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84735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27476.4

申请日:

2010.06.03

公开号:

CN102470782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N 2/10申请日:20100603|||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10; A61G3/00; B60N2/12; B60N2/14; B60N2/16

主分类号:

B60N2/10

申请人: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发明人:

堀口贤治; 吴竹弘行; 木下英纪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9.07.15 JP 2009-166479; 2009.08.25 JP 2009-194385; 2009.10.16 JP 2009-239554; 2010.02.23 JP 2010-037044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李丹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揭示了一种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的布置,在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中大腿部分位置低于臀部,由此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更具体地,揭示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前述车辆座椅的特征是设有座椅软垫(40)和软垫倾斜机构,该座椅软垫能够倾斜,使得进出侧较低,而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40)下方,且由此可动软垫部分(M)在被致使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的同时倾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座椅, 包括 : 座椅软垫, 所述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 其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 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进出侧较低, 以及 软垫倾斜机构,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软垫下方, 并构造成使所述可动软 垫部分在使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 定位在所 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进出侧的侧支承部分可一体地倾斜。
3: 如权利要求 1 和 2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和驱动部分, 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能够从折叠位置转动 到升高位置, 所述第二连杆定位成与所述第一连杆相交, 并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 以能够相 对于所述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 所述驱动部分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 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 以及 其中, 当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时, 所述 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 进 / 出侧较低。
4: 如权利要求 1 和 2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 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 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将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 连接到支承构件, 而所述驱动部分能够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所述可动 软垫部分, 以及 其中, 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 所述可动软垫 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进 / 出侧较低。
5: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 框架升高 / 降低机构, 所述纵向滑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所述座椅软垫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 地板滑动, 而所述框架升高 / 降低机构构造成使所述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车辆地板升高和 降低。
6: 如权利要求 1 至 5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当在打开门洞的车门的 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 能够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升高的方向来驱动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软垫倾斜机构具有 : 驱动机构, 所述驱 动机构构造成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所述可动部分, 以及 连杆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 : 当所述可动部分由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 方向移动时, 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根据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转动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构造成 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转动所述座椅软垫。
9: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 倾斜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 以及 还包括滑动机构, 所述滑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的水平地滑动所述可动软垫部 分、 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
10: 如权利要求 7 至 9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 2 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所述 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 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 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 述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所述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11: 如权利要求 7 至 9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 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所述 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 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 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软 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12: 如权利要求 1 至 11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关闭构件, 所 述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 在所述可动软 垫部分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处形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所述固定 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 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 所述栅栏状板部分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 向下突出, 而所述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 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14: 如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构件连接到所述板部分。
15: 如权利要求 13 和 14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构件的近 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上的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 或者连接到所述板部 分内侧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 其中, 所述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 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 使得所述片状构件能够随着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被展开, 以及 其中, 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 / 出位置时, 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 所述板部分和所述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 于从所述连接位置或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
16: 如权利要求 12 至 15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软垫部分 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 其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 斜, 且其中, 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 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
17: 如权利要求 1 至 16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的 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 并定位在窗的下方, 其 中, 当打开所述门的同时操作所述操作开关时, 所述驱动部分能够被驱动。
18: 如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 其中, 仅 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 所述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 且其中, 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接通 时, 电源才可供应到所述电动机。
19: 如权利要求 17 和 18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门尚未沿打 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下, 即使所述操作开关接通, 也没有电流供应到所述电动机。

