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8359121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0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1079025.X

申请日:

20180917

公开号:

CN108888701A

公开日:

201811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964,A61K36/8905,A61K36/78,A61K36/752,A61K36/71,A61K9/70,A61K9/06,A61P11/02,A61K35/36

主分类号:

A61K36/8964,A61K36/8905,A61K36/78,A61K36/752,A61K36/71,A61K9/70,A61K9/06,A61P11/02,A61K35/36

申请人:

左耀武

发明人:

左耀武

地址:

044103 山西省临猗县耽子镇柳家卓村92号

优先权:

CN201811079025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可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针对鼻炎、鼻窦炎病因病机,分别用白芷等35味中药,经煎煮等步骤制成五种不同配方贴膏及软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及涂于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三部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施治贴膏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施治。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具有散寒清热,祛风除湿,升清降浊,通窍解毒,益气养血,活血止痛,化瘀消肿,祛腐排脓的功效。主治:各型鼻炎、鼻窦炎,见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系统架构集成是:分别用五种不同配方的贴膏及软膏,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及涂于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的相关穴位,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施治贴膏系统,多位点、多通路,多环节,多效应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施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分别用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膏,贴敷于人体上部的大椎穴、中部的膻中穴和神阙穴、下部的双涌泉穴及涂于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膏,,其原料药物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及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引药下行的牛膝,用以引导众药直入本经,到达病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分别是:A.上部大椎穴贴膏白芷0.5-1、桔梗0.5-1、薄荷0.5-1、黄芩0.5-1、青蒿0.5-1、升麻0.5-1、葛根0.5-1、荆芥0.5-1、防风0.1-0.5、桂枝0.1-0.5;B.中部I膻中穴贴膏:黄芪0.5-2、党参0.5-1、当归0.5-1、川芎0.5-1、赤芍0.5-1、桔梗0.5-1、香附0.1-0.5、甘草0.1-0.5;II神阙穴贴膏:白术0.5-1、茯苓0.5-1、枳壳0.5-1、桔梗0.5-1、木香0.1-0.5、柴胡0.1-0.5;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牛膝0.5-1、黄连0.5-1、细辛0.5-1、知母0.1-0.5、肉桂0.1-0.5;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辛夷0.5-1、白芷0.5-1、黄连0.5-1、蒲公英0.5-1、鱼腥草0.5-1、乳香0.5-1、细辛0.1-0.5、三七0.1-0.5、穿山甲0.1-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依次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A.上部大椎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芷、桔梗、薄荷、黄芩、青蒿、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桂枝10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膻中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桔梗、香附、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II神阙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术、茯苓、枳壳、桔梗、木香、柴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1)加水煎煮牛膝、黄连、细辛、知母、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取辛夷、白芷、黄连、蒲公英、鱼腥草、乳香、细辛、三七、穿山甲9味各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分别用七号筛滤过,合并两次煎液,进行浓缩;(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3)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2)步中的稠膏,适量防腐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至冷却,制成软膏状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的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分别依次包括以下步骤:A.上部大椎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芷、桔梗、薄荷、黄芩、青蒿、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桂枝10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膻中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桔梗、香附、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II神阙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术、茯苓、枳壳、桔梗、木香、柴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1)加水煎煮牛膝、黄连、细辛、知母、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取辛夷、白芷、黄连、蒲公英、鱼腥草、乳香、细辛、三七、穿山甲9味各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分别用七号筛滤过,合并两次煎液,进行浓缩;(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3)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2)步中的稠膏,适量防腐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至冷却,制成软膏状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上部大椎穴贴膏,B.中部I膻中穴贴膏、II神阙穴贴膏,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在所述第(1)步中,皆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时间为1-1.5小时,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在50-60℃时为1.21-1.30;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在所述第(1)步中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分别用七号筛滤过,合并两次煎液,进行浓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上部大椎穴贴膏,B.中部I膻中穴贴膏、II神阙穴贴膏,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在所述第(2)步中,皆是:所述细粉A为80-200目的细粉;在所述的第(3)步中,皆是:干燥温度为60℃以下,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在所述第(2)步中是: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在所述的第(3)步中是:所述适量基质是占稠膏重量45-90%的凡士林和5-10%羊毛脂,所述适量防腐剂占稠膏重量0.05-0.1%的尼泊金乙酯;取所述凡士林和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稠膏,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所述防腐剂,不断搅拌,充分混合均匀后冷却,辐照灭菌,分装到软膏管中,每支10克,密封包装即得产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上部大椎穴贴膏,B.中部I膻中穴贴膏、II神阙穴贴膏,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在所述第(4)步中,皆是:所述适量蜂蜜是占细粉B重量30-80%的蜂蜜,所述适量蜂蜡是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所述透皮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皆是:取所述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所述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所述透皮剂,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包括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学将人体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和谐,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有序,形神相得,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阴偏衰导致虚热证,阳偏衰导致虚寒证。因而调整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运用类比的方法,演绎推理将人体的形体(五脏、六腑、五体、五脉等)、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五脏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相互收受通应。

一.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木生火,即肝生心,肝藏血,调节血量,可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火生土,即心生脾,心阳能温煦脾气,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土生金,即脾生肺,脾主运化,化生精微以充养肺气;金生水,即肺生肾,肺气布津,滋养肾阴;肺气肃降,助肾纳气。水生木,即肾生肝,肾精化血养肝;肾阴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二、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抑制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和有序状态。如木克土,即肝克脾,肝气疏泄,以防脾气的壅滞,有利于脾的正常运化;土克水,即脾克肾,脾能运化水湿,脾气调节肾水;水克火,即肾克心,肾水上可制约心火;火克金,即心克肺,心火可制约肺气;金克木,即肺气克肝,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之上亢。

三、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的生理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过亢。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四、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五脏传变规律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和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如肝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至脾,为相乘;病传至肺,为相侮。其他四脏,以此类推。因此临床治疗时应该注意: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截断其传变途径,阻止病情发展。

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五脏与气的关系:凡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系统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气有不调之处即为病变本所在之处,因此,一起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1.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呼浊吸清,一方面实现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主呼吸之气;另一方面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进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协调。即“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2.肝主疏泄,指肝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

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人的呼吸由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加以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深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二、五脏与水液代谢的的关系: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依靠肺、脾、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1.肺主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对于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即“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2.由于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运化和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失健运,水液(湿)的吸收和输布障碍,水液停聚,可出现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即“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

3.肾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在以下三方面来实现:一是促进和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从而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二是升清降浊,肾能将被组织利用后下达膀胱的水液,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传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化为尿液,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三是司膀胱开闔。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4.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津液输布的畅通,无聚湿生痰之患。

5.三焦决渎,利水道,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水道通利,津液畅行无阻。

三、五脏与水谷饮食运化的关系:饮食的消磨转输,气血精微的化生,以脾胃升降运化为主,与肝之疏泄、肺的宣发肃降息息相关。肺的宣肃有协调脾胃升降之功。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又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五脏相关学说认为:生理上,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如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再如心血对各脏的滋养、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皆为促进作用。反之,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如肾阴与各脏之阳的平衡,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在病理上,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五脏相关学说认为:生理上,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如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再如心血对各脏的滋养、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皆为促进作用。反之,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如肾阴与各脏之阳的平衡,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在病理上,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

脏腑相合理论认为: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生理上,表里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其生理活动。病理上,相合脏腑的病变又可相互影响。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津液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系统的传注方能实现。经络系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能够循经感传,双向传导,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它连属部分组成。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表里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通过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当发生疾病时,人体自身经络中的经气能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自动动态化感应传导信息(包括疾病病位,寒热、燥湿等病性病机,脏腑相兼病变、并病、合病情况及疾病传变等各种病变信息),聚合转输,反馈整合给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

重要穴位的功效主治:1.大椎穴: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脉的交汇点。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它即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及外感之邪。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穴,即可使阴阳平衡:①若阳气被风寒所闭,从此处疏通开泄最“合算”,以通阳解表;②若体内阳热过盛,从此处泻热最“合算”;以退热祛邪;③若身体虚弱,从此处温补也是最为“合算”,以益气壮阳。因为此处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穴就能调动全身阳气的效果。

