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5212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87465.7

申请日:

2014.08.07

公开号:

CN104153238A

公开日:

2014.11.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21G 7/00申请日:20140807|||公开

IPC分类号:

D21G7/00

主分类号:

D21G7/00

申请人:

浙江汉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雨辰; 王小君

地址:

31000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B区505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代理人:

王晓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造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该纸张增湿设备的增湿效果好,同时一方面克服了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对于初始蒸汽气压的使用标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上蒸汽喷口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水汽分离板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通道直径,水汽分离板下方的增湿上仓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板,蒸汽导流板的上端部高于增湿上仓排水管。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内的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上,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上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向的圆弧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上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上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所述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与后箱体加热上仓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增湿设备还包括与上增湿箱相向设置的下增湿箱;下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下增湿室,所述下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内设有下蒸汽反射板、增湿下仓排水管以及与下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下蒸汽喷口,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下,下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排水管处于增湿下仓的底部;所述增湿下仓的上端设有与下增湿室之间相通的增湿下仓出气通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增湿箱内还设置有多个加热下仓,多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所述加热下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下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下仓、前箱体加热下仓、增湿口加热下仓、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与后箱体加热下仓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内。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沿与纸张的输送的垂直方向规则排布,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的宽度为150mm。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组合构成增湿室,辊轴传输的纸张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和上箱后风道,上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和前箱体加热上仓之间,上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和下箱后风道,下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和前箱体加热下仓之间,下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之间。

