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8月11日申请号为201180046402.X (国际申请号:PCT/US2011/047398)发明名称为“低剖面连接器系 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背景技术
电刺激法被广泛用于疼痛缓解、肌肉的强化和训练、伤口愈合以 及其他医疗康复和预防目的。电极(例如贴附电极)被放置在用户皮 肤上与寻求治疗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在当前可用系统中,电极被连接 到与刺激器相连的线路。当前设备往往会很笨重,其电线会缠绕在一 起或者对用户造成妨碍,由此干扰了用户的日常活动。由于设备会很 笨重,因此很难将该设备穿着在衣物下面。
此外,当前的很多设备都很复杂,并且在刺激设备与电极之间缺 少一种允许用户很容易地连接或断连设备的用户友好的连接机制。当 前的电刺激设备所具有的这些缺陷阻碍了用户将电刺激疗法无缝整 合到其日常生活中。此外,如果将电极放在一个难以到达或是不可见 的身体部位(例如病人大腿后部),那么很多设备将无法在电极与刺 激器设备之间进行无缝连接。由于前述问题,用户依从性往往会很糟 糕。
现有连接器还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连接器通常是通 过使用垂直连接力而被应用的。垂直力在被应用于那些用以治疗烧伤、 其他损伤或是遭受疼痛的组织的电极的时候将会是令人痛苦的。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通过提供低剖面电连接器来解决现有技 术中的这些缺陷,其中所述电连接器通过与电刺激接口相连来应用于 受伤的组织,并且所述电连接器具有更易于使用、对用户日常活动干 扰较小且痛苦更轻的改进连接机制。此外,本文还公开了用于制造这 种连接器的方法。一般地,本文公开的系统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 具有作为连接器壳体一部分的第一侧进入口,该入口收容电极之类的 导电元件,并且在壳体内部沿着通常以与用户治疗部位基本平行的方 式延伸的路径来引导所述导电元件。该配置促成了一种更易于使用的 低剖面连接系统,对于遭遇到严重烧伤或其他伤害或疼痛的用户来说, 该系统对其造成的痛苦有可能会减小。在例示系统中,低剖面电连接 器设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外周侧面、顶面和底面,以及沿着底面部 署的侧进引导通道。沿着外周侧面部署有被配置成收容导电元件的开 口,并且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连通。该通道在壳体内部引导导电元件。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位于壳体内并具有导电表面的插座,其中所述导电 表面形成了与导电元件相对接的接口。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包括沿 着外周侧面且用于收容导电元件的多个侧进入口。在某些实现中,壳 体包括被配置成通过从/向控制设备接收和/或传送信号来刺激肌肉或 神经的收发信机。本文描述的低剖面连接器系统被配置成横向啮合导 电元件。优选地,连接器系统被配置成是通过无线方式控制的。在某 些实现中,所使用的是多个连接器系统,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柔性电缆 或电线来连接。此外,改进的连接器系统允许具有敏感皮肤或伤口的 用户在无需施加垂直连接力的情况下将刺激设备连接至位于敏感皮 肤区域的导电元件。
在某些系统中,连接器还包括释放促动器,其中该释放促动器操 作性地与插座相啮合,并且被配置成沿着与引导通道基本平行的平面 来扩展力,以便从所述插座中分离电极或其他导电元件。一旦驱动所 述释放促动器,导电元件就在沿着引导通道将壳体与导电元件分开时 从插座中移除。
在某些实现中,侧进引导通道至少部分是由内壁形成的,所述内 壁从开口朝着插座延伸。在某些实现中,沿着引导通道将插座与导电 元件拉开将会使得导电元件从插座中脱离和移除。可选地,引导通道 至少部分由壳体底面限定,并且在分离过程中,壳体是沿着内壁与导 电元件拉开。引导通道可以包括在插座内部收窄的路径。
