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

上传人:Ameli****keyy 文档编号:852704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600434.X

申请日:

20160619

公开号:

CN205924635U

公开日:

2017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16/01,A61B90/00

主分类号:

A61M16/01,A61B90/00

申请人:

付鹏,马平

发明人:

付鹏,马平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南京路201号麻醉科

优先权:

CN201620600434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收集器侧部设有抽气口,抽气口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层和活性炭层连接,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负压瓶连接,负压瓶与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进气管上开有第一采样口,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样口,第一采样口、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连接,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且第一控制阀位于第二浓度传感器后方,负压连接管与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循环管路位于第一控制阀后方,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排出手术时在手术室内产生的麻醉气体,使病人在麻醉中处于很安全的状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包括收集器、波纹连接管、负压瓶、中心吸引负压泵,所述收集器上端设有进气管,所述收集器侧部设有抽气口,所述波纹连接管一端与麻醉机的麻醉气体排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层和活性炭层连接,所述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负压瓶连接,所述负压瓶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所述进气管上开有第一采样口,所述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样口,所述第一采样口、所述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连接,所述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后方,所述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后方,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瓶上设有负压调节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为直径80-100mm、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在对病人实施手术时,医生需要向病人体内输送麻醉气体以实现对病人的麻醉。麻醉气体一般通过麻醉机的气体输入管被输送到病人的肺部。由于病人无法吸收输送到体内的所有麻醉气体,所以未吸收的麻醉气体和人自身呼吸产生的废气混合形成麻醉废气。麻醉废气被病人呼出后通过麻醉机的废气输出管排出。

因为手术要在无菌的环境中做,所以手术室内与外界要完全隔离,现在在手术室中,一般是把麻醉机的麻醉废气直接排放在室内,手术过程中的大量剩余麻醉气体排到手术室内,麻醉废气中含有的麻醉性气体,粉尘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对麻醉师、外科医生及护士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合理解决麻醉废气的排放,不仅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而且可以减少医疗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前几年使用了吸附式一次排污装置,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保证排放到大气的麻醉气体符合要求,且价格较贵。所以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能够有效排出手术时在手术室内产生的麻醉气体,使病人在麻醉中处于很安全的状态,并且能保证排出的麻醉气体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包括收集器、波纹连接管、负压瓶、中 心吸引负压泵,所述收集器上端设有进气管,所述收集器侧部设有抽气口,所述波纹连接管一端与麻醉机的麻醉气体排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层和活性炭层连接,所述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负压瓶连接,所述负压瓶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所述进气管上开有第一采样口,所述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样口,所述第一采样口、所述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连接,所述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后方,所述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后方,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所述负压瓶上设有负压调节器。

所述收集器为直径80-100mm、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从麻醉机中排出的废气通过波纹连接管流到收集器里,在收集器暂存并经麻醉气体吸附层、活性炭层过滤吸附一部分,如果麻醉气体浓度符合排放标准则被中心吸引负压泵抽走,通过中心吸引负压泵排到大气中去,否则通过循环管路重新进行吸附;设计的收集器结构和负压瓶结构分别实现了麻醉废气的收集和排出;收集器具有储气、缓冲呼气峰值气流、降低系统动态阻力的功能,整个收集器是直径80-100mm、高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病人每次呼出废气一般不超过500ml,该收集器约为1500-1800ml,对病人呼出阻力很小,不影响病人呼吸。使手术室始终保持着清新的工作环境,保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也符合排放要求。由于该装置体积小,便于和麻醉机固定,使用极为方便,工作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是十分理想的排废气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麻醉气体排出口;2.波纹连接管;3.进气管;4.收集器;5.抽气口;6.负压连接管;7.负压瓶;8.麻醉气体吸收层;9.活性炭层;10.负压调节器;11.中心吸引负压泵;12.第一采样口;13.第二采样口,14、麻醉机,15.第一浓度传感器,16.第二浓度传感器,17.第一控制阀,18.第二控制阀,19.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包括收集器4、波纹连接管2、负压瓶7、中心吸引负压泵11,所述收集器4上端设有进气管3,所述收集器4侧部设有抽气口5,所述波纹连接管2一端与麻醉机14的麻醉气体排出口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5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层8和活性炭层9连接,所述活性炭层9通过负压连接管6与所述负压瓶7连接,所述负压瓶7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11连接,所述进气管3上开有第一采样口12,所述抽气口5上开有第二采样口13,所述第一采样口12、所述第二采样口13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15、第二浓度传感器16连接,所述负压连接管6上设有第一控制阀17,且所述第一控制阀17位于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16后方,所述负压连接管6与所述进气管3之间设有循环管路19,所述循环管路19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17后方,所述循环管路19上设有第二控制阀18。