说明书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 1 中披露了相关的车辆座椅。
     如图 32 所示, 在专利文献 1 中披露的车辆座椅中, 座椅软垫 504 和座椅靠背 505 设置在座椅框架 502 上。软垫 504 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 502 倾斜, 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可 以低些。 因此, 当乘坐者下车时, 只要通过相对于座椅框架 502 倾斜座椅软垫 504, 坐在座椅 软垫 504 上的乘坐者就可容易地越过座椅软垫 504 的侧部 504s。 因此, 当乘坐者下车时, 侧 部 504s 不会成为障碍。
     现有技术的文献
     专利文献 : 日本特开实用型专利公开第 60-168632 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 在轿车或其它这种车辆中, 座椅软垫 504 的软垫表面 504z 放置的位置较低。 此外, 在乘坐者的就座姿势中, 他 / 或她的大腿会高于他 / 她的臀部位置。因此, 如果侧部 504s 降低, 同时座椅软垫表面 504z 保持在低的位置, 那么, 乘坐者的膝盖在他 / 她从座椅软 垫 504 站立起来时弯曲很大。因此, 乘坐者必须重压在他 / 她的膝盖上。这给上了年纪的 人或其它如此情况的人造成负担。
     为了改善这一点, 可在乘坐者下车时, 相对于座椅框架 502 来升高座椅软垫 504。 然而, 如果座椅软垫 504 在图 32 所示的结构中升高, 那么, 就座乘坐者臀部和大腿也会一起 升高。其结果, 乘坐者大腿会接近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当乘坐者下车时, 他 / 她的大腿 会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相干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特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 伏姿势上下车, 在该姿势大腿位置低于臀部, 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
     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问题可用如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来解决。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本发明包括座椅软垫和软垫倾斜机构, 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 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 其中, 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 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 ; 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下方, 并构造成在可动软垫部分相对 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使可动软垫部分倾斜。
     根据本发明, 软垫倾斜机构可在乘坐者上下车时操作。 其结果, 座椅软垫的可动软 垫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 使得可动软垫部分可倾斜而使进出侧变得较低。 因此, 坐在座椅软垫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基本上半蹲伏的位置, 这样, 乘坐者的膝盖可以伸展开。 此 外, 即使在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升高时, 乘坐者的大腿也不容易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
     部件相干扰。
     此外, 由于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 所以, 当乘坐者越过 座椅软垫的侧部时, 乘坐者无需抬起他 / 她的腿, 这样, 乘坐者可保持基本上半蹲伏的姿 势。
     在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本发明中, 当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 定位在可移动软垫部 分的进 / 出侧的侧边支承部分可一体地倾斜。因此, 就可更容易地上下车。
     在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本发明中, 软垫倾斜机构具有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和驱动 部分, 第一连杆在座椅软垫下面可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 第二连杆定位成与第一连 杆相交, 并连接到第一连杆相连, 以能相对于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 驱动部分能够使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此外, 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 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时, 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可倾斜 成使得进 / 出侧较低。
     因此, 因为使用了彼此相交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以, 能够调整上部极限位置 中的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的倾斜角。
     在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本发明中, 软垫倾斜机构具有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 该连 接机构能够将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支承构件上, 而驱动部分能够围 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可动软垫部分。此外, 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 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 可动软垫部分可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使得进 / 出侧较低。 因此, 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 可动软垫部分可相 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并倾斜成使进 / 出侧较低。因此, 可在结构上简化软垫倾斜机构。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 / 降低机构, 纵向滑 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地板滑动, 而框架升高 / 降 低机构构造成使座椅框架相对于车辆地板升高和降低。
     因此, 通过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 / 降低机构就可相对于车辆地板调整车辆座椅的 位置。
     在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本发明中, 当打开门洞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 可 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高的方向来驱动软垫倾斜机构。
     由此, 仅在乘坐者下车时, 才能执行软垫倾斜机构的升高操作。因此, 可有效地阻 止乘坐者意外地操作软垫倾斜机构。
     在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本发明中, 软垫倾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 驱动 机构构造成在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可动部分, 而连杆机构构造成 : 当可动部分由 于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 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根据可动部分的运动 量而倾斜。
     在本发明中, 定位在座椅软垫下面的驱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往复移动该可动部 分。因此, 与可动部分作垂直往复运动的结构相比, 该驱动机构的高度可减小。其结果, 可 保持定位在驱动机构上方的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低。
     此外, 因为可动部分构造成水平地往复运动, 因此, 在保持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 低的同时可动部分的往复行程可增大。其结果, 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在乘坐者上下
     车时大大地倾斜, 从而增大构成可动软垫部分的一部分的臀部接纳部分的升高量。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转动机构, 该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 平地转动座椅软垫。
     因此, 由于转动机构的作用, 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
     根据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本发明, 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倾斜座椅软垫 的可动软垫部分。本发明还包括滑动机构, 该滑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朝向车辆门洞滑动可 动软垫部分、 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
     因此, 由于滑动机构的作用, 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
     在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本发明中, 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水 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 连 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
     由此, 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 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的一端 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 因此, 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 以使座椅 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
     在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本发明中, 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水 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 连杆垂 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
     由此, 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 座椅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 分可沿预定方向移动。 因此, 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 以使座椅 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关闭构件, 当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固定软垫 部分升高时, 该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 处, 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根据本发明, 当定位在进 / 出位置中的可动软垫部分降低时, 即使乘坐者不留心 朝向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敞开部分移动他 / 她的手, 该关闭构件也可阻止 他 / 她的手进入该敞开部分。因此, 可避免这样的麻烦, 例如, 他 / 她的手或类似东西可能 被夹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
     在如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本发明中, 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 构件组成, 该栅栏状板部分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 而可变形 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 分。
     由此, 因为关闭构件由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 所以, 可防止关闭构件 260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软垫倾斜机构 50 以及其余部分的干扰, 使得结构简单。
     在如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本发明中, 片状构件连接到板部分。
     在如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本发明中, 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可动软垫 部分上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 或者连接到板部分内侧的可动软垫部分, 其中, 片状构件的远 端部分连接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使得片状构件可随着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被展开。此外, 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 / 出位置时, 从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板部分 和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 或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于从连接部分或板部 分的下端边缘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
     由此, 当可动软垫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时, 可动软垫部分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向 下曳拉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 使得片状构件可被接纳在就座表面的下侧内。 即, 在可动软垫 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的状态中, 可防止片状构件的一部分留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 分的就座表面上。 因此, 可避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变差。 此外, 还可避免坐表面的外观变坏。
     在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本发明中, 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可 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 此外, 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 可动 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因此, 当乘坐者在可动软垫部分处于就座位置的状态中坐在座椅软垫上时, 他/ 她的重量可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施加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上。 其结果, 在乘坐者重量作用下, 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 置侧表面彼此可完全地表面接触, 从而防止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 置中形成间隙。因此, 可避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变差。 此外, 与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垂直地形成的情形相 比, 当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和降低时, 可在两个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 使得片 状构件可容易地被接纳在就座表面下面。
     在如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本发明中, 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 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 并使其定位在窗的下方。 此外, 当门被打开同时操作 所述操作开关时, 驱动部分可被驱动。
     根据本发明, 当乘坐者下车时, 乘坐者在门打开之后乘坐者从车辆向外探出他 / 她的上身的同时可以前倾的姿势操纵该操作开关。当乘坐者操作该操作开关时, 软垫倾斜 机构被致动,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高。因此, 因为在乘坐者处于前倾的姿势的同时乘 坐者臀部可被可动软垫部分上推, 所以, 乘坐者可以前倾姿势站立起来。其结果, 乘坐者头 可避免接触到车辆门洞的天花板部分。
     在如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本发明中, 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 其中, 仅在操作开关被 操作时, 该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 且其中, 仅在操作开关被接通时, 电源才可供应到电动机。
     因此, 乘坐者通过在可动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持续操纵着该操作开关而保持前倾 的姿势。其结果, 乘坐者的头不容易接触到门洞的天花板部分。
     在如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本发明中, 在门尚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 下, 即使操作开关接通了, 也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
     因此, 在驾驶过程中, 即使乘坐者不留心碰到操作开关, 可动软垫部分也绝不会升 高。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 乘坐者可以基本上半蹲伏的姿势上下车。 因此, 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 车。
     附图说明图 1(A)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1 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 态, 而图 1(B) 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
     图 2 是车辆座椅的全侧视图。
     图 3 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
     图 4 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
     图 5 是示出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操作原理的示意图。
     图 6 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侧视图 ( 从图 4 的线 VI-VI 观察的视图 )。
     图 7 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图。
     图 8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2 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 态。
     图 9(A) 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 而图 9(B) 是车辆座 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
     图 10 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
     图 11 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 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
     图 12 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 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 图 13 是根据修改形式 1 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
     图 14 是根据修改形式 2 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的正视图。
     图 15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3 的车辆座椅的全立体图。
     图 16 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 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 / 卸载位置的状态。
     图 17 是可动软垫部分的升高 / 降低机构的正视图。
     图 18 是沿图 15 的线 XVIII-XVIII 截取的剖视图。
     图 19 是由图 18 的 XIX 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 20 是车辆座椅的纵向剖视图, 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 / 卸载位置的情形 ( 沿图 16 的线 XX-XX 截取的剖视图 )。
     图 21 是图 20 的 XXI 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 22 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全纵向剖视图。
     图 23 是图 22 的 XXIII 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 24 是车辆座椅的放大的纵向剖视图, 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 / 卸载位置 的情形。
     图 25(A)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4 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车辆行驶中的 状态, 而图 25(B) 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 示出乘坐者下车的状态。
     图 26 是 车 辆 座 椅 的 纵 向 剖 视 图, 示 出 乘 坐 者 下 车 的 情 形 ( 沿 图 25(B) 的 线 XXVI-XXVI 截取的剖视图 )。
     图 27 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 ( 从图 26 的线 XXVII-XXVII 观察的视 图 )。
     图 28 是显示作为软垫升高 / 降低机构的驱动源的电动机的电路的示意图。
     图 29 是电动机操作开关所附连的门的立体图。
     图 30 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
     图 31 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
     图 32 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 图 33 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 1]
     下面将参照图 1 至 7 来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1 的车辆座椅。
     此外, 图中的向前和向后、 向右和向左, 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分别对应于车辆座 椅和具有车辆座椅的轿车的向前和向后、 向右和向左, 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此外, 说明 书中涉及到的向前和向后、 向右和向左, 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也对应于如上所定义的向 前和向后、 向右和向左, 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
     < 车辆座椅 10 的概述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的座椅 ( 驾驶员座椅或其 它这种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
     如图 1 和 2 所示, 车辆座椅 10 具有座椅主体 30、 纵向滑动机构 20 和升高 / 降低机 构 25, 纵向滑动机构 20 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 F 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 30, 而升高 / 降低机 构 25( 图 2) 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 F 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 30。 如图 2 所示, 座椅主体 30 由座椅框架 31、 座椅软垫 40、 座椅靠背 35 以及软垫倾斜 机构 50 组成, 座椅软垫 40 设置在座椅框架 31 上, 座椅靠背 3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 架 31 的后端部, 软垫倾斜机构 50 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 31 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一部分 M, 并 朝向门洞倾斜座椅软垫 40 的一部分 M。
