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8599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0.22 CN 203885995 U (21)申请号 201420304303.8 (22)申请日 2014.06.09 A61M 25/14(2006.01) A61M 27/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杭州雲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002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路 25 号 1097 室 (72)发明人 周炬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代理人 郭小丽 (54) 实用新型名称 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创伤口引流器或类似 物, 尤。
2、其是涉及一种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属于 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它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套式引 流管更换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双套式引流管包括 外管以及套设于外管内的内管, 在所述外管及内 管的前端管壁上分别设置有贯穿的外引流孔和内 引流孔, 在外管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头, 外管与内管 通过该连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且气密封, 其特征在 于 : 在所述外管的内管壁上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上 设置有若干个凸起和 / 或若干条沿引流管轴向设 置的凸棱, 外管的内管壁上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之 间仅通过该些凸起和 / 或凸棱形成接触。本实用 新型具有内管更换方便, 引流效果好的优点。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
3、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85995 U CN 203885995 U 1/1 页 2 1. 一种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包括外管 (1) 以及套设于外管 (1) 内的内管 (2) , 在所 述外管 (1) 及内管 (2) 的前端管壁上分别设置有贯穿的外引流孔 (11) 和内引流孔 (21) , 在 外管 (1) 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头 (3) , 外管 (1) 与内管 (2) 通过该连接头 (3) 可拆卸地连接且 气密封。
4、,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外管 (1) 的内管壁上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4) 和 / 或若干条沿引流管轴向设置的凸棱 (9) , 外管 (1) 的内管壁上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之 间仅通过该些凸起 (4) 和 / 或凸棱 (9) 形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该些凸起 (4) 和/或凸 棱 (9) 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点接触和 / 或线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外管 (1) 的内 管壁或者内管 (2) 的外管壁或者所述凸起 (4) 或者凸棱 (9) 上设置有滚珠槽 。
5、(41) , 在滚珠槽 (41) 内设置有一滚珠 (42) , 滚珠 (42) 在外管 (1) 的内管壁与内管 (2) 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滚 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外管 (1) 的内管 壁或者内管 (2) 的外管壁或者凸起 (4) 或者凸棱 (9) 上设置滚针槽 (91) , 在滚针槽 (91) 内 设置有一滚针 (92) , 在内管 (2) 的外管壁与外管 (1) 的内管壁的相应部位设置有沿整个内 管或外管长度的、 可容纳滚针 (92) 在其中滚动的滑槽 (93) , 滚针 (92) 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 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滚动连接。 5。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连接头 (3) 包括 设置于外管 (1) 末端的接头 A(31) , 以及设置于内管 (2) 相应部位的接头 B(32) , 接头 A (31) 具有可与外管 (1) 插接的第一连接部 (33) 以及与接头 B 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34) , 接头 A(31) 内形成可供内管 (2) 穿过的通道, 接头 B(32) 具有与接头 A 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35) 以及可闭合接头 A 贯穿通道开口的密封挡圈 (38) 。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三连接部 (35) 为设置与密封。
7、挡圈 (38) 后方的锁紧盖, 锁紧盖具有内螺纹, 在所述第二连接部 (34) 上设置 有外螺纹。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一外接管 (5) , 所述接头 B(32) 具有与接头 A 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35) 、 可与内管插接的第四连接部 (36) 以及可与外接管插接的第五连接部 (37) , 第四、 第五连接部内形成贯穿的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外管 (1) 的内管 壁与内管 (2) 的外管壁之间形成引流缓冲区 (10) , 在所述接头 A(31) 上设置有一开口于引 流缓冲区的进气管。
