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由于创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造成的骨缺损是矫形外科、颅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学科共同面临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进行骨移植,作为骨移植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体骨移植(如带血管蒂的骨移植、带肌瓣的骨移植):因其组织相容性好,且无传播疾病的危险,该方法一直被视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但却存在需进行二次手术、供区感染、疼痛、数量有限等问题;(2)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虽然来源相对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却不具备骨诱导性,并存在传播HIV和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及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潜在危险;(3)异种骨移植:异种骨来源于动物,供应丰富,虽经过各种方法加以处理,去除其内部的抗原性物质,但仍不可完全避免存在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并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人工合成骨修复和替代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近年来,聚柠檬酸二醇酯(Poly(diol citrates),PDC)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因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生物降解性和简单的合成途径受到广泛关注。但PDC是一种软的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很低(杨氏模量<2MPa)且无生物活性,这限制了PDC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其是以CaO-SiO2为基础的硅酸盐类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及骨激发性。BG在植入体内后能够释放各种促进骨生成的离子,其中硅离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激发骨组织与血管的生长;此外,生物活性玻璃还能与骨组织界面之间形成稳固的化学键结合,最终形成类似骨中无机矿物的低结晶度碳酸羟基磷灰石层,诱导骨修复与骨再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人研究发现,将生物活性玻璃和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复配制成的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具备更好的性能。然而,由于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多处于微米级,直接将其和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进行复合,会存在生物活性玻璃分散不均匀和/或易被包埋等问题,使得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生物活性较低,在降解性能和力学适配性上也无法满足对骨修复材料的要求。
本发明研制出一种具有高生物活性和合适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的柠檬酸基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及骨组织丢失的再生材料,或应用于制备骨缺损支撑、充填等骨修复或骨固定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中。研究过程中发现,将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然后通过硅烷偶联剂上的硅烷基水解形成的硅羟基与生物活性玻璃前驱体溶液中的硅羟基进行缩合反应,从而实现了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和生物活性玻璃(BG)在分子水平的复合,且得到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另外,选用甲氧基乙醇钙(CME)或氯化钙(CaCl2)为钙源,不需要进行高温处理,即可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述材料可以有效克服生物活性玻璃的脆性和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强度不够等缺点,同时具有良好的同骨组织适配的力学性能,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性能,进一步扩大了柠檬酸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此外,所述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生产。
基于这样的思路,完成了本发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述材料包括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所述有机部分包括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所述无机部分包括生物活性玻璃;所述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是通过硅烷偶联剂进行连接的;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是经柠檬酸和二元醇缩合聚合反应制备得到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有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0~80wt%;所述无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60wt%。
优选地,所述有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5~60wt%;所述无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0~55wt%。
还优选地,所述有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wt%;所述无机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wt%。
根据本发明,所述二元醇选自1,8-辛二醇、聚乙二醇(PEG)中一种或两种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二元醇选自分子量为150~600g/mol的聚乙二醇。
根据本发明,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KH560、KH550中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生物活性玻璃包括质量百分比为45~80wt%的SiO2,质量百分比为20~40wt%CaO,和质量百分比为0~15%的P2O5。
根据本发明,所述SiO2的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所述P2O5的前驱体为磷酸三乙酯,所述CaO的前驱体为甲氧基乙醇钙(CME)、氯化钙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压缩模量10MPa~1.5GPa,压缩强度为5~30MPa。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制备
将柠檬酸和二元醇进行缩合聚合反应,即制备得到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
(2)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制备
将硅烷偶联剂加入到步骤(1)中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即制备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的制备
