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84119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24301.6

申请日:

2010.10.29

公开号:

CN101972533A

公开日:

2011.02.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2C 33/00公开日:201102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2C 33/00申请日:20101029|||公开

IPC分类号:

A62C33/00

主分类号:

A62C33/00

申请人:

张建明

发明人:

崔小锋

地址:

215562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双浜村工业园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代理人:

朱伟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包括一基座;一具有接头叉轴的水带接头叉,该水带接头叉通过所述接头叉轴转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并且位于基座的上端的一侧;一行走机构,与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一手动曳引机构,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一由第一、第二传动轮和传动带构成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旋转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接头叉轴上,第二传动轮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上,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优点:可减少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不会出现脱出或陀螺现象;整体结构简练移动省力并且在收带过程中不存在对水带产生阻力的情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 (1) ; 一具有接头叉轴 (21) 的水带接头叉 (2), 该水带接头叉 (2) 通过所述接头叉轴 (21) 转动地设置在基座 (1) 上, 并 且位于基座 (1) 的上端的一侧 ; 一行走机构 (3), 与所述基座 (1) 的底部固定连接 ; 一手动 曳引机构 (4), 配置在所述基座 (1) 上 ; 一由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和传动带 (53) 构成 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 (2) 旋转的传动机构 (5), 其中 : 第一传动轮 (51) 固定在所述 接头叉轴 (21) 上, 第二传动轮 (52) 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 (3) 上, 传动带 (53) 的一端套置 在第一传动轮 (51) 上, 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 (52) 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 (1) 的高 度方向的中央具有一基座容腔 (11), 所述的传动机构 (5) 位于基座容腔 (11) 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 (1) 朝 向所述曳引机构 (4) 的一侧的上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 (12), 而下部具有第二导向件 (13), 该第二导向件 (13) 与第一导向件 (12) 相对应, 所述曳引机构 (4) 均与第一、 第二导 向件 (12、 13) 相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 (2) 的形状呈 U 形。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曳引机构 (4) 包括车把 (41) 和拉杆 (42), 车把 (41) 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拉杆 (42) 的顶部固定, 而拉杆 (42) 上下滑动地插置在所述的第一导向件 (12) 和第二导向件 (13) 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第二传 动轮 (51、 52) 为皮带轮或链轮, 并且, 当第一传动轮 (51、 52) 均为皮带轮时, 则所述的传动 带 (53) 为皮带, 为当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均为链轮时, 则所述的传动带 (53) 为链条。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带轮为同步 带轮, 所属的皮带为同步带。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机构 (3) 包括行走轮轴 (31)、 第一、 第二行走轮 (32、 33) 和导带盘 (34), 在行走轮轴 (31) 上固设有 一第一轴承座 (311) 和与第一轴承座 (311) 相对应的第二轴承座 (312), 第一轴承座 (311) 与所述基座 (1) 的下端的一侧固定, 而第二轴承座 (312) 与基座 (1) 的下端的另一侧固定, 第一行走轮 (32) 固定在行走轮轴 (31) 的一端, 而第二行走轮 (33) 固定在行走轮轴 (31) 的另一端, 导带盘 (34) 转动地套设在行走轮轴 (31) 上, 位于第一行走轮 (32) 与第一轴承 座 (311) 之间, 并且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 (2) 相对应, 所述的第二传动轮 (52) 固定在行走 轮轴 (31) 上, 并且位于所述第一、 第二轴承座 (311、 312) 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轮轴 (31) 上构成有平键 (313), 所述的第二传动轮 (52) 的中央具有一平键槽 (521), 该平键槽 (521) 与平键 (313) 相配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带盘 (34) 的纵截面形状呈 H 形。

