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基酸基弹性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公认的导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于2011年9月公布了由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所占的比例为30%。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插入法、病变组织切除法等。但对于患者而言,这类治疗方式成功率较低,并且存在病症恶化现状。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血管的重建和更换,然而,由于受到自身及同种异体血管来源限制、组织物化性质不可控、严重炎症反应和钙化现象等,导致人们对于血管假体需求的剧增。
其一是传统的金属血管支架,如镁合金、镍钛合金、不锈钢等血管假体。金属血管支架虽然力学性能较好,但是金属支架会导致血栓栓塞、凝血并发症、屈曲性不匹配并且金属物永久存留于体内会增加远期再狭窄的缺陷。经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357988.2,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当血管支架膨胀时实现其轴向零缩短的血管支架,防止支架膨胀后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以提高支架植入后的定位精度。所用血管支架材料为医用不锈钢、或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或钴铬合金。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77274.6,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在扩张后既能保持较高的径向支撑力,又有很好的轴向柔顺性和血管顺应性,轴向缩短率很小且金属表面覆盖率高的血管支架,其金属支架表面涂覆有一层可防止血管再狭窄的药物涂层,可有效弥补金属血管支架的缺陷。
其二是具有长期生物稳定性的血管假体聚合物,诸如:聚四氟乙烯、涤纶,其作为大口径血管植入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这些合成聚合物血管假体作为小口径血管(<6mm)时会导致严重的闭塞现象,慢性内膜增生,钙化以及感染。中国专利申请号:02149686.2,该专利公开了一种聚四氟乙烯覆膜金属纤维血管支架,其致密编织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血液的外渗,具有强度大、柔顺性好、不老化、耐磨损、便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生长覆盖的优点。
其三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PLA)、聚乙交酯(PG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聚己内酯(PCL)、聚碳酸酯(PTMC)等。这类材料能够通过调节共聚物比例调控血管支架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速率。目前这类血管支架依然停留于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细胞培养阶段。为了更好模仿生化环境,研究者的目光转移到了天然聚合物(ECM衍生物)中,如胶原、明胶、纤连蛋白、糖胺聚糖等。然而,这类材料缺乏力学性能、存在免疫原性、批次不均一。所以如何在结构以及生化性能上模拟正常血管尤为重要。Biomaterials (vol.27,2006, p1088-94)公开了以胶原、弹性蛋白以及聚丙交酯乙交酯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构建血管支架,其组织成分以及力学强度与正常血管相近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但这类材料依然无法避免降解产物呈酸性、存在免疫原性以及导致血栓栓塞等现象,并且再生的血管组织缺乏力学性能。
其四是将细胞种植到生物可降解支架上,进行体外血管再生,虽然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现象,但是再生血管缺乏力学强度。Biomaterials(vol.31,2010,p621-630)公开了在动态/静态刺激下,平滑肌细胞种植于无纺织聚乙交酯多孔支架,成功再生血管平滑肌层,通过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分析,动态刺激下的再生血管平滑肌层结构与正常血管平滑肌层更相近,但是材料缺乏弹性。因此制备与正常血管相似的再生血管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关键技术归结于支架材料力学性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氨基酸基弹性血管组织工程支架。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支架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聚氨基酸基弹性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其特征在于:
1) 内层是由聚氨基酸中的-COO-与多糖中的-NH3+通过静电复合方式复合而成,其中所述的-COO-与-NH3+的摩尔比为1:(0.5~2);
2) 中层为化学交联支架层,该支架层是以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中的-OH与聚氨基酸中的-COOH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而制得的聚氨基酸/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复合凝胶,再通过梯度透析、冷冻干燥而得到的多孔支架层;其中所述多孔支架交联度为50%;
3) 外层为静电纺丝网,该静电纺丝网是由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通过静电纺丝法制成;
所述内层、中层以及外层为同轴设置。
上述的内层的直径为2~6毫米,长度为2~10厘米,厚度为0.1~1毫米。
上述多糖为壳聚糖,其粘均分子量为10000~50000。
上述的中层厚度为0.5~2毫米。
上述的聚氨基酸为聚 (L-谷氨酸)或聚 (L-天冬氨酸),其粘均分子量为100000~200000。
上述的所述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8000,其中所述的聚乙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为400~2000;所述聚 (ε-己内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4000。
上述外层厚度为0.1~1毫米。
一种制备上述的聚氨基酸基弹性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 内层的制备:将聚氨基酸和多糖溶于水溶液中,并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然后浇筑到模具中,冷冻干燥后得到中空内层支架;
b. 中层的制备: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与聚氨基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接着加入催化剂,搅拌使其均匀分散,然后浇筑到模具中,在25~40oC,密封反应三天;反应结束后,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冷冻干燥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或N,N-二甲基甲酰胺(DMF);所述梯度透析为DMSO(DMF)梯度水溶液;所述催化剂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 HCl) 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EDC HCl与DMAP的摩尔比为1:(0.01-1);
