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图像摄影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的检查中的
摄影断面的位置确定技术以及诊断图像切取技术。
背景技术
有在三维空间上对所希望的位置及倾斜度的断面进行摄影并用于诊
断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装置是主要利用了质子(proton)的核磁共振现象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对被置于静磁场内的被检体施加高频磁场,以激励核磁化,使所测量到的
磁共振信号成为图像。MRI装置并未对摄影部位进行限制,能够非侵袭
地进行任意断面的摄影。
在MRI装置中,一般在施加确定所摄影的断面(摄影断面)的切向
倾斜磁场的同时,提供激励摄影断面内的磁化的激励脉冲,以获得被激励
的磁化所产生的核磁共振(回波)信号。因为向磁化提供位置信息,所以
在从激励到获得回波信号为止的期间内,在摄影断面内施加互相垂直方向
的相位编码倾斜磁场与读取倾斜磁场。
在MRI装置这种能够进行任意断面的摄影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
必须预先设定所摄影的断面。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在获取诊断用图像的
正式摄影之前进行获取用于设定摄影断面的探查(scout)图像的探查摄
影。
摄影断面因为是根据摄影部位或者作为对象的疾患来大致决定的,所
以在探查图像上操作者经由用户接口以手动操作进行。然而,检查有时组
合不同摄影断面的摄影来进行,或者定期地重复进行相同摄影断面中的摄
影。在进行不同摄影断面的摄影的情况下,每次都需要操作者进行设定。
再有,在重复进行相同摄影断面的摄影,以手动操作很难每次设定相同的
摄影断面。无论如何,摄影断面的设定都需要在每次进行摄影时重复相同
规定操作,属于单纯且复杂的操作之一。
为了提高这种摄影断面确定作业的操作性,例如提出在视觉上容易进
行位置决定操作的方面花费时间和工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图
像识别来自动进行位置决定(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及2)等。作为自动
化所产生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操作性,还可以期待跟踪(follow-up)检
查时的摄影断面的再现性的提高。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26911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utomated planning of MRI neuro scans』(Young S,
Bystrov D,Netsch T,Bergmans R,van Muiswinkel A,Visser F,Springorum
R,Gieseke J著、Medical Imaging:Image Processing,Reinhardt JM,ed.Proc.
of SPIE Vol.6144,2006
非专利文献2:『Automated Scan Prescription for Brain MRI』(Itti L,
Chang L,Ernst T著、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45;486-494,2001
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因为还残留有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所引起的部
分,所以依然残留低再现性与繁杂度。再有,在非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
方法中,因为作为探查图像需要对三维的体积数据进行测量,所以花费在
探查摄影上的时间会比以往长很多。进而,因为在探查摄影后计算并决定
摄影断面,所以还需要用于进行自动化的处理时间。因此,不但延长了作
为整体的检查时间,用于自动化的处理所产生的等待时间还给操作者带来
了压力,不能充分地回应操作者的要求。
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并行成像等高速摄影技术的提高,高速地进
行获取三维图像的三维摄影。在三维摄影中,作为摄影范围只要设定三维
空间即可,因此比设定断面的二维摄影容易。但是,需要根据在摄影结束
后获取的三维体积数据来切取想要诊断的二维图像。该处理被称为MPR
(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谋求能够简单且高速地提取二维图像的
图像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技术,即:在
上述MRI装置等能将三维空间的任意面设定为摄影断面的医用图像摄影
装置中,不会改变现有的检查的流程,也不会延长检查时间,可以自动计
算摄影断面,而且在MPR中能够自动计算切取断面。
本发明进行与以手动设定摄影断面时同样的二维探查摄影,处理所获
得的探查图像,计算推荐摄影断面。按照摄影对象部位以及检查的种类预
先保存处理的算法以及用于处理中的各种图像处理方法。
具体而言,提供一种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能对三维空间的任意面进
行摄影,该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图像获取单元,其获取
第一图像组和第二图像组,其中第一图像组由和互相交叉的2个切面中的
一个切面、即第一切面平行的1幅以上二维图像组成,第二图像组由和另
一切面、即第二切面平行的1幅以上二维图像组成;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
单元,其从二维图像中提取预先确定的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信息;推荐摄影
断面计算单元,其计算作为摄影断面而推荐的推荐摄影断面;和推荐摄影
断面计算信息存储单元,其根据摄影对象部位,保存计算所述推荐摄影断
面所需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所述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单元从所述第
一图像组中提取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信息,并且从所述第二图像组中提
取第二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信息,所述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推荐
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利用所述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信息及所述第二解剖
学特征结构的信息来计算所述推荐摄影断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MRI装置这种能将三维空间的任意面设定为摄
影断面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中,不会改变现有的检查的流程,也不会延长
检查时间,可以自动计算摄影断面,而且在MPR中能够自动计算切取断
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MRI装置的典型构成的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图3(a)~(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探查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流程。
图5(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冠状物正中线计算处理的图,
图5(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向图像决定处理的图。
图6(a)~(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的
图。
图7(a)~(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正中面决定处理的图。
图8(a)~(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模板模型的制作顺序的
图。
图9(a)、(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模板模型的拟合的图。
图10(a)、(b)是用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模板模型说明推荐摄影
断面计算方法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准备处理的图。
图12(a)、(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准备处理的图。
图13(a)、(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准备处理的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采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
方式的所有图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
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磁共振成像(MRI)装置进行说明。如上所述,
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100对被置于静磁场内的被检体103施加高频磁
场,激励被检体103内的核磁化,并测量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回波信号)。
此时,对通过施加倾斜磁场而测量的核磁共振信息(回波信号)提供位置
信息,进行图像化。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100的典型构成
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100具备:产生静磁场的磁铁101;产
生倾斜磁场的倾斜磁场线圈102;对被检体(生物体)103照射高频磁场
脉冲(以下称为RF脉冲)的RF线圈107;从被检体103检测产生的回
波信号的RF探头108;在磁铁101产生的静磁场空间内载置被检体(例
如生物体)103的床铺(工作台)。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100还包括:驱动倾斜磁场线圈102
的倾斜磁场电源105;驱动RF线圈107的高频磁场产生器106;接收由
RF探头108检测出的回波信号的接收器109;向倾斜磁场电源105与高
频磁场产生器106发送命令,使之分别产生倾斜磁场及高频磁场,并且在
接收器109中设置作为检波基准的核磁共振频率的定序器104;对所检波
出的信号实施信号处理的计算机110;显示计算机110中的处理结果的显
示装置111;保存该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112;以及受理来自操作者的指
示的输入装置116。
在具有以上构成的MRI装置100中,通过定序器104的控制,RF脉
冲通过RF线圈107而施加在被检体103上,并且由倾斜磁场线圈102施
加用于向回波信号提供切向选择或相位编码等的位置信息的倾斜磁场脉
冲。再有,从被检体103产生的信号由RF探头108接受,并将被检波的
信号送往计算机110,在此进行图像重构等信号处理。另外,存储装置112