说明书


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背景技术 消防水带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 配备在消防车或抢险救灾车辆上, 用于向火灾现 场或诸如遭遇地震、 矿难、 山体滑坡、 因突发事件致局部地区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的场合输送 水源。以消防为例, 在启用时, 由消防队员铺设, 在灭火结束后同样由消防队员回收成卷状 或者借助于诸如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 CN2843536Y 公开的消防水带折叠装置以齐整折叠的 方式收整于备用状态, 但大多以成卷状的方式收藏于备用状态。毫无疑问, 由冗长的数十、 成百乃至上千米的消防水带以卷状 ( 也可称盘状 ) 形态出现, 在展开铺设时具有滚动效应 而可提高铺设速度藉以赢取宝贵的哪怕是分分秒秒的救灾时间。但是, 在将冗长的消防水 带收扰成卷状体的过程中, 通常由消防队员手工操作, 工作强度大, 并且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 CN12684872Y 推荐的消防水带收放器能够弥补前述的人工 收回消防水带所造成的消防队员工作强度大和效率低下的欠缺。 但是该专利方案仍存在有 以下缺憾 : 一是存在不足以充分减轻消防队员收带时的工作强度, 因为在收带时需由消防 队员操作手柄使卷放带机构的卷芯旋转, 使消防带盘绕在卷芯上 ; 二是结构较为复杂, 使用 较为麻烦, 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 2 页。
     授权公告号 CN26026610Y 推荐的便携式消防水带卷带器相对于 CN2684872Y 而言 具有结构简单的长处, 但同样存在需要凭借消防队员手工操纵手柄使卷带轴旋转, 因此消 防队员仍需消耗较大的体力, 尤其是, 该方案因无法与消防车的车体临时固定而导致在使 用过程中易倾倒, 也就是说, 由于方案推荐的底座的稳定性难以保障, 在收带过程中很难由 消防队员凭借脚的踩踏力助于稳固, 结果会导致收拢成卷状的消防水带的盘状体 ( 卷状 体 ) 的两侧的齐整度差, 甚至出现陀螺现象。
     授权公告号 CN2032481U 介绍的一种消防水带卷带机同样存在前述两项专利的欠 缺, 即, 不足以理想地减轻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此外, 该专利方案还存在水带卷绕于水带 轴上的过渡环节多, 增大了水带回收的阻力, 使消防队员的操作更为费力, 并且在收带开始 时难于将水带头部定位, 从而造成水带头位于卷状体外, 存在水带芯卷从芯部脱出之虞。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所存在的欠缺, 有必要加以改进, 为此, 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尝 试, 下面将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充分减轻消防队员收带工作强度、 有助于避免 成卷状的水带出现陀螺现象并且能确保水带头卷绕于卷状体的中央、 有益于简化结构和移 动方便并且在收带过程中可减少对水带的阻力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 包括一基座 ; 一具 有接头叉轴的水带接头叉, 该水带接头叉通过所述接头叉轴转动地设置在基座上, 并且位于基座的上端的一侧 ; 一行走机构, 与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 ; 一手动曳引机构, 配置在 所述基座上 ; 一由第一、 第二传动轮和传动带构成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旋转的传动 机构, 其中 : 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接头叉轴上, 第二传动轮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上, 传动 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 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的基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具有一基座容腔, 所述的传动机构位于基座容腔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的基座朝向所述曳引机构的一侧的上部具 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 而下部具有第二导向件, 该第二导向件与第一导向件相对应, 所述 曳引机构均与第一、 第二导向件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的水带接头叉的形状呈 U 形。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实施中, 所述的曳引机构包括车把和拉杆, 车把的长度方 向的中部与拉杆的顶部固定, 而拉杆上下滑动地插置在所述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 上。