     < 关于纵向滑动机构 20>
     如图 1 至 3 所示, 纵向滑动机构 20 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右上和左上轨道 23 以及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 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设置在车辆地板 F 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 右上和左上轨道 23 构造成可沿着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在纵向方向上滑动, 驱动机构构造成 相对于下轨道 22 纵向地滑动上轨道 23。每个下轨道 22 是开槽的轨道, 其具有向上敞开的 基本上呈 C 形的横截面。例如, 如图 2 所示, 每个下轨道 22 的前和后端部的下侧通过支承 带 21 分别连接到车辆地板 F。如图 3 所示, 每个上轨道 23 是板形的轨道, 其具有基本上为 倒置 T 形的横截面。每个上轨道 23 的下部从其前端或后端与每个下轨道 22 配合啮合。因 此, 上轨道 23 可在上轨道 23 和下轨道 22 彼此配合啮合的同时沿着下轨道 22 在纵向方向 上滑动。
     此外, 纵向滑动机构 20 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机构。
     < 关于升高 / 降低机构 25>
     升高 / 降低机构 25 是这样的机构, 其构造成相对于纵向滑动机构 20 的右上和左 上轨道 23 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 30 的座椅框架 31。例如, 如图 2 所示, 升高 / 降低机构 25 由一对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 27、 一对右后和左后升高连杆 28, 以及作为升高 / 降低驱动源 的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成对的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 27 和成对的右后和左后升高连 杆 28 构造成平行于右上和左上轨道 23 来升高和降低座椅框架 31。此外, 每个前升高连杆 27 的一端部分 ( 下端部 ) 和每个后升高连杆 28 的一端部分 ( 下端部 )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 到每个上部轨道 23。相反地, 每个前升高连杆 27 的另一端部分 ( 上端部 ) 和每个后升高连
     杆 28 的另一端部分 ( 上端部 )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 31。
     此外, 例如, 如图 1 所示, 座椅框架 31、 前升高连杆 27 和后升高连杆 28 被侧盖 31c 盖住。在图 2 中, 侧盖 31c 被略去。
     此外, 升高 / 降低机构 25 对应于本发明的框架升高 / 降低机构。
     < 关于座椅软垫 40>
     如图 1(A) 所示, 从座椅软垫 40 的中部分的前侧起, 座椅软垫 40 依次具有软垫前 部 41、 软垫中部 42 和软垫后部 43。此外, 座椅软垫 40 具有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 右侧部 44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 ( 面向门洞 ( 未示出 ) 的一侧 ), 左侧部 45 设置在中部的左侧 ( 面向 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 )。
     软垫前部 41 是主要支承就座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 软垫前部 41 形成为略微地倾 斜, 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内降低。软垫中部 42 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 软垫 中部 42 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 43 形成为略微地 倾斜, 以使其前侧较低。
     右侧部 44 倾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 ( 面向门洞的一侧 ) 提高, 并分为前部 44f、 中部 44c 和后部 44b。左侧部 45 倾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 ( 面向车辆内部中心的 一侧 ) 提高。即, 因为右侧部 44 的就座表面和左侧部 45 的就座表面形成为倾斜的表面, 它 们相对于软垫前部 41、 软垫中部 42 和软垫后部 43 的就座表面倾斜, 所以, 当乘坐者坐在座 椅上时, 座椅软垫 40 可具有提高的保持特性。
     软垫中部 4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彼此形成一体, 并与座椅软垫 40 的其余部分分离, 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 44 的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软垫前部 41、 左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此外, 右侧部 44 的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左 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 固定到座椅框架 31 上。因此, 下面, 将右侧部 44 的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左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 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 S。
     此外, 如图 1(B) 所示, 由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作用 ( 将在下文中描述 ), 软垫中 部 4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可相对于座椅软垫 40 的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座 椅框架 31 升高和降低。因此, 在下文中, 将软垫中部 4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称之为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 关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软垫倾斜机构 50 是这样的机构, 其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 31 和座椅软垫 40 的固定 软垫部分 S 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并且能够倾斜该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使面向 门洞的一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如图 6 的侧视图中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由从座 椅框架 31 悬置下来的基板 52、 设置在基板 52 上的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以及能够移动该 交叉连杆 53 的驱动部分 56 组成。
     如图 6 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基板 52 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 U 形。基板 52 的 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前梁部分 31h 上, 该前梁部分 31h 定位在座椅框架 31 的前部内, 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 相反, 基板 52 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 31t 上, 该后支承管 31t 定位在座椅框架 31 的后部内, 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构造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前和后部 分处支承其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 M。此外, 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沿纵向方向对称地形成, 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 前交叉连杆 53 将参照图 4 和 5 所示的正视图作代表性的描述。
     如图 4 所示, 交叉连杆 53 由线性第一连杆 53a 和线性第二连杆 53b 构成。通过两 个连杆 53a 和 53b 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 53x, 可使两个连杆 53a 和 53b 彼此垂直转 动地连接。此外, 第一连杆 53a 的近端部分 ( 下端部分 ) 通过下端连接销 54 可垂直转动地 连接到接纳部分 ( 未示出 ), 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 52 的前底部的右端内。相反, 滚子 53r 附连到第一连杆 53a 的远端部分 ( 上端部分 )。滚子 53r 能够沿着前侧轨道部分 40f 滚动, 该前侧轨道部分 40f 形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侧内, 以侧向地延伸。
     第二连杆 53b 的近端部分 ( 上端部分 ) 通过其右端附近的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 5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前侧轨道部分 40f, 该前侧轨道部分 40f 形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 垫部分 M 内。相反, 滚子 53z 附连到第二连杆 53b 的远端部分 ( 下端部分 )。滚子 53z 能够 沿着基板 52 的前底部 52y 侧向地滚动。
     如图 5 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驱动部分 56 由扇形齿轮 57、 双齿轮 58、 驱动齿轮 59 和能够转动驱动齿轮 59 的电动机 ( 未示出 ) 组成。扇形齿轮 57 是构造成与交叉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一体地转动的齿轮, 扇形齿轮 57 具有用作转动中心的中心孔 57e。中心 孔 57e 定位在对应于扇形中心的部分内。此外, 将第一连杆 53a 连接到基板 52 的下端连接 销 54 不可转动地插入扇形齿轮 57 的中心孔 57e 内。即, 扇形齿轮 57 构造成围绕与第一连 杆 53a 的转动中心共用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连杆 53a 一体地转动。扇形齿轮 57 具有形成在 其外圆周部分 ( 弧形部分 ) 内的有齿部分 57w。有齿部分 57w 与双齿轮 58 的小直径齿轮 58s 啮合。此外, 双齿轮 58 的大直径齿轮 58r 与驱动齿轮 59 啮合。 双齿轮 58、 驱动齿轮 59 和电动机被接纳在驱动部分 56 的外壳 56h( 图 6) 内并被 外壳 56h 支承。外壳 56h 定位在基板 52 内并与其固定。
     根据上述的结构, 当电动机在图 5 所示条件下被致动时, 驱动齿轮 59 可被向左转 动 ( 正常方向 )( 箭头所示 ), 于是, 与驱动齿轮 59 啮合的双齿轮 58 的大直径齿轮 58r 可向 右转动 ( 箭头所示 )。当双齿轮 58 向右转动时, 与双齿轮 58 的小直径齿轮 58s 啮合的扇形 齿轮 57 可向左转动 ( 箭头所示 )。其结果, 与扇形齿轮 57 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 53a 可在围 绕下端连接销 54 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当第一连杆 53a 升高时, 附连到其远端部分的滚子 53r 在上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同时沿着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前侧轨道部分 40f 向右滚动。此外, 当与扇形齿轮 57 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 53a 在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时, 通 过中心连接销 53x 连接到第一连杆 53a 的第二连杆 53b 可被升高, 同时围绕座椅软垫 40 的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上端连接销 55 向右转动。其结果, 第二连杆 53b 上推座椅软垫 40 的可 动软垫部分 M 的右端部分, 而附连到第二连杆 53b 远端部分 ( 下端部分 ) 的滚子 53z 沿着 基板 52 的前侧底部 52y 向右滚动。即, 一旦电动机被致动, 驱动齿轮 59 就向左转动 ( 正常 方向 )。其结果, 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 沿升高方向转动, 使得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 垫部分 M 可被上推。
     当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 分别被升高到预定位置时, 例如, 如图 4 中实线所 示,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保持在上部极限位置内并保持倾斜, 使得其右侧 ( 面 向门洞的一侧 ) 可被降低。此外, 连接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 的中心连接销 53x 定 位成 : 当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处于上部极限位置时,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倾斜角 θ
     近似为 17 度。因此,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倾斜角 θ 可根据中心连接销 53x 位置的变化而变 化。
     接下来, 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处于上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当驱动齿 轮 59 通过电动机向右转动 ( 相反方向 ) 时, 则与上述相反, 第一连杆 53a 可围绕下端连接 销 54 沿折叠方向 ( 向右 ) 转动, 第二连杆 53b 可围绕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上 端连接销 55 沿折叠方向 ( 向左 ) 转动。当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返回到下部极限 位置 ( 图 1(A) 和图 4 中的双点划线 ) 时,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可定位成与固定软垫 部分 S 的就座表面相连续。
     < 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 >
     首先, 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在此情形 中, 如图 1(A) 所示,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保持在下部极限位置内, 使得可动软垫 部分 M 的就座表面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相连续。此外, 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 20 和升高 / 降低机构 25, 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 30 的纵向位置和座椅主体 30 的高度位置。
     接下来, 当乘坐者下车时, 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 操作升高开关 ( 未示出 ), 同 时打开右边门。因此, 可驱动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电动机, 同时操作升高开关。其结果, 驱动 部分 56 可被致动而沿连杆被升高的方向转动交叉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 其结果, 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座椅框架 31 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于是, 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此外, 当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时, 该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倾斜, 而使面向门洞的那侧可被降低。此时, 因为支承乘坐者大腿的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 前部 41( 固定软垫部分 S) 保持在相对于座椅框架 31 的固定位置内, 所以, 它可定位成低于 可动软垫部分 M。 其结果, 坐在座椅软垫 40 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半蹲伏的姿势, 在该姿势 大腿的位置低于臀部, 使得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 因为可动软垫部分 M 呈倾斜, 使 得面向门洞的那侧可降低, 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时, 乘坐者无 需抬起他 / 她的腿。因此, 乘坐者可保持大致的半蹲伏姿势。
     此外, 当乘坐者上车时, 乘坐者可坐在定位在上部极限位置内的座椅软垫 40 的可 动软垫部分 M 上, 这样, 乘坐者无需很大地弯曲他 / 她的膝盖, 只需保持在大致半蹲伏的位 置中。因此, 可减小乘坐者身体上的负重。坐好之后, 可操作降低开关 ( 未示出 )。其结果,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电动机可被驱动, 使得驱动部分 56 致动而沿连杆折叠的方向转动交叉 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降低。 如图 1(A) 所示,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到达下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 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相连续。在该状态下, 车门关闭。因此, 乘坐者可在车辆 内。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优点 >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当乘坐者上下车时, 可操作软垫倾斜机构 50。 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软垫中部 42 和其余部分 ) 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软垫前部 41) 升高。 此外,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倾斜, 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低而面向车辆内 部的那侧高。因此, 当乘坐者上下车时,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可定位得低于软垫中部 42 和其余部分。因此, 坐在座椅软垫 40 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的半蹲伏姿势, 使得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 即使软垫中部 42 和其余部分被升高, 乘坐者的大腿也不易与方向 盘或其它这种构件相干扰。
     此外, 由于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软垫中部 42 和其余部分 ) 倾斜而使面 向门洞的那侧低, 所以, 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时, 乘坐者无需抬起他 / 她 的腿。因此, 因为乘坐者可在大致半蹲伏姿势中上下车, 此时, 大腿位置低于臀部, 所以, 乘 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
     此外, 车辆座椅 10 具有纵向滑动机构 20 和升高 / 降低机构 25, 纵向滑动机构 20 能够沿着车辆地板 F 滑动座椅框架 31, 而升高 / 降低机构 25 能够相对于车辆地板 F 升高和 降低座椅框架 31。因此, 能够相对于车辆地板 F 调整车辆座椅 10 的位置。
     此外, 当打开门洞内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 软垫倾斜机构 50 被操作而使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即, 仅在乘坐者准备下车时, 才可能执行软垫倾斜机 构 50 的升高操作。因此, 乘坐者可有效地避免意外地操作软垫倾斜机构 50。
     < 更改形式 >
     此外,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 明的范围。例如,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交叉连杆 53 设置 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前部和后部, 每个上述交叉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和 第二连杆 53b 侧向地升高和折叠。然而, 交叉连杆 53 也可设置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 部分 M 的右部和左部, 使得每个交叉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连杆 53b 可纵向地升高 和折叠。 此外, 在以上的实例中, 扇形齿轮 57 和其余部分被用作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驱动部 分 5。然而, 例如, 也可使用馈送螺杆 / 螺母、 气缸或其它如此的装置。
     此外, 代替具有交叉连杆 53 和其余部分的软垫倾斜机构 50, 可使用如图 7 所示的 软垫倾斜机构 60。
     图 7 所示的软垫倾斜机构 60 具有铰链状的连接机构 60c 和驱动部分 60z, 连接机 构 60c 能够将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垂直转动地连接至座椅框架 31, 而驱动部分 60z 能够围绕连接机构 60c 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可动软垫部分 M。
     连接机构 60c 由软垫侧铰链构件 ( 未示出 ) 和框架侧铰链构件 ( 未示出 ) 组成, 软 垫侧铰链构件固定到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框架侧铰链构件固定到座椅框架 31。 两种铰链构件通过铰链销 60p 连接, 以便可相对于彼此垂直地转动。连接机构 60c 的铰链 销 60p 是连接机构 60c 的转动中心, 其设置在构成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右侧部 44( 中部 44c) 的背表面 ( 下表面 ) 上的部分内, 以便可纵向地延伸, 同时保持在大致水平 的位置内。因此, 当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围绕连接机构 60c 的铰链销 60p 向图 7 中的左边转动 ( 向上转动 ) 时,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软垫中部 42 被升高, 而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右侧部 44( 中部 44c) 的右端降低,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倾斜, 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较低 ( 双点划线所示 )。
     此外, 座椅框架 31 对应于本发明的支承构件。
     软垫倾斜机构 60 的驱动部分 60z 具有螺杆轴 62 和螺母 63, 螺杆轴 62 在座椅框 架 31 上水平地设置成侧向地延伸, 而螺母 62 螺纹地与螺杆轴 62 啮合。电动机 61 连接到 螺杆轴 62 的近端部分, 电动机 61 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轴 62。轴承 64 可转动地支承
     螺杆轴 62 的远端部分。此外, 线性连杆 67 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 63。同样 地, 线性连杆 67 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销 65, 该连接销 65 固定到可动软垫部 分 M 的背表面的右端位置 ( 铰链销 60p 的右侧 )。
     根据以上的结构, 当电动机 61 在图 7 所示的情形中被驱动时, 螺杆轴 62 沿正常方 向转动, 使得螺母 63 可沿着螺杆轴 62 向左移动 ( 朝向电动机 61), 因为螺杆轴 62 和螺母 63 彼此螺纹地啮合。其结果, 附连到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连接销 65 被线性连 杆 67 向下和向左地曳拉 ( 双点划线 ), 于是,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围绕连接机 构 60c 的铰链销 60p 向左转动 ( 向上转动 )。在螺母 63 到达左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电动机 61 停止,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 即, 它倾斜预定的角度, 使得面向门 洞的那侧低 ( 双点划线 )。
     当螺杆轴 62 在此情形中反向转动时, 因为螺杆轴 62 和螺母 63 彼此螺纹地啮合, 螺母 63 可沿着螺杆轴 62 向右移动 ( 朝向面向门洞的那侧 )。其结果, 附连到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连接销 65 被线性连杆 67 向上和向右地曳拉, 于是, 座椅软垫 40 的可 动软垫部分 M 可围绕连接机构 60c 的铰链销 60p 向右转动 ( 向下转动 )。在螺母 63 到达右 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电动机 61 停止,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返回初始位置中。因此, 可动 软垫部分 M 的坐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坐表面相连续 ( 实线 )。
