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脚.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8417866 上传时间:2020-06-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418623.6

申请日:

20140728

公开号:

CN203988515U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2/66

主分类号:

A61F2/66

申请人:

刘宏纲

发明人:

刘宏纲,陈兰凤

地址: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西石羊村十组

优先权:

CN201420418623U

专利代理机构: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楚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生脚,包括一脚踝部,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和一脚掌部,所述的脚跟部及所述的脚掌部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带有脚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仿生脚,包括一脚踝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2)和一脚掌部(3),所述的脚跟部(2)及所述的脚掌部(3)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踝部(1)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接板(11),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111);所述的脚跟部(2)包括一第二连接板(21)和一脚跟板(22),所述的第二连接板(21)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孔(211);所述的脚跟连接孔(111)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21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的中部设置有一脚掌连接孔(112);所述的脚掌部(3)包括一第三连接板(31)和一脚掌板(32),所述的第三连接板(31)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三连接孔(311);所述的脚掌连接孔(112)与所述的第三连接孔(311)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减震装置(4),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13),所述的脚跟板(22)的下端设置有一对第一连接耳(221),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13)及所述的第一连接耳(221)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掌减震装置(5),所述的脚跟板(22)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222),所述的脚掌板(32)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321),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连接耳(222)及所述的第三连接耳(321)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跟板(22)为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4)为气压减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生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5)为气压减震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生设备,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仿生脚。

背景技术

脚是人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 官。脚部有疾病的残疾人由于没有脚,行动十分不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ZL201220732899.2公开了一种仿生储能假脚,包含前脚掌和后脚跟,前脚掌和 后脚跟通过一个活连接件或固定连接件相连接,前脚掌为一个L型的双弹片结 构,所述后脚跟是一个V型结构的弹性体,活连接件是由金属圆棒或圆管切割 出平行线或螺旋切槽而成的活连接件,前脚掌和后脚跟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 作而成。本实用新型前脚掌与后脚跟分离单独承力,以模仿人脚的三点受力结 构,使得站立更平稳;前脚掌与后脚跟会自动调整压力分布以保持胫管的垂直; 在蹬地阶段,后脚跟由于回弹释放能量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动力,特别是在爬 坡时能够更轻松,从而减轻截肢使用者的体力消耗;能够实现人脚踝的扭转功 能,使行走转弯时更加灵活自如。但是这种仿生脚的使用感受较真脚的差异较 大,使用不舒适,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带有脚 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 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 的仿生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仿生脚,包括一脚踝部,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和一脚掌部, 所述的脚跟部及所述的脚掌部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踝部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 接板,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

所述的脚跟部包括一第二连接板和一脚跟板,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上端设 置有一第二连接孔;

所述的脚跟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一脚掌连 接孔;

所述的脚掌部包括一第三连接板和一脚掌板,所述的第三连接板的上端设 置有一第三连接孔;

所述的脚掌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减震装置,所 述的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的脚跟板的下端设置有一对第一 连接耳,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的第一连 接耳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掌减震装置,所 述的脚跟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所述的脚掌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 三连接耳,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连接耳及所述的第三 连接耳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跟板为弧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带有脚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 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 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仿生脚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的脚踝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脚踝部的主视图;

图5为图1中的脚跟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脚跟部的主视图;

图7为图1中的脚掌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脚掌部的主视图;

其中:

1、脚踝部;11、第一连接板;111、脚跟连接孔;112、脚掌连接孔;

113、第一连接孔;

2、脚跟部;21、第二连接板;211、第二连接孔;22、脚跟板;

221、第一连接耳;222、第二连接耳;

3、脚掌部;31、第三连接板;311、第三连接孔;32、脚掌板;

321、第三连接耳;

4、脚跟减震装置;

5、脚掌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 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带有脚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 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 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仿生脚,包括一脚踝部1,该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 部2、一脚掌部3、一脚跟减震装置4和一脚掌减震装置5,该脚跟部2及该脚 掌部3分别与该脚踝部1相连接。

如图3、图4所示,该脚踝部1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接板11,该第 一连接板11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111,该第一连接板11的中部设置有 一脚掌连接孔112,该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13。

