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453500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0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155111.6

申请日:

20040526

公开号:

CN1583158A

公开日:

200502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5/78,A61P31/00,A61P29/00

主分类号:

A61K35/78,A61P31/00,A61P29/00

申请人:

吴逸芳

发明人:

吴逸芳

地址:

100027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旌孝街石榴巷33号

优先权:

CN200410155111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该药物组合是由柴胡、葛根、黄芩、桂枝、浮萍、白芍、蝉蜕等药物组成的。同时本发明还公开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本发明的药物组合可以制成各种适宜的剂型,以应用于临床。通过药效学研究证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治疗小儿外感风寒有着较好疗效。

权利要求书

1.【文件来源】电子申请 2.【收文日期】2004-5-26 3.【申请号】 4.【权利要求项】【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是由如下比例的原料药组成的:柴胡23~28重量份、葛根23~28重量份、黄芩10~14重量份、桂枝7~10重量份、浮萍7~10重量份、白芍7~10重量份、蝉蜕7~10重量份。【权利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是由如下比例的原料药组成的:柴胡26重量份、葛根26重量份、黄芩12重量份、桂枝9重量份、浮萍9重量份、白芍9重量份、蝉蜕9重量份。【权利要求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流程:1)取桂枝、柴胡,加10~14倍量水,加热至70~90℃,温浸1~2小时,再蒸馏3~5小时,馏出液冷藏12~24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4~8倍量水煎煮0.5~1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40~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48小时,渗漉,收集6~10倍量渗漉液,在60~70℃条件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约1.20~1.30;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6~10倍量水,煎煮0.5~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盐酸调pH1.5~2.0,保温1~2小时,静置24~48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10倍量水搅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加等量乙醇,滤过,滤液用盐酸调pH至1.0~2.0,50~70℃保温0.5~1小时,静置24~48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8~18倍量水,提取0.5~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5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65%,冷藏24~48小时,滤过,在60-70℃条件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约1.20~1.30;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挥发油、步骤3)中黄芩提取物,及所需辅料,制成所需剂型。【权利要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1中油液也可以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在相应地应用于步骤5中。【权利要求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流程:1)取桂枝、柴胡,加12倍量水,加热至80℃,温浸1小时,再蒸馏4小时,馏出液冷藏12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6倍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5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8倍量渗漉液,在60~7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约1.25;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倍量水,煎煮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10%盐酸调pH1.5~2.0,保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水搅溶,用40%氢氧化钠调pH7.0~7.5,加等量乙醇,滤过,滤液用10%盐酸调pH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8倍量水,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提取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左右(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冷藏24小时,滤过,在60~70℃条件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约1.25;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倍他环糊精包合物、步骤3)中黄芩提取物及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剂。【权利要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在制备治疗小儿外感风寒药物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确切地说,是一种中药组合;同时还公 开了该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约占儿科门诊量的80%以上。外感风寒是小儿感冒 的重要成因。外感风寒中90%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而西药对病毒感染有直接作用者尚不多见 ,采用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法,以解除患儿的痛苦,是目前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不少学 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制出不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从目前投放市场的中成药品 种看,多数属于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类,而对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表现寒热夹杂者,尚无对应 中成药可选。因此,深入开展小儿风寒感冒治疗学研究,开发适合小儿外感寒热夹杂证型之 中成药,对丰富中医辨证施治内容,发挥中医药对小儿外感的治疗学优势,无疑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具有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的功效。在现有文献中,未发现有关于本发明的报道。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这种治疗小儿 风寒感冒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具体内容:

本发明药物组合是由如下原料药组成的:

柴胡23~28重量份、葛根23~28重量份、黄芩10~14重量份、桂枝7~10重量份、浮萍 7~10重量份、白芍7~10重量份、蝉蜕7~10重量份

经验证,该药物组合的最佳配比为:

柴胡26重量份、葛根26重量份、黄芩12重量份、桂枝9重量份、浮萍9重量份、白芍9重 量份、蝉蜕9重量份。

药物组合针对小儿外感风寒,表寒里热的病机,以发汗解表,清里退热原则而立方。因 表寒里热并存,单以辛温发汗,则汗出而热不解,单以辛凉清解,又汗出而邪不透,故本发 明药物组合辛温辛凉并用,解表清里并举,将表寒里热分而治之,使表寒祛,里热清,以收 表里双解之功。

