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

上传人:姓*** 文档编号:856557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6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687654.7

申请日:

20131104

公开号:

CN203777519U

公开日:

201408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N5/067

主分类号:

A61N5/06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发明人:

檀慧明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灵路88号

优先权:

CN201320687654U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曹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包括第一泵浦光源和第二泵浦光源,所述第一泵浦光源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光纤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一双色折反镜,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的一端为和频晶体,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所述和频晶体的旁边为全反腔镜,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与第二传输光纤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光纤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第二输入腔镜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全固化风冷、耗电省和便于携带等特点;提高了泵浦功率,减少了副作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104),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一双色折反镜(106),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106)的一端为和频晶体(107),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206),所述和频晶体(107)的旁边为全反腔镜(108),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与第二传输光纤(202)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光纤(202)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第二输入腔镜(204)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还与光纤耦合镜(301)连接,所述光纤耦合镜(301)与第三传输光纤(302)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光纤(302)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连接,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的前方有人体皮肤表面(305),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的旁边设置有皮肤冷却系统(304),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之间通过同步控制系统(30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所述第一输入腔镜(104),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106),所述和频晶体(107)和所述全反腔镜(108)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所述第二传输光纤(202),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所述第二输入腔镜(204),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所述和频晶体(107)和所述全反腔镜(108)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和频晶体(107)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且所述复合式谐振腔是由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当波长为λ的光束与波长为λ的光束由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进行同步控制,通过所述和频晶体(107)时,产生波长为λ的黄橙色和频激光,波长为λ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到所述复合式谐振腔外,所述波长为λ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301),第三传输光纤(302)和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入射到人体皮肤表面(305)下的病变血管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耦合镜(301),所述第三传输光纤(302),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所述皮肤冷却系统(304)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在波长为λ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下的病变血管内之前和之后,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304)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进行冷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激光泵浦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谐振腔设计技术,腔内和频技术,皮肤动态冷却技术和激光医疗美容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背景技术

皮肤血管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及血管瘤两大类,常见有的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下肢静脉曲张等,可发生于全身体表各个部位,除给患者造成美容缺陷外,还可以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液氮冷冻治疗、注射血管硬化剂、血管套扎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这些无选择性的有创治疗对正常皮肤组织损伤较大,常伴随瘢痕、色素改变等患者难以接受的并发症。

随着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特定波长的激光通过选择性光热解原理,作用于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使病变血管热解、吸收、消失,达到治疗血管病变而不损伤组织及皮肤周围且无疤痕形成的目的,是目前治疗血管性病变最为有效而无副作用的方法。

随着半导体激光的发展,该激光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也开始应用于皮肤血管性病变的治疗。如波长处于绿光波段的532nm全固态激光器的激光能被血红蛋白很好吸收,连续激光的治疗时间宽度的设置可与成年人皮肤血管的热弛豫时间接近,这些特点使得该激光成为治疗血管性病变的首选治疗设备。尽管532nm波长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系数较高,黑色素的吸收系数也较高,这样532nm的绿激光仅适用于皮肤浅表面的较细血管的治疗,也更适用于皮肤黑色素较少的白色人种的皮肤表面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为了增加皮下血管的治疗深度,通常采用波长较长的808nm、940nm、980nm和1064nm的红外波段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但该波段的血红蛋白的吸收系数较低,对于较细的血管,该波段的光大部分透过,而被周围的皮肤吸收。

波长577nm的黄橙光波段是氧和血红蛋白的一个吸收峰,如585nm的黄橙光与532nm的绿光具有相同的血红蛋白吸收系数,但黑色素的吸收仅为532nm绿光的一半,因此更适合于非白色人种和位于皮肤下深一些的细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目前黄橙光波段的激光治疗仪主要采用闪光灯泵浦的585nm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仪。但是染料激光器具有安全性差、染料退化并有毒性、能量消耗高、稳定性差等,使得染料激光器的设计方案非常复杂,体积庞大。同时由于脉冲激光的峰值功率非常高,采用该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很容易引起紫癜等副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包括第一泵浦光源和第二泵浦光源,所述第一泵浦光源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光纤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一双色折反镜,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的一端为和频晶体,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所述和频晶体的旁边为全反腔镜,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与第二传输光纤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光纤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第二输入腔镜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还与光纤耦合镜连接,所述光纤耦合镜与第三传输光纤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光纤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连接,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的前方有人体皮肤表面,所述人体皮肤表面的旁边设置有皮肤冷却系统,所述第一泵浦光源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之间通过同步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泵浦光源,所述第一传输光纤,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所述第一输入腔镜,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所述和频晶体和所述全反腔镜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泵浦光源,所述第二传输光纤,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件,所述第二输入腔镜,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所述和频晶体和所述全反腔镜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2。

