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状体、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粘贴在皮肤上进行穿刺的微细的针状体。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7月22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51797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使药剂等递送物自皮肤渗透从而将递送物投予至体内的方法的经皮吸收法被用作能够在不对人体造成痛楚的情况下简单地投予递送物的方法。
在使用了经皮吸收法的经皮投予的领域中,提出了使用形成有μm级别尺寸的针的针状体对皮肤进行穿刺、从而将药剂等投予至皮肤内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针状体的制造方法,提出了使用机械加工制作底版、由该底版形成转印版、进行使用了该转印版的转印加工成型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作为针状体的制造方法,还提出了使用刻蚀法制作底版、由该底版形成转印版、进行使用了该转印版的转印加工成型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
构成针状体的材料优选是即便在破损的针状体残留在体内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材料。因此,作为针状体材料,提出了壳多糖、壳聚糖等生物相容材料(参照专利文献4)。
另外,当将针状体穿刺到皮肤中时,为了防止针状体自皮肤脱落,优选使用粘合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48-93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8/013282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8/004597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8/020632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使用了由壳聚糖、羟丙基纤维素、胶原等水溶性高分子构成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针状体可以在穿刺到皮肤中后在皮肤内部溶解。因此,通过除了水溶性高分子之外还含有以向皮肤内递送为目的递送物来制作针状体,可以在将针状体穿刺到皮肤中时通过水溶性高分子的溶解而将递送物递送至皮肤内。
另外,通过将递送物的溶液涂布在使用了聚碳酸酯、环状烯烃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等热塑性树脂的针状体的表面上并穿刺到皮肤中,也可以将递送物递送至皮肤内部。
将针状体穿刺到皮肤中时,优选在针状体的面上设置粘合材料以使对皮肤的密合性变得良好,为了使穿刺时的外观良好,作为粘合剂利用无色透明的粘合剂。
但是,将无色透明的粘合剂与羟丙基纤维素等几乎无色透明的针状体进行组合所形成的针状体穿刺到皮肤中,在针状体溶解后自皮肤上拿下后,当医疗从业者或者患者等想要确认残留在剥离的针状体中的针的溶解情况时,具有通过目视难以确认、难以辨别针是否充分地在皮肤内溶解的问题。
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目视可以容易地确认针的状态的针状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针状体具备光亮度为5.0以下的支撑基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的针部,所述针部具有按照穿刺到皮肤中的方式构成的前端部和位于包括所述前端部的区域且总透光率为20%以上的透光区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针部可以由壳聚糖衍生物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针部可以由水溶性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针部可以含有具有与所述支撑基板的面相向的面的基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支撑基板可以具有形成在对应于所述针部的位置上的突起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支撑基板可以由透明的粘合层和有色的基材胶带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支撑基板可以含有有色的基材胶带和设置在所述基材胶带上的透明的粘合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可以通过目视容易地确认针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示意图。
图2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1的立体图。
图2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1的截面图。
图3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2的立体图。
图3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2的截面图。
图4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3的立体图。
图4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3的截面图。
图5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4的立体图。
图5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4的截面图。
图6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5的立体图。
图6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的变形例5的截面图。
图7A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侧视图。
图7B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图7C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侧视图。
图7D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图8A为将以往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侧视图。
图8B为将以往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图8C为将以往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侧视图。