可选地和替换地,连接器的插座包括一个或多个可压缩支柱,这 些支柱可以由释放行动来操作,以便调节通道的大小,并籍此调节导 电元件的插入和释放。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包括被配置成引导来自 侧进引导通道的导电元件的前导支柱、上支柱和垂直部署的杆支柱。 垂直部署的标杆支柱彼此间隔,并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被配置成保 持支柱之间的间隔。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设有被配置成从插座中释 放导电元件的释放促动器。该释放促动器与插座横向啮合,并且被适 配成响应于所述释放促动器的驱动而将插座的上支柱彼此远离。在某 些实现中,侧进引导通道在前导支柱与上支柱之间延伸。
在这里还提供了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来装配和使用电刺激连接器 的方法。
此外,在这里还公开了与低剖面电连接器有关的不同替换实施例 以及子特征,并且在后续的描述中,这些替换实施例和子特征将会是 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描述的是说明性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指代的是 相同的元件。所描述的这些实施例未必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并且应被 理解成是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图1A描述的是放在用户身体上的电极以及被配置成与该电极啮 合的连接器。
图1B描述的是图1A中的电极与连接器之间的例示配对关系。
图2A示出的是例示电极连接器的底部透视图。
图2B示出的是例示电极连接器的替换实施例的底视图。
图2C示出的是例示电极连接器的替换实施例的底视图。
图3示出的是图2A中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示出的是在没有上盖的情况下的图3中的连接器的顶部透视 图。
图5示出的是与电极连接器相连的插座的底部透视图。
图6A-6C示出的是根据说明性实施例的与电极啮合的电极连接 器的不同视图。
图7示出的是在连接器内接收的图5的电极。
图8示出的是相互分离的图7中的连接器和电极。
图9A示出的是具有与电极啮合的释放促动器的连接器的替换实 施例。
图9B示出的是图9A中的连接器的底部透视图。
图9C示出的是在没有上盖的情况下的图9B所示的连接器的顶 部透视图。
图9D示出的是被接收在图9C的连接器内部的例示插座的透视 图。
图9E示出的是在按下了释放促动器的情况下的图9C中的连接 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10是说明性的电刺激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描述的系统和方法提供的是允许在电极之类的导电元件与 电刺激设备之间进行简单但却有效的连接的连接系统。具体地,所描 述的是与导电元件(例如扣式电极)横向啮合的低剖面连接器。横向 连接允许临床医师或用户通过直接施加与身体部位平行的力来将低 剖面连接器与放在用户身体部位上的导电元件相啮合。对于术后或烧 伤患者这类具有敏感皮肤的用户而言,这种处理是尤其有用且有益的。
为了提供全面理解,现将对附图中更具体阐述的某些说明性实施 例进行描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这里描述的系统 和方法是可以通过适配和修改而被用于其他适当应用的,并且这些补 充和修改都处于其范围以内。
现在转到说明性实施例,图1A示出的是低剖面连接器100的例 示实施例,其中该连接器被定位成与放在用户小腿肚的后方的导电元 件102横向啮合。一些用户有可能很难将连接器连接到那些放在不易 于被看到或接近的区域的电极或其他导电元件。连接器100在箭头A 指示的方向上沿着用户皮肤表面与导电元件102啮合。与沿着垂直路 径相比,沿着该路径的连接执行起来更容易一些。
