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8371364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1148753.2

申请日:

20170908

公开号:

CN208287144U

公开日:

2018122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9/007

主分类号:

A61F9/007

申请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发明人:

马小力,宁宏,孙昱昭,佐楠,刘贤洁,陈禹橦

地址: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街155号

优先权:

CN201721148753U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荣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白内障撕囊灌注镊,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囊膜片位置难以判断,术中囊膜经常意外性裂开,撕囊工具操控性差的问题。包括镊身和镊头,其特征在于:镊身由中空结构主体构成,主体的两侧设置呈V字形布置的握持手柄,两个握持手柄前部的内侧设置弹性夹片;前部的主体和后部的镊尾之间设置中间连接体;主体的前端设置由直段和弯段构成的管状颈部,颈部内设置两片刚性连接片,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由两片鹰嘴式镊尖构成的镊头;两片鹰嘴式镊尖的后端,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的端部相连;颈部弯段的两侧设置灌注口,颈部弯段的前端设置光纤照明端。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并维持前房空间,操控性极佳。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包括镊身(4)和镊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镊身(4)包括主体(3),主体(3)为中空结构,主体(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5),两个握持手柄(5)呈V字形布置,两个握持手柄(5)的后部通过镊尾(6)相连;两个握持手柄(5)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弹性夹片(9),弹性夹片(9)的一端与握持手柄(5)内侧相连,弹性夹片(9)的另一端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3)的后端部内;前部的主体(3)和后部的镊尾(6)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体(8),中间连接体(8)也为中空结构,镊尾(6)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口(7);主体(3)的前端设置有颈部(2),颈部(2)是由直段(10)和弯段(11)构成的管状结构,颈部(2)内设置有两片刚性连接片(18),颈部(2)弯段(11)的端部设置有镊头(1),镊头(1)由两片鹰嘴式镊尖(12)构成,鹰嘴式镊尖(12)为由上刃口(16)和下刃口(17)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两片鹰嘴式镊尖(12)的后端,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18)与两个弹性夹片(9)伸入到主体(3)内的端部相连;颈部(2)弯段(11)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注口(14),灌注口(14)与布置在颈部(2)管壁内的灌注管路(20)相连,灌注管路(20)经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空腔、与外接输液管相连;颈部(2)弯段(11)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13),光纤照明端(13)与布置在颈部(2)管壁内的导光管(19)相连,导光管(19)经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空腔、与照明光源相连;导光管(19)包括套管(21),套管(21)内布置有若干条光导纤维(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前端颈部(2)的直段(10)和弯段(11)的夹角为120~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前端颈部(2)的弯段(11)上设置有刻度(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其特征在于: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防滑辊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其特征在于: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5)上分别设置有托指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可持续维持前房空间,操控性极佳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背景技术

晶状体为一透明双凸透镜样组织,直径为9~10毫米,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依靠晶状体悬韧带固定于睫状体上。晶状体前囊膜是一层透明而富有弹性的基底膜产物。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囊膜极薄,最薄处只有2微米,最厚处也仅20微米。当患白内障时,晶状体前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薄或变性现象。

连续环形撕囊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术中的重要步骤,成功的撕囊口应为直径约6毫米,边缘光滑整齐的圆形,此时形成的囊袋较其他切口的囊袋而言抗张力大、对人工晶状体的固定也更加稳定、持久。成功的撕囊是整个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成败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人工晶体向囊袋内的植入,但也常常是初学者感到最难操作的步骤。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难点有三处:1、判断囊膜片的位置。撕囊过程中需要明确辨别晶状体囊膜片的位置,但晶状体囊膜极为菲薄,术中很难看清,严重影响观察。2、维持足够的前房深度。在撕囊过程中需要维持眼内一定空间操作器械,这需要有稳定、充足的前房深度。3、手术者的操作经验和撕囊工具的操控性能。

在白内障手术中,因晶状体前囊膜极为菲薄,很难直接观察,术中为明确前囊膜的位置和撕囊范围,常需采用囊膜染色技术,向前房注射如荧光素、台盼蓝、吲哚青绿或龙胆紫等染料,不仅增加了手术步骤,而且染色剂会使前囊膜变硬,增加前囊意外性裂开的机会;更大的风险在于对角膜内皮还存在毒性作用,可能造成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重则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

