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366917.9 (22)申请日 2017.10.23 (73)专利权人 燕爱军 地址 251800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 镇卫生院护士站 (72)发明人 燕爱军刘洪伟 (51)Int.Cl. A61M 39/10(2006.01) A61M 39/12(2006.01) A61M 1/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 置, 包括连接主体, 包括连接主体, 在连接主体左 侧设有。
2、导流管连接管, 导流管连接管左侧设有导 流管插口, 导流管插口内设有导流管密封圈, 导 流管连接管前侧设有旋转固定口, 旋转固定口内 设有旋转调节转轴, 导流管连接管右侧设有导流 管固定片, 连接主体前侧设有负压吸引固定拉 槽, 负压吸引固定拉槽内设有拉动球, 拉动球与 固定拉线连接, 固定拉线穿过密封垫上的拉线孔 与内转轴固定卡连接, 连接主体右侧设有负压吸 引连接内转轴。 该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使用 灵活便捷, 可将引流管与负压引流装置密封固定 的连接, 有效地提高了引流的速率, 大大的提高 了积液排除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7980171 U 2018。
3、.10.19 CN 207980171 U 1.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包括连接主体 (1) , 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主体 (1) 左侧设有 导流管连接管 (2) , 导流管连接管 (2) 左侧设有导流管插口 (3) , 导流管插口 (3) 内设有导流 管密封圈 (4) , 导流管连接管 (2) 前侧设有旋转固定口 (5) , 旋转固定口 (5) 内设有旋转调节 转轴 (6) , 导流管连接管 (2) 右侧设有导流管固定片 (7) , 连接主体 (1) 前侧设有负压吸引固 定拉槽 (8) , 负压吸引固定拉槽 (8) 内设有拉动球 (9) , 拉动球 (9) 与固定拉线 (10) 连接, 固。
4、定 拉线 (10) 穿过密封垫 (11) 上的拉线孔 (12) 与内转轴固定卡 (13) 连接, 连接主体 (1) 右侧设 有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 (14) , 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 (14) 上设有旋转固定螺纹 (15) , 旋转固 定螺纹 (15) 右侧设有密封带缠绕环 (16) ; 导流管密封圈 (4) 左侧设有密封圈固定孔 (17) , 密封圈固定孔 (17) 内设有密封圈口径 带动轴 (18) , 密封圈口径带动轴 (18) 上设有带动套管 (19) , 密封圈口径带动轴 (18) 穿过密 封圈固定孔 (17) 与伸缩密封膜 (20) 连接, 导流管密封圈 (4) 上设有联动固定卡 (2。
5、1) , 联动固 定卡 (21) 左侧设有联动升降孔 (22) , 联动升降孔 (22) 内设有联动升降管 (23) , 联动升降管 (23) 上设有联动套管 (24) , 带动套管 (19) 通过联动支臂 (25) 与联动套管 (24) 连接, 联动固 定卡 (21) 前侧设有螺旋孔 (26) , 旋转调节转轴 (6) 嵌在螺旋孔 (26) 内, 旋转调节转轴 (6) 上 设有旋转固定线 (27) , 导流管密封圈 (4) 和伸缩密封膜 (20) 都固定在密封内管 (28)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主体 (1) 内 口径与旋转固定螺纹 (。
6、15) 螺旋固定吻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管插口 (3) 直径大于皮下引流管1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动球 (9) 和固 定拉线 (10) 对内转轴固定卡 (13) 进行牵拉使内转轴固定卡 (13) 水平的向拉线孔 (12) 内移 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内管 (28) 固 定在导流管连接管 (2) 内壁上。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7980171 U 2 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
7、流密封装置, 特别是涉及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皮下引流管是在皮下留置硅胶软管, 连接一次性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 以排除 皮下积液, 从而达到预防切口感染、 促进皮瓣生长的目的, 因引流管的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 而负压引流装置的连接口径过大, 无法与引流管相连接, 顾负压引流效果不能很好的发挥, 对积液排除效率较低, 对此我们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 出的问题, 该装置能够将引流管与负压引流装置进行密封性连接, 能够快速的对积液进行 引流排除。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