进一步的,所述和频晶体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且所述复合式谐振腔是由所述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当波长为λ1的光束与波长为λ2的光束由所述同步控制系统进行同步控制,通过所述和频晶体时,产生波长为λ3的黄橙色和频激光,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到所述复合式谐振腔外,所述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所述第三传输光纤和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下的病变血管内。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耦合镜,所述第三传输光纤,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所述皮肤冷却系统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在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下的病变血管内之前和之后,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进行冷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出了采用半导体激光技术的连续输出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全固化风冷、耗电省和便于携带等特点。采用复合结构的腔内和频激光器结构,提高了激光器的泵浦功率。参与和频的两个基频光采用不同双色折反镜的折叠式激光谐振腔,提高激光器的转换效率,在相同治疗面积下,能获得与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相近的能量密度。通过调制连续激光的输出时间与皮肤的弛豫时间相同,获得较好的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目前已有的585nm及595nm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相比,不会产生高脉冲峰值功率引起的紫癜和激光治疗仪的安全性差、能量消耗高、稳定性差以及染料容易退化且具有毒性等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与目前已有的532nm全固态绿激光治疗仪相比,人体皮肤黑色素的吸收低,皮肤的穿透深,可治疗皮肤下较深血管和深色皮肤人种的血管性疾病。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1、第一泵浦光源,122、第一传输光纤,103、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4、第一输入腔镜,105、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6、第一双色折反镜,107、和频晶体,108、全反腔镜,201、第二泵浦光源,202、第二传输光纤,203、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4、第二输入腔镜,305、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6、第二双色折反镜, 301、光纤耦合镜,302、第三传输光纤,303、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4、皮肤冷却系统,305、人体皮肤表面,306、同步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所示,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包括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104,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一双色折反镜106,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106的一端为和频晶体107,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206,所述和频晶体107的旁边为全反腔镜108,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与第二传输光纤202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光纤202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第二输入腔镜204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还与光纤耦合镜301连接,所述光纤耦合镜301与第三传输光纤302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光纤302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连接,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的前方设置有人体皮肤表面305,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的旁边有皮肤冷却系统304,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之间通过同步控制系统306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泵浦光源101,所述第一传输光纤102,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所述第一输入腔镜104,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106,所述和频晶体107和所述全反腔镜108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泵浦光源201,所述第二传输光纤202,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所述第二输入腔镜204,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所述和频晶体107和所述全反腔镜108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λ2。

进一步的,所述和频晶体107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且所述复合式谐振腔是由所述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当波长为λ1的光束与波长为λ2的光束由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进行同步控制,通过所述和频晶体107时,产生波长为λ3的黄橙色和频激光,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到所述复合式谐振腔外,所述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301,所述第三传输光纤302和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下的病变血管内。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耦合镜301,所述第三传输光纤302,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303,所述皮肤冷却系统304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在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下的病变血管内之前和之后,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304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305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第一连续输出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连续输出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在同步控制系统306的脉冲控制下同时发出泵浦光,分别泵浦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内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内的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分别同时产生波长为λ1和波长为λ2的基频光;所述波长为λ1和波长为λ2的基频光同时通过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的非线性和频晶体107时,产生满足能量守恒条件的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所述波长为λ3的和频激光的波长介于560nm到600nm的黄橙光波段;所述波长为λ3的黄橙激光通过激光治疗系统的光束传输和变换后入射到被治疗的人体皮肤下的血管内,被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达到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目的;所述黄橙激光通过激光治疗系统的光束传输和变换后的光斑直径在0.3mm到10mm之间;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的脉冲控制时间与人体皮肤的热驰豫接近,在0.5ms到1s之间连续工作;所述激光治疗系统包括一个动态冷却系统即皮肤冷却系统304;所述动态冷却系统通过同步控制系统306控制,在激光治疗脉冲发射前与激光治疗脉冲发射之后发出冷却液体,当冷却液体气化时,吸收被治疗皮肤表面的热量,避免治疗时对人体皮肤的损害。

实施例一:

