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560434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094067.2

申请日:

20120314

公开号:

CN202569207U

公开日:

2012120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N1/44

主分类号:

A61N1/44

申请人:

牟学通

发明人:

牟学通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

优先权:

CN201220094067U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成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生态负离子设备,属于医用领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利用生态级负离子来为患者治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下,提供了两种方案:一、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还包括放置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二、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并且在人体另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地利用负离子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适于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置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3),并且该离子加速管(3)、人体患处、正电极板(4)位于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加速管(3)外部为绝缘体,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正电极板(4)外部包覆有绝缘层(6)。 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人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7)。 6.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3),并且在人体另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板(4)、人体患处、离子加速管(3)位于同一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正电极板(4)外部包覆有绝缘层(6)。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加速管(3)外部为绝缘体,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人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背景技术

负离子治疗仪是一种通过空气生成负离子,应用产生的空气离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负离子生成机,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生态级负离子,是指小分子团的负离子,能够直接进入人体,并深入细胞和组织。产生生态级负离子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由单极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转换器、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构成,能生成小粒径、高活性、迁移距离远的生态级负离子,而且生成的生态级负离子纯度高、没有臭氧等衍生物产生。 

但是,现有技术在用于治疗时,由于治疗系统的设置不当,基于这种生态级负离子的利用通常只是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放置在离人体较远处,通过患者用鼻吸入负离子发生器释放出来的负离子进入人体,然后再通过肺部血管传向全身。这样的治疗系统由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与人体的距离是较远的,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生产的负离子出来后会四处扩散,使进入人体的负离子大大地减少,从而无法被人体完全吸收,更无法在人体内部传播的更远,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更是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所以,提供一种高利用率的生态级负离子治疗系统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提高生态级负离子治疗疾病或病变的治疗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提供了以下两种技术方案: 

方案一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还包括放置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

进一步的,为约束负离子的运动空间,缩短人体与负离子接触的时间,同时约束负离子的运动范围,增加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并且该离子加速管、人体患处、正电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 

再进一步的,一方面,为防止触电;另一方面,为防止由离子源产生的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内壁累积成静电,所述离子加速管外部为绝缘体,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且所述正电极板外部也包覆有绝缘层。 

更进一步的,为了收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多余的负离子,在人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方案二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并且在人体另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

进一步的,所述正电极板、人体患处、离子加速管位于同一直线上。 

再进一步的,一方面,为防止触电;另一方面,为防止由离子源产生的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内壁累积成静电,所述离子加速管外部为绝缘体,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且所述正电极板外部也包覆有绝缘层。 

更进一步的,为了收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多余的负离子,在人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正电极板所产生的电场和加速管产生的磁场,使得在人体患处与离子加速管之间同时产生电场和磁场,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约束作用,使负离子从患处的体表直接导入,并在人体内部尽可能地传播到远处,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生态级负离子对于人体患处的治疗作用;

(2)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治疗时与人体的距离是固定的,因此,通过离子加速管便可以很好地缩短人体与负离子接触的时间,同时约束负离子的运动范围,大大增加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负离子的运动速度; 

(3)本实用新型中,离子加速管内壁贴有能量布,有效防止了由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在筒壁上累积成静电,阻止负离子的前行,同时该能量布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天然负离子,增加负离子的浓度,使其更加有效地达到患处的体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4)本实用新型在人体上放置有金属板,金属板可以收集多余的电子,不仅对治疗效果毫无影响,而且还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

(5)本实用新型性价比高,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正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离子加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进气口,2—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3—离子加速管,4—正电极板,5—能量布,6—绝缘层,7—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由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离子加速管3、正电极板4以及金属板7组成。离子加速管3连接在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的出口并放置在人体的一侧,正电极板4则放置人体的另一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所述离子加速管3与人体患处、正电极板4位于同一直线上。由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是现有技术,治疗时与人体的距离是固定的,故通过离子加速管3可以很好地缩短人体患处与负离子接触的时间,同时还限制负离子运动的范围,大大增加了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此外,离子加速管3的内壁上设有能量布5,该能量布5也是现有技术,其主要作用在于防止由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产生的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3内壁上累积成静电,阻止负离子的前行,而且这种能量布5也可以产生一定量的天然负离子。 

使用时,将离子加速管3对准患处,启动系统电源,将空气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的进气口1吸入,并通过转化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释放出负离子,此时,在正电极板4的吸引下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3中作定向移动。一方面,人体对电场的外在屏蔽功能并不强,故在离子加速管3到正电极板4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场,绝大多数负离子会在正电极板4的吸引下与挡在中间的人体相碰,另一方面,人体内部对电场的屏蔽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细胞内,所以在人体与正电极板4之间增加一种磁场。    

负离子进入离子加速管3后,因为负离子都带有负电,所以负离子与负离子之间会存在一个排斥力,因此,进入离子加速管3的负离子会迅速向四周扩散,而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约束作用,就能够有效地使进入离子加速管3的负离子具有固定方向的运动趋势以及通过具有固定方向的负离子群所体现出来的离子浓度,增加生态级负离子的数量。同时,在电场和磁场力的作用下,也确保了负离子能最大程度的到达人体表面,并且进入人体后能沿磁力线方向前进,并且传播的距离更远。