中不但存储信号处理的结果,还可以根据需要存储被检波的信号本身、摄
影条件等。
还有,MRI装置100在需要调节静磁场均衡度时还可以具备匀场线
圈113以及驱动匀场线圈(shim coil)113的匀场电源114。匀场线圈113
由多个沟道构成,借助从匀场电源114提供的电流而产生对静磁场不均衡
进行校正的附加磁场。在调整静磁场均衡度时流经构成匀场线圈113的各
沟道的电流由定序器104来控制。
另外,如上所述定序器104控制构成MRI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
执行测量,按照各部以预先被编程的定时、强度工作的方式进行控制。上
述程序中、尤其是描述了高频磁场、倾斜磁场、信号接收的定时或强度的
部分被称为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依据脉冲序列以及控制其所需
的摄影参数来进行测量。脉冲序列被预先制作并被保存在存储装置112
中,摄影参数经由用户接口而由操作者输入。
再有,计算机110不但进行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
还进行MRI装置100整体的动作控制等。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计算机110
与存储装置112一起构成信息处理装置,根据摄影断面设定用的图像(探
查图像)来计算所推荐的摄影断面(推荐摄影断面)。
在图2中示出实现上述功能且由本实施方式的计算机110与存储装置
112构成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功能框图。如该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
处理装置具备控制部200与存储部300。控制部200具备用户接口(UI)
控制部210、信号处理部220、测量控制部230和摄影断面决定部240。
还有,存储部300存储控制部200实现各种处理所需的信息,具备摄影信
息存储部310、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和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
储部330。
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登记了用于使MRI装置100执行检查所需的
各种信息、例如协议。一般,在MRI装置100进行的检查中,依次执行:
获取探查图像的探查摄影;用于调整静磁场不均衡或校正线圈灵敏度的准
备摄影;获取所决定的摄影断面的诊断用图像的正式摄影。各摄影由1
次以上的测量构成,各测量是依据脉冲序列及摄影参数来进行的。协议是
对各检查中的摄影顺序、各摄影内的测量顺序以及测量种类进行规定的信
息,在执行检查之前预先由操作者制作并存储的。协议例如是根据头部、
腰椎、膝盖、肩等检查部位或者作为对象的疾患来制作的,包含在各摄影
中执行的脉冲序列及其摄影参数。
此外,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还登记了用于生成协议的脉冲序列或者
由操作者输入的摄影参数等。在所登记的脉冲序列中例如有FSE(Fast Spin
Echo)、GrE(GradientEcho)、EPI(Echo Planar Imaging)等,在摄影参数中例
如有TR(重复时间)、TE(回波时间)、FOV(摄影视野)、切面厚度、
切面幅数以及对多个断面摄影时的摄影顺序等。
另外,协议也可以采取在每次进行检查时由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来制作
并登记到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的构成,还可以预先按照每个检查部位以
及/或者每种疾患来制作并保存到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该情况下,操
作者从按照每次检查而保存的协议中提取并决定。再有,也可以构成为:
按照每个检查部位来对应最佳的协议并保存到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摄
影者在设定摄影参数时指定检查部位,将与该检查部位对应存储的协议作
为最佳的协议的初始值来提取。
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中按照每个检查部位登记有对最佳探
查摄影的顺序进行规定的最佳探查摄影信息,甚至在按照每个检查部位而
具有多种摄影断面的不同检查类别的情况下,按照每个检查部位和每种类
检查类别来登记对最佳探查摄影的顺序进行规定的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具
体是,登记有在探查摄影中使用的脉冲序列、摄影参数、所摄影的断面以
及对多个断面进行摄影时的摄影顺序等。另外,最佳探查摄影是可以在制
作协议时由操作者来选择设定的。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包含在上述的最佳
协议的初始值中。
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登记有根据探查图像来计算
推荐摄影断面时所使用的信息。例如,根据检查部位,登记有为了由探查
图像来生成推荐摄影断面而执行的算法。再有,登记有在算法内执行的图
像处理的种类、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中所使用的解剖学特征结构等、与检查
部位对应的解剖学特征结构和推荐摄影断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其中,也
可以构成为由操作者来设定解剖学特征结构与推荐摄影断面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能够设定多个推荐摄影断面的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
按照每个标记的名称(OM线、椎间盘线等)、检查种类(常规检查、癫
痫检查等),将解剖学特征结构与推荐摄影断面的位置关系作为摄影断面
列表来保存,在制作协议时操作者能够按照正式摄影的每个脉冲序列进行
选择。由此,能够进行与操作者的选择相应的摄影断面的设定。另外,也
可以构成为具备图形接口(GI),在从摄影断面列表中进行选择时,按
照操作者能够以目视来确认摄影断面与解剖学的标记位置的关系的方式,
使显示装置111进行显示。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在该GI上受理位置的调
整输入。
例如如果检查部位是头部,则解剖学特征结构是正中线、头部轮廓、
脑轮廓、胼胝体、脑桥、脑干、下垂体、斜坡,如果检查部位是腰椎,则
解剖学特征结构是脊髓神经的倾斜度、椎间盘的位置,如果检查部位是膝
盖,则解剖学特征结构是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股骨、胫骨的位置、
连接股骨内侧髁与股骨外侧髁的线、股骨与胫骨之间的关节面,如果检查
部位是肩部,则解剖学特征结构是冈上肌、骨的头、肩胛骨、肩峰、锁骨
的位置、与冈上肌平行的线、沿着上腕骨的线、骨的头与肩胛骨的关节面
的切线、连接骨的头与肩胛骨间的线等。这些解剖学特征结构可以预先根
据检查部位来确定并登记。
UI控制部210进行所谓的用户接口处理,即:控制输入装置116及
显示装置111等的用户接口,向操作者提示处理结果,受理操作者的输入。
信号处理部220对在MRI装置100中获取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
以重构图像。再有,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计算中心频率或RF照射强度
等的摄影所需的控制值,并发送给装置的定序器104。
测量控制部230依据由操作者制作并登记在摄影信息存储部310中的
协议,读取所执行的脉冲序列、所采用的摄影参数,并向定序器104发出
命令,以执行测量。
摄影断面决定部240基于探查图像来决定正式摄影中的摄影断面。再
有,本实施方式的摄影断面决定部240具备根据探查图像来计算推荐摄影
断面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另外,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具备:
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二维图像上提取预先确定的解剖学特征结
构;和切面决定部243,其在2个二维图像上使用各自的解剖学特征结构
来决定新的切面。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依据被登记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
部330中的算法,根据通过依据最佳探查摄影信息执行的探查摄影而得到
的探查图像来计算推荐摄影断面。
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依据被存储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
储部330中的算法,通过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存储的图
像处理,从探查图像等二维图像提取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
所存储的解剖学特征结构。
切面决定部243依据被存储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的
算法,利用从与互相交叉的2个切面平行的2个图像组中提取出的解剖学
特征结构,决定与这些切面均交叉的新的切面。
另外,计算机110具备CPU与存储器,计算机110所实现的控制部
200的各功能是通过CPU将存储装置112所存储的程序下载到存储器中
并执行来实现的。再有,存储部300是在存储装置122上实现的。此外,
各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MRI装置100独立设置的通用信息
处理装置、即能与MRI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信息处理装置来实现。同
样,存储部30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MRI装置100独立设置
并能与MRI装置进行数据收发的外部存储装置来实现。
以下,利用具体例对依据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登记的
算法而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来执行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进行
说明。在此,以头部的常规检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头部的常规检查中,设定正式摄影获取T1强调图像、T2强调图像、
FLAIR图像、扩散强调图像。摄影断面被设置在与正中面垂直、具有与
OM线平行的倾斜度且覆盖全脑的区域内。所谓OM线指的是连接正中面
的图像上的鼻根部与脑桥端下部的线,是越是接近正中面的平面上的图像
就越容易识别的线。因此,摄影断面是在正中面图像上进行决定的。
因此,在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中作为头部的常规检查的最佳
探查摄影信息,登记有决定正中面并可以获得正中面图像的信息。例如,
按照使用T1强调的GrE(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系的脉冲序列,以冠
状面(coronal面,前额面)、轴向面、径向面的顺序进行与各面平行的
多个切片的摄影的方式进行登记。此处的切片的幅数并未特别限定,以下
以进行5幅切片摄影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3中示出使用该脉冲序列而
获取到的探查图像的一例。图3(a)是与冠状面平行的切片的图像(冠
状图像)301,图3(b)是与轴向面平行的切片的图像(轴向图像)302,
