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发热膜.pdf

上传人:凯文 文档编号:8563111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606266.8

申请日:

20101115

公开号:

CN201862151U

公开日:

2011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N5/06

主分类号:

A61N5/06

申请人:

杨长有

发明人:

杨长有,李文考,孟志炜

地址:

100054 北京市宣武区红土店南里9号楼3-308

优先权:

CN201020606266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红外发热膜,包括铝箔、双向反电路装置、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维,托玛琳电气石填充于铝箔内部,双向反电路装置与碳纤维连接,碳纤维均设置于铝箔内。本实用新型,用碳纤维作为发热体,铝箔为散热载体,铝箔间均匀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它与碳纤维二者间能形成有效共振,缩短放热时间,增加电热转化率,比单纯的碳纤维电热转化更节能。由于电热膜发热均匀,能够形成和保持与人体形成共振效应波段的远红外线状态、释放负氧离子,使人体感受到舒适温暖,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加速供给养分和酵素,促进身体健康。本新型可以做成任意面积、功率、电压、形状的柔性发热体,应用领域广泛。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铝箔、双向反电路装置、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维,所述托玛琳电气石填充于所述铝箔内部,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与所述碳纤维连接,所述碳纤维设置于所述铝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并联连接于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的一端设置于铝箔外。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电磁波电热装置,特别是一种远红外发热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热膜发热以铜导电,中间用油墨或导电丝为发热体,通电后可能产生局部高温,使电热膜发热温度不均、热平衡效果差、电热转化率低、功率衰减快。并且放射出的远红外线波段与人体的波段不能完全匹配,难以与人体产生共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人体衡温状态的远红外发热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膜,包括铝箔、双向反电路装置、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维,所述托玛琳电气石填充于所述铝箔内部,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与所述碳纤维连接,所述碳纤维设置于所述铝箔内。所述碳纤维并联连接于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上。

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的一端设置于铝箔外,其余部分设置于所述铝箔内部。

所述铝箔内均匀地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在碳纤维发热线中间,均匀布置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它能在受热时带上电荷,产生热释电效应,释放远红外线、负氧离子等物质,它发射的远红外线与人体发射的远红外线相匹配,具有的微电流与人体生物电流惊人一致,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等有益作用。当碳纤维发热时,二者会形成共振,托马琳电气石会释放出8-14微米波段的远红外线,同时能够产生永久性0.06毫安微弱电流,与通过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促使血液循环顺畅,使得代谢旺盛,延缓器官衰退进程。另外,由于采用了双向反电路装置,使电路通电过程中的电磁波相互抵消,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磁波危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红外发热膜,所发出的远红外波段其特定波长为8-14微米,其频率与身体中的细胞分子、原子间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时,可以引起共振效应,其能量最高且能被生物体所吸收,活化人体分子,进而促进新陈代谢,使皮下组织深层部位的温度升高,产生的热效应使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加速人体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加速供给养分和酵素,促进身体健康。

用碳纤维为发热体,铝箔为散热载体,铝箔间均匀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使电热膜发热均匀,保持人体的衡温状态,让人体感受到的热量舒适温暖。

在电热膜中间加入了细微颗粒状托马琳电气石,它与碳纤维二者间能形成有效共振,缩短放热时间,增加电热转化率,比单纯的碳纤维电热转化更节能,在这个过程中,无电磁波产生,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磁波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双向反电路装置     2、碳纤维     3、托玛琳电气石

4、铝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膜,包括铝箔4、双向反电路装置1、托玛琳电气石3及碳纤维2,托玛琳电气石3填充于铝箔4内部,双向反电路装置1与碳纤维2连接,碳纤维2设置于铝箔4内,碳纤维2并联连接于双向反电路装置1上,双向反电路装置1的一端设置于铝箔4外,双向反电路装置1的其余部分设置于铝箔4内部。

工作原理:

在碳纤维2发热线中间,均匀布置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3,它能在受热时带上电荷,产生热释电效应,释放远红外线、负离子、亚离子、矿物元素等物质,它发射的远红外线与人体发射的远红外线相匹配,具有的微电流与人体生物电流惊人一致,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等有益作用。当碳纤维2发热时,二者会形成共振,托马琳电气石3会释放出8-14微米波段的远红外线,同时能够产生永久性0.06毫安微弱电流,与通过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促使血液循环顺畅,使得代谢旺盛,延缓器官衰退进程。另外,由于采用了双向反电路装置1,使电路通电过程中的电磁波相互抵消,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磁波危害。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远红外发热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远红外发热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远红外发热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红外发热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红外发热膜.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86215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6.15 CN 201862151 U *CN201862151U* (21)申请号 201020606266.8 (22)申请日 2010.11.15 A61N 5/06(2006.01) (73)专利权人 杨长有 地址 100054 北京市宣武区红土店南里 9 号 楼 3-308 (72)发明人 杨长有 李文考 孟志炜 (54) 实用新型名称 远红外发热膜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红外发热膜, 包括铝 箔、 双向反电路装置、 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维, 托 玛琳电气石填充于铝箔内部, 双向反电路装置与。