该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为:

1)取桂枝、柴胡,加10~14倍量水,加热至70~90℃,温浸1~2小时,再蒸馏3~5小 时,馏出液冷藏12~24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4~8倍量 水煎煮0.5~1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

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40~60%乙醇作溶剂 ,浸渍24~48小时,渗漉,收集6~10倍量渗漉液,60~7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 相对密度约1.20~1.30(60℃)。

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6~10倍量水,煎煮0.5~1.5小时,合 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盐酸调pH1.5~2.0,保温1~2小时,静置24~48小时,滤 过,沉淀物加6~10倍量水搅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加等量乙醇,滤过,滤液用盐 酸调pH至1.0~2.0,50~70℃保温0.5~1小时,静置24~48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 ,得黄芩粗提物。

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8~18倍量水,提取0.5~1.5小时,合并 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加乙醇 使含醇量达50~65%,冷藏24~48小时,滤过,60-7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 密度约1.20~1.30(60℃)。

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挥发油、步骤3)中黄芩提 取物,及所需辅料,制成所需剂型。

应用此工艺,该药物组合可以制成供临床使用的多种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片剂、 胶囊剂等。此工艺在应用当中,尤其在制备口服固体制剂过程中,为防止有效成分的挥发损 失,也可将步骤1)中的挥发油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并应用于步骤5),此处理方式属对挥 发油的应用方式之一,因而亦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工艺为:

1)取桂枝、柴胡,加12倍量水,加热至80℃,温浸1小时,再蒸馏4小时,馏出液冷藏 12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6倍 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

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50%乙醇作溶剂,浸 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8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60-70℃-0.08Mpa),并继续浓 缩至相对密度约1.25(60℃)。

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 加6倍量水,煎煮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10%盐酸调pH1.5~2.0,保 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水搅溶,用40%氢氧化钠调pH7.0~7.5,加等 量乙醇,滤过,滤液用10%盐酸调pH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 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

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8倍量水,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 水提取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 左右(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冷藏24小时,滤过,减压回收乙醇(60-70℃ -0.08Mpa),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25(60℃)。

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倍他环糊精包合物、步骤3 )中黄芩提取物及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具有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祛邪定痉之功效,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引起的 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燥口渴,鼻塞,流涕,头痛咽干,二便不调等病症。以下通过具体的动物 药效学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功效,所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是按本发明优选处方组 成制备而得。

试验材料:

受试药物: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批号960207,含生药量为2g/ml。同时用蒸馏水配成 所需浓度的混悬液。小儿热速清: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咽的功效,主治小儿外感高热、头 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90)卫药准字Z?2号。中化四平制药厂生产批号: 951042。地塞米松:0.75mg/单位,购自江苏宝应县制药厂,批号:940804。病毒灵: 100mg/单位,购自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药物剂量折算:小儿按平均20kg体重计,日服用剂量为的60ml,折合生药量30g/d,按 下公式折换成成人日用量为:60kg/人剂量=儿童剂量×(1.7×成人体表面积)/儿童体 表面积=30g/d×(1.7×1.65)/0.8=1.50g/kg/d,60kg成人用量为1.75g/kg/d。 20kg儿童用量为1.50g/kg/d。

家兔给药高、中、低剂量,按体表面积比值折算,分别为24.55g/kg/d,9.82g/kg/ d,4.91g/kg/d给药剂量按含生药量计算,相当于临床60kg人每天每公斤服用量的14.0倍 ,5.6倍,2.8倍,(相当于20kg儿童每天每公斤服用量的16.4倍,6.6倍,3.3倍)按10ml/ kg免重的体积溜胃给药。

大白鼠给药高、中、低剂量按体面积折算,分别为47.34g/kg/d,18.94g/kg/d, 9.47g/kg/d,给药剂量按含生药量计算,相当于临床60kg人每公斤日服用量的27倍、 10.8倍,5.4倍,(相当于20kg儿童每天每公斤用药量的31.6倍,12.6倍,6.3倍)按1ml/ 100g鼠重的体积灌胃给药。