图8D为将以往的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图9为自针部侧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针状体拍摄到的显微镜照片。
图10为自针部侧对比较例的针状体拍摄到的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B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制造的针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1具备支撑基板(基板部)10和形成在支撑基板10上的针部20(透光区域20c)。
支撑基板10对针部20进行支撑,例如可以使用由树脂等形成的膜来形成。支撑基板10中使用的膜状构件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纸、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等。
针部20由在穿刺到皮肤之后发生溶解的材料形成。作为针部20的材料,可以举出水溶性高分子、二糖类等。通过混合或涂布等使所希望的递送物含有在针部中,针部在皮内发生溶解,从而将递送物经由皮内导入至体内。
作为成为针部材料的水溶性高分子,可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系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聚环氧乙烷(PEO)等。针部20通过由水溶性高分子形成,使用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使用了针状体之后针部消失的样子,因此可获得能够提高使用感的效果。
作为二糖类,可以使用蔗糖、莴苣二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纤维二糖等。其中,作为二糖类优选使用海藻糖。其原因在于,海藻糖在二糖中晶体结构特别接近于水,因此当递送物为蛋白质时,会对该蛋白质进行保护使其稳定。
另外,还可以使用淀粉、壳聚糖、以及壳聚糖琥珀酰胺等壳聚糖衍生物。以下有时将这些材料统称为“针部材料”。
上述针部材料中,由于壳聚糖、壳聚糖琥珀酰胺、HPC、CMC的生物学安全性高,因此作为针部的材料特别优选。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中,针部的材料只要是由在穿刺到皮肤之后发生溶解的材料形成即可,并不限定为上述具体的材料。
各针部20的形状只要是能够穿刺到皮肤中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从圆锥、角锥、圆柱、方柱、铅笔形状(具有柱状的躯干部和锥形状的前端部的形状)等各种形状中选择。
针部20可以在支撑基板10上存在一根、也可以在支撑基板10上立设多个,哪一种都可以。当立设多个针部20时,各针部20优选排列成阵列状。这里“阵列状”是指各针部具有规定的样式进行排列的状态,例如包括格子排列、最密填充排列、同心圆状排列、无规排列等。
另外,图1示出的是多个针部20和被支撑基板10支撑的基部20b(针部)一体地形成的例子。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2A及图2B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不一体地形成基部20b和针部20、而是按照各针部20独立的方式形成在支撑基板10上。另外,还可以如图3A及图3B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不一体地形成针部和基部、而是按照多个针部20相互间分离地独立的方式来形成。为该构成时,如图3A及图3B所示,支撑基板还可以具有形成在对应于针部20的位置上的突起部10b。
在针部20的前端部还可以设置孔。孔可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支撑基板10、也可不贯穿。
针部20优选具有适于在皮肤上形成穿刺孔的粗细和长度。具体地说,优选针部20的高度H为1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的范围内。其中,高度H是指从支撑基板10的面上至针部20的前端部的距离。
针部20的高度H在上述范围内考虑穿刺针状体时所形成的穿刺孔在皮肤内形成到何种深度来决定即可。
例如,当穿刺针状体1时所形成的穿刺孔停留在“角质层内”时,优选使高度H为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使其为3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范围内。
当穿刺孔停留在“贯穿角质层、且未到达神经层的长度”时,优选使高度H为20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使其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使其为20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
当将穿刺孔设定在“穿刺孔到达真皮的长度”时,优选使高度H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的范围内。
当将穿刺孔设定在“穿刺孔到达表皮的长度”时,优选使高度H为20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
针部20的宽度D优选为1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宽度D在上述范围内考虑穿刺针状体时所形成的穿刺孔形成至皮肤内的何种深度来决定即可。
宽度D是指在将针部平行于支撑基板10的面进行投影时针部与支撑基板相接触的部位的最大尺寸。例如,当针部为圆锥状或圆柱状时,针部与支撑基板相接触的面的圆的直径即为宽度D。针部为正四角锥或正四方柱时,针部与支撑基板相接触的面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即为宽度D。
针部20的长宽比优选为1以上且10以下的范围内。长宽比A使用针部的高度H和宽度D、由A=H/D进行定义。
当针部20如锥形状那样具有前端角并贯穿角质层时,针部的前端角θ优选为5°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其中,前端角θ是指将针部20平行于支撑基板10的面进行投影时的角度(顶角)中最大的角度。
作为针部20中含有的递送物,可举出各种蛋白质、药理活性物质、化妆品组合物等。
药理活性物质可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可以是流感等的疫苗、面向癌症患者的镇痛药、胰岛素、生物制剂、基因治疗药、注射剂、经口剂、皮肤适用制剂等。本发明的针状体由于对皮肤穿刺,因此除了以往的经皮投予中使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以外,还可以适用于需要皮下注射的药理活性物质。特别是,为注射剂的疫苗等在使用针状体时,由于投予时没有痛感,因此适于对儿童适用。另外,在以往的经口剂的投予中,儿童难以咽下经口剂,但使用针状体时由于无需在投予时咽下药剂,因而适于对儿童适用。