如图5、图6所示,该脚跟部2包括一第二连接板21和一脚跟板22,该 脚跟板22为弧形结构,该第二连接板21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孔211,该 脚跟板22的下端设置有一对第一连接耳221,该脚跟板22的中部设置有一对 第二连接耳222。

如图7、图8所示,该脚掌部3包括一第三连接板31和一脚掌板32,该 第三连接板31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三连接孔311,该脚掌连接孔112与该第三连 接孔311转动连接,该脚掌板32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321。

如图1、图2所示,该脚跟连接孔111与该第二连接孔211转动连接,该 脚跟减震装置4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连接孔113及该第一连接耳221转动连 接,该脚掌减震装置5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二连接耳222及该第三连接耳321转 动连接。

该脚跟减震装置4及该脚掌减震装置5为气压减震结构。

以上仅仅以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在系统允许的情 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 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 保护范围为准。

仿生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仿生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仿生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仿生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生脚.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851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10 CN 203988515 U (21)申请号 201420418623.6 (22)申请日 2014.07.28 A61F 2/66(2006.01) (73)专利权人 刘宏纲 地址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西 石羊村十组 (72)发明人 刘宏纲 陈兰凤 (74)专利代理机构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代理人 王楚云 (54) 实用新型名称 仿生脚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生脚, 包括一脚踝 部,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和一脚掌部, 所 述的脚跟部及所述的脚掌部分别。

2、与所述的脚踝部 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 : 带有脚 踝部、 脚跟部和脚掌部, 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 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 使用 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 且结构简单, 成本较低, 质 量可靠。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7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8515 U CN 203988515 U 1/1 页 2 1. 一种仿生脚, 包括一脚踝部 (1),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3、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 (2) 和 一脚掌部 (3), 所述的脚跟部 (2) 及所述的脚掌部 (3) 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 (1) 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脚踝部 (1) 包括两个平行布置 的第一连接板 (11),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 (11) 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 (111) ; 所述的脚跟部 (2) 包括一第二连接板 (21) 和一脚跟板 (22), 所述的第二连接板 (21) 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孔 (211) ; 所述的脚跟连接孔 (111) 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 (211) 转动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4、: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 (11) 的中部设置有 一脚掌连接孔 (112) ; 所述的脚掌部 (3) 包括一第三连接板 (31) 和一脚掌板 (32), 所述的第三连接板 (31) 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三连接孔 (311) ; 所述的脚掌连接孔 (112) 与所述的第三连接孔 (311) 转动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减震装置 (4),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113), 所述的脚跟板(22)的下端设置 有一对第一连接耳(221), 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13) 及所述的第一连接耳 (。

5、221) 转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掌减震装置 (5), 所述的脚跟板 (22) 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 (222), 所述的脚掌板 (32) 的中部 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 (321), 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 (5)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连接耳 (222) 及所述的第三连接耳 (321) 转动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脚跟板 (22) 为弧形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仿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 (4) 为气压减震 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仿。

6、生脚,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 (5) 为气压减震 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88515 U 2 1/3 页 3 仿生脚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生设备, 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仿生脚。 背景技术 0002 脚是人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 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脚部有 疾病的残疾人由于没有脚, 行动十分不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ZL201220732899.2 公开了一 种仿生储能假脚, 包含前脚掌和后脚跟, 前脚掌和后脚跟通过一个活连接件或固定连接件 相连接, 前脚掌为一个 L 型的双弹片结构, 所述后脚跟是一个 V 型结构的弹性体, 活连接件。

7、 是由金属圆棒或圆管切割出平行线或螺旋切槽而成的活连接件, 前脚掌和后脚跟为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本实用新型前脚掌与后脚跟分离单独承力, 以模仿人脚的三点受力 结构, 使得站立更平稳 ; 前脚掌与后脚跟会自动调整压力分布以保持胫管的垂直 ; 在蹬地 阶段, 后脚跟由于回弹释放能量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动力, 特别是在爬坡时能够更轻松, 从 而减轻截肢使用者的体力消耗 ; 能够实现人脚踝的扭转功能, 使行走转弯时更加灵活自如。 但是这种仿生脚的使用感受较真脚的差异较大, 使用不舒适, 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从而提供一种带有脚踝部、。