小白鼠给药高、中、低剂量控体表面积折算分别为68.38g/kg/d,27.35g/kg/d, 13.68g/kg/d,给药剂量按含生药量计算,相当于临床60kg人每天每公斤用量的39.0倍, 15.6倍,7.8倍,(相当于20kg儿童每天每公斤用药量的45.6倍,18.2倍,9.1倍)按0.2ml/ 10g鼠重的体积灌胃给药。

受试动物:健康家兔,体重1.7?.5kg,雌雄不拘,购自齐河县家兔饲养专业产,大白 鼠Wistar种,雌雄兼用,体重150?80g;小白鼠昆明种体重12?4g,18?0g,25?0g雌雄兼用, 均购自山东省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合格证号:鲁动质:930101。

试验方法与结果

1.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的解热作用

1.1对伤寒一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取上述家免70只,实验前一天下午和当天上午,分别用日本产电子测温计,预测肛温( 超过37℃或一日内体温波动>0.5℃者剔除)取其平均值做为基础体温,逐只称重,经耳缘静 脉,注入伤寒一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0.75ml/kg,1小时后测其升温程度,以>0.8℃视为 合格,分成药物高、中、低剂量组和小儿热速清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4.55g/kg/d, 9.82g/kg/d,4.91g/kg/d和9.82ml/kg/d按10ml/kg兔重的体积灌胃,空白组给等体 积的水灌胃,观察药后0.5h,1.0h,1.5h,2.0h,3.0h,4.0h,5.0h,6.0h复测肛温,与基 础体温比较,计算温差,并将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见表1.1)。

表1.1,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三联菌苗致家兔发热的影响(n=10,X±SD)     组别   基础体温   1小时升温   (℃)                      给药后不同时间内温差   0.5h    1h    1.5h     空白组   37.93±0.16   1.55±0.48   1.97±0.49    2.26±0.48    2.75±0.55     高剂量组     (24.55g/kg/d)   37.96±0.36   1.59±0.40   1.52±0.38*   1.54±0.36***   1.70±0.47***     中剂量组     (9.82g/kg/d)   37.92±0.32   1.56±0.42   1.45±0.41    1.56±0.39***   2.02±0.46**     低剂量组     (4.91g/kg/d)   38.02±0.20   1.51±0.20   1.53±0.25*   1.66±0.24***   1.98±0.27***     小儿热速清组     (9.82ml/kg/d)   38.02±0.15   1.57±0.40   1.56±0.23*   1.73±0.25**   2.07±0.30***

表1.1(续)     2h     3h     4h     5h     6h     2.55±0.46     1.84±0.41     1.52±0.34     1.25±0.30     1.22±0.21     2.07±0.46*     1.89±0.30     1.44±0.34     1.10±0.45     0.94±0.39     2.25±0.26     1.86±0.23     1.39±0.20     1.22±0.31     0.99±0.29     2.27±0.25     1.89±0.20     1.43±0.21     1.12±0.23     0.92±0.23**     2.23±0.18     1.85±0.18     1.38±0.28     1.11±0.20     0.93±0.18***

表1.1结果表明药物高、中、低剂量均于药后30分钟发挥解热作用,极显著地降低药后 1.5小时体温的升高,并明显拮抗发热高峰,以高剂量效果最佳,药后2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有 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药对三联菌苗致家兔发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小儿柴挂退热口服液抗炎作用

2.1.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取25~30g小鼠65只,♀/♂不拘,随机分为药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68.38g/ kg/d,27.35g/kg/d,13.68g/kg/d/小儿热速清组27.35ml/kg/d,按0.2ml/10g鼠 重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等体积水灌胃,连续三天,末次药后1小时,称重,尾v.iv0.5 %伊文氏兰生理盐水液0.1ml/10g鼠重,5分钟后腹腔注射0.6%冰醋酸0.1ml/10g鼠重,20 分钟后处死,剖腹用5ml蒸馏水反复冲洗腹腔,冲洗液加0.1mol/L氨氯化钠0.1ml静置30分 钟,离心按陈氏法于5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见表2.1)

表2.1,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n=13)     组别     吸收度(A)值     (X±SD)     空白对照组     0.45±0.08     高剂量组68.38g/kg/d     0.19±0.03     中剂量组27.35g/kg/d     0.26±0.06     低剂量组13.68g/kg/d     0.28±0.09     热速清组27.35ml/kg/d     0.26±0.03

