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5543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5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23359.X

申请日:

2009.07.17

公开号:

CN101620990A

公开日:

2010.01.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L 21/02公开日:2010010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1/02; C23C14/48; C23C14/06; C23C16/44; C23C16/40; C23C28/04

主分类号:

H01L21/02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贾仁需; 张玉明; 张义门; 郭 辉; 王悦湖

地址:

710071陕西省西安市太白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代理人:

王品华;朱红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可用于4H-SiC材料质量的改进和器件的应用。其具体过程是:(1)对4H-SiC衬底进行预处理,并在该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2)在N-型外延层上淀积一层SiO2,作为碳离子注入的阻挡层;(3)在阻挡层表面上依次进行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4)对三次碳离子注入后的4H-SiC样片进行RCA清洗和烘干,并在氢气和硅烷的高温环境中退火,对注入的碳离子进行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4H-SiC衬底进行钝化、清洗和去氧化层的预处理,并在该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
(2)在N-型外延层上淀积一层100nm~300nm的SiO2,作为碳离子注入的阻挡层;
(3)在阻挡层表面上依次进行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即第一次能量为50keV-60keV,剂量为0.85×1012cm-2-1×1012cm-2;第二次能量为100keV-110keV,剂量为1.00×1012cm-2-1.15×1012cm-2;第三次能量为140keV-150keV,剂量为1.18×1012cm-2-1.50×1012cm-2
(4)对三次碳离子注入后的4H-SiC样片进行RCA清洗和烘干,并在1000℃~1800℃的2L/min~10L/min氢气和10mL/min~50mL/min硅烷环境中退火5~30分钟,对注入的碳离子进行激活,完成对4H-SiC材料本征深能级缺陷的处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的在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是通过气相外延生长CVD法生长同质N-型外延层,外延层掺杂为1.1×1015cm-3,厚度为10±0.1μ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其中步骤(3)所述的3次离子注入,是在同一区域进行,通过注入能量和剂量的变化,使注入的碳离子穿透SiO2阻挡层进入4H-SiC外延层。

4.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4H-SiC衬底进行钝化、清洗和去氧化层的预处理,并在该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
2)在N-型外延层上淀积一层200nm的SiO2,作为碳离子注入的阻挡层;
3)在阻挡层表面上先进行能量为50keV,剂量为0.97×1012cm-2的第一次碳离子注入;再进行能量为100keV,剂量为1.04×1012cm-2的第二次碳离子注入;最后进行能量为150keV,剂量为1.24×1012cm-2的第三次碳离子注入;
4)在1600℃的5L/min氢气和20mL/min硅烷环境中退火10分钟,对注入的碳离子进行激活,完成对4H-SiC材料本征深能级缺陷的处理。