与图1类似:其中第一泵浦光源101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880nm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最大输出功率60W;第一传输光纤102的芯径是400微米,具有SMA905的光纤接口;第一泵浦光源101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为两个平凸镜,焦距20mm,凸面相对放置,在其通光面制备880nm的增透膜;第一输入腔镜104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880nm的减反膜,另一面制备对880nm减反、1064nm高透和1342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激光增益介质105是YVO4+Nd:YVO4离子键和激光晶体,采用Nd:YVO4晶体的4F3/2到4I13/2跃迁的1342nm谱线,激光增益介质105的两端制备1342nm减反膜;第一双色折反镜106采用平面镜,其1342nm基频光入射面制备45o入射下1342nm高反,1064nm和593.5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另一面制备1064nm和593.5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和频晶体107采用LBO晶体,按1064nm与1342nm和频产生593.5nm的黄橙光切割,切割角度为θ=90o,φ=2.6o,LBO晶体的两个通光面制备1064nm,1342nm和593.5nm的增透膜;全反腔镜108采用平凹镜,凹面制备1064nm,1342nm和593.5nm的高反膜;第二泵浦光源201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808nm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输出功率60W;第二传输光纤202的芯径是400微米,具有SMA905的光纤接口;第二泵浦光源201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为两个平凸镜,焦距20mm,凸面相对放置,在其通光面制备808nm的增透膜;第二输入腔镜204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808nm的减反膜,另一面制备对808nm减反和1064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是YVO4+Nd:YVO4离子键和激光晶体,采用Nd:YVO4晶体的4F3/2到4I11/2跃迁的1064nm谱线,晶体两端制备1064nm减反膜;第二双色折反镜206采用平面镜,一个面制备45o入射下1064nm高反和593.5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另一面制备593.5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光纤耦合镜301采用单片平凸镜,通光表面制备593.5nm增透膜;第三传输光纤302采用芯径400微米的光纤,长度为1.5m;光束变换镜头及治疗手柄303中光束变换镜头采用两片透镜,透镜通光面制备593.5nm增透膜,治疗手柄的前端面具有撑脚,与被治疗的接触人体皮肤表面305接触;同步控制系统306由一片单片机、两个D/A数模转换器、一个RS232串行接口、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以及其它外围电路和单片机控制软件等组成,其中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分别与第一泵浦光源1-1和第二泵浦光源2-1的驱动电源连接,RS232串行接口与治疗仪的显示屏或控制计算机连接。当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输入治疗的参数与指令后,通过RS232串行接口输入治疗所需的参数到单片机,单片机通过两个D/A数模转换器和模拟调制接口分别控制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泵浦功率,通过脉冲调制接口同时控制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脉冲工作时间。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根据设定的泵浦功率和脉冲工作时间同步泵浦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分别产生1342nm和1064nm的基频光,并分别在由输入腔镜104与全反腔镜108组成的1342nm折叠式激光谐振腔和输入腔镜204与全反腔镜108组成的1064nm折叠式激光谐振腔内振荡,当1342nm的基频光与1064nm的基频光同时通过和频晶体LBO时,产生593.5nm的和频黄橙激光,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后,通过光纤耦合镜301聚焦的第三传输光纤302内,由第三传输光纤302输出的593.5nm黄橙激光由光束变换透镜与治疗手柄303转换为治疗所需的光斑尺寸,聚焦到治疗手柄的撑脚中心的人体皮肤305下的血管内,被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使病变血管热解、吸收、消失,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在治疗开始前,通过单片机控制皮肤冷却系统304对被治疗皮肤喷射30ms,单片机通过模拟控制接口控制泵浦光源101和201发出的波长为880nm和808nm的泵浦功率为60W,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的593.5nm的黄橙光为20W,通过脉冲控制接口控制脉冲激光连续发射时间为40ms,入射到皮肤表面的能量为0.8J,通过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的光束变换后入射到皮肤上的光斑直径为4mm,作用到皮肤血管内的能量密度为6.3J/cm2,与通常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治疗时的光斑尺寸脉冲宽度和入射能量密度类似。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激光输出是在40ms内连续输出,而不是通常脉冲染料治疗仪的4个脉冲或8个脉冲,没有高的峰值功率,不会产生紫癜,也没有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仪的安全性差、染料退化并有毒性、能量消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

实施例二:

与图1类似:其中第一泵浦光源101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880nm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输出功率80W;第一传输光纤102的芯径是400微米,具有SMA905的光纤接口;第一泵浦光源101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第一光学耦合部件103为两个平凸镜,焦距20mm,凸面相对放置,在其通光面制备880nm的增透膜;第一输入腔镜104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880nm的减反膜,另一面制备对880nm减反、1064nm高透和1319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激光增益介质105是Nd:YAG激光晶体,采用4F3/2到4I13/2跃迁的1319nm谱线,激光增益介质105的两端制备1319nm减反膜;第一双色折反镜106采用平面镜,其1319nm基频光入射面制备45o入射下1319nm高反,1064nm和589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另一面制备1064nm和589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制备;和频晶体107采用LBO晶体,按1064nm与1319nm和频产生589nm的黄橙光切割,切割角度为θ=90o,φ=3.4o,LBO晶体107的两个通光面制备1064nm,1319nm和589nm的增透膜;全反腔镜108采用平凹镜,凹面制备1064nm,1319nm和589nm的高反膜;第二泵浦光源201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808nm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输出功率60W;第二传输光纤202的芯径是400微米,具有SMA905的光纤接口;第二泵浦光源201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第二光学耦合部件203为两个平凸镜,焦距20mm,凸面相对放置,在其通光面制备808nm的增透膜;第二输入腔镜204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808nm的减反膜,另一面制备对808nm减反和1064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激光增益介质205是YVO4+Nd:YVO4离子键和激光晶体,采用Nd:YVO4晶体的4F3/2到4I11/2跃迁的1064nm谱线,激光增益介质205的两端制备1064nm减反膜;第二双色折反镜206采用平面镜,一个面都制备45o入射下1064nm高反和589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另一面制备589nm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光纤耦合镜301采用单片平凸镜,通光表面制备589nm增透膜;第三传输光纤302采用芯径400微米的光纤,长度为1.5m;光束变换镜头及治疗手柄303中光束变换镜头采用两片透镜,透镜通光面制备589nm增透膜,治疗手柄的前端面具有撑脚,与被治疗的接触人体皮肤表面305接触;同步控制系统306由一片单片机、两个D/A数模转换器、一个RS232串行接口、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以及其它外围电路和单片机控制软件等组成,其中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分别与第一泵浦光源1-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驱动电源连接,RS232串行接口与治疗仪的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连接。当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输入治疗的参数与指令后,通过RS232串行接口输入治疗所需的参数到单片机,单片机通过D/A数模转换器和模拟调制接口控制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泵浦功率,通过脉冲调制接口控制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脉冲工作时间。第一泵浦光源10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根据设定的泵浦功率和脉冲工作时间同步泵浦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分别产生1319nm和1064nm的基频光,并分别在由输入腔镜104与全反腔镜108组成的1319nm激光谐振腔和输入腔镜204与全反腔镜108组成的1064nm激光谐振腔内振荡,当1319nm的基频光与1064nm的基频光同时通过和频晶体LBO时,产生589nm的和频黄橙激光,两个方向产生的黄橙激光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后,通过光纤耦合镜3-1聚焦的第三传输光纤内,由第三传输光纤输出的589nm黄橙激光由光束变换透镜转换为治疗所需的光斑尺寸,聚焦到撑脚中心的人体皮肤305下的血管内,被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使病变血管热解、吸收、消失,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在治疗开始前,通过单片机控制皮肤冷却系统304对人体皮肤305喷射30ms,使皮肤温度在摄氏0度左右,单片机通过模拟控制接口控制泵浦光源101和201发出的波长为880nm和808nm的泵浦功率分别为80W和60W,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的589nm的黄橙光为20W,通过脉冲控制接口控制脉冲激光连续发射时间为40ms,入射到皮肤表面的能量为0.8J,通过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的光束变换后入射到皮肤上的光斑直径为4mm,作用到皮肤血管内的能量密度为6.3J/cm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77519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8.20 CN 203777519 U (21)申请号 201320687654.7 (22)申请日 2013.11.04 A61N 5/067(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 术研究所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灵路 88 号 (72)发明人 檀慧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 曹毅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 疾病治疗仪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 频黄。