化妆品组合物是指作为化妆品及美容品使用的组合物。例如可举出保湿剂、色料、香料、显示美容效果(对皱纹、粉刺、妊娠纹等的改善效果、对脱毛的改善效果等)的生理活性物质等。作为化妆品组合物,使用具有芳香的材料时,在针状体的使用时可以赋予良好的香味、适于作为美容品使用。
针部20形成为透明或半透明,总透光率设定为20%以上。因此,透过针部20可以看到支撑基板10的色彩。
支撑基板10按照具有光亮度为5.0以下的色泽的方式来构成。只要光亮度为5.0以下,对色调、彩度没有限制。
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1由于如上所述地设定针部20的总透光率及支撑基板10的光亮度,因此按照从针部20侧、针部20与支撑基板10重叠的方式观察针部20时,利用透过针部20可识别的支撑基板10的色彩,能够通过目视容易地确认针部20的状态。
对具备上述构成的针状体1的制造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用于形成针部的凹版。制作决定各针部20形状的底版,制作将底版的形状凹凸反转而成的凹版。底版可以根据针部的形状利用公知的方法制造,也可以使用微细加工技术来形成。作为微细加工技术的例子,例如可举出平版印刷法、湿式刻蚀法、干式刻蚀法、喷砂法、激光加工法、精密机械加工法等。为了自底版形成凹版,可以使用公知的形状转印法。例如可举出利用Ni电铸法进行的Ni制凹版的形成或使用了熔融的树脂的转印成型等。
通过以上的步骤,形成具有对应于各针部20的形状的凹部的凹版。
接着,制备含有经适当选择的针部材料的针部形成溶液。针部形成溶液的流动性优选适当调节溶质的量等而设定为可以恰好填充在凹版的凹部内的程度,也可以是凝胶状。针部的总透光率通过调节针部形成溶液中的针部材料的浓度等来设定。
接着,向凹版上供给针部形成溶液。供给方法可以考虑凹版的形状或尺寸等从公知的方法中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旋涂法、使用分配器的方法、流延法、喷墨法等。针部形成溶液向凹版的供给可以在常压下进行,但为了更为恰当地将针部形成溶液填充在凹部内,也可在减压下或真空下进行供给。供至凹版的针部形成溶液的量优选是将全部的凹部覆盖的程度。
接着,将针部形成溶液中的液性成分除去、固化,形成针部。
该工序可通过在常温下保持针部形成溶液使其干燥来进行。通过对凹版进行加热等来对针部形成溶液进行加热干燥时,可以缩短所需时间,优选。加热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载置凹版的加热板等。
针部20形成之后,将具有规定光亮度的支撑基板10配置在凹版上。通过预先在支撑基板10的表面上设置粘合层等,将针部20粘合在支撑基板10上,当将支撑基板10从凹版30上剥下时,随支撑基板10一起将针部20也从凹版30上除去。如此,具备支撑基板10及针部20的针状体1完成。
还可代替上述剥离,通过化学溶解等仅将凹版溶解,从而将针部20取出。
针状体1在完成后可以根据用途等冲裁成所希望的大小及形状。冲裁可以使用汤姆森刀等冲裁刀进行。或者,也可在将支撑基板10从凹版上剥离之前每个凹版地进行冲裁。
当在针部的周围粘贴粘合剂时,成为能够粘贴于皮肤等的针状体。粘合材料优选使用适于皮肤粘贴的材质的材料、更优选能够耐受灭菌工序的材料。
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只不过是一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支撑基板不使用有色的膜,而是将在针部形成溶液中添加有颜料的有色材料以层状配置在凹版上,与针部20同样地使其固化,从而可以形成图4A及图4B所示的支撑基板11。为该构成时,如图4A及图4B所示,还可以有色地形成针部20的一部分、例如基部20b,但至少穿刺到皮肤中的前端20a一侧(包括前端20a的透光区域20c)具有上述的总透光率。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针状体含有由有色的膜形成的支撑基板的情况。但另一方面,如图5A及图5B所示,还可以将透明或半透明的针部及透明或半透明的基部固定在粘合胶带等有色的支撑基板40上。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还可以将透明或半透明的针部及透明或半透明的基部固定在由透明的粘合层12及有色的基材胶带50构成的粘合胶带等支撑基板60上。测定图6A及图6B所示的支撑基板60的光亮度时,只要测定基材胶带50的透明粘合层12一侧的面的光亮度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1,由于如上地设定针部20的总透光率及支撑基板10的光亮度,因此使用者等可以容易地识别位于支撑基板10上的针部20。因此,当将针状体1粘贴在皮肤上时,可以确实地将针部20粘贴在想要的位置上。进而,当将针状体1从皮肤上剥下时,对针部20的状态、例如针部是否消失等也可容易地进行把握。结果,可以确实地了解针状体的效果或递送物向体内的递送状况等,可以提高效果及使用感。
使用图7A~图8D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7A~图7D是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1的说明图。图7A为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侧视图。图7B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俯视图。图7C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侧视图。图7D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图7A~图7D中,对通过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状体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但即便是代替支撑基板10而为采用了上述支撑基板11、40及60的构成时,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8A~图8D是具有针部101及支撑基板102的现有针状体100的说明图。图8A为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侧视图。图8B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前的针状体的俯视图。图8C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侧视图。图8D是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之后的针状体的俯视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针状体1,如图7B所示,可以看到针部20的前端附近清晰地发光。因此,使用者等在将针状体1粘贴在皮肤上时,可以将针部20确实地粘贴在想要的位置上。进而,将针状体粘贴在皮肤上后再将针状体从皮肤上剥离时,对针状体进行观察,当针部的前端消失时,如图7D所示,针部的前端附近清晰地发光的现象消失。因此,使用者等可以通过图7B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与图7D所示的自皮肤剥离后的状态的比较,容易地把握针部前端已经发生了溶解。
