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液器械类,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换瓶输液器。
背景技术
现今传统使用的医疗输液器输液方法是把需输入的液体装在一个输液瓶或输 液袋中,并将其悬挂在高处,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液体通过输液皮管流入静脉内, 流速的大小由安置在皮管上的调速夹进行手工调节。对于现今发明的自动换瓶输 液器,其通过连接多瓶、多管进行换瓶输液,而其他环节则与传统输液方式类似。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输液,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传统方式,需要输一瓶以上的被 输液者需换瓶,而当医疗人员处于繁忙状态之时便无法顾及病人,因此病人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2)传统换瓶输液需要经过手工拆卸等繁琐环节,时间 上造成浪费;3)对于现今自动换瓶输液器,其多数为定瓶定量,或为装置复杂、 不易控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输液器的装置复杂、安全性能低、成本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 一种成本低、安全性能强、且可随意连接多个输液瓶的可拆卸的自动换瓶输液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拆卸的自动换瓶输液器,包括与第一输液瓶连接的第一瓶塞穿刺头, 所述第一瓶塞穿刺头与第一输液软管连通,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与第一滴斗的上部 第一入口连通,所述输液器还包括与第二输液瓶连接的第二瓶塞穿刺头,所述第 二瓶塞穿刺头与第二输液软管上部连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滴 斗的上部第二入口连通,第一软管的上部伸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下部,所述第 一软管的外径比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径大,所述第一软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一 滴斗的内腔,所述第一软管的下部与第一容器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软管上部与 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下部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一软管和内腔未储存液体的第一容器 的组合重力大,所述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一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一容器的组合 重力小,所述摩擦阻力与第一容器的浮力之和比所述第一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 第一容器的组合重力大。
进一步,所述第一滴斗的下部出口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一入口连通,所 述第二滴斗的下部出口与第四输液软管的上部连接,所述第四输液软管的下部与 输液器出口连通;
所述输液器还包括与第三输液瓶连接的第三瓶塞穿刺头,所述第三瓶塞穿刺 头与第三输液软管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 第二入口连通,第二软管的上部伸入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下部,所述第二软管的 外径比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内径大,所述第二软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二滴斗的内 腔,所述第二软管的下部与第二容器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上部与所述第三 输液软管下部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未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的组合重 力大,所述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的组合重力小, 所述摩擦阻力与第二容器的浮力之和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 的组合重力大。
按照上述连接关系,如果增加第三滴斗,则可以与第四输液瓶匹配形成下一 个级联结构,依次类推,可以形成多个级联结构形式。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滴斗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一入口之间、所述 第三输液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二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滴斗的下部 出口与第四输液软管的上部之间均为可拆卸式连接。