2、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包括第一泵浦光 源和第二泵浦光源,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与所述第 一传输光纤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与第一光学 耦合部件连接,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的旁边依 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 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 一双色折反镜,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的一端为和 频晶体, 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 所述和频晶体 的旁边为全反腔镜,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与第二传 输光纤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光纤与所述第二双色 折反镜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第二 输入腔镜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采用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 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结构紧凑、 全固化 风冷、 耗电省和便于携带等特点 ; 提高。

3、了泵浦功 率, 减少了副作用。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77519 U CN 203777519 U 1/1 页 2 1.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泵 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源 (201) ,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

4、(103) 连接,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103) 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 (104) , 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105) 和第一双色折反 镜 (106) ,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 (106) 的一端为和频晶体 (107) , 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 所述和频晶体 (107) 的旁边为全反腔镜 (108) ,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201) 与第二传输 光纤 (202) 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光纤 (202) 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之间依次设置有第 二光学耦合部件 (203) , 第二输入腔镜 (204) 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205)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

5、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还与光纤耦合镜 (301) 连接, 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与 第三传输光纤 (302) 连接,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302) 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连 接, 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的前方有人体皮肤表面 (305) , 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的旁边设置有皮肤冷却系统 (304) ,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201) 之间通过同步控制系统 (306) 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

6、疾病治疗仪,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103) , 所述第一输入腔镜 (104) , 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105) ,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 (106) , 所述 和频晶体 (107) 和所述全反腔镜 (108) 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 腔, 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1。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201) , 所述第二传输光纤 (202) , 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

7、(203) , 所述第二输入腔镜 (204) , 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205) , 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 所述 和频晶体 (107) 和所述全反腔镜 (108) 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 腔, 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2。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征 在于, 所述和频晶体 (107) 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 且所述复合式谐振腔是由第一 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 当波长为1的光束与波长为2的光束由所述 同步控制系统 (306) 进行同步控制, 通。

8、过所述和频晶体 (107) 时, 产生波长为 3的黄橙色 和频激光, 波长为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输出到所述复合式谐振腔 外, 所述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 第三传输光纤 (302) 和所述光 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 入射到人体皮肤表面 (305) 下的病变血管内。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302) , 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 所述皮肤冷却系统 (304) 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 (306。

9、) 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 统。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其特征 在于, 在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下的病变血管内之前和之 后, 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 (304) 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进行冷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777519 U 2 1/7 页 3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激光泵浦全固态激光技术, 激光谐振腔设计技术, 腔内和 频技术, 皮肤动态冷却技术和激光医疗美容技术, 具体涉及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 橙。

10、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背景技术 0002 皮肤血管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及血管瘤两大类, 常见有的鲜红斑痣、 草莓状血管 瘤、 毛细血管扩张、 酒渣鼻、 下肢静脉曲张等, 可发生于全身体表各个部位, 除给患者造成美 容缺陷外, 还可以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 液氮冷冻治疗、 注射 血管硬化剂、 血管套扎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 这些无选择性的有创治疗对正常皮肤组织损 伤较大, 常伴随瘢痕、 色素改变等患者难以接受的并发症。 0003 随着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为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特定波长的激光通过选择性光热解原理, 作用于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 使病。