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的第一、 第二传动轮为皮带轮或链轮, 并 且, 当第一传动轮均为皮带轮时, 则所述的传动带为皮带, 为当第一、 第二传动轮均为链轮 时, 则所述的传动带为链条。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实施中, 所述的皮带轮为同步带轮, 所属的皮带为同步带。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轴、 第一、 第二行 走轮和导带盘, 在行走轮轴上固设有一第一轴承座和与第一轴承座相对应的第二轴承座, 第一轴承座与所述基座的下端的一侧固定, 而第二轴承座与基座的下端的另一侧固定, 第 一行走轮固定在行走轮轴的一端, 而第二行走轮固定在行走轮轴的另一端, 导带盘转动地 套设在行走轮轴上, 位于第一行走轮与第一轴承座之间, 并且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相对应, 所述的第二传动轮固定在行走轮轴上, 并且位于所述第一、 第二轴承座之间。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行走轮轴上构成有平键, 所述的 第二传动轮的中央具有一平键槽, 该平键槽与平键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的导带盘的纵截面形状呈 H 形。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能在行走机构的行走下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水带接头 叉旋转, 因此, 无需由消防队员手工操作使水带接头叉旋转, 从而可减少消防队员的工作强 度; 水带接头叉能确保水带头保持于成卷状水带盘的中央, 不会出现脱出或陀螺现象 ; 整 体结构简练移动省力并且在收带过程中不存在对水带产生阻力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 2 为图 1 的剖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 益效果, 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 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 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 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请见图 1 和图 2, 给出了一基座 1, 该基座 1 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构成有一基座容腔 11, 并且在基座 1 的一侧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右侧的上部延设构成有一对第一导向件 12, 由 于第一导向件 12 是封闭的, 因此也可将其称为导向框, 第一导向件 12 的导向件孔 121( 呈 口字形 ) 用于供下面还要描述的手动曳引机构 4 的装置 ( 安装 ), 在基座 1 的该侧即右侧的 下部构成有第二导向件 13, 该第二导向件 13 由一对平行的翼片或称挡片构成, 一对翼片之 间的空间构成为导向件槽 131, 由图 1 所示, 第二导向件 13 位于第一导向件 12 的下方。前 述的基座 1 可以有依需的形状变化, 但不能因基座 1 的形状发生改变而认为有脱本发明方 案的保护范围。
     在基座 1 的一侧即在基座 1 与前述的构成有第一、 第二导向件 12、 13 的一侧形成 为 90°的侧面上并且位于上部枢轴设置有一水带接头叉 2, 具体是 : 水带接头叉 2 的基部具 有一接头叉轴 21, 接头叉轴 21 伸展到前述的基座容腔 11 内, 并且通过一对各配有接头叉 轴轴承 2111 的接头叉轴轴承座 211 与基座 1 固定, 也就是说接头叉轴 21 设在一对接头叉 轴轴承 2111 上, 而接头叉轴轴承 2111 设在接头叉轴承轴承座 211 上, 接头叉轴轴承座 211 用固定螺钉 2112 与基座 1 的侧壁固定, 接头叉轴 21 的中部位于基座容腔 11 内。由图 1 和 图 2 示, 水带接头叉 2 的形状呈 U 形, 这种形状有助于使图中示意的消防水带 6 的水带接头 61( 也可称端头, 由金属件充任 ) 嵌入到水带接头叉 2 的腔 22 内。于是在水带接头叉 2 旋 转状态下回收消防水带 6 时, 可保证水带接头 61 位于成卷后的盘状的消防水带 6 的中央, 不会轻易脱出, 除非人为扣出, 因而不会散卷。
     前面提及的手动曳形机构 4 包括手把 41 和拉杆 42, 拉杆 42 插置于前述的第一导 向件 12 的导向件孔 12 及第二导向件 13 的导件件槽 131 中, 形成与第一、 第二导向件 12、 13 的滑动配合关系, 手把 41 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拉杆 42 的顶部固定, 通过手把 41 向上或向 下的拽动拉杆 42, 可使拉杆 42 的位置改变, 以满足使用时的不同身高的消防队员的要求, 在拉杆 42 调节到合适程度后, 由第一导向件 12 上的拉杆限定螺钉孔 122 对拉杆 42 限定, 即由配设在拉杆 42 下端的锁定销 421 闩入拉杆限定螺钉孔 122 内。
