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肾病的药物,具体是涉及一种治疗肾衰的药物 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二、技术背景: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对慢性肾衰还缺乏满意的治疗药物及方法。 主要靠血透、腹透、肾移植治疗,而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存在许多目前还 难以解决的医疗难题,并且耗资巨大,病人一旦出现肾衰就需靠透析维 持生命,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及个人不能承受其巨额耗资。特别 是广大农村,因一方面受医疗设备及技术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受经济状 况的制约,绝大部分病人仍然靠非透析疗法治疗,但目前国内外都缺乏 一种有效、副作用少、经济的治疗肾衰药物。从全国范围看,在慢性肾 衰的治疗中存在严重的缺医少药状态。
慢性肾衰时,口服加速毒素排泄的药物,可降低病人血尿素氮、肌酐 及其他毒素,改善一般情况,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据文献报道,以大黄、土茯苓、甘草、丹参、牡蛎、枳壳治疗肾衰, 在降血尿素氮、血肌酐,缓解尿毒症症状方面疗效较好。但是经过多年 临床实践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将上述六种配方混合后用水提取或者将丹 参用乙醇提取后与其它混合后用水提取的五味药合并后制成的药物疗效 不明显。为此申请人作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上述配方中大黄为方中的君 药,主含有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等八大类成分, 其中蒽醌类成分为其主要的药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酚为蒽醌类代表成 分,大黄蒽醌有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其中结合型蒽醌在乙醇中能较好 的溶解,若用水煎煮,只能提出蒽醌的一部分,而大黄蒽醌在乙醇中能 较好的溶解。
本处方大黄能抑制蛋白分解,加速尿毒素的排泄,吸附中分子物质,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刺激肠蠕动,使毒素排泄增加,血中毒素浓度降低。 甘草、土茯苓对内源性毒素有解毒作用,牡蛎、枳壳可缓解大黄腹泻、 腹胀腹痛等副作用,并可补充钙剂,改善慢性肾衰的钙磷代谢障碍。丹 参可作用于多种凝血因子,降低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缓解肾衰的高 凝状态,改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促进肾功能恢复。
本组合物中的原料大黄、茯苓、甘草、牡蛎、丹参、枳壳在《神农本 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古籍中均有记载,我国《药典》2005年版一 部亦均收入。现代中药学专著记载了以上药物经现代研究方法提取的主 要药理成分及作用机理,特别是近几年结合肾炎、肾衰发病机理进行药 物研究的发现。如大黄抗肾系膜细胞增生,抑制肾小球纤维化,吸附尿 毒素及中分子物质;甘草的抗炎作用,丹参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等,《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肾病杂志》等都有系列报道。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治疗肾衰 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肾衰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肾衰的药物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治疗肾衰的药物组合物,由大黄、甘草、丹参、茯苓、枳 壳和煅牡蛎组成,其中所述的所述大黄是单独使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而成, 其它组分混合用水提取而成,且组合物提取物中大黄的含量以有效成分 大黄素和大黄酚的量计,不得少于0.25%,成品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 不得少于配方总量的0.2%。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组合物处方(重量百分比)是:大黄1-50%、 甘草1-30%、丹参1-20%、茯苓1-20%、枳壳0.1-20%和煅牡蛎 0.1-20%。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组合物处方(重量百分比)是:大黄20-40 %、甘草10-20%、丹参10-20%、茯苓10-20%、枳壳1-20%和煅牡 蛎1-20%。
优选的,所述组合物处方(重量百分比)是:大黄20-30%、甘草 15-20%、丹参15-20%、茯苓15-20%、枳壳5-10%和煅牡蛎5-10%。
最优选的,组合物处方是:大黄521克、甘草417克、丹参417克、 茯苓417克、枳壳209克和煅牡蛎209克。
为优选最佳浸提工艺,本发明人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浸提次数,浸 提时间及各次加溶剂量。试验结果经统计处理、方差分析,确定大黄最 佳提取工艺。
