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498594.2 (22)申请日 2016.06.30 (71)申请人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地址 266101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1 号海尔工业园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72)发明人 唐井峰 魏立秋 于达仁 王晶晶 张立臣 王永涛 李健 马壮 王文杰 唐林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37101 代理人 周永刚 (51)Int.Cl. A61L 9/22(2006.01) H01T 23/00(2006.01) (54。
2、)发明名称 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包括多个放电模组,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排列分布; 所述放电模组 包括放电针、 金属网和针架, 所述放电针设置在 所述针架上, 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 针架之间;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并联连接。 实现提 高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 送风量以及送风效 率。 实现提高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 送风量 以及送风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107551310 A 2018.01.09 CN 107551310 A 1.一种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3、 包括多个放电模组,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 依次排列分布; 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 金属网和针架, 所述放电针设置在所述针架上, 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并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针架连接在 一起, 多个所述金属网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架上设置有呈 阵列式布置的多根所述放电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 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设置在 (0.7-1.3) L的范围内,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
4、尖之间的距 离为 (0.7-1.3) r的范围内; 其中, 在所述放电针和所述金属网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 调节单根所述放电针 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子风风速最大时放 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为L; 所述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的针尖在所述金 属网上的投影点部位; 另外, 偏离所述风速中心点位置距离为r处的风速为Vr, Vr=aVmax, a=0.3-0.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放电针相互 平行, 且彼此相邻的三根所述放电针呈正三角形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
5、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放电针的针 尖位于同一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 平面与所述放电针的针尖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 所述放电针垂直于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 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 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为L,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r。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551310 A 2 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离子送风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电晕放电离。
6、子送风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送风系统, 以其具有的结构简单、 无 噪声、 有空气净化作用等诸多优点, 成为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 成为国 内外研究者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现有技术中离子风的产生源于电晕放电原理: 由于高压 电的作用, 针电极附近电场强度极大, 使区域内的大量空气分子产生电离, 而在此区域之外 的电场较弱, 不发生电离过程。 电场的作用下, 带电粒子作定向移动, 且在运动过程中与不 带电的中性粒子碰撞, 把部分动能传递给中性粒子, 使其一起做定向移动, 即产生离子风。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放电针的数量与金属网的位置确定后, 为了获得较大的风速通常采用 增大电压的方式实。
7、现, 然而, 在电压加大的过程中, 当电流值增大达到一定值时将会有火花 放电现象, 将使得极间电压迅速下降, 导致离子风速极其微弱甚至无离子风。 由上可知, 现 有技术中采用针网结构的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 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实现提高并 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 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0004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包括多个放电模组, 多 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排列分布; 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 金属网和针架, 所述放电针设置 在所述针架上, 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
8、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并联连接。 0005 进一步的, 多个所述针架连接在一起, 多个所述金属网连接在一起。 0006 进一步的, 所述针架上设置有呈阵列式布置的多根所述放电针。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设置在 (0.7-1.3) L的范围 内,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 (0.7-1.3) r的范围内; 其中, 在所述放电针和 所述金属网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 调节单根所述放电针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以 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子风风速最大时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 间的距离为L; 所述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
9、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上的投影点部位; 另外, 偏离所述风速中心点位置距离为r处的风速为Vr, Vr=aVmax, a=0.3-0.7。 0008 进一步的, 多根所述放电针相互平行, 且彼此相邻的三根所述放电针呈正三角形 布置。 0009 进一步的, 多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位于同一平面内。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平面与所述放电针的针尖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 行, 所述放电针垂直于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平面。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为L,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 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r。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551310 A 3 0012。
