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引流固定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引流固定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533719.0 (22)申请日 2017.05.15 (73)专利权人 冯一丁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 业园区红棉路2号松湖花园18栋二单 元204 (72)发明人 冯一丁 冯清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316 代理人 赵永伟 (51)Int.Cl. A61M 25/02(2006.01) A61M 1/00(2006.01) A61G 7/05(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
2、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包 括固定夹、 第一和第二支撑杆、 第一和第二挂座、 标尺、 引流瓶、 旋转基座、 旋转安装座、 对位指示 灯、 角度盘及指针, 第一支撑杆固定于固定夹上, 第二支撑杆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 第一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第二支撑 杆上, 标尺自由转动的枢接于第一挂座上; 第二 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上, 引流瓶 可拆卸的设于第二挂座上; 旋转基座呈位置可调 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上, 旋转安装座绕标尺的轴 心线可转动调整的设于旋转基座上, 对位指示灯 固定于旋转安装座上; 。
3、角度盘垂直于第一水平轴 的固定于第二支撑杆的顶部, 指针绕一第三水平 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上并指示角度盘上 的刻度。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4页 CN 208114908 U 2018.11.20 CN 208114908 U 1.一种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固定夹; 第一支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夹上; 第二支撑杆, 所述第二支撑杆绕一垂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水平轴呈可转动调整的 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 第一挂座, 所述第一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标尺, 所述标尺的顶部绕一平行于所述第一水平轴的第二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所。
4、 述第一挂座上, 所述标尺上具有零刻度线、 位于零刻度线的下方的负刻度线及位于零刻度 线上方的正刻度线; 第二挂座, 所述第二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引流瓶, 所述引流瓶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第二挂座上; 旋转基座, 所述旋转基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旋转安装座, 所述旋转安装座绕所述标尺的轴心线可转动调整的设于所述旋转基座 上; 对位指示灯, 所述对位指示灯沿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径向固定于所述旋转安装座上; 角度盘, 所述角度盘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 且所述角度盘垂直于所述第一水 平轴; 及 指针, 所述指针绕一垂直所述角度盘的第三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所述角度。
5、盘上并 指示所述角度盘上的刻度; 所述旋转基座的顶部形成有环形连接座, 所述环形连接座上形成有环形台阶, 所述旋 转安装座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环形台阶上; 所述环形台阶的顶部沿所述环形台阶的径向向 外凸伸形成有限位凸块, 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避让通道; 所述避让通道远离 于所述限位凸块时, 所述限位凸块阻挡所述限位凸块脱离于所述环形台阶; 所述避让通道 对位于所述限位凸块时, 所述限位凸块可卡入所述避让通道而允许所述旋转安装座脱离于 所述环形台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 二支撑杆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枢接于所述第一水平轴上。 。
6、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枢接座及第二枢接 座, 所述第一枢接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 所述第二枢接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 杆的底部, 所述第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 所述第一枢接座枢接于所述第一水 平轴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挂座上设有第一快拆 夹, 所述第一快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挂座上设有第二快拆 夹, 所述第二快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所述旋转基座上设有第三快拆夹, 所述第三快 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限位导向板, 所述限位 导向板沿平行所述角度盘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所述标尺的下端滑动抵触于所 述限位导向板上。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208114908 U 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台阶的底部向上凸伸 形成有若干沿所述环形台阶的圆周方向间隙开布置的弧形凸块, 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底部开 设有环形凹槽, 所述弧形凸块卡合所述环形凹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凸块的顶部形成有朝 上的第一啮合齿排, 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底形成有朝下。