在撕囊过程中,前房深度维持目前主要通过向前房中注入粘弹剂,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粘弹剂容易从切口溢出,通常需要随时补充粘弹剂,这造成手术器械多次进出眼内,除延长手术时间外,还增加了角膜、虹膜副损伤的可能性以及感染的风险。

另外,目前常用的撕囊工具大多为传统镊子形式,需要通过较大的手术切口才能进入眼内,并且镊尖不够精细,钳夹囊膜不够确切、易松脱,镊子张开角度过大遮挡术野,操控不够灵活。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撕囊工具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可持续维持前房空间,操控性极佳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包括镊身和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镊身包括主体,主体为中空结构,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两个握持手柄呈V字形布置,两个握持手柄的后部通过镊尾相连;两个握持手柄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弹性夹片,弹性夹片的一端与握持手柄内侧相连,弹性夹片的另一端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的后端部内;前部的主体和后部的镊尾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体,中间连接体也为中空结构,镊尾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口;主体的前端设置有颈部,颈部是由直段和弯段构成的管状结构,颈部内设置有两片刚性连接片,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有镊头,镊头由两片鹰嘴式镊尖构成,鹰嘴式镊尖为由上刃口和下刃口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两片鹰嘴式镊尖的后端,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到主体内的端部相连;颈部弯段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注口,灌注口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灌注管路相连,灌注管路经由主体和中间连接体的空腔、与外接输液管相连;颈部弯段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光纤照明端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导光管相连,导光管经由主体和中间连接体的空腔、与照明光源相连;导光管包括套管,套管内布置有若干条光导纤维。

所述主体前端颈部的直段和弯段的夹角为120~150度。以增强撕囊灌注镊的整体操控性。

所述主体前端颈部的弯段上设置有刻度。以示意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易于判断撕囊大小。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的外侧,分别设置有防滑辊纹。以增加握持手柄表面的摩擦力,保持手柄的握持稳定性。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上分别设置有托指结构。以便于手指的握持,并提升术中掌控的精准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中空结构主体构成的镊身,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握持手柄,两个握持手柄呈V字形布置,两个握持手柄的后部通过镊尾相连;两个握持手柄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弹性夹片,弹性夹片的一端与握持手柄内侧相连,弹性夹片的另一端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的后端部内;前部的主体和后部的镊尾之间设置中空结构的中间连接体,镊尾的端部设置连接口;主体的前端设置颈部,颈部是由直段和弯段构成的管状结构,颈部内设置两片刚性连接片,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镊头,镊头由两片鹰嘴式镊尖构成,鹰嘴式镊尖为由上刃口和下刃口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两片鹰嘴式镊尖的后端,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到主体内的端部相连;颈部弯段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灌注口,灌注口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灌注管路相连;颈部弯段的前端设置光纤照明端,光纤照明端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导光管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并持续维持前房空间,使用方便,操控性极佳,能够满足复杂且多样的手术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鹰嘴式镊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导光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镊头、2颈部、3主体、4镊身、5握持手柄、6镊尾、7连接口、8中间连接体、9弹性夹片、10直段、11弯段、12鹰嘴式镊尖、13光纤照明端、14灌注口、15刻度、16上刃口、17下刃口、18刚性连接片、19导光管、20灌注管路、21套管、22光导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6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包括镊身4和镊头1,其中,镊身4由中空结构的主体3构成,镊身4主体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5,两个握持手柄5的后部通过镊尾6相连接,并且两个握持手柄5呈V字形布置。两个握持手柄5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操控镊头1两片鹰嘴式镊尖12的弹性夹片9,弹性夹片9的一端与握持手柄5的内侧相连接;弹性夹片9的另一端则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3的后端、进入到主体3内部,弹性夹片9伸入主体3内的一端则通过颈部2内设置的刚性连接片18,与鹰嘴式镊尖12相连接。前部的主体3和后部的镊尾6之间设置有中空结构的中间连接体8,中间连接体8的中空结构与主体3的中空结构相通,并且镊尾6的端部设置有与中间连接体8中空结构相通的连接口7。为了增加握持手柄5表面的摩擦力,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防滑辊纹,以保持手柄的握持稳定性。为了便于手指的握持,两个握持手柄5上分别设置有托指结构,以提升术中掌控的精准性。托指结构可以是针对使用镊子时手指的握持习惯,在镊子与手指接触部位设计的人体工程学柔性握持触块。