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15、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16、所述第一控制阀17、所述第二控制阀18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所述负压瓶7上设有负压调节器10。

所述收集器4为直径80-100mm、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该系统有收集废气和排出废气两部分功能,收集废气部分的基本特点为 开放式收集器4,具有储气、缓冲呼气峰值气流、降低系统动态阻力的功能。整个收集器4是直径80-100mm、高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上有进气管3,侧边有抽气口5。病人每次呼出废气一般不超过500ml,该收集器4约为1500-1800ml,为病人呼出气体的4倍,所以对病人呼出阻力很小,不影响病人呼吸。从麻醉机14中排出的废气通过波纹连接管2流到收集器4里,在收集器4暂存缓冲,然后经过麻醉气体吸收层8和活性炭层9降低麻醉气体的浓度,经第二浓度传感器16检测,若浓度符合排放标准则第一控制阀17打开,第二控制阀18关闭,麻醉气体被中心吸引负压泵11抽走,通过中心吸引负压泵11排到大气中去;若符合排放标准,则第二控制阀18打开,第一控制阀17关闭,麻醉气体通过循环管路19重新进入收集器4,再次进行吸附。本装置能使手术室始终保持着清新的工作环境,保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600434.X (22)申请日 2016.06.19 (73)专利权人 付鹏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南京路 201号麻醉科 专利权人 马平 (72)发明人 付鹏马平 (51)Int.Cl. A61M 16/01(2006.01) A61B 90/00(201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 及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收集器侧部设 有抽气口, 抽气口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

2、层和活性 炭层连接, 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负压瓶连 接, 负压瓶与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 进气管上开 有第一采样口, 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样口, 第一 采样口、 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 第 二浓度传感器连接, 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 阀, 且第一控制阀位于第二浓度传感器后方, 负 压连接管与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 循环管路 位于第一控制阀后方, 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 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能够有效排出手 术时在手术室内产生的麻醉气体, 使病人在麻醉 中处于很安全的状态。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5924635 U 2017.02.08 CN 2。

3、05924635 U 1.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包括收集器、 波纹连接管、 负压瓶、 中心吸引负压泵, 所述收集器上端设有进气管, 所述收集器侧部设有抽气口, 所述波纹连接管一端与麻醉机 的麻醉气体排出口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依次与麻醉气 体吸收层和活性炭层连接, 所述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负压瓶连接, 所述负压瓶 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 所述进气管上开有第一采样口, 所述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样 口, 所述第一采样口、 所述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 第二浓度传感器连接, 所述 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浓度。

4、传感器后方, 所述负 压连接管与所述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 所述循环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后方, 所述 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 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控制阀、 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瓶上设有负 压调节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为直径80- 100mm、 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5924635 U 2 手术室麻醉废气。

5、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情况, 在对病人实施手术时, 医生需要向病人体内输送麻醉气体以实现对病 人的麻醉。 麻醉气体一般通过麻醉机的气体输入管被输送到病人的肺部。 由于病人无法吸 收输送到体内的所有麻醉气体, 所以未吸收的麻醉气体和人自身呼吸产生的废气混合形成 麻醉废气。 麻醉废气被病人呼出后通过麻醉机的废气输出管排出。 0003 因为手术要在无菌的环境中做, 所以手术室内与外界要完全隔离, 现在在手术室 中, 一般是把麻醉机的麻醉废气直接排放在室内, 手术过程中的大量剩余麻醉气体排到手 术室。

6、内, 麻醉废气中含有的麻醉性气体, 粉尘对人体是有害的。 因此对麻醉师、 外科医生及 护士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合理解决麻醉废气的排放, 不仅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工 作环境, 减少职业暴露, 而且可以减少医疗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前几年使用了吸附式一次排 污装置, 效果并不理想, 不能保证排放到大气的麻醉气体符合要求, 且价格较贵。 所以有必 要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 出装置, 能够有效排出手术时在手术室内产生的麻醉气体, 使病人在麻醉中处于很安全的 状态, 并且能保证排出的麻醉气体不会对大。

7、气造成污染。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包括收集器、 波纹连接管、 负压瓶、 中 心吸引负压 泵, 所述收集器上端设有进气管, 所述收集器侧部设有抽气口, 所述波纹连接管一端与麻醉 机的麻醉气体排出口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依次与麻醉 气体吸收层和活性炭层连接, 所述活性炭层通过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负压瓶连接, 所述负压 瓶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连接, 所述进气管上开有第一采样口, 所述抽气口上开有第二采 样口, 所述第一采样口、 所述第二采样口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 第二浓度传感器连接, 所 述。