8、的第二啮合齿排, 所述第一啮合齿排 啮合于所述第二啮合齿排。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208114908 U 3 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在临床上, 脑科危重病人常需行腰大池引流或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血液、 脑 脊液或感染性脑液, 要求引流瓶的引流管口保持在外耳道口平面以上约1015cm, 每小时引 流量约10ml, 以便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 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 引流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引流通畅情况、 保持引流管口恒定的高度及引。
9、流液 性状、 引流量。 该类危重病人多为昏迷状态, 容易并肺部感染、 褥疮、 深静脉栓塞, 按护理常 规, 需要每2小时翻身拍背, 以促进排痰、 防褥疮及深静脉栓塞。 该类患者同时需严密监测中 心静脉压 (CVP) , 将床头摇高约30度左右, 目的是降低颅内压。 0003 其中, 目前脑科病人术后翻身拍背流程如下:(1) 关闭脑室外引流管或腰大池引流 管, 将床头摇平, 翻身拍卖背;(2) 摇高床头约30度左右 (目测, 估计角度) , 重新调整引流瓶 的引流管口高度 (用直角尺度量, 常规高于外耳道平面口约1015cm) , 再开放引流管。 常规 每个患者两小时摇平床头翻身拍背, 每天12。
10、次, 每次用于开关闭引流管及重新调整引流瓶 的引流管口高度的时间3分钟, 每天耗费时间为36分钟, 存在操作复杂及耗费时间长的缺 点。 0004 再者, 目前脑科病人术后测中心静脉压 (CVP) 临床操作流程如下:(1) 测中心静脉 压 (CVP) 时, 首先关闭引流管, 摇平床头, 调整腋中线为零点, 测中心静脉压 (CVP) ;(2) 重新 将床摇高约30度左右 (目测, 估计角度) , 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高度 (用直角尺度量, 常规高于外耳道平面口约1015cm) , 再开放引流管。 假如一个患者每天测中心静脉压 (CVP) 每4小时一次, 则要重复上述操作6次, 则每次用于开关闭。
11、引流管及重新调整引流管高度的 时间4分钟, 每天需耗时18分钟, 合计每一例患者耗费时间54分钟, 也存在操作复杂及耗费 时间长的缺点。 0005 另外, 现有的上述操作还存在以下弊端:(1) 容易忘记关闭引流管, 可能会导致反 流, 增加颅内感染概率; 也容易忘记开放, 增加颅内压, 可能诱发脑疝事件;(2) 床头角度凭 目测, 不准确, 误差大;(3) 直角尺度量中心静脉压 (CVP) 及调整脑室引流瓶的引流管高度也 有不少的误差, 造成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或腋中线的竖直距离调整误差较 大, 颅内压、 中心静脉压 (CVP) 度量不准确。 0006 因此, 急需要一种医用引流固定。
12、装置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该医用引流固定装置操作简 单快捷, 耗时少, 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引流瓶的引流管的操作, 床头摇高角度更为 准确, 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或腋中线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 颅内压、 中心 静脉压 (CVP) 度量更为准确。 说 明 书 1/7 页 4 CN 208114908 U 4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引流固定装置, 包括: 0009 固定夹; 0010 第一支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夹上; 0011 第二支撑杆, 所述第二支撑杆绕一垂。
13、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水平轴呈可转动调 整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 0012 第一挂座, 所述第一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0013 标尺, 所述标尺的顶部绕一平行于所述第一水平轴的第二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 于所述第一挂座上, 所述标尺上具有零刻度线、 位于零刻度线的下方的负刻度线及位于零 刻度线上方的正刻度线; 0014 第二挂座, 所述第二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0015 引流瓶, 所述引流瓶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第二挂座上; 0016 旋转基座, 所述旋转基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0017 旋转安装座, 所述旋转安装座绕所述标尺的轴心线。
14、可转动调整的设于所述旋转基 座上; 0018 对位指示灯, 所述对位指示灯沿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径向固定于所述旋转安装座 上; 0019 角度盘, 所述角度盘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 且所述角度盘垂直于所述第 一水平轴; 及 0020 指针, 所述指针绕一垂直所述角度盘的第三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所述角度盘 上并指示所述角度盘上的刻度。 0021 较佳地, 所述第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枢接于所述 第一水平轴上。 0022 较佳地, 所述医用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枢接座及第二枢接座, 所述第一枢接 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 所述第二枢接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
15、, 所述第 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 所述第一枢接座枢接于所述第一水平轴上。 0023 较佳地, 所述第一挂座上设有第一快拆夹, 所述第一快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第二 支撑杆上。 0024 较佳地, 所述第二挂座上设有第二快拆夹, 所述第二快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 上; 所述旋转基座上设有第三快拆夹, 所述第三快拆夹夹紧固定于所述标尺上。 0025 较佳地, 所述医用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限位导向板, 所述限位导向板沿平行所述 角度盘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所述标尺的下端滑动抵触于所述限位导向板上。 0026 较佳地, 所述旋转基座的顶部形成有环形连接座, 所述环形连接座上形成有环形 。
