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输液器.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8539794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392070.5

申请日:

20170414

公开号:

CN207412462U

公开日:

201805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5/14,A61M5/168,A61M5/36,A61M5/175

主分类号:

A61M5/14,A61M5/168,A61M5/36,A61M5/175

申请人:

山西中斗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侯瑞俊

地址: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盛街18号孵化基地5号楼5层523室

优先权:

CN201720392070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医疗输液器;具体技术方案为:智能医疗输液器,包括主输液袋和副输液袋,主输液袋通过主输液管道与混液器连通,主输液管道上连有主流量器,副输液袋通过副输液管道与混液器连接,副输液管道上连有副流量器,混液器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一输液管的出液口与手动阀的进液口连接,手动阀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相连通,手动阀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液体量,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控制,输液完毕后,直接报警,避免空气进入病人体内,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摒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断,便于实现智能化管理。

权利要求书

1.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输液袋(1)和副输液袋(2),主穿刺器(11)穿插在主输液袋(1)的底部,主穿刺器(11)与第一主供液管(12)的进液口连通,第一主供液管(12)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13)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13)的出液口与第二主供液管(14)的进液口连通,第二主供液管(1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1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主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一信号端连接;副穿刺器(21)穿插在副输液袋(2)的底部,副穿刺器(21)与第一副供液管(22)的进液口连通,第一副供液管(22)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23)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23)的出液口与第二副供液管(24)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副供液管(2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2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二信号端连接;所述混液器(3)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5)的进液口连接,第一输液管(5)的出液口与手动阀(6)的进液口连接,手动阀(6)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7)相连通;所述主流量器(13)与副流量器(23)的结构相同,所述主流量器(13)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外壳(131),外壳(131)内设有流体通道(132),流体通道(132)内固定有支座(133),支座(133)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所述外壳(131)的流体通道(132)内活动安装有堵芯(134),堵芯(134)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支座(133)与堵芯(134)之间装有向心涡轮(1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心涡轮(135)包括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1351),涡轮轴(135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旋叶片(1352),两个螺旋叶片(1352)的旋向相同,所述外壳(131)上设有罩壳(1353),罩壳(1353)内装有传感器(1354),罩壳(1353)的顶部通过端盖(1355)扣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1353)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1353)的两侧均设有翼片(136),翼片(136)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叶片(1352)的螺旋角为35°,所述向心涡轮(135)中部的锥度为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阀(6)包括阀体(61),阀体(61)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62),阀体(6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螺纹,阀体(61)内设有球体(63),球体(63)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64),阀体(61)的顶部装有螺纹装有螺纹压杆(65),螺纹压杆(65)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64)内,螺纹压杆(65)的顶部通过销钉固定有扳手(6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液器(3)包括球型外壳(31),球型外壳(31)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32),管接头(32)的下部插入到球型外壳(31)内并与球型外壳(31)的内部连通,管接头(32)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头(33)和副接头(34),主接头(33)与第二主供液管(14)连通,副接头(34)与第二副供液管(24)连通,球型外壳(31)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5)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器(4)上装有显示器(41)和操作按钮(42),主控器(4)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4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护理医疗用的智能输液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静脉医疗输液都需要医护人员近距离接触病人,操控输液装置,在输液过程中还需专人陪护,时刻注意药液情况和病人状态,在长时间输液情况下,医护人员、陪护人员或者病人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意外,甚至引起血液倒流,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输液过程中对茂菲氏管滴速的控制也是人为操作,对没有经验或者是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医护人员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随外界环境以及病人血液流动之类因素的影响滴速还可能变化,这都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输液流速难以控制,不能实时调控。

另外,当病人需要输入的液体量较大时,往往需要多次更换穿刺器,容易造成药液的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病人进行输液护理用的输液器,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够自动监控输液流量,精度高,便于流量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智能医疗输液器,包括主输液袋和副输液袋,当病人需要输入的液体量较大时,可分为主副两袋,在使用时,同时将主副药袋穿破,通过控制流量来实现对病人的输液。同时传入两个药袋,可避免穿刺器二次穿入,避免二次污染。

