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856098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485339.3

申请日:

20180521

公开号:

CN108853732A

公开日:

201811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N2/04

主分类号:

A61N2/04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发明人:

秦茵,林木南,黄冬娥,张长龙,郭小平,张寅鑫,吴基伟,胡志宏,刘阅,刘小英

地址: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二环北路156号

优先权:

CN201810485339A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林祥翔;张忠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涉及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和顶部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10分钟,5次/周,共8周。方案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磁刺激”,经穴磁刺激是将现代生物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利用rTMS诱发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穴位,激活穴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以达到脑功能重塑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和顶部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10分钟,5次/周,共8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穴位的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80%RMT,刺激2s,休息10s,共1350次脉冲,总计2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颅磁刺激仪为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MagstimRapid经颅磁刺激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经颅磁刺激仪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观察到外显运动反应进行确定,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康复治疗为良肢位摆放和运动疗法;所述良肢位摆放为将痉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肘部伸直,手指及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后,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位置的摆放;所述运动疗法为: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抗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1次/天,每次40min,5次/周,共8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性痉挛的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康复方法有药物和康复技术治疗。药物治疗以A型肉毒毒素痉挛肢体局部注射为代表,但需反复使用,费用昂贵;中医传统疗法中应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性肢体痉挛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头针流派较多、操作者施术方法差异、手法和经验不易量化和重复、疗效评价指标不规范等问题,造成穴位效应的差异性,影响了头针的临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此,发明人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rTMS与穴位的协同作用,穴位磁刺激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治疗。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和顶部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10分钟,5次/周,共8周。

进一步地,每个穴位的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80%RMT,刺激2s,休息10s,共1350次脉冲,总计20min。

进一步地,所述经颅磁刺激仪为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Magstim Rapid2经颅磁刺激仪。

进一步地,使用经颅磁刺激仪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观察到外显运动反应进行确定,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常规康复治疗为良肢位摆放和运动疗法;所述良肢位摆放为将痉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肘部伸直,手指及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后,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位置的摆放;所述运动疗法为: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抗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1次/天,每次40min,5次/周,共8周。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磁刺激”,经穴磁刺激是将现代生物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利用rTMS诱发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穴位,激活穴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以达到脑功能重塑的目的。经穴磁刺激与中医针灸相比具有无痛无创、治疗参数易于量化、可进行远隔区刺激等独特优点,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予说明。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福州总医院中医理疗科、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性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MS头穴组、中医头针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诊断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1],并由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符合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关节僵硬或屈曲困难;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引出或不引出。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首次发病,且病程在1-12个月之间者;②均为上肢屈曲型痉挛性瘫痪,Brunnstrom分级II-IV期;③改良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Ⅰ-Ⅲ级者;④年龄20-75岁;⑤生命体征平稳;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者及严重失语者;②有癫痫者及癫痫家族史以及既往精神异常者;③既往有其他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史,影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者;④有脑外伤及严重心脏病史如房颤等;⑤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起搏器等;⑥同时服用其他具有骨骼肌松弛作用的药物者。

3组间患者病程及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经头穴rTMS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接受经头穴rTMS治疗,头针组在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头针治疗。

1.2.1常规康复治疗

①良肢位摆放:将痉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肘部伸直,手指及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后,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位置的摆放;②运动疗法: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抗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1次/d,每次40min,5次/w,共8周。

1.2.2头针治疗

取穴依据《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2],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各分作3等份。患者取端坐位,头皮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塑柄不锈钢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型号0.30mm×25mm,经无菌处理),按上述穴区接力刺,针体与皮肤呈30°夹角,至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依次沿该线透刺3针。捻转得气,捻针速度保持200次/min左右,留针期间每隔10min捻针1次,治疗40min后出针,出针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片刻。每次治疗时间40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d,共治疗8周。

