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746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13 CN 103977465 A (21)申请号 201410039297.2 (22)申请日 2014.01.27 A61M 1/16(2006.01) (71)申请人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民德路 1 号 (72)发明人 徐高四 黄天伦 叶婷 严文君 刘惠欣 (54) 发明名称 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 (57) 摘要 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 它涉及医疗用 品技术领域。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内部 设置有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纳米。
2、 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的外侧设置有肾小 管上皮细胞层(2),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1)的 一端与动脉端 (4) 连通,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的另一端与静脉端(5)连接, 且尿液流出通道 (6)的一端与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1)相连接。 它结构简单, 体积小, 可植入到患者体内, 方便了 透析患者的治疗, 扩宽了患者的活动范围。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7465 A CN 103977465 。
3、A 1/1 页 2 1. 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 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肾小 管上皮细胞层 (2)、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动脉端 (4)、 静脉端 (5) 和尿液流出 通道 (6),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内部设置有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纳 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的外侧设置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层 (2),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 本体 (1) 的一端与动脉端 (4) 连通,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另一端与静脉端 (5) 连 接, 且尿液流出通道 (6) 的一端与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相连接。 2. 根。
4、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应用, 其特征在于它的动脉端 (4) 与 肾动脉相连, 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经过本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 “清洗” 后经静脉端 (5) 与肾静脉相连的导管回流体内, 装置内的血液在体内血压力作用下经过纳米级聚乙烯 乙二醇硅颗粒膜(3)的滤过, 形成 “原尿” ,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3)类似于人类肾 小球滤过膜, 对于分子量大于 4.2 万道尔顿的分子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与尿毒症患者体 内血液成分相比,“原尿” 内基本没有大分子成分比如免疫球蛋白等, 尿毒症毒素也被滤过 到 “原尿” 中, 但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分子蛋白、 电解。
5、质成分和 HCO3-等与血液相类似 ; “原尿” 内的成分经过装置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 (2) 重吸收, 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 分子蛋白、 电解质成分和 HCO3-等又被重新吸收入血, 回流至体内 ;“原尿” 中的剩余代谢产 物、 酸性成分等则随尿液流出通道 (6) 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 ; 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再生 功能, 可不断 “补充” , 而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和代谢产物则随本装置滤过后产生的 “尿液” 通过尿液流出通道 (6) 排出体外。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77465 A 2 1/2 页 3 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
6、医疗用品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因而, 这两种疾病最重要的共同并发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 慢性肾功能衰 竭患者最终都要进入到尿毒症期 (以下简称尿毒症) 。目前世界上对尿毒症的治疗主要有以 下三种方式 : 肾移植、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由于全球范围内肾源的缺乏, 导致目前不到 1% 的尿毒症患者能够接受肾移植手术。 0003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虽然能解决尿毒症患者的存活问题, 但都由于其自身存在的 问题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比如, 血液透析患者目前需要在医院内。
7、才能完成治疗, 限制了患 者的活动范围和上班的问题。 另外, 腹膜透析治疗虽然能在患者居家进行, 但患者出行时需 要携带大量的腹膜透析液, 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装置及其应用, 它结构简单, 体积小, 可植入到患者体内, 方便了透析患者的治疗, 扩宽了患者的活动范围。 0005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它包含植入式生物 人工肾本体 1、 肾小管上皮细胞层 2、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动脉端 4、 静脉端 5 和 尿液流出通道 6,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内部设置有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8、,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的外侧设置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层 2,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 体 1 的一端与动脉端 4 连通,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另一端与静脉端 5 连接, 且尿液流 出通道 6 一端与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相连接。 0006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为 : 它的动脉端 4 与肾动脉相连, 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经过本植 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 “清洗” 后经静脉端 5 与肾静脉相连的导管回流体内, 装置内的血 液在体内血压力作用下经过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的滤过, 形成 “原尿” , 纳米级 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类似于人类肾小球滤过膜, 对于分子量大于 4。
9、.2 万道尔顿的分子 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与尿毒症患者体内血液成分相比,“原尿” 内基本没有大分子成分比 如免疫球蛋白等, 尿毒症毒素也被滤过到 “原尿” 中, 但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分子蛋白、 电解质成分和 HCO3-等与血液相类似。 “原尿” 内的成分经过装置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 2 重吸收, 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分子蛋白、 电解质成分和 HCO3-等又被重新吸收入血, 回 流至体内。 “原尿” 中的剩余代谢产物、 酸性成分等则随尿液流出通道 6 流至膀胱而排出体 外。 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再生功能, 可不断 “补充” , 而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和代谢 产物则随本装置。
10、滤过后产生的 “尿液” 通过尿液流出通道 6 排出体外。 0007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它结构简单, 体积小, 可植入到患者体内, 方便了透析 患者的治疗, 扩宽了患者的活动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977465 A 3 2/2 页 4 0008 附图说明 :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9 具体实施方式 : 参照图 1,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 它包含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肾小 管上皮细胞层 2、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动脉端 4、 静脉端 5 和尿液流出通道 6, 植 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内部设置有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11、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 醇硅颗粒膜3的外侧设置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层2,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1的一端与动脉端 4 连通, 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另一端与静脉端 5 连接, 且尿液流出通道 6 一端与植入 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相连接。 0010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应用方法为 : 它的动脉端 4 与肾动脉相连, 尿毒症患者的血液 经过本植入式生物人工肾本体 1 的 “清洗” 后经静脉端 5 与肾静脉相连的导管回流体内, 装置内的血液在体内血压力作用下经过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的滤过, 形成 “原 尿” , 纳米级聚乙烯乙二醇硅颗粒膜 3 类似于人类肾小球滤过膜, 对于分子量大于 4.2 。
12、万道 尔顿的分子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与尿毒症患者体内血液成分相比,“原尿” 内基本没有大 分子成分比如免疫球蛋白等, 尿毒症毒素也被滤过到 “原尿” 中, 但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分子蛋白、 电解质成分和 HCO3-等与血液相类似。 “原尿” 内的成分经过装置内的肾小管上 皮细胞结构 2 重吸收, 其内的氨基酸、 葡萄糖、 小分子蛋白、 电解质成分和 HCO3-等又被重新 吸收入血, 回流至体内。 “原尿” 中的剩余代谢产物、 酸性成分等则随尿液流出通道 6 流至膀 胱而排出体外。 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再生功能, 可不断 “补充” , 而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本身和代谢产物则随本装置滤过后产生的 “尿液” 通过尿液流出通道 6 排出体外。 0011 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它结构简单, 体积小, 可植入到患者体内, 方 便了透析患者的治疗, 扩宽了患者的活动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977465 A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77465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