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320763.2 (22)申请日 2018.04.11 (71)申请人 刘玮 地址 414000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职业技术 学院医学基础部 (72)发明人 邓征浩唐四元周建华刘玮 沈颖惠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科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43203 代理人 彭乃恩 (51)Int.Cl. A61M 5/14(2006.01) A61M 5/168(2006.01) (54)发明名称 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 瓶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
2、一种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 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连接三个输液瓶, 包 括三个依次相连的输液系统, 一个输液系统对应 一个输液瓶。 每个输液系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 连通的输液瓶管单元、 减压排气单元、 自动换瓶 单元。 输液瓶管单元包括二根输液瓶管。 减压排 气单元包括二个减压室。 自动换瓶单元包括二个 浮球、 二个相连通的浮球阀门室。 本发明由于集 中控制, 且依附第一个输液系统的输液瓶管, 因 而可以实现暂时待用的控制装置, 不需要特定支 架固定就能始终保持近似垂直状态; 安全性高, 不管大瓶还是小瓶可以任意连接; 移位时方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1084788。
3、96 A 2018.09.04 CN 108478896 A 1.一种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连接三个输液瓶, 其特征在 于, 包括三个依次相连的输液系统, 一个输液系统对应一个输液瓶; 每个所述输液系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通的输液瓶管单元、 减压排气单元、 自动换 瓶单元; 所述输液瓶管单元包括二根输液瓶管; 所述减压排气单元包括二个减压室, 一个所述减压室对应一根输液瓶管, 每个所述减 压室的底部一侧开口向上通过输液瓶管与所述输液瓶相连, 另一侧开口设有减压管道, 所 述减压管道的一端开口于所述减压室内, 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换瓶单元相连通, 所述输液瓶 管的最底端即所述。
4、输液瓶管与所述减压室的连接处设有二个排气阀门, 一个所述排气阀门 对应一个所述减压室; 所述自动换瓶单元包括二个浮球、 二个相连通的浮球阀门室, 所述浮球设置在所述浮 球阀门室内形成二个浮球上阀门和二个浮球下阀门, 一个所述浮球对应一个所述浮球阀门 室、 一个浮球上阀门和一个浮球下阀门, 所述二个浮球阀门室底部相连通且受所述浮球下 阀门控制开闭, 所述浮球上阀门与所述减压管道相连, 一个所述浮球上阀门对应一根减压 管道, 第一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所述浮球阀门室的侧面设有进气阻液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其特征在 于, 第一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
5、二个所述浮球阀门室与第二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所述浮 球阀门室相连通, 第二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所述浮球阀门室与所述第三个所述输液系 统的第一个所述浮球阀门室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六个减压室呈三角形排列, 所述六个浮球也呈三角形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每根所述输液瓶管具有一定长度且还可以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减压室为倒半圆锥形, 每个所述减压室的锥尖一侧开口向上通过输液瓶。
6、管与所述 输液瓶相连, 另一侧开口设有减压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所述三个输液系统的每一系统用同一标识标记, 标识可以用颜色来区分。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8478896 A 2 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用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 换 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本人在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的研究方面有一系列发明专利。 技术路线从电子控 制到物理原理控制 (主要是浮球阀门控制) ; 从单纯硬瓶或单纯软瓶到通用型自动换瓶输液 。
7、头。 其功能越来越强大、 使用越来越方便, 但通用型自动换瓶输液头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 些缺陷, 具体表现在:(1) 当第二个或第三个输液头还没有插入输液瓶进行输液时需要一个 支架将其固定且尽量保持垂直, 这增加了使用时的难度。(2) 当大瓶 (如500ml) 和小瓶 (如 50ml) 同时使用时, 这时输液头就很难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且连接平顺, 可能导致部分输液头 过于倾斜从而使浮球阀门失效, 引发安全事故, 因为浮球阀门必须在一定倾角范围内才能 正常使用, 也就是说使用时输液头尽量保持垂直。(3) 使用时如需搬动移位很不方便, 不但 要重新用支架固定后面暂时不用的输液头, 而且可能还要把输液。