镊身4主体3的前端,设置有由直段10和弯段11构成的细管状颈部2;为了增强撕囊灌注镊的整体操控性,主体3前端颈部2的直段10和弯段11的夹角设计成120~150度。颈部2内设置有两片分别与握持手柄5前部内侧的弹性夹片9相连的刚性连接片18,颈部2弯段11的端部设置有由两片鹰嘴式镊尖12构成的镊头1,镊头1鹰嘴式镊尖12为由上刃口16和下刃口17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两片鹰嘴式镊尖12的后端分别与颈部2内的两片刚性连接片18相连接;并通过两个握持手柄5分别驱动弹性夹片9,从而带动颈部2内布置的两片刚性连接片18闭合或张开,以操控镊头1的两片鹰嘴式镊尖12。颈部2弯段11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持续注水、维持前房空间的灌注口14,灌注口14与布置在细管状颈部2管壁内的灌注管路20相连接,颈部2管壁内的灌注管路20则经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中空结构空腔,与设置在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外接输液管相连接。

出于增强囊膜处照明,避免囊膜染色导致的前囊意外性裂开等现象的目的,颈部2弯段11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13,光纤照明端13与布置在细管状颈部2管壁内的导光管19相连接;导光管19由套管21以及套管21内布置的若干条光导纤维22构成。导光管19经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中空结构空腔,与设置在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照明光源相连接;以通过光线的折射,为颈部2前端的光纤照明端13输送足够的光亮,来清楚地辨明囊膜片的位置,并确认撕囊范围。为了在手术过程中示意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主体3前端颈部2的弯段11前部设置有标示刻度15;根据具体使用要求,各个刻度15可分别示意直径为5.5、6.0、6.5mm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以易于判断撕囊大小。

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使用时,单手握持住镊身4主体3两侧的握持手柄5;利用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设置的照明光源,通过导光管19套管21内布置的光导纤维22,向颈部2弯段11前端的光纤照明端13输送光亮,以清楚地辨明晶状体囊膜片的位置和撕囊范围。然后,通过两个握持手柄5分别驱动两个弹性夹片9,来带动颈部2内布置的两片刚性连接片18闭合或张开,以操控镊头1的两片鹰嘴式镊尖12,对囊膜片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在进行撕囊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器械所需的眼内操作空间,可通过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外接输液管,向颈部2弯段11前端两侧的灌注口14提供持续水流,维持稳定、充足的前房深度。

由于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采用的双面刃口结构鹰嘴式镊尖12,具有刃口夹持力大,撕囊精细、稳定的特点,所以适用于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双向撕囊,并提升了撕囊灌注镊的操控性能。另外,撕囊灌注镊颈部2弯段11前端的两个分别布置在侧面的灌注口14,有效避免了因灌注液体流入时,液体直接冲洗牵引囊膜所引起的囊膜撕裂等现象,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内障撕囊灌注镊.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148753.2 (22)申请日 2017.09.08 (73)专利权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地址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 街155号 (72)发明人 马小力 宁宏 孙昱昭 佐楠 刘贤洁 陈禹橦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107 代理人 王荣亮 (51)Int.Cl. A61F 9/007(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57)摘要 一种白内障。

2、撕囊灌注镊, 解决现有技术存在 的囊膜片位置难以判断, 术中囊膜经常意外性裂 开, 撕囊工具操控性差的问题。 包括镊身和镊头, 其特征在于: 镊身由中空结构主体构成, 主体的 两侧设置呈V字形布置的握持手柄, 两个握持手 柄前部的内侧设置弹性夹片; 前部的主体和后部 的镊尾之间设置中间连接体; 主体的前端设置由 直段和弯段构成的管状颈部, 颈部内设置两片刚 性连接片, 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由两片鹰嘴式镊 尖构成的镊头; 两片鹰嘴式镊尖的后端, 分别通 过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的端部相连; 颈部 弯段的两侧设置灌注口, 颈部弯段的前端设置光 纤照明端。 其设计合理, 结构紧凑, 可清楚辨明囊 膜。

3、片位置和撕囊范围, 并维持前房空间, 操控性 极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08287144 U 2018.12.28 CN 208287144 U 1.一种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包括镊身 (4) 和镊头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镊身 (4) 包括主 体 (3) , 主体 (3) 为中空结构, 主体 (3) 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 (5) , 两个握持手柄 (5) 呈V 字形布置, 两个握持手柄 (5) 的后部通过镊尾 (6) 相连; 两个握持手柄 (5) 前部的内侧分别设 置有弹性夹片 (9) , 弹性夹片 (9) 的一端与握持手柄 (5) 内侧相连, 弹性夹片。