主穿刺器穿插在主输液袋的底部,主穿刺器与第一主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第一主供液管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的出液口与第二主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第二主供液管的出液口与混液器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主信号线与主控器的第一信号端连接。主流量器用于控制主输液袋的输液量,主流量器将主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进行处理。

副穿刺器穿插在副输液袋的底部,副穿刺器与第一副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第一副供液管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的出液口与第二副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副供液管的出液口与混液器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线与主控器的第二信号端连接。副流量器用于控制副输液袋的输液量,副流量器将副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进行处理。

混液器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一输液管的出液口与手动阀的进液口连接,手动阀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相连通,手动阀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液体量。

主流量器与副流量器的结构相同,主流量器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固定有支座,支座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外壳的流体通道内活动安装有堵芯,堵芯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支座与堵芯之间装有向心涡轮。

向心涡轮包括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涡轮轴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旋叶片,两个螺旋叶片的旋向相同,外壳上设有罩壳,罩壳内装有传感器,罩壳的顶部通过端盖扣合。

流体通过流体通道后,向心涡轮的螺旋叶片在待测流体的冲击下转动,传感器检测向心涡轮的转速来转换成具体的流量监测数据,以实现实时监控。

由于向心涡轮的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流体通过从涡轮轴的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向截面积较小的一端,待测流体流经向心涡轮的出入口流通面积不同,待测流体在向心涡轮中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减小而压力逐渐增大,这样,会对涡轮产生一个与流向相反的推力,平衡部分待测流体对向心涡轮的冲击作用力,减少了安装在向心涡轮后部轴承的摩擦力,并使向心涡轮在测量流体时造成的压力损失也小,延长了使用寿命。

罩壳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外形美观大方。

罩壳的两侧均设有翼片,翼片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翼片一端大、一端小,翼片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翼片具有指示流体流向的作用,翼片同时也是安装方向的指示标志,方便安装。

其中,作为优选的,螺旋叶片的螺旋角为35°。

其中,作为优选的,向心涡轮中部的锥度为20°。

手动阀包括阀体,阀体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阀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螺纹,阀体内设有球体,球体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阀体的顶部装有螺纹装有螺纹压杆,螺纹压杆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内,螺纹压杆的顶部通过销钉固定有扳手,通过扳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来实现球体的转动,以控制阀体内通道的通闭大小,从而控制手动阀内的液体流通量。

混液器包括球型外壳,球型外壳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管接头的下部插入到球型外壳内并与球型外壳的内部连通,管接头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头和副接头,主接头与第二主供液管连通,副接头与第二副供液管连通,球型外壳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连通。第二主供液管和第二副供液管均向混液器内输送药液,药液在球型外壳短暂静置,避免气泡进入病人体内。

主控器上装有显示器和操作按钮,主控器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显示器用于显示流速数据,操作按钮用于对主控器的显示数据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控制,输液完毕后,主控器直接报警,避免空气进入病人体内,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摒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断,便于实现智能化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主流量器或副流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手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流量器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向心涡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主输液袋,11为主穿刺器,12为第一主供液管,13为主流量器,131为外壳,132为流体通道,133为支座,134为堵芯,135为向心涡轮,136为翼片,1351为涡轮轴,1352为螺旋叶片,1353为罩壳,1354为传感器,1355为端盖,14为第二主供液管,2为副输液袋,21为副穿刺器,22为第一副供液管,23为副流量器,24为第二副供液管,3为混液器,31为球型外壳,32为管接头,33为主接头,34为副接头,4为主控器,41为显示器,42为操作按钮,43为散热通孔,5为第一输液管,6为手动阀,61为阀体,62为阀接头,63为球体,64为卡扣槽,65为螺纹压杆,66为扳手,7为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智能医疗输液器,包括主输液袋1和副输液袋2,当病人需要输入的液体量较大时,可分为主副两袋,在使用时,同时将主副药袋穿破,通过控制流量来实现对病人的输液。同时传入两个药袋,可避免穿刺器二次穿入,避免二次污染。