表2.1结果表明药物高、中、低剂量组皆可极显著地降低其吸收度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 著性差异(P<0.001),提示本药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急性炎症的早期渗出。

3.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取18~20g小鼠,♀/♂不拘,共50只,随机分为五组,分组,给药剂量和时间均同2.1 ,按方法,小鼠周身涂抹2%碘酊,干后,再灌胃相对应的药物,并同时涂抹淀粉蓖麻油液 ,40分钟后按发汗评级办法,计数各小鼠发汗级别,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见表3)。

表3,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小鼠的发汗作用(n=10)     组别     吸收度(A)值     (X±SD)     空白对照组     1.40±1.17     高剂量组68.38g/kg/d     2.70±0.75     中剂量组27.35g/kg/d     2.30±0.82     低剂量组13.68g/kg/d     1.80±1.23     眠安宁组27.35ml/kg/d     2.40±1.07

表3.结果表明药物高剂量可明显促进小鼠的发汗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 异(P<0.05)。

4.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4.1体外抑菌作用

取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保存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乙型链球菌ATCC 02410, 肺炎双球菌ATCC 01402,流感杆菌ATCC59601-3,分别接种各自适宜生长的平板上,37℃培 养24小时,接种血清内汤于37℃培养18小时,将培养液做原菌液将2g/ml的小儿柴桂退热口 服液做对倍稀释,试验药液1ml,然后向药液中分别滴加0.1ml菌液,37℃培养24小时,初步 观察试验结果,然后将试验液取出一菌环点种各种菌株适宜的平板,37℃培养18~24小时按 方法观察结果。评判结果表示:(+)表示有菌生长,(-)表示无菌生长(详见表4.1)

表4.1,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的体外抑菌作用的观察   试验菌株                                药物剂量(生药量g/ml)   阴性   对照   2g/ml    1g/ml   0.5g/ml     0.25g/ml   0.125g/ml     0.0625g/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   乙型链球菌   -    -   -     +   +     +   +   肺炎双球菌   -    -   -     -   -     +   +   流感杆菌   -    -   -     +   +     +   +

4.2.体外对流感病霉的抑制试验

选用鸡胚半体内法,分别将甲型流感病毒A3/京防/32/92和乙型流感B/沪防/3/91 ,的病毒液与等量实验药液(2g/ml)和按对倍稀释后的药液混匀,接种于九日龄鸡胚羊膜腔 内,不蜡封孔,孵育72h后,收获液体,用血凝试验,测其血球凝集度,结果判定:凝血(+ )表示不能抑制病毒生长,凝血(-)表示能抑制病毒生长。(详见表4.2)

表4.2,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试验菌株                     药物剂量(生药量g/ml)   病毒   阴性对照   病毒唑   0.05g/ml     2g/ml    1g/ml     0.5g/ml     0.25g/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乙型链球菌     -    -     -     +   +   -

试验结果发现:(1)2g/ml的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鸡胚毒性实验:48小时观察,鸡 胚生长良好,无明显鸡胚毒性作用。(2)小儿荣桂退热口服液含生药量为0.5g/ml,对甲型 流感病毒A3有抑制作用,含生药量为1g/ml的药物对乙型流感病毒B有抑制作用。

4.3对流感病毒甲、乙型感染小鼠肺重量的影响

取12~14g小鼠♂/♀不拘,共10只,每10只为一组,分成药物高、中、低剂量组,病 毒灵组和空白组,于感染前一天开始灌胃给药,小鼠乙醚浅麻,滴鼻感染流感病毒A3和B浓 度为15LD50的病毒液50ul,滴鼻后1小时,连续3天给药,感染后72小时,处死小鼠,剖取全 肺,精称肺重,计算肺指数值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组间t检验(见表4.3)

