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753085.5 (22)申请日 2016.07.15 (73)专利权人 南京明基医院有限公司 地址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大 街71号 (72)发明人 林建中吴宏飞仲俊娣 (51)Int.Cl. A61M 25/01(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 置, 包括: 条状本体以及支点结构; 该条状本体具 有接触端以及握持端, 该接触。
2、端呈弧形弯曲状且 该接触端的端头钝圆光滑, 该条状本体上设置有 通槽, 该通槽自该握持端延伸至该端头; 该支点 结构设置于该握持端; 其中, 藉由该支点结构使 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后, 测压管 进入该通槽直至该测压管与该端头的内壁接触, 藉由操作该支点结构将该条状本体旋转第一角 度, 从而使得该测压管自该通槽脱离该条状本体 并滞留于人体内, 之后, 退出该条状本体。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06103094 U 2017.04.19 CN 206103094 U 1.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条状本体, 具有接触端以及握持端, 该接触端。
3、呈弧形弯曲状且该接触端的端头钝圆光 滑, 该条状本体上设置有通槽, 该通槽自该握持端延伸至该端头; 支点结构, 设置于该握持端; 其中, 藉由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后, 测压管进入该通槽 直至该测压管与该端头的内壁接触, 藉由操作该支点结构将该条状本体旋转第一角度, 从 而使得该测压管自该通槽脱离该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而该条状本体可自人体退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条状本体包括第一半形 管状体以及第二半形管状体,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 该第二半形 管状体上具有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卡合。
4、部, 该至少一个第一卡合 部用于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卡合, 以使得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 状体组合形成该条状本体, 该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还用于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分别对 应卡合形成该条状本体后, 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分离以错开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 二半形管状体从而分离该条状本体; 其中, 藉由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 进入人体后, 该测压管进入该通槽直至该测压管与该端头的内壁接触后, 藉由操作该支点 结构将该条状本体分离以将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错开, 并藉由该支点结 构将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旋转该第一角度, 退出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以。
5、及 该第二半形管状体, 从而使得该测压管自该通槽脱离该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第一 前端与该第二半圆管体的第二前端组合形成该接触端,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第一后端与该 第二半圆管状体的第二后端组合形成该握持端, 且该第一半形管状的第一半槽与该第二半 圆管状体的第二半槽组合形成该通槽; 该第一后端上设置有第一半支点结构, 该第二后端 上设置有第二半支点结构, 该第一半支点结构与该第二半支点结构组合形成该支点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上的第 一子主体部上均匀设置三。
6、个第一卡合部, 该第一子主体部为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上位于该第 一前端与该第一后端的部分; 该第二半形管状体上的第二子主体部上均匀设置三个第二卡 合部, 该第二子主体部为该第二半形管状体上位于该第二前端与该第二后端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 手柄, 该手柄可拆 卸地设置于该握持端, 安装该手柄至该握持端, 藉由该手柄与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 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 自该握持端拆卸该手柄后, 该测压管进入该通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通槽邻接该端头的开口 尺寸大于其它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
7、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通槽距离该端头较近的 一端设置有导向结构, 该测压管沿该导向结构侧向脱离该通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导向结构呈弧形或斜面 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角度为180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条状本体由金属材料 或硬性橡胶材料形成。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6103094 U 2 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尿动力学检查。
8、可以提高对下尿路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需要 放置测压管。 但因测压管材质偏硬, 管径较细, 加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后尿道延长、 狭窄、 迂 曲等因素, 使得测压管进入尿道困难, 通常会造成尿道粘膜损伤, 进而造成患者疼痛而影响 检查的顺利进行。 0003 对于上述情况, 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第一种, 经调整转动测压管或由助手经直 肠向前列腺尖部适当施加压力, 但直肠指诊辅助插管完成检查易导致患者出现尿道热; 第 二种, 改用导尿管代替测压管进行检测, 但是应用导尿管行尿动力学检查, 仅能大概反应膀 胱逼尿肌的功能, 无法进行尿道测压及尿道括约肌与膀胱逼尿肌协同性等方面的检测。
9、; 第 三种, 放弃行尿动力学检查, 无法为患者提供准确地检查,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放置测压管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 包括: 条状本体 以及支点结构; 该条状本体具有接触端以及握持端, 该接触端呈弧形弯曲状且该接触端的 端头钝圆光滑, 该条状本体上设置有通槽, 该通槽自该握持端延伸至该端头; 该支点结构设 置于该握持端; 其中, 藉由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后, 测压管进 入该通槽直至该。
