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504630.1 (22)申请日 2017.05.09 (73)专利权人 韦新源 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四路15号 西北大学桃园校区内 (72)发明人 韦新源 杨慧 郭涛 杨露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11265 代理人 李鑫 (51)Int.Cl. A61M 16/1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 湿化装置, 包括储液容器, 储。
2、液容器的内部设置 有储液囊, 储液容器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安装块, 连接安装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口, 连接管口上 设置有连接管, 连接管上设置有控量器, 连接管 的一端设置有加温器, 加温器的一侧设置有加温 进口, 加温进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温管, 出温管的 一端设置有微型喷雾器, 微型喷雾器的一端设置 有出液口。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 湿化装置, 该设备可使湿化液持续自动进入结合 患者自行手动喷雾气道湿化, 节省人力, 避免患 者刺激性咳嗽, 手动喷雾喷洒的舞状液体微粒利 于气管粘膜吸收水分, 达到均匀湿化的目的, 减 少湿化液二次污染的可能, 对体位无限制。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3、 附图1页 CN 207614158 U 2018.07.17 CN 207614158 U 1.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包括储液容器(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容器(1) 的内部设置有储液囊(4), 所述储液容器(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安装块(6), 所述连接安装块 (6)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口(7), 所述连接管口(7)上设置有连接管(2), 所述连接管(2)上设 置有控量器(10), 所述连接管(2)的一端设置有加温器(8), 所述加温器(8)的一侧设置有加 温进口(11), 所述加温进口(11)的一侧设置有出温管(12), 所述出温管(12)的一端设置有 微型喷雾器(3), 所。
4、述微型喷雾器(3)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容器 (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盖(5), 所述加温器(8)的一端设置有控温旋钮(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容器 (1)与加温器(8)通过连接管(2)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 (2)与储液容器(1)通过连接管口(7)相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614158 U 2 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
5、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湿化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气管切开后, 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 湿化、 过滤作用, 防御功能减弱, 如 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 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 痰痂一旦 形成, 可阻塞支气管, 使气道阻力增大, 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 窒息, 气管切开容易感染, 置 管时间过长, 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 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 肺部 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 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由于气管切开, 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和生理温化湿。
6、化作用消 失, 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削弱, 加上气道开放和机械通气, 使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 黏膜干燥, 分泌物黏稠, 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 痰液不易被咳出或吸出, 目前, 临床常用的套 管内滴药方式有人工注射器套管内推注法、 输液器持续套管内滴注法, 具体操作方法: 人工 注射器套管内推注法, 注射器吸取3-5ml的湿化液, 折断注射器钢针部分将湿化液直接推注 入气管套管内, 每30-60分钟推注一次; 输液器持续滴套管内3-5cm固定, 每小时3-5毫升持 续滴注。 0003 在现有的气道湿化的技术条件基础上, 在使用的范围性以及便捷性上依然存在很 多不足, 每次套管内滴入药量大, 容。
7、易引起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 护士每隔30分钟左右, 需 到患者床旁操作, 这样浪费人力, 增加护士工作量, 每次滴药需使用一个注射器, 30分钟滴 药, 一天需20余个注射器, 费用高, 滴入液体常温, 易引起患者不适, 24小时滴入时, 滴速影 响因素多, 不容易控制, 滴入管位置固定, 导致气道湿化不均匀, 要求体位为仰卧或半坐卧 位, 患者活动被限制, 滴入管易脱出, 引起呼吸道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 热湿化装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本实用新型一种。
8、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包括储液容器, 所述储液容器的内 部设置有储液囊, 所述储液容器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安装块, 所述连接安装块的一侧设置有 连接管口, 所述连接管口上设置有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控量器, 所述连接管的一端 设置有加温器, 所述加温器的一侧设置有加温进口, 所述加温进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温管, 所 述出温管的一端设置有微型喷雾器, 所述微型喷雾器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口。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储液容器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盖, 所述 加温器的一端设置有控温旋钮。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储液容器与加温器通过连接管相连 通。 说 。
9、明 书 1/3 页 3 CN 207614158 U 3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连接管与储液容器通过连接管口相连 接。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该设备可使湿化液持续自动进入 结合患者自行手动喷雾气道湿化, 节省人力, 减轻护士工作量, 每滴液体量小, 避免患者刺 激性咳嗽, 手动喷雾喷洒的舞状液体微粒利于气管粘膜吸收水分, 达到均匀湿化的目的, 全 密封管路, 减少湿化液二次污染的可能, 对体位无限制, 患者活动自如、 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001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
10、步理解, 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1、 储液容器; 2、 连接管; 3、 微型喷雾器; 4、 储液囊; 5、 开口盖; 6、 连接安装块; 7、 连接管口; 8、 加温器; 9、 控温旋钮; 10、 控量器; 11、 加温进口; 12、 出温管; 13、 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优 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6 实施。
11、例1 0017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气道专用加热湿化装置, 包括储液容器1, 储 液容器1的内部设置有储液囊4, 储液容器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安装块6, 连接安装块6的一侧 设置有连接管口7, 连接管口7上设置有连接管2, 连接管2上设置有控量器10, 连接管2的一 端设置有加温器8, 加温器8的一侧设置有加温进口11, 加温进口11的一侧设置有出温管12, 出温管12的一端设置有微型喷雾器3, 微型喷雾器3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口13。 0018 进一步的, 储液容器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盖5, 加温器8的一端设置有控温旋钮9, 设 置的控温旋钮9方便对加温器8进行温度调节, 提高可控性。
12、。 0019 储液容器1与加温器8通过连接管2相连通, 储液容器1通过连接管2流入到加温器8 当中, 起到连接作用。 0020 连接管2与储液容器1通过连接管口7相连接, 通过连接管口7进行连接, 方便进行 拆分。 0021 具体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 根据人工气道建立后气管丢失水分的特点, 采 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将临床常见的一次性自控止痛泵进行改装, 在原有基础上增大储液 囊4容积至200ml, 使得一次装入足量湿化液, 减少多次续液引起污染, 在液体输出连接管2 上增加加温器8, 可给湿化液加温并控制温度与人体温相近, 在出液口13处增加微型喷雾器 3可使每1-2h手动喷雾一次。
13、, 雾状液体微粒能与气管粘膜充分接触, 减少痰痂形成, 达到均 匀湿化。 0022 该设备可使湿化液持续自动进入结合患者自行手动喷雾气道湿化, 节省人力, 减 轻护士工作量, 每滴液体量小, 避免患者刺激性咳嗽, 手动喷雾喷洒的舞状液体微粒利于气 管粘膜吸收水分, 达到均匀湿化的目的, 全密封管路, 减少湿化液二次污染的可能, 对体位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7614158 U 4 无限制, 患者活动自如、 携带方便。 0023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614158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7614158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