     此外, 在以上实例中, 软垫倾斜机构 60 的驱动部分 60z 由螺杆轴 62 和螺母 63 及 其余部分构成。然而, 代替螺杆轴 62 和螺母 63, 可使用齿条 / 小齿轮、 气缸或其它这种装 置。
     此外,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是这样的座椅 ( 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在车辆座椅 10 中,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通过软垫倾斜机构 50 和 60 倾斜, 使得其右侧变低。然而, 本发明也可 适用于其它的车辆座椅 ( 例如, 副驾驶员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左门洞从左 边坐到座椅上。在诸如副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座椅中,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通过软 垫倾斜机构 50 和 60 倾斜, 使得其左侧变低。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软垫倾斜机构 50 和 60 设置在座椅框架 31 上。然而, 软垫倾 斜机构 50 和 60 也可设置在座椅框架 31 下面。此外, 座椅框架 31 可省略掉。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倾斜, 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变 低。然而,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倾斜, 使得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 进出侧 ) 而不是面向门洞的那 侧变低。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适用于朝向车辆前方的座椅。然而, 本发明也适用于 朝向车辆侧方的座椅。
     [ 实施例 2]
     下面, 将参照图 8 至 14 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车辆座椅。
     < 传统的机构 >
     在传统的车辆座椅中 ( 日本特开的专利公开第 7-69106 号 ), 定位在座椅软垫中心 内的可动座椅部分围绕其前端侧垂直地转动。此外, 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可通过驱动机构 和设置在座椅软垫下方的驱动臂上推。即, 当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被驱动机构和驱动臂上 推时, 可动座椅部分围绕其前端侧向上转动, 使得支承乘坐者臀部的臀部接纳部分可被升高。 驱动机构具有馈送螺杆部分、 螺母部分和电动机, 馈送螺杆部分垂直地定位, 螺母 部分与馈送螺杆部分螺纹地啮合, 而电动机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馈送螺杆部分。 此外, 驱 动机构的螺母部分通过驱动臂连接到可移动座椅部分的后部。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 上推座椅软垫的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的驱动机构由垂直定 向的馈送螺杆部分和螺母部分及其余部分组成, 其余部分构造成沿着馈送螺杆部分垂直地 移动。因此, 驱动机构的高度颇大。其结果, 设置在驱动机构上的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相对 较高。
     此外, 如果为了使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保持较低而减小馈送螺杆部分的长度, 那 么, 可相对地减小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的上推量。 其结果, 不能够使乘坐者的臀部上推到理 想的高度位置。
     本实施例车辆座椅的目的是防止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升高, 并能够在乘坐者上下 车时使支承乘坐者臀部的座椅软垫的臀部接纳部分被提高。
     < 车辆座椅 10 的概述 >
     如图 8 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 C 的座椅 ( 驾 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 E 从右边坐到座椅上。
     如图 10 至 12 所示, 车辆座椅 10 具有座椅主体 30、 滑动转动机构 120 和纵向滑动 机构 127, 滑动转动机构 120 构造成水平地转动座椅主体 30, 同时相对于车辆地板 F 纵向地 滑动, 而纵向滑动机构 127 构造成相对于滑动转动机构 120 的转动台 126 纵向地滑动座椅 主体 30。
     例如, 如图 11 所示, 座椅主体 30 由座椅框架 31、 座椅软垫 40、 座椅靠背 35 以及软 垫倾斜机构 150 组成, 座椅软垫 40 设置在座椅框架 31 上, 座椅靠背 3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 到座椅框架 31 的后端部 31b, 软垫倾斜机构 150 能够倾斜 ( 升高 )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 部分 M, 以使其前端边缘侧可向下定位 ( 图 10)。
     < 关于滑动转动机构 120 和纵向滑动机构 127>
     如图 8 所示, 滑动转动机构 120 是这样的机构, 其构造成当乘坐者下车时在向前滑 动座椅主体 30 的同时水平地将座椅主体 30 向右转动而不会与中心立柱 Cp 相干扰。如图 10 至 12 所示, 滑动转动机构 120 由滑动机构 122、 转动机构 125 以及互锁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 滑动机构 122 能够在车辆地板 F 上纵向地滑动滑动台 123, 转动机构 125 能够在滑动 台 123 上水平地转动转动台 126, 而互锁机构能够移动彼此互连的机构 122 和 125。滑动机 构 122 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 122r、 右和左滑动轨道 123s 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 构 ( 未示出 ) 组成, 右下和左下轨道 122r 设置在车辆地板 F 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 右和左 滑动轨道 123s 附连到滑动台 123 的下表面, 并与右下和左下轨道 122r 滑动地匹配啮合, 驱 动机构能够纵向地滑动滑动台 123。
     转动机构 125 由内轮 125e 和外轮 125r 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 内外轮彼此连接而围绕其轴线相对于彼此转动, 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能够使轮 125e 和 125r 绕其轴线相对于彼此转动。此外, 内轮 125e 的下表面固定到滑动台 123 的上表面, 而外轮 125r 的上表面固定到转动台 126 的下表面。
     座椅主体 30 通过纵向滑动机构 127 设置在转动台 126 上。纵向滑动机构 127 是
     能够调整座椅主体 30 纵向位置的机构。如图 9 所示, 纵向滑动机构 127 由一对右下和左下 轨道 127r、 上轨道 127u 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 右下和左下轨道 127r 设置在转动台 126 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 上轨道 127u 附连到座椅框架 31 的宽度向的 两侧 ( 侧壁部分 ) 并与右下和左下轨道 127r 匹配地啮合, 驱动机构能够纵向地滑动座椅框 架 31。
     这里, 例如, 如图 9 和 12 所示, 座椅框架 31 的侧壁部分被框架盖板 31c 盖住。在 图 10 和 11 中, 框架盖板 31c 和座椅框架 31 的侧壁部分都被省略掉。
     < 关于座椅软垫 40>
     如图 9(A) 所示, 从座椅软垫 40 的中部的前侧起, 座椅软垫 40 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 软垫中部 42 和软垫后部 43。此外, 座椅软垫 40 具有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 右侧部 44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 ( 面向门洞 ( 未示出 ) 的一侧 ), 左侧部 45 设置在中部的左侧 ( 面向车 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 )。
     软垫前部 41 是主要支承坐着的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 软垫前部 41 形成为略微地 倾斜, 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内降低。软垫中部 42 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 软 垫中部 42 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 43 形成为略微 地倾斜, 以使其前侧低下去。 右侧部 44 倾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 ( 面向门洞的一侧 ) 提高。左侧部 45 倾 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 ( 面向车辆内部中心的一侧 ) 提高。即, 因为右侧部 44 的就座 表面和左侧部 45 的就座表面形成为倾斜的表面, 它们相对于软垫前部 41、 软垫中部 42 和软 垫后部 43 的就座表面倾斜, 所以, 当乘坐者坐在座椅上时, 座椅软垫 40 可具有提高的保持 特性。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和软垫中部 42 彼此形成一体, 并与座椅软垫 40 的其 余部分分离, 其余部分即为软垫后部 43、 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后部 43、 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 固定到座椅框架 31 上。此外, 如图 9(B) 所示, 由于软垫倾斜机 构 50 的作用 ( 将在下文中描述 ),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和软垫中部 42 可围绕软垫前 部 41 的前端边缘侧垂直地转动。
     此外,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前部 41 和软垫中部 42 可被称之为可动软垫部分 M, 而座 椅软垫 40 的软垫后部 43、 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 可被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 S。
     < 关于软垫倾斜机构 150>
     软垫倾斜机构 150 是这样的机构, 其能够在逐渐地倾斜 ( 升高 ) 座椅软垫 40 的可 动软垫部分 M 的同时升高软垫中部 42, 以使其前端边缘侧向下定位。如图 10 和 11 所示, 软 垫倾斜机构 150 由软垫支承构件 152、 水平支承轴 154、 连杆 155 以及驱动部分 160 组成, 软 垫支承构件 152 与可动软垫部分 M 形成一体以从下面支承可动软垫部分 M, 水平支承轴 154 能够垂直转动地支承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前部, 连杆 155 能够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垂直地 转动软垫支承构件 152。
     软垫支承构件 152 由框架部分 152f、 转动中心部分 152c 以及突出部分 152t 构成, 框架部分 152f 沿着可动软垫部分 M 定位, 转动中心部分 152c 钩住水平支承轴 154, 而突出 部分 152t 从转动中心部分 152c 的位置突出出来, 相对于框架部分 152f 成大致的直角, 于 是, 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倒置的 L 形。
     水平支承轴 154 定位在座椅主体 30 的前部以能沿座椅主体 30 宽度方向延伸。水 平支承轴 154 的两端连接到座椅框架 31 的右和左侧壁部分 ( 未示出 )。因此, 软垫支承构 件 152 的转动中心部分 152c 可被确定在座椅主体 30 的预定位置上。
     此外, 水平支承轴 154 对应于本发明的水平支承部分。 还有, 水平支承轴 154、 软垫 支承构件 152 和连杆 155 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杆机构。
     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驱动部分 160 具有螺杆轴 162 和螺母 163, 螺杆轴 162 设置 在座椅框架 31 的底板 31z 上, 以沿着底板纵向地延伸, 螺母 163 螺纹地与螺杆轴 162 啮合。 电动机 161 连接到螺杆轴 162 的近端部分 ( 后端部分 ), 电动机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 轴 162。轴承 164a 和 164b 分别可转动地支承螺杆轴 162 的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此外, 连 杆 155 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 163。 反过来, 连杆 155 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 地连接到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突出部分 152t 的远端。
     因此, 当电动机 161 在如图 11 所示条件下被驱动时, 螺杆轴 162 沿正常方向转动, 因为螺杆轴 162 和螺母 163 彼此螺纹地啮合, 使得螺母 163 可沿着螺杆轴 162 往后移动 ( 朝 向电动机 161)。因此, 连杆 155 向后和向下地曳拉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突出部分 152t。其 结果, 如图 10 所示, 软垫支承构件 15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向右转动。换句话说,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围绕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前端边 缘侧倾斜, 使得软垫中心部分 42 可定位得高。此外, 在螺母 163 到达缩回的极限位置的情 形中, 电动机 61 停止,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保持在它倾斜预定的角度的状态中 ( 图 10)。 当螺杆轴 162 在此情况下反向地转动时, 因为螺杆轴 162 和螺母 163 彼此螺纹地 啮合, 螺母 163 可沿着螺杆轴 162 向前移动。其结果, 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突出部分 152t 被连杆 155 向上和向前地推动, 于是,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在其自身重力作用 下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向左转动。此外, 在螺母 163 前进到前进的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电动 机 61 停止,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返回初始位置中。因此,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可与 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相连续 ( 图 9(A))。
     此外, 上述驱动部分 160 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机构。还有, 驱动部分 160 的螺母 163 对应于本发明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
     < 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 >
     首先, 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在此情形 中, 如图 9(A) 所示,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保持在下部极限位置内, 使得可动软垫 部分 M 的就座表面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相连续。 此外, 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 127, 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 30 的纵向位置。
     接下来, 当乘坐者下车时, 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 打开右门的同时操作出来开 关 ( 未示出 )。其结果, 首先操作滑动转动机构 120, 使得座椅主体 30 在向前滑动的同时向 右转动。因此, 座椅主体 30 朝向门洞 E。接下来, 可操作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电动机 161, 使得螺杆轴 162 可沿正常方向转动。因此, 螺母 163 可沿着螺杆轴 162 从图 11 所示的状态 向后移动。其结果, 连杆 155 向后和向下曳拉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突出部分 152t。因此, 如 图 10 所示, 软垫支承构件 15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向 右转动。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逐渐地升高 ( 倾斜 ), 同时使前端边缘侧向 下定位, 使软垫中心部分 42 可定位得高。因此, 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 ( 图 8)。其结果, 乘坐
     者的膝盖可伸展开。因此, 可减轻乘坐者身上的负重。
     当乘坐者在图 8 所示条件下上车时, 可操作进入开关 ( 未示出 ), 同时将他 / 她的 重量施加到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其结果, 首先, 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电动机 161 运行, 使得螺杆轴 162 可沿反向转动。其结果, 螺母 163 沿着螺杆轴 162 从图 10 所示状态 向前移动。因此, 软垫支承构件 15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向左转动, 使得软垫中部 42 可逐渐地降低。如图 9(A) 和 11 所示, 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 垫部分 M 到达下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 就座表面相连续。接下来, 操作滑动转动机构 120, 以使座椅主体 30 可向左转动, 同时向后 滑动。因此, 座椅主体 30 可朝向前面。
     在此情形中, 右侧门关闭。因此, 乘坐者可进入在车辆内。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优点 >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定位在座椅软垫 40 下面的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驱动部分 160 构造成沿着螺杆轴 162 水平地往复移动螺母 163( 可动部分 )。因此, 驱动 部分 160 的高度可与螺母 163( 可动部分 ) 垂直地往复运动的结构相比减小。其结果, 定位 在驱动部分 160 上方的软垫 40 的就座位置可保持较低。
     此外, 因为螺母 163( 可动部分 ) 构造成水平地作往复运动, 因此可增大螺母 163( 可动部分 ) 的往复行程, 同时使座椅软垫 40 的就座位置保持较低。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在乘坐者上下车时很大程度地倾斜, 使得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升高量 可增大。
     此外, 因为座椅软垫 40 可通过滑动转动机构 120 朝向门洞 E 水平地转动, 所以, 乘 坐者可更容易地上下车。
     < 更改形式 >
     此外,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 明的范围。例如, 在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定位在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软垫支承构件 152 中间位置中的转动中心部分 152c 被水平支承轴 154 支承, 而软垫支承 构件 152 的突出部分 152t 的远端通过连杆 155 连接到驱动部分 160 的螺母 163。然而, 如 图 13 所示, 设置在软垫支承构件 152 远端部分的转动中心部分 152c 可被水平支承轴 154 支承, 而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中间位置可通过连杆 155 连接到驱动部分 160 的螺母 163。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在座椅主体 30 通过滑动转动机构 120 水平地朝向门洞 E 转 动之后,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逐渐地倾斜, 使得其前端边缘侧可定位得较低。然 而, 如图 14 所示,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构造成倾斜, 从而在可动软垫部分 M 朝 向门洞 E 向右滑动之后, 使右端边缘侧可定位得较低。
     即, 在如图 14 所示的座椅软垫 40 中, 可动软垫部分 M 由软垫中部 42 和右侧部 44 的中部组成。 软垫支承构件 152 设置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表面。 此外, 转动中心部分 152c 定位在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右端附近。 转动中心部分 152c 由纵向地延伸的水平支承轴 154 支承。
     水平支承轴 154 由右滑动台 131y 的壁部分 ( 未示出 ) 水平地支承, 该右滑动台 131y 能够相对于座椅软垫 40 向右滑动。
     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驱动部分 160 的螺杆轴 162 设置在右滑动台 131y 上, 以便可侧向地延伸。螺母 163 与螺杆轴 162 螺纹地啮合。电动机 161 连接到螺杆轴 162 的近端部 分, 电动机 161 能够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轴 162。相反地, 螺杆轴 162 的远端部分可转动地 被轴承 164 支承。 此外, 连杆 155 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 163。 相反, 连杆 155 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软垫支承构件 152 的右端。
     因此, 当螺杆轴 162 通过电动机 161 转动时, 因为螺母 162 与螺杆轴 162 螺纹地啮 合, 螺母 163 沿着螺杆轴 162 向左或向右移动。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 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 在图 14 中向左或向右转动。
     右滑动台 131y 构造成由于具有下部轨道 127r 和上部轨道 127u 的纵向滑动机构 127 的作用而在纵向滑动台 123 上侧向地滑动。
     因此,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倾斜, 这样, 当乘坐者上下车时, 在可动软 垫部分 M 朝向门洞 E 向右滑动之后, 可使右端边缘侧定位得较低, 以使乘坐者的臀部可被上 推。
     在本实施例中, 软垫倾斜机构 150 的驱动部分 160 由螺杆轴 162 和螺母 163 及其 余部分组成。然而, 代替螺杆轴 162 和螺母 163, 例如, 可使用齿条 / 小齿轮、 气缸或其它这 种装置。
     此外, 在本实施例之中, 每个滑动转动机构 120 和纵向滑动机构 127 由诸如电动机 那样的驱动机构操作。然而, 它们也可构造成手动地操作。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座椅 10( 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 E 从右边坐到座椅上。然而, 本发明还适用于这样的 车辆座椅 ( 例如, 副驾驶员座椅 ), 其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左门洞从左边坐到座椅上。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适用于朝向车辆前面的座椅。然而, 本发明还适用于 朝向车辆侧面的座椅。
     < 权利要求草案 >
     1. 一种车辆座椅, 包括座椅软垫、 驱动机构以及连杆机构, 其中, 座椅软垫具有固 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 并构造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 通过所述可动软垫部 分的一部分来升高支承乘坐者臀部的臀部接纳部分, 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定位在所述座椅 软垫下方, 并构造成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可动部分, 且其中, 所述连杆机构 构造成 : 当所述可移部分由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 所述座椅软垫的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可根据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转动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构 造成朝向车辆的门洞水平地转动所述座椅软垫。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的 门洞倾斜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 并还包括滑动机构, 所述滑动机构构造成朝 向车辆门洞水平地滑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 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