第一瓶塞穿刺头包括并排设置的通气管和第一通液管,所述第一通液管与第 一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瓶塞穿刺头包括并排设置的通气管和第二通液 管,所述第二通液管与第二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通气管与大气连通。
或者是:第一瓶塞穿刺头包括第一通液管,所述第一通液管与第一输入软管 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液管的下部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瓶塞穿刺头包括第二 通液管,所述第二通液管与第二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通液管的下部设 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大气连通。
所述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的内部为空心,在容器底部隔离为真空。
所述第一软管的直径设为R1,长度为H1;所述第一容器的直径设为R2,高 度为H2;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的直径设为R3;所述第一滴斗的直径设为R4,高度 为H3,其中,R3<R1<R2<R4。控制R3与R1差值足够小,在使用时使得软管能 够附在其连接的输液软管上而不会与容器一起向下脱落,而当药液流入软管之后, 软管将药液运输至容器,由于容器内部空心,可储存一定溶液。当软管、容器以 及所储存的溶液到达一定重量,且由于药液流过R1与R3的间隙而使得其无吸附 作用时,容器与所连接的软管便向下脱落。R2与R4的绝对差值稍大,可保证流 入滴斗的药液流速正常。
所述容器与软管向下脱落时,滴斗的内部已经有一部分药液,在此设药液高 度为H4。其中,由于容器的底部有一部分隔离出来为真空,所以药液对容器的作 用使得容器浮在药液上,软管的小部分仍在其所连接的输液软管里,R1与R3的 间隙不足以使其连接的药瓶中的药液正常流出,此时有:H1+H2>H3-H4。而当滴 斗中的药液少于某高度H5时,软管与容器便完全脱落,此时有:H1+H2<H3-H5, 原被容器与软管所堵住的药液便顺利流出,又由于软管很软,当完全脱落时便无 法直立,这便保证了当药液流出后,在滴斗中的药液高度增高时不会堵住输出口。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本发明采用了可拆卸的第二滴斗的连接作用,以及利 用容器与软管的配合、容器浮在药液面上控制药液的流入。首先由第一瓶塞穿刺 头、第二瓶塞穿刺头、第三瓶塞穿刺头、通气管分别与外接输液瓶A,B,C相连, A,B,C中的药液流出,又由于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的作用 控制A,B,C中的药液先后流出,最后为人体输入药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可拆卸的第二滴斗可以不止一个,可在此基础上 连接多个以符合病人所需;容器与软管的配合使得有效的控制了药液的先后流出, 使得实现了自动换瓶的作用;另一方面,此装置成本低、结构简单、成效显著, 能够有效弥补现有输液器的不足之处。
附图说明
图1是可拆卸的自动换瓶输液器的结构图。
图2是可拆卸滴斗结构图,其中(a)为滴斗示意图,(b)为可拆卸接口示意 图。
图3是容器与软管的配合结构图。
图4是在滴斗中的容器、软管实现功能图,其中分为(a)(b)(c)。
图5是通气管与瓶塞穿刺头的其余组合方法,其中分为(a)为瓶塞穿刺头的 示意图,(b)为通气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5,一种可拆卸的自动换瓶输液器,包括与第一输液瓶连接的第 一瓶塞穿刺头,所述第一瓶塞穿刺头与第一输液软管连通,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与 第一滴斗的上部第一入口连通,所述输液器还包括与第二输液瓶连接的第二瓶塞 穿刺头,所述第二瓶塞穿刺头与第二输液软管上部连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下 端与所述第一滴斗的上部第二入口连通,第一软管的上部伸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 的下部,所述第一软管的外径比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径大,所述第一软管的下 部伸入所述第一滴斗的内腔,所述第一软管的下部与第一容器的内腔连通,所述 第一软管上部与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下部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一软管和内腔未储存 液体的第一容器的组合重力大,所述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一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 第一容器的组合重力小,所述摩擦阻力与第一容器的浮力之和比所述第一软管和 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一容器的组合重力大。
