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

上传人:徐敬 文档编号:8512522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0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187160.0

申请日:

20170228

公开号:

CN207085069U

公开日:

201803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36/04

主分类号:

A61M36/04

申请人:

武汉大学

发明人:

张俊,谢丛华,钟亚华,刘晖

地址: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

优先权:

CN201720187160U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胡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包括壳体和放射源,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弹性支腿,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外力消除时,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生物可降解层逐渐被降解。当生物可降解层完全降解后,施加于弹性支腿上的外力消除,弹性支腿弹起张开,其自由端插入肿瘤组织,使得放射性粒子被固定,从而避免了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权利要求书

1.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包括壳体和放射源,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弹性支腿,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外力消除时,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2.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包括壳体和放射源,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凹槽,凹槽内置弹性支腿,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凹槽内;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压力消除时,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具体为: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该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具体为: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底部固定于凹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腿,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其右端与壳体固定,其左端为自由端;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其左端与壳体固定,其右端为自由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所述的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同时,所述的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肿瘤的放射性粒子,尤其是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背景技术

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持续释放出射线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性粒子。现在临床运用的是一种被称为碘125的物质。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粒子植入现在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科、外科、内科、五官科、妇科等,已成为实体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相比与外照射,其成本低廉、设备简单、医务人员受到放射沾污的危险极小。然而植入肿瘤内的粒子往往由于肌肉运动而发生位置移动,导致剂量的分布改变,这不仅会造成肿瘤靶区剂量不足、正常组织超量的后果。更有甚者,有些植入体内的放射性粒子,在其放射性活度还没有完全衰竭之前,由于肌肉运动,自行蠕动到体外,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放射性粒子进行防脱落设计,并提供了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包括壳体和放射源,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弹性支腿,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外力消除时,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具体为: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该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腿,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其右端与壳体固定,其左端为自由端;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其左端与壳体固定,其右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的,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同时,所述的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二、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包括壳体和放射源,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凹槽,凹槽内置弹性支腿,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凹槽内;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压力消除时,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具体为: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该底部固定于凹槽内。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腿,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其右端与壳体固定,其左端为自由端;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其左端与壳体固定,其右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的,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同时,所述的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生物可降解层逐渐被降解。当生物可降解层完全降解后,施加于弹性支腿上的外力消除,弹性支腿弹起张开,见图4~5,其自由端插入肿瘤组织,使得放射性粒子被固定,从而避免了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可避免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2)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合工业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整体外观图;

图2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平面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支腿未张开时壳体的外观图;

图4为实施例中支腿张开时壳体的外观图;

图5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弹性支腿的固定示意图。

图中,1-放射源,11-银棒,12-放射性同位素层,2-壳体,21-凹槽,22-弹性支腿,23-底部,3-生物可降解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见图1~5,本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包括放射源(1)、壳体(2)和生物可降解层(3),放射源(2)密封于壳体(1)内,壳体(2)外表面设有若干凹槽(21),凹槽(21)内置弹性支腿(22),弹性支腿(22)和凹槽(21)尺寸匹配。弹性支腿(22)一端与壳体(2)固定,其另一端为自由端。生物可降解层(3)包覆壳体(2),对弹性支腿(22)施加外力,以将弹性支腿(22)压至凹槽(21)内。放射源(2)包含放射性同位素,用来产生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为碘125、钯103、铱192等。

本实施例中,壳体(1)和弹性支腿(22)均采用钛合金,放射源(2)由银棒(11)和包裹银棒的放射性同位素层(12)组成。放射性同位素层可采用碘125层、钯103层、铱192层等,但不限于此。生物可降解层(3)可选用胶原、明胶、纤维素、聚乙交酯PGA、聚丙交酯PLA、聚乙丙交酯PGLA等材料,但不限于此。

为了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可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为了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可在壳体(2)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腿(22),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22),其右端与壳体(2)固定,其左端为自由端。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22),其左端与壳体(2)固定,其右端为自由端。弹性支腿(22)总数量优选为6~12。左部和右部的弹性支腿(22)均绕壳体(2)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下面将提供弹性支腿(22)的两种具体实现方式。