主穿刺器11穿插在主输液袋1的底部,主穿刺器11与第一主供液管12的进液口连通,第一主供液管12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13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13的出液口与第二主供液管14的进液口连通,第二主供液管1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主流量器1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主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一信号端连接。主流量器13用于控制主输液袋1的输液量,主流量器13将主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4进行处理。

副穿刺器21穿插在副输液袋2的底部,副穿刺器21与第一副供液管22的进液口连通,第一副供液管22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23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23的出液口与第二副供液管24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副供液管2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副流量器2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二信号端连接。副流量器23用于控制副输液袋2的输液量,副流量器23将副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4进行处理。

混液器3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5的进液口连接,第一输液管5的出液口与手动阀6的进液口连接,手动阀6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7相连通,手动阀6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液体量。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主流量器13与副流量器23的结构相同,主流量器13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外壳131,外壳131内设有流体通道132,流体通道132内固定有支座133,支座133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外壳131的流体通道132内活动安装有堵芯134,堵芯134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支座133与堵芯134之间装有向心涡轮135。

向心涡轮135包括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1351,涡轮轴135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旋叶片1352,两个螺旋叶片1352的旋向相同,外壳131上设有罩壳1353,罩壳1353内装有传感器1354,罩壳1353的顶部通过端盖1355扣合。

流体通过流体通道132后,向心涡轮135的螺旋叶片1352在待测流体的冲击下转动,传感器1354检测向心涡轮135的转速来转换成具体的流量监测数据,以实现实时监控。

由于向心涡轮135的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1351,流体通过从涡轮轴1351的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向截面积较小的一端,待测流体流经向心涡轮135的出入口流通面积不同,待测流体在向心涡轮135中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减小而压力逐渐增大,这样,会对涡轮产生一个与流向相反的推力,平衡部分待测流体对向心涡轮135的冲击作用力,减少了安装在向心涡轮135后部轴承的摩擦力,并使向心涡轮135在测量流体时造成的压力损失也小,延长了使用寿命。

罩壳1353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外形美观大方。

罩壳1353的两侧均设有翼片136,翼片136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翼片136一端大、一端小,翼片136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翼片136具有指示流体流向的作用,翼片136同时也是安装方向的指示标志,方便安装。

其中,作为优选的,螺旋叶片1352的螺旋角为35°。

其中,作为优选的,向心涡轮135中部的锥度为20°。

如图2所示,手动阀6包括阀体61,阀体61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62,阀体6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螺纹,阀体61内设有球体63,球体63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64,阀体61的顶部装有螺纹装有螺纹压杆65,螺纹压杆65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64内,螺纹压杆65的顶部通过销钉固定有扳手66,通过扳手66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来实现球体63的转动,以控制阀体61内通道的通闭大小,从而控制手动阀6内的液体流通量。

如图1所示,混液器3包括球型外壳31,球型外壳31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管接头32的下部插入到球型外壳31内并与球型外壳31的内部连通,管接头32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头33和副接头34,主接头33与第二主供液管14连通,副接头34与第二副供液管24连通,球型外壳31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5连通。第二主供液管14和第二副供液管24均向混液器3内输送药液,药液在球型外壳31短暂静置,避免气泡进入病人体内。

