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吸痰管.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847112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42764.5

申请日:

2010.11.06

公开号:

CN102462513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B 10/00申请公布日:20120523|||公开

IPC分类号:

A61B10/00

主分类号:

A61B10/00

申请人: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发明人:

陈书盈; 许端敏; 郑红

地址: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5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4230

代理人:

郑颂雄;范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新型吸痰管,包括软管,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其特征在于: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上述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吸引器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本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易于操作、省时省力;同时,本新型吸痰管在吸痰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实现无菌操作,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吸痰管, 包括软管, 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 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 其 特征在于 : 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 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 上述中间连接 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 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 上、 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 ; 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 吸引器连接管的一 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 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 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吸痰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痰液储存腔由透明材料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吸痰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痰液储存腔采用茂菲氏滴管。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吸痰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吸引器连接管上设有一个开 关阀。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吸痰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软管由透明硅 胶材料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新型吸痰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软管的吸痰端设有开口和侧 孔。

说明书


一种新型吸痰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具, 更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可用于留取痰液标本送检的新 型吸痰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准确有效地留取痰液标本送检,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 验, 是为呼吸系统感染等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关键。对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而不能自行 排痰患者, 如何正确地通过吸痰管和吸引器留取痰液标本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目前, 临床上所使用的吸痰管一般采用软管, 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 软管的另一端 为连接端。使用时, 将软管的连接端与吸引器连通, 再将软管的吸痰端插入患者的呼吸道 内, 通过吸引器的负压作用, 将痰液吸出。
     在给患者进行吸痰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取样化验, 通过现有吸痰管采集痰液样本 送检时, 其操作过程比较麻烦, 留取的痰液标本也不易收集 ; 同时, 留取的痰液标本容易被 污染, 从而导致化验结果产生偏差, 因而不能准确、 客观地给疾病定性, 不能为临床提供科 学的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吸痰管, 该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 易于 操作, 同时, 该新型吸痰管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 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 准确性, 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 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新型吸痰管, 包括软管, 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 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 其特征在于 : 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 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 上述中间连接 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 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 上、 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 ; 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 吸引器连接管的一 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 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 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
     使用时, 将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密封连接, 将吸引器连接管的吸引 器连接端与吸引器连通, 再将软管的吸痰端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 通过吸引器的负压作用, 患者的痰液经过软管、 中间连接管后, 流入并储存在痰液储存腔内, 然后, 操作者轻轻返折 吸引器连接管的中部, 以防止痰液被吸入吸引器, 同时, 关闭吸引器 ; 接着, 使软管与中间连 接管分离, 并按无菌操作的原则, 将痰液储存腔内的痰液重力置入培养瓶内送检。
     所述痰液储存腔最好是由透明材料构成。 这样, 吸痰时, 操作者可以方便地观察到 透明痰液储存腔中痰液标本的流入情况, 并使痰液储存腔内装有足够的痰液标本。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结构, 所述痰液储存腔采用茂菲氏滴管。上述茂菲氏滴管为现 有技术, 该部件为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上的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吸引器连接管上设有一个开关阀。通过上述开关
     阀的控制, 能够方便地让吸引器连接管处于导通状态或处于非导通状态。
     所述软管最好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由于明硅胶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 方便于连 接, 所以, 采用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的软管, 可以使本新型吸痰管的连接更加方便, 并且连 接时可作适当的调整, 从而使本新型吸痰管的操作变得更简单、 便利。
     所述软管的吸痰端最好设有开口和侧孔。通过上述开口和侧孔, 能够更加方便地 吸取痰液。
     本发明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
     由于本新型吸痰管在现有吸痰管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痰液储存腔, 这样, 操作时 吸取的痰液就会自动聚集在这个储存腔内, 留取适量的痰液, 需要取该标本时, 可以从痰液 储存腔中取出, 送去化验, 所以, 本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 易于操作、 省时省力 ;
     同时, 本新型吸痰管在吸痰时, 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 实现无菌 操作, 并且, 本新型吸痰管为一次性用品, 直接用于留取痰标本, 减少机械排痰而造成的污 染而影响检查结果, 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 为临床提供 科学的依据。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1 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2 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 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新型吸痰管, 包括软管 1、 中间连接管 2、 痰液储存 腔 3 和吸引器连接管 4 ;
     上述软管 1 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 软管 1 的一端为吸痰端 11, 软管 1 的另一端为连 接端 12 ; 上述软管 1 的吸痰端 11 设有开口 13 和侧孔 14, 通过上述的开口 13 和侧孔 14, 能 够更加方便地吸取痰液 ;
     上述中间连接管 2 的一端 21 与软管 1 的连接端 12 可拆卸地密封连接, 中间连接 管 2 的另一端 22 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 3 上、 并与痰液储存腔 3 连通 ;
     上述吸引器连接管 4 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 3 上, 吸引器连接管 4 的一端 41 位于 痰液储存腔 3 内、 并与痰液储存腔 3 连通, 吸引器连接管 4 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 42 ;
     上述痰液储存腔 3 采用茂菲氏滴管, 上述茂菲氏滴管由透明材料构成, 茂菲氏滴 管为现有技术, 该部件为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上的部件。
     使用时, 将中间连接管 2 的一端 21 与软管 1 的连接端 11 密封连接, 将吸引器连接 管 4 的吸引器连接端 42 与吸引器连通, 再将软管 1 的吸痰端 11 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 通过 吸引器的负压作用, 患者的痰液经过软管 1、 中间连接管 2 后, 流入并储存在痰液储存腔 3 内, 然后, 操作者轻轻返折吸引器连接管 4 的中部, 以防止痰液被吸入吸引器, 同时, 关闭吸 引器 ; 接着, 使软管 1 与中间连接管 2 分离, 并按无菌操作的原则, 将痰液储存腔 3 内的痰液 重力置入培养瓶内送检。实施例 2
     实施例 2 与实施例 1 基本相同,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
     如图 2 所示, 实施例 2 中的吸引器连接管 4 上设有一个开关阀 40 ; 通过上述开关 阀 40 的控制, 能够方便地让吸引器连接管 4 处于导通状态或处于非导通状态 ;
     使用实施例 2 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时, 通过上述开关阀 40 的控制, 使吸引器 连接管 4 处于导通状态, 使用实施例 2 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的操作方法与使用实施例 2 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的操作方法基本相同,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 使用实施例 2 中的新 型吸痰管进行吸痰时, 当痰液储存腔 3 内的痰液达到需要的量后, 操作者只需调节吸引器 连接管 4 上的开关阀 40, 使吸引器连接管 4 处于非导通状态, 而无需将吸引器连接管 4 返 折, 从而使操作变得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 即凡依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 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覆盖。