图3(c)是与径向面平行的切片的图像(径向图像)303。此时利用的摄
影参数是:TR/TE=30/1.5、FOV=270、FA=45、像素数128*128、切片厚
10mm。在每幅图像的左下方示出坐标轴304。另外,以下在本说明书中:
将体轴方向作为z轴方向,设为将被检体103水平地载置在工作台115
上,将与z轴垂直的2个方向中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
水平面垂直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
再有,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登记有以下算法:根据
冠状图像与轴向图像来决定正中面,根据径向图像生成正中面的图像,在
该正中面的图像上计算推荐摄影断面。而且,将正中线及正中面图像上的
头部轮廓、脑轮廓、胼胝体、桥脑、脑干、下垂体、斜坡作为解剖学特征
结构来登记,作为图像处理,登记有从各探查图像中提取正中线的处理以
及在正中面的图像上确定推荐摄影断面的处理。
图4中示出头部常规检查中的、依据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
330所登记的算法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来执行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
处理的流程。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冠状图像上计算正中线的斜率
(步骤S401)。接着,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冠状图像上决定适于
图像处理的轴向图像的位置(步骤S402)。而且,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
部242在由步骤S402决定的位置的轴向图像上计算正中线的位置(步骤
S403)。然后,切面决定部243根据在步骤S401中获得的正中线的斜率
和在步骤S402中获得的正中线来决定正中面(步骤S404)。
接下来,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参照径向图像,对在步骤S404中
获得的正中面的准确性进行分析(步骤S405),在判断为准确的情况下
(步骤S406),根据径向图像来生成正中面图像(步骤S407)。而且,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正中面图像上确定推荐摄影断面(步骤S408),
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406中,在判断为不准确的情况下,不进
行步骤S407以后的处理,结束处理。
接着,对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中的各图像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
明。这些图像处理的方法被预先登记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
中。首先,对步骤S401中的、由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冠状图像
上计算正中线的斜率的处理(以下称为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进行说明。
图5(a)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的图。
在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中,计算正中线的大致斜率。首先,将所获取
到的5幅冠状图像全部相加,生成加法图像501。进而,根据阈值进行二
值化处理,在加法图像501上,分离出头部区域502与背景区域503。在
此,在阈值中例如采用加法图像上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等。将具
有阈值以上的值的图像区域作为头部区域502,将具有小于阈值的值的区
域作为背景区域503。
然后,提取头部区域502内的像素(pixel)坐标,并将该坐标值描绘
为曲线(504),以一次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将通过该拟合获得的一
次函数的斜率505作为冠状图像上的正中线的大致斜率。这是利用了在冠
状面中头部形状基本左右对称的性质的方法,不会被图像的对比度左右。
但是,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处理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图像处理的各种
方法。例如也可以生成基于像素值、像素的微分值的组合的评价函数来计
算正中线,以决定斜率。
接着,利用图5(b)对步骤S402中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决定
适于图像处理的轴向图像的位置的处理(轴向图像决定处理)进行说明。
在此,利用图5(a)中生成的加法图像501。
首先,生成加法图像501的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511及向z轴的一维
投影像521。然后,根据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511来决定头部,并决定其
两端的x坐标和其之间的宽度512。X坐标与宽度512是根据阈值处理来
计算的。也就是说,在一维投影像511中,将像素值为阈值513以上的范
围的像素组判断为头部的宽度512。阈值513采用加法图像501上的所有
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等、以预先决定的方法来决定的值。
对于向z轴的一维投影像521而言,计算其倒数的微分值522,求取
成为其最大值的点,以决定头顶点531的z坐标。然后,头顶点531的x
坐标被设为头部两端的x坐标的中点。在该加法图像501上,计算沿着上
述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中决定的正中线的斜率而从头顶点531仅离开宽
度512的点532的坐标。将头顶点531与点532之间的、规定范围内的切
面的轴向图像作为适于图像处理的轴向图像来选择。作为规定范围,例如
在将头顶点531与点532的距离(头部宽度512)设为L时,选择1幅以
上距离头顶点531为L/4的位置处与3L/4的位置处的范围533内拍摄的
轴向图像。在轴向图像的选择中,采用作为摄影参数而预先登记的、与获
取5幅轴向图像的轴向面平行的切面的各切片位置534。
接着,对步骤S403中的、由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轴向图像
上计算正中线的位置的处理(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进行说明。图6(a)~
(c)是用于说明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的图。如图6(a)所示,在轴向图
像选择处理中,在所选出的轴向图像中以与上述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同样
的方法,根据阈值进行二值化处理,分离出头部区域与背景区域。进而,
将被设为头部区域的区域根据其像素值的大小来分为2个以上的组。生成
按照每个组作为像素值而分配了一定值的灰度调整图像601,其个数为组
的个数。通过生成灰度调整图像601的处理,能够对血管或脂肪区域等大
的像素值进行平滑。然后,将灰度调整图像601分别相加,由此生成加法
图像602。
接着,在加法图像602中,计算该图像的重心603。该重心603可以
以一般采用的图像处理的方法来计算。例如,采用如下方法:以像素值进
行加权来计算的方法,即在加法图像602中将作为头部区域而被提取出的
区域的像素值设为相同,仅以坐标进行计算的方法。
接着,生成加法图像602的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604,与轴向图像选
择处理同样地使用阈值来决定头部的宽度605及两端的x坐标。
接下来,如图6(b)所示,使加法图像602以重心603为中心,在
预先确定的基准线的两侧-90度~+90度的范围内以预先确定的刻度旋
转,按照每个与基准线所成的角度606来生成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604。
基准线例如设为y轴。在各投影像604中,将之前决定的头部的两端的x
坐标的中心作为中心,在头部的宽度605的1/2宽度607的范围内,提取
亮度为最小值的点608的x坐标以及该点的亮度。而且,将所提取出的亮
度和该投影像604的角度606建立对应之后描绘曲线609。
根据曲线609的结果,在各投影像604之中确定点608的亮度最小的
角度606。将该角度设为轴向图像中的正中线的斜率α610。利用此时的一
维投影像604上的、亮度最小的点608的x坐标Xmin和重心的坐标
(XO,YO),依据下式(1),分别计算正中面通过的点P611的坐标(XP,YP)。
将通过点P611且斜率为角度α610的直线作为轴向图像中的正中线612。
XP=XO-(Xmin-XO)×Cosα
YP=YO-(Xmin-XO)×Sinα(1)
以上的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是利用了以下现象的方法,即:与轴向图
像上的正中线对应的区域的像素的像素值(以后简单的称为正中线的像素
值。其他也同样)相对于周围的脑实体的像素值而言比较低。相反,在正
中线的像素值比脑实体的像素值高的情况下在一维投影像中进行计算亮
度高的值的处理。
再有,在上述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中,将像素值的大小作为评价函数
来利用。但是并未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对一维投影像604
进行微分之后的边沿信息。还有,也可以采用一维投影像604的标准偏差
的信息。进而,也可以复合这些信息之后进行处理。通过复合这些信息,
从而能够进行更正确的正中线提取。
在轴向图像为接近脑底部的图像的情况下,在正中线提取中也可以采
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如图6(c)所示,利用与通过重心的x轴平
行的线,将轴向图像分为前壁侧的区域621和后壁侧的区域622。接着,
计算前壁侧的区域621的像素值的总和,以重心为中心,使图像在预先确
定的基准线的两侧-90度~+90度的范围内以预先确定的刻度旋转,按照
每个旋转刻度来计算像素值的总和。将算出的总和最小的旋转角作为正中
线的斜率,将重心作为正中面通过的点。该方法利用了以下现象:在与脑
底接近的轴向图像中,鼻腔区域的像素值低,而眼球及小脑区域的像素值
高。还利用了以下现象:在与脑底接近的轴向图像中,正中面基本都会通
过重心而不会依存于头部的倾斜度。另外,轴向图像是否为接近脑底部的
图像是可以根据轴向图像的位置来判断的。例如,在从头顶侧开始数,所
选择出的轴向图像为第3幅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接近脑底部。
此外,此处仅示出处理的一例,提取正中线的位置的方法并未限于此。
作为其他方法,有通过制作基于像素值或像素的微分值的组合的评价函数
来计算正中线的方法等。
接下来,对步骤S404中的、切面决定部243根据冠状图像上的正中
线的斜率和轴向图像上的正中线的位置来决定正中面的正中面决定处理
进行说明。图7(a)~(c)是用于说明该正中面决定处理的图。
如图7(a)所示,根据通过冠状正中线计算处理决定的冠状图像501
上的正中线的斜率505和通过轴向正中线计算处理决定的轴向图像602
上的正中线612,来决定正中面的初始位置。也就是说,将满足冠状图像
501上的正中线的斜率505和轴向图像602上的正中线612双方的面作为
正中面的初始位置(初始正中面)。然后,如图7(b)及图7(c)所示,
求取初始正中面与在探查摄影中获取的5幅冠状图像501a、501b、501c、
501d、501e以及5幅轴向图像601a、601b、601c、601d、601e各自的交
