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骨灰盒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土骨灰盒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关于陶器的制备方法,均是取粘土做原料,经过晾晒,干燥后球磨制成陶泥,将陶泥成型为坯体,对坯体进行干燥获得陶坯,将陶坯晾干,修制,绘画,压光,刻陶,再次压光干燥,放入窖内烧制成品。随着陶制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及走向国际市场,陶器制品的花色品种及产品的档次还远不能满足市场及客户的需要,陶制品的品质及花色品种是制约市场的瓶颈,因此,提高陶器制品的品质档次和实用性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陶土灵棺即骨灰盒应运而生,传统的制作方法用于骨灰盒坚固性较差,由于骨灰盒使用环境的特殊性,阴暗潮湿,甚至久埋地下,传统的陶器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坚固性和耐腐性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容易退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陶土的制骨灰盒的方法,可制作坚固、耐腐,不退色的骨灰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陶土骨灰盒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料,选取密度大、无杂质、无杂色的优质黄河滩泥,本地红粘土,晾晒,在阳光下进行晾晒;球磨,将干燥好的粘土,加入70%的水;调成泥浆,过滤沉淀,使含水量为45-50%后备用;真空搅泥,用真空练泥机将晾晒好的泥搅匀成条状;成型后一次阴干,阴干至含水量为35%-40%;修型,一次抛光,绘画,雕刻,二次抛光,二次阴干,阴干至含水量水分为2-5%;干透后烧制与熏制,花装叠罗汗式码放陶坯,坯体之间留有空间,然后进行烧制,所述的和泥选取量为黄河泥80%,当地红粘土20%,所述的熏制是当炉内加热到700-800℃,按照每立方米空间在炉内倒入1-1.5公斤熏制材料,所述的熏制材料包括松枝80%,上述材料混合调制成熏制材料。
密封窖体,使产生的烟碳在窖内坯体充分吸收,24小时后,打开窖门排烟,至到罗汗降低立窖。
由于本发明采取优质黄河滩泥、红粘土和沥青做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在烧制过程中,固性强,不褪色,适合久存地下。本发明经过两次阴干,并控制含水量,有效提高了烧制前的陶胎密度,从而提高了成品的坚固性。本发明还通过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时间和温度,使烧制为阶段性递增,受热均匀,并增加熏制过程,产生大量活性炭,使烟碳在窖内被坯体充分吸收,呈黑色,确保产品表面色彩牢固,该方法烧制的陶土骨灰盒,耐腐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一、选料与制作
1、选料:选取密度大、无杂质、无杂色的优质黄河滩泥,当地红粘土,配制陶土,优质沥青。
2、晾晒:在阳光下进行晾晒,陶土内外干度一致、均匀。
3、球磨:将干燥好的陶土,球磨成200目面状。
4、和泥:黄河滩泥和汶阳河泥陶土,均匀混合,加入70%的水。将粉碎后的泥料调成泥浆,沉党政至软硬适度再进行晾晒,使含水量为45%左右后备用。
5、真空搅泥:用真空练泥机将晾晒好的泥搅匀成条状,使之结构紧密,无气泡。
6、成型:用横型或成型机将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
7、一次阴干:将制成的坯体,在无阳光、无风、密闭的室内阴干至含水量为40%左右。
8、修型:将坯型根据产品生产标准,去掉多余部分,使坯型厚薄均匀,整体协调完美。
9、一次抛光:先用机器抛光,去掉坯型表面的杂质,有气泡的用黄泥填补,使坯体表面光洁,有一定光泽。然后进行手工抛光,使坯体表面无坑洞、无气泡、无划痕、无凹凸,匀称光亮。
10、绘画:用特制的不锈钢钢针进行绘画,要求图案清晰明快、布局合理,有艺术感染力。
11、雕刻:采用阴刻、透刻和浮雕等方法,阴刻要求做到不压线、不过刀、不悔刀;透刻要做到准确平整,不斜刀;浮雕工艺要突出艺术表现力,完整、灵活、神韵俱在。
12、二次抛光:对坯体进行二次抛光。
13、二次阴干:主要分三个步骤:①将坯体放置在无风、无阳光、密封的低温室(15℃-20℃)中进行阴干至水分为30%左右为宜。②将坯体放置在中温室(20℃-25℃),使坯体阴干均匀至水分为20%左右,并要日日翻动。③将坯体放到干燥室(40℃-50℃)中进行干燥至水分在2%-5%为好。
二、烧制与熏制
1、熏制材料,按松枝数价50%,混合调成熏制材料。
2、方法:所用窖体通常为马蹄窖,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内设以排气孔和排烟孔,10立方米空间的窖在顶部并列设置一个排烟孔和一个排气孔为宜,窖内码放坯体时,要均匀、整齐,坯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然后进行烧制,烧制时窖温要由低到高,所述在窖体烧制时,窖温加热到100℃时烧制2个小时,从100℃-200℃烧制3小时,200℃-300℃烧制2小时,300℃-400℃烧制1小时,400℃-500℃烧制1小时,加热到700-800℃时,在炉火上倒入适量熏制材料,一般情况下一立方米空间放1-1.5公斤熏制材料为宜,然后用密封材料封闭窖体,使产生的烟碳在窖内被坯体充分吸收。24小时后,打开窖顶排烟孔,进行晾晒,至晾透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