一种新型吸痰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新型吸痰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新型吸痰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吸痰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吸痰管.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62513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62513ACN102462513A21申请号201010542764522申请日20101106A61B10/0020060171申请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地址515000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57号72发明人陈书盈许端敏郑红74专利代理机构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44230代理人郑颂雄范奇54发明名称一种新型吸痰管57摘要一种新型吸痰管,包括软管,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其特征在于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上述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

2、,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吸引器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本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易于操作、省时省力;同时,本新型吸痰管在吸痰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实现无菌操作,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1页21一种新型吸痰管,包括软管,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

3、其特征在于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上述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吸引器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痰液储存腔由透明材料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痰液储存腔采用茂菲氏滴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器连接管上设有一个开关阀。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

4、管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吸痰端设有开口和侧孔。权利要求书CN102462513A1/3页3一种新型吸痰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用于留取痰液标本送检的新型吸痰管。背景技术0002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准确有效地留取痰液标本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是为呼吸系统感染等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关键。对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而不能自行排痰患者,如何正确地通过吸痰管和吸引器留取痰液标本是一个关键的问题。0003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吸痰管一般采用软管,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使用时,将软管的连接端与吸。

5、引器连通,再将软管的吸痰端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通过吸引器的负压作用,将痰液吸出。0004在给患者进行吸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取样化验,通过现有吸痰管采集痰液样本送检时,其操作过程比较麻烦,留取的痰液标本也不易收集;同时,留取的痰液标本容易被污染,从而导致化验结果产生偏差,因而不能准确、客观地给疾病定性,不能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吸痰管,该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同时,该新型吸痰管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