     行走机构 3 包括行走轮轴 31、 第一、 第二行走轮 32、 33 和导带盘 34, 在行走轮轴 31 上设有一配有轴承的第一轴承座 311 和一同样配有轴承的第二轴承座 312, 第一轴承座 311 用一对第一螺钉 3111 与基座 1 的一侧的下部固定, 而第二轴承座 312 同样由相应的螺钉与 基座 1 的另一侧的下部固定, 第一、 第二轴承座 311、 312 彼此对应。在行走轮轴 31 上还构 成有平键 313, 平键 313 在行走轮轴 31 上的位置处于第一、 第二轴承座 311、 312 之间。第一 行走轮 32 通过第一轮毂 321 中央的轮毂轴承 3211 与行走轮轴 31 的一端 ( 图 1 所示的左 端 ) 固定, 并且由垫圈 322 对轮毂轴承 3211 遮蔽, 进而由垫圈限定螺钉 323 旋入预设于行 走轮轴 31 的轴头端面上的螺钉孔 314 中, 对垫圈 322 限定。由于第二行走轮 33 与行走轮 轴 31 的另一端 ( 图 1 所示的右端 ) 的固定方式同对第一行走轮 32 的描述, 因此依据举一 反三之理而完全能够理解, 故申请人不再赘述。导带盘 34 可转动地套置在行走轮轴 31 上, 并且位于第一行走轮 32 与第一轴承座 311 之间, 此外还与前述的水带接头叉 2 相对应。
     仍见图 1 和图 2,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传动机构 5 包括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和 传动带 53, 第一传动轮 51 固定在前述的水带接头叉 2 的接头叉轴 21 上, 即固定在接头叉轴 21 的中部 ( 位于基座容腔 11 内 ), 第二传动轮 52 的中央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平键槽 521, 当第二传动轮 52 设置于行走轮轴 31 上后, 将平键槽 521 与前述的平键 313 相配合, 从 而使第二传动轮 52 稳固地固定于行走轮轴 31 上, 并且在基座容腔 11 内与第一传动轮 51 相 对应。传动带 53 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 51 上, 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 52 上。在本实 施例中, 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均择用皮带轮, 更确切地讲, 均择用了同步带轮, 因此传动 带 53 择用皮带, 更具体地讲, 择用了同步带。如果将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均改用链轮, 并且将传动带 53 改用链条, 那么毫无疑问属于等效性替换。由上述说明可知, 传动带 53 与 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保持亦步亦趋的关系。即 : 当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为皮带轮时, 那么传动带 53 为皮带, 而当第一、 第二传动轮 51、 52 为链轮时, 则传动带 53 为链条。
     申请人简述本发明的使用, 当救灾例如灭火工作 ( 任务 ) 结束, 那么只要将本发明 的手推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由消防队员把持手把 41 曳引到收带现场, 将消防水带 6 的水带 接头 61 拾起并嵌入于水带接头叉 2 的腔 22 内, 此时通过手动曳引机构 4 的手把 41 推动或 拉动手把 41( 在行走过程中 ), 行走机构 3 的第一、 第二行走轮 32、 33 滚动, 带动行走轮轴 31 运动, 由于第二传动轮 52 固定在行走轮轴 31 上, 因此由行走轮轴 31 带动第二传动轮 52 旋转, 经传动带 53 带动第一传动轮 51, 直至使接头叉轴 21 旋转, 最终使水带接头叉 2 旋转, 使消防水带 6 在导带盘 34 的导引入在水带接头叉 2 上盘绕成卷状。由于在这个收带过程 中, 消防队员只要驱使行走机构 3 行走即可完成收带, 因此无需像已有技术那样凭借人员 收带, 有助于减轻消防人员的工作强度。 本发明在上面虽然是针对消防灭火为例的说明, 但并不对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诸 如遭遇地震、 矿难、 山体滑坡、 局部水域严重污染乃至干旱等等供水情形限制, 也就是说, 只 要在相应的车辆上配备本发明结构, 那么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2533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2533ACN101972533A21申请号201010524301622申请日20101029A62C33/0020060171申请人张建明地址215562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双浜村工业园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转72发明人崔小锋74专利代理机构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32113代理人朱伟军54发明名称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57摘要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包括一基座;一具有接头叉轴的水带接头叉,该水带接头叉通过所述接头叉轴转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并且位于基座的上端的一侧;一行走机构,与。

