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833660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111242.7

申请日:

20160226

公开号:

CN105662684A

公开日:

2016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5/042,A61H1/02,A61F7/00

主分类号:

A61F5/042,A61H1/02,A61F7/00

申请人:

杭州康淼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俞泉水

地址:

310022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永华街65号1幢西501室

优先权:

CN201610111242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清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颈椎康复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①前屈位牵引;②后伸位牵引;③左旋位牵引;④右旋位牵引;⑤左侧位牵引;⑥右侧位牵引)。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左右侧位牵引装置、承重支架装置、弧度牵引副机、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机械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颈托带与床面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引角度;左右旋转牵引由左右旋转电机和扭力传感器控制;左右侧位牵引由左右转动电机和扭力传感器控制。本发明提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实现六维颈椎正骨牵引,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

权利要求书

1.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左右侧位牵引装置、承重支架装置、弧度牵引副机、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弧度牵引主机上设置有颈托支架和脑后托,所述颈托支架上设置有颈托带;所述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机械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所述颈托带与床面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感器控制移动推车升降调节,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引角度,后伸位角度由后伸位角度传感器控制后伸位滑块移动调节;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包括旋转转盘和承重移动转盘,所述旋转转盘包括旋转电机、内转盘、外转盘、第一钢珠和第二扭力传感器,所述旋转电机和第二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左、右旋转,形成左、右旋位牵引;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侧牵转盘、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所述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左、右转动,形成左、右侧位牵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托支架底端伸入所述颈托滑台组件中与两个主动滑块连接,两个所述主动滑块与左右丝杆滑动连接,所述左右丝杆中间设置有丝杆齿轮,所述颈托滑台组件还包括有颈托电机、前屈位角度偏移孔和称重传感器,可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及牵引力量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组件包括机械手、机械离合器、第二拉力传感器和额带滑动挂件,所述机械离合器由离合器齿轮、离合器轴、第二钢珠、扭力弹簧和止动螺母组成,所述扭力弹簧和离合器轴可调节止动螺母,所述机械手包括机械手伸缩臂杆,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上设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所述机械手伸缩链轮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拉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机械手伸缩,所述额带滑动挂件由直线滑动轴承,光轴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脑后托组件包括后伸角度升降板、后伸角度支架、后伸位滑块、后伸位角度传感器和后伸角度支撑板,可与机械手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牵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由牵引电机、牵引链条、第一拉力传感器和承重盘离合器齿轮组成,所述弧度牵引主机通过牵引光轴直线轴承连接所述牵引链条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相对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移动的承重盘链条和承重盘电机,所述承重盘链条连接有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和承重盘离合器,所述弧度牵引副机顶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6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推杆、升降滑杆和升降支撑板,所述升降推杆位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还包括承重光轴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的承重立放支架,所述承重立放支架可伸缩。 9.据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连接,并通过所述弧度牵引副机上设置的所述承重盘电机和承重盘链条滑动,底端连接有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支架装置包括承重支架、承重支架立放电机、侧牵定电机、丝杆和滑块,所述承重支架通过所述承重支架立放电机带动所述滑块进行升降。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颈椎疾病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属于颈椎康复医 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 率逐渐提高,多系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 柱失稳,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血管和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于颈椎病的症状复杂,类型较多,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症状、相关功能及治 疗效果进行评定,以制定更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在治疗颈椎病上逐渐形成了以 保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保障的阶梯化治疗理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 逐渐深化,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向着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在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降低诊疗费用,取得更大疗效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改变,本申请 人积极创新设计“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新产品,以提高医院诊治能力。

目前已有电脑数控光电一体化机器人颈椎弧度牵引装置 (CN200820082399.2)、机器人牵引装置(CN200610050099.1)采用仰卧体位, 颈部肌张力完全放松,颈托自动托起能像人手一样托住颈部,机械手拉紧额带 并固定额部,形成弧度牵引,其最大特点是牵引过程中能保持人体颈椎正常生 理弧度,更加有益颈椎生理弧度恢复。全国医院六年临床应用,发现牵引方向 单一,角度不能数控,相关功能及治疗效果不能评定等缺点,需设计一款六维 颈椎正骨牵引康复评定系统,解决临床遇到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牵引方向单一,角度不能数控,相关功能 及治疗效果不能评定等问题,目前亟需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改变原有单一 方向牵引,改为多角度更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有益于生 理弧度恢复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六维颈椎正骨牵引,改变原有单一方向牵引,改为多角度 更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的六维颈椎 正骨牵引康复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牵引方向单一,角度不能数控,相关功 能及治疗效果不能评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左右 侧位牵引装置、承重支架装置、弧度牵引副机、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牵 引装置,弧度牵引主机上设置有颈托支架和脑后托,所述颈托支架上设置有颈 托带;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机械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所述颈 托带与床面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感器控 制移动推车升降调节,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引角度,后伸位角度由后伸 位角度传感器控制后伸位滑块移动调节;

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包括旋转转盘和承重移动转盘,所述旋转转盘包 括旋转电机、内转盘、外转盘、第一钢珠和第二扭力传感器,所述旋转电机和 第二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左、右旋转,形成左、右旋位牵 引;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侧牵 转盘、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所述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左、右转动,形成左、右侧位牵引。

进一步地,所述颈托支架底端伸入所述颈托滑台组件中与两个主动滑块连 接,两个所述主动滑块与左右丝杆滑动连接,所述左右丝杆中间设置有丝杆齿 轮,所述颈托滑台组件还包括有颈托电机、前屈位角度偏移孔和称重传感器, 可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及牵引力量计算。