如图1B所示,导电元件102是具有活性表面103的扣式电极, 该活性表面可能涂有粘住用户身体部位的自粘材料或自粘膜(未示 出)。作为替换,元件102可以是传感器或其他传导元件,举例来说, 如果该元件是用领扣或其他能使其与连接器100电接触的传导界面定 位和配置的,那么所述导电元件可以是用户衣物中的传导性刺绣。例 示的传导刺绣元件可以包括被缝入或胶合到诸如训练短袜、T恤或吊 带之类的用户衣物的表面的银、铜或其他金属(或传导性聚合物), 由此,领扣或其他传导表面是被暴露并定位成与连接器100相配合的。 在某些实现中,所制造的电极102具有从其侧面的金属或其他传导性 延伸,其中所述延伸被装配在衣服的口袋中或者被缝在衣服内部,而 领扣则会保持暴露,以便与连接器100相连。被示出为元件(被描述 成电极)102的导电元件取决于特定治疗协议或是待治疗的病况可以 是一次性或反复使用的。电极102还包括从活性表面103伸出以便与 连接器100电连接的领扣部分104。在图1B中是结合了通过连接器 轴向延伸且与用户身体部位基本平行的平面105来描绘连接器100的。 如图1B所示,连接器100在方向A上沿着平面105来进行横向运动, 直至电极102啮合在连接器100内部。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会在横 向啮合过程中与用户的组织相接触,而在其他实现中,连接器是在不 与身体部位进行接触的情况下以与用户身体部位平行但却保持在其 上的方式移动的。
图2A是连接器100的底部透视图,如图2A所示,该连接器100 包括壳体106,该壳体106则具有围绕壳体106的周边延伸的外周侧 面112,被配置成沿着用户身体部位(例如皮肤表面)延伸或是以与 其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底面110,以及处于底面110之上且相间隔开的 顶面108。连接器100还包括至少部分是由壳体106的底面110限定 的侧进引导通道114。引导通道114被适配成对照电极102自引导连 接器100。引导通道114包括沿着外周侧面112布置的开口120,以 便将电极102收容并引导至壳体106内。引导通道114从开口120延 伸到壳体106的插座仓(receptaclepocket)。该插座仓112容纳有 插座116并在壳体106的底面110上形成。如下文中更全面描述的那 样,插座116被部署在壳体106内,并且包含有导电元件,该导电元 件通过收容电极102而在电极102与连接器100之间形成电/机械连接。
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包括一个以上的侧进引导通道。举例来说, 图2B示出的是连接器100的替换实施例的底视图,如该图所示,连 接器100a包括沿着外周侧面112部署的多个引导通道114,以便收容 诸如电极之类的导电元件。虽然在图2B中示出为具有四个引导通道 114-114,但取决于治疗协议或是待治疗的病况,连接器100a也可以 包括二个、三个或更多个引导通道。通过具有多个引导通道,可以允 许用户采用多种方式来啮合导电元件(例如电极),由此可以改进可 用性以及用户满意度。一个或多个引导通道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来改 变,以便与特定的系统相适配。举例来说,多个这样的引导通道可以 与单个插座相连,所述插座则可以收容来自其中任何一个通道的电极。 图2C示出的是具有连接器100b的示例,其中该连接器包括通向单个 插座116a的多个引导通道114。插座116a则包括分别接收诸如电极 之类的导电元件的第一开口117a和第二开口117b。
侧进引导通道114至少部分是由从开口120伸向插座116的内壁 130a和130b限定的。如所示,内壁130a和130b形成了一个朝着插 座115的内部逐渐变细的V形路径。当壳体105在方向A上横向移 动时(如图1B所示),内壁130a或130b是靠着领扣104滑动的, 因此,该配置允许用户在壳体106内部引导电极102。引导通道114 分别还包括内壁130a和130b的成角区域132a和132b,并且所述区 域会在壳体106内部进一步引导电极。图3描述的是壳体106的前视 图,该图示出了从相应的内壁130a和130b的相应的端点131a和131b 延伸到插座仓122的成角壁区域132a和132b。在领扣104沿着内壁 130a或130b移动时,成角壁132a和132b将会收容领扣104,并且 会进一步将领扣104引导至插座116。如所示,从开口120到成角壁 132a和132b附近,内壁130a和130b的高度从h1增大到高度h2。这 种坡道配置创建了更深的通道,以便在电极102朝着插座116移动时 收容并引导电极102。此外,引导通道114还包括部分由内壁和成角 壁限定的上引导面136。上引导面136以及内壁和成角壁形成用于在 连接器100内部收容并引导电极102的空间。上引导面136可以在与 壳体106的底面110相对的某个角度上延伸,或者它也可以采用与壳 体106的底面110基本平行的方式延伸。