2.膻中穴:“气会膻中(为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可调节人体全身气机,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其居两肺之间,既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具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募集心包经气血的功效,能调理上焦、宽胸理气、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生津增液、活血通络、舒畅心胸。

3.神阙穴,属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阴经气血),与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相通,又为冲脉(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循行之域,“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调节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胎儿在母体时期,依赖神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发挥胎息能。神阙穴位贴敷起穴位刺激和药物局部吸收双重作用。因脐下没有脂肪组织,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人血而通达全身。

4.涌泉穴乃肾之井穴,为阴阳交接之处,能调节阴阳。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即肾为人体水火潜藏之脏,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能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各脏腑阴阳,使各脏腑得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敷贴刺激涌泉穴,可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的目的。井穴乃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则远端得治。《黄帝内经》云:“病在脏者,取之井”。敷贴井穴,以取“上病下治”“釜底抽薪”“引热(火)下行”之意。

鼻与各脏腑的关系

一、鼻与肺的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鼻与肺司呼吸、主嗅觉、助发音,共同构成肺系。肺系功能正常时,肺气宣扬,肺鼻互利,则鼻窍通利。若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气为之上逆,则鼻为之不利,鼻窍壅塞,气不通畅而为之病。

二、鼻与脾胃的关系:脾通过统血与生血,影响着鼻的生理功能,所以脾胃健康,则鼻的生理功能正常。从病理方面来说,中医认为鼻的荣养,有靠脾胃,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气血生化不足,鼻失荣养,气血功能减弱,鼻子的新陈代谢失调,脾胃的清阳之气不能升至鼻腔,鼻腔的湿浊之气不能下降和排出,就会出现鼻粘膜色淡肿胀,引起鼻子堵塞不通。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完成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输布精液的功能。如湿热之邪,内蕴脾胃,则湿热上壅鼻窍而成为鼻病。

三、鼻与肝胆的关系:胆的经脉起于目锐眦,曲折布于脑后,通过经络与鼻子发生联系,所以胆之病变可以影响到鼻子。肝胆经多因火热上亢而犯鼻窍。平素嗜酒过度,饮食厚味,湿热蕴积;还有因郁怒伤肝,情志郁闷,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或者肺热壅盛,也可影响肝胆,使胆灭循经上犯鼻窍。

四、鼻与肾的关系:督脉循行于鼻柱到鼻头,肾之经脉交会于督脉,肺肾同源,肺开窍于鼻,故肾与鼻有着间接的所属关系。鼻的生理功能的健旺,要靠肾精的输布。肾主纳气,与肺协调而行呼吸,肾气充沛,摄纳正常,鼻才能完成呼吸的功能。肾气如不足,阳气不能充实于肺卫鼻窍,鼻窍卫外的功能减弱,易受风寒之邪而出现鼻病;亦有因肾阴亏损,水不济火,虚大作崇,每现鼻病。

从以上鼻与各脏腑的关系可以看出,鼻病的治疗,应从中医辨证论治着手,不可一方治一病,而应多方治一病,才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鼻炎可分为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鼻炎等。

鼻炎的病因病机

鼻炎中医属于鼻渊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热或风寒,入里化热,热毒浊涕阻闭鼻窍而成。慢性者多因脾肺虚弱,肺气不足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则运化失职,痰湿滞留,困结鼻窍,浸淫鼻窦粘膜而成鼻渊。因此慢性鼻炎应清肺益脾。鼻炎首先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通,津液停聚,喷嚏流涕;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而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力,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风邪内侵而致病。因此,发病初期常辨证为风寒袭肺或肺经蕴热等实证,随着病程进展,脏腑不同程度的虚损,常辨证为肺气虚,或肺脾、或肺肾两虚,甚或肺脾肾三脏俱虚。

急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①风寒袭表证:肺气失宣,外感风寒使鼻窍闭塞,塞邪束表,阳气被郁,以致喷嚏频作,清涕不止,鼻塞,讲话带有鼻音声重,嗅觉减退。全身伴有头痛、恶寒、微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鼻腔粘膜淡红、水肿。②风热犯表证:肺卫失和:风热袭肺,邪热壅塞于鼻则发热重、恶寒轻,可致鼻窍及咽肌膜红肿,鼻腔闭塞不通,鼻流浊涕,涕稠色黄。有鼻痒、鼻塞、鼻腔干热痛感。全身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口渴。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等。鼻腔粘膜充血,肿胀。

慢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本病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多属于气虚之证,病久易致气滞血瘀证,亦有肺经郁热证。①肺气虚证:若以肺气虚为主者,因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卫外机能不固,易受外邪,邪阻鼻窍,故表现特点为鼻塞时好时差,经久不愈,兼见怕冷、易感冒、气短、面色晄白等。②脾气虚证:因脾气运化功能失职,清气不升,鼻失荣养,湿浊上犯,阻塞鼻窍,故表现特点为鼻堵,鼻粘膜色淡而有水肿,并见食纳欠佳、脘腹满闷、便溏、乏力等症。肺气虚证和脾气虚证在临床上多合并出现。③气滞血瘀证:多因邪毒久留,气血流通不畅,津液不行,脉络不通,气血瘀滞,故临床表现的特点为:鼻塞呈持性,鼻甲粘膜肿大如桑椹状,可兼见肺气虚或脾气虚的表现。④肺经郁热证:多为肺经虚热,邪盛正虚,郁久不散,症见鼻涕粘黄、嗅觉差等。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过敏性鼻炎即中医鼻鼽病,是指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灰尘及不洁之气所致,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鼻痒、鼻塞、连续打喷嚏、大量流清水样鼻涕,以及鼻腔粘膜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鼻部疾病。中医认为是主要本虚标实证,内因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外因多因感受风寒,异气之邪侵袭而致。亦有认为火热是导致该病的病因。有些过敏性鼻炎患者属于多种原因,既有本虚,又有虚火或外感风热,或日久兼有气血郁滞等。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①肺气虚寒证:因肺气素虚,并外感风寒,肺气失宣,鼻窍不利而致。表现为鼻腔奇痒,连续打喷嚏,继而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苍白、水肿。伴有气短懒言,自汗,面色皖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②肺脾气虚证:由于肺脾气虚,致使肺之升清降浊功能减退,津液停聚,日久凝滞于鼻窍所致。表现为鼻塞而胀,鼻涕清稀或粘白,嗅觉减退,鼻粘膜苍白、肿胀,或呈息肉样变。伴有头晕,气短,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时溏,舌质淡胖苔白,脉濡弱。③肾虚证:多见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肾虚有阳虚、阴虚两种,其中以阳虚证者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由于患者肾气不足,气不归元,摄纳失司,肺失温养,则阳气易于耗散,上越鼻窍可致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难收,并以早晚为重,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塞症状不是很重。伴有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痠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缓。

鼻窦炎的病因病机

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常继发于急性鼻炎。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浊脓液,杜绝痰浊之源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为清阳之居所,清气之通道。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而鼻窦炎则是鼻窦升脓阻塞清窍。当今医者多以消炎、通窍为治,西医则动辄穿刺排脓,输液,虽能取效一时,但一遇感冒,旧病复发。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冲,浊阴胶结不降。据此,用升清降浊法,使浊阴下降,涤荡污秽,清阳上达,敷布清新,则疗效巩固长治久安。故升清降浊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鼻窦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①肺经风热证:鼻塞,鼻涕黄或粘白、量多,发热恶寒,头痛,咽喉不利,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②胆府郁热证:鼻塞,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有臭味、嗅觉差,头痛及患处疼痛剧烈,并有发热,口苦咽干,烦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③脾经湿热证:鼻涕黄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差并见发热,头重如裹,体倦肢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④肺脾气虚证:鼻塞较重,头昏,记忆力减退,嗅觉差,鼻涕粘白或黄稠量多,时多时少,平素体虚易感冒,自汗恶风,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检查:鼻腔黏膜色淡,鼻甲肿胀或呈息肉样变,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⑤气血瘀阻证:鼻涕白粘或黄稠如脓,鼻塞较甚,头昏沉闷痛,痛无定时,迁延不愈。检查:鼻腔粘膜暗红增厚,鼻道内积有脓涕,窦腔肌膜增厚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癍瘀点。脉细涩。