1.2.3rTMS头穴治疗

采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Magstim Rapid2经颅磁刺激仪,刺激线圈为“8”字形,直径70mm。治疗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观察到外显运动反应进行确定,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3],将线圈先后定位在顶部百会穴以及病灶同侧的正营穴分别进行靶点刺激。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80%RMT,刺激2s,休息10s,共1350个脉冲,共20min,每天每个靶点治疗各10分钟,5次/周,共治疗8周。在磁刺激过程中确保线圈位置固定。每天进行刺激治疗的时间相对固定。

1.3康复评定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①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分级):根据患者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关节被动活动时检查人员所感受到的阻力大小,将痉挛程度分为0、Ⅰ、Ⅰ+、Ⅱ、Ⅲ、Ⅳ级,对应的为0、1、2、3、4、5分,等级、分数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②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MA量表评定中风患者上肢运动能力,主要针对上肢肌力、肌张力、深浅反射、手精细动作及分离动作的评分,上肢共33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总分最高66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反映运动功能越好。③ADL评估: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是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来评价神经功能的失用程度。包括穿衣、修饰、洗澡、吃饭、如厕、二便控制、平地行走、转移、上下楼等10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反映ADL越好。MBI评分正常为100分,完全失用为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效改善(P<0.05);头针组与经头穴rTMS组MAS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干预组间MAS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

2.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FMA评分具有可比性。经为期8周治疗后,3组患者痉挛上肢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经头穴rTMS组FMA运动功能积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0.05,P<0.05),传统头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FMA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且经头穴rTMS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更显著。

2.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改良M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头穴rTMS组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0.05,P<0.05),传统头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3组患者在治疗8周时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且头穴rTMS组改善更为显著。

3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因病机为脑府神机失用、督脉受损等致痰癖经脉痹阻,导致阴阳失衡(阳虚阴盛)、肝肾阴虚、筋脉不通,故而肢体拘急而痉挛。故《灵枢·根结》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神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中医理论强调“头为诸阳之会”,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汇之处,有升阳醒脑,宁心安神之效;正营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穴,有平肝熄风、舒筋活络之功。从解剖学角度看,百会穴位于中央后回,主要分布的是感觉功能区;正营穴为中央前回运动点,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以及静脉吻合网以及额神经、枕大神经的会合支;二穴周围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网络,且位于运动和感觉区,Meyer[4]认为卒中患者感觉功能的障碍程度与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呈明显的正相关,故选取此二穴进行磁刺激干预。

目前认为rTMS干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是改善脑神经突触可塑性,恢复半球间的抑制平衡[5-7],改变脑部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时促进神经递质释放[8-10],从而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根据既往研究推测[11-13]高频rTMS通过刺激患侧半球,可易化其兴奋性,从而提高受损半球α和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进一步调整大脑双侧半球间交互抑制(rIHI)平衡的状态,在健、患侧半球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从而降低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本课题采用高频rTMS刺激百会穴和患侧正营穴,在刺激结束后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MBI评分较基线水平有明显提高,与中医头针组相比较MBI有明显提高,虽然MBI不是直接评估肢体痉挛程度的量表,但是临床上经常通过患者的行为、日常生活能力等评估干预措施对痉挛治的改善情况。本课题从临床角度证实了rTMS刺激穴位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Izumi等[14]研究也表明高频rTMS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可以降低肌肉痉挛程度、改善腕及指关节的灵活性,提高痉挛肢体的功能,进一步证实了高频rTMS能够安全有效促进脑卒中痉挛上肢功能的恢复,与我们课题结论一致。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头针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传统针灸多依赖于施术者的手法和经验,对于穴位选择、刺激手法、刺激时机、刺激量、刺激方式以及“得气”的针感等方面变异都很大,不容易重复,缺乏量化、主观性强及随意性大而使实际临床疗效不一,使得针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本课题经穴磁刺激是将现代生物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利用rTMS诱发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穴位,激活穴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以达到脑功能重塑的目的。经穴磁刺激与中医针灸相比具有无痛无创、治疗参数易于量化、可进行远隔区刺激等独特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485339.3 (22)申请日 2018.05.21 (71)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 地址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二环 北路156号 (72)发明人 秦茵林木南黄冬娥张长龙 郭小平张寅鑫吴基伟胡志宏 刘阅刘小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5219 代理人 林祥翔张忠波 (51)Int.Cl. A61N 2/04(2006.01) (54)发明名称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 性偏瘫的方法。