6、下0007一种新型吸痰管,包括软管,上述软管的一端为吸痰端,软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其特征在于该新型吸痰管还包括中间连接管、痰液储存腔和吸引器连接管,上述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中间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上述吸引器连接管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上,吸引器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痰液储存腔内、并与痰液储存腔连通,吸引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0008使用时,将中间连接管的一端与软管的连接端密封连接,将吸引器连接管的吸引器连接端与吸引器连通,再将软管的吸痰端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通过吸引器的负压作用,患者的痰液经过软管、中间连接管后,流入并储存在痰。

7、液储存腔内,然后,操作者轻轻返折吸引器连接管的中部,以防止痰液被吸入吸引器,同时,关闭吸引器;接着,使软管与中间连接管分离,并按无菌操作的原则,将痰液储存腔内的痰液重力置入培养瓶内送检。0009所述痰液储存腔最好是由透明材料构成。这样,吸痰时,操作者可以方便地观察到透明痰液储存腔中痰液标本的流入情况,并使痰液储存腔内装有足够的痰液标本。001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结构,所述痰液储存腔采用茂菲氏滴管。上述茂菲氏滴管为现有技术,该部件为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上的部件。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引器连接管上设有一个开关阀。通过上述开关说明书CN102462513A2/3页4阀的控制,能够方便地让。

8、吸引器连接管处于导通状态或处于非导通状态。0012所述软管最好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由于明硅胶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方便于连接,所以,采用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的软管,可以使本新型吸痰管的连接更加方便,并且连接时可作适当的调整,从而使本新型吸痰管的操作变得更简单、便利。0013所述软管的吸痰端最好设有开口和侧孔。通过上述开口和侧孔,能够更加方便地吸取痰液。0014本发明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0015由于本新型吸痰管在现有吸痰管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痰液储存腔,这样,操作时吸取的痰液就会自动聚集在这个储存腔内,留取适量的痰液,需要取该标本时,可以从痰液储存腔中取出,送去化验,所以,本新型吸痰管使用方便、易。

9、于操作、省时省力;0016同时,本新型吸痰管在吸痰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留取的痰液标本被污染,实现无菌操作,并且,本新型吸痰管为一次性用品,直接用于留取痰标本,减少机械排痰而造成的污染而影响检查结果,从而保证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疾病的定性诊断率,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0018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0019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实施例10021如图1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新型吸痰管,包括软管1、中间连接管2、痰液储存腔3和吸引器连接管4;0022上述软管1由透明硅胶材料构成,软。

10、管1的一端为吸痰端11,软管1的另一端为连接端12;上述软管1的吸痰端11设有开口13和侧孔14,通过上述的开口13和侧孔14,能够更加方便地吸取痰液;0023上述中间连接管2的一端21与软管1的连接端12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中间连接管2的另一端22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3上、并与痰液储存腔3连通;0024上述吸引器连接管4固定地设在痰液储存腔3上,吸引器连接管4的一端41位于痰液储存腔3内、并与痰液储存腔3连通,吸引器连接管4的另一端为吸引器连接端42;0025上述痰液储存腔3采用茂菲氏滴管,上述茂菲氏滴管由透明材料构成,茂菲氏滴管为现有技术,该部件为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上的部件。0026使用时,。

11、将中间连接管2的一端21与软管1的连接端11密封连接,将吸引器连接管4的吸引器连接端42与吸引器连通,再将软管1的吸痰端11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通过吸引器的负压作用,患者的痰液经过软管1、中间连接管2后,流入并储存在痰液储存腔3内,然后,操作者轻轻返折吸引器连接管4的中部,以防止痰液被吸入吸引器,同时,关闭吸引器;接着,使软管1与中间连接管2分离,并按无菌操作的原则,将痰液储存腔3内的痰液重力置入培养瓶内送检。说明书CN102462513A3/3页50027实施例20028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0029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中的吸引器连接管4上设有一个开关阀40;通过上述开。

12、关阀40的控制,能够方便地让吸引器连接管4处于导通状态或处于非导通状态;0030使用实施例2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时,通过上述开关阀40的控制,使吸引器连接管4处于导通状态,使用实施例2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的操作方法与使用实施例2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的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实施例2中的新型吸痰管进行吸痰时,当痰液储存腔3内的痰液达到需要的量后,操作者只需调节吸引器连接管4上的开关阀40,使吸引器连接管4处于非导通状态,而无需将吸引器连接管4返折,从而使操作变得更加方便。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覆盖。说明书CN102462513A1/1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46251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