在某些实现中,壳体106包括与底面110共同延伸的成角底面 111。在某些实现中,成角底面111从壳体106的中间部分朝着开口 120向上倾斜。图3示出的是成角底面111的实施例。成角底面111 可以通过提供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连接器110布置来允许用户更好 地啮合电极102。例如,当用户最初将成角底面111放在用户皮肤表 面并滑动时,用户可以将连接器100保持在与用户皮肤表面相对的某 个角度上。对一些用户而言,这样做有可能更加自然或是更符合人体 工程学。
图4示出的是壳体106的顶部透视图。为了清楚起见,所示出的 壳体106没有内部电子元件(例如PCB、电池)。体106包括将插座 116与壳体106相连的插座连接器126。如所示,插座连接器126是 分开的组件,其包含了将插座收容至壳体106的洞128a和128b。插 座连接器126的形状还被调整成跟随壳体106的顶面108的轮廓。插 座连接器126与附着于壳体106的多个定位杆133a-133f相配合。插 座连接器126可由能将电脉冲从控制器(未示出)传送到插座116的 金属材料制成。
在某些实现中,插座116包括一个或多个可压缩支柱,这些支柱 可以通过释放行动而被操作,以便调整引导通道的尺寸并且由此调整 电极的插入和释放。如图5所示,插座116包括一对引导支柱140a 和140b,用于收容领扣104并与之电连接的电极收容仓138,以及将 引导支柱桥接至电极收容仓138的颈状部分139。如所示,引导支柱 140a和140b以及电极收容仓138是结合与壳体106的底面110基本 平行的平面142描述的。引导支柱140a和140b从其各自的开口端 141a和141b朝着颈状部分139逐渐收窄。该形状有助于在啮合过程 中将领扣104引导至电极收纳仓138。插座116由响应于所施加的力 的方向和大小而处于打开和闭合的弹簧钢丝制成。例如,在领扣104 沿着引导支柱140a和140b移动时,领扣104会强制性地向外略微打 开引导支柱140a和140b,以便为领扣104创建用以移动和进入电极 收纳仓138的空间。此外,插座116还包括在与工作平面142垂直的 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垂直杆支柱144a和144b,以及将垂直杆支柱144a 和144b与插座连接器126相连的一对上支柱146a和146b。这些垂直 杆支柱最初是相互隔开的,并且被配置成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支柱 之间的间隔。如图5所示,上支柱146a和146b由洞128a和128b收 容,并且以与工作平面142基本平行的方式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 引导通道114是在引导支柱140a和140b与上支柱146a和146b之间 延伸的。
当用户准备向期望身体部位施加电刺激时,电极102将被放在用 户的身体部位上,并且用无线方式编程的连接器100最初被放在电极 102附近。图6A示出的是准备啮合电极102的连接器100的透视图。 如所示,壳体106包括由侧进引导通道114限定且具有开口120的入 口区域134。当用户最初将连接器100与电极102相啮合时,入口区 域134将会收容电极102。入口区域134的形状也可以被调整成在用 户不必严格地将连接器100与电极102相对正的情况下捕获领扣104。