     4. 如权利要求 1 至 3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沿着 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所 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其垂直 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 而所述连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 更靠近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5. 如权利要求 1 至 3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沿着 所述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 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 所述软 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 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其垂直转动 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 而所述连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 中间部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 实施例 3]
     下面, 将参照图 15 至 24 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车辆座椅。
     < 传统的结构 >
     如图 33 所示, 传统的车辆座椅 (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 .2007-237804 号 ) 具有座椅 软垫 600, 其由软垫前部 602 和软垫后部 603 组成。软垫前部 602 的前端下部通过铰链 605 连接到座椅框架 606 的前端部。相反地, 软垫前部 602 的后端下部通过铰链 607 连接到软 垫后部 603 的前端下部。此外, 软垫后部 603 由阻尼器 608 从下面支承。其结果, 当乘坐者 坐在软垫后部 603 上时, 阻尼器 608 上推软垫前部 602, 以使乘坐者进入车辆, 软垫后部 603 和软垫前部 602 借助于乘坐者的重量抵抗阻尼器 608 的作用力可缓和地降低到就座位置。 当乘坐者下车时, 阻尼器 608 可发挥作用而上推试图站起来的乘坐者的臀部。
     如图 33 所示, 在车辆座椅中, 在软垫前部 602 和软垫后部 603 被阻尼器 608 上推的 情形中, 软垫前部 602 和软垫后部 603 以及座椅框架 606 之间形成的空间完全地打开。因 此, 当乘坐者进入车辆时, 乘坐者会接近软垫后部 603 的下表面和阻尼器 608。这对于安全 来说是不希望的。
     本实施例车辆座椅的目的是防止手或此类物体被夹在能够上下移动的可动软垫 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 以提高座椅的安全性。
     < 车辆座椅 10 的概述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的座椅 ( 驾驶员座椅或其 它如此的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
     如图 15 和 16 所示, 车辆座椅 10 具有座椅主体 30 和纵向滑动机构 20, 该纵向滑动 机构 20 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 F 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 30。
     此外, 座椅主体 30 由座椅框架 ( 未示出 )、 座椅软垫 40、 座椅靠背 35 以及软垫倾 斜机构 50 组成, 座椅框架由纵向滑动机构 20 支承, 座椅软垫 40 设置在座椅框架上, 座椅 靠背 3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的后端部, 软垫倾斜机构 50 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和 其余部分来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并朝向门洞倾斜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 分。此外, 座椅框架被侧盖板 31c 盖住, 以使从外面看不见座椅框架。
     < 关于滑动机构 20>
     如图 15 和 16 所示, 纵向滑动机构 20 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右上和左上轨道 23 以及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组成, 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设置在车辆地板 F 上以沿纵向方向延 伸, 右上和左上轨道 23 构造成沿着右下和左下轨道 22 在纵向方向上滑动, 驱动机构构造成 相对于下轨道 22 纵向地滑动上轨道 23。每个下轨道 22 是开槽的轨道, 其具有向上敞开的 基本上呈 C 形的横截面。例如, 如图 16 所示, 每个下轨道 22 的前和后端部的下侧通过支承 带 21 分别连接到车辆地板 F。如图 16 所示, 每个上轨道 23 是板形的轨道, 其具有基本上为 倒置 T 形的横截面。每个上轨道 23 的下部从其前端或后端与每个下轨道 22 配合啮合。因此, 上轨道 23 可在上轨道 23 和下轨道 22 彼此配合啮合的同时沿着下轨道 22 在纵向方向 上滑动。
     < 关于座椅软垫 40>
     如图 15 所示, 从座椅软垫 40 的中部的前侧起, 座椅软垫 40 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1、 软垫中部 412 和软垫后部 413。此外, 座椅软垫 40 具有左侧部 414 和右侧部 415, 左侧 部 414 设置在中部的左侧 ( 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 ), 右侧部 415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 ( 面向车辆门洞 ( 未示出 ) 的一侧 )。右侧部 415 分为前部 416、 中部 417 和后部 418。
     软垫中部 41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15 的中部 417 彼此形成一体, 并与座椅软 垫 40 的其余部分分开, 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 415 的前部 416 和后部 418、 软垫前部 411、 左 侧部 414 以及软垫后部 413。此外, 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15 的前部 416 和后部 418、 软垫 前部 411、 左侧部 414 以及软垫后部 413 固定到座椅框架。因此, 下面, 将座椅软垫 40 的右 侧部 415 的前部 416 和后部 418、 软垫前部 411、 左侧部 414 以及软垫后部 413 称之为固定 软垫部分 S。
     此外, 由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作用 ( 将在下文中描述 ), 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升高和降低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中部 412 和右侧部 415 的中部 417。因此, 下面, 将座椅软 垫 40 的软垫中部 412 和右侧部 415 的中部 417 称之为可动软垫部分 M。
     如图 15 所示, 可动软垫部分 M 具有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e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b, 它们垂直地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 的边界部分内。此外, 固定软垫部分 S 具有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e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b, 它们垂直地形成在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可动软垫部分 M 之间 的边界位置内。如图 15 所示,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况下,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e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b 分别能 够表面接触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e 和后端边 界位置侧表面 45b。
     例如, 如图 18 和 19 的垂直剖视图所示, 可动软垫部分 M 具有由尿烷或其它如此材 料形成的软垫主体 434, 它重叠在成形钢板 432 的上侧上。 软垫主体 434 的表面被表皮构件 435 覆盖。
     同样地, 固定软垫部分 S 具有由尿烷或其它如此材料形成的软垫主体 454, 它重叠 在成形钢板 452 的上侧上。此外, 软垫主体 454 的表面被表皮构件 455 覆盖。
     < 关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软垫倾斜机构 50 是这样的机构, 其能够相对于座椅软垫 40 的固定软垫部分 S 升 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并能够倾斜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低, 而 使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例如, 如图 16 至 18 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由基板 52、 一对前 和后交叉连杆 53( 图 17) 以及驱动部分 56( 图 18) 组成, 基板 52 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从座椅 框架悬置下来, 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设置在基板 52 上, 驱动部分 56 能够移动交叉连杆 53。
     例如, 如图 18 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基板 52 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 U 形。基 板 52 的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前梁部分 31h 上, 该前梁部分 31h 定位在座椅框架的前 部, 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相反, 基板 52 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 31t 上, 该后支承管31t 定位在座椅框架的后部, 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构造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前和后部 分处支承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 M。此外, 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严纵向方向对称地形成, 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 因此, 前交叉连杆 53 将参照图 17 所示 的正视图作代表性的描述。
     交叉连杆 53 由线性第一连杆 53a 和线性第二连杆 53b 构成。 通过两个连杆 53a 和 53b 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 53x, 可使两个连杆 53a 和 53b 彼此垂直转动地连接。此 外, 第一连杆 53a 的下端部分通过下端连接销 54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 ( 未示出 ), 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 52 的前底部的右端内。相反, 滚子 53r 附连到第一连杆 53a 的上端 部分。滚子 53r 能够沿着前侧轨道部分 43y 滚动, 该轨道部分 43y 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侧内, 以便可侧向地延伸。
     第二连杆 53b 的上端部分通过其右端附近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 55 可垂直转动地 连接到前侧轨道部分 43y, 该前侧轨道部分 43y 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内。相反, 滚子 53z 附连到第二连杆 53b 的下端部分。滚子 53z 能够沿着基板 52 的前底部 52y 侧向地滚动。
     操作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驱动部分 56, 使第一连杆 53a 在围绕下端连接销 54 向左 转动的同时被升高时, 通过中心连接销 53x 连接到第一连杆 53a 的第二连杆 53b 在围绕座 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上端连接销 55 向右转动的同时被升高。即, 由于软垫倾斜 机构 50 的驱动部分 56 的作用, 可使交叉连杆 53 升高。其结果, 该交叉连杆 53 上推可动软 垫部分 M, 并逐渐地倾斜使其右侧 ( 面向门洞的一侧 ) 降低, 同时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升 高。当可动软垫部分 M 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升高超过可动软垫部分 M 厚度时, 即, 超过边 界位置侧表面 43f、 43e 和 43b 的高度时, 可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 界部分内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敞开部分。在交叉连杆 53 被进一步升高以具有预定角度 ( 如图 17 中实线所示 ) 的情形中, 可将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预定高度的位置, 并且倾斜使 得其右侧 ( 面向门洞的那侧 ) 可降低。即,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保持在进 / 出位置中。
     当反向操作驱动部分 56 使得交叉连杆 53 被操作而折叠起来时, 与以上相反, 可动 软垫部分 M 在降低同时转动而更加缓和地倾斜。此后, 当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初始位置 ( 就座位置 ) 时, 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 40f 可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相连 续。
     < 关于关闭构件 260>
     关闭构件 260 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界位置内, 以及 可动软垫部分和座椅框架的右侧之间的边界位置。关闭构件 260 是能够关闭形成在边界部 分内的敞开部分的构件, 当可动软垫部分 M 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其余部分升高超过可 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43e 和 43b 的高度时, 关闭构件 260 就关闭该敞开部 分。如图 19 至 21 所示, 关闭构件 260 由树脂板部分 262 和片状构件 264 组成, 该片状构件 264 用与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表皮构件 435 相同的材料制成。板部分 262 是矩形管状体, 其沿 着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表面外围边缘形成为栅栏状。例如, 如图 19 所示, 板部分 262 的上 端边缘通过夹子、 螺钉或其它这种装置 ( 未示出 ), 固定到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成形钢 板 432 内的垂直肋 432f。此外, 设定板部分 262 的高度,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就座位置 的情况下, 使得板部分 262 的远端 ( 下端 ) 不会与基板 52 和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其余部分干扰。 片状构件 264 是这样的构件, 其能够覆盖板部分 262, 并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 进 / 出位置的情形中, 关闭会形成在板部分 262 下端部分与固定软垫部分 S 及座椅框架之 间的敞开部分。例如, 如图 19 和 21 所示, 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边缘缝合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表皮构件 435 的下端边缘上。 此外, 片状构件 264 近端边缘附近的一部分, 连同板部分 262 的上端边缘一起, 固定到可动软垫部分 M 的成形钢板 432 的垂直肋 432f 上。此外, 片状构 件 264 的覆盖板部分 262 的下端部分的一部分, 通过多个圆周地等距离定位的固定销 265, 固定到板部分 262 的下端部分。
     此外, 固定销 265 的每个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板部分和片状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 位置。
     片状构件 264 具有当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进 / 出位置 ( 图 20 和 21) 时向下悬 挂在板部分 262 下端部分下面的一部分, 该部分在其四角处垂直地滑动。即, 片状构件 264 被切割成前侧板片部分 264f、 左侧板片部分 ( 未示出 )、 后侧板片部分 ( 未示出 ), 以及右 侧板片部分 ( 未示出 ), 前侧板片部分 264f 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下方, 左侧板片部分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e 下方, 后侧板片 部分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b 下方。
     此外, 例如, 如图 19 和 21 所示, 片状构件 264 的前侧板片部分 264f 的远端部分缝 合在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内的表皮构件 455 的下侧上。
     同样地, 片状构件 264 的左侧板片部分和后侧板片部分的远端部分, 分别缝合在 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e 内的表皮构件 455 上, 以及缝合在固定软垫部 分 S 的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5b 内的表皮构件 455 上。此外, 片状构件 264 的远端部分连 接到右侧座椅框架。
     此外, 如图 21 所示, 高度 H 为从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 40f 到板部分 262 的 下端边缘 ( 即, 固定销 265) 量测得到的高度, 而高度 L 是可动软垫部分 M 定位在进 / 出位 置时, 从固定销 265 的某一位置到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量测得到的高度, 将高度 H 设定为大于高度 L。
     < 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 >
     首先, 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在此情形 中, 如图 15 所示,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保持在就座位置 ( 下部极限位置 ) 内, 使 得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 40f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相连续。此外, 通过 操作纵向滑动机构 20, 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 30 的纵向位置。
     接下来, 当乘坐者从车辆中出来时, 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 在打开右边门的同 时操作升高开关 ( 未示出 )。其结果, 软垫倾斜机构 50 被致动而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 垫部分 M, 使得乘坐者的臀部可被逐渐地上推。
     此外, 当升高可动软垫部分 M 时, 关闭构件 260 的板部分 262 也与可动软垫部分 M 一起被升高。其结果, 也可升高连接到板部分 262 的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部分, 使得片状构 件 264 可逐渐地被展开。因此,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43e 和 43b 可向上,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45e 和 45b 分离。此外,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右端 与座椅框架的右侧分离时所形成的敞开部分可被关闭构件 260 关闭。
     此外,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进 / 出位置的情形中, 软垫倾斜机构 50 停止, 使得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保持在进 / 出位置内。同时, 如图 20 和 21 所示, 关闭构件 260 的片状构 件 264 可完全地展开。
     当乘坐者上车时, 在乘坐者坐在定位在进 / 出位置中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上之后, 乘 坐者操作降低开关 ( 未示出 )。其结果, 软垫倾斜机构 50 可被致动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 M。 当可动软垫部分降低时, 关闭构件 260 的板部分 262 也会与可动软垫部分 M 一起降低, 使得 连接到板部分 262 的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部分也可降低。其结果, 可逐渐地松弛开片状构 件 264。当板部分 262 的下端部分进一步降低超过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时, 板部 分 262 的下端部分下拉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部分, 以使片状构件 264 可被接纳在位于可动 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以及可动软垫部分和座椅框架的右侧之间的边界位置内 侧内。因此,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形中, 软垫倾斜机构 50 停止, 于是可动 软垫部分 M 保持在就座位置内。同时, 如图 18 和 19 所示, 关闭构件 260 的片状构件 264 可 完全地被接纳在边界位置的内侧内。此外,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 40f 可与固定软垫 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相连续。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优点 >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当可动软垫部分 M 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 升高 时, 关闭构件 260 可关闭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端和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之 间的敞开部分, 该敞开部分位于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因 此, 即使当定位在进 / 出位置内的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时, 乘坐者不留心朝向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敞开部分移动他 / 她的手, 关闭构件 260 也可防止他 / 她手进入 该敞开部分。因此, 可避免出现的麻烦, 例如, 防止他 / 她手或诸如此类东西被夹在可动软 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
     此外, 由于关闭构件 260 由板部分 262 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 264 形成, 所以, 有可 能防止关闭构件 260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软垫倾斜机构 50 和其余部分相干扰, 使结构简单。
     此外, 如图 21 所示, 高度尺度 H 为从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就座表面 40f 到板部分 262 的下端边缘和片状构件 264 彼此连接的连接位置 ( 固定销 265 的位置 ) 测量得到的高度, 而高度尺寸 L 是可动软垫部分 M 定位在进 / 出位置时, 从固定销 265 的位置到固定软垫部 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测量得到的高度, 将高度 H 设定为大于高度 L。
     因此, 当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就座位置时, 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部分被板部分 262 的下端边缘往下曳拉, 使得片状构件 264 可被接纳在就座表面 40f 的下侧内。即, 在可 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形中, 可防止片状构件 264 的一部分留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的就座表面 40f 上。因此, 可避免降低座椅软垫 40 的舒适性。此外, 可 避免坐表面 40f 的外观变坏。
     < 更改形式 >
     此外,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 明的范围。 例如, 如图 18 至 21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43e 和 43b( 下文中将称其为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以及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45e 和 45b( 下文中将称其为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垂直地形成。然而, 如图 22 至 24 所 示, 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和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可分别形成为向上倾斜的表面和向下倾斜的表面, 使得在就座位置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 侧表面 43f, 可表面地接触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因此, 当乘坐者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处于就座位置的情况下坐在座椅软垫 40 上时, 他 / 她的重量可从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施加到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界位 置侧表面 45f 上。其结果, 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的边 界位置侧表面 45f, 可在乘坐者重量作用下彼此完全地表面接触, 从而防止在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形成间隙。 因此, 可避免降低座椅软垫 40 的舒适性。