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目前现有治疗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1.抗生素、激素、抗组织胺药物、血管收缩剂等需长期应用,会增加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且易留下副作用,形成药物性鼻炎或造成鼻黏膜损害,甚至形成“空鼻综合征”;鼻腔冲洗法、穿刺、手术等治疗,取效一时,不能根治,一遇感冒,旧病又复发。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冲,浊阴胶结不降。没有用升清降浊法,使浊阴下降,清阳上达,敷布清新以巩固疗效。

2.口服中药治疗鼻炎、鼻窦炎不足之处在于:①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难以正确地辩证分型治疗,出现错治、误治、过治的情况;②针对鼻炎、鼻窦炎病变过程中,各种病因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的情况,难以准确、同步、及时地截断、扭转病势,控制传变,难以进行动态连续性-整体辨证施治,所以疗效欠佳。

3.各类文献所载及市售的现有治疗鼻炎、鼻窦炎的外用贴膏,其不足之处在于:①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难以正确地辩证分型治疗,出现错治、误治、过治的情况。因为给患者贴敷治疗时,需要按鼻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②治疗时不能根据疾病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难以进行及时、同步、准确地辩证施治;③只局限于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治疗,而没有注重全面系统性整体治疗。因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不能只注意到局部片面的、当前的、明显的病变,而忽视从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整体地系统性综合考虑。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没有见到治疗鼻炎、鼻窦炎的的智能系统贴膏,以实现自动动态化整体辩证治疗鼻炎、鼻窦炎。各类文献也没有报道记载,而临床上鼻炎、鼻窦炎常见、多发,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向低龄化。因此非常需要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生产上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充分发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更好地传承发扬祖国医学。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治疗时,不用医生辨证分型-加减配伍。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分别用五种不同配方的贴膏及软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及涂于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施治贴膏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在引经药(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和能引药下行的牛膝等)的引导下,接引众药,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直入本经,到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即可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及时截断病势,控制传变,又可以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使机体从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进行自动动态化连续性辩证施治,从而实现辩证施治的智能化。在药物(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与经络(穴位刺激、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效应,神经与体液调节,生物全息与泛作用,放大性与多样性等综合治疗效应作用下,多位点、多通路,多环节,多效应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整体调控机制,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以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关系,标本同治而治愈各型鼻炎、鼻窦炎。由于能准确、同步、及时地截断,扭转病势,所以能明显地提高辩证治疗的的准确率,实时性,治愈率。目的之二在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智能系统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

针对各型鼻炎、鼻窦炎的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一种自动动态化辩证治疗各型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上、中、下三部及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各自有不同的配方,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分别是:

A.上部大椎穴贴膏:白芷0.5-1、桔梗0.5-1、薄荷0.5-1、黄芩0.5-1、青蒿0.5-1、升麻0.5-1、葛根0.5-1、荆芥0.5-1、防风0.1-0.5、桂枝0.1-0.5。

方中白芷,属胃、大肠经引经药,归肺、胃、大肠经。功用为:一、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二、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治疗阳明头额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三、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不通,流涕不止,前额疼痛;四、气味芳香燥烈,燥可胜湿,有除湿作用;五、能散结消肿排脓、生肌长肉,去腐生新;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功用:一、辛散苦泄,开宣肺气,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为肺经气分病之要药,治咳嗽痰多,咯痰不爽,无论寒热皆可应用;二、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三、为舟楫,用以载药上行,引药入肺经,既升提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功能,又宣肺利气能通利大小便;四、能疏风解表,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疗哑;薄荷,归肺、肝经。功用:一、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二、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三、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四、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五、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健胃消食;黄芩,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用有:一、主入肺经,长于清肺热,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之功;二、苦寒,能清肺胃、肝胆、大肠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三、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痈肿疮毒;四、本品炒炭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功用为:一、苦而不伤阴,寒而不碍湿,气芳香而化浊,质轻清而透邪外达,解热而不发汗,善清血中伏火,除阴分伏热;二、有显著退虚热、除骨蒸作用,清肝胆虚热,兼除温热久留;升麻,属肺、脾经引经药,归肺、脾、胃大肠经。功用为:一、升举阳气: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二、辛甘微寒,性能发散,可发表退热;三、辛散发表,透发麻疹;四、甘寒而能清热解毒;葛根,属胃经引经药,甘、辛,凉,归脾、胃、肺经。功用:一、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二、甘辛性凉,轻扬升散,能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及透发麻疹,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使用;三、味辛能行,能通经活络,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荆芥,归肺、肝经。功用:一、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能散全身的风邪,尤善治皮里膜外,及血脉中之风邪;二、祛风解表,透邪外达,宣通壅结而消疮;三、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四、以风胜湿,风药的辛温发散之性可引水湿自毛窍而出;风药能祛除淡渗利湿药(茯苓)下行伤阳之弊;五、祛风药可助阳气升腾,祛除湿邪,助脾气干旋,清升浊降;防风,属脾经引经药,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用为:一、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止痉;二、风药升散之性,能以风胜湿泄浊,升举下陷之清阳,可助阳气升腾,脾气干旋;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用:一、既可温扶脾阳以助利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二、助心阳,通血脉。诸药相伍,散寒清热,祛风除湿,升清通窍,使邪祛正安,清升浊降,气机畅通而诸症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蜂蜜,蜂蜡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煎煮白芷、桔梗、薄荷、黄芩、青蒿、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桂枝10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白芷、桔梗、薄荷、黄芩、青蒿、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桂枝10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

(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

(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

(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30-80%的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B.中部:

I膻中穴贴膏:黄芪0.5-2、党参0.5-1、当归0.5-1、川芎0.5-1、赤芍0.5-1、桔梗0.5-1、香附0.1-0.5、甘草0.1-0.5。

方中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用为:一、入肺、脾经,为补益肺脾之气要药,既补脾益气治本,又利水消肿治标;二、本品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以驱邪外出,可收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治疗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三、善能升阳举陷,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四、本品补气以摄血,治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失血证;五、具有养血之功,且通过补气又有助于生血,故也常用治血虚或气血两虚;六、本品能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用为:一、本品味甘性平,主归脾、肺二经,补益脾肺之气,为补中益气之良药;二、有气血双补之功,故适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的气血两虚证;三、有补气生津作用;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用为:一、味甘而辛,既善补血,又能活血,乃“血中之气药”,长于活血行滞止痛,又因其性温,故血虚、血瘀有寒者用之尤为适宜;二、补血以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肠燥便秘;三、辛行温通,为活血行瘀之良药;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功用为:一、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功善止痛,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之要药;二、本品秉性升散,上行头目,既能活血行气止痛,又长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三、辛散温通,能“旁通络脉”,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四、加入当归等补血剂中,利用其行血散湿气以防当归的粘腻滞碍,而促使补血药物能更好的发挥补血作用;当归、川芎旨在于养血活血,补血养筋,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制诸风药之温燥伤阴血之弊。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香附,归肝、脾、三焦经,功用:一、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二、调气疏肝解郁:辛香行散,味苦疏泄,主入肝经,善理肝气之郁结;三、行气定痛,其行气通滞,通则不痛;四、味辛能行,入脾经,行气宽中,治疗脾胃气滞证;五、能监制诸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甘草,归心、肺、脾、胃经,功用为:一、甘能补虚,归脾胃经,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以资气血生化;二、能清解热毒;三、能祛痰止咳;四、调和诸药,兼司佐使之职。诸药相伍,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利鼻通窍,使气旺血足,运行通畅则诸证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桔梗、香附、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桔梗、香附、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

