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为多孔真菌(担子菌)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益脾胃、保
肾安神、生津等功能。茯苓用途十分广泛,90%的中药配方中均含有茯苓。目前,茯苓已进
入保健品、食品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茯苓为喜温真菌,适产于中国、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有松树生长的国家和地区。中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茯苓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茯苓出口国。但目前许多地方栽培茯苓还
是采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传统方法。传统方法主要采用段木栽培法。段木栽培需要经过砍
树、截段和削皮留筋等工序,并且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白蚁,既要耗费大量的松木资源,又要
耗费大量劳动力,大大增加了茯苓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苓农生产茯苓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
茯苓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更加高效、环保的茯苓栽培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整个
茯苓产业链的效益以及提高茯苓的品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产量稳定,周期
短,能有效的避免了白蚁危害的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松树兜的土上部位削去一块松树皮,做为接种点;
S2、在接种点处放干松木或干松树根,用作接种时的引木;
S3、将茯苓菌种脱袋后堆放在引木上并紧贴松树兜的接种点,然后在所述茯苓菌种上盖
上松叶;
S4、在松叶上盖上细土。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松树兜的制备过程为:在松树的土上20cm
处,砍去松树的树干,使松树失去生命力,并脱水20%~30%,完成所述松树兜的制备。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接种点部位根据季节确定:雨水较多的季节,接
种点靠近松树兜的顶部;天气干燥,土壤含水量在50%以下时,接种点靠近松树兜的根部。
松兜脱水低于20%,则接种点靠近松树兜的顶部。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砍去所述松树的树干时间为农历1月份。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松树兜制备过程中,砍树的时间以冬季砍树最好,因为这是松木
营养积蓄最多,树木含水量较低,不易脱树皮,也不会长虫。下种的温度在25℃左右,选择
晴天下种。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松树为马尾松。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干松木或干松树根的含量1~2kg。干松木或干
松树根可以是全干或半干的松木或松树根。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当土壤湿度较大时,在所述茯苓菌种上盖上干松
叶;当土壤湿度较小时,在所述茯苓菌种上盖上新鲜的松叶。优选的,松叶的含量以能盖住
菌种为宜,进一步优选的,松叶的含量为200g。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接种时间为农历4~农历7月。进一步优选的接
种时间为农历5月至农历7月15之间。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所述细土pH值4.5~5.5;所述细土的粒径为不
大于2cm。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所述细土为沙麻骨土和/或细沙质土,细土的厚
度为10cm。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S4之后还包括接种后的管理步骤,所述接种后的管理步
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接种20天后,检查是否存在空窖,如发现存在空窖,应及时补种;
(2)接种后80天开始结茯苓,这一时期每周观察一次,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
用松土盖住,避免茯苓腐烂。
如果接种后20天内,遇大雨,某些地方因排水不良,土壤的含水量在60%以上时,容易
造成菌种受潮或缺氧而死亡,应及时清理受潮的引木。
接种80天后,松兜木质已腐坏,色浅黄,并有很浓的茯苓清香,但是不见结茯苓,可用
移植的方法进行移植,使其不会空窖。
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所述用于茯苓栽培的松树兜选择生长于坡度15~30度,背风向阳
山坡的松树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茯苓菌依赖松木提供的养分进行生长,由
于生松树兜含有松脂,具有很强的气味,能有效的防止白蚁的危害。本发明利用白蚁不吃生
松树兜的特性,在松树兜未腐烂时就接种茯苓,一方面减少了栽培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另一方面,提高了茯苓的产率。具有操作简便,产量稳定,周期短等优势。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段木栽培法,不需要经过砍
树、截段和削皮留筋等工序,不需挖松树兜,可直接在砍伐后的生树兜下栽培茯苓,大大节
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
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接种位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茯苓菌种堆放在引木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茯苓菌种上盖上松叶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细土覆盖在松叶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材料和仪器均为市售,菌种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离、鉴定的