     此外,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和 43f 是垂直 地形成的情形相比, 当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和降低时, 在两个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和 43f 之 间可形成较大的间隙, 以使片状构件 264 可容易地被接纳在就座表面 40f 的下面。
     此外, 如图 15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可动软垫部分 M 由软垫中部 41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15 的中部 417 组成, 于是, 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界位置可 具有平面图中 U 形结构。然而, 座椅软垫 40 可不同地划分, 以改变可动软垫部分 M 和固定 软垫部分 S 之间的边界位置, 以及改变关闭构件 260 的附连位置。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关闭构件 260 布置成可延伸到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右端和座椅 框架右侧之间的区域。然而, 如果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时,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右端和座椅 框架盖板 31c 之间没有形成间隙, 那么, 关闭构件 260 可布置成不延伸到这样的区域。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片状构件 264 和关闭构件 260 的板部分 262 的下端边缘通过 固定销 265 彼此连接。然而, 片状构件 264 可连接到板部分 262 内侧中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端, 而不连接到板部分 262。 根据该结构, 在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时, 板部分 262 的下端 可下推 ( 曳拉 ) 片状构件 264。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关闭构件 260 的片状构件 264 的近端部分连接到与可动软垫 部分 M 附连的板部分 262 的下端部分。 反过来, 片状构件 264 的远端部分缝合在固定软垫部 分 S 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 上。然而, 可以对座椅框架侧提供接纳装置, 以使片状构件 264 的远端侧可被吸纳和取出。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适用于驾驶员的座椅。然而, 本发明适用于副驾驶员 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 此外, 用来升高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 M 的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结构, 可合适地作更改。
     < 权利要求书草案 >
     1. 一种车辆座椅, 包括座椅软垫以及关闭构件, 其中, 所述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 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 其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可在就座位置与进 / 出位置之间升高和 降低, 在所述就座位置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彼此相连续, 而在所述进 / 出位置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位置高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 且其中, 当所述 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 所述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形成在所述可动软 垫部分下端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所述敞开部分处于所述可动 软垫部分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中。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闭构件由栅栏状板部分和 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 所述栅栏状板部分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 向下突出出来, 而所述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构件连接到所述板部分。
     4. 如权利要求 2 和 3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构件的近 端部分连接到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附连的所述板部分下端边缘, 或连接到所述板部分内侧 内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 其中, 所述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 边界位置侧表面, 以使所述片状构件可随着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升高而展开, 且其中, 从所 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所述板部分和所述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 或到所述板部分的 下端边缘量测得到的高度设定为大于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所述进 / 出位置时, 从所 述连接位置或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量测得到的高度。
     5.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软垫部分 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 其中,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 斜, 且其中, 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 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 侧表面能够表面地接触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
     [ 实施例 4]
     下面, 将参照图 25 至 31 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车辆座椅。
     < 传统的机构 >
     如图 33 所示, 传统的车辆座椅 (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 2007-237804 号 ) 具有座椅 软垫 600, 其由软垫前部 602 和软垫后部 603 组成。软垫前部 602 的前端下部通过铰链 605 连接到座椅框架 606 的前端部。相反地, 软垫前部 602 的后端下部通过铰链 607 连接到软 垫后部 603 的前端下部。此外, 软垫后部 603 由阻尼器 608 从下面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 当乘坐者下车时, 座椅软垫 600 可用于凭借阻尼器 608 的力上推乘 坐者的臀部。其结果, 乘坐者可容易地站立起来。因此, 即使乘坐者的力量减小, 乘坐者也 可用他 / 她自己的力量下车。
     然而,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 当乘坐者试图站立起来时, 不管乘坐者的姿势如何, 座椅软垫 600 都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因此, 当乘坐者试图在就座位置中站立起来时, 乘坐 者头可能接触到车辆门洞的天花板部分。
     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目的是, 在乘坐者下车时, 防止乘坐者头碰到门洞的天花 板部分。
     < 车辆座椅 10 的概述 >
     如图 30 和 31 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 2 的座 椅 ( 驾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 ),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 3 从右边坐到座 椅上。
     如图 25(A) 和 25(B) 所示, 车辆座椅 10 具有座椅主体 30 和纵向滑动机构 20, 该纵 向滑动机构 20 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 F 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 30。
     座椅主体 30 由座椅框架 31、 座椅软垫 40、 座椅靠背 35 以及软垫倾斜机构 50 组成, 座椅软垫 40 设置在座椅框架 31 上, 座椅靠背 3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 31 的后端 部, 软垫倾斜机构 50 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 31 和其余部分来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 分 M(42、 44c)。
     < 关于座椅软垫 40>如图 25(A) 所示, 从座椅软垫 40 的中部前侧起, 座椅软垫 40 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 软垫中部 42 和软垫后部 43。此外, 座椅软垫 40 具有右侧部 44 和左侧部 45, 右侧部 44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 ( 面向车辆门洞 ( 未示出 ) 的一侧 ), 左侧部 45 设置在中部的左侧 ( 面 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 )。
     软垫前部 41 是主要支承坐着的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 软垫前部 41 形成为略微地 倾斜, 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降低。软垫中部 42 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 软垫 中部 42 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 43 形成为略微地 倾斜, 以使其前侧较低。
     右侧部 44 倾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 ( 面向门洞的一侧 ) 提高, 并分为前部 44f、 中部 44c 和后部 44b。左侧部 45 倾斜, 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 ( 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 的一侧 ) 提高。
     座椅软垫 40 的软垫中部 42 和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彼此形成一体, 并与座椅软垫 40 的其余部分分离, 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 44 的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软垫前部 41、 左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此外, 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软垫前部 41、 左 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 固定到座椅框架 31 上。因此, 下面, 将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 前部 44f 和后部 44b、 软垫前部 41、 左侧部 45 和软垫后部 43 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 S。
     此外, 如图 25(B) 所示, 由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作用 ( 将在下文中描述 ), 座椅软 垫 40 的软垫中部 42 和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可相对于座椅软垫 40 的固定软垫部分 S 和座 椅框架 31 升高和降低。因此, 在下文中, 将软垫中部 42 和座椅软垫 40 的右侧部 44 的中部 44c 称之为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 关于软垫倾斜机构 50>
     软垫倾斜机构 50 是这样的机构, 其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 31 和座椅软垫 40 的固定 软垫部分 S 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并且能够倾斜该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使面向 门洞的一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如图 26 纵向剖视图中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由 从座椅框架 31 前后部悬置下来的基板 52、 设置在基板 52 上的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图 27) 以及能够移动该交叉连杆 53 的驱动部分 ( 未示出 ) 组成。
     如图 26 所示,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基板 52 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 U 形。基板 52 的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座椅框架 31 的前部上。相反, 基板 52 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 支承管 31t 上, 该后支承管 31t 定位在座椅框架 31 的后部内, 以沿宽度方向延伸。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 53 构造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前和后部 分处支承可动软垫部分 M, 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 M。
     如图 27 所示, 每个交叉连杆 53 由线性第一连杆 53a 和线性第二连杆 53b 构成。 通 过两个连杆 53a 和 53b 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 53x, 可使两个连杆 53a 和 53b 彼此垂 直转动地连接。此外, 第一连杆 53a 的近端部分 ( 下端部分 ) 可通过下端连接销 54 垂直转 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 ( 未示出 ), 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 52 的底部的右端内。相反, 滚子 53r 附连到第一连杆 53a 的远端部分 ( 上端部分 )。滚子 53r 能够沿着其中一个轨道部分 40f 滚动, 轨道部分 40f 形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的下侧内, 以侧向地延伸。
     第二连杆 53b 的近端部分 ( 上端部分 ) 通过其右端附近的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 5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轨道部分 40f, 该轨道部分 40f 形成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内。相反, 滚子 53z 附连到第二连杆 53b 的远端部分 ( 下端部分 )。滚子 53z 能够沿着基板 52 的底部 52y 侧向地滚动。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驱动部分 ( 未示出 ) 是这样一个部分, 其使用电动机 56( 图 28) 的转动力沿着升高方向或折叠反向, 能够移动每个交叉连杆 53 的第一连杆 53a 和第二 连杆 53b, 以便升高、 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 M。即, 当电动机 56 沿正常转动方向转动时, 驱动部分可被致动而升高交叉连杆 53。 其结果,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从就座位置 升高, 并随着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上部极限位置而朝向门洞 3 倾斜预定的角度。相反地, 当电动机 56 沿反向转动方向转动时, 驱动部分可被致动而折叠交叉连杆 53。其结果, 座椅 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被降低而返回到初始的就座位置。
     电动机 56 构造成可被图 28 所示的电路驱动。
     即, 该电路主要由操作开关 57、 门开关 LS 组成, 操作开关 57 可由乘坐者操作, 而门 开关 LS 能够在面向驾驶员座椅的门 5 沿打开方向水平地转动超过预定角度 ( 例如, 约 30 度 ) 时接通。座椅软垫 40 还设置有体重探测传感器或其它如此的传感器, 以使门开关 LS 的接通角度可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如图 29 所示, 操作开关 57 附连到扶手 5a 的上表面的前部, 该扶手 5a 附连到门 5 的内侧而定位在窗 W 下方。因此, 当乘坐者上下车时, 在乘坐者可在门 5 沿打开方向水平地 转过预定角度 ( 约 30 度 ) 的同时从门洞 3 中探出他 / 她上身之后, 乘坐者可用向前弯的头 接触到操作开关 57。 如图 28 所示, 操作开关 57 能够切换到三个位置 : 升高位置、 降低位置和停止位置。 此外, 操作开关 57 可较佳地例如通过弹簧力偏置为持续地保持在停止位置中。在停止位置 中, 升高侧触头和降低侧触头分别地打开 ( 断开状态 )。在此情形中, 如图 28 所示, 当抵抗 弹簧力朝向升高位置按压操作开关 57 时, 按压操作开关 57 时升高侧触头关闭 ( 升高侧接 通状态 )。 当抵抗弹簧力朝向降低位置按压操作开关 57 时, 按压操作开关 57 时降低侧触头 关闭 ( 降低侧接通状态 )。
     如图 28 所示, 操作开关 57 通过门开关 LS 连接到电动机 56。因此, 当面向驾驶员 坐位的门 5 打开超过预定角度 ( 例如, 约 30 度 ) 且门开关 LS 接通时, 并且当操作开关 57 同时定位在升高侧接通状态或降低侧接通状态中时, 电流就供应到电动机 56。
     甚至在操作开关 57 处于升高侧接通状态或降低侧接通状态中时, 除非门 5 打开超 过预定角度 ( 例如, 约 30 度 ), 否则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 56, 因为此时门开关 LS 已断开。
     < 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操作 >
     如图 30 所示, 当坐在车辆座椅 10( 驾驶员座椅 ) 上的乘坐者下车时, 门 5 首先打 开。此后, 乘坐者将他 / 她身体转向右边, 并通过门洞 3 将他 / 她的腿伸出车外。在此情形 中, 门 5 水平地转过约 30 度或以上, 以使门保持在半开的状态中。接下来, 乘坐者在他 / 她 上身伸出到门洞 3 之外的同时将操作开关 57 朝向升高位置按压。如上所述, 因为操作开关 57 附连到门 5 扶手 5a 的上表面, 所以, 在操作操作开关 57 时, 乘坐者呈现向前倾斜的姿势。 因此, 当操作开关 57 被朝向升高位置按压时, 电流提供到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电动机 56, 使 电动机 56 可沿正常转动方向转动。其结果, 交叉连杆 53 沿升高方向上操作, 使得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被升高。因此, 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此时, 因为乘 坐者用前倾的头按压操作开关 57, 所以, 即使可动软垫部分 M 上推乘坐者的臀部 ( 图 31),
     也可防止乘坐者的头接触到门洞 3 的天花板部分。此外, 如图 31 所示, 在座椅软垫 40 的可 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到上部极限位置, 且倾斜得使面向门洞 3 的那侧低而使面向车辆内部的 那侧高的情况下, 电动机 56 停止。在此情况下, 因为乘坐者处于半蹲伏姿势中, 乘坐者的膝 盖可伸展开, 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站立起来。其结果, 即使乘坐者的力量减小, 乘坐者也可 用他 / 她自己力量下车。
     此外, 为了在此情况下将可动软垫部分 M 降低到初始坐位, 可在门 5 打开的同时, 将操作开关 57 朝向降低位置按压。
     <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的优点 >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10 中, 软垫倾斜机构 50 的操作开关 57 定位在门 5 的 内侧, 当乘坐者下车时, 门 5 被打开, 并布置成在门 5 水平地沿着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 的情况下使乘坐者前倾的头可碰到操作开关 57。因此, 当乘坐者下车时, 在门 5 打开之后, 乘坐者可以在乘坐者使他 / 她的上身探出到车外的同时以前倾姿势操作该操作开关 57。 当 乘坐者操作该操作开关 57 时, 软垫倾斜机构 50 被致动, 可使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升高。因此, 因为在乘坐者处于前倾的姿势的同时可动软垫部分 M 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 所以, 乘坐者可容易地以前倾姿势站立起来。其结果, 乘坐者头可避免接触到门洞 3 的天花 板部分。
     此外, 操作开关 57 仅在它操作时才可被接通。此外, 仅当操作开关 57 接通时, 电 流才可供应到电动机 56。因此, 通过在可动软垫部分 M 被升高的同时不断地操作该操作开 关 57, 乘坐者可保持前倾的姿势。其结果, 乘坐者头不容易碰到门洞 3 的天花板部分。
     此外, 在门 5 不沿着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情况下, 即使操作开关 57 接通时, 也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 56。因此, 即使在行驶期间乘坐者不留心碰到操作开关 57, 可动 软垫部分 M 也绝不会升高。
     < 更改形式 >
     此外,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 明的范围。 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示范了软垫倾斜机构 50, 其能够升高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 垫部分 M, 并能倾斜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使得面向门洞 3 的那侧低而面向车辆内 部的那侧高。然而, 能够提供这样的结构, 在此结构中, 座椅软垫 40 从向前的位置水平地转 动, 以朝向门洞 3, 在此结构中, 座椅软垫 40 的可动软垫部分 M 可倾斜, 使得前侧 ( 面向门洞 3 的一侧 ) 可在其升高时变低。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操作开关 57 附连到门 5 的扶手 5a。然而, 操作开关 57 也可 定位在门 5 的打开横杆附近。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座椅软垫 40 由可动软垫部分 M 与固定软垫部分 S 组成, 通过 软垫倾斜机构 50 可升高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 M。然而, 例如, 座椅软垫 40 可构造成通过软 垫倾斜机构 50 使整个座椅软垫 40 升高和降低。
     此外, 示范了使用交叉连杆 53 的软垫倾斜机构 50。然而, 可提供这样的软垫倾斜 机构, 其使用滚珠螺杆 / 螺母机构、 气缸或其它如此机构来代替交叉连杆 53。
     此外, 能够探测乘坐者头靠近的传感器 ( 例如, 光电传感器 ) 和光源可定位在门洞 3 的天花板部分内, 这样, 当光电传感器探测到乘坐者头切断天花板部分附近的光线时, 软 垫倾斜机构 50 可停止可动软垫部分 M 的升高运动。此外, 在实例中, 车辆座椅 10 是驾驶员座椅, 因此, 操作开关 57 附连到面向驾驶员 座椅的门 5。然而,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 10 可以是除驾驶员座椅之外的其它座椅。
     < 权利要求书草案 >
     1. 一种车辆座椅, 具有座椅软垫以及构造成升高至少一部分座椅软垫的软垫倾斜 机构, 其中, 在乘坐者下车时, 由于所述座椅软垫的升高运动, 坐在所述座椅软垫上的乘坐 者能够受到上推力作用, 其中, 所述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门的内侧 内使其位于窗下面, 当乘坐者下车时, 所述门打开, 且其中, 当门打开的同时操作开关被操 作时, 驱动部分就可被驱动。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 其中, 所述操作开关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才可接通, 且其中, 仅在所述操作开关接通时电 流才可供应到所述电动机。
     3. 如权利要求 1 和 2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门未沿打开 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情况下, 即使所述操作开关被接通时, 也没有电流供应到所述电动 机。
     附图标记
     20 纵向滑动机构
     25 升高 / 降低机构
     31 座椅框架 ( 支承构件 )
     35 座椅靠背
     40 座椅软垫
     41 软垫前部
     42 软垫中部
     44 右侧部
     44c 中部 ( 侧支承部分 )
     50 软垫倾斜机构
     53 交叉连杆
     53a 第一连杆
     53b 第二连杆
     56 驱动部分
     60 软垫倾斜机构
     60c 连接机构
     60z 驱动部分
     F 车辆地板
     M 可动软垫部分
     S 固定软垫部分