c. 外层的制备:
c-1. 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30 wt%;
c-2. 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
c-3 通过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2~24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
c-4 将冻干后的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固定于化学交联凝胶支架外围。
本发明所开发的血管支架,在结构上,模拟天然血管三层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膜、中膜和外膜),采用逐层构建血管组织结构方法制得。内层为多孔生物可降解静电复合支架层 (维持电负性,减少血细胞沉积于血管内膜,防止血栓形成);中间层选用多孔弹性支架层(模拟血管中间层肌纤维弹性作用);外层为静电纺丝层(模拟胶原血管外膜提供的刚性作用)。所制得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力学性能与正常血管接近。在血管生物反应器动态刺激下,支架材料可承受跨壁压力和血流对血管壁的顺应力,并且支架材料周期性发生形变,能够加强自身重塑,形成具有取向的平滑肌细胞以及有规则的胶原纤维,从而使再生的血管具有更加优异的生物力学强度。从模仿细胞外基质出发,本发明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免疫原性的聚氨基酸为主体材料,其可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生长,模拟细胞外基质,降解产物L-谷氨酸是蛋白质的主要构成成分,可以为人体吸收,在体内无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在聚 (L-谷氨酸)中引入壳聚糖有效提高复合支架强度。聚氨基酸中引入具有形状记忆性能的聚 (ε-己内酯)链段,赋予支架材料较高的弹性。在生物反应器中,跨壁压力和血流对血管壁的顺应力的刺激下,赋有形状记忆性的血管支架周期性发生形变,并且使再生血管具有更加优异的生物力学强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制备的具有同轴三层结构的小口径(<6mm)血管支架与正常的血管在力学性能上更加相近。并且结合血管生物反应器动态的刺激,支架材料能够很好地承受跨壁压力和血流对血管壁的顺应力。并且支架材料周期性的发生形变,能够加强机制自身的重塑。使再生的血管在组织学上还是在生物力学上与正常血管相似。
血管支架材料,以聚氨基酸为主体材料,引入聚酯和天然多糖,构建模拟血管组织,同时能够承受跨壁压力和血流对血管壁顺应力的支架材料,该复合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再生,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聚氨基酸基弹性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结构和力学性能上模拟正常血管。包括以下步骤:
A) 内层,所述内层由静电复合支架制成,所述的静电复合支架由聚氨基酸和多糖共混静电而成;
B) 中层,所述中层由化学交联凝胶支架制成,所述化学交联凝胶支架是以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通过交联聚氨基酸,制得聚氨基酸/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冷冻干燥得到多孔的支架;
C) 外层,所述外层由静电纺丝网制成,所述静电纺丝网由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所制成。
本发明中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在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中,首先将聚氨基酸和多糖分别溶解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然后,将其混合在一起,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后得到中空内层支架。其中,所述聚氨基酸的粘均分子量为100000~200000;所述聚氨基酸为聚 (L-谷氨酸)或聚 (L-天冬氨酸);所述多糖的粘均分子量为10000~50000;所述多糖为壳聚糖;所述-COOH与-NH2的摩尔比为1:(0.5~2);所述静电复合pH值为4~6;所述内层厚度为0.1~1毫米;所述内层的直径为2~6毫米。
本发明中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在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中,首先将制备的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与聚氨基酸混合,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接着加入催化剂,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在一定温度下密封反应三天。反应结束后,取出已经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冷冻干燥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中,所述化学交联的水凝胶支架是由-OH与-COOH进行酯化反应制成;所述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8000;所述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中聚乙二醇分子量为400~2000;所述聚(ε-己内酯)的分子量为500~4000;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或N,N-二甲基甲酰胺(DMF);所述梯度透析为DMSO(DMF)梯度水溶液,去除凝胶中的DMSO(DMF)以及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 HCl) 以及4-二甲氨基吡啶(DMAP),EDC HCl与DMAP的摩尔比为1:(0.01-1);所述中层厚度为0.5~2毫米。
本发明中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在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中,采用超细管纺丝工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3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通过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2~24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将冻干后的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固定于化学交联凝胶支架外围。
