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044226.X (22)申请日 2018.01.17 (71)申请人 惠州华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新科技 产业园上霞北路1号华阳工业园B区 13#厂房 (72)发明人 张俊丰 董杰 莫晋文 陈伟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惠州市超越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349 代理人 陈文福 (51)Int.Cl. A61L 15/24(2006.01) A61L 15/26(2006.01) A61L 15/28(2006.01)。
2、 A61L 15/42(2006.01) A61L 15/6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敷料, 尤其公开一种伤口敷 料以及制备方法。 由含有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 热 塑性纤维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组成, 所述凝胶纤 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 塑性纤维含量为0%20%; 所述伤口敷料克重为60 200g/cm2, 厚度为0.55.0mm, 吸液量不小于 10g/100cm2的0.9盐水溶液。 制备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S1、 提供的混合纤维中, 将所述凝胶纤 维、 纺织纤维和热塑性纤维进行混纺; S2。
3、、 将混纺 后的伤口敷料进行针剌, S3、 将针剌后的伤口敷 料进行热轧定型。 该伤口敷料组合物接触人体伤 口渗出液后能够凝胶化, 并且在使用后揭除时能 保持敷料的完整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8498840 A 2018.09.07 CN 108498840 A 1.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由含有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 热塑性纤维两种或两种以 上纤维组成, 所述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维含量为0% 20%; 所述伤口敷料克重为60200g/cm2, 厚度为0.55.0mm, 吸液量不小于10g/100cm2的 0.9盐水溶液。
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胶纤维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纤维、 化学改性纤维素纤维、 果胶纤维、 藻酸盐纤维、 壳聚糖纤维、 透明质酸纤维、 多糖纤维 或树胶纤维的其中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素纤维为具有每葡萄糖 单元至少0.05个羧甲基的取代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胶纤维为具有每克纤维至 少2克0.9盐水溶液的吸收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织纤维为、 天丝纤维、 粘胶 纤维、 尼龙纤维、 涤纶纤维、 锦纶纤维、 棉纤维的其中一种。 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塑性纤维为PE纤维、 PP纤 维、 PET纤维、 PS纤维、 ABS纤维、 PE/PET纤维、 PE/PP纤维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结合。 7.一种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 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其特征 在于, 所述一种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提供的混合纤维中, 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 维含量为0%20%, 将所述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和热塑性纤维进行混纺; S2、 将混纺后的伤口敷料进行针剌, 针刺后进入下一步骤; S3、 将针剌后的伤口敷料进行热轧定型, 。
6、热轧时温度不小于110。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498840 A 2 一种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敷料, 尤其是一种伤口敷料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基于湿性愈合理论研发的高吸收性能的功能性伤口敷料, 如藻酸盐敷料, 羧 甲基纤维素敷料和壳聚糖敷料等无纺敷料, 广泛应用于急慢性伤口护理。 伤口敷料接触到 伤口渗出液后, 能形成柔软的凝胶, 为伤口愈合提供理想的湿润环境。 但是, 当敷料使用后, 需从伤口揭除时, 由于无纺布本身的结构问题, 导致敷料无法整体揭除。 敷料的塌陷或破裂 使得敷料的一部分可能残留在伤口中造成风险,。
7、 必须冲洗伤口。 0003 因此, 基于上述缺陷, 市场上急需提供一种在接触人体伤口渗出液后能够凝胶化 的伤口敷料组合物, 并且在使用后揭除时能保持敷料的完整性的伤口敷料以及制备方法。 0004 发明内容 0005 基于此, 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在接触人体伤口渗出液后能 够凝胶化的伤口敷料组合物, 并且在使用后揭除时能保持敷料的完整性的伤口敷料以及制 备方法。 0006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伤口敷料, 由含有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 热塑性纤维两种或 两种以上纤维组成, 所述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维含 量为0%20%; 所述伤口。