车辆座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车辆座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车辆座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座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座椅.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70782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70782ACN102470782A21申请号201080027476422申请日20100603200916647920090715JP200919438520090825JP200923955420091016JP201003704420100223JPB60N2/10200601A61G3/00200601B60N2/12200601B60N2/14200601B60N2/1620060171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堀口贤治吴竹弘行木下英纪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

2、00代理人李丹丹54发明名称车辆座椅57摘要揭示了一种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的布置,在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中大腿部分位置低于臀部,由此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更具体地,揭示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前述车辆座椅的特征是设有座椅软垫40和软垫倾斜机构,该座椅软垫能够倾斜,使得进出侧较低,而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40下方,且由此可动软垫部分M在被致使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的同时倾斜。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1215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0/05942720100。

3、603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1/007625JA20110120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27页附图3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27页附图31页1/2页2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软垫,所述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进出侧较低,以及软垫倾斜机构,所述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软垫下方,并构造成使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在使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定位在所述可动。

4、软垫部分的所述进出侧的侧支承部分可一体地倾斜。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驱动部分,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能够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所述第二连杆定位成与所述第一连杆相交,并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所述驱动部分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以及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时,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进/出侧较低。4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

5、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将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支承构件,而所述驱动部分能够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以及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进/出侧较低。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所述纵向滑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所述座椅软垫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地板滑动,而所述框架升高/降低机构构造成使所述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车辆地板升高和降低。6如权利要求1。

6、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在打开门洞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升高的方向来驱动所述软垫倾斜机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软垫倾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构造成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所述可动部分,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当所述可动部分由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根据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转动所述座椅软垫。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7、述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倾斜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以及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的水平地滑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权利要求书CN102470782A2/2页3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所述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

8、分。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关闭构件,所述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处形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所述固定软。

9、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所述栅栏状板部分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而所述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连接到所述板部分。15如权利要求13和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上的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或者连接到所述板部分内侧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其中,所述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所述固定。

10、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使得所述片状构件能够随着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被展开,以及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所述板部分和所述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于从所述连接位置或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且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

11、侧表面。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并定位在窗的下方,其中,当打开所述门的同时操作所述操作开关时,所述驱动部分能够被驱动。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其中,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所述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且其中,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接通时,电源才可供应到所述电动机。19如权利要求17和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尚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所述操作开关接通,也没有电流供应到所述电动机。权利要求书CN102470。

12、782A1/27页4车辆座椅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背景技术0002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相关的车辆座椅。0003如图32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车辆座椅中,座椅软垫504和座椅靠背505设置在座椅框架502上。软垫504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502倾斜,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可以低些。因此,当乘坐者下车时,只要通过相对于座椅框架502倾斜座椅软垫504,坐在座椅软垫504上的乘坐者就可容易地越过座椅软垫504的侧部504S。因此,当乘坐者下车时,侧部504S不会成为障碍。0004现有技术的文献0005专利文献日本特开实用型专利公开第60168632号。发明内容00。

13、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然而,在轿车或其它这种车辆中,座椅软垫504的软垫表面504Z放置的位置较低。此外,在乘坐者的就座姿势中,他/或她的大腿会高于他/她的臀部位置。因此,如果侧部504S降低,同时座椅软垫表面504Z保持在低的位置,那么,乘坐者的膝盖在他/她从座椅软垫504站立起来时弯曲很大。因此,乘坐者必须重压在他/她的膝盖上。这给上了年纪的人或其它如此情况的人造成负担。0008为了改善这一点,可在乘坐者下车时,相对于座椅框架502来升高座椅软垫504。然而,如果座椅软垫504在图32所示的结构中升高,那么,就座乘坐者臀部和大腿也会一起升高。其结果,乘坐者大腿会接近方向盘或其它这。

14、种部件。当乘坐者下车时,他/她的大腿会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相干扰。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在该姿势大腿位置低于臀部,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0010解决问题的方法0011以上问题可用如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来解决。0012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包括座椅软垫和软垫倾斜机构,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其中,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下方,并构造成在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使可动软垫部分倾斜。0013根据本发明,软垫倾斜机构可。

15、在乘坐者上下车时操作。其结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使得可动软垫部分可倾斜而使进出侧变得较低。因此,坐在座椅软垫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基本上半蹲伏的位置,这样,乘坐者的膝盖可以伸展开。此外,即使在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升高时,乘坐者的大腿也不容易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说明书CN102470782A2/27页5部件相干扰。0014此外,由于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所以,当乘坐者越过座椅软垫的侧部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这样,乘坐者可保持基本上半蹲伏的姿势。0015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中,当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定位在可移动软垫部分的进/出侧的侧边支承。

16、部分可一体地倾斜。因此,就可更容易地上下车。0016在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驱动部分,第一连杆在座椅软垫下面可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第二连杆定位成与第一连杆相交,并连接到第一连杆相连,以能相对于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驱动部分能够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此外,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时,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可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0017因此,因为使用了彼此相交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以,能够调整上部极限位置中的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的倾斜角。0018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

17、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该连接机构能够将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支承构件上,而驱动部分能够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可动软垫部分。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可动软垫部分可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0019因此,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可动软垫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并倾斜成使进/出侧较低。因此,可在结构上简化软垫倾斜机构。002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纵向滑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地板滑动,而框架。

18、升高/降低机构构造成使座椅框架相对于车辆地板升高和降低。0021因此,通过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就可相对于车辆地板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0022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中,当打开门洞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可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高的方向来驱动软垫倾斜机构。0023由此,仅在乘坐者下车时,才能执行软垫倾斜机构的升高操作。因此,可有效地阻止乘坐者意外地操作软垫倾斜机构。0024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机构构造成在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可动部分,而连杆机构构造成当可动部分由于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

19、分可根据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0025在本发明中,定位在座椅软垫下面的驱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往复移动该可动部分。因此,与可动部分作垂直往复运动的结构相比,该驱动机构的高度可减小。其结果,可保持定位在驱动机构上方的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低。0026此外,因为可动部分构造成水平地往复运动,因此,在保持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低的同时可动部分的往复行程可增大。其结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在乘坐者上下说明书CN102470782A3/27页6车时大大地倾斜,从而增大构成可动软垫部分的一部分的臀部接纳部分的升高量。002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转动座椅软。

20、垫。0028因此,由于转动机构的作用,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0029根据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倾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本发明还包括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朝向车辆门洞滑动可动软垫部分、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0030因此,由于滑动机构的作用,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0031在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中,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水平支承部分。

21、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0032由此,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的一端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因此,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以使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0033在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本发明中,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0034由此,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座椅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可沿预定方。

22、向移动。因此,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以使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003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关闭构件,当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该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处,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0036根据本发明,当定位在进/出位置中的可动软垫部分降低时,即使乘坐者不留心朝向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敞开部分移动他/她的手,该关闭构件也可阻止他/她的手进入该敞开部分。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麻烦,例如,他/她的手或类似东西可能被夹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0037在如权。

23、利要求13所述的本发明中,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该栅栏状板部分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0038由此,因为关闭构件由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所以,可防止关闭构件260与固定软垫部分S、软垫倾斜机构50以及其余部分的干扰,使得结构简单。0039在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本发明中,片状构件连接到板部分。0040在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本发明中,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可动软垫部分上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或者连接到板部分内侧的可动软垫部分,其中,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

24、连接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使得片状构件可随着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说明书CN102470782A4/27页7被展开。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板部分和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于从连接部分或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0041由此,当可动软垫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时,可动软垫部分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向下曳拉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使得片状构件可被接纳在就座表面的下侧内。即,在可动软垫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的状态中,可防止片状构件的一部分留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上。因此,可避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