说明书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材料和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碳离子注入退火工艺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可用于4H-SiC材料质量的改进和器件的应用。
背景技术
SiC材料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对于以Si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和以GaAs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具有相当多的优势,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可在更高温度下工作,同时有助于大功率器件的制备,大的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和迁移率,为器件的响应速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SiC器件的研制已经成为半导体器件电路领域的研究热点。
但是,高质量的4H-SiC外延中杂质和本征缺陷等载流子陷阱和复合中心仍然普遍存在,这些缺陷能缩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使高压双极晶体管的开态电压降很小。如果能够弄清本征深能级缺陷的起因,确定施主、受主能级的性质及其物理起源,就可以指导4H-SiC外延生长工艺,避免该类杂质或缺陷的产生,获取高质量的4H-SiC单晶外延。为此,学者Hemmingsson和J.Zhang首先使用了深能级瞬态谱DLTS和少数载流子瞬态谱MCTS发现了4H-SiC中主要存在两个深受主能级:一个为导带下0.63-0.68eV的Z1/2能级和位于禁带中央附件1.5-1.6eV的EH6/7能级。
Z1/2能级和EH6/7能级形成的本质原因国际上至今存在争议。学者Gali等人认为缺陷能级与C位的空隙相关。而Kimoto研究小组和通则认为缺陷能级是由C空位引起的。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了高温退火抑制和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但由于对高温退火的时间、温度和表面保护缺乏考虑,导致4H-SiC表面Si析出等一系列问题;在线生长增加丙烷的流量的方法也被提出用来抑制碳空位的产生,但是深能级缺陷是由温度、冷却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仅考虑增加丙烷不能有效的减少深能级缺陷,反而会影响4H-SiC单晶的质量,比如结晶质量、表面粗糙度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碳离子注入退火工艺,以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提高晶体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碳离子注入4H-SiC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4H-SiC衬底进行钝化、清洗和去氧化层的预处理,并在该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
(2)在N-型外延层上淀积一层100nm~300nm的SiO2,作为碳离子注入的阻挡层;
(3)在阻挡层表面上依次进行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即第一次能量为50keV-60keV,剂量为0.97×1012cm-2-1×1012cm-2;第二次能量为100keV-110keV,剂量为1.1×1012cm-2-1.15×1012cm-2;第三次能量为140keV-150keV,剂量为1.18×1012cm-2-1.24×1012cm-2
(4)在1000℃~1800℃的2L/min~10L/min氢气和10mL/min~50mL/min硅烷环境中退火5~30分钟,对注入的碳离子进行激活,完成对4H-SiC材料本征深能级缺陷的处理。
所述的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是在同一区域进行,通过注入能量和剂量的变化,使注入的碳离子穿透SiO2阻挡层进入4H-SiC外延层。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2)本发明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采用SiO2掩膜层技术,这样既能保证注入的深度,又能尽量减少C注入对外延表面的损伤,还可以使注入的浓度从表面起在纵向保持均匀。
3)本发明中采用不同能量、不同剂量的3次注入,会在SiC中形成均匀的C离子分布。
4)本发明中采用在退火过程中通入硅烷SiH4,形成富Si条件进行高温退火,减少退火过程中Si的析出,该高温退火并不会引起表面粗糙,导致沟槽缺陷的形成。
5)本发明采用1600℃退火10分钟,既能保证注入的碳离子被充分激活,又不会影响材料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未进行碳注入样片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图;
图3是本发明碳注入未退火样片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图;
图4是本发明碳注入1200℃退火后样片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图;
图5是本发明碳注入1600℃退火后样片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图;
图6是本发明碳注入未退火的样品光致发光谱测试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碳注入1200℃退火后样品的光致发光谱测试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碳注入1600℃退火后样品的光致发光谱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采用的4H-SiC材料进行预处理。
采用由CREE公司生产的4H-SiC材料,其掺杂水平为1018cm-3。首先,用熔融态KOH对4H-SiC基片表面进行钝化,刻蚀温度为210℃、刻蚀时间为15s;然后,对钝化后的晶片依次用丙酮、甲醇、去离子水将样片清洗干净;最后,用RCA标准清洗工艺清除样片表面的氧化层。
步骤2,在衬底上生长N-外延层。
在预处理后的基片上通过CVD法生长同质N-型外延层,外延层掺杂为1.1×1015cm-3,厚度为10±0.1μm。
步骤3,采用淀积的方法制作离子注入阻挡层。
对外延片做RCA标准清洗后,通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的方法在外延片正面制作100nm的SiO2阻挡层。
步骤4,三次碳离子注入。
4a.400℃的环境温度在阻挡层表面上先进行能量为50keV,剂量为0.85×1012cm-2的第一次碳离子注入;再进行能量为100keV,剂量为1.00×1012cm-2的第二次碳离子注入;最后进行能量为140keV,剂量为1.18×1012cm-2的第三次碳离子注入;该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是在同一区域进行,通过注入能量和剂量的变化,使注入的碳离子穿透SiO2阻挡层进入4H-SiC外延层。这样既能保证注入的深度,又能尽量减少C注入对外延表面的损伤,还可以使注入的浓度从表面起在纵向保持均匀。