主控器4上装有显示器41和操作按钮42,主控器4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43,显示器41用于显示流速数据,操作按钮42用于对主控器4的显示数据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控制,输液完毕后,主控器4直接报警,避免空气进入病人体内,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摒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断,便于实现智能化管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智能医疗输液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能医疗输液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能医疗输液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医疗输液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医疗输液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392070.5 (22)申请日 2017.04.14 (73)专利权人 山西中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龙盛街18号孵化基地5号楼5层523 室 (72)发明人 侯瑞俊 (51)Int.Cl. A61M 5/14(2006.01) A61M 5/168(2006.01) A61M 5/36(2006.01) A61M 5/175(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智能医疗输液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2、, 具体涉 及一种智能医疗输液器; 具体技术方案为: 智能 医疗输液器, 包括主输液袋和副输液袋, 主输液 袋通过主输液管道与混液器连通, 主输液管道上 连有主流量器, 副输液袋通过副输液管道与混液 器连接, 副输液管道上连有副流量器, 混液器的 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一输液管 的出液口与手动阀的进液口连接, 手动阀的出液 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二输液管的出 液口与针头相连通, 手动阀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 液体量, 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 控制, 输液完毕后, 直接报警, 避免空气进入病人 体内, 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 摒 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

3、断, 便于实现智能化管 理。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207412462 U 2018.05.29 CN 207412462 U 1.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输液袋 (1) 和副输液袋 (2) , 主穿刺器 (11) 穿插在主输液袋 (1) 的底部, 主穿刺器 (11) 与第一主供液管 (12) 的进液 口连通, 第一主供液管 (12) 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 (13) 的进液口连通, 主流量器 (13) 的出液 口与第二主供液管 (14) 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主供液管 (14) 的出液口与混液器 (3) 的进液口 连通, 主流量器 (13) 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主信。

4、号线与主控器 (4) 的第一信号端连接; 副穿刺器 (21) 穿插在副输液袋 (2) 的底部, 副穿刺器 (21) 与第一副供液管 (22) 的进液 口连通, 第一副供液管 (22) 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 (23) 的进液口连通, 副流量器 (23) 的出液 口与第二副供液管 (24) 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副供液管 (24) 的出液口与混液器 (3) 的进液口 连通, 副流量器 (23) 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线与主控器 (4) 的第二信号端连接; 所述混液器 (3) 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 (5) 的进液口连接, 第一输液管 (5) 的出液口与 手动阀 (6) 的进液口连接, 手动阀 (6) 的。

5、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二输液管的 出液口与针头 (7) 相连通; 所述主流量器 (13) 与副流量器 (23) 的结构相同, 所述主流量器 (13) 的具体结构为: 包 括外壳 (131) , 外壳 (131) 内设有流体通道 (132) , 流体通道 (132) 内固定有支座 (133) , 支座 (133) 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 所述外壳 (131) 的流体通道 (132) 内活动安装有堵芯 (134) , 堵 芯 (134) 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 支座 (133) 与堵芯 (134) 之间装有向心涡轮 (13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

6、所述向心涡轮 (135) 包括中部 为锥台状的涡轮轴 (1351) , 涡轮轴 (1351) 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旋叶片 (1352) , 两个螺旋叶 片 (1352) 的旋向相同, 所述外壳 (131) 上设有罩壳 (1353) , 罩壳 (1353) 内装有传感器 (1354) , 罩壳 (1353) 的顶部通过端盖 (1355) 扣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壳 (1353) 的横截面为椭 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壳 (1353) 的两侧均设有 翼片 (136) , 翼片 (136) 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

7、体的流动方向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叶片 (1352) 的螺旋角 为35 , 所述向心涡轮 (135) 中部的锥度为20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动阀 (6) 包括阀体 (61) , 阀体 (61) 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 (62) , 阀体 (61) 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螺纹, 阀体 (61) 内设有球体 (63) , 球体 (63) 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 (64) , 阀体 (61) 的顶部装有螺纹装有 螺纹压杆 (65) , 螺纹压杆 (65) 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 (64) 内, 螺纹压杆 (65)。

8、 的顶部通过销钉 固定有扳手 (66)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液器 (3) 包括球型外壳 (31) , 球型外壳 (31) 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 (32) , 管接头 (32) 的下部插入到球型外壳 (31) 内 并与球型外壳 (31) 的内部连通, 管接头 (32) 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头 (33) 和副接头 (34) , 主接头 (33) 与第二主供液管 (14) 连通, 副接头 (34) 与第二副供液管 (24) 连通, 球型外壳 (31) 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 (5) 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医疗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器 (。