采用减压薄膜浓缩,使提取液在较低温度下(65~70℃)浓缩;用喷雾 干燥法,干燥时间短,这样均可减少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1.大黄提取工艺的试验
1.1大黄与其余五味药材混合水煎煮
取大黄10.42g,按处方比例与其余五味药材混合,加12倍量水浸 泡,煎煮1.5小时,滤过,药渣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 过,滤液浓缩至500ml,取本品15ml,加盐酸2ml,氯仿30ml,回流提 取1小时,放冷,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液,继用氯仿20ml振摇 提取,和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甲醇定量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 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I。
另取大黄细粉0.178g,加甲醇25ml,回流提取30分钟,放冷,滤 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水10ml,盐酸1ml,氯仿20ml,回流1 小时,分取氯仿液,继用氯仿20ml振摇提取,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 加乙醇定量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II(当作药材含量)。
根据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D)实验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80:2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大黄素11.36mg、大黄酚11.46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 醇溶解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至刻 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 定。结果见表1。
表1 大黄醇提与混合水煎含量测定比较表 对照品积分值 供试品I积分值 供试品 II积分值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426166 614742 47442 89011 308113 879277 含量(%) 0.0040 0.0053 0.231 0.460 转移率(%) 1.74 1.15 药材含量
由上表可知,混合煎煮使绝大多数大黄蒽醌未煎出或损失。
1.2大黄单独煎煮工艺试验
取大黄细粉1.05g,加水50ml,煮沸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稀 释至200ml,精密量取10ml,加盐酸2ml,氯仿20ml,回流1小时,分 取氯仿液,蒸干,残渣加乙醇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 度,摇匀,作供试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 VI D)实验,对照品及测试条件同上,结果见表2。
表2 大黄醇提与水单煎含量测定比较表 对照品积分值 单煎供试品积分值 供试品II积分值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426166 614742 254842 284744 308113 879277 含量(%) 0.136 0.106 0.231 0.460 转移率(%) 58.88 21.90 (药材含量)
上表可知,大黄单煎蒽醌提取率也较低。
1.3大黄醇提工艺考察
大黄蒽醌提取,多采用乙醇回流,回流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乙 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药材颗粒的大小等均是影响提取效果的 主要因素。现对颗粒大小因素进行单独考察。
1.3.1大黄颗粒大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取大黄分别粉碎成最粗粉、粗粉、中粉,各取40g,用7倍量70%乙 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滤过,和并滤液,转入500ml量瓶中, 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至 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蒸干,加水20ml,盐酸2ml,氯仿20ml, 回流1小时,防冷,分取氯仿液,继用氯仿20ml振摇提取,合并氯仿液, 蒸干,残渣加乙醇定量转移至5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 供试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D) 实验,对照品及测试条件同上,结果见表3。
表3 大黄颗粒大小对含量影响结果表 对照品 最粗粉 粗粉 中粉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 酚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432347 627396 701566 1250309 717226 1255439 746904 1315171 含量(%) 0.230 0.286 0.236 0.287 0.245 0.300
由上表可知,最粗粉和粗粉含量相差不大,中粉含量略有增加,但 中粉颗粒太细,工业操作较为困难,最终选择粗粉。