说明书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造纸机依次包括如下结构:上浆系统→流浆箱→网部→压榨部→干燥部→压光机→卷纸机。但是,通过干燥部进行干燥、压光所制得的纸张的质量指标“平滑度”与“透气度”、“紧度”之间相互制约,纸张的整体质量无法保证。因此有人设想在干燥之前通过压光机进行压光,但是实践中会发现这种半湿压光根本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纸张在干燥之前整体均是湿的,包括内部和表面,此时进行压光,纸张没有成型会粘附在压光辊上。
针对于上述纸张成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申请人于日前提交了一份CN103924474A的专利申请,在该先申请中,申请人提供一种上方增湿的纸张增湿设备,该纸张增湿设备将喷嘴设置在纸张上方,并采用了新型的喷射方式,即第一喷嘴喷出带有初始动能的蒸汽沿导流板向前并向下引导流动,结合导流板沿着纸张输送方向逐渐靠近纸张的特点,使得纸张增湿均匀,采用该增湿设备加工后的纸张表面致密度、印刷效果均大大提升,解决平整性问题、防止翘曲。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在先申请的纸张增湿设备存在着条件上的限制,具体是该纸张增湿设备采用喷嘴方式,对于蒸汽气压具有一定的使用标准,当低于该蒸汽气压标准值时喷嘴内的蒸汽无法正常喷出并产生水滴导致无法进行纸张增湿。
针对于蒸汽气压的问题,其解决方法是造纸厂提供气压足够的蒸汽,但是现在许多造纸厂并不是自己供汽,多数是由园区供汽,而园区方为了中和各种企业的需求,其蒸汽气压存在无法满足该增湿设备的蒸汽气压标准的可能;同时,也存在着有些造纸厂按自身造纸机的蒸汽需要在蒸汽输送进厂时即对蒸汽进行了降温降压处理的可能性。因此,综合上述问题以及先申请中提及的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本申请人通过研究、改造产生本申请的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张增湿设备,该纸张增湿设备的增湿效果好,同时一方面克服了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对于初始蒸汽气压的使用标准。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
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上蒸汽喷口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水汽分离板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通道直径,水汽分离板下方的增湿上仓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板,蒸汽导流板的上端部高于增湿上仓排水管。当上蒸汽喷口喷出的蒸汽使得增湿上仓上方的蒸汽饱和之后,蒸汽逐渐往下压并绕过水汽分离板、蒸汽导流板上端部并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下端排出,而此过程中冷凝所产生的滴水由水汽分离板挡住,并沿其两侧滴落至增湿上仓底部后由增湿上仓排水管排出,水汽分离板和蒸汽导流板上端部有效的阻止蒸汽所产生的冷凝水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滴落至纸张上。
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内的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上,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上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向的圆弧形。上蒸汽喷口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至圆弧形的上蒸汽反射板,由上蒸汽反射板向两侧反射,使蒸汽分布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上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上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所述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与后箱体加热上仓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即通过通入蒸汽的耐压容器仓体,该加热上仓又可细分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使用时,通过蒸汽进口向各个加热上仓内通入0.2MPA,150℃的低温蒸汽,低温蒸汽对加热上仓进行加热,加热上仓的各个侧壁温度保持在60℃~70℃,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特别是增湿口加热上仓处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由其两侧的前箱体加热上仓和后箱体加热上仓进行加热,保证了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的蒸汽不会遇冷凝结成水滴。
作为优选,该增湿设备还包括与上增湿箱相向设置的下增湿箱;下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下增湿室,所述下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内设有下蒸汽反射板、增湿下仓排水管以及与下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下蒸汽喷口,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下,下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排水管处于增湿下仓的底部;所述增湿下仓的上端设有与下增湿室之间相通的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造纸机的前工序的限定,对于纸张的加工主要集中在纸张的正面上,因此该设备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是上增湿箱,即可以上增湿箱单独投入生产,但是要求在于纸机抄纸速度较慢,小于200米/分钟,且纸张本身吸湿能力较强,纸张对于反面的平滑度要求不高,如家具外侧的装饰纸。而如果纸机抄纸速度较快,大于200米/分钟或纸种要求增湿量大或纸张在前道工序已经施胶不易增湿或要求控制纸张两面平滑度差值小、纸张定量高的纸种时,需要双箱生产,即上下两箱体闭合同时增湿,此时蒸汽可以完全覆盖整张纸张,增湿效果非常好。而需要指出的是,下增湿箱与上增湿箱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蒸汽的走向可以通过结构进行限定如上浮或下沉,而冷凝水则只会往下流,因此下增湿箱上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上的现象,不需要安装水汽分离板和蒸汽导流板;但是,下增湿箱存在的不足在于上浮蒸汽的气体流向是无法控制,导致下方增湿的增湿效果差、增湿不均匀,因此不可下增湿箱单独增湿。
作为优选,所述下增湿箱内还设置有多个加热下仓,多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所述加热下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下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下仓、前箱体加热下仓、增湿口加热下仓、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与后箱体加热下仓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内。虽然,下增湿箱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上的现象,但是下增湿箱箱体温度如果较低会影响下增湿室内的增湿蒸汽的温度,实践中得出增湿蒸汽的最优温度为120~140℃,低于该温度纸张的增湿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下增湿箱设置多个加热下仓也是必须的。