16、台阶, 所述旋转安装座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环形台阶上。 0027 较佳地, 所述环形台阶的底部向上凸伸形成有若干沿所述环形台阶的圆周方向间 隙开布置的弧形凸块, 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环形凹槽, 所述弧形凸块卡合所述环 形凹槽内。 0028 较佳地, 所述弧形凸块的顶部形成有朝上的第一啮合齿排, 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底 形成有朝下的第二啮合齿排, 所述第一啮合齿排啮合于所述第二啮合齿排。 0029 较佳地, 所述环形台阶的顶部沿所述环形台阶的径向向外凸伸形成有限位凸块, 说 明 书 2/7 页 5 CN 208114908 U 5 所述旋转安装座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避让通道; 所述避让通道远离于所述。
17、限位凸块时, 所述 限位凸块阻挡所述限位凸块脱离于所述环形台阶; 所述避让通道对位于所述限位凸块时, 所述限位凸块可卡入所述避让通道而允许所述旋转安装座脱离于所述环形台阶。 0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的第一支撑杆固定于固定 夹上, 第二支撑杆绕一垂直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水平轴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 上; 第一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第二支撑杆上, 标尺的顶部绕一平行于第一水平 轴的第二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第一挂座上, 标尺上具有零刻度线、 位于零刻度线的下 方的负刻度线及位于零刻度线上方的正刻度线; 第二挂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 上, 引流瓶。
18、可拆卸的设于第二挂座上; 旋转基座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上, 旋转安 装座绕标尺的轴心线可转动调整的设于旋转基座上, 对位指示灯沿旋转安装座的径向固定 于旋转安装座上; 角度盘固定于第二支撑杆的顶部, 且角度盘垂直于第一水平轴, 指针绕一 垂直角度盘的第三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上并指示角度盘上的刻度。 故, 在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时, 只需通过固定夹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 头位置上, 此时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均处于竖直位置, 指针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 至指示角度盘上的0度位置。 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 至观察到指针指示角度盘上所需的角度 位置, 则指示床头。
19、摇高至所需角度。 故, 通过指针和角度盘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 角度, 避免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差, 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 减小误差。 然后, 再将第 二支撑杆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 使得标尺也处于竖直状态, 再调整对位指示灯至引流瓶的 引流管口至所需的距离, 再调整第一挂座在第二支撑杆上的竖直位置, 以调整标尺在第二 支撑杆上的竖直位置, 使得对位指示灯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或腋中线, 通过对位指示灯的 指示, 更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 从而实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 口平面或腋中线至所需的竖直距离, 操作简单, 方便, 且更为快捷, 并使得引流瓶的引流管 口至外耳道。
20、口平面或腋中线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 减少误差。 其中, 当需要医护人员需 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时, 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 因床头的角度 变化较小, 则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 并保持在允许的变 化范围内, 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 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 能够保持颅内压 的相对稳定, 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 情况, 故, 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 开闭引流瓶的引流管, 也不用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 。
21、操 作更为简单快捷, 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 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 通过标尺 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 (CVP) 数值。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引流瓶 的引流管的操作, 避免导致反流, 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 以及避免增加颅内压而诱发脑疝事 件, 减少不良医疗事故。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32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3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的旋转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的旋转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3/7 页 6 CN 20811490。
22、8 U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 件。 0036 请参阅图1至图4,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包括固定夹10、 第一支撑杆 20a、 第二支撑杆20b、 第一挂座30a、 标尺40、 第二挂座30b、 引流瓶50、 旋转基座60、 旋转安装 座70、 对位指示灯80a、 角度盘80b及指针80c, 第一支撑杆20a固定于固定夹10上, 固定夹10 优选为弹簧夹, 结构简单, 使用更为方便, 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支撑杆20b绕一垂直第一支 撑杆20a的第一水平轴91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0a上; 第一。