10、测压管与该端头的内壁接触, 藉由操作该支点结构将该条状本体旋转第一 角度, 从而使得该测压管自该通槽脱离该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之后, 退出该条状本 体。 0006 较佳的, 该条状本体包括第一半形管状体以及第二半形管状体, 该第一半形管状 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 该第二半形管状体上具有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对应的 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 该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用于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卡 合, 以使得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组合形成该条状本体, 该至少一个第一 卡合部还用于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卡合形成该条状本体后, 与该至少一个第 二卡合部分离以错开该第一半。
11、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从而分离该条状本体; 其中, 藉由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后, 该测压管进入该通槽直至该测 压管与该端头的内壁接触后, 藉由操作该支点结构将该条状本体分离以将该第一半形管状 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错开, 并藉由该支点结构将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与该第二半形管状体 旋转该第一角度, 退出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以及该第二半形管状体, 从而使得该测压管自该 通槽脱离该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0007 较佳的,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第一前端与该第二半圆管体的第二前端组合形成该 说明书 1/4 页 3 CN 206103094 U 3 接触端,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第一后端。
12、与该第二半圆管状体的第二后端组合形成该握持 端, 且该第一半形管状的第一半槽与该第二半圆管状体的第二半槽组合形成该通槽; 该第 一后端上设置有第一半支点结构, 该第二后端上设置有第二半支点结构, 该第一半支点结 构与该第二半支点结构组合形成该支点结构。 0008 较佳的, 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上的第一子主体部上均匀设置三个第一卡合部, 该第 一子主体部为该第一半形管状体上位于该第一前端与该第一后端的部分; 该第二半形管状 体上的第二子主体部上均匀设置三个第二卡合部, 该第二子主体部为该第二半形管状体上 位于该第二前端与该第二后端的部分。 0009 较佳的, 还包含: 手柄, 该手柄可拆卸地设置于该。
13、握持端, 安装该手柄至该握持端, 藉由该手柄与该支点结构使得该条状本体自该端头部分进入人体, 自该握持端拆卸该手柄 后, 该测压管进入该通槽。 0010 较佳的, 该通槽邻接该端头的开口尺寸大于其它部分。 0011 较佳的, 该通槽距离该端头较近的一端设置有导向结构, 该测压管沿该导向结构 侧向脱离该通槽。 0012 较佳的, 该导向结构呈弧形或斜面形。 0013 较佳的, 该第一角度为180度。 0014 较佳的, 该条状本体由金属或硬性橡胶材料形成。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包含条状本体与支点 结构, 条状本体上设置有通槽以及位于条状本体相对两端的接。
14、触端以及握持端, 接触端的 端头钝圆光滑, 且通槽自握持端延伸至端头, 支点结构设置于握持端, 这样, 当使用者需要 利用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将测压管置入人体内时, 藉由支点结构使得条状本体自端头部 分进入人体后, 使得测压管进入通槽直至测压管与端头的内壁接触, 再进一步操作支点结 构将条状本体旋转第一角度, 从而使得测压管自通槽脱离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之后, 退出条状本体, 即完成测压管的置入,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可增加因尿道狭窄、 膀胱颈抬高 及前列腺隐窝等因素所致的插管的成功率, 且可减少因反复插测压管所致的尿道损伤和发 生尿道热的机会。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
15、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示意图; 0018 图3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第二半形管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构造、 特征、 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兹配合实施例 详细说明如下。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示。
16、意图。 如图1所 说明书 2/4 页 4 CN 206103094 U 4 示, 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1包括: 条状本体12以及支点结构13。 条状本体12具有接触端 1201以及握持端1202, 接触端1201呈弧形弯曲状且接触端1201的端头12011钝圆光滑, 条状 本体12上设置有通槽1203, 通槽1203自握持端1202延伸至端头12011, 较佳的, 条状本体12 由金属或硬性橡胶材料形成。 支点结构13设置于握持端1202。 于实际应用时, 当需要插入测 压管至人体中时, 藉由支点结构13使得条状本体12自端头12011部分进入人体后, 操作测压 管使测压管进入通槽1203直至。
17、测压管与端头12011的内壁接触, 藉由操作支点结构13将条 状本体12旋转第一角度, 从而使得测压管自通槽1203脱离条状本体12并滞留于人体内, 之 后, 退出条状本体12, 如此即可将测压管插入尿道。 较佳的, 第一角度为180度。 0024 较佳的, 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1还可以包含: 手柄14, 手柄14可拆卸地设置于握 持端1202, 于实际操作时, 当需要插入测压管至人体中时, 安装手柄14至握持端1202, 藉由 手柄14与支点结构13使得条状本体12自端头12011部分进入人体, 自握持端1202拆卸手柄 14后, 操作测压管使测压管进入通槽1203, 藉由手柄14便于条状本。
18、体12插入尿道。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 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 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第一半形管状体的结构示 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辅助测压管插管的装置的第二半形管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至图 6所示, 条状本体12包括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以及第二半形管状体122, 第一半形管状体121 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 第二半形管状体12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至少一 个第一卡合部12131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
