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腔引流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52664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11.14 CN 202526645 U *CN202526645U* (21)申请号 201220079190.7 (22)申请日 2012.03.06 A61M 1/00(2006.01) A61M 25/10(2006.01) (73)专利权人 徐中平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 (72)发明人 徐中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汤保平 (54) 实用新型名称 胸腔引流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主要 包含有一胸管、 一输气管, 以及一第。
2、一气囊, 胸管 的管壁具有一通气道, 输气管的出气端埋设于胸 管的管壁内而连通胸管的通气道, 第一气囊固定 于胸管且连通胸管的通气道, 由此, 外界空气即可 从输气管的进气端经由输气管的出气端进入胸管 的通气道内, 接着再从胸管的通气道注入第一气 囊内, 以迫使第一气囊产生膨胀, 膨胀后的第一气 囊便能贴附于胸腔切口处的内壁, 以完成胸管的 固定来达到避免胸管产生意外滑脱的目的。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1 页 2 1. 一种胸腔引。
3、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有 : 一胸管, 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 并于该管壁内开设出一通气道 ; 一输气管, 具有一出气端及一进气端, 该出气端埋设于该胸管的管壁内且连通该胸管 的通气道, 该进气端位于该胸管的管壁外 ; 以及 一第一气囊, 固定于该胸管且与该胸管的通气道连通。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胸管的通气道具有一轴向 段与一径向段, 该轴向段的一端连通该输气管的出气端, 该径向段连通该轴向段与该第一 气囊。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注 气接头。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
4、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注气接头具有一第二气囊 与一气阀, 该第二气囊的一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进气端, 该气阀插设于该第二气囊的另一 端。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口, 该第 一气囊与该引流入口之间的距离介于 18 公分至 24 公分之间。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口之 间的距离为 20 公分。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胸管的管壁围绕形成一引 流通道, 该引流通道的一端形成一引流入口, 该胸管靠近该引流入口的一端具有六至八个 侧孔, 各该侧孔。
5、径向地贯穿该胸管的管壁而与该胸管的引流通道相互连通。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 向宽度介于 2.5 公分至 4 公分之间, 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介于 0.5 公分至 1.5 公分之间。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 向宽度为 3 公分, 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为 1 公分。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526645 U 2 1/3 页 3 胸腔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与医疗器具有关,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6、 当病患在有气胸、 血胸、 脓胸等情形, 或是进行胸腔、 心脏手术之后, 通常会在病患 的肋膜腔内放置胸管, 用以将胸腔内的空气及液体排出体外, 以让肺部能够充分膨胀, 恢复 正常的换气功能, 同时监测手术后的出血情况, 待术后漏气及渗液状况改善之后即可将胸 管拔除。 0003 然而在放置胸管的过程中, 需在病患的胸壁处切开一切口, 接着将胸管的一端经 由切口放入胸腔内, 最后将胸管外露的部份以缝合方式与切口处完成固定。但是这样的固 定方式很容易因为对切口进行换药时或不小心的拉扯时, 而产生滑脱进而影响应有的引流 功能, 所以惯用胸管的设计实在有待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
7、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其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0005 为达成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包含有一胸管、 一输气管, 以及一第 一气囊。 该胸管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 并于该管壁内开设出一通气道 ; 该输气管具有一出 气端及一进气端, 该出气端埋设于该胸管的管壁内且连通该胸管的通气道, 该进气端位于 该胸管的管壁外 ; 该第一气囊固定于该胸管且与该胸管的通气道连通。 0006 其中该胸管的通气道具有一轴向段与一径向段, 该轴向段的一端连通该输气管的 出气端, 该径向段连通该轴向段与该第一气囊。 0007 其中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注气接头。 0008 其中该注气接头具。
8、有一第二气囊与一气阀, 该第二气囊的一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 进气端, 该气阀插设于该第二气囊的另一端。 0009 其中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口, 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口之间的距离介于 18 公分 至 24 公分之间。 0010 其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口之间的距离为 20 公分。 0011 其中该胸管的管壁围绕形成一引流通道, 该引流通道的一端形成一引流入口, 该 胸管靠近该引流入口的一端具有六至八个侧孔, 各该侧孔径向地贯穿该胸管的管壁而与该 胸管的引流通道相互连通。 0012 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介于 2.5 公分至 4 公分之间, 且该第一气 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介于 0.5 。
9、公分至 1.5 公分之间。 0013 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为 3 公分, 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 向宽度为 1 公分。 0014 由此, 外界空气即可从该输气管经由该胸管的通气道来注入该第一气囊内, 当该 第一气囊膨胀之后即可阻挡于胸腔的切口处, 以达到避免该胸管滑脱的目的。 说 明 书 CN 202526645 U 3 2/3 页 4 0015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 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一注气接头, 由 此可以对其他充气设备进行注气。该注气接头具有一第二气囊与一气阀, 该第二气囊的一 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进气端, 使得该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经由该输气管与该胸。