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和生物活性玻璃的前驱体溶液混合,并进行缩合反应,即制备得到所述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将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进行陈化、热处理,即制备得到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1)中,所述的缩合聚合的反应温度为120~160℃;所述的缩合聚合的反应时间为20~60min;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的缩合聚合的反应温度为130~150℃;所述的缩合聚合的反应时间为25~35min。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1)中,所述柠檬酸和二元醇的摩尔比为1:0.8~1.2;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柠檬酸和二元醇的摩尔比为1:0.9~1.1。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2)中,所述反应的时间为0.5~12h;所述反应的温度为20~60℃;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6h;所述反应的温度为20~40℃。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2)中,所述硅烷偶联剂和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摩尔比为0.1~1:1;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硅烷偶联剂和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摩尔比为0.7~0.9:1。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2)中,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的乙醇溶液中,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20wt%;优选地,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50wt%。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3)中,所述缩合反应的时间为0.5~48h;所述缩合反应的温度为20~78℃。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4)中,所述陈化的时间为1~7天,陈化的温度为20~60℃。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4)中,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1~14天,热处理的温度为30~150℃;优选地,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3~7天,热处理的温度为60~120℃。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其可用于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及骨组织丢失的再生材料;其还可用于制备骨缺损支撑、充填等骨修复或骨固定生物医用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可以实现分子水平的复合,具有生物活性好的特性;将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实验4周后,在缺损区域内可见大量排列紧密的软骨细胞和大量的新生血管;实验8周后,大部分的软骨细胞骨化,缺损区域骨小梁丰富,骨小梁形态规则,排布密集,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说明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体内的软骨转变成成骨的过程明显。
(2)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克服了单纯生物活性玻璃较脆、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力学性能不够等缺点。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降解速率和骨生成速率相匹配,其能有效克服所述柠檬酸和生物活性玻璃直接复合不匹配的缺点。将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实验4周后,材料被新生的纤维组织和骨小梁包裹,充满于骨缺损区域,实验8周后,材料基本降解,骨小梁生成明显,逐渐由边缘区域长入缺损中心区域,骨小梁塑性重建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外观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体外活性实验中,浸泡在模拟体液7天后的表面形貌扫描电镜图。
图3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其中,a为实施例3的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b为实施例2的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4为实施例4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
图5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MicroCT的图片,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
图6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蕃红O快速绿染色图,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
图7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组织切片的HE染色图,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所给的技术特征和范围的情况下,对以下实施例做出许多变化和修改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是可以商业购买得到的。
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在INSTRON万能拉力机测得的。
在动物体内验证时,选取12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10)g。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配,每组12只。采用浓度为20g/L戊巴比妥钠(45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侧俯卧位固定,术区备皮、消毒。在其股骨远端近膝关节处,沿外侧做1.5cm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肌肉,显露股骨髁部,使用慢速钻钻取直径3.5mm,深度5mm的冠状轴洞性骨缺损。
以本发明所述实施例制备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填充左侧股骨髁缺损,右侧股骨髁空白。术后4周或8周后,分别处死12只大鼠,并进行MicroCT、组织学观察,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施例1
(1)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的制备
将6.00g柠檬酸和8.33ml的聚乙二醇(PEG300)加入到250ml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围内于160℃油浴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后,降温至140℃,继续反应30min,得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
(2)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的制备
将步骤(1)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溶于乙醇中,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等于50wt%,随后加入5.91g KH560进行反应,所述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40℃,制备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24.31g正硅酸乙酯,40.88ml含量为0.083g/ml的甲氧基乙醇钙溶液和4.2g水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24h,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下陈化处理7天,随后在120℃下热处理3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图1为实施例1的杂化材料的外观照片。所述杂化材料为均匀透明的材料。
图2为实施例1的杂化材料在体外活性实验中,浸泡在模拟体液7天后的表面形貌扫描电镜图。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天后,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表面长出一层致密的羟基磷灰石钙,表明所述材料具有生物活性,可用于骨缺损的填充材料。
实施例2
(1)同实施例1的步骤(1);
(2)同实施例1的步骤(2);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24.31g正硅酸乙酯,6.74g氯化钙和13.48g水进行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24h,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陈化处理3天,随后在120℃热处理1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均匀透明。
图3(b)为实施例2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压缩强度为7.5MPa,压缩模量为18MPa。