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沿与纸张的输送的垂直方向规则排布,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的宽度为150mm。每个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具有蒸汽喷口进行增湿,上述结构即每隔150mm设置上下两个蒸汽喷口,对纸张进行点喷增湿,多余的蒸汽则沿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流动,排除增湿室内的其他气体,提高增湿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组合构成增湿室,辊轴传输的纸张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
作为优选,所述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和上箱后风道,上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和前箱体加热上仓之间,上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和下箱后风道,下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和前箱体加热下仓之间,下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之间。前风道和后风道是为了将溢出增湿室的蒸汽排出,但是,在通入前风道和后风道时,很容易产生风道口蒸汽冷凝成水,水滴回流滴落到纸张上的现象,因此需要将通往前风道和后风道的蒸汽通道设置在两个加热仓之间,防止水滴形成。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纸张增湿设备为了与造纸前序工艺进行结合,采用了上方增湿的增湿方式,即包括一处于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内设置增湿上仓和加热上仓,增湿上仓内通过喷口通入蒸汽,蒸汽优选为0.05~0.08MPa、150℃饱和蒸汽,蒸汽气压较低,很容易满足;蒸汽由增湿上仓的下端通入上增湿室并填充满整个上增湿室,纸张由设备进纸端至出纸端整个过程均与上增湿室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达到充分增湿的效果;而同时,上增湿箱内的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上增湿室顶板通过加热上仓进行预热,保证温度在60~70℃之间,上增湿室内的增湿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克服蒸汽冷凝成水滴脱落到纸上破坏纸品质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增湿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上增湿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上增湿箱和下增湿箱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包括了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具体是上增湿箱2通过挂架11固定在机架1上,而下增湿箱3通过升降汽缸12设置在机架1上(即可上下移动调节)。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的方向相向设置,而辊轴传输的纸张8处于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之间并紧贴着上增湿箱2的箱底。
上增湿箱2与纸张8之间构成上增湿室4,上增湿箱2的内部设有多个增湿上仓21和5个加热上仓。多个增湿上仓21沿与纸张8的输送的垂直方向呈一字形规则排布,即直线排列在上增湿箱2的宽度方向上,每个增湿上仓21宽度为150mm;每个增湿上仓21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4之间相通,具体是增湿上仓21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该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下端部与上增湿室4相通,而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下端部上还设有上蒸汽孔板23,上蒸汽孔板23有利于将蒸汽分布均匀,提高增湿效果。每个增湿上仓21内设有上蒸汽喷口24,上蒸汽喷口24与上增湿蒸汽管道25相通,且每个上蒸汽喷口24之前的管道上还设有蒸汽调节阀26。上蒸汽喷口24的喷口方向朝向增湿上仓21的上方,上蒸汽喷口24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27,上蒸汽反射板27呈开口朝下的圆弧形,上蒸汽喷口24朝向上蒸汽反射板27的圆弧形开口,上蒸汽反射板27有利于蒸汽分布均匀。上蒸汽反射板27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28,水汽分离板28呈开口朝下的圆弧形,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上端部朝向水汽分离板28的圆弧形开口,水汽分离板28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通道直径,即水汽分离板28整体遮掩住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上端开口;水汽分离板28下方的增湿上仓21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29,通过圆弧形的水汽分离板28有利于冷凝水沿其表面流动并从其两侧滴落至增湿上仓21底部后由增湿上仓排水管29排出。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板20,蒸汽导流板20的上端部超出增湿上仓排水管29的高度,蒸汽导流板20的上端部阻止增湿上仓21底部的冷凝水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滴落至纸张8上。
5个加热上仓均为蒸汽压力仓,其上均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5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41,5个加热上仓沿着纸张8的输送方向依次具体分为前风道加热上仓2a、前箱体加热上仓2b、增湿口加热上仓2c、后箱体加热上仓2d和后风道加热上仓2e。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2b与后箱体加热上仓2d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两侧的蒸汽导流板20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2b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2d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2c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
使用时,一方面,将经过处理的增湿蒸汽0.05~0.08Mpa,150℃的低温低压蒸汽通入上增湿蒸汽管道25,打开蒸汽调节阀26后,蒸汽由上蒸汽喷口24喷入增湿上仓21内;上蒸汽喷口24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至上蒸汽反射板27,由上蒸汽反射板27向两侧反射,使蒸汽分布均匀;当增湿上仓21上方的蒸汽饱和之后,蒸汽逐渐往下压并绕过水汽分离板28、蒸汽导流板20上端部并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下端排出、流入上增湿室4内并具有一定的初始动能;流入上增湿室4内的蒸汽一部分直接与纸张8接触并被吸收,另一部分的蒸汽流向上增湿室4的前部与后部,并将上增湿室4内多余的其他气体挤出。另一方面,通过蒸汽进口向各个加热上仓内通入0.2MPA,150℃的低温蒸汽,低温蒸汽对加热上仓进行加热,加热上仓的侧壁温度保持在60℃~70℃,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特别是增湿口加热上仓2c处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两侧的蒸汽导流板20分别由其两侧的前箱体加热上仓2b和后箱体加热上仓2d进行加热,保证了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的蒸汽不会遇冷凝结成水滴。因此,设备在开启时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当预热完成后上增湿室顶板41的温度保持在60℃~70℃,且上增湿室4内的蒸汽保持在120~140℃,蒸汽不会在上增湿室顶板41表面冷凝成水滴,通入纸张8,纸张8由上增湿室4的进口处就与增湿蒸汽接触,增加了增湿时间,整体增湿效果好。