由于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应用在医用领域方面,为了防止患者触电,将离子加速管3外部设置为绝缘体,同理,正电极板4外部则包覆有绝缘层6。通过绝缘体和绝缘层6的绝缘作用,便能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此外,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中,很多时候难免会出现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负离子过多的情况,为了收集多余的负离子,在人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放置一块金属板7,以便收集多余的负离子,既不影响治疗的效果,又能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患处为于人体前胸的皮肤上,则该金属板便放置于人体后背上,且大体位置与患处相对。 

另外,实施本实用新型时,还可以在周围配置永磁、脉冲磁场、50HZ脉冲磁场、50HZ脉冲交变磁场等型号的磁场设备,以增强磁能密度,增大磁场力,从而使负离子在人体内部传播的更远,使其治疗效果更明显。 

由于负离子对人类健康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本实用新型主要也是基于健康的目的而设计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意义显而易见,从市场角度上看,本实用新型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在价值和竞争力。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569207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12.05 CN 202569207 U *CN202569207U* (21)申请号 201220094067.2 (22)申请日 2012.03.14 A61N 1/44(2006.01) (73)专利权人 牟学通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土桥金周 路 999 号 (72)发明人 牟学通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51224 代理人 成实 (54) 实用新型名称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生态负离子设 备, 属于医。

2、用领域, 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利用 生态级负离子来为患者治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 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下, 提供了两种方案 : 一、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 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还包括放置 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 二、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 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 级负离子发生器, 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 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 并且在 人体另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本实用新型结构 简单、 使用方便, 能有效地利用负离子来对患者进 行治疗, 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 适于推 广使用。 (51)Int.Cl. 权利要。

3、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1 页 2 1.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放置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 (4)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生 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 (3) , 并且该离子加速管 (3) 、 人体患处、 正电极板 (4) 位于同一直线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4、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离 子加速管 (3) 外部为绝缘体, 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 (5) 。 4. 根据权利要求 1 3 任一项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 于 : 正电极板 (4) 外部包覆有绝缘层 (6) 。 5.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在人 体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7) 。 6.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 管 (。

5、3) , 并且在人体另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 (4) 。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正 电极板 (4) 、 人体患处、 离子加速管 (3) 位于同一直线上。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正电极 板 (4) 外部包覆有绝缘层 (6) 。 9. 根据权利要求 6 8 任一项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离子加速管 (3) 外部为绝缘体, 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 (5) 。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其特征在于 。

6、: 在人体 上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7)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569207 U 2 1/3 页 3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具体地, 是涉及一种作用于人体患处的 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负离子治疗仪是一种通过空气生成负离子, 应用产生的空气离子治疗和预防疾病 的负离子生成机, 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生态级负离子, 是指小分子团的负离子, 能够 直接进入人体, 并深入细胞和组织。产生生态级负离子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由单极负离 子发生器、 负离子转换器、 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构成。

7、, 能生成小粒径、 高活性、 迁移距离 远的生态级负离子, 而且生成的生态级负离子纯度高、 没有臭氧等衍生物产生。 0003 但是, 现有技术在用于治疗时, 由于治疗系统的设置不当, 基于这种生态级负离子 的利用通常只是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放置在离人体较远处, 通过患者用鼻吸入负离子发 生器释放出来的负离子进入人体, 然后再通过肺部血管传向全身。这样的治疗系统由于生 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与人体的距离是较远的, 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生产的负离子出来后会 四处扩散, 使进入人体的负离子大大地减少, 从而无法被人体完全吸收, 更无法在人体内部 传播的更远, 不仅影响治疗效果, 更是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所。

8、以, 提供一种高利用率的生态 级负离子治疗系统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解决现有 技术无法有效提高生态级负离子治疗疾病或病变的治疗效果的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 提供了以下两种技术方 案 : 0006 方案一 0007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 器, 还包括放置在人体另一侧的正电极板。 0008 进一步的, 为约束负离子的运动空间, 缩短人体与负离子接触的时间, 同时约束负 离子的运动范围, 增加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

9、, 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有对 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 并且该离子加速管、 人体患处、 正电极板位于同一直线上。 0009 再进一步的, 一方面, 为防止触电 ; 另一方面, 为防止由离子源产生的负离子在离 子加速管内壁累积成静电, 所述离子加速管外部为绝缘体, 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 且 所述正电极板外部也包覆有绝缘层。 0010 更进一步的, 为了收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多余的负离子, 在人体上 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0011 方案二 0012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包括放置在人体一侧的生态级负离子发生 说 明 书 CN 2025692。

10、07 U 3 2/3 页 4 器, 在所述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有对准人体患处的离子加速管, 并且在人体另 一侧还放置有正电极板。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正电极板、 人体患处、 离子加速管位于同一直线上。 0014 再进一步的, 一方面, 为防止触电 ; 另一方面, 为防止由离子源产生的负离子在离 子加速管内壁累积成静电, 所述离子加速管外部为绝缘体, 并且其内壁上还设有能量布, 且 所述正电极板外部也包覆有绝缘层。 0015 更进一步的, 为了收集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多余的负离子, 在人体上 且相对于患处的另一侧还放置有金属板。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

