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复方丹参滴丸在制备抑制细静脉内白蛋白外漏药物中的应 用。
[背景技术]
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保护血管内皮 细胞、清除过氧化物、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细静脉内的 白蛋白漏出等。丹参通过对微循环的多环节、多靶点综合作用,发挥了其预防和治疗缺血再 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作用。然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需要长期治疗时,丹参需静脉 给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如果口服的丹参制剂也能取得与静脉给药近似效果的话,对于 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目前已 证实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舒张血管平滑肌,促进侧枝循环的开放,提高 静脉窦血氧含量,明显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和梗塞;保护细胞免受缺氧及缺氧/复氧的损伤; 对缺血心肌细胞再灌注心肌细胞坏死性变化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 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度,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提高缺氧耐受力,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有害的自由基;降低血浆内皮素的含量,显著改善动 物的肝、肾和胰腺等脏器功能;阻止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调节植物神经 平衡,等等,并应用于相应的有关疾病(中国专利CN1348815A)。复方丹参滴丸虽然有改 善微循环方面的报道,但微循环的改善是结果,并未详细说明是通过哪一个或几个环节或靶 点的作用而使微循环得以改善。目前,尚未见有关复方丹参滴丸抗细静脉内白蛋白外漏作用 而改善微循环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复方丹参滴丸在制备抑制细静脉内白蛋白外漏药物中的新用途。
本发明通过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FITC(荧光素)标识白蛋白外漏的 动态、连续性、可视化观察,可见复方丹参滴丸经口给药对大鼠肠系膜细静脉缺血再灌注早 期和晚期白蛋白的外漏均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和血管基膜,促使白蛋白外漏。肥大细胞脱颗 粒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更加剧了白蛋白外漏。白蛋白外漏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是微循环障碍的 重要标志之一。本发明证明复方丹参滴丸不但具有抑制白蛋白外漏的作用,而且其抑制白蛋 白外漏作用在再灌注早期优于丹参静脉给药。复方丹参滴丸将丹参与三七和冰片配伍,其维 护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对丹参单独使用不能发挥作用的缺血早期白蛋白外漏也有 抑制作用。另外,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服用和携带方便,可以长期服用等优点,所以,复方丹 参滴丸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理想药物。
[附图说明]
图1:复方丹参滴丸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系膜细静脉FITC标记白蛋白外漏的影 响。
图2:复方丹参滴丸后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系膜细静脉FITC标记白蛋白外漏的影 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一步说明,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 的限制。
实施例一 复方丹参滴丸在缺血再灌注前给药对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白蛋白外漏的抑制作 用
(一)实验方法
1.试验组和对照组
(1)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
(2)缺血再灌注组:经10分钟基础观察之后,用4G聚乙稀管将还流于观察部的肠系膜动 静脉血管同时结扎10分钟(缺血),解除结扎(再灌注)。将时间记录仪调至0处。在同一视野 连续观察30分钟。
(3)复方丹参滴丸给药组:在缺血再灌注60分钟前,按0.4g/kg的给药量,将复方丹参 滴丸用生理盐水溶解,一次性灌胃。
(4)丹参静脉给药组:在缺血再灌注10分钟前,经颈静脉缓慢推注丹参注射液1ml(1g丹 参提取物/ml),再用连续推注器按每小时1.2g/kg的给药量,经颈静脉连续注入丹参注射 剂至观察结束。
2.实验方法
取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 Charles River实验动物,东京),按3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从右 侧颈静脉插入并置3G聚乙烯管。沿腹正中线作2~3cm切口,轻柔地把近回盲部的回肠移至 腹腔外,将肠系膜在附有薄玻片的台板上展开。为维持温度和湿度,在展开的肠系膜的表面 持续滴加37℃的Krebs-Ringer缓冲液。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用置于37℃恒温槽内的倒 置生物显微镜(Diaphot TMD-2S,Nikon,东京)观察,并用高感度摄像机摄像,S-VHS录像 机录像。
选直径在25~40μm之间的细静脉非分支部(长200μm以上)为观察部位。经10分钟基 础观察之后,用4G聚乙烯管将观察部的肠系膜动静脉血管同时结扎10分钟(缺血),解除结 扎(再灌注),将时间记录仪调至0处。在同一视野连续观察30分钟。
3.测定方法
细静脉血管通透性测定:将FITC标记的白蛋白按50mg的剂量,经颈静脉缓慢注入。用 荧光显微摄影系统(C-2400-08,浜松),在波长为420~490nm,发光波长为520nm的条件下 激发荧光素发光,观察并记录同一细静脉内外的FITC荧光素的变化。根据从细静脉管内向 细静脉管外漏出的FITC荧光素变化,经时计算白蛋白的漏出情况,以表示细静脉血管通透 性的变化。
每组6只大鼠的各测定值用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处理,Fisher’s post hoc test检验。各组数值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设P<0.05为有显著意义。
(二)结 果
图1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和丹参静脉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系膜细静脉FITC标记白 蛋白外漏的影响。再灌注开始时,缺血再灌注组的细静脉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显著增加。随着再灌注的进行,缺血再灌注组的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持续增 加。丹参静脉给药未能抑制再灌注开始时以及再灌注早期(再灌注10分钟之内)的白蛋白外 漏,但在再灌注晚期(再灌注20分钟及30分钟)丹参静脉给药组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与 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地减少。复方丹参滴丸组在再灌注的早期就显著地抑制了FITC标记 白蛋白外漏,在再灌注的晚期,其抑制白蛋白外漏的作用与丹参静脉给药相同。
实施例二 复方丹参滴丸在缺血再灌注后给药对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白蛋白外漏的抑制作 用
(一)实验方法
1.试验组和对照组
(1)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
(2)复方丹参滴丸给药组:在缺血再灌注后,将复方丹参滴丸用生理盐水配成50mg/ml的 溶液,在观察的肠系膜表面连续滴加(2.6ml/min)。
(3)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给药组:在缺血再灌注10分钟时,用连续推注器按 12000u/kg/hr的给药量,经颈静脉连续注入SOD至观察结束。
2.实验方法:同实施例一。
3.测定方法:同实施例一。
(二)结 果
图2显示缺血再灌注10分钟后加入复方丹参滴丸和SOD对大鼠肠系膜细静脉FITC标 记白蛋白外漏的影响。再灌注10分钟时(复方丹参滴丸和SOD投入之前),缺血再灌注组、 复方丹参滴丸后给药组、SOD后给药组的FITC标记白蛋白的漏出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 SOD后药组在连续投入SOD 20分钟(再灌注30分钟)时,细静脉内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 没有改善。复方丹参滴丸后给药组,在连续投入20分钟(再灌注30分钟)时,明显地改善了 细静脉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复方丹参滴丸后给药组的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率不仅 显著地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也显著地低于SOD后给药组。SOD后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 大鼠肠系膜细静脉FITC标记白蛋白的外漏,在本观察的期间内没有治疗作用,而复方丹参 滴丸后给药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