2、 (57)摘要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涉及头穴重复经颅磁刺 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所述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 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和顶部 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 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 10分钟, 5次/周, 共8周。 方案是一种非侵入性的 “磁刺激” , 经穴磁刺激是将现代生物磁刺激技术 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 利用rTMS诱发时变 磁场刺激大脑穴位, 激活穴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 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 以达 到脑功能重塑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8853732 A 2018.11.23 CN 10885。

3、3732 A 1.一种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 和顶部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 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10分钟, 5次/周, 共8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每个穴位的刺激频率为10Hz, 刺激强度 80RMT, 刺激2s, 休息10s, 共1350次脉冲, 总计2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经颅磁刺激仪为英国Magstim公司生 产的Magstim Rapid2经颅磁刺激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

4、特征在于, 使用经颅磁刺激仪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 运动阈值(RMT), 观察到外显运动反应进行确定, 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规康复治疗为良肢位摆放和运动疗 法; 所述良肢位摆放为将痉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 肘部伸直, 手指及腕关节伸展, 前臂旋 后, 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位置的摆放; 所述运动疗法为: 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 抗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 1次/天, 每次40min, 5次/周, 共8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8853。

5、732 A 2 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 具体涉及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 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性痉挛的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康复方法有药物和康复技 术治疗。 药物治疗以A型肉毒毒素痉挛肢体局部注射为代表, 但需反复使用, 费用昂贵; 中医 传统疗法中应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性肢体痉挛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存在头针流 派较多、 操作者施术方法差异、 手法和经验不易量化和重复、 疗效评价指标不规范等问题, 造成穴位效应的差异性, 影响了头针的临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3 为。

6、此, 发明人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rTMS与穴位的协同作用, 穴位磁刺激对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治疗。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 偏瘫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经颅磁刺激仪的线圈固定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 患者病灶同侧正营穴和顶部百会穴位置进行靶点刺激, 每天每个穴位刺激各10分钟, 5次/ 周, 共8周。 0005 进一步地, 每个穴位的刺激频率为10Hz, 刺激强度80RMT, 刺激2s, 休息10s, 共 1350次脉冲, 总计20min。 0006 进一步地, 所述经颅磁刺激仪为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Magstim Rap。

7、id2经颅磁 刺激仪。 0007 进一步地, 使用经颅磁刺激仪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 观察到外显 运动反应进行确定, 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方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常规康复治疗为良肢位摆放和运动疗法; 所述良肢位摆放为将痉 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 肘部伸直, 手指及腕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 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 位置的摆放; 所述运动疗法为: 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抗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 1 次/天, 每次40min, 5次/周, 共8周。 0010 区别于现有技术, 上述技术方案是一种非侵入性的 “。

8、磁刺激” , 经穴磁刺激是将现 代生物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 利用rTMS诱发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穴位, 激 活穴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 以达到脑功能重塑的 目的。 经穴磁刺激与中医针灸相比具有无痛无创、 治疗参数易于量化、 可进行远隔区刺激等 独特优点, 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 1/4 页 3 CN 108853732 A 3 0011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 构造特征、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 以下结合具体实 施例详予说明。 0012 1.1一般资料 0013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福州总医院中医理疗科、 神经内科收。