下增湿箱3与纸张8之间构成下增湿室5,上增湿室4和下增湿室5组合构成增湿室,下增湿箱3的内部设有多个增湿下仓31和5个加热下仓,多个增湿下仓31沿与纸张8的输送的垂直方向呈一字形规则排布,即直线排列在下增湿箱3的宽度方向上,每个增湿下仓31宽度为150mm;多个增湿下仓31的上端均与下增湿室5之间相通,具体是增湿下仓31的上端设有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的上端部设有下蒸汽孔板33,增湿下仓31通过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与下增湿室5相通;每个增湿下仓31内设有与下增湿蒸汽管道35相通的下蒸汽喷口34;下蒸汽喷口34的喷口方向朝下,增湿下仓31上设有下蒸汽反射板36,下蒸汽反射板36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34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36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31的底部还设有增湿下仓排水管37。
5个加热下仓均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5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42,5个加热下仓沿纸张8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下仓3a、前箱体加热下仓3b、增湿口加热下仓3c、后箱体加热下仓3d和后风道加热下仓3e。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3b与后箱体加热下仓3d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3c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内。
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61和上箱后风道62,上箱前风道61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2a和前箱体加热上仓2b之间,上箱后风道62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2d和后风道加热上仓2e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63和下箱后风道64,下箱前风道63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3a和前箱体加热下仓3b之间,下箱后风道64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3d和后风道加热下仓3e之间。前风道和后风道是为了将增湿室内多余的蒸汽排出,但是,在通入前风道和后风道时,很容易产生风道口蒸汽冷凝成水,水滴回流滴落到纸张上的现象,因此需要将通往前风道和后风道的蒸汽通道设置在两个加热仓之间,防止水滴形成。
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造纸机的前工序的限定,对于纸张8的加工主要集中在纸张8的正面上,因此该设备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是上增湿箱2,即可以上增湿箱2单独投入生产,但是要求在于纸机抄纸速度较慢,小于200米/分钟,且纸张8本身吸湿能力较强,纸张8对于反面的平滑度要求不高,如家具外侧的装饰纸。而如果纸机抄纸速度较快,大于200米/分钟或纸种要求增湿量大或纸张8在前道工序已经施胶不易增湿或要求控制纸张8两面平滑度差值小、纸张8定量高的纸种时,需要双箱生产,此时需要通过升降汽缸12将下增湿箱3提升与上增湿箱2相抵,上下两箱闭合密封,辊轴传输的纸张8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此时蒸汽可以完全覆盖整张纸张8,增湿效果非常好。而需要指出的是,下增湿箱3与上增湿箱2的结构、原理及工作方式大致相同,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蒸汽的走向可以通过结构进行限定如上浮或下沉,而冷凝水则只会往下流,因此下增湿箱3上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8上的现象,不需要安装水汽分离板28和蒸汽导流板20;但是,下增湿箱3存在的不足在于背景技术中提及的上浮蒸汽的气体流向是无法控制的,增湿效果差、增湿不均匀,因此不可下增湿箱3单独增湿。不过,虽然下增湿箱3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8上的现象,但是下增湿箱3箱体温度如果较低会影响下增湿室5内的增湿蒸汽的温度,实践中得出增湿蒸汽的最优温度为120~140℃,低于该温度纸张8的增湿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下增湿箱3设置多个加热下仓对于箱体以及下增湿室底板42进行加热也是必须的。
上述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与本申请之前申请的CN103924474A其增湿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形象的比喻是先申请的是“吹气”增湿,通过喷口喷出具有一定初始速度的蒸汽;而本申请的是“哈气”增湿,通过喷口喷出的气体充斥满整个增湿箱,再进行纸张增湿;通过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生产的纸张8表面致密度和印刷效果均大幅度提高,并且解决平整性问题、防止翘曲。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      将造纸厂使用的0.6~0.8MPa、200~230℃蒸汽进行降温降压到0.2MPa、150℃,并通入一分气罐中;
2.      将分气罐内的蒸汽分别通入加热上仓和加热下仓内,由加热上仓和加热下仓对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进行加热,特别是上增湿室顶板41和下增湿室底板42需要保持温度在60~70℃;
3.      将分气罐内的蒸汽经过压力控制装置降为0.05~0.08Mpa、150℃后通入增湿上仓21和增湿下仓31;
4.      0.05~0.08Mpa、150℃的蒸汽在增湿上仓21或增湿下仓31内再次微压力蒸汽(并排除液态水)由孔板的孔吹向增湿室,通入纸张,在增湿室内实现增湿;
5.      增湿完多余的气体由增湿室的前后两端通入上箱前风道、上箱后风道、下箱前风道和上箱后风道内排出。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53238A43申请公布日20141119CN104153238A21申请号201410387465722申请日20140807D21G7/0020060171申请人浙江汉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地址31000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B区505室72发明人黄雨辰王小君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4代理人王晓峰54发明名称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57摘要本发明涉及造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