2、 碳纤维连接, 碳纤维均设置于铝箔内。本实用新 型, 用碳纤维作为发热体, 铝箔为散热载体, 铝箔 间均匀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它与碳纤 维二者间能形成有效共振, 缩短放热时间, 增加电 热转化率, 比单纯的碳纤维电热转化更节能。 由于 电热膜发热均匀, 能够形成和保持与人体形成共 振效应波段的远红外线状态、 释放负氧离子, 使人 体感受到舒适温暖,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 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 加速供给养分和酵素, 促进 身体健康。 本新型可以做成任意面积、 功率、 电压、 形状的柔性发热体, 应用领域广泛。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

3、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CN 201862151 U1/1 页 2 1. 一种远红外发热膜, 其特征在于, 包括铝箔、 双向反电路装置、 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 维, 所述托玛琳电气石填充于所述铝箔内部, 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与所述碳纤维连接, 所述 碳纤维设置于所述铝箔内。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远红外发热膜, 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纤维并联连接于所述双 向反电路装置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远红外发热膜,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的一端设 置于铝箔外。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862151 U1/2 页 3 远红外发热膜 技术。

4、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无电磁波电热装置, 特别是一 种远红外发热膜。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的电热膜发热以铜导电, 中间用油墨或导电丝为发热体, 通电后可能 产生局部高温, 使电热膜发热温度不均、 热平衡效果差、 电热转化率低、 功率衰减快。 并且放 射出的远红外线波段与人体的波段不能完全匹配, 难以与人体产生共振, 达不到理想的效 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人体衡温状态的远红外发热膜。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膜,。

5、 包括铝箔、 双向反电路装 置、 托玛琳电气石及碳纤维, 所述托玛琳电气石填充于所述铝箔内部, 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 与所述碳纤维连接, 所述碳纤维设置于所述铝箔内。所述碳纤维并联连接于所述双向反电 路装置上。 0005 所述双向反电路装置的一端设置于铝箔外, 其余部分设置于所述铝箔内部。 0006 所述铝箔内均匀地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0007 在碳纤维发热线中间, 均匀布置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它能在受热时带上电 荷, 产生热释电效应, 释放远红外线、 负氧离子等物质, 它发射的远红外线与人体发射的远 红外线相匹配, 具有的微电流与人体生物电流惊人一致, 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调。

6、节中枢神 经系统, 改善微循环等有益作用。当碳纤维发热时, 二者会形成共振, 托马琳电气石会释放 出8-14微米波段的远红外线, 同时能够产生永久性0.06毫安微弱电流, 与通过人体神经的 电流类似, 促使血液循环顺畅, 使得代谢旺盛, 延缓器官衰退进程。 另外, 由于采用了双向反 电路装置, 使电路通电过程中的电磁波相互抵消, 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磁波危害。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 000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红外发热膜, 所发出的远红外波段其特定波长为 8-14 微米, 其频率与身体中的细胞分子、 原子间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时, 可以引起共振效应, 其能 量最。

7、高且能被生物体所吸收, 活化人体分子, 进而促进新陈代谢, 使皮下组织深层部位的温 度升高, 产生的热效应使水分子活化, 处于高能状态, 加速人体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 同时 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 加速供给养分 和酵素, 促进身体健康。 0010 用碳纤维为发热体, 铝箔为散热载体, 铝箔间均匀布满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使电热膜发热均匀, 保持人体的衡温状态, 让人体感受到的热量舒适温暖。 0011 在电热膜中间加入了细微颗粒状托马琳电气石, 它与碳纤维二者间能形成有效共 说 明 书 CN 201862151 U2/2 页 4 振, 缩短放热时。

8、间, 增加电热转化率, 比单纯的碳纤维电热转化更节能, 在这个过程中, 无电 磁波产生, 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磁波危害。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 0013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14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 0015 1、 双向反电路装置 2、 碳纤维 3、 托玛琳电气石 0016 4、 铝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8 如图 1 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膜, 包括铝箔 4、 双向反电路装置 1、 托玛琳电气石 3 及碳纤维 2, 托玛琳电气石 3 填充于铝箔。

9、 4 内部, 双向反电路装置 1 与碳纤 维 2 连接, 碳纤维 2 设置于铝箔 4 内, 碳纤维 2 并联连接于双向反电路装置 1 上, 双向反电 路装置 1 的一端设置于铝箔 4 外, 双向反电路装置 1 的其余部分设置于铝箔 4 内部。 0019 工作原理 : 0020 在碳纤维 2 发热线中间, 均匀布置细微颗粒状托玛琳电气石 3, 它能在受热时带上 电荷, 产生热释电效应, 释放远红外线、 负离子、 亚离子、 矿物元素等物质, 它发射的远红外 线与人体发射的远红外线相匹配, 具有的微电流与人体生物电流惊人一致, 有促进人体新 陈代谢,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改善微循环等有益作用。当碳纤维 2 发热时, 二者会形成共振, 托马琳电气石 3 会释放出 8-14 微米波段的远红外线, 同时能够产生永久性 0.06 毫安微弱 电流, 与通过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 促使血液循环顺畅, 使得代谢旺盛, 延缓器官衰退进程。 另外, 由于采用了双向反电路装置 1, 使电路通电过程中的电磁波相互抵消, 不会对人体造 成电磁波危害。 0021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 但是, 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1862151 U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