线701。
接着,将交线701上的像素值作为评价函数,按照评价函数最小的方
式变更调整初始正中面的斜率或位置。进而,将具有评价函数最小的斜率
及位置的面作为正中面。另外,在调整过程中,例如采用最小二乘法等。
再有,在评价函数中也可以组合像素值的1阶微分、2阶微分。由此,可
以提高提取精度。进而,为了提高评价的精度,优选交线701基本为脑区
域内的交线。此外,脑区域例如设定为在冠状图像中为头顶点531与点
532之间的范围、在轴向图像中为以重心为中心、直径为头部的宽度605
的圆的范围。还有,也可以将冠状图像及轴向图像各自的像素值的平均值
作为阈值来对冠状图像及轴向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划分为信号区域与背
景区域,将信号区域作为脑区域。
接下来,对上述步骤S407中的、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根据径
向图像来生成正中面图像的正中面图像生成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在
探查摄影中得到的5幅径向图像的像素值,通过插补来求取步骤S404中
已经决定的正中面的各像素值。此时,5幅径向图像的位置采用在摄影参
数中被设定为与探查摄影时的径向面平行的5幅切片的切片位置的信息。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5幅径向图像中,若存在其头部区域被正中
面包含70%以上的图像,则将该图像的切片位置设为正中面。通过采取
这种构成,从而可以缩短处理时间。
接着,对上述步骤S408中的、在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生成的
正中面图像上确定推荐摄影断面的断面确定处理进行说明。在此,自动识
别正中面图像上的解剖学特征点的位置,依据预先确定的解剖学特征点的
位置与摄影断面的关系的信息来决定摄影断面。
首先,对自动识别正中面图像上的解剖学特征点的方法进行说明。自
动识别是采用能够与每个固体的形状的差异相对应地变形的模板模型,通
过拟合处理来进行的。所使用的模板模型由多个点构成,各点对应于正中
面图像上的解剖学特征点。将该模板模型与正中面图像进行拟合,计算构
成模板模型的各点的位置,提取正中面图像上的解剖学特征点的位置。
首先,利用图8(a)~(c)来说明所使用的模板模型800的制作顺
序。首先获取多个被检体的正中面图像810。在这些正中面图像810中,
提取头部轮廓、胼胝体、大脑下沿、下垂体、斜坡、脑桥、延髓、小脑下
沿等的边界等、多个解剖学特征点(标记点)801的坐标。此处的被检体
优选健康者,还有被检体的个数优选与所提取的标记点801的个数成比
例。通过旋转、缩放、平行移动对所提取出的各被检体的标记点801的分
布的大小或斜率进行标准化。对于标准化后的标记点801的位置而言,计
算多个被检体间的平均值,如图8(b)所示,将这些值作为标准模型820。
接着,对各被检体以及标准模型820的全部标记点801的坐标进行一
维矢量化,生成方差协方差矩阵后,计算矩阵的固有值及固有矢量。在此
算出的固有矢量是表示在被检体的标记点801的分布中可看到个体差的
方向的矢量。若用Pi(i=1、...、N。N依存于方差协方差矩阵的矩阵数)
表示固有矢量,用XVC表示标准模型820的一维矢量,则可以用下式(2)
来表示将个体差的变化倾向进行参数化之后的模板模型的一维矢量X。
X
=
X
VC
+
Σ
i
=
1
N
b
i
P
i
-
-
-
(
2
)
]]>
在此,b为决定变化的大小的参数。这样,该标准模型820通过调整b的
值,从而可以与形状的个体差相对应。如图8(c)所示,模板模型800
调节b的值,可以使标准模型820的形状变化。
另外,b的值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在将固有值设为λi时,也可以将
b的范围设定在以下的式(3)所表示的范围内。这样,通过对b的值设
置限制,从而在使标准模型820变形来制作模板模型800之际,可以防止
从初始形状较大程度地脱离。再有,因为呈现出越是固有值大的固有矢量
则个体差越大的倾向,所以也可以构成为仅将固有值大的固有矢量组入标
准模型820中。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可以缩短计算时间。
-
3
λ
i
<
b
i
<
3
λ
i
-
-
-
(
3
)
]]>
再有,所使用的模板模型800也可以采用忽略了个体差的固定形状的
模板模型。由此,可以高速地计算大量的位置。
另外,模板模型800是采用被预先登记于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
部330内的标准模型820而由操作者制作的。还有,也可以预先制作并保
存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也可以按照人种、性别、年龄
等制作并保存模板模型800。由此,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特征提取。在准
备了多个模板模型800的情况下,既可以构成为与作为被检体的信息而在
检查时登记的信息的任一种信息建立对应并进行管理,在检查时自动进行
设定,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操作者能够选择所使用的模板模型800的接口。
所使用的模板模型800也可以构成为何时都能自由地替换。
接着,参照图9(a)、(b)来说明基于上述模板模型800进行拟合
时的初始配置。首先如图9(a)所示,计算正中面图像901的重心902。
接着,生成向z轴的一维投影像903,在所得到的一维投影像903中计算
头部的长度904。在以重心902为中心并利用头部的长度904确定的范围
内,通过阈值处理来提取前壁侧的轮廓坐标905。利用一次函数906对所
提取出的轮廓坐标905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接下来,在所获得的一次函数
906中,自重心902起垂下垂线,在以与垂线的交点907为中心并利用头
部的长度904确定的范围内,通过阈值处理再度提取前壁侧的轮廓坐标
908。进而,再一次利用一次函数910对所提取出的轮廓坐标908进行最
小二乘拟合,以求取其斜率911。此外,一次函数910的斜率911也可以
通过利用阈值处理来提取头部区域的坐标并利用一次函数进行拟合的方
法等来求取。然后,制作向y轴的一维投影像912,通过阈值处理来计算
头部的宽度913。如图9(b)所示,在正中面图像上将模板模型800配置
到初始位置920时,基于这样获得的重心902、斜率910、头部的宽度904,
将其配置到与正中面图像上的相同标记点801接近的位置。
然后,说明将被配置到上述初始位置920的模板模型800和正中面图
像进行拟合的方法。在拟合过程中,按照作为模板模型800的各构成点的
标记点801收纳在正中面图像上的对应组织的解剖学特征点的方式,从初
始位置920开始少许少许地更新其位置。具体是,对于每个标记点801
而言,检索该标记点801应移动的更新点,通过最小二乘法重复进行使模
板模型800整体变形的处理。更新点是将检索方向的直线上的像素值作为
评价函数,通过评价函数的特异点的检索来决定的。检查方向或所检索的
宽度是根据具有特征点的组织来设定的。在头部的情况下,拟合中首先对
头部轮廓上的点通过更新点的检索及旋转、缩放、平行移动重复进行模板
模型变形的处理,然后对模板模型800上的全部点重复进行基于更新点的
检索及旋转、缩放、平行移动的模型变形的处理。最后,针对模板模型
800上的所有点,除了进行基于表示个体差的参数的变形以外,还重复进
行模型变形的处理。
通过这些处理,如图10(a)所示,模板模型800的各标记点801被
收纳到正执行处理的正中面图像901上对应的解剖学特征点。而且,此时
的模板模型800的各标记点801的坐标成为决定摄影断面所需的解剖学特
征点的坐标。这样,可以自动识别正中面图像上的解剖学特征点。然后,
依据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所登记的解剖学特征结构与推
荐摄影断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取决定推荐摄影断面所需的解剖学特征
点,以决定推荐摄影断面。例如,在头部中,将决定鼻根部、桥脑、头部
轮廓、脑轮廓、胼胝体、脑干的点等作为解剖学特征点来登记,将连接鼻
根部与桥脑端下部的OM线1002的斜率作为推荐摄影断面的斜率来登
记,将全脑的范围1003作为推荐摄影断面的范围来登记。基于这些,如
图10(b)所示,通过正中面图像上的拟合后的模板模型800的各标记点
801的位置来决定推荐摄影断面的斜率1004与范围1005。
另外,在图10中仅示出了上下方向的摄影范围,但对于前后方向的
摄影范围也同样可以获取位置信息。再有,尽管将与OM线平行的面作
为推荐摄影断面的斜率来决定,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头部检查中,也可
以将连接正中面图像上的前交联的AC-PC线、与脑干平行的线等作为推
荐摄影断面的斜率来登记。
以上所述是依据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所登记的算法而
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来执行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接着,使用
具体例来说明组入了该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从本实施方式的探查摄
影开始操作到正式摄影开始操作为止的测量准备处理的流程。以与之前的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同样的头部常规检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1-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测量准备处理的图,图11用于说明探查摄
影的图,图12及图13是用于说明此后的处理的流程的图。在此,分为操
作者的动作、计算机110中的处理、定序器104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
头部常规检查的协议如下所述。进行探查摄影,然后进行由获取匀场
(shimming)和用于进行灵敏度图校正的数据的脉冲序列构成的准备摄
影。进而,以通过探查摄影的结果决定的摄影断面进行正式摄影。
若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116进行探查摄影开始的指示(步骤S1101),
则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受理来自操作者的指示。而且,测量
控制部230依据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所存储的最佳探查摄影信息
的脉冲序列以及摄影参数,向定序器104输出指令(步骤S1201)。定序
器104依据来自计算机110的指示,使各部动作,开始探查摄影(步骤
S1301),以冠状面、轴向面、径向面的顺序,顺次进行测量,按照顺序
向计算机110发送分别获得的回波信号(步骤S1302、S1303、S1304)。
在计算机110中,若接受基于冠状面的测量的回波信号,则信号处理
部220重构图像,获取冠状图像(步骤S1202)。然后,在所获得的冠状
图像上,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计算正中线的斜率(步骤S1203)。再
有,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冠状图像上决定适于图像处理的轴向图像
的位置(步骤S120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
测量控制部230完成轴向面的测量之前,进行到步骤S1204为止的处理。
接着,在计算机110中,若接受基于轴向面的测量的回波信号,则信
号处理部220重构图像,以获取轴向图像(步骤S1205)。然后,推荐摄
影断面计算部241在所获得的轴向图像中的、位于步骤S1204中决定的
位置的轴向图像上确定正中线(步骤S1206)。进而,推荐摄影断面计算
部241根据步骤S1204中算出的冠状图像上的正中线的斜率和步骤S1206
中算出的轴向图像上的正中线的位置来确定正中面(步骤S1207)。另外,