操作中,用户将连接器100带到电极102附近,并且朝着电极 102横向滑动连接器100,以使领扣104穿过开口120。最初,电极 102由入口区域134收容,该入口区域沿着外周侧面112广泛延伸, 从而允许用户大致确定连接器100与电极102的相对位置。由于入口 区域134具有很大的宽度,因此用户在最初将连接器100与电极102 相啮合的时候是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对于移动性/敏捷性降低的用户来 说,或者在身体部位处于难以目视的位置的情况下,该处理是非常有 帮助的。在电极102通过开口120进入入口区域134之后,引导通道 会通过各种例示机制来将电极固定在连接器100内。在某些实现中, 如图6B所示,领扣104的顶面150与引导通道114的上引导面136 啮合。当用户持续地朝着电极102横向推动连接器100(例如沿着方 向A)时,连接器100的上引导面136将会沿着领扣104的顶面150 移动。内壁130a和130b还可以充当供领扣104行进的“轨道”,由 此在啮合过程中给予用户跟踪或引导的感觉。如所示,举例来说,图 6C描述的是连接器100的底视图,在该图中,领扣104的侧面152 最初可以与内壁130a的窄端129a啮合,并且可以沿着内壁130a(路 径P3)行进。如图6C示出的路径P1所述,领扣104也可以类似地 沿着内壁130b以及成角壁区域132b行进。
作为替换,如路径P2所述,领扣104可以直接行进到插座116, 而不与内壁或成角壁啮合。如路径P4所述,电极102还可以沿着曲 线路径行进。这些路径仅仅是出于例证目的而被描述的。在引导通道 114的内部,电极102可以采用直线与曲线路径的任何组合方式行进。 一旦电极102被引导并定位至插座116内,用户可以听到可听闻的卡 搭声,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器100的上盖118上设有视觉指 示器(例如ON/OFF灯),以便指示准备使用该设备。
图7示出的是完全与容纳在连接器100内的插座116相啮合的电 极102的例示底视图。如所示,电极领扣部分104的大小被调整成致 使其可被收容在插座116的电极收纳仓138内部。在使用设备时,电 极收纳仓138的形状和大小连同颈状部分139一起固定电极102。
当用户准备从电极102上分离连接器100时,沿着引导通道在与 啮合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横向分离电极102和连接器100。这种拉拔运 动会从插座116上分离并移除电极102。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沿 着方向B拉拔连接器100时,如果拉力超出颈状部分139的保持力, 则从电极收纳仓138中释放领扣104。如果释放发生,引导支柱140a 和140b将会向外打开(参见描述朝外的方向的箭头C),并且会从 引导支柱140a和140b释放领扣104。于是在释放之后,领扣104会 沿着内壁130a或130b行进。作为替换并且与图6C所述的入口路径 (例如P1-P4)相似,电极102可以沿着上引导面136、内壁130a或 130b或是成角壁区域132a或132b离开引导通道114。在一些实施例 中,在将壳体106从电极中横向脱离之后,一旦从引导支柱140a和 140b释放领扣104,壳体106就被垂直分离。
连接器100和电极102的啮合与脱离的容易程度可以取决形成插 座116的材料的硬度、大小和形状而有所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 座116的整个部分都具有范围从大约0.4mm到大约1mm的恒定直径。 取决于待治疗的病况,该直径可以更小或更大。在一些实施例中,引 导支柱140a和140b、颈状部分139以及电极收纳仓138具有变化的 直径,以降低电极102与连接器100过早分离的可能性。例如,颈状 部分139的直径可以大于电极收纳仓138,由此使插座116能够以较 强的力包围电极102,从而防止无意中将连接器100与电极102分离。
由于连接器100可以很容易地朝着或背离电极102滑动,而不需 要用户首先确定连接器100相对于电极102的定向,因此,用户只要 用一只手即可啮合及分离连接器100。连接器100的上盖118的形状 可以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式来调整,以便为用户提供保持和操作 连接器100的抓握表面。上盖118可以用螺丝连接或粘结至壳体106。 优选地,上盖118和壳体106是用塑料或是其他任何能为壳体106内 部所有的内部组件提供充分保护的适当材料制成的。上盖118可以是 适合壳体106的按扣。