9、治的脑卒中偏瘫 性痉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rTMS头穴组、 中医头针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 诊断标准: 符合 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1, 并由颅 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符合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为偏 侧肢体瘫痪, 呈痉挛性, 关节僵硬或屈曲困难; 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引出或不 引出。 00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首次发病, 且病程在1-12个月之间者; 均 为上肢屈曲型痉挛性瘫痪, Brunnstrom分级II-IV期; 改良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 -级者; 年龄。

10、20-75岁; 生命体征平稳; 签署知情同意书。 0015 排除标准: 有意识障碍者及严重失语者; 有癫痫者及癫痫家族史以及既往精 神异常者; 既往有其他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疾病史, 影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者; 有脑外 伤及严重心脏病史如房颤等; 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起搏器等; 同时服用其他具有 骨骼肌松弛作用的药物者。 0016 3组间患者病程及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0017 1.2治疗方法 0018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经头穴rTMS组在常规 康复基础上接受经头穴rTMS治疗, 头针组在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头针治疗。 。

11、0019 1.2.1常规康复治疗 0020 良肢位摆放: 将痉挛上肢置于肩关节外展, 肘部伸直, 手指及腕关节伸展, 前臂 旋后, 保证痉挛患者良好肢体位置的摆放; 运动疗法: 运用Bobath技术和PNF技术对拮抗 痉挛肌进行日常训练, 1次/d, 每次40min, 5次/w, 共8周。 0021 1.2.2头针治疗 0022 取穴依据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2, 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 厘)、 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各分作3等份。 患者取端坐位, 头皮常规消毒后, 使用一次性 塑柄不锈钢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0.30mm25mm, 经无菌处理), 按上述穴区 接。

12、力刺, 针体与皮肤呈30 夹角, 至帽状腱膜下层后, 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 然后将针沿头皮 针穴线推进0.51.5寸, 依次沿该线透刺3针。 捻转得气, 捻针速度保持200次/min左右, 留 针期间每隔10min捻针1次, 治疗40min后出针, 出针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片刻。 每次治疗 时间40min, 每日1次, 每周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d, 共治疗8周。 0023 1.2.3rTMS头穴治疗 0024 采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Magstim Rapid2经颅磁刺激仪, 刺激线圈为 “8” 字 形, 直径70mm。 治疗前先测定M1区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 观察到外显运动反。

13、应进行确定, 然后以M1区作为参照点3, 将线圈先后定位在顶部百会穴以及病灶同侧的正营穴分别进 行靶点刺激。 刺激频率为10Hz, 刺激强度80RMT, 刺激2s, 休息10s, 共1350个脉冲, 共 20min, 每天每个靶点治疗各10分钟, 5次/周, 共治疗8周。 在磁刺激过程中确保线圈位置固 定。 每天进行刺激治疗的时间相对固定。 说明书 2/4 页 4 CN 108853732 A 4 0025 1.3康复评定 0026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 肌张力评定: 运用改良 Ashworth痉挛分级(MAS分级): 根据患者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关节被动活动时检查人。

14、员所 感受到的阻力大小, 将痉挛程度分为0、 、 +、 、 、 级, 对应的为0、 1、 2、 3、 4、 5分, 等级、 分数越高, 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FMA量表评定中风患者上肢运 动能力, 主要针对上肢肌力、 肌张力、 深浅反射、 手精细动作及分离动作的评分, 上肢共33 项, 每项最高分为2分; 总分最高66分, 最低0分。 得分越高, 反映运动功能越好。 ADL评估: 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是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 影响程度, 来评价神经功能的失用程度。 包括穿衣、 修饰、 洗澡、 吃饭、。

15、 如厕、 二便控制、 平地 行走、 转移、 上下楼等10项,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 反映ADL越好。 MBI评分正常为100分, 完全 失用为0分。 0027 1.4统计学处理 0028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 P0.05表 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0029 2结果 0030 2.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0031 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 3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效改善(P0。