本实施方式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测量控制部230完成径向面的测
量之前,进行到步骤S1207为止的处理。
在计算机110中,若接受基于径向面的测量的回波信号,则信号处理
部220重构图像,以获得径向图像(步骤S1208)。在此,UI控制部210
使显示装置111显示受理是否再次进行探查摄影的指示,同时还显示重构
后的探查图像(冠状图像、轴向图像、径向图像)(步骤S1209)。操作
者确认显示装置111所显示的探查图像(步骤S1102),指示有无重新获
取探查图像(步骤S1103)。另一方面,在计算机110中,推荐摄影断面
计算部241一边参照径向图像,一边分析并判断步骤S1207中获得的正
中面的准确性(步骤S1210)。例如UI控制部210在显示装置111上将
受理重新获取及继续处理的指示的操作按钮与探查图像一起显示,并通过
选择来受理有无重新获取的指示。
在此,步骤S1210中的正中面的准确性是通过在步骤S1208中是否
能根据重构后的径向图像来制作正中面图像、在步骤S1207中确定的正
中面在解剖学上是否准确来决定的。在能够制作正中面图像且在解剖学上
是准确的情况下,判断为正中面准确。此外,是否能够制作例如是以步骤
S1207中确定的正中面包含于步骤S1208所获取到的5幅径向图像的摄影
范围内的比例来判断的。也就是说,在通过计算而得到的比例在规定值以
上(例如75%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制作,否则判断为不能制作。
再有,在解剖学上是否准确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判断的,即:正中面的位置
是否位于从根据冠状图像、轴向图像以及径向图像而决定的头部中心偏离
了很大程度的位置处(例如从头部中心到正中面为止的距离为根据冠状图
像计算出的头部的宽度的1/4以上)。也就是说,在相当于偏离了很大程
度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准确。
接着,利用图12(a)及(b)来说明步骤S1103中并未重新进行探
查摄影、也就是接受到直接进行测量准备处理的指示的处理。图12(a)
在步骤S1210中还进行在判断为正中面准确的情况下的处理流程。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1103中接受到不重新进行探查摄影的指示且
在步骤S1210中被判断为正中面准确的情况下,在计算机110中,推荐
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根据径向图像生成正中面的位置的图像(正中面图
像)(步骤S1222),并在所生成的图像上计算推荐摄影断面(步骤S1223)。
在此期间,操作者进行准备摄影开始的指示(步骤S1121)。在计算机
110中,UI控制部220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测量控制部230依据为
了进行准备摄影而被预先保存的脉冲序列以及摄影参数,向定序器104
输出指示(步骤S1221)。定序器104依据来自计算机110的指示,使各
部动作,进行准备摄影(步骤S1321)。另外,此处虽然记载了在顺序摄
影开始后,计算机110进行步骤S1222及S1223的处理,但在计算机110
中,也可以不等待操作者的准备摄影开始的指示就直接进入步骤S1222
及S1223的处理。
若操作者进行打开正式摄影的摄影断面设定画面的操作(步骤
S1122),则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使显示装置111显示确定步
骤S1223中算出的推荐摄影断面的信息、例如位置、斜率、基于正式摄
影中设定的摄影参数(切片幅数、切片厚、FOV等)的推荐摄影断面范
围、探查图像等(步骤S1224)。操作者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所显示的推
荐摄影断面的输入(步骤S1123)。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接
受调整的输入,摄影断面决定部240依据所接收到的调整量来调整摄影断
面位置,以决定正式摄影的最终摄影断面(步骤S1225)。此时,也可以
构成为依据所决定的摄影断面来更新与正式摄影的摄影断面相关联的摄
影参数。若从操作者处接受开始正式摄影的指示(步骤S1225),则在计
算机110中,依据作为正式摄影用而被预先保存的脉冲序列以及摄影参
数,测量控制部230向定序器输出指令(步骤S1226),定序器104依据
来自计算机110的指示,使各部动作,进行正式摄影(步骤S1322)。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步骤S1225中接受了来自操作者的调整输
入的情况下,在计算机110中,摄影断面决定部240将调整后的摄影断面
作为推荐摄影断面而使显示装置111进行显示,并再次接受调整的输入。
在该情况下,在从操作者接受开始正式摄影的指示之前,按照能够进行调
整的输入的方式使显示装置111重复地将调整后的摄影断面作为推荐摄
影断面来显示。
接下来,利用图12(b)来说明步骤S1103中接受不重新进行探查摄
影的指示且在步骤S1210中被判断为不准确的情况下的处理。在计算机
110中,在此处结束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另一方面,操作者进行开始
准备摄影的指示(步骤S1131)。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接受
来自操作者的指示,测量控制部230依据作为准备摄影用而被预先保存的
脉冲序列以及摄影参数向定序器104输出指令(步骤S1231)。次序发生
器104依据来自计算机110的指示,使各部动作,进行准备摄影(步骤
S1331)。
若操作者进行打开正式摄影的摄影断面设定画面的操作(步骤
S1132),则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与以往同样地以轴断的方式
使显示装置110显示基于探查图像以及所设定的摄影参数(切片幅数、切
片厚、FOV等)而决定的推荐摄影断面位置(步骤S1232)。操作者在
所显示的轴断上进行摄影断面的输入(步骤S1133)。在计算机110中,
UI控制部210接受调整的输入,摄影断面决定部240依据所接受的输入
来决定摄影断面,并依据所决定的摄影断面来更新与正式摄影的摄影断面
相关联的摄影参数(步骤S1233)。在这里也与上述图12(a)的情况同
样,也可以构成为能进行多次的调整输入。在操作者进行开始正式摄影的
指示时(步骤S1134),在计算机110中,依据作为正式摄影用而被预先
保存的脉冲序列以及摄影参数,测量控制部230向定序器输出指令(步骤
S1234),定序器104依据来自计算机110的指示,使各部动作,进行正
式摄影(步骤S1332)。
接着,利用图13对步骤S1103中接受了表示重新进行探查摄影的指
示时的处理。图13(a)是用于进一步说明在步骤S1210的分析中判断为
正中面在解剖学上是准确的情况下的测量准备处理的流程的图。此时,在
计算机110中,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将在步骤S1207中能够获取所
确定的正中面的探查摄影用的各断面作为推荐探查摄影断面来计算(步骤
S1241)。而且,在操作者进行打开探查摄影断面设定画面的操作(步骤
S1142)之后,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接受该操作,使显示装置
111显示探查图像和确定所算出的推荐探查摄影断面的信息(步骤
S1242)。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操作者无需一定要进行打开探查摄影设
定画面的操作,在接受表示重新进行的指示之际,自动切换为探查摄影设
定画面,显示探查图像和推荐探查摄影位置。操作者进行调整所显示的推
荐探查摄影断面的输入(步骤S1141)。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
接受调整的输入,摄影断面决定部240依据所接受的调整量来调整推荐探
查摄影断面,以决定最终的探查摄影断面(步骤S1243)。此时,也可以
构成为依据所决定的摄影断面来更新与摄影断面相关联的摄影参数。另
外,即使在这里也可以与上述图12(a)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无论能进行
多次调整的输入。然后,分别重复进行步骤S1101、S1201、S1301以后
的处理。
接着,依据图13(b)来说明在步骤S1103中接受重新进行探查摄影
的指示并在步骤S1210的分析中判断为正中面在解剖学上不准确的情况
下的测量准备处理的流程。此时,若操作者进行打开探查摄影断面设定画
面的操作(步骤S1151),则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接受该操
作,使显示装置111显示3轴正交断面(步骤S1251)。操作者为了决定
探查摄影断面而进行调整所显示的3轴正交断面的输入(步骤S1152)。
在计算机110中,UI控制部210接受调整的输入,摄影断面决定部240
依据所接受到的调整量来决定探查摄影断面(步骤S1252)。在此也可以
构成为依据所决定的摄影断面来更新与摄影断面相关联的摄影参数。另
外,即使在这里也可以与上述图12(a)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能进行多次
的调整输入。然后,分别重复进行步骤S1101、S1201、S1301以后的处
理。
以上就是头部常规检查的情况下的从探查摄影开始操作到正式摄影
开始操作为止的处理流程。
也就是说,在头部常规检查中,测量控制部230与信号处理部220
获取第一图像组和第二图像组,在第一图像组中,将互相交叉的2个切面
内的一个切面、即第一切面作为冠状面,且由与该冠状面平行的1幅以上
的二维图像来构成该第一图像组,在第二图像组中,将另一切面、即第二
切面作为轴向面,且由与该轴向面平行的1幅以上的二维图像来构成该第
二图像组。再有,获取将与该第一切面以及该第二切面双方交叉的第四切
面作为径向面且由与该径向面并行的1幅以上的二维图像构成的第四图
像组。
而且,作为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根据第
一图像组来决定正中线的斜率,根据第二图像组来决定正中线。而且,切
面决定部243根据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所决定的正中线的斜率以及
正中线来决定正中面,将其作为第三切面。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将根据第四图像组而决定的正中面的二维
图像作为第三图像来生成。而且,利用由推荐摄影断面应包含的多个解剖
学特征点构成的模板模型800,在第三图像上确定这些解剖学特征点的位
置,基于被预先登记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的解剖学特征
结构与推荐摄影断面的位置关系来决定推荐摄影断面。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探查摄影并行地执行图像
处理,计算推荐摄影断面。再有,所执行的探查摄影与根据探查图像手动
设定摄影断面时的处理同样。因此,不会改变现有的检查流程,也不会因
追加新的处理而引起的处理时间的延长,可以向操作者提示推荐摄影断
面。因此,在自动获取推荐摄影断面时操作性不会恶化。
再有,即使在重新进行探查摄影的情况下,也如图13(a)所示,因
为在设定后重新获取更适当的探查摄影断面,所以可以有效地重新进行探
查摄影。进而,如上述图12(b)及图13(b)所示,在不计算推荐摄影
断面或推荐探查摄影断面的情况下,不会延长处理时间,因为与现有的顺
序相同,所以检查效率不会恶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头部那样,一般以将与获取探查图像的
正交的3个切面大不相同的倾斜面设定为摄影断面时的推荐摄影断面计
算处理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此,以具体例来说明摄影断面为与获取探查图
像的3个切面的任一个大致吻合的面时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在此,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也是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依据推荐摄影断面