4b.采用RCA标准清洗样片;
4c.在100℃下对样片进行烘干20min。
步骤5,高温退火,激活碳离子。
将烘干后的样片置于2L/min氢气和10mL/min硅烷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1000℃,持续时间为5min。
实施例2
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采用的4H-SiC材料进行预处理。
采用由CREE公司生产的4H-SiC材料,其掺杂水平为1018cm-3。首先,用熔融态KOH对4H-SiC基片表面进行钝化,刻蚀温度为210℃、刻蚀时间为15s;然后,对钝化后的晶片依次用丙酮、甲醇、去离子水将样片清洗干净;最后,用RCA标准清洗工艺清除样片表面的氧化层。
步骤2,在衬底上生长N-外延层。
在预处理后的基片上通过CVD法生长同质N-型外延层,外延层掺杂为1.1×1015cm-3,厚度为10±0.1μm。
步骤3,采用淀积的方法制作离子注入阻挡层。
对外延片做RCA标准清洗后,通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的方法在外延片正面制作200nm的SiO2阻挡层。
步骤4,三次碳离子注入。
4a.400℃的环境温度在阻挡层表面上先进行能量为50keV,剂量为0.97×1012cm-2的第一次碳离子注入;再进行能量为100keV,剂量为1.04×1012cm-2的第二次碳离子注入;最后进行能量为150keV,剂量为1.24×1012cm-2的第三次碳离子注入;该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是在同一区域进行,通过注入能量和剂量的变化,使注入的碳离子穿透SiO2阻挡层进入4H-SiC外延层。这样既能保证注入的深度,又能尽量减少C注入对外延表面的损伤,还可以使注入的浓度从表面起在纵向保持均匀。
4b.采用RCA标准清洗样片;
4c.在100℃下对样片进行烘干20min。
步骤5,高温退火,激活碳离子。
将烘干后的样片置于5L/min氢气和20mL/min硅烷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1600℃,持续时间为10min。
实施例3
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采用的4H-SiC材料进行预处理。
采用由CREE公司生产的4H-SiC材料,其掺杂水平为1018cm-3。首先,用熔融态KOH对4H-SiC基片表面进行钝化,刻蚀温度为210℃、刻蚀时间为15s;然后,对钝化后的晶片依次用丙酮、甲醇、去离子水将样片清洗干净;最后,用RCA标准清洗工艺清除样片表面的氧化层。
步骤2,在衬底上生长N-外延层。
在预处理后的基片上通过CVD法生长同质N-型外延层,外延层掺杂为1.1×1015cm-3,厚度为10±0.1μm。
步骤3,采用淀积的方法制作离子注入阻挡层。
对外延片做RCA标准清洗后,通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的方法在外延片正面制作100nm的SiO2阻挡层。
步骤4,三次碳离子注入。
4a.400℃的环境温度在阻挡层表面上先进行能量为60keV,剂量为1.00×1012cm-2的第一次碳离子注入;再进行能量为110keV,剂量为1.15×1012cm-2的第二次碳离子注入;最后进行能量为150keV,剂量为1.50×1012cm-2的第三次碳离子注入;该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是在同一区域进行,通过注入能量和剂量的变化,使注入的碳离子穿透SiO2阻挡层进入4H-SiC外延层。这样既能保证注入的深度,又能尽量减少C注入对外延表面的损伤,还可以使注入的浓度从表面起在纵向保持均匀。
4b.采用RCA标准清洗样片;
4c.在100℃下对样片进行烘干20min。
步骤5,高温退火,激活碳离子。
将烘干后的样片置于10L/min氢气和50mL/min硅烷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1800℃,持续时间为30min。
本发明的方法不限于上述3种实施例,显然任何人均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下进行不同参数的更换,但这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效果可以通过实验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说明:
1.测试内容:
本发明对未进行碳注入的样片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对碳注入未退火的样片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对碳注入1200℃退火后样片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对碳注入1600℃退火后样片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对碳注入未退火的样片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对碳注入1200℃退火后样片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对碳注入1600℃退火后样片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
2.测试结果分析:
由图2和图3可知,碳注入前后的表面没有明显的缺陷出现,说明SiO2掩膜层对表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由图4和图5可知,在氢气和硅烷的保护下1200℃和1600℃退火,样片表面没有出现粗糙和缺陷。
由图6可知,由于碳注入导致晶格损伤,且注入的碳离子激活率很低,注入引起的晶格损伤和位于晶格间隙的碳离子形成新的缺陷能级,导致在波长350-700nm范围内出现很多发光峰。注入后样品出现一个中心位于653nm处的强发光峰,为大量未被激活的碳离子在外延中形成的缺陷能级引起的。
由图7可知,400-600nm之间的发光峰已消失,653处的发光峰强度有所减弱,但在390nm附近出现了一个比较强的发光峰。说明1200℃退火后,晶格损伤有所修复,有一部分碳离子被激活,占据了“C”的位置。但激活率很低,还有大量的碳离子没有被激活。随着碳空位被激活的碳离子占据,其衍生缺陷数量减少,由此引入的本征深受主能级也相应的减少。光子在带间跃迁和从氮施主能级到价带顶跃迁的几率增加,发光强度增大。根据4H-SiC的禁带宽度3.23eV和N在4H-SiC中的施主能级(导带下0.06e)V计算,390nm附近出现的一个比较强的发光峰应为带间跃迁和N施主能级到价带顶跃迁发出的光子的络合。
由图8可知,653nm处的发光峰完全消失,说明在1600℃高温下,注入的碳离子被完全激活。同时390nm处的发光峰强度有所加强。说明碳注入和高温退火后,引起本征深能级的碳空位及其衍生的缺陷得到了很好的抑制,本征深能级基本消除。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4H-SiC中本征深能级缺陷的方法,可用于4H-SiC材料质量的改进和器件的应用。其具体过程是:(1)对4H-SiC衬底进行预处理,并在该4H-SiC衬底正面生长N-外延层;(2)在N-型外延层上淀积一层SiO2,作为碳离子注入的阻挡层;(3)在阻挡层表面上依次进行3次不同能量和剂量的碳离子注入;(4)对三次碳离子注入后的4H-SiC样片进行RCA清洗和烘干,并在氢气和硅烷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