8、 (6) , 进气管 (6) 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 (7) 。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进气管上还设 置有一用于过滤细菌的空气过滤装置 (8) 。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管 (2) 为单腔 圆管或者具有一个冲洗管 (22) 的双腔圆管。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885995 U 2 1/4 页 3 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创伤口引流器或类似物, 尤其是涉及一种易更换的双套式引 流管, 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医学临床应用中。
9、, 外科手术特别是腹部外科、 胸外科及妇科等, 手术后常常需要 放置引流管, 以防手术后出血、 渗液及吻合囗瘘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单腔引流 管。 这种引流管虽然简单易行, 但容易被血块、 坏死组织、 粘液或大网膜等堵塞, 造成引流不 畅、 积液, 不能很好的起到引流后目的, 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或吻合口瘘, 需再次手术开腹引 流。 0003 为此, 人们发明了双套管式的引流管, 包括外管和套设于外管内的内管, 当发生堵 塞时, 更换积有堵塞物的内管即可重新引流, 增强引流效果。 但是, 现有双套式引流管, 由于 本身大小及材质的限制, 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缝隙较小, 内管与外管之间容易形成。
10、较大的接 触面以及较大的摩擦阻力, 使得内管的更换变得相对困难 ; 同样, 作为替换的内管需要置入 外管内, 也是同样的费时费力 ; 严重时, 可能引起外管移位, 甚至需要重新放置外管, 大大降 低了双套管式引流管的应用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双套管式引流管中存在的内管更换困难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易更换的双套管式引流管, 使得内管的更 换更加方便, 使用效果好。 0005 为此,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0006 一种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包括外管以及套设于外管内的内管, 在所述外管及 内管的前端管壁上分别设置有贯穿的外引流孔和内引流孔, 在外管的末端设。
11、置有连接头, 外管与内管通过该连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且气密封,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外管的内管壁上或 者内管的外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和 / 或若干条沿引流管轴向设置的凸棱, 外管的内管 壁上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之间仅通过该些凸起和 / 或凸棱形成接触。通过在外管的内管壁上 或者内管的外管壁上设置若干个凸起和 / 或若干条沿引流管轴向设置的凸棱, 内、 外管壁 之间通过该些凸起和 / 或凸棱接触, 大大缩小了内、 外管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及内、 外管相对 运动时产生的摩擦阻力, 使得内管的更换变得简单、 亦操作, 保证了双套管式引流管的引流 效果。 0007 作为优选, 该些凸起和 / 或凸棱在外管的内。
12、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点接触 和 / 或线接触。进一步缩小了内、 外管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及可能产生的摩擦阻力。 0008 作为优选, 在所述外管的内管壁或者内管的外管壁或者所述凸起或者凸棱上设置 有滚珠槽, 在滚珠槽内设置有一滚珠, 滚珠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滚动 连接。滚珠的滚动连接进一步减小了内、 外管壁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阻力, 方便内管的更 换。 说 明 书 CN 203885995 U 3 2/4 页 4 0009 作为优选, 在所述外管的内管壁或者内管的外管壁或者凸起或者凸棱上设置滚针 槽, 在滚针槽内设置有一滚针, 在内管的外管壁与外 管的内管壁的相应部位设置有沿整。
13、个 内管或外管长度的、 可容纳滚针在其中滚动的滑槽, 滚针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 之间形成滚动连接。 滚针的滚动连接进一步减小了内、 外管壁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阻力, 方 便内管的更换。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连接头包括设置于外管末端的接头 A, 以及设置于内管相应部位的 接头 B, 接头 A 具有可与外管插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接头 B 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接头 A 内 形成可供内管穿过的通道, 接头 B 具有与接头 A 连接的第三连接部以及可闭合接头 A 贯穿 通道开口的密封挡圈。通过分体式的接头 A 与接头 B, 在对外管与内管进气密封的同时, 方 便拆卸和连接, 便于内管的更换。。