10、 本发明提供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通过将多个放电模组并排布置并依次并 联设计, 每个放电模组中的放电针与对应的金属网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 从而可以使 得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进行多次加速, 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 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的情 况下, 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 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 实现提高并联式多级离 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 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附图说明 001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11、,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 图1为本发明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的布局图; 图3为本发明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
12、0016 如图1-图3所示, 本实施例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包括多个放电模组100, 多个 所述放电模组100依次排列分布, 并且, 多个所述放电模组100并联连接, 形成多级结构的离 子送风方式, 位于头部的放电模组100产生电晕放电形成的离子风进入到下一级放电模组 100中继续进行电晕放电加速, 最后, 从尾部的放电模组100输出, 离子风经过多级电晕放电 加速, 实现速度上的叠加, 可以获得高速的送风速度。 而对于多个放电模组100的并联方式, 可以采用多个正电极部件连接在一起, 多个负电极部件连接在一起, 实现将多个放电模组 100并联, 本实施例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对放电模组100。
13、的并联方式不做限制。 0017 其中, 对于单个放电模组100而言, 放电模组100包括多根放电针1、 金属网2和针架 3, 多根所述放电针1设置在针架3上并位于所述金属网2的一侧呈阵列排布; 放电针1的针尖 和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在 (0.7-1.3) L的范围内, 而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 距离为 (0.7-1.3) r的范围内。 其中, L为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所产生的离子风为最大风速 Vmax条件下放电针1与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值, 而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1的针尖在金属网2上 的投影点部位; r为偏离风速中心外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的距离, 而风速测量点处的 风速Vr=aVmax。
14、, a=0.3-0.7。 0018 另外, 本实施例离子送风模块中的放电针1和金属网2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布局, 布 局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1、 风速测试: 在所述放电针1和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 调节单 根所述放电针1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 以使得所述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 子风风速最大, 并测量在最大风速Vmax条件下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551310 A 4 离值L; 其中, 所述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2上的投影点部位。 具体 的, 在放电针1和金属网2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
15、调节放电针1与所述金属网2之 间的距离, 通过风速测量仪可以确定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处最大的风速条件下, 放电针1 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获得最优距离使得单根放电针1产生的离子风的风速最 大。 其中, L和r的取值受放电针1的材料、 针尖的曲率半径以及放电针1的长度等因素的影 响, 针对不同类型的放电针1, L和r的取值也不同。 0019 步骤2、 投影半径测量: 测量偏离所述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风速Vr, 当Vr=aVmax时, 测 量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的距离为r; 其中, a=0.3-0.7。 具体的, 为了避免相邻放电 针1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 同时, 也。
16、为了避免放电针1之间因距离太远而导 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通过测量偏离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风速Vr, 以当风速Vr= aVmax时, 测量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的距离, 便可以确定金属网2产生的离子风的有 效风速区域。 0020 步骤3、 针网布局: 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设置在 (0.7- 1.3) L的范围内,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 (0.7-1.3) r的范围内。 具体的, 根据步骤1和2在确定好L和r的取值后, 便可以合理的布局放电针1和金属网2之间的位置关 系以及放电针1之间的位置关系, 放电针1与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设定在 (0.7-。
17、1.3) L的范围 内, 可以确保单根放电针1与金属网2之间能够产生较大风速的离子风, 而相邻两根所述放 电针1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 (0.7-1.3) r, 一方面避免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1之间的距离太近 而出现离子风相互抵消, 另一方面确保放电针1在金属网2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能够部分 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 确保金属网2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其中, 多根所述放 电针1相互平行, 且彼此相邻的三根所述放电针呈正三角形布置, 从而确保金属网2产生的 离子风分布均匀, 而多根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位于同一平面内, 金属网2所形成的平面与所 述放电针1的针尖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 所述放电针垂。
18、直于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平面, 以 确保每根放电针1与金属网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的强度相同。 优选的, 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与 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为L, 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r。 0021 本发明提供的并联式多级离子送风模块, 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与金属网的空间位 置, 并同时, 合理布局放电针之间的位置关系, 使得放电针与金属网之间的距离能够产生较 大的风速, 同时, 阵列布置的放电针能够与金属网的面积向匹配, 实现根据特定面积的金属 网配合合理数量的放电针以获得更加均匀的、 更大风量的离子风, 提高了离子送风模块的 送风速度、 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0022 最后应说明的是:。
1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 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551310 A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107551310 A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107551310 A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107551310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