(3)同上A中(3);

(4)同上A中(4)。

II神阙穴贴膏:白术0.5-1、茯苓0.5-1、枳壳0.5-1、桔梗0.5-1、木香0.1-0.5、柴胡0.1-0.5。

方中白术,功用为:一、甘温补虚,苦温燥湿,主归脾、胃经,既能补气以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断绝湿邪变生之源而健运培补中焦,斡旋中气,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诸证;二、其培既伤之元气则胃气可复;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功用为:一、淡渗利湿,能利尿消水,凡五脏六腑身体各部出现水湿停留的证候,皆可用茯苓治疗。既能治痰之本,杜生痰之源,又能消已聚之饮;二、味甘益脾,能助脾运化水湿而达到健脾作用,健脾而不伤气;白术、茯苓二药能益气健脾,以资化生气血。枳壳,辛,苦,微寒,归脾、胃经。功用为:一、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既使宿食浊物因气行而通下,又使气机畅通以泻热;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用为:一、辛香能行,味苦能泄,走三焦和胆经,能疏理肝胆和三焦气机;二、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气滞,能行气调中止痛,又能健脾消食,尤宜食积气滞;三、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四、其芳香醒脾开胃,能监制诸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柴胡,属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归肝、胆、肺经。苦,辛,微寒,功用为:一、辛行苦泄,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和畅;二、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诸药相伍,益气健脾,利水祛湿,疏肝理气,升清降浊,利鼻通窍,使三焦气机畅通而诸症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煎煮白术、茯苓、枳壳、桔梗、木香、柴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白术、茯苓、枳壳、桔梗、木香、柴胡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

(3)同上A中(3);

(4)同上A中(4)。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牛膝0.5-1、黄连0.5-1、细辛0.5-1、知母0.1-0.5、肉桂0.1-0.5。

方中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功用为:一、酸苦降泄,能导热下泄,引血(火)下行,常用于气火上逆、火热上攻之证。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二、味苦通泄,味甘缓补,性质平和,主归肝肾经,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有补益肝肾之效,故能防治阴虚阳亢证;三、性善下行,能活血利水;黄连,属心经引经药,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用为:一、善于清泄胃火;二、苦寒而清热燥湿,长于清泄中焦脾胃、大肠湿热;三、清热泻火力强,尤善清心火;细辛,属心、肾经引经药,归心、肺、肾经。功用为:一、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发散阴经风寒,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善搜肝、肾血分风寒;二、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而宣通鼻窍,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三、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四、温肺化饮而止咳喘;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用为:一、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能清热而护阴;二、人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证;三、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四、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肠燥便秘;肉桂,属肾经引经药,归肾、脾、心、肝经。功用为:一、其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二、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疗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之冷秘;三、其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脉;四、其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即引火归原;五、与诸补益药相伍,能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诸药相伍,寒热平调以和其阴阳,燥润并用以平其干湿,使阴阳平衡,浊降清升,窍通鼻荣而诸症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煎煮牛膝、黄连、细辛、知母、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牛膝、生地黄、黄连、吴茱萸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

(3)同上A中(3);

(4)同上A中(4)。

D.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辛夷0.5-1、白芷0.5-1、黄连0.5-1、蒲公英0.5-1、鱼腥草0.5-1、乳香0.5-1、细辛0.1-0.5、三七0.1-0.5、穿山甲0.1-0.5。

方中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功用为:一、辛散温通,能散风寒,宣通鼻窍。二、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黄连,属心经引经药,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用为:一、善于清泄胃火;二、苦寒而清热燥湿,长于清泄中焦脾胃、大肠湿热;三、清热泻火力强,尤善清心火;四、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治痈肿疔毒;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功用为:一、本品苦寒,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二、能清利湿热,利尿通淋;三、能清肝明目;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功用为:一、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归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二、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三、能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用为:活血定痛,消肿生肌。一、本品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入心、肝经,既能行气通滞,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二、本品辛散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宣通脏腑气血,透达经络,长于止痛,可用于血瘀气滞之诸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细辛,属心、肾经引经药,归心、肺、肾经。功用为:一、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发散阴经风寒,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善搜肝、肾血分风寒;二、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而宣通鼻窍,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三、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四、温肺化饮而止咳喘;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用为:一、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祛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二、本品活血消肿,止痛力强,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功用为:一、本品能活血消痈,消肿排脓,可使脓未成者消散,脓已成者速溃,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二、本品性善走窜,内达脏腑,外通经络,活血祛瘀力强,能通利经络,透达关节,可治经络不通之证;三、本品性善走窜,能通达畅行气血,搜风通经活络,力达全身,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通和疼痛;四、性善走窜,能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相伍,清热除湿,活血止痛,化瘀消肿,祛腐排脓,通窍解毒,使鼻窍通利而诸证自愈。用药膏直接涂敷患处,直达病灶,迅速消炎止痛,排脓,宣通鼻窍,使浊涕易于流出。

所述软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分装膏药的载药体,如:软膏管等。

所述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辛夷、白芷、黄连、蒲公英、鱼腥草、乳香、细辛、三七、穿山甲9味各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分别用七号筛滤过,合并两次煎液,进行浓缩;

(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并称重;

(3)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2)步中的稠膏,适量防腐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至冷却,辐照灭菌,分装到软膏管中,密封包装即得。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稠膏重量45-90%的凡士林和5-10%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稠膏,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占稠膏重量0.05-0.1%的尼泊金乙酯,不断搅拌,充分混合均匀后冷却,辐照灭菌,分装到软膏管中,每支10克,密封包装即得产品。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规格为:痔疮病变部位软膏为10克,其余各部每贴药量为2-5克,

最佳为3克。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软膏,气味芳香。

本发明的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其功能为:散寒清热,祛风除湿,升清降浊,通窍解毒,益气养血,活血止痛,化瘀消肿,祛腐排脓。主治:各型鼻炎、鼻窦炎,见于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用法用量:治疗时,A.分别用上述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每个穴位,一次一贴,每二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B.鼻炎、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用法:用棉棒一根,将薄薄的药棉缠在棉棒的一端,大约3厘米,将药膏均匀涂抹于药棉上,然后把涂有药膏的一端轻轻塞入鼻腔2到3厘米(10岁以下1厘米即可),随后用胶布固定,防止打喷嚏时把棉棒打出,患者低头保持40分钟左右,拔出棉棒,排净鼻腔分泌物。每二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

A.上部大椎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白芷75克、桔梗75克、薄荷75克、黄芩75克、青蒿75克、升麻75克、葛根75克、荆芥75克、防风25克、桂枝25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白芷、桔梗、薄荷、黄芩、青蒿、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桂枝10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5(50-60℃);(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226克;

(4)取86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52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4.5克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3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B.I中部膻中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黄芪150克、党参75克、当归75克、川芎75克、赤芍75克、桔梗75克、香附25克、甘草25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桔梗、香附、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

(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200克;

(4)取76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46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4克氮酮,余同上A中(4)。

II中部神阙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白术75克、茯苓75克、枳壳75克、、桔梗75克、木香25克、柴胡25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白术、茯苓、枳壳、桔梗、木香、柴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

(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122克;

(4)取47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28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2.4克氮酮,余同上A中(4)。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牛膝75克、黄连75克、细辛75克、知母25克、肉桂25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牛膝、黄连、细辛、知母、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

(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

(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96克;(4)取37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22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9克氮酮,余同上A中(4)。

D.痔疮患处(阿是穴)软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辛夷750克、白芷750克、黄连750克、蒲公英750克、鱼腥草750克、乳香750克、细辛250克、三七250克、穿山甲250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辛夷、白芷、黄连、蒲公英、鱼腥草、乳香、细辛、三七、穿山甲9味各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分别用七号筛滤过,合并两次煎液,进行浓缩;

(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并称重105克;

(3)取945克凡士林和105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稠膏,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5克尼泊金乙酯,不断搅拌,充分混合均匀后冷却,辐照灭菌,取10克为一份,分装到软膏管中,密封包装即得产品。