计算信息存储部330所登记的算法、图像处理、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执行的。
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首先,对腰椎检查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腰椎检查中,获取径向面(腰
椎径向面)的T1强调图像及T2强调图像和椎间盘线的T1强调图像及
T2强调图像。也就是说,摄影断面是腰椎径向面和包含椎间盘线的面(椎
间盘线面)这两个面。腰椎检查径向面被设为与脊髓神经平行的切面,椎
间盘线面被设为与位于第一~第五腰椎各自下方的各椎间盘的倾斜度吻
合的面。因此,腰椎检查径向面是根据腰椎位置及脊髓神经的倾斜度来决
定的。再有,椎间盘线面是根据椎间盘的位置以及脊髓神经的倾斜度来决
定的。
因此,在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中,作为腰椎间检查的最佳探
查摄影信息,例如登记为使用质子强调的GrE系脉冲序列,按照轴向面、
冠状面、径向面的顺序进行与各面平行的多个切片(例如5个切片)的摄
影。再有,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登记有以下的算法、
图像处理以及解剖学特征结构,即:在摄影断面处理中,在轴向图像上决
定腰椎位置,在冠状图像上决定脊髓神经的倾斜度,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决
定腰椎径向面的算法、图像处理和解剖学特征结构;以及在腰椎检查径向
面图像上决定摄影对象的椎间盘的位置,使用之前在冠状图像上已经决定
的脊髓神经的倾斜度来决定椎间盘线面的算法、图像处理和解剖学特征结
构。
以下,说明腰椎检查中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进行的推荐摄影断面
计算处理的详细内容。
首先,在探查摄影的最初取得的轴向图像中,通过图像的重心的计算
等来决定腰椎位置、即脊髓神经的位置。接着,利用像素值的评价函数,
根据冠状图像来求取脊髓神经的倾斜度。而且,将通过在轴向图像求得的
脊髓神经的位置且具有在冠状图像中求得的脊髓神经的倾斜度的面设为
腰椎径向面的推荐摄影断面。另外,使到此为止的处理在进行正式摄影之
前结束。
接下来,根据由探查摄影获得的径向图像,通过插补等来制作腰椎检
查径向面的图像。其中,腰椎检查径向面的图像也可以采用通过正式摄影
获得的图像。然后,在腰椎检查径向面图像上基于边缘强调或像素值的评
价函数来确定椎间盘的位置。将通过所求得的椎间盘的位置且与脊髓神经
的倾斜度正交的面设为椎间盘线面的推荐摄影断面。
接着,对膝盖检查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膝盖检查中,获取冠状面(膝
盖冠状面)的T2*强调图像、T1强调图像、径向面(膝盖径向面)的T2*
强调图像、T1强调图像、以及前十字韧带的诊断面的T2强调图像。也就
是说,摄影断面是以下3个面:膝盖冠状面、膝盖径向面以及前十字韧带
的诊断面。
作为膝盖检查的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在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
中登记为利用GrE系脉冲序列并按照轴向面、径向面、冠状面的顺序分
别进行多个切片(例如5个切片)的摄影。
以下,对依据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与膝盖对应地被
登记的算法及图像处理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执行的、膝盖检查中的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在探查摄影的最初取得的轴向图像中,确定连接股骨内侧髁与
股骨外侧髁的线。接着,在径向图像中,确定垂直于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
的切线的线。而且,将平行于连接股骨内侧髁与股骨外侧髁的线且垂直于
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的切线的平面设为膝盖冠状面的推荐摄影断面。另
外,在决定推荐摄影断面时,采用与头部常规检查中的正中面决定处理同
样的方法。这种方式在以下也是同样的。
接下来,根据在探查摄影中获得的轴向图像来确定和连接股骨内侧髁
与股骨外侧髁的线垂直的线。再有,根据在探查摄影中获得的冠状图像,
通过插补等来制作膝盖冠状面的图像(膝盖冠状图像)。其中,膝盖冠状
图像也可以采用通过正式摄影而获得的图像。而且,在膝盖冠状面图像上
确定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的切线。进而,将和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的切线
垂直且和连接股骨内侧髁与股骨外侧髁的线垂直的平面设为膝盖径向面
的推荐摄影断面。
接着,根据在探查摄影中获得的径向图像,通过插补等来制作膝盖径
向面的图像(膝盖径向图像)。其中,膝盖径向图像也可以采用通过正式
摄影而获得的图像。从膝盖径向图像中选择描绘有前十字韧带的图像,确
定膝盖径向图像上的沿着前十字韧带的线。接下来,从膝盖冠状图像中选
择描绘有前十字韧带的图像,确定膝盖冠状图像上的沿着前十字韧带的
线。而且,将与膝盖径向图像上的前十字韧带平行且与膝盖冠状图像上的
前十字韧带平行的平面设为前十字韧带的诊断面的推荐摄影断面。
然后对肩部检查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肩部检查中,获取冠状面(肩部
冠状面)的T1强调图像、T2强调图像、径向面(肩部径向面)的T1强
调图像、T2强调图像以及轴向面(肩部轴向面)的T1强调图像、T2强
调图像。也就是说,肩部检查的摄影断面是以下3个面:肩部冠状面、肩
部径向面和肩部轴向面。
作为肩部检查的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在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
中登记为利用GrE系脉冲序列按照轴向面、径向面、冠状面的顺序分别
进行多个切片(例如5个切片)的摄影。
以下,对依据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与肩部对应地被
登记的算法及图像处理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执行的、肩部检查中的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从探查摄影的最初取得的轴向图像中选择描绘有冈上肌的图
像,并在该图像上确定与冈上肌平行的线。接着,在通过探查摄影而获得
的径向图像上确定沿着上腕骨的线。而且,将与冈上肌平行且与上腕骨平
行的平面设为肩部冠状面的推荐摄影断面。
接着,从通过探查摄影而获得的轴向图像中选择描绘有骨的头与肩胛
骨的图像,并在该图像上确定与关节面的切线垂直的线。再有,根据由探
查摄影而获得的冠状图像,通过插补等来制作肩部冠状面的图像(肩部冠
状图像)。其中,肩部冠状图像也可以发采用通过正式摄影获得的图像。
然后,在肩部冠状图像上确定和连接骨的头与肩胛骨的线垂直的线。并且,
将和连接骨的头与肩胛骨的线垂直且和骨的头与肩胛骨的关节面的切线
垂直的平面设为肩部径向面的推荐摄影断面。
接下来,根据通过探查摄影获得的径向图像,通过插补等来制作肩部
径向面的图像(肩部径向图像)。其中,肩部径向图像也可以采用通过正
式摄影获得的图像。进而,在肩部径向图像上确定与沿着上腕骨的线垂直
的直线。然后,在肩部冠状图像上确定连接肩峰与锁骨的直线。而且,将
与上腕骨垂直、和连接肩峰与锁骨的直线平行且与关节面的切线平行的平
面设为肩部轴向面的推荐摄影断面。
组入了以上所说明的各部位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整个检查的
流程与上述头部常规检查的情况同样。另外,在这些检查部位中,相当于
正中面的面在腰椎的情况下为腰椎径向面,在膝盖的情况下为膝盖冠状
面,而在肩部的情况下为肩部冠状面。因此,在步骤S1210中分析并判
断这些面的准确性。
也就是说,在腰椎检查的情况下,测量控制部230与信号处理部220
将第一切面作为轴向面,将第二切面作为冠状面,将第四切面作为径向面,
将与这些面平行的1幅以上的二维图像组分别作为第一图像组、第二图像
组、第四图像组来获取。而且,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将轴向图像上
的脊髓神经的位置作为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将冠状图像上的脊髓
神经的倾斜度作为第二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切面决定部243将通过脊
髓神经的位置且具有脊髓神经的倾斜度的面决定为腰椎径向面、即第三切
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通过插补来制作作为第三图像组的第三切面
的图像。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腰椎径向面上将椎间盘的位置作为
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而且,切面决定部243根据第一解剖学特征
结构或根据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与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来决定第五切面,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将第五切面作为推荐摄影断面。
再有,在膝盖检查的情况下,测量控制部230与信号处理部220将第
一切面作为轴向面,将第二切面作为径向面,将第四切面作为冠状面,并
将与这些切面平行的1幅以上的二维图像组分别作为第一图像组、第二图
像组和第四图像组来获取。而且,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将轴向图像
上的连接股骨内侧髁与股骨外侧髁的线作为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
将径向图像上的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的切线的垂线作为第二解剖学特征
结构来提取,将轴向图像上的连接股骨内侧髁与股骨外侧髁的线的垂线最
为第四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切面决定部243将由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
与第二解剖学特征结构确定的膝盖冠状面决定为第三切面。另外,作为第
三切面的图像,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通过插补等来制作第三图像。而
且,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第三图像上将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的切
线确定为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
进而,切面决定部243将由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与第四解剖学特征结
构确定的膝盖径向面决定为第五切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通过插补
等来制作第五切面的图像,将其作为第五图像。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
242将膝盖径向图像上的沿着前十字韧带的线作为第五解剖学特征结构
来提取,在膝盖冠状图像上将沿着前十字韧带的线作为第六解剖学特征结