23、挂座30a呈位置可 调整的夹紧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上, 标尺40的顶部绕一平行于第一水平轴91的第二水平 轴92自由转动的枢接于第一挂座30a上, 标尺40上具有零刻度线、 位于零刻度线的下方的负 刻度线及位于零刻度线上方的正刻度线, 其中, 在本实施例中, 较优是, 测量颅内压及中心 静脉压 (CVP) 的刻度线均位于标尺40的正面, 结构更为简单紧凑。 第二挂座30b呈位置可调 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引流瓶50可拆卸的设于第二挂座30b上, 较优是, 引流瓶50可拆 卸的夹紧固定于第二挂座30b上; 旋转基座60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旋转安 装座70绕标尺40的轴心。
24、线可转动调整的设于旋转基座60上, 对位指示灯80a沿旋转安装座 70的径向固定于旋转安装座70上; 角度盘80b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的顶部, 且角度盘80b垂 直于第一水平轴91, 指针80c绕一垂直角度盘80b的第三水平轴93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 80b上并指示角度盘80b上的刻度。 故,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时, 只需 通过固定夹10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 此时第一支撑杆20a及第二 支撑杆20b均处于竖直位置, 指针80c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80b上的0度位 置。 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 至观察到指针80c指示角度盘80b上所需的。
25、角度位置, 则指示床头 摇高至所需角度。 故, 通过指针80c和角度盘80b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 避免 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差, 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 减小误差。 然后, 再将第二支撑杆 20b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 使得标尺40也处于竖直状态, 对位指示灯80a位于标尺40的零刻 度线上, 再调整对位指示灯80a至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所需的距离, 再调整第一挂座 30a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竖直位置, 以调整标尺40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竖直位置, 使得对 位指示灯80a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或腋中线, 通过对位指示灯80a的指示, 更为方便医护人 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
26、 从而实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或腋中线至 所需的竖直距离, 操作简单, 方便, 且更为快捷, 并使得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 平面或腋中线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 减少误差。 其中, 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 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时, 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 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 则 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 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 内, 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 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 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 稳定, 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 故,。
27、 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 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 也不用重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 离, 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 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 通过 标尺40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 (CVP) 数值。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 说 明 书 4/7 页 7 CN 208114908 U 7 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的操作, 避免导致反流, 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 以及避免增加颅内压而 诱发脑疝事件, 减少不良医疗事故。 具体地, 如下: 0037 其中, 第一水平轴。
28、91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上, 第一支撑杆20a枢接于第一水平轴 91上。 具体地,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枢接座20c及第二枢接座 20d, 第一枢接座20c固定于第一支撑杆20a的顶部, 第二枢接座20d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的 底部, 第一水平轴91固定于第二枢接座20d上, 第一枢接座20c枢接于第一水平轴91上。 以实 现第一水平轴91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上, 第一支撑杆20a枢接于第一水平轴91上的安装结 构, 结构更为牢固可靠。 0038 较优者, 第一挂座30a上设有第一快拆夹94, 第一快拆夹94夹紧固定于第二支撑杆 20b上, 以方便快捷的调整第一挂。