11、变血管热解、 吸收、 消失, 达到治疗血管病变而不损伤组织及皮肤周围且无疤痕形成的目的, 是目前治疗 血管性病变最为有效而无副作用的方法。 0004 随着半导体激光的发展, 该激光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也开始应用于皮肤血管性病 变的治疗。如波长处于绿光波段的 532nm 全固态激光器的激光能被血红蛋白很好吸收, 连 续激光的治疗时间宽度的设置可与成年人皮肤血管的热弛豫时间接近, 这些特点使得该激 光成为治疗血管性病变的首选治疗设备。尽管 532nm 波长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系数较 高, 黑色素的吸收系数也较高, 这样 532nm 的绿激光仅适用于皮肤浅表面的较细血管的治 疗, 也更适用于皮肤黑色素。

12、较少的白色人种的皮肤表面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为了增加皮下 血管的治疗深度, 通常采用波长较长的 808nm、 940nm、 980nm 和 1064nm 的红外波段的半导 体激光治疗, 但该波段的血红蛋白的吸收系数较低, 对于较细的血管, 该波段的光大部分透 过, 而被周围的皮肤吸收。 0005 波长 577nm 的黄橙光波段是氧和血红蛋白的一个吸收峰, 如 585nm 的黄橙光与 532nm 的绿光具有相同的血红蛋白吸收系数, 但黑色素的吸收仅为 532nm 绿光的一半, 因此 更适合于非白色人种和位于皮肤下深一些的细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目前黄橙光波段的激光 治疗仪主要采用闪光灯泵浦的 585。

13、nm 和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仪。但是染料激光器具 有安全性差、 染料退化并有毒性、 能量消耗高、 稳定性差等, 使得染料激光器的设计方案非 常复杂, 体积庞大。 同时由于脉冲激光的峰值功率非常高, 采用该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 很容易引起紫癜等副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 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0007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达到上述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说 明 书 CN 203777519 U 3 2/7 页 4 0008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包括。

14、第一泵浦光源和第 二泵浦光源,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与第一光学 耦合部件连接,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的旁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 第一激光增益介 质和第一双色折反镜,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的一端为和频晶体, 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 所述和频晶体的旁边为全反腔镜,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与第二传输光纤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 光纤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第二输入腔镜和第二激光 增益介质。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还与光纤耦合镜连接, 所述光纤耦合镜与第三传 输光纤连接,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连接, 所。

15、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 疗手柄的前方有人体皮肤表面, 所述人体皮肤表面的旁边设置有皮肤冷却系统, 所述第一 泵浦光源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之间通过同步控制系统连接。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所述 第一输入腔镜, 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 所述和频晶体和所述全反腔 镜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 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 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1。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所述第二传输光纤, 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所述 第二输入腔镜, 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所述第二双色。

16、折反镜, 所述和频晶体和所述全反腔 镜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 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 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2。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和频晶体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 且所述复合式谐振腔 是由所述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 当波长为 1的光束与波长为 2 的光束由所述同步控制系统进行同步控制, 通过所述和频晶体时, 产生波长为 3的黄橙色 和频激光, 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到所述复合式谐振腔外, 所 述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和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 治疗手柄, 入射到所述。

17、人体皮肤表面下的病变血管内。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光纤耦合镜,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所述皮肤冷却系统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统。 0014 进一步的, 在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下的病变血管内之 前和之后, 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进行冷却。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0016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提出了采用半导体激光技术的连续输出全固态折叠式腔内 和频黄橙激光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结构紧凑、 全固化风冷、 耗电省 和便于携带等特点。采用复合结构。

18、的腔内和频激光器结构, 提高了激光器的泵浦功率。参 与和频的两个基频光采用不同双色折反镜的折叠式激光谐振腔, 提高激光器的转换效率, 在相同治疗面积下, 能获得与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相近的能量密度。通过调制 连续激光的输出时间与皮肤的弛豫时间相同, 获得较好的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0017 本实用新型与目前已有的 585nm 及 595nm 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相比, 不会产生 高脉冲峰值功率引起的紫癜和激光治疗仪的安全性差、 能量消耗高、 稳定性差以及染料容 易退化且具有毒性等问题。同时, 本实用新型与目前已有的 532nm 全固态绿激光治疗仪相 说 明 书 CN 203777。

19、519 U 4 3/7 页 5 比, 人体皮肤黑色素的吸收低, 皮肤的穿透深, 可治疗皮肤下较深血管和深色皮肤人种的血 管性疾病。 0018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 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 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19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 限定。在附图中 : 0020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

20、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标号说明 : 101、 第一泵浦光源, 122、 第一传输光纤, 103、 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104、 第一输入腔镜, 105、 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106、 第一双色折反镜, 107、 和频晶体, 108、 全 反腔镜, 201、 第二泵浦光源, 202、 第二传输光纤, 203、 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204、 第二输入腔 镜, 305、 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206、 第二双色折反镜, 301、 光纤耦合镜, 302、 第三传输光纤, 303、 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4、 皮肤冷却系统, 305、 人体皮肤表面, 306、 同步控制系 统。 具体实施方式。