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针状体,如图8B所示,与图7B相比,难以识别针部101的前端附近。因此,对于现有的针状体,使用者等难以区分图8B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与图8D所示的自皮肤剥离后的状态之间的差异,无法把握针部前端已经发生了溶解。
以下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针状体,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内容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1)
(凹版的制作)
使用精密机械加工,在硅基板上形成正四角锥(高度:150μm、底面:60μm×60μm)以1mm间隔、以6列6行的格子状共计排列36根的针状体底版。通过镀覆法在该针状体底版上形成500μm厚度的镍膜,通过加热至90℃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钾水溶液对所述硅基板进行湿式刻蚀而除去。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由镍形成的、具有对应于针部的形状的36个凹部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在水中溶解作为壳聚糖衍生物的壳聚糖琥珀酰胺,制备重量百分比浓度为5%(5wt%)的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使用旋涂法将针部形成溶液填充在凹版的凹部内,然后供给至凹版上至变成层状的程度。使用热源对凹版在120℃下加热10分钟,使针部形成溶液干燥、固化。作为热源使用加热板。
固化后,对固化成层状的针部形成溶液进行支撑,从凹版上剥离,制作透明的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プラススチックの光学的特性試験方法(塑料的光学特性试验方法)”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黑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1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1.5(根据JIS K5600-4-5(1999)“塗料一般試験方法-第4部:塗膜の視覚特性-第5節:測色(測定)(涂料一般试验方法-第4部:涂膜的视觉特性-第5节:测色(测定))”进行测定,以下相同)。
(实施例2)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作为针部形成溶液,将羟丙基纤维素溶解在水中,制备10wt%的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使用旋涂法将针部形成溶液填充在凹版的凹部内,然后供给至凹版上至变为层状的程度。之后,加热凹版,使针部形成溶液干燥、固化。
固化后,对固化成层状的针部形成溶液进行支撑,从凹版上剥离,制作半透明的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3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黑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2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1.5(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3)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作为针部形成溶液,将羟丙基纤维素和模型抗原卵清蛋白(OVA)溶解在水中,制备羟丙基纤维素的浓度为10wt%的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使用旋涂法将针部形成溶液填充在凹版的凹部内,然后供给至凹版上至变为层状的程度。之后,加热凹版,使针部形成溶液干燥、固化。
固化后,对固化成层状的针部形成溶液进行支撑,从凹版上剥离,制作半透明的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2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蓝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3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3.5(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4)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深褐色(Dark Brown)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4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2.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5)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红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5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4.5(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6)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与实施例2同样地形成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3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褐色(Brown)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6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4.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7)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与实施例2同样地形成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3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绿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实施例7的针状体。其中,上述粘合胶带中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3.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在实施例8、9及10中,使用经着色的针部形成溶液形成了针部的基部及支撑基板。