其中,所述超细管收集器的直径为1~6毫米,长度为2~20厘米,转速为10~20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10厘米/秒;所述所述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30000。所述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中聚乙二醇分子量为400~2000;所述聚 (ε-己内酯)的分子量为500~4000。所述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中聚氨基酸酯为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苄基保护的聚 (L-天冬氨酸)或苄氧羰基保护的聚 (L-赖氨酸)。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结构和力学性能上模拟正常血管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血管支架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0.5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3: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2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4: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10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5: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20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6: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500-400-5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7: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2000-400-2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8: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4000-400-4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9: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4000-400-4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2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0: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4000-400-4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5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1: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5,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2: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3: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8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4: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196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5: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5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6: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1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7: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8: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2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19: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5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0: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0-1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1: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2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2: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基保护的聚 (L-谷氨酸)(Mn:1000-3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3: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氧羰基保护的聚 (L-赖氨酸)(Mn:1000-3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实施例24:
血管支架A)内层的构建:分别配制羧基与氨基摩尔比为1:1的聚 (L-谷氨酸)和壳聚糖水溶液,调节pH值至两者pKa值之间,共混后得到静电复合絮状溶液,将此溶液浇筑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冻干燥得到中空多孔内层支架。支架材料表现出一种海绵的形态。其孔径分布在100~15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B)中层的构建:制备交联度为50%的中间层弹性支架。首先,配制聚 ((ε-己内酯)-b-(乙二醇)-b-(ε-己内酯))(Mn:1000-400-1000)三嵌段共聚物和聚 (L-谷氨酸)(Mn:100000) DMSO/DMF溶液,接着加入催化剂,其EDC HCl:DMAP的摩尔比为1:0.1,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将溶液灌注到模具中,在25oC下,密封反应三天。最后,取出化学交联的复合凝胶,通过梯度透析,去除凝胶中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先用95%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接着用90% DMSO/DMF水溶液透析一天,以此梯度下去,直至10% DMSO/DMF水溶液,最终用去离子水在40oC加热的条件下,透析三天,彻底去除残余的DMSO/DMF。透析完后的凝胶,在-20oC下冷冻,用冻干机进行冻干得到多孔的弹性中层支架。其孔径分布在200~300 mm;孔隙率在85%以上。
血管支架C)外层的构建:将聚 (ε-己内酯)-b-聚氨基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酯:苄氧羰基保护的聚 (L-天冬氨酸)(Mn:1000-30000)溶于三氟乙酸(TFA)中,制得静电纺丝液,其固含量为20 wt%;制得的纺丝溶液装载到静电纺丝推进器内,设定收集器转速为500转/分钟,平行移动速度为1厘米/秒;通过超细管纺丝技术制备取向薄膜;取向薄膜以有机溶剂(氨水/甲醇)浸泡的方式去除纺丝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浸泡时间为12个小时,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将圆柱状取向静电纺丝网包裹于先前组合在一起的中层和内层支架上,得到中空三层血管支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