21、 0022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 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3 参照图 1 所示, 一种全固态折叠式腔内和频黄橙激光血管性疾病治疗仪, 包括第 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源 201,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与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连 接,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与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103 连接,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件 103 的旁 边依次设置有第一输入腔镜 104, 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105 和第一双色折反镜 106, 所述第一 双色折反镜 106 的一端为和频晶体 107, 另一端为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所述和频晶体 107 的旁边为全反腔镜 108, 所述。

22、第二泵浦光源 201 与第二传输光纤 202 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光 纤 202 与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203, 第二输入腔镜 204 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205。 0024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还与光纤耦合镜 301 连接, 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与第三传输光纤 302 连接,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302 和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连 接, 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的前方设置有人体皮肤表面 305, 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的旁边有皮肤冷却系统 304,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201 之。

23、间通过 同步控制系统 306 连接。 0025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泵浦光源 101, 所述第一传输光纤 102, 所述第一光学耦合部 件103, 所述第一输入腔镜104, 所述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 所述第一双色折反镜106, 所述 和频晶体 107 和所述全反腔镜 108 组成了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 且所述第一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一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1。 0026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泵浦光源 201, 所述第二传输光纤 202, 所述第二光学耦合部 件203, 所述第二输入腔镜204, 所述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 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 所述 说 明。

24、 书 CN 203777519 U 5 4/7 页 6 和频晶体 107 和所述全反腔镜 108 组成了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 且所述第二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能产生波长 2。 0027 进一步的, 所述和频晶体 107 放置在复合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 且所述复合式谐 振腔是由所述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组成的, 当波长为 1的光束与波长 为 2的光束由所述同步控制系统 306 进行同步控制, 通过所述和频晶体 107 时, 产生波长 为3的黄橙色和频激光, 波长为3的和频激光通过所述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到所述 复合式谐振腔外, 所述波长为 3的。

25、和频激光通过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302 和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303, 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下的病变血管内。 0028 进一步的, 所述光纤耦合镜 301, 所述第三传输光纤 302, 所述光束变换镜头与治 疗手柄303, 所述皮肤冷却系统304和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组成了激光治疗和同步控制系 统。 0029 进一步的, 在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入射到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下的病变血管 内之前和之后, 通过所述皮肤冷却系统 304 对所述人体皮肤表面 305 进行冷却。 0030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 0031 第一连续输出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和第。

26、二连续输出半导体激光泵浦系统在同步 控制系统 306 的脉冲控制下同时发出泵浦光, 分别泵浦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内的第一激光增 益介质105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内的第二激光增益介质205, 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 激光增益介质 205 分别同时产生波长为 1和波长为 2的基频光 ; 所述波长为 1和波长 为 2的基频光同时通过第一折叠式谐振腔和第二折叠式谐振腔的重合部分的非线性和频 晶体 107 时, 产生满足能量守恒条件的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 ; 所述波长为 3的和频激光 的波长介于 560nm 到 600nm 的黄橙光波段 ; 所述波长为 3的黄橙激光通过激光治疗系统 的光束传输和变换后入。

27、射到被治疗的人体皮肤下的血管内, 被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 达 到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目的 ; 所述黄橙激光通过激光治疗系统的光束传输和变换后的光 斑直径在0.3mm到10mm之间 ; 所述同步控制系统306的脉冲控制时间与人体皮肤的热驰豫 接近, 在 0.5ms 到 1s 之间连续工作 ; 所述激光治疗系统包括一个动态冷却系统即皮肤冷却 系统 304 ; 所述动态冷却系统通过同步控制系统 306 控制, 在激光治疗脉冲发射前与激光治 疗脉冲发射之后发出冷却液体, 当冷却液体气化时, 吸收被治疗皮肤表面的热量, 避免治疗 时对人体皮肤的损害。 0032 实施例一 : 0033 与图 1 类似 。

28、: 其中第一泵浦光源 101 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 880nm 的光纤耦合半 导体激光器列阵, 最大输出功率 60W ; 第一传输光纤 102 的芯径是 400 微米, 具有 SMA905 的 光纤接口 ; 第一泵浦光源 101 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 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 ; 第 一光学耦合部件 103 为两个平凸镜, 焦距 20mm, 凸面相对放置, 在其通光面制备 880nm 的增 透膜 ; 第一输入腔镜 104 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 880nm 的减反膜, 另一面制备对 880nm 减反、 1064nm高透和1342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 ; 激光增益介质105是YVO4+Nd:Y。

29、VO4离子键和激光 晶体, 采用 Nd:YVO4晶体的 4F 3/2到 4I 13/2跃迁的 1342nm 谱线, 激光增益介质 105 的两端制备 1342nm 减反膜 ; 第一双色折反镜 106 采用平面镜, 其 1342nm 基频光入射面制备 45o入射下 1342nm 高反, 1064nm 和 593.5nm 高透的多层介质膜, 另一面制备 1064nm 和 593.5nm 高透的 多层介质膜 ; 和频晶体 107 采用 LBO 晶体, 按 1064nm 与 1342nm 和频产生 593.5nm 的黄橙光 说 明 书 CN 203777519 U 6 5/7 页 7 切割, 切割角度。