具体实施例临床报道

于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150例,并设立对照组75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75例,

1.2临床表现 详见下表中:

入院时两组患者各型鼻炎、鼻窦炎分布情况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用市售新康泰克牌通气鼻贴(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按说明书用法用量,14天为一疗程。

2.2治疗组 单独用本发明系统贴膏治疗,每二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鼻塞、流涕、头痛症状消失,嗅觉恢复,鼻甲肿胀消退,鼻腔清洁,鼻窦区压痛消失;

(2)有效:鼻塞、流涕、头痛症状缓解,鼻甲肿胀减轻,鼻腔分泌物减少为有效;

(3)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3.2疗效比较 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以上二组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5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

典型病例:

左X X,女,13岁,学生。患者因鼻塞、流黄鼻涕、头痛、发热3天来诊。1年来反复因感冒等诱发鼻根部疼痛,伴头痛、健忘。曾经到市中心医院就诊,确诊为鼻窦炎,行穿刺及输液治疗,半年后因感冒后又旧病复发,经口服中药、外贴鼻炎贴治疗,效果不佳。诊断:慢性鼻窦炎。单独用本发明治疗,二次后已不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明显减轻,四次后诸证痊愈,用完一疗程后停用。半年后随访,疗效稳定,未有异常不适。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各型鼻炎、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079025.X (22)申请日 2018.09.17 (71)申请人 左耀武 地址 044103 山西省临猗县耽子镇柳家卓 村92号 (72)发明人 左耀武 (51)Int.Cl. A61K 36/8964(2006.01) A61K 36/8905(2006.01) A61K 36/78(2006.01) A61K 36/752(2006.01) A61K 36/71(2006.01) A61K 9/70(2006.01) A61K 9/06(2006.01) A。

2、61P 11/02(2006.01) A61K 35/36(2015.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 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 及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各 型鼻炎、 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可工业化生 产的制备方法, 针对鼻炎、 鼻窦炎病因病机, 分别 用白芷等35味中药, 经煎煮等步骤制成五种不同 配方贴膏及软膏, 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 穴)、 中部(膻中穴、 神阙穴)、 下部(双涌泉穴)及 涂于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的相关穴位, 通 过上、 中、 下三部组成的 “三位一体” 的整体施治 贴膏系统, 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 态。

3、化整体调控机制, 实现智能化地辩证施治。 本 发明智能系统贴膏, 具有散寒清热, 祛风除湿, 升 清降浊, 通窍解毒, 益气养血, 活血止痛, 化瘀消 肿, 祛腐排脓的功效。 主治: 各型鼻炎、 鼻窦炎, 见 于急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等。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5页 CN 108888701 A 2018.11.27 CN 108888701 A 1.一种治疗各型鼻炎、 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 其系统架构集成是: 分别用五种不同配 方的贴膏及软膏, 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 中部(膻中穴、 神阙穴)、 下部(双涌泉穴)及涂 于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的相关穴位, 组成上、 。

4、中、 下 “三位一体” 的整体施治贴膏系统, 多位点、 多通路, 多环节, 多效应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 制, 实现智能化地辩证施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贴膏, 其特征在于, 分别用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 膏, 贴敷于人体上部的大椎穴、 中部的膻中穴和神阙穴、 下部的双涌泉穴及涂于鼻炎、 鼻窦 炎患处(阿是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贴膏, 其特征在于, 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膏, , 其 原料药物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 病证引经药, 及能载药上行的桔梗, 引药下行的牛膝, 用 以引导众药直入本经, 到达病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贴。

5、膏, 其特征在于, 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及软膏, 其 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分别是: A.上部大椎穴贴膏白芷0.5-1、 桔梗0.5-1、 薄荷 0.5-1、 黄芩0.5-1、 青蒿0.5-1、 升麻0.5-1、 葛根0.5-1、 荆芥0.5-1、 防风0.1-0.5、 桂枝0.1- 0.5; B.中部I膻中穴贴膏: 黄芪0.5-2、 党参0.5-1、 当归0.5-1、 川芎0.5-1、 赤芍0.5-1、 桔梗 0.5-1、 香附0.1-0.5、 甘草0.1-0.5; II神阙穴贴膏: 白术0.5-1、 茯苓0.5-1、 枳壳0.5-1、 桔梗 0.5-1、 木香0.1-0.5、 柴。

6、胡0.1-0.5;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 牛膝0.5-1、 黄连0.5-1、 细辛0.5- 1、 知母0.1-0.5、 肉桂0.1-0.5; D.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 辛夷0.5-1、 白芷0.5-1、 黄连0.5-1、 蒲公英0.5-1、 鱼腥草0.5-1、 乳香0.5-1、 细辛0.1-0.5、 三七0.1-0.5、 穿山甲 0.1-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别依次是通过包括以下 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 A.上部大椎穴贴膏: (1)加水煎煮白芷、 桔梗、 薄荷、 黄芩、 青蒿、 升麻、 葛根、 荆芥、 防风、 桂枝10味各药的一。

7、半量; (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 (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 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 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B.中部I膻中穴 贴膏: (1)加水煎煮黄芪、 党参、 当归、 川芎、 赤芍、 桔梗、 香附、 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 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 粉A调和, 干燥, 再。

8、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 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 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II神阙穴贴膏: (1)加水煎煮白术、 茯苓、 枳壳、 桔 梗、 木香、 柴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 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 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 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

9、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C.下部双涌 泉穴贴膏: (1)加水煎煮牛膝、 黄连、 细辛、 知母、 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5味 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 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08888701 A 2 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D.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 取辛夷。

10、、 白芷、 黄连、 蒲公英、 鱼腥草、 乳香、 细辛、 三七、 穿山甲9味各药,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 分 别用七号筛滤过, 合并两次煎液, 进行浓缩; (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 加一倍量乙醇 使沉淀, 静置12-24小时, 滤取上清液,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 (3)取适量基 质加热熔化, 再将第(2)步中的稠膏, 适量防腐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至冷却, 制成软膏状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的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分别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 上部大椎穴贴膏: (1)加水煎煮白芷、 桔梗、 薄荷。

11、、 黄芩、 青蒿、 升麻、 葛根、 荆芥、 防风、 桂枝10 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1)步中的 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加热 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 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B.中部I膻中穴贴膏: (1)加 水煎煮黄芪、 党参、 当归、 川芎、 赤芍、 桔梗、 香附、 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8 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12、 (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 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 气泡时, 加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 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II神阙穴贴膏: (1)加水煎煮白术、 茯苓、 枳壳、 桔梗、 木香、 柴 胡6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1)步 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 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

13、入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 制成膏状药;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 (1)加水煎煮牛膝、 黄连、 细辛、 知母、 肉桂5味各药的一半量; (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 部分, 将其粉碎成细粉A; (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 干燥, 再粉碎为 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 适量蜂蜡熔化, 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 适量透皮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 后, 制成膏状药; D.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 取辛夷。

14、、 白芷、 黄连、 蒲公英、 鱼腥草、 乳 香、 细辛、 三七、 穿山甲9味各药,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时, 分别用七号 筛滤过, 合并两次煎液, 进行浓缩; (2)取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 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 静 置12-24小时, 滤取上清液,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 (3)取适量基质加热熔 化, 再将第(2)步中的稠膏, 适量防腐剂, 分次逐渐加入, 边加边搅拌, 混合均匀后至冷却, 制 成软膏状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A.上部大椎穴贴膏, B.中部I膻中穴 贴膏、 II神阙穴贴膏, C.下部双涌泉穴贴。

15、膏, 在所述第(1)步中, 皆是: 加水煎煮两次, 合并煎 液, 每次煎煮时间为1-1.5小时, 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在50-60时为1.21-1.30; D.鼻炎、 鼻 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 在所述第(1)步中是: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1.5小 时, 分别用七号筛滤过, 合并两次煎液, 进行浓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A.上部大椎穴贴膏, B.中部I膻中穴贴 膏、 II神阙穴贴膏,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 在所述第(2)步中, 皆是: 所述细粉A为80-200目的 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08888701 A 3 细粉; 在。