制作放射性粒子的外壳(2)时,对外壳(2)直接进行切割来获得凹槽(21)和弹性支腿(22)。通过外力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折成向外张开的形态,即弹性支腿(22)的初始形态。之后,利用生物可降解层(3)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压至凹槽(21)内。待生物可降解层(3)完全降解后,弹性支腿(22)从凹槽(21)弹出,恢复初始形态。

图6为弹性支腿(22)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图为弹性支腿(22)的侧视图,其非自由端连接一底部(23),该底部(23)自弹性支腿(22)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将该底部(23)固定于壳体(2)上或凹槽(21)内,从而实现弹性支腿(22)的非自由端固定于壳体(2)上。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187160.0 (22)申请日 2017.02.28 (73)专利权人 武汉大学 地址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武汉大学 (72)发明人 张俊 谢丛华 钟亚华 刘晖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胡艳 (51)Int.Cl. A61M 36/0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 放射性粒子, 包括壳体和放射。

2、源, 放射源密封于 壳体内, 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弹性支腿, 弹 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 其另一端为自由端; 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 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 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 当弹性支腿上所 施外力消除时, 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使用时, 将 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 生物可降解 层逐渐被降解。 当生物可降解层完全降解后, 施 加于弹性支腿上的外力消除, 弹性支腿弹起张 开, 其自由端插入肿瘤组织, 使得放射性粒子被 固定, 从而避免了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7085069 U 2018.03.13 CN 20708506。

3、9 U 1.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包括壳体和放射源, 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 其特征 是: 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弹性支腿, 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 其另一端为自由端; 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 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 当弹性支 腿上所施外力消除时, 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2.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包括壳体和放射源, 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 其特征 是: 所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凹槽, 凹槽内置弹性支腿, 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 其另 一端为自由端; 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 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 凹槽内; 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压力消除。

4、时, 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所述的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所述的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具体为: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 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 该 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所述的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具体为: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 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 底 部固定于凹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

5、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腿,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 其右 端与壳体固定, 其左端为自由端; 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 其左端与壳体固定, 其右端为自由 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所述的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同时, 所述的设于右部的 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其特征是: 所述的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085069 U 2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6、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肿瘤的放射性粒子, 尤其是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 性粒子。 背景技术 0002 粒子植入, 全称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 , 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 让 其持续释放出射线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 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 其核心是放射 性粒子。 现在临床运用的是一种被称为碘125的物质。 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 其中 心附近的射线最强, 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粒子植入现在广泛的应用于肿瘤 科、 外科、 内科、 五官科、 妇科等, 已成为实体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比与外照射, 其成本 低廉、 设备简单、 医务人。

7、员受到放射沾污的危险极小。 然而植入肿瘤内的粒子往往由于肌肉 运动而发生位置移动, 导致剂量的分布改变, 这不仅会造成肿瘤靶区剂量不足、 正常组织超 量的后果。 更有甚者, 有些植入体内的放射性粒子, 在其放射性活度还没有完全衰竭之前, 由于肌肉运动, 自行蠕动到体外,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对放射性粒子进行防脱落设计, 并提供了 一种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包括壳体和放射源, 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 所 述的壳体外表面设。

8、若干弹性支腿, 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 其另一端为自由端; 壳体外 包覆生物可降解层, 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壳体; 当弹性支腿上所 施外力消除时, 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0006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具体为: 0007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 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 成, 该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0008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0009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 腿,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 其右端与壳体固定, 其左端为自由端;。

9、 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 其左 端与壳体固定, 其右端为自由端。 0010 进一步的,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同时, 所述的设于 右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0011 作为优选, 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0012 二、 可自行固定位置的放射性粒子, 包括壳体和放射源, 放射源密封于壳体内, 所 述的壳体外表面设若干凹槽, 凹槽内置弹性支腿, 弹性支腿一端固定于壳体上, 其另一端为 自由端; 壳体外包覆生物可降解层, 以对弹性支腿施加外力使弹性支腿自由端压至凹槽内;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7085069 U 3 当弹性支腿上所施压力消除。

