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背景技术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所致病症,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据报道我国城镇和乡村人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年发病率分别为219/10万和185/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和141.8/10万,且趋年轻化。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约150~20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病例的60~80%。1992年我国城乡人口死亡原因中,脑卒中均排在第二位,占死亡总人数的21.13%和16.18%。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1999年达81.6%。我国死于脑血管病多于死于心脏病及癌症,位于三大死因之首。脑卒中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占80%的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极严重的负担。其它国家的状况也大致相似。因此对脑血管病的防治为全社会所关注。各国药物学家和医疗专家及各方力量(政府、社会团体)将研发防治脑血管病的药物视为迫切使命,但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包括有效剂量为80~250mg/kg的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且其给药途径为口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有效剂量为100~200mg/kg。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有效剂量为200mg/kg。
一种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在制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口服药物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的有效剂量为80~250mg/kg。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的有效剂量为100~200mg/kg。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的有效剂量为200mg/k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药物的有效成分为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具有明显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功效,可改善小鼠神经功能缺失,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
2、本发明的药物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BBB)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3、本发明的药物可以有效促进抗炎因子PPARα和PPARγ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TLR4的表达;
4、本发明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组织内TNFα、IL-1B、IL-6、COX-2、iNOS、MMP-2、MMP-9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损伤;
5、本发明的药物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6、本发明的药物与OEA相比,降低脑水肿程度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比OEA强。另外,与OEA相比其溶解性好,不易被胃肠道消化降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神经功能缺失Bederson评分(A)的影响(n=12)#P<0.05,##P<0.01与sham组比较;*P<0.05,**P<0.01与Vehicle组比较。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24h后脑梗死体积(B),脑水肿程度(C)的影响(n=10);(A)1%TTC染色后的脑冠状切片。n=12)##P<0.01与sham组比较;**P<0.01与Vehiclel组比较。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6h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n=12)**P<0.01,***P<0.001与vehicle组比较。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对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n=5)。###P<0.001与sham组比较;**P<0.01,***P<0.001与Vehiclel组比较。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促进脑缺血后抗炎因子PPARα和PPARγ的表达(n=5)..#P<0.05,##P<0.01vs Sham组,*P<0.05,**P<0.01vs Vehicle组。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抑制脑缺血后促炎因子TLR4的表达(n=6)。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N15抑制脑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的激活(n=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实施例1
下述N15即为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和试剂
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25~30g,由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YXK(闽)2013-0003】。自然光照周期饲养,术前12h禁食,自由饮水。N15,本课题组合成。
2)动物处理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2只:
①假手术组(Sham组):仅手术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不做缺血处理。
②溶媒组(Vehicle组),给予含10%吐温20的生理盐水,方式:灌胃;
③再灌同时给予N15-50mg·kg-1,方式:灌胃;
④再灌同时给予N15-100mg·kg-1,方式:灌胃;
⑤再灌同时给予N15-200mg·kg-1,方式:灌胃;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GraphPad Software Inc,USA)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时,进一步用q检验作两两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 N15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的影响
缺血再灌注后,小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表现为提尾悬空时的强迫体态-左前肢紧贴躯体向左侧扭转以及运动时的追尾征-向左侧旋转或倾倒。缺血再灌同时给予N15(200mg/kg)与溶媒组和N15(100mg/kg)组相比,能够明显减少Bederson评分(p<0.05),见图1。
2.2 N15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及水肿程度的影响
缺血再灌注后24h,小鼠缺血侧额顶叶皮层和皮层下区(纹状体、海马等)可见明显的苍白梗死灶,损伤侧脑组织可见明显水肿。与溶媒组相比,N15(10mg/kg)治疗组能减小80%的梗死体积,显著减少皮层、纹状体部位的梗死灶,见图2A和图2B。损伤侧脑体积较正常侧增加约17.46%,该指标显示水肿程度,而N15(10mg/kg)治疗组与溶媒组相比,能够将水肿程度降低约81%,见图2C。
2.3 N15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BB通透性的影响
应用EB渗漏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BBB通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6h,脑内EB渗漏量明显增大,见图3A。N15(10mg/kg)治疗组明显减少EB的渗漏体积(p<0.05),见图3B。说明N15可减少EB在脑内的渗漏,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BBB的破坏程度。
2.4 N15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后梗死半暗带炎症因子的表达:
通过Western blot发现,N15显著降低脑缺血后梗死半暗带TNFα,IL-1β,IL-6,COX-2,MMP-9,MMP-2蛋白的表达(图4)。以上结果说明N15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
2.5 N15可显著提高脑缺血后梗死半暗带PPARα、PPARγ的表达:
N15再灌注同时给药,脑缺血后24hr,通过Western blot发现,N15显著提高脑缺血后梗死半暗带抗炎因子PPARα、PPARγ蛋白的表达(图7),说明N15可能通过PPARα、PPARγ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
2.6 N15降低脑缺血梗死半暗带TLR4的表达:
通过免疫荧光发现,脑缺血损伤后TLR4受体表达增强,而且主要分布与小胶质细胞上。N15干预后可明显抑制TLR4的表达,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图6)。以上结果说明N15抑制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有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TLR4受体的表达。
2.7 N15抑制脑缺血后梗死半暗带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通过免疫荧光发现,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为分支状,胞体小,具有向各个方向的细胞突起。脑缺血后损伤半暗带小胶质细胞胞体呈圆形,突起消失,呈“阿米巴样”的激活状态,而N15干预以后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小,具有少量突起(图5)。以上结果说明脑缺血损伤可以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激活,N15抑制脑缺血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N15对急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可改善急性脑缺血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脑缺血后损伤侧皮层炎症反应,促进抗炎因子PPARα和PPARγ蛋白的表达。可以开发N15作为抗急性脑缺血药物的用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