29、座30a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安装位置, 结构更为合理。 且, 第一快拆夹94优选为一体成型于第一挂座30a上, 结构更为牢固可靠。 0039 较优者, 第二挂座30b上设有第二快拆夹95, 第二快拆夹95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以方便快捷的调整第二挂座30b在标尺40上的安装位置, 结构更为合理。 较优是, 挂座上还 形成有挂钩31, 以供挂置医疗器械等, 使用更为方便。 旋转基座60上设有第三快拆夹96, 第 三快拆夹96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以方便快捷的调整旋转基座60在标尺40上的安装位置, 结构更为合理。 0040 较优者,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限位导向板20e。
30、, 限位导向板 20e沿平行角度盘80b的方向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上, 标尺40的下端滑动抵触于限位导向 板20e上, 以导向标尺40摆动方向, 放置标尺40朝靠近第二导向杆的方向摆动, 保障标尺40 能够准确测量使用。 0041 请参阅图3及图4, 在本实施例中, 旋转基座60的顶部形成有环形连接座61, 环形连 接座61上形成有环形台阶62, 旋转安装座70可转动的套设于环形台阶62上, 以实现旋转安 装座70转动调整的设于旋转基座60上的结构。 具体地, 在本实施例中, 环形台阶62的底部向 上凸伸形成有若干沿环形台阶62的圆周方向间隙开布置的弧形凸块63, 旋转安装座70的底 部开设。
31、有环形凹槽71, 弧形凸块63卡合环形凹槽71内, 使得旋转安装座70与环形台阶62的 安装连接结构更为牢固可靠。 较优是, 在本实施例中, 弧形凸块63的顶部形成有朝上的第一 啮合齿排64, 环形凹槽71的槽底形成有朝下的第二啮合齿排72, 第一啮合齿排64啮合于第 二啮合齿排72, 通过第一啮合齿排64啮合于第二啮合齿排72的结构实现旋转安装座70与环 形台阶62之间的定位, 防止旋转安装座70的意外转动, 结构更为合理。 更优是, 在本实施例 中, 环形台阶62的顶部沿环形台阶62的径向向外凸伸形成有限位凸块65, 旋转安装座70的 内侧壁上形成有避让通道73; 避让通道73远离于限位凸。
32、块65时, 限位凸块65阻挡旋转安装 座70脱离于环形台阶62; 避让通道73对位于限位凸块65时, 限位凸块65可卡入避让通道73 而允许旋转安装座70脱离于环形台阶62。 从而方便旋转安装座70的安装或拆卸于环形台阶 62。 且在旋转安装座70转动时, 限位凸块65阻挡于旋转安装座70的顶部, 避免旋转安装座70 脱离于环形台阶62, 结构更为安全可靠。 0042 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0043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时, 只需通过固定夹10夹紧固定于床 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 此时第一支撑杆20a及第二支撑杆20。
33、b均处于竖直位置, 指针80c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80b上的0度位置。 说 明 书 5/7 页 8 CN 208114908 U 8 0044 接着, 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 至观察到指针80c指示角度盘80b上所需的角度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以30度为例, 但并不以此为限, 则指示床头摇高至30度。 0045 然后, 使第二支撑杆20b朝竖直位置转动调整, 直至指针80c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 指示角度盘80b上的0度位置, 则第二支撑杆20b恢复至竖直位置, 标尺40也处于竖直状态。 0046 接着, 操作第三快拆夹96调整旋转基座60在标尺40上的位置, 以调整对位指示灯 80a对。
34、准标尺40的零刻度线, 同时, 操作第二快拆夹95调整第二挂座30b在标尺40上的位置, 以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对位指示灯80a到所需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以1015cm度 为例, 但并不以此为限, 再操作第一快拆夹94以调整第一挂座30a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竖 直位置, 以调整标尺40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竖直位置, 使得对位指示灯80a对准病人的外 耳道口, 从而实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1015cm, 并且能够准确的度量颅内压。 其中, 可以通过转动调整旋转安装座70来调整对位指示灯80a 的朝向, 以使得对位指示灯80a更准确的对准病人的。
35、外耳道口, 且使用更为方便。 0047 其中, 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时, 将床板的 床头摇至水平位置, 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 则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 竖直距离变化极小, 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1015cm内, 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 及保 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 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 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 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 故, 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 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 也不用重新 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
36、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 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大大缩短了 操作所需的时间, 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0048 再者, 当需要进行腰大池引流操作时, 调整标尺40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位置, 使 得对位指示灯80a对准病人的腋中线, 再调整引流瓶50至对位指示灯80a至所需的距离, 通 过标尺40上的刻度线来观察引流瓶50至对位指示灯80a距离刻度值, 从而实现调整引流瓶 50的引流管口52至腋中线至所需的竖直距离。 同样, 在进行腰大池引流操作的过程中, 不用 进行开闭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 也不用重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腋中线的竖直距 离, 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同样能够大大缩短了。