11、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 0017 (1) 本实用新型通过正电极板所产生的电场和加速管产生的磁场, 使得在人体患 处与离子加速管之间同时产生电场和磁场, 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约束作用, 使负离子从患处 的体表直接导入, 并在人体内部尽可能地传播到远处,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生态级负 离子对于人体患处的治疗作用 ; 0018 (2) 本实用新型中, 由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治疗时与人体的距离是固定的, 因 此, 通过离子加速管便可以很好地缩短人体与负离子接触的时间, 同时约束负离子的运动 范围, 大大增加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负离子的运动速度 ; 0019 (3) 本实用新型中, 离。

12、子加速管内壁贴有能量布, 有效防止了由生态级负离子发生 器产生的负离子在筒壁上累积成静电, 阻止负离子的前行, 同时该能量布还可以产生一定 的天然负离子, 增加负离子的浓度, 使其更加有效地达到患处的体表,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0020 (4) 本实用新型在人体上放置有金属板, 金属板可以收集多余的电子, 不仅对治疗 效果毫无影响, 而且还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 ; 0021 (5) 本实用新型性价比高, 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 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为正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2 为离子加速管的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13、的结构示意图。 0025 上述附图中, 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 0026 1进气口, 2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3离子加速管, 4正电极板, 5能量布, 6绝缘层, 7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 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0028 如图 13 所示, 作用于人体患处的生态级负离子系统, 由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离子加速管 3、 正电极板 4 以及金属板 7 组成。离子加速管 3 连接在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的出口并放置在人体的一侧, 正电极板 4 则放置人体的另一侧,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所述离 说。

14、 明 书 CN 202569207 U 4 3/3 页 5 子加速管3与人体患处、 正电极板4位于同一直线上。 由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是现有技 术, 治疗时与人体的距离是固定的, 故通过离子加速管 3 可以很好地缩短人体患处与负离 子接触的时间, 同时还限制负离子运动的范围, 大大增加了负离子进入人体的概率。此外, 离子加速管 3 的内壁上设有能量布 5, 该能量布 5 也是现有技术, 其主要作用在于防止由生 态级负离子发生器2产生的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3内壁上累积成静电, 阻止负离子的前行, 而且这种能量布 5 也可以产生一定量的天然负离子。 0029 使用时, 将离子加速管 3 对准患处,。

15、 启动系统电源, 将空气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的进气口 1 吸入, 并通过转化从生态级负离子发生器 2 释放出负离子, 此时, 在正电极板 4 的吸引下负离子在离子加速管 3 中作定向移动。一方面, 人体对电场的外在屏蔽功能并不 强, 故在离子加速管 3 到正电极板 4 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场, 绝大多数负离子会在正电极板 4 的吸引下与挡在中间的人体相碰, 另一方面, 人体内部对电场的屏蔽能力很强, 特别是在细 胞内, 所以在人体与正电极板 4 之间增加一种磁场。 0030 负离子进入离子加速管 3 后, 因为负离子都带有负电, 所以负离子与负离子之间 会存在一个排斥力, 因此, 进入离子加。

16、速管 3 的负离子会迅速向四周扩散, 而通过电场和磁 场的约束作用, 就能够有效地使进入离子加速管 3 的负离子具有固定方向的运动趋势以及 通过具有固定方向的负离子群所体现出来的离子浓度, 增加生态级负离子的数量。 同时, 在 电场和磁场力的作用下, 也确保了负离子能最大程度的到达人体表面, 并且进入人体后能 沿磁力线方向前进, 并且传播的距离更远。 0031 由于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应用在医用领域方面, 为了防止患者触电, 将离子加速管 3 外部设置为绝缘体, 同理, 正电极板 4 外部则包覆有绝缘层 6。通过绝缘体和绝缘层 6 的绝 缘作用, 便能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此外,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中。

17、, 很多时候难免会出现从生 态级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出来的负离子过多的情况, 为了收集多余的负离子, 在人体上且相 对于患处的另一侧放置一块金属板 7, 以便收集多余的负离子, 既不影响治疗的效果, 又能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 患处为于人体前胸的皮肤上, 则该金属板便放置于人体后背 上, 且大体位置与患处相对。 0032 另外, 实施本实用新型时, 还可以在周围配置永磁、 脉冲磁场、 50HZ 脉冲磁场、 50HZ 脉冲交变磁场等型号的磁场设备, 以增强磁能密度, 增大磁场力, 从而使负离子在人体内部 传播的更远, 使其治疗效果更明显。 0033 由于负离子对人类健康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本实用新型主要也是基于健 康的目的而设计的,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意义显而易见, 从市场角度上看, 本实用新型也具有 相当大的潜在价值和竞争力。 0034 按照上述实施例, 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说 明 书 CN 202569207 U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69207 U 6 2/2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69207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