构来提取。切面决定部243将与第五解剖学特征结构平行且与第六解剖学
特征结构平行的平面决定为第六切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将第六切
面设为推荐摄影断面。
在肩部检查的情况下,测量控制部230与信号处理部220将第一切面
作为轴向面,将第二切面作为径向面,将第四切面作为冠状面,并将与这
些面平行的1幅以上的二维图像组作为第一图像组、第二图像组、第四图
像组来获取。而且,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将轴向图像上的与冈上肌
平行的线作为第一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将径向图像上的沿着上腕骨的
线作为第二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将轴向图像上的与关节面的切线垂直
的线作为第四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切面决定部243将由第一解剖学特
征结构与第二解剖学特征结构确定的肩部冠状面决定为第三切面。另外,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通过插补等来制作第三图像,将其作为第三切面
的图像。然后,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在第三图像上将和连接骨的头
与肩胛骨的线垂直的线作为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来提取。
进而,切面决定部243将由第三解剖学特征结构与第四解剖学特征结
构确定的肩部径向面决定为第五切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通过插补
等制作第五切面的图像,将其作为第五图像。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2
将肩部径向图像上的与沿着上腕骨的线垂直的直线作为第五解剖学特征
结构来提取,在肩部冠状图像上将连接肩峰与锁骨的直线作为第六解剖学
特征结构来提取。切面决定部243将与第五解剖学特征结构平行且与第六
解剖学特征结构平行的平面决定为第六切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
将第六切面设为推荐摄影断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头部常规检查中,虽然以通过脉冲序列来获取
探查图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该脉冲序列用于获取头部的组织间
的对比度明显的T1强调图像,但所采用的脉冲序列并未限于此。例如,
也可以采用获取T2强调图像的脉冲序列。其中,在该情况下因为图像的
像素值的模式与本实施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需要调节图像处理中的评价函
数。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探查摄影并行地由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
241执行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
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所有的探查摄影结束之后进行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
理。
还有,也可以构成为按照每个切面在下一切面的摄影之前进行针对该
切面的图像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处理,并使该处理结果反映到下一切面的
摄影中。该情况下,例如具备识别被检体103的体位并调整下一个面的测
量位置的功能。在头部常规检查的例子中,在测量冠状面之后,根据所获
得的重构图像,按照使轴向图像收纳在上述范围内的方式调整轴向摄影的
z轴方向的切片位置,进行轴向面的测量。进而,在按照包含根据冠状图
像、轴向图像计算出的正中面的位置的方式调整切片位置之后进行径向面
的测量。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即使在头部被倾斜地安置的情况下也无
需重新进行探查摄影。
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在探查摄影之前获取x轴、y轴、z轴各自的
零相位编码的核磁共振信号,在确定了被检体103的大致位置及大小之后
再决定探查摄影的位置。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全部探查摄影结束之后使操作者选择继
续进行处理还是再次执行探查摄影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
此。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也可以构成为:省略接受选择的构成,直接
进入处理而计算推荐摄影断面,例如如果是头部常规检查,则在正中面的
分析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下和推荐摄影断面一起显示传达在精度方面不可
靠的消息。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在正中面的分析结果准确的情况下进入
处理,而在不准确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111上显示推荐再次进行探查摄影
的消息,然后结束处理。进而,还可以构成为:在正中面的分析结果不准
确的情况下,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计算能够制作正中面的位置,在该
位置自动地再次进行探查摄影。还有,也可以构成为:在分析正中面位置
时,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在判断为正中面倾斜较大的情况下,在此时
刻显示推荐重新执行探查摄影的消息。根据这些构成,即使操作者不确认
图像,也能判断探查图像的好坏,因此可以提高检查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正式摄影前操作者进行打开摄影断面设
定画面的操作,在所显示的推荐摄影断面上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调整输入的
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摄影断面决定部
240在推荐摄影断面准确的情况下直接将推荐摄影断面决定为摄影断面,
执行正式摄影。例如在头部常规检查的情况下,在被分析为正中面准确时
不显示接受位置决定设定的输入的画面,而是等待正式摄影开始的指示。
仅在被分析为不准确的情况下才会在接受正式摄影开始的指示之前,显示
接受位置决定设定用的输入的画面,或者如上所述显示精度低或推荐重新
执行探查摄影的消息。还有,也可以构成为在推荐摄影断面上能够选择有
无使用接受调整输入的功能。通过采用这种构成,从而在所算出的正中面
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操作者的处理量及整个检查的处理时间。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直至计算推荐摄影断面为止自动进行的
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操作者进行摄影
断面的设定。在该情况下,若为头部常规检查,则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
241在制作正中面图像之前都在进行计算。而且,在操作者在正式摄影之
前进行了打开位置决定设定用的画面的操作时,摄影断面决定部240显示
正中面图像,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输入。操作者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
算出的正中面图像上设定摄影断面。此时,也可以构成为与所算出的正中
面图像一起,在显示装置111上显示所取得的探查图像(冠状图像、轴向
图像、径向图像)。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可以提高操作者以手动方式
设定摄影断面时的操作性。再有,头部被倾斜地安置的情况下,通过1
幅图像就能够确认以往在多幅图像中获取到的正中面图像,可以容易的进
行位置决定操作。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
中预先保存摄影断面列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操作
者能够追加新的摄影断面列表项目的功能。例如,操作者经由显示装置
111及输入装置116,在作为目标的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位置已知的图像上
设定摄影断面。然后,以任意的名称在摄影断面列表中登记该关系。在进
行设定时,利用过去拍摄到的探查图像或拍摄到当前的患者的探查图像或
者标准性人物的探查图像等。无论在采用哪种图像的情况下,都可以手动
地提取解剖学特征结构或者通过图像处理自动提取解剖学特征结构。作为
所使用的接口,既可以具备专用的接口,还可以采用决定摄影断面用的接
口。在该情况下,追加将所输入的信息保存到摄影断面列表的功能。再有,
也可以构成为:将在过去进行的检查中设定的摄影断面保存到摄影断面列
表中。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摄影断面列表在每次进行检查时由操作者进行登
记。首先,在设定正式摄影的脉冲序列的摄影参数时,以所设定的参数(切
片幅数、切片厚、FOV等)为基础,以轴断的方式显示摄影断面。此时,
一起显示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位置已知的探查图像。图像既可以是通过过去
的摄影等获取到的探查图像,还可以是标准性人物的探查图像。接着,操
作者将一起显示的图像的解剖学特征结构作为目标,以手动方式设定摄影
断面。此时,计算机110将手动设定的位置作为正式摄影的摄影断面,保
存该摄影断面与自动识别的解剖学特征结构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上
的动作,因为操作者可以凭借以往的检查感觉来设定摄影断面位置,所以
不会感觉到事先准备的繁杂性。再有,无需特别的用户接口。还有,在检
查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包含摄影断面位置设定在内的协议的变更。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采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MRI
装置基本上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具
有如下功能:在显示了推荐摄影断面或推荐探查摄影断面之后将从操作者
处接受的调整量作为学习数据来存储,并反映到之后的处理中。以下着眼
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来说明。
图14是由本实施方式的计算机110A与存储装置112A构成的信息处
理装置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的构成以外,分别使控制部200A的摄影断面决定部240具备学习功能部
244,使存储部300B具备学习数据存储部340。再有,取代推荐摄影断面
计算部241,而具备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A。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机110A具备CPU与存储器,计算机110A
实现的控制部200A的各功能是通过使CPU将存储装置112A所存储的程