图9A和9B示出了一个电连接器200,其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 插座216以籍此啮合和分离电极102的释放促动器202。与连接器100 相似,连接器200是通过沿着用户身体部位横向行进来与电极102啮 合的。该连接器200包括壳体206,其中该壳体206具有底面210、 顶面208、外周侧面212以及侧进引导通道214,所述侧进引导通道 214则具有用于收容并引导电极102的开口220。此外,与先前对照 电极102和连接器100描述的啮合处理相似,引导通道214还包括将 电极102引导至插座216的内壁230a和230b,成角壁区域232a和 232b以及上引导面254。
如所示,释放促动器202在开口220的附近与插座216啮合,并 且会在驱动时沿着与引导通道214基本平行的平面施加力,以是电极 102与插座216分离。如图9B-9C中更具体地示出的,释放促动器202 是可以在打开(即促动)与闭合(即非促动)位置之间操作的。在闭 合位置,释放促动器202未被驱动,由此释放促动器202不会施加力。 然而,释放促动器202优选被偏置成停留在闭合位置。如图9C所示, 壳体206包括被配置成接收释放促动器202的促动器槽203。促动器 槽203可以是通过壳体206的外周侧面212部署的。该促动器槽203 包括入口端218、出口端211以及在入口端与出口端之间延伸的促动 器收容表面213。释放促动器202沿着促动器收容表面213滑动。在 闭合位置(如图9C所示),释放促动器202的释放按钮205从外周 侧面212伸出距离t,这样一来,即便将连接器放在无法看到的身体 部位,也允许用户通过触觉来确定按钮205的位置。距离t代表的是 释放促动器202在使用过程中的最大行进距离。如所示,按钮205具 有低剖面,由此允许用户将连接器200放在用户身体周围的任何位置, 并且减小了在移动时无意驱动按钮205的可能性。
释放促动器202通过与收容仓308以及顶面302相连的偏置杆 204而被固定到连接器200。偏置杆204由钢丝之类的弹性材料制成, 所述材料在施力时能使所述偏置杆204弯曲,并且能在移除所施加的 力时使其返回其原始形状。偏置杆204的两端217a和217b抵靠一对 锚柱207,锚柱则被固定连接到壳体206的顶面208。如所示,偏置 杆204的中心部分被收容在释放促动器202的杆收容仓308内,由此 将杆204与壳体206锚定。释放促动器202相对于壳体206是可以移 动的。
当用户准备将连接器200啮合到电极102以开始电刺激时,用户 可以沿着箭头A(图9C)指示的方向来驱动释放促动器202的按钮 205,以便打开插座216的支柱,由此它会收容电极102。
如图9C-9E中进一步例示的,释放促动器202横向啮合插座216 并且驱使插座216打开和闭合,籍此收容和释放电极。由钢或其他导 线制成的插座216包括彼此分离的自由端239a和239b。钢丝的这种 形状和弹性特性允许挤压和释放插座216。在挤压插座216时,自由 端239a和239b将会更接近彼此。当从挤压位置释放插座216时,自 由端将会退回到其初始位置(也就是彼此远离)。如图9C所示,自 由端239a和239b会在定位柱209a和209b的周围弯曲,所述定位柱 则被固定至壳体206的顶面208。在使用设备时,定位柱209a和209b 会为插座216的对正提供帮助。此外,自由端239a和239b还分别与 一对上支柱242a和242b相连。如所示,自由端239a和239b以及上 支柱242a和242b沿着与顶面208基本平行的平面延伸。在一些实施 例中,自由端和/或上支柱被部署在了与顶面208成一定角度的平面上。 同样,这些自由端可以处于与上方腿部相对的角度上弯曲。上支柱 242a和242b分别经由连接支柱241a和241b连接至引导支柱240a 和240b。如所示,引导支柱240a和240b以及上支柱242a和242b 处于基本平行但却彼此隔开的平面上。连接支柱241a和241b被装配 在插座仓222(图9C)的内部,其中所述插座仓的大小被调整成收纳 插座216的引导支柱240a和240b以及电极收纳仓244。
释放促动器202包括在驱动释放促动器202时与上支柱242a和 242b的相应接触部分243a和243b啮合的接触表面252a和252b。当 用户按下促动器202的按钮205时,促动器202的接触表面252a和 252b将会啮合并且在箭头B(图9E)表示的方向上将插座216的上 支柱242a和242b彼此推开。在发生这种情形时,上支柱242a和242b 将会沿着相同方向移动引导支柱240a和240b,以便腾出空间来供电 极102穿过在引导支柱240a和240b之间延伸的通路262。引导支柱 240a和240b最初是隔开的,并被配置成保持这种间隔直到释放促动 器202被驱动以将通路打开一距离262。如上所述,引导支柱240a和 240b与电极收纳仓244相连,后者的大小和形状则被调整成在电刺激 过程中收容并啮合电极102的领扣104。电极收容仓244与锚定端246 相连,以便接收用于将插座215连接到壳体206的紧固件(例如螺丝)。