8、敷料克重为60200g/cm2, 厚度为0.55.0mm, 吸液量不小于10g/ 100cm2的0.9盐水溶液。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凝胶纤维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化学改 性纤维素纤维、 果胶纤维、 藻酸盐纤维、 壳聚糖纤维、 透明质酸纤维、 多糖纤维或树胶纤维的 其中一种。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纤维素纤维为具有每葡萄糖单元至少0.05 个羧甲基的取代度。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凝胶纤维为具有每克纤维至少2克0.9盐 水溶液的吸收性。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纺织纤维为、 天丝纤维、 粘胶纤维、。
9、 尼龙纤 维、 涤纶纤维、 锦纶纤维、 棉纤维的其中一种。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热塑性纤维为PE纤维、 PP纤维、 PET纤维、 PS 纤维、 ABS纤维、 PE/PET纤维、 PE/PP纤维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结合。 0012 一种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 其包括上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所述一种伤口敷料的制 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提供的混合纤维中, 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 维含量为0%20%, 将所述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和热塑性纤维进行混纺;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8498840 A 3 S2、 将混纺后的。
10、伤口敷料进行针剌, 针刺后进入下一步骤; S3、 将针剌后的伤口敷料进行热轧定型, 热轧时温度不小于110。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伤口敷料是一种组合物, 其制备方法简单, 该伤口敷料组 合物接触人体伤口渗出液后能够凝胶化, 并且在使用后揭除时能保持敷料的完整性。 00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伤口敷料, 由含有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 热塑性纤维两种 或两种以上纤维组成, 所述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维 含量为0%20%; 所述伤口敷料克重为60200g/cm2, 厚度为0.55.0mm, 吸液量不小于10g/ 。
11、100cm2的0.9盐水溶液。 0016 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凝胶纤维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 化学改性纤维素纤维、 果胶 纤维、 藻酸盐纤维、 壳聚糖纤维、 透明质酸纤维、 多糖纤维或树胶纤维的其中一种。 0017 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纤维素纤维为具有每葡萄糖单元至少0.05个羧甲基的取代 度。 0018 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凝胶纤维为具有每克纤维至少2克0.9盐水溶液的吸收性。 0019 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纺织纤维为、 天丝纤维、 粘胶纤维、 尼龙纤维、 涤纶纤维、 锦纶 纤维、 棉纤维的其中一种。 00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热塑性纤维为PE纤维、 PP纤维、 PET纤。
12、维、 PS 纤维、 ABS纤维、 PE/PET纤维、 PE/PP纤维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结合。 0021 一种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 其包括上述的一种伤口敷料, 所述一种伤口敷料的制 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提供的混合纤维中, 凝胶纤维含量为50%100%, 纺织纤维含量为0%50%、 热塑性纤 维含量为0%20%, 将所述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和热塑性纤维进行混纺; S2、 将混纺后的伤口敷料进行针剌, 针刺后进入下一步骤; S3、 将针剌后的伤口敷料进行热轧定型, 热轧时温度不小于110。 0022 该伤口敷料是一种组合物, 其制备方法简单, 该伤口敷料组合物接触人体伤口渗 出液后能够凝胶化。
13、, 并且在使用后揭除时能保持敷料的完整性。 0023 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将凝胶纤维、 纺织纤维和热塑性纤维通过一定比例 混纺、 针刺、 热轧形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伤口敷料。 该敷料三组分各具功能, 凝胶纤维具 有高吸液性能, 能形成柔软的凝胶, 为伤口愈合提供理想的湿润环境; 纺织纤维能增加敷料 的湿态强度, 改善芯吸效果; 热塑性纤维热轧后形成立体网状结构, 增加湿态强度, 减少纤 维掉落。 该方法制备出的伤口敷料具有吸液量高、 纤维掉落少、 凝胶收缩少、 湿态强度高、 顺 应性好、 可以整体揭除的优点。 0024 本发明带来的技术效果: 吸液量高、 纤维掉落少、 收缩比例小、 湿态强度增强、 顺应 性好。 002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8498840 A 4 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8498840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