2、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该纸张增湿设备的增湿效果好,同时一方面克服了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对于初始蒸汽气压的使用标准。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53238ACN104153238A1/2页21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

3、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上蒸汽喷口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水汽分离板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通道直径,水汽分离板下方的增湿上仓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板,蒸汽导流板的上端部高于增湿上仓排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内的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上,。

4、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上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向的圆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上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上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所述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与后箱体加热上仓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增湿设备还包括与上增湿箱相向设置的下增。

5、湿箱;下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下增湿室,所述下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内设有下蒸汽反射板、增湿下仓排水管以及与下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下蒸汽喷口,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下,下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排水管处于增湿下仓的底部;所述增湿下仓的上端设有与下增湿室之间相通的增湿下仓出气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增湿箱内还设置有多个加热下仓,多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所述加热下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下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

6、加热下仓、前箱体加热下仓、增湿口加热下仓、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与后箱体加热下仓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内。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沿与纸张的输送的垂直方向规则排布,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的宽度为150MM。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组合构成增湿室,辊轴传输的纸张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和上箱后风道,上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

7、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和前箱体加热上仓之间,上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和下箱后风权利要求书CN104153238A2/2页3道,下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和前箱体加热下仓之间,下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4153238A1/6页4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造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造纸机依次包括如下结构上浆系统流浆箱网部压榨部干燥部压光机卷纸机。但是,通过干燥部。

8、进行干燥、压光所制得的纸张的质量指标“平滑度”与“透气度”、“紧度”之间相互制约,纸张的整体质量无法保证。因此有人设想在干燥之前通过压光机进行压光,但是实践中会发现这种半湿压光根本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纸张在干燥之前整体均是湿的,包括内部和表面,此时进行压光,纸张没有成型会粘附在压光辊上。0003针对于上述纸张成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申请人于日前提交了一份CN103924474A的专利申请,在该先申请中,申请人提供一种上方增湿的纸张增湿设备,该纸张增湿设备将喷嘴设置在纸张上方,并采用了新型的喷射方式,即第一喷嘴喷出带有初始动能的蒸汽沿导流板向前并向下引导流动,结合导流板沿着纸张输送方向逐渐靠近纸张。

9、的特点,使得纸张增湿均匀,采用该增湿设备加工后的纸张表面致密度、印刷效果均大大提升,解决平整性问题、防止翘曲。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在先申请的纸张增湿设备存在着条件上的限制,具体是该纸张增湿设备采用喷嘴方式,对于蒸汽气压具有一定的使用标准,当低于该蒸汽气压标准值时喷嘴内的蒸汽无法正常喷出并产生水滴导致无法进行纸张增湿。0004针对于蒸汽气压的问题,其解决方法是造纸厂提供气压足够的蒸汽,但是现在许多造纸厂并不是自己供汽,多数是由园区供汽,而园区方为了中和各种企业的需求,其蒸汽气压存在无法满足该增湿设备的蒸汽气压标准的可能;同时,也存在着有些造纸厂按自身造纸机的蒸汽需要在蒸汽输送进厂时即对蒸汽进。

10、行了降温降压处理的可能性。因此,综合上述问题以及先申请中提及的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本申请人通过研究、改造产生本申请的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发明内容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张增湿设备,该纸张增湿设备的增湿效果好,同时一方面克服了上方增湿所遇的蒸汽冷凝成水滴,滴落至纸张上破坏纸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对于初始蒸汽气压的使用标准。0006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述增湿设备至少包括处在辊轴传输的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上增湿室;所述上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上仓和多个加热上仓,。

11、增湿上仓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之间相通,增湿上仓内设有与上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上蒸汽喷口;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0007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上蒸汽喷口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水汽分离板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通道直径,水汽分离板下方的增湿上仓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增湿上仓出气通道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说明书CN104153238A2/6页5板,蒸汽导流板的上端部高于增湿上仓排水管。当上蒸汽喷口喷出的蒸汽使得增湿上仓上方的蒸汽饱和之后,蒸汽逐渐往下压并绕过水汽分离板、蒸汽导流板上端部并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下端排出,而此过程中冷凝所产生的滴。

12、水由水汽分离板挡住,并沿其两侧滴落至增湿上仓底部后由增湿上仓排水管排出,水汽分离板和蒸汽导流板上端部有效的阻止蒸汽所产生的冷凝水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滴落至纸张上。0008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内的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上,上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上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向的圆弧形。上蒸汽喷口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至圆弧形的上蒸汽反射板,由上蒸汽反射板向两侧反射,使蒸汽分布均匀。0009作为优选,所述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上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上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所述增湿上仓出。

13、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与后箱体加热上仓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加热上仓为蒸汽压力仓,即通过通入蒸汽的耐压容器仓体,该加热上仓又可细分为前风道加热上仓、前箱体加热上仓、增湿口加热上仓、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使用时,通过蒸汽进口向各个加热上仓内通入02MPA,150的低温蒸汽,低温蒸汽对加热上仓进行加热,加热上仓的各个侧壁温度保持在6070,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特别是增湿口加热上仓处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增湿上仓出气通道两侧的蒸汽导流板分别由其两侧的前箱体加热上仓和后箱体加热。

14、上仓进行加热,保证了增湿上仓出气通道内的蒸汽不会遇冷凝结成水滴。0010作为优选,该增湿设备还包括与上增湿箱相向设置的下增湿箱;下增湿箱与纸张之间构成下增湿室,所述下增湿箱的内部设有增湿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内设有下蒸汽反射板、增湿下仓排水管以及与下增湿蒸汽管道相通的下蒸汽喷口,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下,下蒸汽反射板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排水管处于增湿下仓的底部;所述增湿下仓的上端设有与下增湿室之间相通的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造纸机的前工序的限定,对于纸张的加工主要集中在纸张的正面上,因此该设备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是上增湿箱,即可以。