图9E示出的是释放促动器202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释放致动 器在用户按下按钮205时打开插座215,直至插座与壳体206的外周 侧面212齐平。在发生这种情形时,通路262将被展宽至264,由此 允许电极102更容易地通过插座216。如所示,自由端239a和239b 彼此将会离得更远,电极收纳仓244将被放大,以收容电极102的领 扣104。在按下按钮205的同时,用户有可能遭遇到偏置杆204施加 的某种阻力。如图9E所示,针对用户借助按钮205施加的力,偏置 杆204将会略微弯曲。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抵靠用户身体部 位而横向移动连接器200的同时按下按钮205。如上所述,通过驱动 按钮205,可以打开插座216以收容电极102的领扣104。当连接器 横向移至电极102附近时,电极102会被收容在引导通道214的内部, 并且会被引导通道214的各个壁引导至插座215的电极接纳仓244。 在电极102与插座啮合之后,用户可以释放按钮205。在释放了偏置 抵抗偏置杆204的弹簧力的按钮时,如图9C所示,释放促动器202 将会返回到其初始位置。这样将会迫使释放促动器202的接触表面 252a和252b后退至其初始位置,并且解除与插座216的相应接触位 置243a和243b的接触,由此将通路264收窄至262。如果电极102 的领扣104啮合在电极收纳仓244的内部,那么当通道返回到其初始 配置时,它会充当包围领扣104的门。在一些实施例中,领扣104将 会保持在电极收纳仓244内部,直至再次驱动释放促动器202来打开 插座216。在完成了电刺激之后,用户可以通过驱动释放促动器202 来将连接器200与电极102分离。一旦驱动释放促动器202,电极102 在沿着引导通道214将电极102与外壳205拉开时从插座216中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啮合过程中“强制”打开插座216。 与连接器100和电极102之间的连接相似,用户可以拿着连接器200 并且在没有先驱动释放促动器202的情况下沿着用户身体部位横向推 动该连接器200。在这种配置中,对着电极的领扣104来推动连接器 200所施加的手动力足以强制打开插座216。与连接器100和电极102 之间的啮合(图6A)相似,领扣104最初被收容在引导通道214内, 并且沿着内壁230a和/或230b及成角壁232a和/或232b行进。该领 扣经由引导支柱240a和240b而被进一步引导到电极收纳仓244。用 户施加的力将会打开引导支柱240a和240b,而领扣104则被推入电 极收纳仓244。现在,连接器200已可供使用。在完成了电刺激之后, 用户可以驱动释放促动器202,后者将会放开引导支柱240a与240b 之间的开口,从而将连接器200与电极102分离。用户还可以在与啮 合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手动推动连接器200。通过使用释放促动器202 来分离连接器200,可以对用户的治疗区域施加较小的力,这对具有 敏感皮肤或伤口的用户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将电极应用于敏感皮肤 或受伤区域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100和200是在领扣104上垂直连接和 断开连接的。在这种配置中,连接器被定位在包含了部署在顶面150 与活性表面103之间的窄腰107(图9A)的领扣104附近。在啮合过 程中,当在领扣104附近垂直按下连接器时,电极102的窄腰107将 会收容仓线(pocketwire)245a和245b的一部分。当用户准备将连 接器100或200与电极102分离时,连接器100或200将会垂直脱离 电极102。这种垂直的拉离运动会从电极102的窄腰107分离仓线245a 和245b,并且会从连接器100或200中释放电极102。
