积的 2 倍。两边储存库对称置于中间储存库, 两边储存库与中间储 存库的距离应该大于 1020mm, 从而确保电流均匀传输进入皮肤。 0063 正电离子化的药剂和负电离子化的药剂可与凝胶基质混合形成凝胶药剂, 分别储 说 明 书 CN 204246683 U 11 8/9 页 12 存在第一储存库 33 或第二储存库 35 和第三储存库 37 中。参考的凝胶。

49、基质可以是有机凝 胶, 水凝胶, 此外, 羟乙基纤维素可以与凝胶基质混合, 但其它凝胶基质也可以使用, 其中正 或者负离子化的药剂可以是一种药物, 也可以是多种药物。 0064 第一电极32, 第二电极34和第三电极36可以采用惰性金属或惰性导电材料, 如片 状的铂, 金, 银, 银氯化银, 或石墨。 0065 实施例四 : 0066 如图 5 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具体实施例, 可互换电解液位置的可佩戴智能 药物导入装置 200 包含有药囊结构 201 和电源 (图中未示) 。药囊结构主体 201 包括第一储 存库 202, 第二储存库 203, 第三储存库 204 和第四储存库 205。所述第一储存库 202 顶部设 有第一电极 (图中未示) , 第二储存库 203 顶部设有第二电极 (图中未示) , 第三储存库 204 顶 部设有第三电极 (图中未示) , 第四储存库 205 的顶部设有第四电极 (图中未示) , 本实施例适 用于两种药剂, 一种药剂放在第三储存库 204 中, 一种放置在第四储存库 205 中。一个电源 或两个电源的一电极可以一起或分别施加于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上, 电源的另一电极分别 连接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