4、 (9) 的另一端伸 入到中空结构主体 (3) 的后端部内; 前部的主体 (3) 和后部的镊尾 (6) 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 体 (8) , 中间连接体 (8) 也为中空结构, 镊尾 (6) 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口 (7) ; 主体 (3) 的前端设 置有颈部 (2) , 颈部 (2) 是由直段 (10) 和弯段 (11) 构成的管状结构, 颈部 (2) 内设置有两片刚 性连接片 (18) , 颈部 (2) 弯段 (11) 的端部设置有镊头 (1) , 镊头 (1) 由两片鹰嘴式镊尖 (12) 构 成, 鹰嘴式镊尖 (12) 为由上刃口 (16) 和下刃口 (17) 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 两片鹰嘴式。

5、镊尖 (12) 的后端, 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 (18) 与两个弹性夹片 (9) 伸入到主体 (3) 内的端部相连; 颈部 (2) 弯段 (11) 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注口 (14) , 灌注口 (14) 与布置在颈部 (2) 管壁内 的灌注管路 (20) 相连, 灌注管路 (20) 经由主体 (3) 和中间连接体 (8) 的空腔、 与外接输液管 相连; 颈部 (2) 弯段 (11) 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 (13) , 光纤照明端 (13) 与布置在颈部 (2) 管壁内的导光管 (19) 相连, 导光管 (19) 经由主体 (3) 和中间连接体 (8) 的空腔、 与照明光 源相连; 导光管。

6、 (19) 包括套管 (21) , 套管 (21) 内布置有若干条光导纤维 (2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 (3) 前端颈部 (2) 的 直段 (10) 和弯段 (11) 的夹角为120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 (3) 前端颈部 (2) 的 弯段 (11) 上设置有刻度 (1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 持手柄 (5) 的外侧, 分别设置有防滑辊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

7、个握 持手柄 (5) 上分别设置有托指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287144 U 2 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 囊范围, 可持续维持前房空间, 操控性极佳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背景技术 0002 晶状体为一透明双凸透镜样组织, 直径为910毫米, 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依 靠晶状体悬韧带固定于睫状体上。 晶状体前囊膜是一层透明而富有弹性的基底膜产物。 在 正常情况下, 晶状体囊膜极薄, 最薄处只有2微米, 最厚处也仅20微米。 当患白内障时, 晶状 体前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薄或。

8、变性现象。 0003 连续环形撕囊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术中的重要步骤, 成功的撕囊口应为直径约6毫 米, 边缘光滑整齐的圆形, 此时形成的囊袋较其他切口的囊袋而言抗张力大、 对人工晶状体 的固定也更加稳定、 持久。 成功的撕囊是整个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其成败直接影响手术 的效果和人工晶体向囊袋内的植入, 但也常常是初学者感到最难操作的步骤。 连续环形撕 囊的手术难点有三处: 1、 判断囊膜片的位置。 撕囊过程中需要明确辨别晶状体囊膜片的位 置, 但晶状体囊膜极为菲薄, 术中很难看清, 严重影响观察。 2、 维持足够的前房深度。 在撕囊 过程中需要维持眼内一定空间操作器械, 这需要有稳定、 充足。

9、的前房深度。 3、 手术者的操作 经验和撕囊工具的操控性能。 0004 在白内障手术中, 因晶状体前囊膜极为菲薄, 很难直接观察, 术中为明确前囊膜的 位置和撕囊范围, 常需采用囊膜染色技术, 向前房注射如荧光素、 台盼蓝、 吲哚青绿或龙胆 紫等染料, 不仅增加了手术步骤, 而且染色剂会使前囊膜变硬, 增加前囊意外性裂开的机 会; 更大的风险在于对角膜内皮还存在毒性作用, 可能造成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 重则需要 做角膜移植手术。 0005 在撕囊过程中, 前房深度维持目前主要通过向前房中注入粘弹剂, 但在手术操作 过程中, 粘弹剂容易从切口溢出, 通常需要随时补充粘弹剂, 这造成手术器械多次进。