在某些实现中,连接器100和200尤其包括电池、控制器、电路 以及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诸如将电刺激应用于用户身体部位的治疗 协议)的收发信机。该收发信机还被配置成向控制设备接收和/或发射 信号,以便刺激神经。图10是根据某些实施例的电刺激系统400的 框图。该系统400包括控制模块402、刺激模块404以及坞站406。 图10的图示还包括能够与远程数据源410通信的计算机408。
在某些实现中,控制模块402在刺激模块404与希望对施加给用 户的治疗进行控制的操作者之间提供界面。操作者可以是保健提供方 或是用户自己。控制模块402可以经由无线通信协议来传送和接收往 来于刺激模块404的信息。该控制模块402还可以允许操作者通过操 作者界面来进行导航,选择刺激程序或协议,设定期望选项以及控制 施加给用户的波形。此外,该控制模块402还能够与计算机408对接, 以便访问远程数据源410。
图10描述了可以包含在控制模块402中的多个子系统。在某些 实现中,操作者界面子系统412允许操作者调整系统400提供给用户 的治疗,查看当前操作参数,查看历史用户数据(例如执行和使用统 计信息),查看当前生理参数(例如肌肉反馈信号),以及调整系统 400的能力(例如通过将附加程序从远程数据源410下载至控制模块 402)。
控制模块402包括电源414。电源414可以是为控制模块402的 组件供电的任何合适的能量源。电源414可以是电池或AC电源(例 如标准的墙插电源)。电源414可以包括太阳能电池、热电池或是能 够将运动能量转换成为控制模块402供电的电能的动力电池。应该指 出的是,控制模块402可以包含多个电源,并且其中任一电源都可以 是这里描述的任何电源。
控制模块402(以及这里描述的任何设备或系统组件)可以包括 用于存储基本操作参数(例如预存储的声音、音量、显示参数、时间 和日期)和/或支持以下详述的任一子系统的存储器。控制模块402 可以使用存储器来存储与控制模块402的使用情况相关的统计信息。 举例来说,在存储器中可以记录诸如程序类型、治疗日期和频率以及 所施加的强度之类的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控制模块402与远程 数据源410进行通信(例如借助计算机408)的时候,可以将使用统 计信息从存储器上传至远程数据源410。
控制模块402可以包括治疗子系统418。治疗子系统418可以包 括用于与控制模块402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子系统及组件(包括操作者 界面子系统412、通信子系统420以及反馈子系统422)进行通信的 电路。治疗子系统418可以包括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刺激协议和/或电 刺激程序的存储器。与治疗子系统418相耦合的存储器能够存储至少 十五个不同的刺激协议或程序。
应该理解的是,以上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虽然在本公开中提 供了若干个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 所公开的系统、组件和方法是可以采用多种其他具体的方式实现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相反,在考察了本公开之后,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想到各种变更和修改。所公开的特征可以在与这 里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的子组合中实现。例如,多种系统和方 法是可以基于本公开来实施的,并且这些系统和方法仍旧落在其范围 以内。此外,以上描述或例证的各个特征是可以在其他系统中组合或 集成的,或者某些特征是可以省略或是不被实施的。
在不脱离本文公开的信息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确 定并执行各种变更、置换以及替换示例。某些特定的方面、优点和修 改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文引用的所有参考文件都通过引入 全文结合在此,并构成了本申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