30、为 =90o, =2.6o, LBO 晶体的两个通光面制备 1064nm, 1342nm 和 593.5nm 的增透膜 ; 全反腔镜 108 采用平凹镜, 凹面制备 1064nm, 1342nm 和 593.5nm 的高反膜 ; 第二 泵浦光源 201 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 808nm 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 输出功率 60W ; 第二传输光纤 202 的芯径是 400 微米, 具有 SMA905 的光纤接口 ; 第二泵浦光源 201 通过半 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 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 ; 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203 为两个平凸镜, 焦距 20mm, 凸面相对放置, 在其通光面制备 8。

31、08nm 的增透膜 ; 第二输入腔镜 204 的泵浦光入 射面制备 808nm 的减反膜, 另一面制备对 808nm 减反和 1064nm 高反的多层介质膜 ; 第二激 光增益介质 205 是 YVO4+Nd:YVO4离子键和激光晶体, 采用 Nd:YVO4晶体的 4F 3/2到 4I 11/2跃 迁的 1064nm 谱线, 晶体两端制备 1064nm 减反膜 ; 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采用平面镜, 一个面 制备 45o入射下 1064nm 高反和 593.5nm 高透的多层介质膜, 另一面制备 593.5nm 高透的多 层介质膜 ; 光纤耦合镜 301 采用单片平凸镜, 通光表面制备 59。

32、3.5nm 增透膜 ; 第三传输光纤 302采用芯径400微米的光纤, 长度为1.5m ; 光束变换镜头及治疗手柄303中光束变换镜头 采用两片透镜, 透镜通光面制备 593.5nm 增透膜, 治疗手柄的前端面具有撑脚, 与被治疗的 接触人体皮肤表面 305 接触 ; 同步控制系统 306 由一片单片机、 两个 D/A 数模转换器、 一个 RS232 串行接口、 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以及其它外围电路和单片机控制 软件等组成, 其中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个脉冲调制接口分别与第一泵浦光源 1-1 和第二 泵浦光源 2-1 的驱动电源连接, RS232 串行接口与治疗仪的显示屏或控制计算。

33、机连接。当 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输入治疗的参数与指令后, 通过 RS232 串行接口输入治疗所需的参数 到单片机, 单片机通过两个 D/A 数模转换器和模拟调制接口分别控制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 第二泵浦光源 201 的泵浦功率, 通过脉冲调制接口同时控制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 光源 201 的脉冲工作时间。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源 201 根据设定的泵浦功率和 脉冲工作时间同步泵浦第一激光增益介质 105 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 205, 分别产生 1342nm 和 1064nm 的基频光, 并分别在由输入腔镜 104 与全反腔镜 108 组成的 1342nm 折叠式激光 。

34、谐振腔和输入腔镜204与全反腔镜108组成的1064nm折叠式激光谐振腔内振荡, 当1342nm 的基频光与 1064nm 的基频光同时通过和频晶体 LBO 时, 产生 593.5nm 的和频黄橙激光, 通 过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输出后, 通过光纤耦合镜 301 聚焦的第三传输光纤 302 内, 由第三传 输光纤 302 输出的 593.5nm 黄橙激光由光束变换透镜与治疗手柄 303 转换为治疗所需的光 斑尺寸, 聚焦到治疗手柄的撑脚中心的人体皮肤 305 下的血管内, 被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 白吸收, 使病变血管热解、 吸收、 消失, 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在治疗开始前, 通过单片 机。

35、控制皮肤冷却系统 304 对被治疗皮肤喷射 30ms, 单片机通过模拟控制接口控制泵浦光源 101 和 201 发出的波长为 880nm 和 808nm 的泵浦功率为 60W, 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的 593.5nm 的黄橙光为 20W, 通过脉冲控制接口控制脉冲激光连续发射时间为 40ms, 入射到皮 肤表面的能量为 0.8J, 通过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的光束变换后入射到皮肤上的光斑直 径为 4mm, 作用到皮肤血管内的能量密度为 6.3J/cm2, 与通常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治 疗时的光斑尺寸脉冲宽度和入射能量密度类似。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激光输出是在 40ms 内 连续输出,。

36、 而不是通常脉冲染料治疗仪的 4 个脉冲或 8 个脉冲, 没有高的峰值功率, 不会产 生紫癜, 也没有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仪的安全性差、 染料退化并有毒性、 能量消耗高、 稳定 性差等问题。 0034 实施例二 : 说 明 书 CN 203777519 U 7 6/7 页 8 0035 与图 1 类似 : 其中第一泵浦光源 101 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 880nm 的光纤耦合半 导体激光器列阵, 输出功率 80W ; 第一传输光纤 102 的芯径是 400 微米, 具有 SMA905 的光纤 接口 ; 第一泵浦光源 101 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 采用散热片和风扇散热 ; 第一光 学耦合。