37、操作所需的时间, 以及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 量。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支撑杆20a固定 于固定夹10上, 第二支撑杆20b绕一垂直第一支撑杆20a的第一水平轴91呈可转动调整的连 接于第一支撑杆20a上; 第一挂座30a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上, 标尺40 的顶部绕一平行于第一水平轴91的第二水平轴92自由转动的枢接于第一挂座30a上, 标尺 40上具有零刻度线、 位于零刻度线的下方的负刻度线及位于零刻度线上方的正刻度线; 第 二挂座30b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引流瓶50可拆卸的设于第二挂座30b上; 旋转基座。
38、60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固定于标尺40上, 旋转安装座70绕标尺40的轴心线可转动 调整的设于旋转基座60上, 对位指示灯80a沿旋转安装座70的径向固定于旋转安装座70上; 角度盘80b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0b的顶部, 且角度盘80b垂直于第一水平轴91, 指针80c绕一 垂直角度盘80b的第三水平轴93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80b上并指示角度盘80b上的刻 度。 故,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引流固定装置100时, 只需通过固定夹10夹紧固定于床板 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 此时第一支撑杆20a及第二支撑杆20b均处于竖直位置, 指 说 明 书 6/7 页 9 CN 208114908 U 。
39、9 针80c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80b上的0度位置。 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 至观 察到指针80c指示角度盘80b上所需的角度位置, 则指示床头摇高至所需角度。 故, 通过指针 80c和角度盘80b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 避免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 差, 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 减小误差。 然后, 再将第二支撑杆20b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 使 得标尺40也处于竖直状态, 再调整对位指示灯80a至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所需的距离, 再调整第一挂座30a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竖直位置, 以调整标尺40在第二支撑杆20b上的 竖直位置, 使得对位指示灯80a对准病人的外。
40、耳道口或腋中线, 通过对位指示灯80a的指示, 更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 从而实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 平面或腋中线至所需的竖直距离, 操作简单, 方便, 且更为快捷, 并使得引流瓶50的引流管 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或腋中线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 减少误差。 其中, 当需要医护人员 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时, 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 因床头的角 度变化较小, 则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 并保持在允 许的变化范围内, 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 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 能够保持 颅内压的相对稳。
41、定, 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 效果的情况, 故, 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的操作过程中不 用进行开闭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 也不用重新调整引流瓶50的引流管口52至外耳道口平面 的竖直距离, 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 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 通过标尺40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 (CVP) 数值。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无需 再进行开闭引流瓶50的引流管51的操作, 避免导致反流, 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 以及避免增 加颅内压而诱发脑疝事件, 减少不良医疗事故。 0050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 型之权利范围, 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 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的范围。 说 明 书 7/7 页 10 CN 208114908 U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11 CN 208114908 U 1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12 CN 208114908 U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3 CN 208114908 U 1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4 CN 208114908 U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