2、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一手动曳引机构,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一由第一、第二传动轮和传动带构成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旋转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接头叉轴上,第二传动轮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上,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优点可减少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不会出现脱出或陀螺现象;整体结构简练移动省力并且在收带过程中不存在对水带产生阻力的情形。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101972534A1/1页21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1;一具有接头叉轴21的水带接头叉2,该水带接。

3、头叉2通过所述接头叉轴21转动地设置在基座1上,并且位于基座1的上端的一侧;一行走机构3,与所述基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一手动曳引机构4,配置在所述基座1上;一由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和传动带53构成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2旋转的传动机构5,其中第一传动轮51固定在所述接头叉轴21上,第二传动轮52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3上,传动带53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5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5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具有一基座容腔11,所述的传动机构5位于基座容腔1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4、的基座1朝向所述曳引机构4的一侧的上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12,而下部具有第二导向件13,该第二导向件13与第一导向件12相对应,所述曳引机构4均与第一、第二导向件12、13相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2的形状呈U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曳引机构4包括车把41和拉杆42,车把4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拉杆42的顶部固定,而拉杆42上下滑动地插置在所述的第一导向件12和第二导向件13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为皮带轮或链轮,并且,当第一传动。

5、轮51、52均为皮带轮时,则所述的传动带53为皮带,为当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均为链轮时,则所述的传动带53为链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带轮为同步带轮,所属的皮带为同步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机构3包括行走轮轴31、第一、第二行走轮32、33和导带盘34,在行走轮轴31上固设有一第一轴承座311和与第一轴承座311相对应的第二轴承座312,第一轴承座311与所述基座1的下端的一侧固定,而第二轴承座312与基座1的下端的另一侧固定,第一行走轮32固定在行走轮轴31的一端,而第二行走轮33固定在行走轮轴3。

6、1的另一端,导带盘34转动地套设在行走轮轴31上,位于第一行走轮32与第一轴承座311之间,并且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2相对应,所述的第二传动轮52固定在行走轮轴31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311、312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轮轴31上构成有平键313,所述的第二传动轮52的中央具有一平键槽521,该平键槽521与平键313相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带盘34的纵截面形状呈H形。权利要求书CN101972533ACN101972534A1/4页3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消。

7、防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背景技术0002消防水带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配备在消防车或抢险救灾车辆上,用于向火灾现场或诸如遭遇地震、矿难、山体滑坡、因突发事件致局部地区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的场合输送水源。以消防为例,在启用时,由消防队员铺设,在灭火结束后同样由消防队员回收成卷状或者借助于诸如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CN2843536Y公开的消防水带折叠装置以齐整折叠的方式收整于备用状态,但大多以成卷状的方式收藏于备用状态。毫无疑问,由冗长的数十、成百乃至上千米的消防水带以卷状也可称盘状形态出现,在展开铺设时具有滚动效应而可提高铺设速度藉以赢取宝贵的哪怕是分分秒秒的救灾时间。但是,。

8、在将冗长的消防水带收扰成卷状体的过程中,通常由消防队员手工操作,工作强度大,并且效率低下。0003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CN12684872Y推荐的消防水带收放器能够弥补前述的人工收回消防水带所造成的消防队员工作强度大和效率低下的欠缺。但是该专利方案仍存在有以下缺憾一是存在不足以充分减轻消防队员收带时的工作强度,因为在收带时需由消防队员操作手柄使卷放带机构的卷芯旋转,使消防带盘绕在卷芯上;二是结构较为复杂,使用较为麻烦,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2页。0004授权公告号CN26026610Y推荐的便携式消防水带卷带器相对于CN2684872Y而言具有结构简单的长处,但同样存在需要凭借消防队员手工操。

9、纵手柄使卷带轴旋转,因此消防队员仍需消耗较大的体力,尤其是,该方案因无法与消防车的车体临时固定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易倾倒,也就是说,由于方案推荐的底座的稳定性难以保障,在收带过程中很难由消防队员凭借脚的踩踏力助于稳固,结果会导致收拢成卷状的消防水带的盘状体卷状体的两侧的齐整度差,甚至出现陀螺现象。0005授权公告号CN2032481U介绍的一种消防水带卷带机同样存在前述两项专利的欠缺,即,不足以理想地减轻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此外,该专利方案还存在水带卷绕于水带轴上的过渡环节多,增大了水带回收的阻力,使消防队员的操作更为费力,并且在收带开始时难于将水带头部定位,从而造成水带头位于卷状体外,存在水带。