(实施例8)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使用针部形成溶液(针部),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针部。此时,将针部形成溶液填充在凹版的凹部内之后,进行挤压,按照针部分别独立地形成的方式进行供给。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5%。
(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的制备)
在乙醇中溶解羟丙基纤维素和食用色素(黑),制备羟丙基纤维素的浓度为10wt%的羟丙基纤维素溶液。
(支撑基板的制作/针状体的制作)
使用旋涂法将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供给至形成有针部的凹部内的空间,然后供给至凹版上至变为层状的程度。使用热源,对凹版在120℃下加热10分钟,使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干燥、固化。作为热源使用加热板。
固化后,对固化成层状的支撑基板进行支撑,从凹版上剥离,制作具备由针部形成溶液形成的支撑基板及针部的2层构成的针状体。
支撑基板的光亮度L*为1.5(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9)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针部)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利用与实施例8相同的步骤制作针部。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40%。
(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的制备)
作为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在45℃的热水中溶解普鲁兰多糖和食用色素(黑),制备普鲁兰多糖的浓度为10wt%的普鲁兰多糖溶液。
(支撑基板的制作/针状体的制作)
使用旋涂法将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供给至形成有针部的凹部内的空间,然后供给至凹版上至变为层状的程度。使用热源对凹版加热,使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干燥、固化。作为热源使用加热板。
固化后,对固化成层状的支撑基板进行支撑,从凹版上剥离,制作具备由针部形成溶液形成的支撑基板及针部的2层构成的针状体。
支撑基板的光亮度L*为1.5(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实施例10)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针部)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利用与实施例8相同的步骤制作针部。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5%。
(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的制备)
在乙醇中溶解羟丙基纤维素和亚甲基蓝(蓝色色素),制备羟丙基纤维素的浓度为10wt%的羟丙基纤维素溶液。
(支撑基板的制作/针状体的制作)
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具备由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形成的支撑基板及针部的2层构成的针状体。
支撑基板的光亮度L*为4.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比较例1)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针部。
通过JIS K7105(1981)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0%。
(针状体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在白色的聚氯乙烯基材表面上具备丙烯酸系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将所制作的针部与支撑基板粘贴,形成比较例1的针状体。另外,上述粘合胶带的粘合层一侧的面的光亮度L*为9.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比较例2)
(凹版的制作)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版。
(针部形成溶液(针部)的制备)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部形成溶液(壳聚糖琥珀酰胺水溶液)。
(针部的制作)
利用与实施例8相同的步骤制作针部。测定所制作的针部的总透光率,结果为85%。
(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的制备)
作为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在乙醇中溶解羟丙基纤维素和食用色素(白),制备羟丙基纤维素的浓度为10wt%的溶液。
(支撑基板的制作/针状体的制作)
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具备由针部形成溶液(支撑基板)形成的支撑基板及针部的2层构成的针状体。
支撑基板的光亮度L*为9.0(根据JIS K5600-4-5(1999)测定)。
(评价1)
自针部侧且针部与支撑基板看上去重叠的方向,目视观察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针状体。
实施例1~10中均可清楚地看到针部。另外,可看到针部的前端部呈亮点状。比较例1及2中,由于支撑基板的可见光反射,未能看到针部。
(评价2)
在将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实施例的针状体针部穿刺到人工皮肤中经过10分钟后进行剥离,从与评价1相同的方向,通过目视进行观察。
实施例1~10中,看不到评价1中看到过的亮点状部位,可以明确地确认针部的前端部发生了溶解。比较例1及2中,无法辨别针部的前端部是否发生了溶解。
图9表示从针部侧拍摄实施例1的针状体的显微镜照片。图10表示对于比较例2的针状体、在与图9相同的条件下拍摄到的显微镜照片。图9及图10中,针部位于用虚线围起来的区域D内。图9中,可以容易地看到针部的位置,但图10中难以看到针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改变构成要素的组合、或者对各构成要素施加各种变更和删除。
符号说明
1 针状体
10、11、40、60 支撑基板
10b 突起部
20 针部
20a 前端
20b 基部(针部)
20c 透光区域
12 粘合层
50 基材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