16、.05); 头针组与经头穴rTMS组MAS改善程度 优于对照组(P0.05), 两干预组间MAS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 0032 2.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0033 治疗前3组F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组间FMA评分具有可比 性。 经为期8周治疗后, 3组患者痉挛上肢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 经头穴 rTMS组FMA运动功能积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0.05, P0.05), 传统头针组高于 对照组(均P0.05)。 说明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FMA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 且经头穴rTMS组患者F。

17、MA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更显著。 0034 2.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0035 治疗前3组患者改良MBI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周后, 3组患者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 头穴rTMS组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 组(P0.05, P0.05), 传统头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说明3组患者在治疗8周时M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 且头穴rTMS组改善更为显著。 0036 3讨论 0037 中医学认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因病机为脑府神机失用、 督脉受损等致痰癖 经脉痹阻, 导致阴阳失衡(阳虚阴盛)、 肝肾阴虚、 筋脉。

18、不通,故而肢体拘急而痉挛。 故 灵 枢根结 言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阴与阳, 调阴与阳, 精神乃光, 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 ” 中医 理论强调 “头为诸阳之会” , 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汇之处, 有升阳醒脑, 宁心安 神之效; 正营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穴, 有平肝熄风、 舒筋活络之功。 从解剖学角度看, 百会穴位 于中央后回, 主要分布的是感觉功能区; 正营穴为中央前回运动点, 有颞浅动、 静脉顶支和 枕动以及静脉吻合网以及额神经、 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二穴周围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 说明书 3/4 页 5 CN 108853732 A 5 网络, 且位于运动和感觉区, Meyer4。

19、认为卒中患者感觉功能的障碍程度与其运动功能的 恢复呈明显的正相关, 故选取此二穴进行磁刺激干预。 0038 目前认为rTMS干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是改善脑神经突触可 塑性, 恢复半球间的抑制平衡5-7, 改变脑部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时促进神经递质释放8- 10, 从而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既往研究推测11-13高频rTMS通过刺激患侧 半球, 可易化其兴奋性, 从而提高受损半球 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进一步调整大脑双 侧半球间交互抑制(rIHI)平衡的状态, 在健、 患侧半球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从而降低 肢体肌张力, 缓解痉挛。 本课题采用高频rTMS刺激百会穴和。

20、患侧正营穴, 在刺激结束后患侧 上肢Fugl-Meyer评分和MBI评分较基线水平有明显提高, 与中医头针组相比较MBI有明显提 高, 虽然MBI不是直接评估肢体痉挛程度的量表, 但是临床上经常通过患者的行为、 日常生 活能力等评估干预措施对痉挛治的改善情况。 本课题从临床角度证实了rTMS刺激穴位是有 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Izumi等14研究也表明高频rTMS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可以降低 肌肉痉挛程度、 改善腕及指关节的灵活性, 提高痉挛肢体的功能, 进一步证实了高频rTMS能 够安全有效促进脑卒中痉挛上肢功能的恢复, 与我们课题结论一致。 0039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头针对中风后肢体痉挛。

21、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传统针灸多 依赖于施术者的手法和经验, 对于穴位选择、 刺激手法、 刺激时机、 刺激量、 刺激方式以及 “得气” 的针感等方面变异都很大, 不容易重复, 缺乏量化、 主观性强及随意性大而使实际临 床疗效不一, 使得针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本课题经穴磁刺激是将现代生 物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 利用rTMS诱发时变磁场刺激大脑穴位, 激活穴 位区域以及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远隔区的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 以达到脑功能重塑的目 的。 经穴磁刺激与中医针灸相比具有无痛无创、 治疗参数易于量化、 可进行远隔区刺激等独 特优点。 0040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

22、文中, 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 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而且, 术语 “包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 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 要素, 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终 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 由语句 “包括” 或 “包含” 限定的 要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 此 外, 在本文中,“大于” 、“小于” 、“超过” 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 、“以下” 、“以内” 等理解 为包括本数。 0041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 但并非因此限制 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因此, 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 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 改, 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 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 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4/4 页 6 CN 108853732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