10、出眼 内, 除延长手术时间外, 还增加了角膜、 虹膜副损伤的可能性以及感染的风险。 0006 另外, 目前常用的撕囊工具大多为传统镊子形式, 需要通过较大的手术切口才能 进入眼内, 并且镊尖不够精细, 钳夹囊膜不够确切、 易松脱, 镊子张开角度过大遮挡术野, 操 控不够灵活。 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撕囊工具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 提供一种能够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 可持续维持前房空间, 操控性极佳的白内障撕囊灌注镊。 0008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包括镊身和镊头, 其特征 在于: 所述镊身包括主体, 主体为中空结构,。

11、 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 两个握持手 柄呈V字形布置, 两个握持手柄的后部通过镊尾相连; 两个握持手柄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 弹性夹片, 弹性夹片的一端与握持手柄内侧相连, 弹性夹片的另一端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8287144 U 3 的后端部内; 前部的主体和后部的镊尾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体, 中间连接体也为中空结构, 镊尾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口; 主体的前端设置有颈部, 颈部是由直段和弯段构成的管状结构, 颈部内设置有两片刚性连接片, 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有镊头, 镊头由两片鹰嘴式镊尖构成, 鹰嘴式镊尖为由上刃口和下刃口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 两片鹰嘴式镊尖。

12、的后端, 分别通过 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到主体内的端部相连; 颈部弯段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 注口, 灌注口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灌注管路相连, 灌注管路经由主体和中间连接体的空 腔、 与外接输液管相连; 颈部弯段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 光纤照明端与布置在颈部管 壁内的导光管相连, 导光管经由主体和中间连接体的空腔、 与照明光源相连; 导光管包括套 管, 套管内布置有若干条光导纤维。 0009 所述主体前端颈部的直段和弯段的夹角为120150度。 以增强撕囊灌注镊的整体 操控性。 0010 所述主体前端颈部的弯段上设置有刻度。 以示意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 易 于判断撕囊大小。 。

13、0011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的外侧, 分别设置有防滑辊纹。 以增加握持手柄 表面的摩擦力, 保持手柄的握持稳定性。 0012 所述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上分别设置有托指结构。 以便于手指的握持, 并 提升术中掌控的精准性。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中空结构主体构成的镊身, 主体 的两侧分别设置握持手柄, 两个握持手柄呈V字形布置, 两个握持手柄的后部通过镊尾相 连; 两个握持手柄前部的内侧分别设置弹性夹片, 弹性夹片的一端与握持手柄内侧相连, 弹 性夹片的另一端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的后端部内; 前部的主体和后部的镊尾之间设置中空 结构的中间连接体, 。

14、镊尾的端部设置连接口; 主体的前端设置颈部, 颈部是由直段和弯段构 成的管状结构, 颈部内设置两片刚性连接片, 颈部弯段的端部设置镊头, 镊头由两片鹰嘴式 镊尖构成, 鹰嘴式镊尖为由上刃口和下刃口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 两片鹰嘴式镊尖的后端, 分别通过刚性连接片与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到主体内的端部相连; 颈部弯段前端的两侧分别 设置灌注口, 灌注口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灌注管路相连; 颈部弯段的前端设置光纤照明 端, 光纤照明端与布置在颈部管壁内的导光管相连的结构形式, 所以其设计合理, 结构紧 凑, 可清楚辨明囊膜片位置和撕囊范围, 并持续维持前房空间, 使用方便, 操控性极佳, 能够 满足复杂且多。

15、样的手术要求。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0016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 0017 图4是图3中的鹰嘴式镊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是图3沿B-B线的剖视图。 0019 图6是图5中的导光管的截面示意图。 0020 图中序号说明: 1镊头、 2颈部、 3主体、 4镊身、 5握持手柄、 6镊尾、 7连接口、 8中间连 接体、 9弹性夹片、 10直段、 11弯段、 12鹰嘴式镊尖、 13光纤照明端、 14灌注口、 15刻度、 16上刃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8287144 U 4 口、 17下刃口、 1。

16、8刚性连接片、 19导光管、 20灌注管路、 21套管、 22光导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根据图16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包括镊身4和 镊头1, 其中, 镊身4由中空结构的主体3构成, 镊身4主体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握持手柄5, 两 个握持手柄5的后部通过镊尾6相连接, 并且两个握持手柄5呈V字形布置。 两个握持手柄5前 部的内侧, 分别设置有用于操控镊头1两片鹰嘴式镊尖12的弹性夹片9, 弹性夹片9的一端与 握持手柄5的内侧相连接; 弹性夹片9的另一端则伸入到中空结构主体3的后端、 进入到主体 3内部, 弹性夹片9伸入主体3内的一端则通过颈部2内设置的刚性连。