序下载到存储器之后执行来实现的。再有,存储部300A是在存储装置
112A上来实现的。各功能的全部或其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MRI装置100
独立设置的通用的信息处理装置、即能与MRI装置100进行数据的收发
的信息处理装置来实现。同样,存储部300A的全部或其一部分也可以通
过与MRI装置100独立设置并能与MRI装置100进行数据收发的外部存
储装置来实现。
学习功能部244在上述步骤S1225、S1243中,在由推荐摄影断面计
算部241A算出的推荐摄影断面以及推荐探查摄影断面上提取操作者施加
的调整量,并作为学习数据保存在学习数据存储部340中。此时,与摄影
对象部位对应地登记学习数据。
学习数据存储部240所登记的学习数据是操作者针对推荐摄影断面
施加的角度以及位置的调整量。学习功能部244在每次进行调整时收集调
整量,将与摄影对象部位对应地被登记在学习数据存储部340中的学习数
据更新为最新的数据。
另外,作为学习数据,也可以构成为登记在多个检查中施加了变更的
量的(调整量)的平均值。再有,还可以构成为登记仅利用在多个检查中
收集到的调整量中的频度高的值算出的平均值。通过登记仅利用频度高的
值算出的平均值,可以不例外地学习进行过位置调整的检查的调整量。由
此,可以提高作为通常检查中的校正值的精度。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对调
整量设置阈值,并登记仅利用阈值内的值算出的平均值。还有,也可以构
成为:利用被试验者的年龄、性别、检查部位的大小、安置的方向、解剖
学结构的特征量等,对学习数据进行分组(clustering),在相同的组内计
算调整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登记。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例如可以将与个
体差相对应的校正值作为学习数据来获取。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A将所登记的学习数据作为下一次计算时的
校正值。也就是说,在上述检查准备处理中,在步骤S1223、步骤S1241
中分别计算推荐摄影断面及推荐探查摄影断面之后,参照学习数据存储部
340,针对摄影对象部位而登记了学习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该学习数据来
校正计算结果,将校正后的断面分别作为推荐摄影断面及推荐探查摄影断
面。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以外,还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获得推荐摄影断面。例如在对于每个设施、每
个操作者而言所设定的摄影断面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地输出各自吻合
的摄影断面。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使操作者选择是否学习调整量的接口。学习
功能部244仅在操作者选择了学习调整的情况下才进行上述处理。进而,
也可以构成为操作者能够选择是否使学习数据反映到推荐摄影断面及推
荐探查摄影断面。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仅在操作者选择了反映学习数
据的情况下才进行上述处理。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选择在每次进行测量、
摄影、检查时进行。
还有,也可以构成为:不仅仅是来自推荐摄影断面或推荐探查摄影断
面的调整量,例如如果为头部常规检查,则将最终的模板模型的形状或模
板模型的初始配置、作为对象的被检体等也作为学习数据来保存。
进而,还可以构成为:在以不同的协议规定的检查来进行脉冲序列及
摄影参数相同的正式摄影的情况下,能够选择是否共享操作者的操作倾
向、即学习数据。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在不同的协议间进行相同的正
式摄影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功能的利用与操作者的爱好吻合。
再有,学习功能部244也可以用于推荐摄影断面位置的设定中。如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针对作为初始设定而以轴断的方式显
示的摄影断面存储操作者施加的变更,并使其反映到下一次以后的处理
中。该情况下,具有即使操作者预先未进行推荐摄影断面位置的设定也可
以的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采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MRI
装置基本上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同样的构成。其中,在本实
施方式中,将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用于
MPR处理中。以下,着眼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来说明本实施
方式。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由计算机110B与存储装置112B构成的信息处
理装置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基本上与上述各实施方式
的信息处理装置的任一个同样,但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
构成以外,在控制部200B中具备MPR处理部260。另外,也可以不具
备学习功能部244及学习数据存储部340。
MPR处理部260生成MPR处理用的接口画面(MPRIF画面),经
由UI控制部210使显示装置111进行显示。在MPRIF画面中具备所拍
摄到的三维数据的显示区域和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输入的指定接受区域。在
此,从操作者处接受以下指定:确定所诊断的断面(切取断面)的信息;
确定FOV、切片幅数、切片厚度、切片间隔等的切取断面的参数(断面
参数)。
另外,确定切取断面的信息例如在头部的情况下是与OM线平行的
面、与AP-AC线平行的面等的信息。再有,断面参数的指定例如可以从
列表选择、在显示区域所显示的图像上由操作者手动设定等任一方式。在
从列表进行选择的方式的情况下,可以是基于图形式的接口的视觉性支
持。还有,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显示过去切出的切取断面并仅接受有无同意
的接口。该情况下,仅在接受了表示不同意的意思的情况下转移到接受断
面参数的指定的画面。通过采取该构成,从而可以容易地指定与过去设定
的切取断面相同的断面。
MPR处理部260若从操作者接受MPR处理开始的指示,则首先根据
三维数据来制作至少2个且互相交叉的面的图像。例如,在头部的情况下,
制作与冠状面平行的图像、与轴向面平行的图像、与径向面平行的图像。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针对所制作出的各图像,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
样的顺序来进行同样的处理,作为推荐摄影断面来计算切取断面。而且,
MPR处理部260根据三维图像来生成所算出的切取断面的图像,UI控制
部210在显示装置上显示所生成的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头部的情况下,构成为在被判断为正
中面的位置是在解剖学上不准确的位置时显示错误消息。该情况下,例如
不计算切取断面,显示正交三轴断面,并使操作者手动设定切取断面。
再有,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处理的算法、图像处理的种类、切
取断面与解剖学特征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信息预先存储到推荐摄影断
面计算信息存储部330中。
还有,MPR处理部260可以构成为以与探查摄影同样的顺序将各断
面的图像存储在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20中,还可以构成为:若所需
要的图像的生成结束,则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与MPR处理部260的
图像生成处理并行地进行推荐摄影断面生成处理。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根据三维图像在短时间内容
易地生成所希望的诊断图像。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在设定摄影断面时,在
进行与手动设定的情况相同的二维探查摄影的同时执行图像处理,计算并
提示推荐摄影断面,因此无需变更以往的检查流程,也不会使推荐摄影断
面计算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延长,可以提高摄影断面的位置决定的操作性。
进而,计算推荐摄影断面的处理也可以应用到在MPR中自动计算切取断
面的处理中,也可以提高后处理中的检查效率。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MRI装置中采用本发明的情
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装置并未限于此。上述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推荐摄影
断面计算部可以适用于能够将三维空间的任意面设定为摄影断面的各种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图像摄影装置的推荐摄影断面计算中。
符号说明:
100-MRI装置,101-磁铁,102-倾斜磁场线圈,103-被检体(生物体),
104-定序器,105-倾斜磁场电源,106-高频磁场发生器,107-RF线圈,
108-RF探头,109-接收器,110-计算机,111-显示装置,112-存储装置,
113-匀场线圈,114-匀场电源,115-床铺(工作台),116-输入装置,200-
控制部,200A-控制部,200B-控制部,210-UI控制部,220-信号处理部,
230-测量控制部,240-摄影断面决定部,241-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1A-
推荐摄影断面计算部,242-解剖学特征结构提取部,243-切面决定部,244-
学习功能部,260-MPR处理部,300-存储部,300A-存储部,301-冠状图
像,302-轴向图像,303-径向图像,304-坐标轴,310-摄影信息存储部,
320-最佳探查摄影信息存储部,330-推荐摄影断面信息存储部,340-学习
数据存储部,501-加法图像,502-头部区域,503-背景区域,504-曲线,
505-一次函数的斜率,511-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512-头部的宽度,513-
阈值,521-向z轴的一维投影像,522-倒数的微分值,531-头顶点,532-
点,533-范围,534-切片位置,601-灰度调整图像,602-加法图像,603-
重心,604-向x轴的一维投影像,605-头部的宽度,606-角度,607-1/2的
宽度,608-亮度最小点,609-曲线,610-斜率α,611-正中面通过点P,612-
正中线,621-前壁侧的区域,622-后壁侧的区域,800-模板模型,701-交
线,801-标记点,810-正中面图像,820-标准模型,901-正中面图像,902-
重心,903-向z轴的一维投影像,904-头部的长度,905-轮廓坐标,906-
一次函数,907-与垂线的交点,908-轮廓坐标,910-一次函数,911-一次
函数的斜率,913-头部的宽度,920-初始位置,1002-OM线,1003-全脑
的范围,1004-推荐摄影断面的斜率,1005-推荐摄影断面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