8、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包括连接主体, 在连接主体左侧 设有导流管连接管, 导流管连接管左侧设有导流管插口, 导流管插口内设有导流管密封圈, 导流管连接管前侧设有旋转固定口, 旋转固定口内设有旋转调节转轴, 导流管连接管右侧 设有导流管固定片, 连接主体前侧设有负压吸引固定拉槽, 负压吸引固定拉槽内设有拉动 球, 拉动球与固定拉线连接, 固定拉线穿过密封垫上的拉线孔与内转轴固定卡连接, 连接主 体右侧设有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 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上设有旋转固定螺纹, 连接螺纹右 侧设有密封带缠绕环; 0005 导流管密封圈左侧设有密封圈固定孔, 密封圈固定孔内设有密封圈口径带动轴, 密封圈口径。
9、带动轴上设有带动套管, 密封圈口径带动轴穿过密封圈固定孔与伸缩密封膜连 接, 导流管密封圈上设有联动固定卡, 联动固定卡左侧设有联动升降孔, 联动升降孔内设有 联动升降管, 联动升降管上设有联动套管, 带动套管通过联动支臂与联动套管连接, 联动固 定卡前侧设有螺旋孔, 旋转调节转轴嵌在螺旋孔内, 旋转调节转轴上设有旋转固定线, 导流 管密封圈和伸缩密封膜都固定在密封内管上。 0006 较佳地, 所述连接主体内口径与旋转固定螺纹螺旋固定吻合。 0007 较佳地, 所述导流管插口直径大于皮下引流管1毫米。 0008 较佳地, 所述拉动球和固定拉线对内转轴固定卡进行牵拉使内转轴固定卡水平的 向拉线孔。
10、内移动。 0009 较佳地, 所述密封内管固定在导流管连接管内壁上。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皮下引流管导流连接装置使用灵 活便捷, 将引流管与负压引流装置密封固定的连接, 有效地提高了引流的速率, 大大的提高 了积液排除的效率。 附图说明 说明书 1/2 页 3 CN 207980171 U 3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流管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0013 图中: 1、 连接主体, 2、 导流管连接管, 3、 导流管插口, 4、 导流管密封圈, 5、 旋转固定 口, 6、 旋转调节转轴, 7、 导流管固定片, 8、 。
11、负压吸引固定拉槽, 9、 拉动球, 10、 固定拉线, 11、 密封垫, 12、 拉线孔, 13、 内转轴固定卡, 14、 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 15、 旋转固定螺纹, 16、 密 封带缠绕环, 17、 密封圈固定孔, 18、 密封圈口径带动轴, 19、 带动套管, 20、 伸缩密封膜, 21、 联动固定卡, 22、 联动升降孔, 23、 联动升降管, 24、 联动套管, 25、 联动支臂, 26、 螺旋孔, 27、 旋转固定线, 28、 密封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
12、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 请参阅图1, 当要使用该实用新型准备引流连接前, 擦拭旋转固定螺纹15将旋转固 定螺纹15上的异物进行清除, 触摸导流管密封圈4, 检查是否具有很好的弹性, 并转动旋转 调节转轴6检查是否存在生锈卡顿现象。 0016 请参阅图1、 2, 当使用该实用新型进行引流连接时, 将皮下引流管露出一端通过导 流管插口3插入进导流管连接管2内2-3毫米, 手持旋转调节转轴6进行旋转, 通过旋转固定 线27对旋转固定。
13、口5的螺旋固定, 使旋转调节转轴6向内侧移动, 旋转调节转轴6通过联动固 定卡21带动联动升降管23和密封圈口径带动轴18向内侧移动缩小口径, 最终使导流管密封 圈4紧密的与皮下引流管进行贴合密封, 将负压引流装置的引流导管自负压吸引连接内转 轴14右侧穿入至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14内, 通过旋转固定螺纹15与连接主体1内螺纹的吻 合进行固定, 且密封垫11对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14外侧进行密封, 将内转轴固定卡13挂在 负压吸引连接内转轴14右端, 向左侧拉动拉动球9通过固定拉线10的牵拉对负压吸引连接 内转轴14进行固定, 将皮下引流管与负压引流装置的引流导管进行密封性连接。 001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2/2 页 4 CN 207980171 U 4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5 CN 207980171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