37、部件103为两个平凸镜, 焦距20mm, 凸面相对放置, 在其通光面制备880nm的增透膜 ; 第一输入腔镜 104 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 880nm 的减反膜, 另一面制备对 880nm 减反、 1064nm 高透和1319nm高反的多层介质膜 ; 激光增益介质105是Nd : YAG激光晶体, 采用 4F 3/2到 4I 13/2 跃迁的 1319nm 谱线, 激光增益介质 105 的两端制备 1319nm 减反膜 ; 第一双色折反镜 106 采 用平面镜, 其 1319nm 基频光入射面制备 45o入射下 1319nm 高反, 1064nm 和 589nm 高透的多 层介质膜, 另一面制备。

38、 1064nm 和 589nm 高透的多层介质膜制备 ; 和频晶体 107 采用 LBO 晶 体, 按 1064nm 与 1319nm 和频产生 589nm 的黄橙光切割, 切割角度为 =90o, =3.4o, LBO 晶 体 107 的两个通光面制备 1064nm, 1319nm 和 589nm 的增透膜 ; 全反腔镜 108 采用平凹镜, 凹 面制备1064nm, 1319nm和589nm的高反膜 ; 第二泵浦光源201采用连续输出的波长为808nm 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列阵, 输出功率 60W ; 第二传输光纤 202 的芯径是 400 微米, 具有 SMA905 的光纤接口 ; 第二。

39、泵浦光源 201 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 采用散热片和风 扇散热 ; 第二光学耦合部件 203 为两个平凸镜, 焦距 20mm, 凸面相对放置, 在其通光面制备 808nm 的增透膜 ; 第二输入腔镜 204 的泵浦光入射面制备 808nm 的减反膜, 另一面制备对 808nm 减反和 1064nm 高反的多层介质膜 ; 激光增益介质 205 是 YVO4+Nd:YVO4离子键和激光 晶体, 采用 Nd:YVO4晶体的 4F 3/2到 4I 11/2跃迁的 1064nm 谱线, 激光增益介质 205 的两端制备 1064nm 减反膜 ; 第二双色折反镜 206 采用平面镜, 一个面都制。

40、备 45o入射下 1064nm 高反和 589nm 高透的多层介质膜, 另一面制备 589nm 高透的多层介质膜 ; 光纤耦合镜 301 采用单片 平凸镜, 通光表面制备 589nm 增透膜 ; 第三传输光纤 302 采用芯径 400 微米的光纤, 长度为 1.5m ; 光束变换镜头及治疗手柄 303 中光束变换镜头采用两片透镜, 透镜通光面制备 589nm 增透膜, 治疗手柄的前端面具有撑脚, 与被治疗的接触人体皮肤表面 305 接触 ; 同步控制系 统 306 由一片单片机、 两个 D/A 数模转换器、 一个 RS232 串行接口、 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 个脉冲调制接口以及其它外围电路和单。

41、片机控制软件等组成, 其中两个模拟调制接口和两 个脉冲调制接口分别与第一泵浦光源1-1和第二泵浦光源201的驱动电源连接, RS232串行 接口与治疗仪的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连接。 当显示屏或其它计算机输入治疗的参数与指令 后, 通过RS232串行接口输入治疗所需的参数到单片机, 单片机通过D/A数模转换器和模拟 调制接口控制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源 201 的泵浦功率, 通过脉冲调制接口控制 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源 201 的脉冲工作时间。第一泵浦光源 101 和第二泵浦光 源201根据设定的泵浦功率和脉冲工作时间同步泵浦第一激光增益介质105和第二激光增 益介质20。

42、5, 分别产生1319nm和1064nm的基频光, 并分别在由输入腔镜104与全反腔镜108 组成的 1319nm 激光谐振腔和输入腔镜 204 与全反腔镜 108 组成的 1064nm 激光谐振腔内振 荡, 当 1319nm 的基频光与 1064nm 的基频光同时通过和频晶体 LBO 时, 产生 589nm 的和频黄 橙激光, 两个方向产生的黄橙激光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206输出后, 通过光纤耦合镜3-1聚 焦的第三传输光纤内, 由第三传输光纤输出的 589nm 黄橙激光由光束变换透镜转换为治疗 所需的光斑尺寸, 聚焦到撑脚中心的人体皮肤 305 下的血管内, 被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 吸收, 。

43、使病变血管热解、 吸收、 消失, 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在治疗开始前, 通过单片机 控制皮肤冷却系统 304 对人体皮肤 305 喷射 30ms, 使皮肤温度在摄氏 0 度左右, 单片机通 说 明 书 CN 203777519 U 8 7/7 页 9 过模拟控制接口控制泵浦光源 101 和 201 发出的波长为 880nm 和 808nm 的泵浦功率分别为 80W和60W, 通过第二双色折反镜输出的589nm的黄橙光为20W, 通过脉冲控制接口控制脉冲 激光连续发射时间为 40ms, 入射到皮肤表面的能量为 0.8J, 通过光束变换镜头与治疗手柄 的光束变换后入射到皮肤上的光斑直径为 4mm, 作用到皮肤血管内的能量密度为 6.3J/cm2。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3777519 U 9 1/1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777519 U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