9、4) 上装有显示器 (41) 和操作按钮 (42) , 主控器 (4) 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 (43) 。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7412462 U 2 智能医疗输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护理医疗用的智能输液器。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静脉医疗输液都需要医护人员近距离接触病人, 操控输液装置, 在输液过 程中还需专人陪护, 时刻注意药液情况和病人状态, 在长时间输液情况下, 医护人员、 陪护 人员或者病人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意外, 甚至引起血液倒流, 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输液 过程中对茂菲氏管滴速的控制也是人为操作, 对没。

10、有经验或者是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医护人 员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随外界环境以及病人血液流动之类因素的影响滴速 还可能变化, 这都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 输液流速难以控制, 不能实时调控。 0003 另外, 当病人需要输入的液体量较大时, 往往需要多次更换穿刺器, 容易造成药液 的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病人进行输液护理用 的输液器, 操作简便, 省时省力, 能够自动监控输液流量, 精度高, 便于流量控制。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智能医疗输液器, 包括主输液 袋和副输液袋, 当病人。

11、需要输入的液体量较大时, 可分为主副两袋, 在使用时, 同时将主副 药袋穿破, 通过控制流量来实现对病人的输液。 同时传入两个药袋, 可避免穿刺器二次穿 入, 避免二次污染。 0006 主穿刺器穿插在主输液袋的底部, 主穿刺器与第一主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 第一 主供液管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的进液口连通, 主流量器的出液口与第二主供液管的进液口 连通, 第二主供液管的出液口与混液器的进液口连通, 主流量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主信号 线与主控器的第一信号端连接。 主流量器用于控制主输液袋的输液量, 主流量器将主流路 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进行处理。 0007 副穿刺器穿插在副输液袋的底部, 副穿刺器与第。

12、一副供液管的进液口连通, 第一 副供液管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的进液口连通, 副流量器的出液口与第二副供液管的进液口 连通, 第二副供液管的出液口与混液器的进液口连通, 副流量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 线与主控器的第二信号端连接。 副流量器用于控制副输液袋的输液量, 副流量器将副流路 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进行处理。 0008 混液器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一输液管的出液口与手动阀的进 液口连接, 手动阀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相连 通, 手动阀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液体量。 0009 主流量器与副流量器的结构相同, 主流量器的具体结构为: 包括外壳,。

13、 外壳内设有 流体通道, 流体通道内固定有支座, 支座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 外壳的流体通道内活动安装 有堵芯, 堵芯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 支座与堵芯之间装有向心涡轮。 说明书 1/4 页 3 CN 207412462 U 3 0010 向心涡轮包括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 涡轮轴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旋叶片, 两个 螺旋叶片的旋向相同, 外壳上设有罩壳, 罩壳内装有传感器, 罩壳的顶部通过端盖扣合。 0011 流体通过流体通道后, 向心涡轮的螺旋叶片在待测流体的冲击下转动, 传感器检 测向心涡轮的转速来转换成具体的流量监测数据, 以实现实时监控。 0012 由于向心涡轮的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 流体。

14、通过从涡轮轴的截面积较大的一端 流向截面积较小的一端, 待测流体流经向心涡轮的出入口流通面积不同, 待测流体在向心 涡轮中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大, 流速逐渐减小而压力逐渐增大, 这样, 会对涡轮产生一个与流 向相反的推力, 平衡部分待测流体对向心涡轮的冲击作用力, 减少了安装在向心涡轮后部 轴承的摩擦力, 并使向心涡轮在测量流体时造成的压力损失也小, 延长了使用寿命。 0013 罩壳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外形美观大方。 0014 罩壳的两侧均设有翼片, 翼片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 翼片一 端大、 一端小, 翼片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 翼片具有指示流体流向的作 用, 翼。