一株茯苓5.78菌株复壮后所得。
实施例1:
一种茯苓生料栽培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接种地的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坡度为15~30度的山坡为
接种地。接种地土壤的pH值为4.5~5.5。
(2)制备松树兜:于农历1月份砍伐松树(本实施例采用的松树为木质紧密,不易破开
的马尾松),在松树根部土上20cm处砍去松树的树干,剩下树桩,使树桩脱水20%~30%,
即为本发明的松树兜。
(3)确定接种点:在松树兜的将要接种处削去一块皮,削入木质部,以利树兜失水,做
为接种点。具体的接种位置参见图1。
(4)接种:于当年农历6月份(接种时间为农历4~农历7月均可实施),选择天气晴
朗的时候进行接种,具体的接种方法为:在接种点处铺上2kg干松木(干松木的含量为1~
2kg均可,干松木也可替换为一段削皮留筋的树皮),用作接种时的引木。
(5)将茯苓菌种脱袋后堆放在引木上,然后在茯苓菌种上盖上200g新鲜的松叶。
图2为茯苓菌种堆放在引木上的示意图;图3为在茯苓菌种上盖上松叶后的示意图。
(6)然后将pH值4.5~5.5;粒径为不大于2cm的细土(细土为干净的二层土,细土的
材质为沙麻骨土和/或细沙质土)盖在松叶上面,厚度以盖过茯苓菌种10厘米为宜,完成对
茯苓的接种。
图4为细土覆盖在松叶上的示意图。
(7)接种20天后,采用移植的办法对茯苓成活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接种没有成活的
要及时补种。
(8)接种后80天左右开始结苓,这一时期每周观察一次,如见茯苓露出地面,要及时
用松土盖住,以免茯苓腐烂。
对比例1
采用段木栽培法栽培茯苓,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
于农历10~12月砍伐松树,砍去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得到树干。用铲刀按树干的
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
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将树干晒干,锯成长70~80cm的段木,将段木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形成段
木垛。段木垛上盖草料,段木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待敲之发出清脆响
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土壤以黄砂土为主、背风向阳的15~30°山坡做为茯苓种植场地。将茯
苓种植场地深翻,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
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四周挖人字形排水沟。接种前1周按15g/m2
遍撒白蚁粉于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3)接种下窖
选择农历2月中下旬至3月份天晴的时间内栽培茯苓。栽培前一天,先要将茯苓种植场
地中的块状土壤打碎,平整;用0.1%的高猛酸钾溶液将料筒喷雾消毒,次日便可开始栽培了。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
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在栽培时,要从栽培场地的高端向低端进行;一袋茯
苓菌种可接种12节料筒,一袋“灭白蚁药”可撒在12节料筒周围;每10斤食盐水消毒10
袋茯苓菌种后,重新更换。一般一亩地需要料筒1776节,茯苓菌种150袋,“灭白蚁药”150
袋。
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茯苓栽培方法进行产率统计:
以一个宽25cm松兜为例,接种后10个月收苓,采用生松兜栽培法可产鲜苓12~15斤,
较段木栽培法提高10%。同时采用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栽培茯苓,茯苓菌种的成活率达到
98%。
对比例2
一种茯苓晾兜栽培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松树兜周围的杂草等清除;
2、将松树兜周围1米以内的松树根刨开泥土,主根不刨;
3、将松兜、松根去皮至木质部,或削皮留筋;
4、将距离松兜1米之外的松根部分截断40cm取出,避免茯苓走引;
5、将削下的树皮等清除,避免白蚁危害以及影响茯苓品质;
6、松兜晾晒至干,然后接种茯苓;
7、接种完毕,将刨开的土重新覆上,晾兜栽培完成。
对实施例1的生料栽培法和对比例2的晾兜栽培法进行成本统计:
以一个宽25cm松兜为例,每亩170个松兜,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2的茯苓栽培方法进
行成本统计,统计结果参见表1。
表1两种茯苓栽培方法各项工序成本
![]()
从表1中可知:采用生松兜栽培法比采用晾兜栽培法成本降低61%。这是因为对比例2
的晾兜栽培法因需要把整个松兜挖出,进行晾晒,操作复杂,工序多,备兜成本为7元;晾
兜栽培法是削去了树皮的,并且已经晾晒干,菌丝在松兜上的传引需要深入木质部,传引速
度比生料栽培要慢,为了加快菌丝的传引,需要两包菌种传引;接种后,晾兜栽培法需要将
刨开的土重新覆上,每个松兜要多花2元。
而本发明的生兜栽培法不需要将松树兜挖掘出来,依靠松树兜的养分栽培茯苓,只需要
一包菌种便可引种。同时,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栽培的茯苓,即使不使用防白蚁的药
物,也没有白蚁产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
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
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
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
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
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