10、管的通 气道而相互连通, 由此可了解该第一气囊是否确实膨胀, 该气阀插接于该第二气囊的另一 端, 用以容许空气于该输气管内流动。 0016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 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口, 该第一气囊与 该引流入口之间的距离介于 18 公分至 24 公分之间, 并以 20 公分为最佳距离。 0017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 该气囊在膨胀之后具有介于 2.5 公分至 4 公分之间的径向宽度, 并以 3 公分为最佳径向宽度, 同时也具有介于 0.5 公分至 1.5 公分 之间的轴向宽度, 并以 1 公分为最佳轴向宽度。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其具有良好的固。
11、定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以下配合附图列举较佳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其 中 : 0020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插入胸腔时的立体图。 0021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2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主要显示气囊膨胀前的状态。 0023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主要显示气囊膨胀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请先参阅图1及图2, 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胸腔引流装置10, 包含有一胸 管 20、 一输气管 30、 一第一气囊 40, 以及一注气接头 50。 0025 胸管 20 的。
12、材质可为硅氧树脂或聚乙烯而不加以限制。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胸管 20 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 21, 并于管壁 21 内开设有一通气道 22, 通气道 22 具有一轴向段 221 与一径向段 223, 轴向段 221 沿着胸管 20 的轴向延伸, 径向段 223 沿着胸管 20 的径向 延伸且以其一端连通轴向段 221。另外, 胸管 20 的管壁 21 围绕形成一引流通道 23, 引流通 道 23 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引流入口 24 及一引流出口 25, 胸管 20 在靠近引流入口 24 的一端 具有六至八个侧孔 26, 各侧孔 26 径向地贯穿胸管 20 的管壁 21 而与胸管 20 的引。
13、流通道 23 相互连通。 0026 输气管 30 具有一出气端 32 及一进气端 34, 出气端 32 埋设于胸管 20 的管壁 21 内 且连通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的轴向段 221, 进气端 34 位于胸管 20 的管壁 21 外。 0027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第一气囊 40 以黏贴方式固定于胸管 20 且与胸管 20 的引流入 口 24 之间的距离 L 介于 18 公分至 24 公分之间, 并以 20 公分为最佳距离, 此外, 第一气囊 40 连通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的径向段 223, 可利用输气管 30 所注入的空气而产生膨胀, 当 第一气囊 40 膨胀之后, 。
14、如图 2 所示, 第一气囊 40 的径向宽度 W1 会介于 2.5 公分至 4 公分 之间而以 3 公分为最佳径向宽度, 且第一气囊 40 的轴向宽度 W2 会介于 0.5 公分至 1.5 公 分之间而以 1 公分为最佳轴向宽度。 0028 注气接头 50 具有一第二气囊 52 与一气阀 54。第二气囊 52 的一端套接于输气管 说 明 书 CN 202526645 U 4 3/3 页 5 30 的进气端 34, 使得第一气囊 40 与第二气囊 52 之间能经由输气管 30 与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而相互连通 ; 气阀 54 插设于第二气囊 52 的另一端, 用以容许空气于输气管 30 。
15、内流动。 由于气阀 54 为已知技术, 所以在此容不再赘述其详细结构, 此外, 注气接头 50 可依实际需 要而不设置。 0029 在使用时,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先将一注气筒 60 连接于注气接头 50 的气阀 54, 接 着再将胸管 20 的一端经由胸腔 12 的切口 122 插入胸腔 12 内, 此时即可开始对注气筒 60 进行注气的动作, 在注气的过程中, 空气会从输气管 30 的进气端 34 进入输气管 30 内, 接着 再由输气管 30 的出气端 32 进入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内, 最后再由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注 入第一气囊40内来迫使第一气囊40产生膨胀,。
16、 第一气囊40在膨胀之后即可阻挡于胸腔12 切口 122 处的内壁而完成胸管 20 的固定, 如图 4 所示, 当胸管 20 在固定完成之后, 病患的 胸腔 12 内的气体或液体便能从胸管 20 的引流入口 24 及各侧孔 26 进入胸管 20 的引流通 道 23 内, 并由胸管 20 的引流出口 25 排出体外来达到引流的效果。 0030 一旦病患术后漏气及渗液情况改善之后, 同样是利用注气筒 60 将第一气囊 40 内 的空气经由胸管 20 的通气道 22 及输气管 30 抽出, 让第一气囊 40 收缩至能够通过胸腔 12 的切口 122, 如图 3 所示, 此时即可轻易地将胸管 20 从。
17、胸腔 12 内拔除。另外在胸管 20 尚未 拔除的过程中, 通过两个第一气囊40与第二气囊52之间的连通关系, 护理人员可随时注意 观察第二气囊 52 的饱和情况来了解第一气囊 40 是否在胸腔 12 内确实地膨胀, 以便掌握胸 管 20 的固定状况。 0031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 10 利用结构简单的输气管 30 及第一气囊 40的搭配, 不但可以增加胸管20的固定效果来避免胸管20产生意外滑脱的情况, 同时也能 简化胸管 20 的拆装过程, 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说 明 书 CN 202526645 U 5 1/4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26645 U 6 2/4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26645 U 7 3/4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26645 U 8 4/4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26645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