15、片同时也是安装方向的指示标志, 方便安装。 0015 其中, 作为优选的, 螺旋叶片的螺旋角为35 。 0016 其中, 作为优选的, 向心涡轮中部的锥度为20 。 0017 手动阀包括阀体, 阀体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 阀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 螺纹, 阀体内设有球体, 球体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 阀体的顶部装有螺纹装有螺纹压杆, 螺 纹压杆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内, 螺纹压杆的顶部通过销钉固定有扳手, 通过扳手的顺时针 和逆时针的旋转来实现球体的转动, 以控制阀体内通道的通闭大小, 从而控制手动阀内的 液体流通量。 0018 混液器包括球型外壳, 球型外壳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 管接头的下部插。

16、入到球型 外壳内并与球型外壳的内部连通, 管接头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头和副接头, 主接头与第 二主供液管连通, 副接头与第二副供液管连通, 球型外壳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连通。 第二主 供液管和第二副供液管均向混液器内输送药液, 药液在球型外壳短暂静置, 避免气泡进入 病人体内。 0019 主控器上装有显示器和操作按钮, 主控器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 显示器用于 显示流速数据, 操作按钮用于对主控器的显示数据进行调节。 0020 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控制, 输液完毕后, 主控器直接报警, 避免 空气进入病人体内, 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 摒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断, 便。

17、于实现智能化管理。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中主流量器或副流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图1中手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图1中流量器的侧视图。 0025 图5为图4中向心涡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 1为主输液袋, 11为主穿刺器, 12为第一主供液管, 13为主流量器, 131为外 壳, 132为流体通道, 133为支座, 134为堵芯, 135为向心涡轮, 136为翼片, 1351为涡轮轴, 说明书 2/4 页 4 CN 207412462 U 4 1352为螺旋叶片, 1353为罩壳, 1354为传感器, 135。

18、5为端盖, 14为第二主供液管, 2为副输液 袋, 21为副穿刺器, 22为第一副供液管, 23为副流量器, 24为第二副供液管, 3为混液器, 31为 球型外壳, 32为管接头, 33为主接头, 34为副接头, 4为主控器, 41为显示器, 42为操作按钮, 43为散热通孔, 5为第一输液管, 6为手动阀, 61为阀体, 62为阀接头, 63为球体, 64为卡扣槽, 65为螺纹压杆, 66为扳手, 7为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19、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8 如图1所示, 智能医疗输液器, 包括主输液袋1和副输液袋2, 当病人需要输入的液 体量较大时, 可分为主副两袋, 在使用时, 同时将主副药袋穿破, 通过控制流量来实现对病 人的输液。 同时传入两个药袋, 可避免穿刺器二次穿入, 避免二次污染。 0029 主穿刺器11穿插在主输液袋1的底部, 主穿刺器11与第一主供液管12的进液口连 通, 第一主供液管12的出液口与主流量器13的进液口连通, 主流量器13的出液口与第二主 供液管14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主供液管1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 主流量器13的 信号输出端通过。

20、主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一信号端连接。 主流量器13用于控制主输液袋1的 输液量, 主流量器13将主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4进行处理。 0030 副穿刺器21穿插在副输液袋2的底部, 副穿刺器21与第一副供液管22的进液口连 通, 第一副供液管22的出液口与副流量器23的进液口连通, 副流量器23的出液口与第二副 供液管24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副供液管24的出液口与混液器3的进液口连通, 副流量器23的 信号输出端通过副信号线与主控器4的第二信号端连接。 副流量器23用于控制副输液袋2的 输液量, 副流量器23将副流路的流量信息传输给主控器4进行处理。 0031 混液器3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液管。