16、所述的第(3)步中, 皆是: 干燥温度为60以下, 使含水量达6以下, 出料冷却至室 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 D.鼻炎、 鼻窦炎患处(阿是穴)软膏, 在所述第(2)步中是: 取 第(1)步中浓缩后的滤液, 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 静置12-24小时, 滤取上清液, 浓缩至相对 密度为1.15-1.25的稠膏状; 在所述的第(3)步中是: 所述适量基质是占稠膏重量45-90的 凡士林和5-10羊毛脂, 所述适量防腐剂占稠膏重量0.05-0.1的尼泊金乙酯; 取所述凡 士林和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 滤过, 冷至58-82时, 不断搅拌, 缓慢加入稠膏, 在45-55 条件下, 不断搅拌。

17、, 加入所述防腐剂, 不断搅拌, 充分混合均匀后冷却, 辐照灭菌, 分装到 软膏管中, 每支10克, 密封包装即得产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A.上部大椎穴贴膏, B.中部I膻中穴贴 膏、 II神阙穴贴膏, 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 在所述第(4)步中, 皆是: 所述适量蜂蜜是占细粉B 重量30-80的蜂蜜, 所述适量蜂蜡是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 所述透皮剂是占细粉B 重量1-2的氮酮; 皆是: 取所述蜂蜜, 加热至119122, 含水量在10以下, 密度为 1.40左右, 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 加入所述蜂蜡熔化, 滤过, 冷至58-82 时。

18、, 不断搅拌, 缓慢加入细粉B, 在45-55条件下, 不断搅拌, 加入所述透皮剂, 不断搅拌, 充 分混匀, 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 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 盖 上防粘纸, 包装即得产品。 权 利 要 求 书 3/3 页 4 CN 108888701 A 4 一种治疗各型鼻炎、 鼻窦炎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各型鼻炎、 鼻窦炎 的智能系统贴膏, 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0003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

19、在部位、 功能 特点划分阴阳。 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 包括阴阳之间相互交感、 相互对立、 互根互用、 制约消 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中医学将人体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 阴阳平衡和谐, 脏腑经络功能正常, 气血运行有序, 形神相 得, 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 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 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阳偏盛导致实热证; 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 阴偏衰导致虚热 证, 阳偏衰导致虚寒证。 因而调整阴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是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 000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

20、应用 0005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 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 的生理功能。 运用类比的方法, 演绎推理将人体的形体(五脏、 六腑、 五体、 五脉等)、 官窍、 精 神、 情志等分归于五脏, 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 五季、 五气、 五色、 五味等与五脏联系起来, 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 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 整体。 相互收受通应。 0006 一.运用五行相生理论, 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生理关系, 以维持体内正 常的生理功能。 如木生火, 即肝生心, 肝藏血, 调节血量, 可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 与心主神明关系。

21、密切。 火生土, 即心生脾, 心阳能温煦脾气, 加强脾的运化功能。 土生金, 即 脾生肺, 脾主运化, 化生精微以充养肺气; 金生水, 即肺生肾, 肺气布津, 滋养肾阴; 肺气肃 降, 助肾纳气。 水生木, 即肾生肝, 肾精化血养肝; 肾阴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0007 二、 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 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抑制的生理关系, 以维持体内 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和有序状态。 如木克土, 即肝克脾, 肝气疏泄, 以防脾气的壅滞, 有利于 脾的正常运化; 土克水, 即脾克肾, 脾能运化水湿, 脾气调节肾水; 水克火, 即肾克心, 肾水上 可制约心火; 火克金, 即心克肺, 心火可制约肺气; 。

22、金克木, 即肺气克肝, 肺气清肃, 可抑制肝 阳之上亢。 0008 三、 依据五行学说,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我生、 生我和我克、 克我的生理关系。 说明 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 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过亢。 这种制 化关系把五脏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0009 四、 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 相互制约, 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 本脏之病 可以传至他脏, 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 五脏传变规律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包括 “母病及 子” 和 “子病及母” 两方面)和相克关系传变(包括 “相乘” 和 “相侮” 两方面)。 如肝有病, 病传 说 明 。

23、书 1/15 页 5 CN 108888701 A 5 至心, 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为相乘; 病传至肺, 为相侮。 其他四脏, 以此类推。 因此临床治疗时应该注意: 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截 断其传变途径, 阻止病情发展。 0010 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0011 一、 五脏与气的关系: 凡人体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 气血津液、 营卫阴阳无不依赖 于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 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 出入有序, 方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 归六腑。

24、” 的正常生理活动, 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 经络系统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气有不调之处即为病变本所在之 处, 因此, 一起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0012 1.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 呼浊吸清, 一方面实现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主呼吸之 气; 另一方面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进而维持全身气 机的协调。 即 “肺主气, 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 0013 2.肝主疏泄, 指肝能调畅全身气机, 促进血行津布,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 泄, 调畅情志活动等,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

25、调畅, 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 脏腑、 形体、 官 窍等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 0014 3.肾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 人的呼吸由 肺所主, 但肺吸入之清气, 必须下归于肾, 由肾加以摄纳潜藏, 使其维持一定深度, 以利于气 体交换。 即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 呼吸乃和” 。 0015 二、 五脏与水液代谢的的关系: 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依靠肺、 脾、 肾、 肝和三焦等脏 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0016 1.肺主通调水道, 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对于体内水液的运行、 输布和排泄起 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即 “肺。

26、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 0017 2.由于脾居中焦,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运化和转输作用, 与肺、 肾、 三焦、 膀胱等, 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脾失健运, 水液(湿)的吸收和输 布障碍, 水液停聚, 可出现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即 “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 。 0018 3.肾主水, 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 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在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一 是促进和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 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从而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 二是升清降浊, 肾能将被组织利用后下达膀胱的水液, 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 清者 回吸收, 由脾气的传输作用通。

27、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 重新参与水液代谢; 浊者化为尿液, 在 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 三是司膀胱开闔。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 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0019 4.因肝主疏泄, 能调畅三焦气机, 促进肺、 脾、 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肝的疏 泄正常, 气机调畅, 则三焦气治, 气行则水行, 保持了水道的畅通, 促进津液输布的畅通, 无 聚湿生痰之患。 0020 5.三焦决渎, 利水道, 三焦气化功能正常, 则水道通利, 津液畅行无阻。 0021 三、 五脏与水谷饮食运化的关系: 饮食的消磨转输, 气血精微的化生, 以脾胃升降 运化为主, 与肝之疏泄、 肺的宣发肃降。

28、息息相关。 肺的宣肃有协调脾胃升降之功。 且肺与大 肠相表里, 又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清肃下降, 气机调畅, 并布散津液, 能促进大肠的传导、 糟 说 明 书 2/15 页 6 CN 108888701 A 6 粕的排出; 大肠传导正常, 糟粕下行, 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0022 五脏相关学说认为: 生理上, 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 如肾之元阴元阳是 各脏的阴阳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精微, 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 再如心血对各 脏的滋养、 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 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 皆为促进作用。 反之, 每一 脏对其他四脏都有抑制作用, 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

29、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 如肾阴与 各脏之阳的平衡, 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 在病理上, 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 五脏相关学说认为: 生理上, 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 如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 阳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精微, 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 再如心血对各脏的滋养、 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 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 皆为促进作用。 反之, 每一脏对其他 四脏都有抑制作用, 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 如肾阴与各脏之阳 的平衡, 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 在病理上, 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 0023 脏腑相合理论认为: 心合小肠, 肺合。

30、大肠, 肝合胆, 脾合胃, 肾合膀胱。 生理上, 表里 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 相互协同, 共同完成其生理活动。 病理上, 相合脏腑的病变又可相互 影响。 0024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0025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 均需气血津液以濡润滋养, 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气 血津液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 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作用, 则必 须依赖于经络系统的传注方能实现。 经络系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 能够 循经感传, 双向传导, 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0026 经络系统, 由经脉、 络脉及其它连属部分组成。 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 窍, 沟通。