1.3.2大黄乙醇回流提取正交实验
将颗粒大小作为固定因素,对乙醇浓度等四个因素各取三个水平,进 行L9(34)正交试验,以大黄素、大黄酚的总和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 回流提取条件,见表4。
表4 大黄回流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因 素 乙醇的浓度(%) (A) 乙醇的用量(倍) (B) 回流时间(小时) (C) 回流次数 (D) 水 平 55 70 85 5 7 9 0.5 1.0 1.5 1 2 3
1.3.2.1样品的制备及测定
取大黄粗粉共9份,每份40g,按L9(34)正交试验表头安排实验, 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定容至500ml,精密量取2.5ml,置25ml 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蒸干,加水20ml,盐酸 2ml,氯仿20ml,回流1小时,放冷,分取氯仿液,继用氯仿20ml振摇 提取,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乙醇定量转移至5ml量瓶中,加乙醇 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 版一部附录VI D)实验,对照品及测试条件同上,结果见表5。
表5 大黄回流提取正交试验含量测定结果表
1.3.2.2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见表6至表8)
表6 大黄素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临界值 显 著性 A 0.00062 2 0.00031 1 F0.05=19 B 0.00099 2 0.00050 2 F0.01=99 C(误差) 0.00043 2 0.00022 / D 0.01040 2 0.00520 24 *
由表6直观分析可知,影响大黄素回流效果的因素顺序为D>B>A>C, 即回流次数影响最大,其次为乙醇用量,再次为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影 响极小,可当成方差分析的误差;经方差分析,回流次数对大黄素回流 提取有显著性影响,其余三因素对大黄素的溶出均无显著性影响。由此 可得出大黄素最佳回流工艺条件为:A3B2C2D3,即用7倍量85%的乙醇回 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小时。
表7 大黄酚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临界值 显著性 A 0.02576 2 0.01288 9 F0.05=19 B(误差) 0.00283 2 0.00142 / F0.01=99 C 0.00403 2 0.00202 1 D 0.03507 2 0.01754 12
由表7分析可知,影响大黄酚回流提取的因素顺序为D>A>C>B,即提 取次数影响最大,其次为乙醇浓度,再次为提取时间,乙醇用量影响极 小,可当成方差分析的误差;经方差分析,四因素对大黄酚回流提取均 无显著性影响。由此可得出大黄素最佳回流工艺条件为:A3B2C2D2,即用 7倍量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小时。
表8 出膏率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临界值 显著性 A 167.60 2 83.80 13 F0.05=19 B(误差) 13.36 2 6.68 / F0.01=99 C 15.43 2 7.72 1 D 713.81 2 356.90 53 *
由表8分析可知,影响大黄素回流效果的因素顺序为D>A>C>B,即回 流次数影响最大,其次为乙醇浓度,再次为回流时间,乙醇用量影响极 小,可当成方差分析的误差;经方差分析,回流次数对大黄素回流提取 有显著性影响,其余三因素对大黄素的溶出均无显著性影响。由此可得 出大黄素最佳回流工艺条件为:A2B3C2D3,即用9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 取3次,每次提取1小时。
经上述正交实验综合分析,回流提取大黄蒽醌的最佳方案为: A3B2C2D3。结合工业实际,乙醇浓度选用70%,即为:A2B2C2D3。
1.3.3大黄回流提取验证实验
取大黄粗粉共2份,每份100g,分别按①A3B2C2D3②A2B2C2D3方 案回流提取,滤过,滤液浓缩并定容至500ml,精密量取1ml,置25ml 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蒸干,加水20ml,盐酸 2ml,氯仿20ml,回流1小时,放冷,分取氯仿液,继用氯仿20ml振摇 提取,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乙醇定量转移至5ml量瓶中,加乙醇 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 版一部附录VI D)试验,对照品及测试条件同上,结果见表9。
表9 大黄回流方案验证实验 对照品积分值 A3B2C2D3 A2B2C2D3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酚 435136 632443 770849 1620657 778471 1648789 含量(%) 0.252 0.367 0.254 0.373
由表9可知,两种验证方案均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结合生产实际, 选取2号验证方案为最终大黄回流提取方案。
1.3.4结论及工艺验证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经数理统计处理,我们确定最佳醇提取工艺为: 加7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浓缩喷干。按此最佳工艺条件放大试验,投料3批(各521g),进行工 艺验证,每批大黄素及大黄酚的总提取率分别为:87.1%、88.6%和89.3%。 结果表明该工艺提取最完全。