15、上增湿箱单独投入生产,但是要求在于纸机抄纸速度较慢,小于200米/分钟,且纸张本身吸湿能力较强,纸张对于反面的平滑度要求不高,如家具外侧的装饰纸。而如果纸机抄纸速度较快,大于200米/分钟或纸种要求增湿量大或纸张在前道工序已经施胶不易增湿或要求控制纸张两面平滑度差值小、纸张定量高的纸种时,需要双箱生产,即上下两箱体闭合同时增湿,此时蒸汽可以完全覆盖整张纸张,增湿效果非常好。而需要指出的是,下增湿箱与上增湿箱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蒸汽的走向可以通过结构进行限定如上浮或下沉,而冷凝水则只会往下流,因此下增湿箱上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上的现象,不需要安装水汽分离板和蒸汽导流板;但是,下增湿箱存在的不足在于。

16、上浮蒸汽的气体流向是无法控制,导致下方增湿的增湿效果差、增湿不均匀,因此不可下增湿箱单独增湿。0011作为优选,所述下增湿箱内还设置有多个加热下仓,多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所述加热下仓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多个加热下仓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下仓、前箱体加热下仓、增湿口说明书CN104153238A3/6页6加热下仓、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所述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与后箱体加热下仓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内。虽然,下增湿箱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上的现象,但是下增湿箱箱体温度如果较低会影响下增湿室内。

17、的增湿蒸汽的温度,实践中得出增湿蒸汽的最优温度为120140,低于该温度纸张的增湿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下增湿箱设置多个加热下仓也是必须的。0012作为优选,所述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沿与纸张的输送的垂直方向规则排布,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的宽度为150MM。每个增湿上仓和增湿下仓均具有蒸汽喷口进行增湿,上述结构即每隔150MM设置上下两个蒸汽喷口,对纸张进行点喷增湿,多余的蒸汽则沿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流动,排除增湿室内的其他气体,提高增湿效果。0013作为优选,所述上增湿室和下增湿室组合构成增湿室,辊轴传输的纸张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0014作为优选,所述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和上。

18、箱后风道,上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和前箱体加热上仓之间,上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和后风道加热上仓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和下箱后风道,下箱前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和前箱体加热下仓之间,下箱后风道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和后风道加热下仓之间。前风道和后风道是为了将溢出增湿室的蒸汽排出,但是,在通入前风道和后风道时,很容易产生风道口蒸汽冷凝成水,水滴回流滴落到纸张上的现象,因此需要将通往前风道和后风道的蒸汽通道设置在两个加热仓之间,防止水滴形成。0015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纸张增湿设。

19、备为了与造纸前序工艺进行结合,采用了上方增湿的增湿方式,即包括一处于纸张上方的上增湿箱,上增湿箱内设置增湿上仓和加热上仓,增湿上仓内通过喷口通入蒸汽,蒸汽优选为005008MPA、150饱和蒸汽,蒸汽气压较低,很容易满足;蒸汽由增湿上仓的下端通入上增湿室并填充满整个上增湿室,纸张由设备进纸端至出纸端整个过程均与上增湿室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达到充分增湿的效果;而同时,上增湿箱内的多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上增湿室顶板通过加热上仓进行预热,保证温度在6070之间,上增湿室内的增湿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克服蒸汽冷凝成水滴脱落到纸上破坏纸品质量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0016图1为。

20、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上增湿箱的结构示意图一。0018图3为上增湿箱的结构示意图二。0019图4为上增湿箱和下增湿箱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21如图14所示的一种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包括了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具体是上增湿箱2通过挂架11固定在机架1上,而下增湿箱3通过升降汽缸12设置在机架1上(即可上下移动调节)。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的方向说明书CN104153238A4/6页7相向设置,而辊轴传输的纸张8处于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之间并紧贴着上增湿箱2的箱底。0022上增湿箱。

21、2与纸张8之间构成上增湿室4,上增湿箱2的内部设有多个增湿上仓21和5个加热上仓。多个增湿上仓21沿与纸张8的输送的垂直方向呈一字形规则排布,即直线排列在上增湿箱2的宽度方向上,每个增湿上仓21宽度为150MM;每个增湿上仓21的下端均与上增湿室4之间相通,具体是增湿上仓21的下端设有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该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下端部与上增湿室4相通,而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下端部上还设有上蒸汽孔板23,上蒸汽孔板23有利于将蒸汽分布均匀,提高增湿效果。每个增湿上仓21内设有上蒸汽喷口24,上蒸汽喷口24与上增湿蒸汽管道25相通,且每个上蒸汽喷口24之前的管道上还设有蒸汽调节阀26。上蒸汽。