14、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第三连接部为设置与密封挡圈后方的锁紧盖, 锁紧盖具有内螺纹, 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外螺纹。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密封效果好。 0012 作为优选, 还包括一外接管, 所述接头 B 具有与接头 A 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可与内 管插接的第四连接部以及可与外接管插接的第五连接部, 第四、 第五连接部内形成贯穿的 通道。通过接头 B 将内管、 外接管与外管可拆卸地连接, 外接管与外部装置 ( 如负压吸引装 置、 引流器等 ) 连接, 方便分别对内管或者外接管进行更换。 0013 作为优选, 在所述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引流缓冲区, 在所述接 头 A 上设置。
15、有一开口于引流缓冲区的进气管, 进气管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在负压引流 的条件下, 当负压的抽吸力过大时, 通过调节压力调节阀, 可调节引流管内的负压, 避免因 为抽吸力 过大导致大网膜等组织包覆在外套管上引起的堵塞。 0014 作为优选, 在所述进气管上还设置有一用于过滤细菌的空气过滤装置。对进入引 流管内的空气进行无菌过滤, 避免了因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感染风险。 0015 作为优选, 所述内管为单腔圆管或者具有一个冲洗管的双腔圆管。可对引流管进 行冲洗, 防止堵塞。 0016 因此, 实用新型的双套式引流管, 通过减小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及可能产 生的摩擦阻力, 同时, 内管与外管之间。
16、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大大地便利了内管的更换 ; 压力调节阀及空气过滤装置, 可方便调节管内压力及对空气进行过滤, 进一步增强了使用 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 的结构示意图 ; 0018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19 图 4、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形状的示意图 ; 0020 图 6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2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21 图 7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3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22 图 8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4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23 图 9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
17、例 5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24 图 10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6 内管与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 0025 图中, 外管 1, 外引流孔 11 ; 内管 2, 内引流孔 21, 冲洗管 22 ; 连接头 3, 接头 A31, 接 说 明 书 CN 203885995 U 4 3/4 页 5 头 B32, 第一连接部 33, 第二连接部 34, 第三连接部 35, 第四连接部 36, 第五连接部 37, 密封 挡圈 38 ; 凸起 4, 滚珠槽 41, 滚珠 42 ; 外接管 5 ; 进气管 6 ; 压力调节阀 7 ; 气过滤装置 8, 凸 棱 9, 滚针槽 91, 滚针 92, 滑槽。
18、 93 ; 引流缓冲区 10, 固定环 1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 实施例 1 : 0028 如图 1-5 所示, 本实施例的易更换的双套式引流管, 包括外管 1 以及套设于外管 1 内的内管 2, 在所述外管 1 及内管 2 的前端管壁上分别设置有贯穿的外引流孔 11 和内引流 孔 21, 在外管 1 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头 3, 外管 1 与内管 2 通过该连接头 3 可拆卸地连接且气 密封, 在外管 1 的内管壁上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4, 凸起 4 的高度及数量以可支撑起 外管和内管, 使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
19、管壁之间仅通过这些凸起接触为准。凸起 4 的外 表面为球面, 从而凸起 4 与内管 2 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点接触, 如图 3 所示。 0029 如图 2 所示, 连接头 3 包括设置于外管 1 末端的接头 A31, 以及设置于内管 2 相应 部位的接头 B32, 还包括一外接管 5, 接头 A31 具有可与外管 1 插接的第一连接部 33 以及与 接头B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4, 接头A内形成可供内管2穿过的通道, 接头B32具有与接头 A 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35、 可与内管 2 插接的第四连接部 36 以及可与外接管 5 插接的第五连 接部37、 以及可闭合接头A贯穿通道开口的密封挡圈38, 。
20、第四、 第五连接部内形成贯穿的通 道。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连接部 35 为设置与密封挡圈 38 后方的锁紧盖, 锁紧盖具有内螺 纹, 在第二连接部 34 上设置有外螺纹。使用时, 旋转锁紧盖, 可将接头 A 与接头 B 紧密连接 在一起, 接头A贯穿通道开口被密封挡圈38密封, 内管2、 外接管5之间通过第四、 第五连接 部内形成的通道连通。 0030 在外管 1 的内管壁与内管 2 的外管壁之间形成引流缓冲区 10, 在接头 A31 上设置 有一开口于引流缓冲区10的进气管6, 进气管6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7。 压力调节阀7可 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调节阀结构。在进气管 6 上还设置有一空气过滤装。