17、接片18, 与鹰嘴式镊尖 12相连接。 前部的主体3和后部的镊尾6之间设置有中空结构的中间连接体8, 中间连接体8 的中空结构与主体3的中空结构相通, 并且镊尾6的端部设置有与中间连接体8中空结构相 通的连接口7。 为了增加握持手柄5表面的摩擦力, 呈V字形布置的两个握持手柄5的外侧, 分 别设置有防滑辊纹, 以保持手柄的握持稳定性。 为了便于手指的握持, 两个握持手柄5上分 别设置有托指结构, 以提升术中掌控的精准性。 托指结构可以是针对使用镊子时手指的握 持习惯, 在镊子与手指接触部位设计的人体工程学柔性握持触块。 0022 镊身4主体3的前端, 设置有由直段10和弯段11构成的细管状颈部。

18、2; 为了增强撕囊 灌注镊的整体操控性, 主体3前端颈部2的直段10和弯段11的夹角设计成120150度。 颈部2 内设置有两片分别与握持手柄5前部内侧的弹性夹片9相连的刚性连接片18, 颈部2弯段11 的端部设置有由两片鹰嘴式镊尖12构成的镊头1, 镊头1鹰嘴式镊尖12为由上刃口16和下刃 口17构成的双面刃口结构。 两片鹰嘴式镊尖12的后端分别与颈部2内的两片刚性连接片18 相连接; 并通过两个握持手柄5分别驱动弹性夹片9, 从而带动颈部2内布置的两片刚性连接 片18闭合或张开, 以操控镊头1的两片鹰嘴式镊尖12。 颈部2弯段11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 用于持续注水、 维持前房空间的灌注口1。

19、4, 灌注口14与布置在细管状颈部2管壁内的灌注管 路20相连接, 颈部2管壁内的灌注管路20则经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中空结构空腔, 与设 置在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外接输液管相连接。 0023 出于增强囊膜处照明, 避免囊膜染色导致的前囊意外性裂开等现象的目的, 颈部2 弯段11的前端还设置有光纤照明端13, 光纤照明端13与布置在细管状颈部2管壁内的导光 管19相连接; 导光管19由套管21以及套管21内布置的若干条光导纤维22构成。 导光管19经 由主体3和中间连接体8的中空结构空腔, 与设置在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照明光源相连 接; 以通过光线的折射, 为颈部2前端的光纤照明端13。

20、输送足够的光亮, 来清楚地辨明囊膜 片的位置, 并确认撕囊范围。 为了在手术过程中示意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 主体3前 端颈部2的弯段11前部设置有标示刻度15; 根据具体使用要求, 各个刻度15可分别示意直径 为5.5、 6.0、 6.5mm撕囊口的中心点和直径范围, 以易于判断撕囊大小。 0024 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使用时, 单手握持住镊身4主体3两侧的握持手柄5; 利用镊尾 6端部连接口7处设置的照明光源, 通过导光管19套管21内布置的光导纤维22, 向颈部2弯段 11前端的光纤照明端13输送光亮, 以清楚地辨明晶状体囊膜片的位置和撕囊范围。 然后, 通 过两个握持手柄5分别驱动两。

21、个弹性夹片9, 来带动颈部2内布置的两片刚性连接片18闭合 或张开, 以操控镊头1的两片鹰嘴式镊尖12, 对囊膜片进行连续环形撕囊。 在进行撕囊的过 程中, 为了确保器械所需的眼内操作空间, 可通过镊尾6端部连接口7处的外接输液管, 向颈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8287144 U 5 部2弯段11前端两侧的灌注口14提供持续水流, 维持稳定、 充足的前房深度。 0025 由于该白内障撕囊灌注镊采用的双面刃口结构鹰嘴式镊尖12, 具有刃口夹持力 大, 撕囊精细、 稳定的特点, 所以适用于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双向撕囊, 并提升了撕囊灌注镊 的操控性能。 另外, 撕囊灌注镊颈部2弯段11前端的两个分别布置在侧面的灌注口14, 有效 避免了因灌注液体流入时, 液体直接冲洗牵引囊膜所引起的囊膜撕裂等现象, 增强了手术 的安全性。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8287144 U 6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208287144 U 7 图4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208287144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