31、表里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 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特有 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 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协调共济的 有机整体, 通过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 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当发生疾病时, 人体自身经络 中的经气能入里出表, 通上达下, 自动动态化感应传导信息(包括疾病病位, 寒热、 燥湿等病 性病机, 脏腑相兼病变、 并病、 合病情况及疾病传变等各种病变信息), 聚合转。

32、输, 反馈整合 给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 0027 重要穴位的功效主治: 1.大椎穴: 是督脉的经穴, 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 督脉统 率和督促全身阳经, 为 “诸阳之会” , 是全身阳脉的交汇点。 统摄全身阳气, 而太阳主开, 少阳 主枢, 阳明主里, 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 启太阳之开, 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 它即可治督脉之 疾, 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及外感之邪。 当阴阳相争的时候, 刺激大椎穴, 即可使阴阳 平衡: 若阳气被风寒所闭, 从此处疏通开泄最 “合算” , 以通阳解表; 若体内阳热过盛, 从 此处泻热最 “合算” ; 以退热祛邪; 若身体虚弱, 从此处温补也是最为 “合算”。

33、 , 以益气壮阳。 因为此处可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用一穴就能调动全身阳气的效果。 0028 2.膻中穴:“气会膻中(为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 可调节人体全身气机, 用于一切 气机不畅之病变, 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 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 其居两肺之间, 既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 又是任脉、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 具有阻挡邪气、 宣发正气、 募集心包经气血的功效, 能调理上焦、 说 明 书 3/15 页 7 CN 108888701 A 7 宽胸理气、 宣肺降逆、 止咳平喘、 清肺化痰、 生津增液、 活血通络、 舒。

34、畅心胸。 0029 3.神阙穴, 属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 为 “阴脉之海” , 调节全身阴经气血), 与督脉 (与六阳经有联系, 为 “阳脉之海” , 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相通, 又为冲脉(调节十二经脉及五 脏六腑之气血, 为 “十二经脉之海” 和 “五脏六腑之海” )循行之域,“一源三歧” 三脉经气相 通, 共理人体诸经百脉, 调节五脏六腑生理活动。 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 胎儿在母体时 期, 依赖神阙, 输送营养, 灌注全身, 发挥胎息能。 神阙穴位贴敷起穴位刺激和药物局部吸收 双重作用。 因脐下没有脂肪组织, 故渗透性较强, 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 间质, 迅速弥散人血而。

35、通达全身。 0030 4.涌泉穴乃肾之井穴, 为阴阳交接之处, 能调节阴阳。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为水火之 宅, 即肾为人体水火潜藏之脏, 内藏元阴元阳,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之元阴元阳是 各脏的阴阳之本, 能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各脏腑阴阳, 使各脏腑得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敷贴刺激涌泉穴, 可达到对肾、 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 的目的。 井穴乃经气所出, 如水之源头, 源头受控, 则远端得治。黄帝内经 云:“病在脏者, 取之井” 。 敷贴井穴, 以取 “上病下治”“釜底抽薪”“引热(火)下行” 之意。 0031 鼻与各脏腑的关系 0032 一、 鼻与肺的关系。

36、: 肺主鼻, 鼻为肺之窍。 鼻与肺司呼吸、 主嗅觉、 助发音, 共同构成 肺系。 肺系功能正常时, 肺气宣扬, 肺鼻互利, 则鼻窍通利。 若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 气为 之上逆, 则鼻为之不利, 鼻窍壅塞, 气不通畅而为之病。 0033 二、 鼻与脾胃的关系: 脾通过统血与生血, 影响着鼻的生理功能, 所以脾胃健康, 则 鼻的生理功能正常。 从病理方面来说, 中医认为鼻的荣养, 有靠脾胃,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 职, 气血生化不足, 鼻失荣养, 气血功能减弱, 鼻子的新陈代谢失调, 脾胃的清阳之气不能升 至鼻腔, 鼻腔的湿浊之气不能下降和排出, 就会出现鼻粘膜色淡肿胀, 引起鼻子堵塞不通。 脾气。

37、主升, 胃气主降, 共同完成运化水湿, 升清降浊, 输布精液的功能。 如湿热之邪, 内蕴脾 胃, 则湿热上壅鼻窍而成为鼻病。 0034 三、 鼻与肝胆的关系: 胆的经脉起于目锐眦, 曲折布于脑后, 通过经络与鼻子发生 联系, 所以胆之病变可以影响到鼻子。 肝胆经多因火热上亢而犯鼻窍。 平素嗜酒过度, 饮食 厚味, 湿热蕴积; 还有因郁怒伤肝, 情志郁闷, 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或者肺热壅盛, 也可影 响肝胆, 使胆灭循经上犯鼻窍。 0035 四、 鼻与肾的关系: 督脉循行于鼻柱到鼻头, 肾之经脉交会于督脉, 肺肾同源, 肺开 窍于鼻, 故肾与鼻有着间接的所属关系。 鼻的生理功能的健旺, 要靠肾。

38、精的输布。 肾主纳气, 与肺协调而行呼吸, 肾气充沛, 摄纳正常, 鼻才能完成呼吸的功能。 肾气如不足, 阳气不能充 实于肺卫鼻窍, 鼻窍卫外的功能减弱, 易受风寒之邪而出现鼻病; 亦有因肾阴亏损, 水不济 火, 虚大作崇, 每现鼻病。 0036 从以上鼻与各脏腑的关系可以看出, 鼻病的治疗, 应从中医辨证论治着手, 不可一 方治一病, 而应多方治一病, 才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0037 鼻炎可分为急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鼻 炎等。 0038 鼻炎的病因病机 0039 鼻炎中医属于鼻渊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热或风寒, 入里化热, 热毒浊涕阻 说 。

39、明 书 4/15 页 8 CN 108888701 A 8 闭鼻窍而成。 慢性者多因脾肺虚弱, 肺气不足至卫外不固, 易感外邪。 脾虚则运化失职, 痰湿 滞留, 困结鼻窍, 浸淫鼻窦粘膜而成鼻渊。 因此慢性鼻炎应清肺益脾。 鼻炎首先由于肺气虚、 卫表不固, 风寒乘虚而入, 犯及鼻窍, 邪正相搏, 肺气不通, 津液停聚, 喷嚏流涕; 肺气的充 实, 有赖于脾气的输布, 脾气虚则肺气虚, 而气之根在肾, 肾虚则摄纳无力, 气不归元, 阳气 易于耗散, 风邪内侵而致病。 因此, 发病初期常辨证为风寒袭肺或肺经蕴热等实证, 随着病 程进展, 脏腑不同程度的虚损, 常辨证为肺气虚, 或肺脾、 或肺肾两虚。

40、, 甚或肺脾肾三脏俱 虚。 0040 急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0041 风寒袭表证: 肺气失宣, 外感风寒使鼻窍闭塞, 塞邪束表, 阳气被郁, 以致喷嚏频 作, 清涕不止, 鼻塞, 讲话带有鼻音声重, 嗅觉减退。 全身伴有头痛、 恶寒、 微发热。 舌质淡、 苔 薄白, 脉浮紧。 鼻腔粘膜淡红、 水肿。 风热犯表证: 肺卫失和: 风热袭肺, 邪热壅塞于鼻则发 热重、 恶寒轻, 可致鼻窍及咽肌膜红肿, 鼻腔闭塞不通, 鼻流浊涕, 涕稠色黄。 有鼻痒、 鼻塞、 鼻腔干热痛感。 全身伴有发热、 恶风、 头痛、 咽痛口渴。 舌质红, 苔白或薄黄, 脉浮数等。 鼻腔 粘膜充血, 肿胀。 0042 慢性鼻炎。