体外浸泡模拟体液实验中,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表面能够长出羟基磷灰石,表现出生物活性。
实施例3
(1)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的制备
将6.00g柠檬酸和4.57g的1,8-辛二醇加入到250ml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围内于160℃油浴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后,降温至140℃,继续反应30min,得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
(2)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的制备
将步骤(1)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溶于乙醇中,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等于50wt%,随后加入5.91g KH560进行反应,所述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25℃,制备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24.31g正硅酸乙酯,2.53g氯化钙和5.05g水进行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12h,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陈化处理3天,120℃热处理1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图3(a)为实施例3的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压缩强度为7.3MPa,压缩模量为70MPa,满足松质骨的要求(压缩强度2~12Mpa,压缩模量50~500MPa)。
同实施例2相比,在同一有机无机质量比的情况下,使用1,8-辛二醇的杂化材料模量更高,表明该材料力学强度受高分子链段的影响,链段变短,材料趋向于刚性。
实施例4
(1)同实施例1的步骤(1);
(2)同实施例1的步骤(2);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得到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39.07g正硅酸乙酯,61.32ml含量为0.083g/ml的甲氧基乙醇钙溶液和6.8g水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48h,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陈化处理7天,120℃热处理3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图4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压缩强度约9.5MPa,压缩模量约为1300MPa。
将所述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使用MicroCT对其成骨情况进行观察。
图5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MicroCT的图片,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图5中,圆圈以外的高亮度影代表正常SD大鼠的股骨结构;圆圈里面高亮度影代表新生成的骨小梁,灰色模糊阴影代表未降解的材料和纤维组织。
结果表明:实验组4周(图5(a))时,观察发现,骨缺损边缘区域可见大量模糊阴影和高亮度的新生骨小梁结构,骨小梁结构排列不规则,骨缺损中央区域显示的低密度阴影。
实验组8周(图5(b))时,观察发现,骨缺损边缘的骨小梁结构向中间区域长入,几乎充满整个缺损区域,骨小梁结构排列较规则、密集,明显好于实验组4周时和对照组,缺损区域仍可见到少量模糊的低密度阴影。
对照组4周(图5(c))时,观察发现,未见明显的修复,仅在骨缺损边缘区域可见极少许模糊阴影,形成极小量的新生骨。
对照组8周(图5(d))时,观察发现,骨缺损边缘区域模糊阴影扩大,形成少量的骨小梁,较对照组4周时明显。
图6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蕃红O快速绿染色,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图6中,股骨本身未被破坏的骨小梁,颜色较深、排列整齐。新生成的骨小梁,颜色较深、排列不规则。软骨细胞形态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较浅。纤维组织,颜色较浅,呈网状排列。
实验组4周(图6(a))时,缺损区域可见大量排列紧密的软骨细胞,可见大量未骨化的团块状软骨灶,骨小梁周围可见成骨细胞,大量纤维组织填充、新生血管。
实验组8周(图6(b))时,大部分软骨细胞骨化,软骨内成骨过程明显,缺损区域骨小梁丰富,骨小梁形态规则,排布密集,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缺损中央区域也有少量新生骨组织。
对照组4周(图6(a))和对照组8周(图6(a)),均未见明显软骨细胞。
实施例5
(1)同实施例1的步骤(1);
(2)同实施例1的步骤(2);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39.07g正硅酸乙酯,10.1g氯化钙和20.2g水进行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12,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中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陈化处理7天,120℃热处理3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图7为实施例4的杂化材料植入SD大鼠体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组织切片的HE染色图,其中,a为对照组4周;b为对照组8周;c为实验组4周;d为实验组8周。图7中,颜色较深的代表骨小梁机构,颜色较浅的网状结构代表纤维组织。
结果表明,实验组4周(图7(a))时,骨缺损部位填充有大量新生纤维组织、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未降解的材料。纤维组织间隙,长入很多血管,可见大量双凹圆盘状红细胞。新生骨也逐渐向缺损中央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分布在缺损区域。纤维组织中细胞数目、成骨细胞及新生骨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8周(图7(b))时,骨缺损区域骨组织重建基本完成,骨小梁大量长入,基本重建完成,较实验组4周时骨小梁排布更加密集、规则,缺损区域还可见少量未降解的材料,仍有少量纤维组织,并仍然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血管。
对照组4周(图7(c))时,仅骨缺损边缘有少量纤维组织长入,中间大片区域仍然空缺。
对照组8周(图7(d))时,所述缺损区域仍是仅有缺损边缘区域有少量纤维组织长入,对照组4周(图7(c))时纤维组织多,中间大片区域仍然空缺。
实施例6
(1)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的制备
将6.00g柠檬酸和8.33ml的PEG300加入到250ml圆底烧瓶中,在氮气氛围内于160℃油浴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后,降温至140℃,继续反应30min,得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
(2)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的制备
将步骤(1)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溶于乙醇中,所述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等于50wt%,随后加入3.44g KH560进行反应,所述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25℃,制备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
(3)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的制备
将步骤(2)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PDC-Si)和37.1g正硅酸乙酯,2.2g磷酸三乙酯,12.0g氯化钙和24.0g水进行搅拌混合,进行缩合反应;所述缩合反应时间为5h,所述缩合反应温度为25℃;
(4)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对步骤(3)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聚柠檬酸二醇酯预聚物/生物活性玻璃溶胶(PDC-Si/BG)在60℃陈化处理7天,120℃热处理3天,得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均匀透明。
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天后,所述柠檬酸-生物活性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面能够长出一层羟基磷灰石钙,表现出体外活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