8、头翻转过来再固定 (因为 有时从天花板上取下支架后再翻转过来) , 且还要尽量保持垂直, 不能直接利用现有支架方 便地搬动和移位。 此外, 在搬动和位移时也可能引发输液瓶相互挤压而导致输液头倾斜角 度过大, 引起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现有自动换瓶装置使用时 难度大、 引发安全事故、 移位不方便等不足, 提供一种容易使用、 安全性高、 移位时方便的通 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连接三个输液瓶, 包括三个依 次相连的输。
9、液系统, 一个输液系统对应一个输液瓶。 0005 每个所述输液系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通的输液瓶管单元、 减压排气单元、 自 动换瓶单元。 0006 所述输液瓶管单元包括二根输液瓶管。 0007 所述减压排气单元包括二个减压室, 一个所述减压室对应一根输液瓶管。 每个所 述减压室的底部一侧开口向上通过输液瓶管与所述输液瓶相连, 另一侧开口设有减压管 道。 0008 所述减压管道的一端开口于所述减压室内, 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换瓶单元相连通。 所述输液瓶管的最底端即所述输液瓶管与所述减压室的连接处设有二个排气阀门, 一个所 述排气阀门对应一个所述减压室。 0009 所述自动换瓶单元包括二个浮球、 二。
10、个相连通的浮球阀门室。 所述浮球设置在所 说明书 1/4 页 3 CN 108478896 A 3 述浮球阀门室内形成二个浮球上阀门和二个浮球下阀门, 一个所述浮球对应一个所述浮球 阀门室、 一个浮球上阀门和一个浮球下阀门。 所述二个浮球阀门室底部相连通且受所述浮 球下阀门控制开闭。 0010 所述浮球上阀门与所述减压管道相连, 一个所述浮球上阀门对应一根减压管道。 第一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所述浮球阀门室的侧面设有进气阻液阀门。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所述浮球阀门室与第二个所 述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所述浮球阀门室相连通。 第二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所述浮球阀门。
11、 室与所述第三个所述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所述浮球阀门室相连通。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六个减压室呈三角形排列, 所述六个浮球也呈三角形 排列。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每根所述输液瓶管具有一定长度且还可以弯曲。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减压室为倒半圆锥形。 每个所述减压室的锥尖一侧开 口向上通过输液瓶管与所述输液瓶相连, 另一侧开口设有减压管道。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三个输液系统的每一系统用同一标识标记, 标识可以 用颜色来区分。 0016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 本发明容易使用; 由于集中控制, 且依附第一个输液系统的输液瓶管, 因而可以。
12、实现 暂时待用的控制装置, 不需要特定支架固定就能始终保持近似垂直状态。 0017 2、 本发明安全性高; 由于输液瓶管具有一定的长度, 且可以弯曲, 因此在使用过程 中不管大瓶还是小瓶可以任意连接, 不会影响控制装置的垂直特性。 0018 3、 本发明移位时方便; 搬运位移时不需要特意固定待用换瓶装置、 或倒转并固定 待用换屏装置。 0019 4、 本发明结构简单; 自动换瓶单元结构相对于现有的更简单, 便于加工生产。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的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一个输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减压排气单元的俯视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
13、自动换瓶单元的俯视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减压排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自动换瓶单元的一状态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书用新型自动换瓶单元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 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全面的描述。 附图中给 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 但是, 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来实现, 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 的实施例。 相反地, 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8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设置” 在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 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 说明书 2/4 页 4 C。
14、N 108478896 A 4 0029 除非另有定义, 本文所实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实施例的目的, 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0030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7, 一种通用型减压且集中控制的医用输液自动换瓶装置, 连接三个输 液瓶1, 包括三个依次相连的输液系统, 一个输液系统对应一个输液瓶1。 0031 其中, 每个输液系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通的输液瓶管单元、 减压排气单元3、 自动换瓶单元5。 0032 其中, 输液瓶管单元包括二根输液瓶管11。 0033 其中, 减压排气。