41、的中医证型分类 0043 本病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 多属于气虚之证, 病久易致气滞血瘀证, 亦有肺经郁热 证。 肺气虚证: 若以肺气虚为主者, 因肺开窍于鼻, 肺气虚弱, 卫外机能不固, 易受外邪, 邪 阻鼻窍, 故表现特点为鼻塞时好时差, 经久不愈, 兼见怕冷、 易感冒、 气短、 面色晄白等。 脾 气虚证: 因脾气运化功能失职, 清气不升, 鼻失荣养, 湿浊上犯, 阻塞鼻窍, 故表现特点为鼻 堵, 鼻粘膜色淡而有水肿, 并见食纳欠佳、 脘腹满闷、 便溏、 乏力等症。 肺气虚证和脾气虚证 在临床上多合并出现。 气滞血瘀证: 多因邪毒久留, 气血流通不畅, 津液不行, 脉络不通, 气血瘀滞, 故。

42、临床表现的特点为: 鼻塞呈持性, 鼻甲粘膜肿大如桑椹状, 可兼见肺气虚或脾 气虚的表现。 肺经郁热证: 多为肺经虚热, 邪盛正虚, 郁久不散, 症见鼻涕粘黄、 嗅觉差等。 0044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0045 过敏性鼻炎即中医鼻鼽病, 是指因禀质特异, 脏腑虚损, 兼感外邪, 或感受花粉、 灰 尘及不洁之气所致, 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鼻痒、 鼻塞、 连续打喷嚏、 大量流清水样鼻 涕, 以及鼻腔粘膜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鼻部疾病。 中医认为是主要本虚标实证, 内因多由 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其中又以肺、 脾、 肾三脏虚损为主; 外因多因感受风寒, 异气之邪侵袭而 致。 亦有认为火热是导致该病。

43、的病因。 有些过敏性鼻炎患者属于多种原因, 既有本虚, 又有 虚火或外感风热, 或日久兼有气血郁滞等。 0046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0047 肺气虚寒证: 因肺气素虚, 并外感风寒, 肺气失宣, 鼻窍不利而致。 表现为鼻腔奇 痒, 连续打喷嚏, 继而流大量清水样鼻涕, 鼻塞、 嗅觉减退, 鼻粘膜苍白、 水肿。 伴有气短懒 言, 自汗, 面色皖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虚弱。 肺脾气虚证: 由于肺脾气虚, 致使肺之升清 降浊功能减退, 津液停聚, 日久凝滞于鼻窍所致。 表现为鼻塞而胀, 鼻涕清稀或粘白, 嗅觉减 退, 鼻粘膜苍白、 肿胀, 或呈息肉样变。 伴有头晕, 气短, 四肢困倦, 。

44、胃纳欠佳, 大便时溏, 舌质 淡胖苔白, 脉濡弱。 肾虚证: 多见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 肾虚有阳虚、 阴虚两种, 其中 以阳虚证者较为多见。 中医认为由于患者肾气不足, 气不归元, 摄纳失司, 肺失温养, 则阳气 易于耗散, 上越鼻窍可致过敏性鼻炎。 主要表现为鼻痒不适, 喷嚏连连, 清涕难收, 并以早晚 说 明 书 5/15 页 9 CN 108888701 A 9 为重, 鼻粘膜苍白、 水肿, 鼻塞症状不是很重。 伴有畏寒肢冷, 精神萎靡, 腰膝痠软, 遗精早 泄, 小便清长, 夜尿多, 舌质淡, 脉沉细缓。 0048 鼻窦炎的病因病机 0049 鼻窦炎属中医 “鼻渊” 、“脑漏” 范。

45、畴。 常继发于急性鼻炎。 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 外 邪侵袭, 邪入化热, 灼腐生脓, 滞留空窍、 弥散清空, 清浊不分, 窍隙闭塞, 引致鼻塞流涕、 头 痛头胀、 智力昏蒙、 身疲肢倦、 常易外感。 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 如此互为因果, 反复发作。 在 此病理机制中, 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新的病因。 故清除痰浊脓液, 杜绝痰浊之源是 治愈本病的关键。 鼻乃清窍, 为肺之门户, 为清阳之居所, 清气之通道。 其呼吸之畅通, 嗅觉 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 而鼻窦炎则是鼻窦升脓阻塞清窍。 当今医者多以消炎、 通窍为治, 西 医则动辄穿刺排脓, 输液, 虽能取效一时, 但一遇感冒, 旧病复发。 。

46、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 冲, 浊阴胶结不降。 据此, 用升清降浊法, 使浊阴下降, 涤荡污秽, 清阳上达, 敷布清新, 则疗 效巩固长治久安。 故升清降浊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0050 鼻窦炎的中医证型分类 0051 肺经风热证: 鼻塞, 鼻涕黄或粘白、 量多, 发热恶寒, 头痛, 咽喉不利, 舌质微红, 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胆府郁热证: 鼻塞, 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 有臭味、 嗅觉差, 头痛及 患处疼痛剧烈, 并有发热, 口苦咽干, 烦躁,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脾经湿热证: 鼻涕黄而 量多, 鼻塞重而持续, 嗅觉差并见发热, 头重如裹, 体倦肢重, 胸闷腹胀, 食欲不振,。

47、 小便黄 赤, 舌质红, 苔黄厚腻, 脉濡数或滑数。 肺脾气虚证: 鼻塞较重, 头昏, 记忆力减退, 嗅觉差, 鼻涕粘白或黄稠量多, 时多时少, 平素体虚易感冒, 自汗恶风, 面色萎黄或白, 少气乏力, 食 少腹胀, 大便溏薄。 检查: 鼻腔黏膜色淡, 鼻甲肿胀或呈息肉样变, 舌质淡红苔白, 脉细弱。 气血瘀阻证: 鼻涕白粘或黄稠如脓, 鼻塞较甚, 头昏沉闷痛, 痛无定时, 迁延不愈。 检查: 鼻腔 粘膜暗红增厚, 鼻道内积有脓涕, 窦腔肌膜增厚明显, 舌质暗红或有瘀癍瘀点。 脉细涩。 0052 治疗各型鼻炎、 鼻窦炎, 目前现有治疗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 1.抗生素、 激素、 抗组 织胺药物、。

48、 血管收缩剂等需长期应用, 会增加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 且易留下副作用, 形成 药物性鼻炎或造成鼻黏膜损害, 甚至形成 “空鼻综合征” ; 鼻腔冲洗法、 穿刺、 手术等治疗, 取 效一时, 不能根治, 一遇感冒, 旧病又复发。 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冲, 浊阴胶结不降。 没有 用升清降浊法, 使浊阴下降, 清阳上达, 敷布清新以巩固疗效。 0053 2.口服中药治疗鼻炎、 鼻窦炎不足之处在于: 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 难以 正确地辩证分型治疗, 出现错治、 误治、 过治的情况; 针对鼻炎、 鼻窦炎病变过程中, 各种 病因彼此影响, 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的情况, 难以准确、 同步、 及时地截断、。

49、 扭转病势, 控制 传变, 难以进行动态连续性-整体辨证施治, 所以疗效欠佳。 0054 3.各类文献所载及市售的现有治疗鼻炎、 鼻窦炎的外用贴膏, 其不足之处在于: 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 难以正确地辩证分型治疗, 出现错治、 误治、 过治的情况。 因为 给患者贴敷治疗时, 需要按鼻炎病因病机, 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治疗时不能根据疾病动态 变化情况, 随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 难以进行及时、 同步、 准确地辩证施治; 只局限于 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治疗, 而没有注重全面系统性整体治疗。 因为任何疾病都 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 不能只注意到局部片面的、 当前的、 明显的病 变, 而忽视从疾病的前因后果、 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整体地系统性综合考虑。 0055 到目前为止, 市场上没有见到治疗鼻炎、 鼻窦炎的的智能系统贴膏, 以实现自动动 说 明 书 6/15 页 10 CN 108888701 A 10 态化整体辩证治疗鼻炎、 鼻窦炎。 各类文献也没有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