22、喷口24的喷口方向朝向增湿上仓21的上方,上蒸汽喷口24的喷口方向上设有上蒸汽反射板27,上蒸汽反射板27呈开口朝下的圆弧形,上蒸汽喷口24朝向上蒸汽反射板27的圆弧形开口,上蒸汽反射板27有利于蒸汽分布均匀。上蒸汽反射板27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之间设有水汽分离板28,水汽分离板28呈开口朝下的圆弧形,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上端部朝向水汽分离板28的圆弧形开口,水汽分离板28的长度大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通道直径,即水汽分离板28整体遮掩住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上端开口;水汽分离板28下方的增湿上仓21内设有增湿上仓排水管29,通过圆弧形的水汽分离板28有利于冷凝水沿其表面流动并从其两侧滴。

23、落至增湿上仓21底部后由增湿上仓排水管29排出。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的两侧设有蒸汽导流板20,蒸汽导流板20的上端部超出增湿上仓排水管29的高度,蒸汽导流板20的上端部阻止增湿上仓21底部的冷凝水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滴落至纸张8上。00235个加热上仓均为蒸汽压力仓,其上均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5个加热上仓的下侧面板组合构成上增湿室顶板41,5个加热上仓沿着纸张8的输送方向依次具体分为前风道加热上仓2A、前箱体加热上仓2B、增湿口加热上仓2C、后箱体加热上仓2D和后风道加热上仓2E。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处于前箱体加热上仓2B与后箱体加热上仓2D之间,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两侧的蒸汽导。

24、流板20分别为前箱体加热上仓2B的侧板和后箱体加热上仓2D的侧板;增湿口加热上仓2C设置在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0024使用时,一方面,将经过处理的增湿蒸汽005008MPA,150的低温低压蒸汽通入上增湿蒸汽管道25,打开蒸汽调节阀26后,蒸汽由上蒸汽喷口24喷入增湿上仓21内;上蒸汽喷口24喷出的蒸汽首先喷射至上蒸汽反射板27,由上蒸汽反射板27向两侧反射,使蒸汽分布均匀;当增湿上仓21上方的蒸汽饱和之后,蒸汽逐渐往下压并绕过水汽分离板28、蒸汽导流板20上端部并由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下端排出、流入上增湿室4内并具有一定的初始动能;流入上增湿室4内的蒸汽一部分直接与纸张8接触并被吸收,另。

25、一部分的蒸汽流向上增湿室4的前部与后部,并将上增湿室4内多余的其他气体挤出。另一方面,通过蒸汽进口向各个加热上仓内通入02MPA,150的低温蒸汽,低温蒸汽对加热上仓进行加热,加热上仓的侧壁温度保持在6070,蒸汽不会在其表面冷凝成水滴。特别是增湿口加热上仓2C处于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两侧的蒸汽导流板20分别由其两侧的前箱体加热上仓2B和后箱体加热上仓2D进行加热,保证了增湿上仓出气通道22内的蒸汽不会遇冷凝结成水滴。因此,设备在开启时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当预热完成后上增湿室顶板41的温度保持在6070,且上增湿室4内的蒸汽保持在120说明书CN104153238A5/。

26、6页8140,蒸汽不会在上增湿室顶板41表面冷凝成水滴,通入纸张8,纸张8由上增湿室4的进口处就与增湿蒸汽接触,增加了增湿时间,整体增湿效果好。0025下增湿箱3与纸张8之间构成下增湿室5,上增湿室4和下增湿室5组合构成增湿室,下增湿箱3的内部设有多个增湿下仓31和5个加热下仓,多个增湿下仓31沿与纸张8的输送的垂直方向呈一字形规则排布,即直线排列在下增湿箱3的宽度方向上,每个增湿下仓31宽度为150MM;多个增湿下仓31的上端均与下增湿室5之间相通,具体是增湿下仓31的上端设有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的上端部设有下蒸汽孔板33,增湿下仓31通过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与下增湿室。