表4.3,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感染鼠肺重量的影响(n=10,X±SD)   组别   剂量   (g/kg/d)   甲型流感病毒   A3性肺病变   乙型流感病毒   B性肺病变   肺指数值   抑制率(%)   肺指数值   抑制率(%)   病毒阴性对照组   1.30±0.18   1.43±0.19   高剂量组   68.38   0.89±0.18***   39.23   0.98±0.14***   31.47   中剂量组   27.35   0.94±0.21***   35.38   1.12±0.16**   21.68   低剂量组   13.68   1.07±0.27   17.69   1.12±0.19*   13.99   ABOB组   0.039   0.85±0.21***   34.62   0.89±0.23***   37.76   正常对照组   0.75±0.10

表4.3结果表明:本药高剂量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所致肺病变,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与病毒阴性造模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中剂量对甲型流感病毒所致肺病变有极显 著的抑制作用P<0.001),对乙型流感病毒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低剂量对甲型 流感病毒所致肺病变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对乙型、流感病毒所致肺病变有显著性差异 (P<0.05),提示本药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作用。

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的可行性:

实施例1,口服液的制备:

处方组成:柴胡23kg、葛根23kg、黄芩10kg、桂枝7kg、浮萍7kg、白芍7kg、蝉蜕7kg

制备方法:

1)取桂枝、柴胡,加10倍量水,加热至70℃,温浸1小时,再蒸馏3小时,馏出液冷藏 12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4倍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 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

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40%乙醇作溶剂,浸 渍24小时,渗漉,收集6倍量渗漉液,6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28~ 1.30(60℃)。

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6倍量水,煎煮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在80~85℃加盐酸调pH1.5~2.0,保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水 搅溶,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加等量乙醇,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pH至1.0,50℃ 保温0.5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

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8倍量水,提取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07(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 50%,冷藏24小时,滤过,6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28~1.30(60 ℃)。

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挥发油和水液、步骤3)中 黄芩提取物,及甜菊素0.4%,调PH值6.5,灌装成口服液。

实施例2,颗粒剂的制备

处方组成:柴胡26kg、葛根26kg、黄芩12kg、桂枝9kg、浮萍9kg、白芍9kg、蝉蜕9kg

制备方法:

1)取桂枝、柴胡,加12倍量水,加热至80℃,温浸1小时,再蒸馏4小时,馏出液冷藏 12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6倍 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

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50%乙醇作溶剂,浸 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8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60-70℃-0.08Mpa),并继续浓 缩至相对密度约1.25(60℃)。

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 加6倍量水,煎煮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10%盐酸调pH1.5~2.0,保 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水搅溶,用40%氢氧化钠调pH7.0~7.5,加等 量乙醇,滤过,滤液用10%盐酸调pH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 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

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8倍量水,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 水提取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 左右(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冷藏24小时,滤过,减压回收乙醇(60-70℃ -0.08Mpa),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25(60℃)。

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倍他环糊精包合物、步骤3 )中黄芩提取物及蔗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3,片剂的制备:

处方组成:柴胡28kg、葛根28kg、黄芩14kg、桂枝10kg、浮萍10kg、白芍10kg、蝉蜕 10kg

制备方法:

1)取桂枝、柴胡,加14倍量水,加热至90℃,温浸2小时,再蒸馏5小时,馏出液冷藏 24小时,分取上层油液,制成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液滤过,药渣再加8倍 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水液合并,备用。

2)取葛根,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O项下的渗漉法,用60%乙醇作溶剂,浸 渍~48小时,渗漉,收集10倍量渗漉液,7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 1.20~1.23(60℃)。

3)取黄芩,布袋包煎,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0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 过,滤液在80~85℃加盐酸调pH1.5~2.0,保温2小时,静置48小时,滤过,沉淀物加10倍 量水搅溶,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加等量乙醇,滤过,滤液用10%盐酸调pH至1.0 ~2.0,70℃保温1小时,静置48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

4)白芍、浮萍、蝉蜕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8倍量水,提取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1.10(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 65%,冷藏48小时,滤过,70℃下减压回收乙醇,并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20~1.22(60 ℃)。

5)将步骤2)和步骤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加入步骤1)中倍他环糊精包合物、步骤3 )中黄芩提取物,及糊精适量,压制成片。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的药物组合,该药物组合是由柴胡、葛根、黄芩、桂枝、浮萍、白芍、蝉蜕等药物组成的。同时本发明还公开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本发明的药物组合可以制成各种适宜的剂型,以应用于临床。通过药效学研究证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治疗小儿外感风寒有着较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