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气管狭窄手术的气管 球囊扩张器。
背景技术
气管狭窄是临床上一种多见病,在呼吸道疾病的手术中,气管狭窄的病人占 到相当数量,其成因很多,如瘢痕导致气管狭窄,尤其以各种良性气管狭窄最为 常见。良性气管狭窄是临床上一种多见病,其成因很多,在我国,结核性气管狭 窄居各良性气管狭窄病因的首位。临床上对结核性气管狭窄的治疗采用的方法 有:袖状切除狭窄段气管,YAG激光切割狭窄段,金属支架植入对气管重建等。 但这些治疗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风险大,治疗难度大,费用昂贵的问题,未能 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一般的气管狭窄病症,临床上多采取球囊扩张和气管支架 置入的方法使狭窄部位扩大。气管球囊扩张由于要完全阻断通气,为保证患者肺 部的空气通入,每次扩张时间一般只能控制在10余秒钟以内,而目前使用的球 囊扩张器伸入气管的前端是封闭的,治疗时,将这种球囊扩张器引入到气管狭窄 部位,再泵入高压生理盐水使球囊扩张,此时,扩张的球囊会完全封堵气管造成 病人缺氧,引起病人机械性窒息,存在极大的风险性和不可操作性。另外,支架 置入会刺激肉芽组织增生等,在良性疾病导致的气管狭窄中一般不适宜采用,且 可取出式支架在取出时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
针对上述不足,需要提供一种能相对较长时间留置于气管内进行持续气管扩 张的装置,对于降低手术风险和治疗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管球囊扩张器,能对气管狭窄部位起到支 撑作用,并保持其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发挥扩张气道的作用,降低了手术风险和 治疗难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气管球囊扩张器,包 括通气管和套设在其远端表面的扩张球囊,还包括一根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与扩 张球囊连通。
进一步,所述通气管远端邻近管口处的管壁上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所述扩张球囊长5—6cm,扩张后呈柱状,球囊扩张的最大直径为 1.5—2.0cm。
进一步,所述通气管长30—40cm,内径为0.6—1.0cm,管壁厚0.1—0.15cm。
进一步,所述注水管贴于通气管的外壁且延伸出其管口。
进一步,所述通气管远端的管口呈斜面状,斜面前端是弧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扩张球囊用耐压塑料薄膜制成。
进一步,所述通气管用塑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注水管用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气管球囊扩张器,包括通气管和套设 在其远端表面的扩张球囊,还包括一根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与扩张球囊连通,所 述扩张球囊长5—6cm,较一般的气管扩张球囊要长,可对临近气管狭窄段的气 管壁予以压迫性止血,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且球囊扩张后呈柱状,球囊扩张的 最大直径为1.5—2.0cm,相对于已有的只能起到密封作用的扩张球囊而言,可 充分对气管狭窄段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通气管远端的管口呈斜面状,斜面前端 是弧形结构,斜面设置可在扩张气管狭窄段的同时避免通气管的堵塞,保证病人 所需空气的摄入,其前端设为弧形结构可避免对患者气管壁碰触时造成伤害。经 本实用新型产品对患者气管狭窄段持续扩张后,即有条件进一步使用微波烧灼、 钳夹去除气管狭窄段以下的干酪、肉芽坏死或新生物,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促进气管愈合、疤痕的形成,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气管球 囊扩张器包括通气管1和套设在其远端表面的扩张球囊2,还包括一根注水管3, 所述注水管3与扩张球囊2连通。当扩张球囊2伸入到气管狭窄段时,可通过枪 泵向注水管3内注水使球囊扩张,以达到撑起气管狭窄段的目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管1远端邻近管口处的管壁上设 有通气孔4。设置通气孔4可避免通气管1远端的管口堵塞或部分堵塞,保证患 者手术时的空气摄入量,以降低手术风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扩张球囊2长5—6cm,扩张后呈柱 状,球囊2扩张的最大直径为1.5—2.0cm。本实用新型的扩张球囊长5—6cm, 优选的,设为5cm,较现有的气管扩张球囊要长两到三倍,可对临近气管狭窄段 出现渗血的气管壁予以压迫性止血,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且球囊扩张后呈柱状, 球囊扩张的最大直径为1.5—2.0cm,优选的,设为1.5cm,相对于已有的只能起 到密封作用的扩张球囊而言,还可充分对气管狭窄段起到支撑的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管1长30—40cm,内径为0.6 —1.0cm,管壁厚0.1—0.15cm。通气管用于对患者持续送入空气,长30—40cm, 优选的,设为35cm,其长度较长,方便操作;且其内径为0.6—1.0cm,优选的, 设为0.8cm,内径较一般的气管扩张器略大,可保证气体的送入量;管壁厚0.1 —0.15cm,优选的,设为0.1cm,使气管的外径与患者的气管相适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水管3贴于通气管1的外壁且延伸 出其管口。注水管3贴于通气管1的外壁,可减少占用空间,外延出通气管1的 管口可方便注水操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管1远端的管口呈斜面状,斜面 前端是弧形结构。斜面设置可在扩张狭窄气管的同时进一步避免通气管的堵塞, 保证病人所需空气的摄入,其前端设为弧形结构可避免对患者气管壁碰触时造成 刮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扩张球囊2用耐压塑料薄膜制成。一 般的扩张球囊内压力仅可达到数十毫米汞柱,只能起到密封作用,本实用新型用 耐压塑料薄膜作为球囊的制作材料,使球囊能耐受住2atm以下的压力,不必担 心球囊会轻易被撑破,可最大程度发挥其扩张气管的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管1用塑料制成。选取适宜的塑 料材料制通气管,可使其保持一定的柔韧性,且原材料获取方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水管3用塑料制成。用适宜的塑料 材料来制备注水管,原材料获取方便,且可保持一定的弹性,对患者身体没有伤 害。
本实用新型的气管球囊扩张器,不需要导丝先伸入气管来起导引作用,可直 接插入气管,使扩张球囊处于气管狭窄部位后往球囊内注水,即可对狭窄部位进 行持续扩张。为避免长时间球囊压迫气管壁造成管壁缺血性坏死,需每天2—3 次酌情抽出球囊内的水以减压,每次持续15—30分钟。数天或10余天达到气管 扩张的目的后,抽尽球囊内的水,拔出气管球囊扩张器即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 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