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临床医学之骨外科学脊柱外科手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寰枢椎融合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
背景技术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主要方法,通常采用内固定方法将寰椎与枢椎固定,并在寰椎及枢椎间植骨以促进寰枢椎融合以实现寰枢椎的稳定。寰枢椎融合的解剖结构决定了植骨块须放置在寰椎后弓与枢椎之间,因此,完整的寰椎后弓成为实施寰枢椎融合的必要条件。但在一些寰椎后弓先天性缺如或需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的患者,后路寰枢椎融合将无法实施。此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行枕颈融合术,但后者对颈椎活动度影响较大。椎间融合器在下颈椎及腰椎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椎体间融合的主要方式。因此,理论上,利用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进行寰枢椎侧块融合,可成为寰枢椎后弓缺如或切除后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难以实施的替代融合方式,从而避免枕颈融合,以尽量保留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寰枢椎融合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其目的在于对寰枢椎后弓缺如或切除后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难以实施者进行寰枢椎融合,从而避免枕颈融合,以尽量保留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所述的融合器外观呈椭圆柱状,其前端为弧面,后端为平面,后端上设置有两个螺孔。
所述融合器的通体为钽金属材质,且表面遍布微孔结构。
优点和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简化了手术程序,利用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进行寰枢椎侧块融合,可成为寰枢椎后弓缺如或切除后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难以实施的替代融合方式,从而避免枕颈融合,以尽量保留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并且由于融合器为钽金属材料,与人体生物相容性好,本身具有的与人体松质骨类似的微孔结构,利于骨长入,从而促进关节突关节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后端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配套把持器示意图。
图中标注:1.融合器前端、2.融合器后端、3.螺孔、5.螺柱、6.固有结构、7.螺杆、8.旋转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该融合器外观呈近似椭圆柱状。融合器前端1为弧面,融合器后端2为平面,融合器后端2上还设置有两个螺孔3,与把持器上的两个螺柱5精确匹配。通体为钽金属材质,表面有微孔结构。植入时需用配套把持器,把持器的特征在于:由固有结构6和两根螺杆7组成,螺杆7前端为螺柱5,螺杆7后端为旋转组件8。
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头部置于头架上。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单,作颈椎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行钉棒系统固定。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注意保护血管神经,处理侧块关节间隙软骨,放置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适当加压。冲洗术区,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