2.喷雾干燥条件选择及制备工艺的确立
其余五味处方量饮片,加12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药渣加8 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药液合并,大黄醇提液合并,板框过滤, 滤液减压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0(50~60℃)的清膏,选取 1.08~1.10(60℃),干燥时雾化好,粒度适中。如浓度稀(如1.05~ 1.08),则雾化液滴小,干燥后干浸膏颗粒太细,易随干燥气流跑出,干 燥损失大。
喷雾干燥条件选择是否适当,对产品质量(如颜色、口感、成分的 保留、干浸膏粉的含水量等)都有较大影响。干燥条件包括干燥的进风 温度、出风温度、塔内压力、进料速度等。试验结果表明:喷雾干燥进 风温度应选180℃,温度高则易产生焦化;出风温度应选择80℃左右, 出风温度低,则干浸膏粉的水分不合格(颗粒剂的水分应低于5.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在于:取大黄,粉碎成粗 粉,加7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放冷,滤过,合 并滤液;其余甘草等五味,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煎煮1.5小 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醇提 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8~1.10(50~60℃)的药液,喷雾干 燥,制成干膏粉
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研究结果
主要药效学试验,本品8g/kg、4g/kg、2g/kg灌胃,观察对大鼠2种 肾衰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本品对大鼠腺嘌呤肾衰模型的血清尿 素氮(BUN)、肌酐(Cr)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肾衰大鼠血清总蛋白 (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的下降亦有显著改善。对5/6肾 切除模型,能使BUN的升高显著抑制,其他指标亦有改善但不显著。对 正常大鼠足跖炎性肿胀、小鼠耳廓炎性肿胀,有显著的抗炎消肿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本品对大鼠肾衰模型有治疗作用。有效剂量折算成临床 用量,以成人每日服用颗粒32g或48g为宜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以本品大剂量灌服亦不致死。采用最大给药量试 验,小鼠灌服本品100g/kg体重,相当于药材量250g/kg,为临床成人 用量的217倍,观察7日,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采用SD大鼠160只,3个剂量组ig本品40g/kg、 20g/kg、10g/kg(相当于药材量100g/kg、50g/kg、25g/kg,高剂量为 临床成人常用量的85倍),连续6个月。经给药期间一般观察,给药中 期、给药结束及恢复期末体重测定、血液学检验、血清生化检验、脏器 系数测定及病理组织学检验,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结果表明,本品长期 口服,实验动物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实施例
实施例1:取大黄521g,粉碎成粗粉,加7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 取3次,每次1小时,放冷,滤过,合并滤液;其余五味甘草417g,丹 参417g,茯苓417g,枳壳209g,煅牡蛎209g饮片,水煎煮二次,第一 次加12倍量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 滤过,滤液与上述醇提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8~1.10(50~ 60℃)的药液,喷雾干燥,制成干膏粉878g,加糊精及微粉硅胶适量, 混匀,制成颗粒,过筛,干燥,制成1000g颗粒,分装成每袋16g。
实施例2:实施例1中的干膏粉,加入适量硫酸镁、糊精及微粉硅 胶,混匀,制粒,整粒,压片。
实施例3:实施例1中的干膏粉,加入适量硫酸镁、糊精及微粉硅 胶,混匀,制粒,装胶囊。
实施例4:实施例1中的干膏粉,加入适量硫酸镁、糊精及微粉硅胶, 制粒,整粒,压片。
实施例5:实施例1中的浓缩液,加入适量糊精及微粉硅胶,混匀, 制丸。
实施例5:实施例1中的浓缩液,加入适量可溶性淀粉及蔗糖,混 匀,制成口服液。
实施例6: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只是配方比例改为:大黄30%, 甘草15%,丹参15%,茯苓20%,枳壳10%,煅牡蛎10%。
实施例7: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只是配方比例改为:大黄50%, 甘草10%,丹参10%,茯苓15%,枳壳5%,煅牡蛎10%。
实施例8: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只是配方比例改为:大黄10%, 甘草20%,丹参20%,茯苓20%,枳壳15%,煅牡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