10、芯卷从芯部脱出之虞。0006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所存在的欠缺,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将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充分减轻消防队员收带工作强度、有助于避免成卷状的水带出现陀螺现象并且能确保水带头卷绕于卷状体的中央、有益于简化结构和移动方便并且在收带过程中可减少对水带的阻力的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0008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手车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包括一基座;一具有接头叉轴的水带接头叉,该水带接头叉通过所述接头叉轴转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并且位说明书CN101972533ACN101972534A2/4页4。

11、于基座的上端的一侧;一行走机构,与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一手动曳引机构,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一由第一、第二传动轮和传动带构成的用于驱使所述水带接头叉旋转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接头叉轴上,第二传动轮固设在所述行走机构上,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0009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基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具有一基座容腔,所述的传动机构位于基座容腔内。0010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基座朝向所述曳引机构的一侧的上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而下部具有第二导向件,该第二导向件与第一导向件相对应,所述曳引机构均与第一、第二导向件相配合。001。

12、1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带接头叉的形状呈U形。0012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的曳引机构包括车把和拉杆,车把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拉杆的顶部固定,而拉杆上下滑动地插置在所述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上。0013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传动轮为皮带轮或链轮,并且,当第一传动轮均为皮带轮时,则所述的传动带为皮带,为当第一、第二传动轮均为链轮时,则所述的传动带为链条。0014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的皮带轮为同步带轮,所属的皮带为同步带。0015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轴、第一、第二行走轮和导带盘,在行走轮轴上固设有。

13、一第一轴承座和与第一轴承座相对应的第二轴承座,第一轴承座与所述基座的下端的一侧固定,而第二轴承座与基座的下端的另一侧固定,第一行走轮固定在行走轮轴的一端,而第二行走轮固定在行走轮轴的另一端,导带盘转动地套设在行走轮轴上,位于第一行走轮与第一轴承座之间,并且与所述的水带接头叉相对应,所述的第二传动轮固定在行走轮轴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之间。0016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走轮轴上构成有平键,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的中央具有一平键槽,该平键槽与平键相配合。0017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带盘的纵截面形状呈H形。0018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能在行走机构。

14、的行走下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水带接头叉旋转,因此,无需由消防队员手工操作使水带接头叉旋转,从而可减少消防队员的工作强度;水带接头叉能确保水带头保持于成卷状水带盘的中央,不会出现脱出或陀螺现象;整体结构简练移动省力并且在收带过程中不存在对水带产生阻力的情形。附图说明,0019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0020图2为图1的剖现图。具体实施方式0021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说明书CN101972533ACN101972534A3/4页5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

15、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0022请见图1和图2,给出了一基座1,该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构成有一基座容腔11,并且在基座1的一侧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右侧的上部延设构成有一对第一导向件12,由于第一导向件12是封闭的,因此也可将其称为导向框,第一导向件12的导向件孔121呈口字形用于供下面还要描述的手动曳引机构4的装置安装,在基座1的该侧即右侧的下部构成有第二导向件13,该第二导向件13由一对平行的翼片或称挡片构成,一对翼片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向件槽131,由图1所示,第二导向件13位于第一导向件12的下方。前述的基座1可以有依需的形状变化,但不能因基座1。

16、的形状发生改变而认为有脱本发明方案的保护范围。0023在基座1的一侧即在基座1与前述的构成有第一、第二导向件12、13的一侧形成为90的侧面上并且位于上部枢轴设置有一水带接头叉2,具体是水带接头叉2的基部具有一接头叉轴21,接头叉轴21伸展到前述的基座容腔11内,并且通过一对各配有接头叉轴轴承2111的接头叉轴轴承座211与基座1固定,也就是说接头叉轴21设在一对接头叉轴轴承2111上,而接头叉轴轴承2111设在接头叉轴承轴承座211上,接头叉轴轴承座211用固定螺钉2112与基座1的侧壁固定,接头叉轴21的中部位于基座容腔11内。由图1和图2示,水带接头叉2的形状呈U形,这种形状有助于使图中。