进一步,所述第一滴斗的下部出口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一入口连通,所 述第二滴斗的下部出口与第四输液软管的上部连接,所述第四输液软管的下部与 输液器出口连通;
所述输液器还包括与第三输液瓶连接的第三瓶塞穿刺头,所述第三瓶塞穿刺 头与第三输液软管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 第二入口连通,第二软管的上部伸入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下部,所述第二软管的 外径比所述第三输液软管的内径大,所述第二软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二滴斗的内 腔,所述第二软管的下部与第二容器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上部与所述第三 输液软管下部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未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的组合重 力大,所述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的组合重力小, 所述摩擦阻力与第二容器的浮力之和比所述第二软管和内腔储存液体的第二容器 的组合重力大。
按照上述连接关系,如果增加第三滴斗,则可以与第四输液瓶匹配形成下一 个级联结构,依次类推,可以形成多个级联结构形式。
再进一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一入口之间、 所述第二挤压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滴斗的上部第二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滴斗的 下部出口与第三输液软管的上部之间均为可拆卸式连接。
第一瓶塞穿刺头包括并排设置的通气管和第一通液管,所述第一通液管与第 一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瓶塞穿刺头包括并排设置的通气管和第二通液 管,所述第二通液管与第二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通气管与大气连通。
或者是:第一瓶塞穿刺头包括第一通液管,所述第一通液管与第一输入软管 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液管的下部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瓶塞穿刺头包括第二 通液管,所述第二通液管与第二输入软管的上端连接;所述通气管与大气连通, 所述第二通液管的下部设有通气孔。
所述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的内部为空心,在容器底部隔离为真空。
所述第一软管的直径设为R1,长度为H1;所述第一容器的直径设为R2,高 度为H2;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的直径设为R3;所述第一滴斗的直径设为R4,高度 为H3,其中,R3<R1<R2<R4。控制R3与R1差值足够小,在使用时使得软管能 够附在其连接的输液软管上而不会与容器一起向下脱落,而当药液流入软管之后, 软管将药液运输至容器,由于容器内部空心,可储存一定溶液。当软管、容器以 及所储存的溶液到达一定重量,且由于药液流过R1与R3的间隙而使得其无吸附 作用时,容器与所连接的软管便向下脱落。R2与R4的绝对差值稍大,可保证流 入滴斗的药液流速正常。
所述容器与软管向下脱落时,滴斗的内部已经有一部分药液,在此设药液高 度为H4。其中,由于容器的底部有一部分隔离出来为真空,所以药液对容器的作 用使得容器浮在药液上,软管的小部分仍在其所连接的输液软管里,R1与R3的 间隙不足以使其连接的药瓶中的药液正常流出,此时有:H1+H2>H3-H4。而当滴 斗中的药液少于某高度H5时,软管与容器便完全脱落,此时有:H1+H2<H3-H5, 原被容器与软管所堵住的药液便顺利流出,又由于软管很软,当完全脱落时便无 法直立,这便保证了当药液流出后,在滴斗中的药液高度增高时不会堵住输出口。
本实施例中,以三瓶输液瓶为例进行说明,即输液瓶A,输液瓶B,输液瓶 C,本实施例的可拆卸的自动换瓶输液器,包括通气管1,第一瓶塞穿刺头2,第 二瓶塞穿刺头3,第三瓶塞穿刺头4;第一滴斗5,第二滴斗6;第一输液软管7, 第二输液软管8,第三输液软管9,第四输液软管10;第一软管11,第二软管12; 第一容器13,第二容器14。
所述第一瓶塞穿刺头、第二瓶塞穿刺头、第三瓶塞穿刺头、第一滴斗、第二 滴斗、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软管、第三输液软管、第四输液软管的材料与传 统输液器的材料相同。
所述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的材料与传统输液软管的材料相同,但其直径略小 于传统输液软管。
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材料为薄玻璃制作成的圆柱体,其直径小于滴斗,且其 使用前已杀毒、杀菌,有薄玻璃制作而成的容器质量轻,易于本装置实现其功能, 在容器底部隔离出一部分真空,便于容器能够浮在药液上。
参照图2,所述可拆卸滴斗的顶部设有两个连接口a、b,a、b口上有连接装 置,方便与外接药液连接并进行控制,底部有c出口,药液经c流出。图2(a) 为可拆卸滴斗整体结构图,图2(b)为可拆卸滴斗接口部分放大图,滴斗通过接 口与输液软管进行连接。