25、变差。此外,还可避免坐表面的外观变坏。0042在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本发明中,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0043因此,当乘坐者在可动软垫部分处于就座位置的状态中坐在座椅软垫上时,他/她的重量可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施加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上。其结果,在乘坐者重量作用下,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彼此可完全地表面接触,从而防止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中形成间隙。因此,可避。

26、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变差。0044此外,与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垂直地形成的情形相比,当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和降低时,可在两个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使得片状构件可容易地被接纳在就座表面下面。0045在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并使其定位在窗的下方。此外,当门被打开同时操作所述操作开关时,驱动部分可被驱动。0046根据本发明,当乘坐者下车时,乘坐者在门打开之后乘坐者从车辆向外探出他/她的上身的同时可以前倾的姿势操纵该操作开关。当乘坐者操作该操作开关时,软垫倾斜机构被致动,于是,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

27、高。因此,因为在乘坐者处于前倾的姿势的同时乘坐者臀部可被可动软垫部分上推,所以,乘坐者可以前倾姿势站立起来。其结果,乘坐者头可避免接触到车辆门洞的天花板部分。0047在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本发明中,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其中,仅在操作开关被操作时,该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且其中,仅在操作开关被接通时,电源才可供应到电动机。0048因此,乘坐者通过在可动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持续操纵着该操作开关而保持前倾的姿势。其结果,乘坐者的头不容易接触到门洞的天花板部分。0049在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本发明中,在门尚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操作开关接通了,也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0050因此,在驾驶。

28、过程中,即使乘坐者不留心碰到操作开关,可动软垫部分也绝不会升高。0051本发明的效果0052根据本发明,乘坐者可以基本上半蹲伏的姿势上下车。因此,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附图说明说明书CN102470782A5/27页80053图1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1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54图2是车辆座椅的全侧视图。0055图3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56图4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0057图5是示出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操作原理的示意图。0058图6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侧视图从图。

29、4的线VIVI观察的视图。0059图7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图。0060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61图9A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9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62图10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63图11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0064图12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0065图13是根据修改形式1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0066图14是根据修改形式2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的正视图。006。

30、7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车辆座椅的全立体图。0068图16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状态。0069图17是可动软垫部分的升高/降低机构的正视图。0070图18是沿图15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剖视图。0071图19是由图18的XIX所示部分的放大图。0072图20是车辆座椅的纵向剖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情形沿图16的线XXXX截取的剖视图。0073图21是图20的XXI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0074图22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全纵向剖视图。0075图23是图22的XXIII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0076图24是车辆座椅的放大的纵。

31、向剖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情形。0077图25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25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下车的状态。0078图26是车辆座椅的纵向剖视图,示出乘坐者下车的情形沿图25B的线XXVIXXVI截取的剖视图。0079图27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从图26的线XXVIIXXVII观察的视图。0080图28是显示作为软垫升高/降低机构的驱动源的电动机的电路的示意图。0081图29是电动机操作开关所附连的门的立体图。0082图30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0083图31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

32、说明书CN102470782A6/27页90084图32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0085图33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86实施例10087下面将参照图1至7来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座椅。0088此外,图中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分别对应于车辆座椅和具有车辆座椅的轿车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此外,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也对应于如上所定义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00890090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该座椅。

33、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0091如图1和2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主体30、纵向滑动机构20和升高/降低机构25,纵向滑动机构20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30,而升高/降低机构25图2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30。0092如图2所示,座椅主体30由座椅框架31、座椅软垫40、座椅靠背35以及软垫倾斜机构50组成,座椅软垫40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上,座椅靠背3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的后端部,软垫倾斜机构50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升高座椅软垫40的一部分M,并朝向门洞倾斜座椅软垫40的一部分M。00930094如图1至3所示,纵向滑动机。

34、构20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22、右上和左上轨道23以及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右下和左下轨道22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右上和左上轨道23构造成可沿着右下和左下轨道22在纵向方向上滑动,驱动机构构造成相对于下轨道22纵向地滑动上轨道23。每个下轨道22是开槽的轨道,其具有向上敞开的基本上呈C形的横截面。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下轨道22的前和后端部的下侧通过支承带21分别连接到车辆地板F。如图3所示,每个上轨道23是板形的轨道,其具有基本上为倒置T形的横截面。每个上轨道23的下部从其前端或后端与每个下轨道22配合啮合。因此,上轨道23可在上轨道23和下轨道22彼此配合啮合的同时沿着下轨道。

35、22在纵向方向上滑动。0095此外,纵向滑动机构20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机构。00960097升高/降低机构25是这样的机构,其构造成相对于纵向滑动机构20的右上和左上轨道23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30的座椅框架31。例如,如图2所示,升高/降低机构25由一对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27、一对右后和左后升高连杆28,以及作为升高/降低驱动源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成对的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27和成对的右后和左后升高连杆28构造成平行于右上和左上轨道23来升高和降低座椅框架31。此外,每个前升高连杆27的一端部分下端部和每个后升高连杆28的一端部分下端部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每个上部轨道23。相反地,每个前升高连杆。

36、27的另一端部分上端部和每个后升高连说明书CN102470782A7/27页10杆28的另一端部分上端部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0098此外,例如,如图1所示,座椅框架31、前升高连杆27和后升高连杆28被侧盖31C盖住。在图2中,侧盖31C被略去。0099此外,升高/降低机构25对应于本发明的框架升高/降低机构。01000101如图1A所示,从座椅软垫40的中部分的前侧起,座椅软垫40依次具有软垫前部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此外,座椅软垫40具有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右侧部44设置在中部的右侧面向门洞未示出的一侧,左侧部45设置在中部的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010。

37、2软垫前部41是主要支承就座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软垫前部41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内降低。软垫中部42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软垫中部42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43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以使其前侧较低。0103右侧部44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提高,并分为前部44F、中部44C和后部44B。左侧部45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面向车辆内部中心的一侧提高。即,因为右侧部44的就座表面和左侧部45的就座表面形成为倾斜的表面,它们相对于软垫前部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的就座表面倾斜,所以,当乘坐者坐在座椅上时,座椅软垫40。

38、可具有提高的保持特性。0104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44C彼此形成一体,并与座椅软垫40的其余部分分离,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此外,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固定到座椅框架31上。因此,下面,将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S。0105此外,如图1B所示,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44C可相对于座椅软垫40的固定。

39、软垫部分S和座椅框架31升高和降低。因此,在下文中,将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44C称之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01060107软垫倾斜机构50是这样的机构,其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和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且能够倾斜该可动软垫部分M,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如图6的侧视图中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由从座椅框架31悬置下来的基板52、设置在基板52上的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53以及能够移动该交叉连杆53的驱动部分56组成。0108如图6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基板52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U形。基板52的前上端部分。

40、用螺栓固定在前梁部分31H上,该前梁部分31H定位在座椅框架31的前部内,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相反,基板52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31T上,该后支承管31T定位在座椅框架31的后部内,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0109软垫倾斜机构50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53构造成在座椅软垫40的前和后部分处支承其可动软垫部分M,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M。此外,前和后交叉连说明书CN102470782A108/27页11杆53沿纵向方向对称地形成,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前交叉连杆53将参照图4和5所示的正视图作代表性的描述。0110如图4所示,交叉连杆53由线性第一连杆53A和线性第二连杆53B。

41、构成。通过两个连杆53A和53B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53X,可使两个连杆53A和53B彼此垂直转动地连接。此外,第一连杆53A的近端部分下端部分通过下端连接销54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未示出,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52的前底部的右端内。相反,滚子53R附连到第一连杆53A的远端部分上端部分。滚子53R能够沿着前侧轨道部分40F滚动,该前侧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侧内,以侧向地延伸。0111第二连杆53B的近端部分上端部分通过其右端附近的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5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前侧轨道部分40F,该前侧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内。相反,。

42、滚子53Z附连到第二连杆53B的远端部分下端部分。滚子53Z能够沿着基板52的前底部52Y侧向地滚动。0112如图5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56由扇形齿轮57、双齿轮58、驱动齿轮59和能够转动驱动齿轮59的电动机未示出组成。扇形齿轮57是构造成与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一体地转动的齿轮,扇形齿轮57具有用作转动中心的中心孔57E。中心孔57E定位在对应于扇形中心的部分内。此外,将第一连杆53A连接到基板52的下端连接销54不可转动地插入扇形齿轮57的中心孔57E内。即,扇形齿轮57构造成围绕与第一连杆53A的转动中心共用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连杆53A一体地转动。扇形齿轮57具有形成在。

43、其外圆周部分弧形部分内的有齿部分57W。有齿部分57W与双齿轮58的小直径齿轮58S啮合。此外,双齿轮58的大直径齿轮58R与驱动齿轮59啮合。0113双齿轮58、驱动齿轮59和电动机被接纳在驱动部分56的外壳56H图6内并被外壳56H支承。外壳56H定位在基板52内并与其固定。0114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电动机在图5所示条件下被致动时,驱动齿轮59可被向左转动正常方向箭头所示,于是,与驱动齿轮59啮合的双齿轮58的大直径齿轮58R可向右转动箭头所示。当双齿轮58向右转动时,与双齿轮58的小直径齿轮58S啮合的扇形齿轮57可向左转动箭头所示。其结果,与扇形齿轮57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53A可在围绕。

44、下端连接销54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当第一连杆53A升高时,附连到其远端部分的滚子53R在上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同时沿着可动软垫部分M的前侧轨道部分40F向右滚动。此外,当与扇形齿轮57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53A在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时,通过中心连接销53X连接到第一连杆53A的第二连杆53B可被升高,同时围绕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上端连接销55向右转动。其结果,第二连杆53B上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端部分,而附连到第二连杆53B远端部分下端部分的滚子53Z沿着基板52的前侧底部52Y向右滚动。即,一旦电动机被致动,驱动齿轮59就向左转动正常方向。其结果,第一连杆53。

45、A和第二连杆53B沿升高方向转动,使得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被上推。0115当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分别被升高到预定位置时,例如,如图4中实线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上部极限位置内并保持倾斜,使得其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可被降低。此外,连接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的中心连接销53X定位成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处于上部极限位置时,可动软垫部分M的倾斜角说明书CN102470782A119/27页12近似为17度。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的倾斜角可根据中心连接销53X位置的变化而变化。0116接下来,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处于上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当。

46、驱动齿轮59通过电动机向右转动相反方向时,则与上述相反,第一连杆53A可围绕下端连接销54沿折叠方向向右转动,第二连杆53B可围绕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上端连接销55沿折叠方向向左转动。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返回到下部极限位置图1A和图4中的双点划线时,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定位成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01170118首先,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1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如图1A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保持在下部极限位置内,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此外,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20和升高/降低机构2。

47、5,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30的纵向位置和座椅主体30的高度位置。0119接下来,当乘坐者下车时,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操作升高开关未示出,同时打开右边门。因此,可驱动软垫倾斜机构50的电动机,同时操作升高开关。其结果,驱动部分56可被致动而沿连杆被升高的方向转动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其结果,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和座椅框架31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于是,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此外,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时,该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而使面向门洞的那侧可被降低。此时,因为支承乘坐者大腿的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固定软垫部分S保持在相对于。

48、座椅框架31的固定位置内,所以,它可定位成低于可动软垫部分M。其结果,坐在座椅软垫40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半蹲伏的姿势,在该姿势大腿的位置低于臀部,使得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因为可动软垫部分M呈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可降低,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44C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因此,乘坐者可保持大致的半蹲伏姿势。0120此外,当乘坐者上车时,乘坐者可坐在定位在上部极限位置内的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上,这样,乘坐者无需很大地弯曲他/她的膝盖,只需保持在大致半蹲伏的位置中。因此,可减小乘坐者身体上的负重。坐好之后,可操作降低开关未示出。其结果,软垫倾斜机构50。

49、的电动机可被驱动,使得驱动部分56致动而沿连杆折叠的方向转动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降低。如图1A所示,在可动软垫部分M到达下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在该状态下,车门关闭。因此,乘坐者可在车辆内。01210122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可操作软垫倾斜机构50。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软垫前部41升高。此外,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那侧高。因此,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可定位得低于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因此,坐在座椅软垫40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的半蹲伏姿势,使得乘坐者说明书CN102470782A1210/27页13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即使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被升高,乘坐者的大腿也不易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构件相干扰。0123此外,由于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倾斜而使面向门洞的那侧低,所以,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因此,因为乘坐者可在大致半蹲伏姿势中上下车,此时,大腿位置低于臀部,所以,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0124此外,车辆座椅10具有纵向滑动机构20和升高/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