17、示意的消防水带6的水带接头61也可称端头,由金属件充任嵌入到水带接头叉2的腔22内。于是在水带接头叉2旋转状态下回收消防水带6时,可保证水带接头61位于成卷后的盘状的消防水带6的中央,不会轻易脱出,除非人为扣出,因而不会散卷。0024前面提及的手动曳形机构4包括手把41和拉杆42,拉杆42插置于前述的第一导向件12的导向件孔12及第二导向件13的导件件槽131中,形成与第一、第二导向件12、13的滑动配合关系,手把4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与拉杆42的顶部固定,通过手把41向上或向下的拽动拉杆42,可使拉杆42的位置改变,以满足使用时的不同身高的消防队员的要求,在拉杆42调节到合适程度后,由第一导向。

18、件12上的拉杆限定螺钉孔122对拉杆42限定,即由配设在拉杆42下端的锁定销421闩入拉杆限定螺钉孔122内。0025行走机构3包括行走轮轴31、第一、第二行走轮32、33和导带盘34,在行走轮轴31上设有一配有轴承的第一轴承座311和一同样配有轴承的第二轴承座312,第一轴承座311用一对第一螺钉3111与基座1的一侧的下部固定,而第二轴承座312同样由相应的螺钉与基座1的另一侧的下部固定,第一、第二轴承座311、312彼此对应。在行走轮轴31上还构成有平键313,平键313在行走轮轴31上的位置处于第一、第二轴承座311、312之间。第一行走轮32通过第一轮毂321中央的轮毂轴承3211与。

19、行走轮轴31的一端图1所示的左端固定,并且由垫圈322对轮毂轴承3211遮蔽,进而由垫圈限定螺钉323旋入预设于行走轮轴31的轴头端面上的螺钉孔314中,对垫圈322限定。由于第二行走轮33与行走轮轴31的另一端图1所示的右端的固定方式同对第一行走轮32的描述,因此依据举一反三之理而完全能够理解,故申请人不再赘述。导带盘34可转动地套置在行走轮轴31上,并且位于第一行走轮32与第一轴承座311之间,此外还与前述的水带接头叉2相对应。0026仍见图1和图2,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传动机构5包括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和传动带53,第一传动轮51固定在前述的水带接头叉2的接头叉轴21上,即固定在接头。

20、叉说明书CN101972533ACN101972534A4/4页6轴21的中部位于基座容腔11内,第二传动轮52的中央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平键槽521,当第二传动轮52设置于行走轮轴31上后,将平键槽521与前述的平键313相配合,从而使第二传动轮52稳固地固定于行走轮轴31上,并且在基座容腔11内与第一传动轮51相对应。传动带53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51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5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均择用皮带轮,更确切地讲,均择用了同步带轮,因此传动带53择用皮带,更具体地讲,择用了同步带。如果将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均改用链轮,并且将传动带53改用链条,那。

21、么毫无疑问属于等效性替换。由上述说明可知,传动带53与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保持亦步亦趋的关系。即当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为皮带轮时,那么传动带53为皮带,而当第一、第二传动轮51、52为链轮时,则传动带53为链条。0027申请人简述本发明的使用,当救灾例如灭火工作任务结束,那么只要将本发明的手推式消防水带回收装置由消防队员把持手把41曳引到收带现场,将消防水带6的水带接头61拾起并嵌入于水带接头叉2的腔22内,此时通过手动曳引机构4的手把41推动或拉动手把41在行走过程中,行走机构3的第一、第二行走轮32、33滚动,带动行走轮轴31运动,由于第二传动轮52固定在行走轮轴31上,因此由。

22、行走轮轴31带动第二传动轮52旋转,经传动带53带动第一传动轮51,直至使接头叉轴21旋转,最终使水带接头叉2旋转,使消防水带6在导带盘34的导引入在水带接头叉2上盘绕成卷状。由于在这个收带过程中,消防队员只要驱使行走机构3行走即可完成收带,因此无需像已有技术那样凭借人员收带,有助于减轻消防人员的工作强度。0028本发明在上面虽然是针对消防灭火为例的说明,但并不对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诸如遭遇地震、矿难、山体滑坡、局部水域严重污染乃至干旱等等供水情形限制,也就是说,只要在相应的车辆上配备本发明结构,那么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1972533ACN101972534A1/2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72533ACN101972534A2/2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253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救生;消防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