参照图3,容器与软管构成一个整体,即玻璃与软管做成一个整体使用,容 器与软管在加工时便已连接在一起,且各直径大小适宜。所述软管,其直径设为 R1;所述容器,其直径设为R2;所述输液软管,其直径设为R3;所述滴斗,其 直径设为R4。其中,R3<R1<R2<R4,控制R3与R1差值足够小,R2与R4的绝 对差值稍大。其中,容器底部为真空,便于容器浮在药液上。
参照图4,所述软管,其直径设为R1,长度为H1;所述容器,其直径设为 R2,高度为H2;所述输液软管,其直径设为R3;所述滴斗,其直径设为R4,高 度为H3。(a)图中为溶液最开始被堵住,且来自为堵住的连接口的溶液正不断滴 下;(b)图中为当容器与软管易脱落时,滴斗的内部已经有一部分药液,药液高 度为H4。其中,由于药液对容器的作用使得容器浮在药液上,软管的小部分仍在 其所连接的输液软管里,R1与R3的间隙不足以使其连接的药瓶中的药液正常流 出,此时有:H1+H2>H3-H4。而当滴斗中的药液少于某高度H5时,即图(c), 软管与容器便完全脱落,此时有:H1+H2<H3-H5,原被容器与软管所堵住的药液 便顺利流出,又由于软管很软,当完全脱落时便无法直立,这便保证了当药液流 出后,在滴斗中的药液高度增高时不会堵住输出口。
参照图5,除了上述将通气管与瓶塞穿刺头相分离的方案,也即是通气管与 瓶塞穿刺头不属于同一根管道,图5提供了另一种组合方法,其将通过通气管与 瓶塞穿刺头的组合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a)图为整体组合结构图,(b)图为通 气孔的结构图,外界空气通过通气孔进入到输液瓶内从而使液体流出。
进一步,可拆卸滴斗的设计。由图2(a)所示,滴斗由接口a,b来连接、 控制药液的进入,再由一个出口c连接下一个结构,且多个可拆卸的滴斗可以相 互连接,如图2(b),其中a,b,c通过细孔与外界连接,从而满足对不同病人 的需求。
再进一步,容器与软管的配合。容器与软管在加工时便已连接在一起,且各 直径大小适宜。所述软管,其直径设为R1;所述容器,其直径设为R2;所述输 液软管,其直径设为R3;所述滴斗,其直径设为R4。
其中,R3<R1<R2<R4,控制R3与R1差值足够小,在使用时使得软管能够 附在其连接的输液软管上而不会与容器一起向下脱落,而当药液流入软管之后, 软管将药液运输至容器,由于容器内部空心,可储存一定溶液。当软管、容器以 及所储存的溶液到达一定重量,且由于药液流过R1与R3的间隙而使得其无吸附 作用时,容器与所连接的软管便向下脱落。R2与R4的绝对差值稍大,可保证流 入滴斗的药液流速正常。
更进一步,容器、软管与滴斗的控制作用。所述软管,其长度为H1;所述容 器,其高度为H2;所述滴斗,其高度为H3。如图4(a)图中为溶液最开始被堵 住,且来自为堵住的连接口的溶液正不断滴下;图4(b)图中为当容器与软管易 脱落时,滴斗的内部已经有一部分药液,药液高度为H4。其中,由于药液对容器 的作用使得容器浮在药液上,软管的小部分仍在其所连接的输液软管里,R1与 R3的间隙不足以使其连接的药瓶中的药液正常流出,此时有:H1+H2>H3-H4。 而当滴斗中的药液少于某高度H5时,即图4(c),软管与容器便完全脱落,此时 有:H1+H2<H3-H5,原被容器与软管所堵住的药液便顺利流出,又由于软管很软, 当完全脱落时便无法直立,这便保证当药液流出后使得在滴斗中的药液高度增高 时不会堵住输出口。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液软管与第一瓶塞穿刺头和第一滴斗相连,第二输液软 管与第二瓶塞穿刺头和第一滴斗相连,第三输液软管与第三瓶塞穿刺头和第二滴 斗相连,第二滴斗与第一滴斗、第四输液软管相连,第一软管、第二软管分别与 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相连。
首先,医护人员将1、2、3、4与所准备的药瓶A,B,C相连接,其中,药瓶 数量可依病人情况而定,可加可减。A、B、C药瓶分别连接7、8、9,其中,7、 8连接包含11、13的5,再经过5的出口接入包含12、14的6,同时,9接入6 的另一接口,药液经6输出。
其中,当A,B中药液流入第一滴斗的两接口时,B中药液被第一容器与第一 软管堵住而不能流出,同理,在第二滴斗连接口上的第三输液软管的C瓶药液无 法流出。所以,A中药液逐渐流出至第一滴斗、第二滴斗、第四输液软管,当第 一滴斗中的第一容器与第一软管开始向下脱落之时,第一滴斗中的液面已到达一 定高度,在此设药液高度为H4。其中,由于药液对第一容器的作用使得第一容器 浮在药液上,第一软管的小部分仍在其所连接的第二输液软管里。
所述第一软管,其直径设为R1,长度为H1;所述第一容器,其直径设为R2, 高度为H2;所述第二输液软管,其直径设为R3;所述第一滴斗,其直径设为R4, 高度为H3。
R1与R3的间隙不足以使其连接的药瓶中的药液正常流出,此时有: H1+H2>H3-H4。而当第一滴斗中的药液少于某高度H5时,即A瓶药液即将用完 时,第一软管与第一容器便完全脱落,此时有:H1+H2<H3-H5,原被第一容器与 第一软管所堵住的B瓶药液便顺利流出,又由于第一软管很软,当完全脱落时便 无法直立,这便保证了当B瓶药液流出后,在第一滴斗中的药液高度增高时不会 堵住输出口。
同理,当B瓶药液即将用完时,在第二滴斗中液面也下降至一定高度,第二 容器、第二软管脱落,同时经过第三输液管流出C瓶药液。
为满足病人所需,充分利用可拆卸的滴斗,如第二滴斗可有多个,也可减去, 滴斗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可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
药液最后都将经过第四输液软管,再流经传统的输液环节,如流速调节器、 药液过滤器、静脉针,最后进入人体静脉,实现对病人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