8、负压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后方, 所述 负压连接管与所述进气管之间设有循环管路, 所述循环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后方, 所 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0007 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 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控制阀、 所述第二控制阀分 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0008 所述负压瓶上设有负压调节器。 0009 所述收集器为直径80-100mm、 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从麻醉机中排出的废气通过波纹连接管流到收集器 里, 在收集器暂存并经麻醉气体吸附层、 活性炭层过滤吸附一部分, 如果麻醉气体浓度符。

9、合 说明书 1/3 页 3 CN 205924635 U 3 排放标准则被中心吸引负压泵抽走, 通过中心吸引负压泵排到大气中去, 否则通过循环管 路重新进行吸附; 设计的收集器结构和负压瓶结构分别实现了麻醉废气的收集和排出; 收 集器具有储气、 缓冲呼气峰值气流、 降低系统动态阻力的功能, 整个收集器是直径80- 100mm、 高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病人每次呼出废气一般不超过500ml, 该收集器约为 1500-1800ml, 对病人呼出阻力很小, 不影响病人呼吸。 使手术室始终保持着清新的工作环 境, 保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也符合排放要求。 由于该装置体积小, 便于。

10、和麻醉 机固定, 使用极为方便, 工作安全可靠, 价格低廉, 是十分理想的排废气装置。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 1.麻醉气体排出口; 2.波纹连接管; 3.进气管; 4.收集器; 5.抽气口; 6.负压 连接管; 7.负压瓶; 8.麻醉气体吸收层; 9.活性炭层; 10.负压调节器; 11.中心吸引负压泵; 12.第一采样口; 13.第二采样口, 14、 麻醉机, 15.第一浓度传感器, 16.第二浓度传感器, 17. 第一控制阀, 18.第二控制阀, 19.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

11、0014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术室麻醉废气排出装置, 包括收集器4、 波纹连 接管2、 负压瓶7、 中心吸引负压泵11, 所述收集器4上端设有进气管3, 所述收集器4侧部设有 抽气口5, 所述波纹连接管2一端与麻醉机14的麻醉气体排出口1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 3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口5依次与麻醉气体吸收层8和活性炭层9连接, 所述活性炭层9 通过负压连接管6与所述负压瓶7连接, 所述负压瓶7与所述中心吸引负压泵11连接, 所述进 气管3上开有第一采样口12, 所述抽气口5上开有第二采样口13, 所述第一采样口12、 所述第 二采样口13分别与第一浓度传感器15、 第二。

12、浓度传感器16连接, 所述负压连接管6上设有第 一控制阀17, 且所述第一控制阀17位于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16后方, 所述负压连接管6与所 述进气管3之间设有循环管路19, 所述循环管路19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17后方, 所述循环管 路19上设有第二控制阀18。 0015 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15、 所述第二浓度传感器16、 所述第一控制阀17、 所述第二控 制阀18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0016 所述负压瓶7上设有负压调节器10。 0017 所述收集器4为直径80-100mm、 高度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0018 该系统有收集废气和排出废气两部分功能, 收集废气部分的基本特点为 。

13、开放式 收集器4, 具有储气、 缓冲呼气峰值气流、 降低系统动态阻力的功能。 整个收集器4是直径80- 100mm、 高200-250mm的不锈钢容器, 上有进气管3, 侧边有抽气口5。 病人每次呼出废气一般 不超过500ml, 该收集器4约为1500-1800ml, 为病人呼出气体的4倍, 所以对病人呼出阻力很 小, 不影响病人呼吸。 从麻醉机14中排出的废气通过波纹连接管2流到收集器4里, 在收集器 4暂存缓冲, 然后经过麻醉气体吸收层8和活性炭层9降低麻醉气体的浓度, 经第二浓度传感 器16检测, 若浓度符合排放标准则第一控制阀17打开, 第二控制阀18关闭, 麻醉气体被中心 吸引负压泵。

14、11抽走, 通过中心吸引负压泵11排到大气中去; 若符合排放标准, 则第二控制阀 说明书 2/3 页 4 CN 205924635 U 4 18打开, 第一控制阀17关闭, 麻醉气体通过循环管路19重新进入收集器4, 再次进行吸附。 本 装置能使手术室始终保持着清新的工作环境, 保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001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 佳实施例, 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 均等变化与改进等, 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205924635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1 页 6 CN 205924635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