19、1, 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用于与 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分别对应卡合, 以使得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管状体 122组合形成条状本体12, 此时, 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用 于支撑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以及第二半形管状体122以使得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 管状体122组合形成条状本体12, 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 分别对应卡合形成条状本体12后, 藉由操作支点结构13将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 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分离以错开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管状体122从而分离条 状本体。
20、12; 其中, 藉由支点结构13使得条状本体12自端头12011部分进入人体后, 测压管进 入通槽1203直至测压管与端头12011的内壁接触后, 藉由操作支点结构13将条状本体12分 离以将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管状体122错开, 并藉由支点结构13将第一半形管状 体121与第二半形管状体122旋转第一角度, 退出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以及第二半形管状体 122, 从而使得测压管自通槽1203脱离条状本体12并滞留于人体内。 由于将条状本体12设计 为具有两个半形管状体的结构, 在端头12011进入人体后, 利用支点结构13以及卡合部将两 个组合的半形管状体错开, 一起旋转两个半形管状。
21、体, 之后, 分别退出两个半形管状体, 能 够更好地将测压管置入人体内。 0026 第一半形管状体121具有第一前端1211、 第一后端1212以及位于第一前端1211与 第一后端1212之后的第一子主体部1213, 第一前端1211呈弧形弯曲状, 第一后端1212上设 置有第一半支点结构131。 第二半形管状体122具有第二前端1221、 第二后端1222以及位于 第二前端1221与第二后端1222之后的第二子主体部1223, 第二前端1221呈弧形弯曲状, 第 二后端1222上设置有第二半支点结构132。 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 部12231分别对应卡合后, 第一半。
22、形管状体121的第一前端1211与第二半圆管体的第二前端 说明书 3/4 页 5 CN 206103094 U 5 1221组合形成接触端1201, 第一半形管状体121的第一后端1212与第二半圆管状体的第二 后端1222组合形成握持端1202, 第一半形管状的第一半槽1214与第二半圆管状体的第二半 槽1224组合形成通槽1203, 且第一半支点结构131与第二半支点结构132组合形成支点结构 13。 较佳的, 如图5所示, 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上的第一子主体部1213上均匀设置三个第一卡 合部12131(换言之, 三个第一卡合部12131均匀分布于第一子主体部1213上), 第一子主体 。
23、部1213为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上位于第一前端1211与第一后端1212的部分; 如图6所示, 第 二半形管状体122上的第二子主体部1223上均匀设置三个第二卡合部12231(换言之, 三个 第二卡合部12231均匀分布于第二子主体部1223上), 第二子主体部1223为第二半形管状体 122上位于第二前端1221与第二后端1222的部分, 以保证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管 状体122组合时的稳定性。 0027 需要说明的是, 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的设计需 要达到以下要求: 在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卡合时让第一 。
24、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管状体122形成条状本体12, 在操作支点结构时能够让至少一个 第一卡合部12131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12231分离从而让第一半形管状体121与第二半形 管状体122错开; 第一卡合部12131与第二卡合部12231的具体结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 据现有设计达成, 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0028 较佳的, 通槽1203邻接端头12011的开口尺寸大于其它部分, 便于测压管脱离。 0029 较佳的, 通槽1203距离端头12011较近的一端设置有导向结构, 测压管沿导向结构 侧向脱离通槽1203。 进一步, 导向结构呈弧形或斜面形。 003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
25、测压管插管的装置包含条状本体与支点结构, 条状本体上 设置有通槽以及位于条状本体相对两端的接触端以及握持端, 接触端的端头钝圆光滑, 且 通槽自握持端延伸至端头, 支点结构设置于握持端, 这样, 当使用者需要利用辅助测压管插 管的装置将测压管置入人体内时, 藉由支点结构使得条状本体自端头部分进入人体后, 使 得测压管进入通槽直至测压管与端头的内壁接触, 再进一步操作支点结构将条状本体旋转 第一角度, 从而使得测压管自通槽脱离条状本体并滞留于人体内, 之后, 退出条状本体, 即 完成测压管的置入,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可增加因尿道狭窄、 膀胱颈抬高及前列腺隐窝等 因素所致的插管的成功率, 且。
26、可减少因反复插测压管所致的尿道损伤和发生尿道热的机 会。 0031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 的范例。 必需指出的是, 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相反地, 在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 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说明书 4/4 页 6 CN 206103094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7 CN 206103094 U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8 CN 206103094 U 8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3/4 页 9 CN 206103094 U 9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0 CN 206103094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