10、时, 弹性支腿自由端弹起。 0013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弹性支腿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0014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通过一底部固定于壳体上, 具体为: 0015 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与一底部连接, 该底部自弹性支腿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 成, 该底部固定于凹槽内。 0016 为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壳体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弹性支 腿,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 其右端与壳体固定, 其左端为自由端; 设于右部的弹性支腿, 其左 端与壳体固定, 其右端为自由端。 0017 进一步的,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同时, 所述的设于 右部的弹性支。

11、腿绕壳体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0018 作为优选, 弹性支腿的总数量为612。 0019 使用时, 将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 生物可降解层逐渐被降解。 当生物 可降解层完全降解后, 施加于弹性支腿上的外力消除, 弹性支腿弹起张开, 见图45, 其自 由端插入肿瘤组织, 使得放射性粒子被固定, 从而避免了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002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0021 (1)可避免放射性粒子的移动和脱落。 0022 (2)成本低廉, 结构简单, 制作方便, 适合工业化。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整体外观图; 0024 图2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平面剖。

12、视图; 0025 图3为实施例中支腿未张开时壳体的外观图; 0026 图4为实施例中支腿张开时壳体的外观图; 0027 图5为实施例中放射性粒子的立体剖视图; 0028 图6为实施例中弹性支腿的固定示意图。 0029 图中, 1-放射源, 11-银棒, 12-放射性同位素层, 2-壳体, 21-凹槽, 22-弹性支腿, 23-底部, 3-生物可降解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放射性粒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1 见图15, 本实施例中, 放射性粒子包括放射源(1)、 壳体(2)和生物可降解层(3), 放射源(2)密封于壳体(1)内, 壳体(2)外表面。

13、设有若干凹槽(21), 凹槽(21)内置弹性支腿 (22), 弹性支腿(22)和凹槽(21)尺寸匹配。 弹性支腿(22)一端与壳体(2)固定, 其另一端为 自由端。 生物可降解层(3)包覆壳体(2), 对弹性支腿(22)施加外力, 以将弹性支腿(22)压至 凹槽(21)内。 放射源(2)包含放射性同位素, 用来产生放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为碘125、 钯103、 铱192等。 0032 本实施例中, 壳体(1)和弹性支腿(22)均采用钛合金, 放射源(2)由银棒(11)和包 裹银棒的放射性同位素层(12)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层可采用碘125层、 钯103层、 铱192层等, 但不限于此。 生。

14、物可降解层(3)可选用胶原、 明胶、 纤维素、 聚乙交酯PGA、 聚丙交酯PLA、 聚乙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7085069 U 4 丙交酯PGLA等材料, 但不限于此。 0033 为了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可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设为尖端。 0034 为了获得稳定的固定效果, 可在壳体(2)外表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相同数量 的弹性支腿(22), 设于左部的弹性支腿(22), 其右端与壳体(2)固定, 其左端为自由端。 设于 右部的弹性支腿(22), 其左端与壳体(2)固定, 其右端为自由端。 弹性支腿(22)总数量优选 为612。 左部和右部的弹性支腿(22)均绕壳体。

15、(2)的纵向中心轴均匀分布。 0035 下面将提供弹性支腿(22)的两种具体实现方式。 0036 制作放射性粒子的外壳(2)时, 对外壳(2)直接进行切割来获得凹槽(21)和弹性支 腿(22)。 通过外力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折成向外张开的形态, 即弹性支腿(22)的初始 形态。 之后, 利用生物可降解层(3)将弹性支腿(22)的自由端压至凹槽(21)内。 待生物可降 解层(3)完全降解后, 弹性支腿(22)从凹槽(21)弹出, 恢复初始形态。 0037 图6为弹性支腿(22)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该图为弹性支腿(22)的侧视图, 其非 自由端连接一底部(23), 该底部(23)自弹性支腿(22)的非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 将该底部 (23)固定于壳体(2)上或凹槽(21)内, 从而实现弹性支腿(22)的非自由端固定于壳体(2) 上。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085069 U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7085069 U 6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7085069 U 7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7085069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