21、5的进液口连接, 第一输液管5的出液口与手动阀6 的进液口连接, 手动阀6的出液口与第二输液管的进液口连接, 第二输液管的出液口与针头 7相连通, 手动阀6控制进入病人体内的液体量。 0032 如图2、 图4和图5所示, 主流量器13与副流量器23的结构相同, 主流量器13的具体 结构为: 包括外壳131, 外壳131内设有流体通道132, 流体通道132内固定有支座133, 支座 133上开有多个扇形开口, 外壳131的流体通道132内活动安装有堵芯134, 堵芯134上开有多 个扇形开口, 支座133与堵芯134之间装有向心涡轮135。 0033 向心涡轮135包括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13。

22、51, 涡轮轴135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螺 旋叶片1352, 两个螺旋叶片1352的旋向相同, 外壳131上设有罩壳1353, 罩壳1353内装有传 感器1354, 罩壳1353的顶部通过端盖1355扣合。 0034 流体通过流体通道132后, 向心涡轮135的螺旋叶片1352在待测流体的冲击下转 动, 传感器1354检测向心涡轮135的转速来转换成具体的流量监测数据, 以实现实时监控。 0035 由于向心涡轮135的中部为锥台状的涡轮轴1351, 流体通过从涡轮轴1351的截面 积较大的一端流向截面积较小的一端, 待测流体流经向心涡轮135的出入口流通面积不同, 待测流体在向心涡轮135中的流。

23、通面积逐渐增大, 流速逐渐减小而压力逐渐增大, 这样, 会 对涡轮产生一个与流向相反的推力, 平衡部分待测流体对向心涡轮135的冲击作用力, 减少 说明书 3/4 页 5 CN 207412462 U 5 了安装在向心涡轮135后部轴承的摩擦力, 并使向心涡轮135在测量流体时造成的压力损失 也小, 延长了使用寿命。 0036 罩壳1353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外形美观大方。 0037 罩壳1353的两侧均设有翼片136, 翼片136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 减, 翼片136一端大、 一端小, 翼片136的横截面积顺着待测流体的流动方向递减, 翼片136具 有指示流体流向的作用, 翼片。

24、136同时也是安装方向的指示标志, 方便安装。 0038 其中, 作为优选的, 螺旋叶片1352的螺旋角为35 。 0039 其中, 作为优选的, 向心涡轮135中部的锥度为20 。 0040 如图2所示, 手动阀6包括阀体61, 阀体61的底部固定有阀接头62, 阀体61的进液口 和出液口均开设有内螺纹, 阀体61内设有球体63, 球体63的顶部开设有卡扣槽64, 阀体61的 顶部装有螺纹装有螺纹压杆65, 螺纹压杆65的底部卡装在卡扣槽64内, 螺纹压杆65的顶部 通过销钉固定有扳手66, 通过扳手66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来实现球体63的转动, 以控 制阀体61内通道的通闭大小, 从而控。

25、制手动阀6内的液体流通量。 0041 如图1所示, 混液器3包括球型外壳31, 球型外壳31的顶部旋接有管接头, 管接头32 的下部插入到球型外壳31内并与球型外壳31的内部连通, 管接头32的顶部平行固定有主接 头33和副接头34, 主接头33与第二主供液管14连通, 副接头34与第二副供液管24连通, 球型 外壳31的底部与第一输液管5连通。 第二主供液管14和第二副供液管24均向混液器3内输送 药液, 药液在球型外壳31短暂静置, 避免气泡进入病人体内。 0042 主控器4上装有显示器41和操作按钮42, 主控器4的两侧均布置有散热通孔43, 显 示器41用于显示流速数据, 操作按钮42。

26、用于对主控器4的显示数据进行调节。 0043 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实现对药液的流量控制, 输液完毕后, 主控器4直接报警, 避 免空气进入病人体内, 适用于一次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病人, 摒弃了传统的人眼观察和判 断, 便于实现智能化管理。 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 围内。 说明书 4/4 页 6 CN 207412462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5 页 7 CN 207412462 U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5 页 8 CN 207412462 U 8 图3 说明书附图 3/5 页 9 CN 207412462 U 9 图4 说明书附图 4/5 页 10 CN 207412462 U 10 图5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1 CN 207412462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