27、5相通;每个增湿下仓31内设有与下增湿蒸汽管道35相通的下蒸汽喷口34;下蒸汽喷口34的喷口方向朝下,增湿下仓31上设有下蒸汽反射板36,下蒸汽反射板36呈开口朝上的圆弧形,下蒸汽喷口34的喷口方向朝向下蒸汽反射板36的圆弧形开口,增湿下仓31的底部还设有增湿下仓排水管37。00265个加热下仓均为蒸汽压力仓,加热下仓上设有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排水口;5个加热下仓的上侧面板组合构成下增湿室底板42,5个加热下仓沿纸张8的输送方向依次为前风道加热下仓3A、前箱体加热下仓3B、增湿口加热下仓3C、后箱体加热下仓3D和后风道加热下仓3E。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处于前箱体加热下仓3B与后箱体加热下仓3D。

28、之间,增湿口加热下仓3C设置在增湿下仓出气通道32内。0027上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上箱前风道61和上箱后风道62,上箱前风道61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上仓2A和前箱体加热上仓2B之间,上箱后风道62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上仓2D和后风道加热上仓2E之间;下増湿箱上设有与增湿室相通的下箱前风道63和下箱后风道64,下箱前风道63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前风道加热下仓3A和前箱体加热下仓3B之间,下箱后风道64与增湿室之间的蒸汽通道处于后箱体加热下仓3D和后风道加热下仓3E之间。前风道和后风道是为了将增湿室内多余的蒸汽排出,但是,在通入前风道和后风道时,很容易。

29、产生风道口蒸汽冷凝成水,水滴回流滴落到纸张上的现象,因此需要将通往前风道和后风道的蒸汽通道设置在两个加热仓之间,防止水滴形成。0028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造纸机的前工序的限定,对于纸张8的加工主要集中在纸张8的正面上,因此该设备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是上增湿箱2,即可以上增湿箱2单独投入生产,但是要求在于纸机抄纸速度较慢,小于200米/分钟,且纸张8本身吸湿能力较强,纸张8对于反面的平滑度要求不高,如家具外侧的装饰纸。而如果纸机抄纸速度较快,大于200米/分钟或纸种要求增湿量大或纸张8在前道工序已经施胶不易增湿或要求控制纸张8两面平滑度差值小、纸张8定量高的纸种时,需要双箱生产,此时需要通过升降汽缸1。

30、2将下增湿箱3提升与上增湿箱2相抵,上下两箱闭合密封,辊轴传输的纸张8处于增湿室上下方向的中间处;此时蒸汽可以完全覆盖整张纸张8,增湿效果非常好。而需要指出的是,下增湿箱3与上增湿箱2的结构、原理及工作方式大致相同,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蒸汽的走向可以通过结构进行限定如上浮或下沉,而冷凝水则只会往下流,因此下增湿箱3上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8上的现象,不需要安装水汽分离板28和蒸汽导流板20;但是,下增湿箱3存在的不足在于背景技术中提及的上浮蒸汽的气体流向是无法控制的,增湿效果差、增湿不均匀,因此不可下增湿箱3单独增湿。不过,虽然下增湿箱3不存在水滴脱落纸张8上的现象,但是下增湿箱3箱体温度如果较低。

31、会影响下增湿室5内的增湿蒸汽的温度,实践中得出增湿说明书CN104153238A6/6页9蒸汽的最优温度为120140,低于该温度纸张8的增湿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下增湿箱3设置多个加热下仓对于箱体以及下增湿室底板42进行加热也是必须的。0029上述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与本申请之前申请的CN103924474A其增湿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形象的比喻是先申请的是“吹气”增湿,通过喷口喷出具有一定初始速度的蒸汽;而本申请的是“哈气”增湿,通过喷口喷出的气体充斥满整个增湿箱,再进行纸张增湿;通过扩散性纸张增湿设备所生产的纸张8表面致密度和印刷效果均大幅度提高,并且解决平整性问题、防止翘曲。其具体的步骤。

32、如下1将造纸厂使用的0608MPA、200230蒸汽进行降温降压到02MPA、150,并通入一分气罐中;2将分气罐内的蒸汽分别通入加热上仓和加热下仓内,由加热上仓和加热下仓对上增湿箱2和下增湿箱3进行加热,特别是上增湿室顶板41和下增湿室底板42需要保持温度在6070;3将分气罐内的蒸汽经过压力控制装置降为005008MPA、150后通入增湿上仓21和增湿下仓31;4005008MPA、150的蒸汽在增湿上仓21或增湿下仓31内再次微压力蒸汽(并排除液态水)由孔板的孔吹向增湿室,通入纸张,在增湿室内实现增湿;5增湿完多余的气体由增湿室的前后两端通入上箱前风道、上箱后风道、下箱前风道和上箱后风道内排出。说明书CN104153238A1/3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53238A102/3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53238A113/3页1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53238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造纸;纤维素的生产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