15、单元3包括二个减压室31, 一个所述减压室31对应一根输液瓶管 11。 0034 具体的, 每个减压室31的底部一侧开口向上通过输液瓶管11与输液瓶1相连, 另一 侧开口设有减压管道33。 减压管道33的一端开口于减压室31内, 另一端与自动换瓶单元5相 连通。 输液瓶管11的最底端即输液瓶管11与减压室31的连接处设有二个排气阀门35, 一个 排气阀门35对应一个减压室31。 0035 其中, 自动换瓶单元5包括二个浮球51、 二个相连通的浮球阀门室53。 0036 具体的, 浮球51设置在浮球阀门室53内形成二个浮球上阀门55和二个浮球下阀门 57, 一个浮球51对应一个浮球阀门室53、 。
16、一个浮球上阀门55和一个浮球下阀门57。 二个浮球 阀门室53底部相连通且受浮球下阀门57控制开闭。 浮球上阀门55与减压管道33相连, 一个 浮球上阀门55对应一根减压管道33。 第一个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浮球阀门室53的侧面设有进 气阻液阀门7。 0037 具体的, 第一个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浮球阀门室53与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浮球 阀门室53相连通。 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浮球阀门室53与第三个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浮球 阀门室53相连通。 0038 其中, 六个减压室31呈三角形排列, 六个浮球51也呈三角形排列。 0039 具体的, 每根输液瓶管11具有一定长度且还可以弯曲。 0040 其中, 。
17、减压室31为倒半圆锥形。 0041 具体的, 每个减压室31的锥尖一侧开口向上通过输液瓶管11与输液瓶1相连, 另一 侧开口设有减压管道33。 0042 具体的, 三个输液系统的每一系统用同一标识标记, 标识可以用颜色来区分。 0043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通过延后控制换瓶 (指不在输液头控制换瓶而在输液头后一段距离) 且集中控制换瓶 能随时保持换瓶控制机构 (主要是浮球上阀门55和浮球下阀门57) 垂直 (重力悬挂原理) , 始 终保证待用的控制阀门保持在相对垂直状态, 免去支架固定装置。 但延后控制后管道液压 会增大, 浮球上阀门55和浮球下阀门57仅靠浮力来关闭管道较为困难,。
18、 因此必须要添加减 压装置, 以减轻延后集中控制换瓶后增加的液体压力。 另外, 延后控制后, 由于管道延长, 其 在输注液体前必须要排气, 以避免过多气体进入茂菲氏滴管而造成安全事故。 0044 当第二瓶输液瓶1为硬瓶时。 前一瓶已经输注完毕, 空气从第一个输液系统的第二 个浮球阀门室53进入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浮球阀门室53, 浮球51由原来的上浮状态变 说明书 3/4 页 5 CN 108478896 A 5 为下沉状态, 如图6所示, 打开浮球上阀门55且同时关闭浮球下阀门57, 空气只能经浮球上 阀门55进入第二瓶硬瓶, 这时第二瓶硬瓶内液体经输液瓶管11经减压后进入第二个输液系 统。
19、的第二个浮球阀门室53, 再经第三个输液系统 (第三个输液系统状态为: 如图7所示, 二个 浮球上阀门55关闭, 二个浮球下阀门57开放) 后流出集中换瓶控制器进入茂菲氏滴管, 再输 注入人体。 0045 当第二瓶输液瓶1为软瓶时。 第二个输液系统原来状态为: 如图7所示, 二个浮球上 阀门关闭, 二个浮球下阀门开放, 因为第一瓶的液体流入第二个输液系统的二个浮球阀门 室53使浮球51上浮所致) 。 当第一瓶液体输注完毕后, 空气进入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一个浮 球阀门室53, 第一个浮球阀门室53内浮球51下沉, 第一个浮球上阀门55打开, 第一个浮球下 阀门57关闭,(由于软瓶无需进气, 所以。
20、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二个浮球上阀门55始终关闭, 第二个浮球下阀门57始终打开) 这时第二瓶内的液体经减压后流入第二个输液系统的第一 个浮球阀门室53, 第一个浮球阀门室53内的浮球51上升, 第一个浮球上阀门55又关闭, 第一 个浮球阀门室53内液体向后流动, 第一个浮球51再下降, 第一个浮球上阀门55再一次打开, 第二瓶内的液体再一次输入, 周而复始, 从而使第二瓶的软瓶开始实现脉冲式输注。 0046 需要注意的是: 本实施例的第一个输液系统、 第二个输液系统、 第三个输液系统指 的是图1中从左至右方向的第一个、 第二个和第三个。 0047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 本发明容易使用;。
21、 由于集中控制, 且依附第一个输液系统的输液瓶管11, 因而可以实 现暂时待用的控制装置, 不需要特定支架固定就能始终保持近似垂直状态。 0048 2、 本发明安全性高; 由于输液瓶管11具有一定的长度, 且可以弯曲, 因此在使用过 程中不管大瓶还是小瓶可以任意连接, 不会影响控制装置的垂直特性。 0049 3、 本发明移位时方便; 搬运位移时不需要特意固定待用换瓶装置、 或倒转并固定 待用换屏装置。 0050 4、 本发明结构简单; 自动换瓶单元结构相对于现有的更简单, 便于加工生产。 005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
22、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明书 4/4 页 6 CN 108478896 A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5 页 7 CN 108478896 A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5 页 8 CN 108478896 A 8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3/5 页 9 CN 108478896 A 9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4/5 页 10 CN 108478896 A 10 图7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1 CN 108478896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