21、置 8, 空气过滤装置 8 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如可用一片多孔膜加固定多孔膜用圆环或外壳 ; 也可选择活动 连接于进气管末端的滤头, 滤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过滤网, 两过滤网之间填充有滤料。 0031 外管1的外轮廓形状可以是圆形, 也可以是椭圆形 ; 内管2可为单腔圆管或者具有 一个冲洗管22的双腔圆管, 如图4-5所示。 外管1的头端可以封闭的, 或圆滑开孔处理。 外 引流孔 11 可以是圆形, 椭圆形, 方形, 跑道型, 优选直径 1-3mm, 数量在 2-32 个 ; 外管的外径 在 2.0mm-20mm, 优选 4-16mm。外管 1 的管壁上印刻度标记, 可指示插入人体内的长度。
22、 ; 内 管2的头端可以闭口或圆滑开孔, 内引流孔21可以是圆形, 椭圆形, 方形, 跑道型, 优选直径 1-3mm, 数量在 2-32 个优选直径 1-2mm, 数量在 2-16 个。内管的外径根据外管的内径选定。 在外管 1 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本引流管固定与人体的固定环 100。 0032 实施例 2 : 0033 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 在外管1的内管壁上设置有若 干条凸棱9, 凸棱9沿引流管的轴向设置, 凸棱9可沿外管壁的整个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 也 可仅为一段, 若干段凸棱交错地设置。凸棱 9 的形状可为三菱柱、 半圆柱或者其他多棱柱, 凸棱 9 的高度及数。
23、量以可支撑起外管和内管, 使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仅通过 说 明 书 CN 203885995 U 5 4/4 页 6 这些凸棱接触为准。在本实施例中, 凸棱 9 的为半圆柱形, 从而凸棱 9 与内管 2 的外表面之 间形成线接触。 0034 实施例 3 : 0035 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 在所述凸起4上设置有滚珠槽 41, 在滚珠槽41内设置有一滚珠42, 滚珠42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滚动 连接。在加工过程中, 滚珠槽 41 可设置成包覆于滚珠 42 的一半以上, 且滚珠槽 41 与滚珠 42 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空隙内可填充无菌润滑剂。
24、, 这样, 滚珠 42 不会脱出, 且可以自由滚 动。 0036 实施例 4 : 0037 如图 8 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2 的不同之处在于 : 凸棱 9 为四棱柱形, 在凸棱 9 上设置滚针槽 91, 在滚针槽内设置有一滚针 92, 在内管 2 的外管壁上、 与滚针 92 相对应的 部位设置有沿整个内管长度的、 可容纳滚针在其中滚动的滑槽 93, 滚针 92 在外管的内管壁 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滚动连接。 滚针槽91可设置成包覆于滚针92的一半以上, 且滚针 槽 91 与滚针 92 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空隙内可填充无菌润滑剂, 这样, 滚针 92 不会脱出, 且可以自由滚动 ; 当。
25、然, 滚针 91 也可以通过两端的轴连接在滚针槽 91 内。 0038 实施例 5 : 0039 如图 9 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3 的不同之处在于 : 滚珠槽 41 直接设置在外管 1 的内管壁上, 在滚珠槽41内设置有一滚珠42, 滚珠42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 形成滚动连接。 0040 实施例 6 : 0041 如图 10 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5 的不同之处在于 : 滚珠槽 41 直接设置在内管 2 的外管壁上, 在滚珠槽41内设置有一滚珠42, 滚珠42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之间 形成滚动连接。 0042 实施例 7 : 004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4 的不同。
26、之处在于 : 滚针槽 91 直接设置在外管 1 的内管壁上, 在滚针槽91内设置有一滚针92, 在内管2的外管壁上、 与滚针9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沿整 个内管长度的、 可容纳滚针在其中滚动的滑槽 93, 滚针 92 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 之间形成滚动连接。 0044 实施例 8 : 004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7 的不同之处在于 : 滚针槽 91 直接设置在内管 2 的外管壁上, 在滚针槽91内设置有一滚针92, 在外管1的内管壁上、 与滚针9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沿整 个内管长度的、 可容纳滚针在其中滚动的滑槽 93, 滚针 92 在外管的内管壁与内管的外管壁 之间形成滚动连接。 00。
27、46 当然,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 仅是实用新型的 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 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应当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885995 U 6 1/4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885995 U 7 2/4 页 8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885995 U 8 3/4 页 9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885995 U 9 4/4 页 10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885995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