8、 脚跟部和脚掌部, 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 使 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 且结构简单, 成本较低, 质量可靠的仿生脚。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 0005 一种仿生脚, 包括一脚踝部,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和一脚掌部, 所述的脚 跟部及所述的脚掌部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相连接。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脚踝部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接板,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 ; 0007 所述的脚跟部包括一第二连接板和一脚跟板, 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一 第二连接孔 ; 000。

9、8 所述的脚跟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一脚掌连接孔 ; 0010 所述的脚掌部包括一第三连接板和一脚掌板, 所述的第三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一 第三连接孔 ; 0011 所述的脚掌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减震装置, 所述的第 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 所述的脚跟板的下端设置有一对第一连接耳, 所述的脚 跟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的第一连接耳转动连接。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掌减震装。

10、置, 所述的脚 跟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 所述的脚掌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 所述的 说 明 书 CN 203988515 U 3 2/3 页 4 脚掌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连接耳及所述的第三连接耳转动连接。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脚跟板为弧形结构。 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0017 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 : 带有脚踝部、 脚跟部和脚掌部, 且脚踝部与脚跟部 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 使用感受与真。

11、脚较为相近, 且结构简单, 成本较低, 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2 为图 1 中的仿生脚的主视图 ; 0021 图 3 为图 1 中的脚踝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22 图 4 为图 3 中的脚踝部的主视图 ; 0023 图 5 为。

12、图 1 中的脚跟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6 为图 5 中的脚跟部的主视图 ; 0025 图 7 为图 1 中的脚掌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26 图 8 为图 7 中的脚掌部的主视图 ; 0027 其中 : 0028 1、 脚踝部 ; 11、 第一连接板 ; 111、 脚跟连接孔 ; 112、 脚掌连接孔 ; 0029 113、 第一连接孔 ; 0030 2、 脚跟部 ; 21、 第二连接板 ; 211、 第二连接孔 ; 22、 脚跟板 ; 0031 221、 第一连接耳 ; 222、 第二连接耳 ; 0032 3、 脚掌部 ; 31、 第三连接板 ; 311、 第三连接孔 ;。

13、 32、 脚掌板 ; 0033 321、 第三连接耳 ; 0034 4、 脚跟减震装置 ; 0035 5、 脚掌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 的界定。 0037 本实用新型的仿生脚的优点是 : 带有脚踝部、 脚跟部和脚掌部, 且脚踝部与脚跟部 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 使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 且结构简单, 成本较低, 质量可靠。 0038 如图 1、 图 2 所示, 一种仿生脚, 包括一脚踝部 1, 该仿生脚还包。

14、括一脚跟部 2、 一脚 说 明 书 CN 203988515 U 4 3/3 页 5 掌部 3、 一脚跟减震装置 4 和一脚掌减震装置 5, 该脚跟部 2 及该脚掌部 3 分别与该脚踝部 1 相连接。 0039 如图 3、 图 4 所示, 该脚踝部 1 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接板 11, 该第一连接板 11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111, 该第一连接板11的中部设置有一脚掌连接孔112, 该第 一连接板 11 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 113。 0040 如图 5、 图 6 所示, 该脚跟部 2 包括一第二连接板 21 和一脚跟板 22, 该脚跟板 22 为弧形结构, 该第二连接板 21 的上端。

15、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孔 211, 该脚跟板 22 的下端设置有 一对第一连接耳 221, 该脚跟板 22 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 222。 0041 如图 7、 图 8 所示, 该脚掌部 3 包括一第三连接板 31 和一脚掌板 32, 该第三连接板 31 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三连接孔 311, 该脚掌连接孔 112 与该第三连接孔 311 转动连接, 该脚 掌板 32 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 321。 0042 如图1、 图2所示, 该脚跟连接孔111与该第二连接孔211转动连接, 该脚跟减震装 置 4 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连接孔 113 及该第一连接耳 221 转动连接, 该脚掌减震装置 5 。

16、的 两端分别与该第二连接耳 222 及该第三连接耳 321 转动连接。 0043 该脚跟减震装置 4 及该脚掌减震装置 5 为气压减震结构。 0044 以上仅仅以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 在系统允许的情况下, 本实用新型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 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功能。 0045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CN 203988515 U 5 1/7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6 2/7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7 3/7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8 4/7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9 5/7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10 6/7 页 11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11 7/7 页 12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8515 U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