所述机械手组件包括机械手、机械离合器、第二拉力传感器和额带滑动挂 件,所述机械离合器由离合器齿轮、离合器轴、第二钢珠、扭力弹簧和止动螺 母组成,所述扭力弹簧和离合器轴可调节止动螺母,所述机械手包括机械手伸 缩臂杆,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上设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所述机械手伸缩链轮 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拉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机械手伸缩,所述额 带滑动挂件由直线滑动轴承,光轴组成,弧度牵引时额带自由滑动,防止额带 滑脱。

所述脑后托组件包括后伸角度升降板、后伸角度支架、后伸位滑块、后伸 位角度传感器和后伸角度支撑板,可与机械手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牵引。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由牵引电机、牵引链条、第一拉力传感器和承重盘离合 器齿轮组成,所述弧度牵引主机通过牵引光轴直线轴承连接所述牵引链条与所 述弧度牵引副机相对滑动。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移动的承重盘链条和承 重盘电机,所述承重盘链条连接有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和承重盘离合器,所述 弧度牵引副机顶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

所述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推杆、升降滑杆和升降支撑板,所述升降 推杆位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之间。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还包括承重光轴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的承 重立放支架,所述承重立放支架可伸缩。

所述承重移动转盘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连接,并通过所述弧度牵引副机 上设置的所述承重盘电机和承重盘链条滑动,底端连接有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 承。

所述承重支架装置包括承重支架、承重支架立放电机、侧牵定电机、丝杆 和滑块,所述承重支架通过所述承重支架立放电机带动所述滑块进行升降。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创新设计六维颈椎正骨牵引:①前屈 位牵引;②后伸位牵引;③左旋位牵引;④右旋位牵引;⑤左侧位牵引;⑥右 侧位牵引。附加脑血流图、肌电图、肌力图等检测设备可对颈椎肌肉力量、活 动度、肌肉耐力、疲劳度、协调性、运动控制、稳定性、本体感觉等治疗方案 的评定。本发明采用六维颈椎牵引,改变原有单一方向牵引,改为多角度,更 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牵引同时, 颈托内的颈托带可对颈部实施热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麻木等症状。本发明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牵引器着力点在颈部、颌部的悬吊式牵 引,改为着力点在额部及颈部的弧度牵引,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左右旋转牵引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侧视图1;

图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侧视图2;

图5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左右侧位牵引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沿A-A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牵引主机中颈托滑台组件的结构 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颈托滑台组件沿D-D的剖面 图;

图1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颈托滑台组件沿E-E的剖面 图;

图13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脑后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后伸位角度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旋转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F-F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左右侧位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图18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G-G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B-B的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中机械手的结构示 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中机械离合器的结 构示意图。

图中,1-承重支架装置;2-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3-牵引光轴直线轴承; 4-弧度牵引副机;5-弧度牵引主机;6-颈托支架;7-颈托带;8-机械手;9-额带; 10-承重立放支架;11-牵引滑道;12-脑后托;13-旋转转盘;14-承重移动转盘; 16-推把手;17-升降推杆;18-升降滑杆;19-升降支撑板;21-第一扭力传感器; 22-侧牵电机;23-颈托滑台组件;24-机械手组件;25-脑后托组件;26-前屈位角 度传感器;27-后伸位角度传感器;28-牵引电机;29-第一拉力传感器;30-承重 盘链条;31-承重盘电机;32-牵引链条;33-承重盘离合器;34-承重盘离合器齿 轮;35-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36-颈托电机;37-称重传感器;38-左右丝杆;39- 丝杆齿轮;40-主动滑块;41-前屈位角度偏移孔;42-后伸位角度升降板;43-后 伸角度支架;44-后伸角度支撑板;45-旋转电机;46-内转盘;47-外转盘;48- 第一钢珠;49-第二扭力传感器;50-侧牵转盘;51-承重光轴;52-移动推车固定 板;53-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55-承重支架立放电机;56-侧牵定电机;57-丝杆; 58-滑块;59-机械手伸缩臂杆;60-机械手伸缩链轮;61-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2- 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3-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4-第二拉力传感器;65-承重支 架;66-链条;67-光轴;68-额带滑动挂件;69-直线轴承滑块;70-第二钢珠;71- 扭力弹簧;72-离合器轴;73-止动螺母;74-离合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 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图6。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 升降装置62、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承重支架装置1、弧度牵引副机4、弧度 牵引主机5和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3,弧度牵引主机5上设置有颈托支架6和 脑后托12,所述颈托支架6上设置有颈托带7;颈托带7能自动升起降下,主 要功能是牵引时托住颈部,使颈椎在保持生理弧度的状态下拉伸。

参照图7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的结构示意图,所 述弧度牵引主机5包括颈托滑台组件23、机械手组件24和脑后托组件25,所 述颈托带7与床面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 感器控制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升降调节,颈托带7与脑后托12形成后伸牵引 角度,后伸位角度由后伸位角度传感器27控制后伸位滑块移动调节;屈位牵引 角度:由弧度牵引主机5、颈托带7、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与推拿床面对接共 同完成。颈托带7升降与前屈位角度大小:颈托电机齿轮、左右旋丝杆齿轮、 左右旋丝杆位移、颈托支架6、颈托带7升高,形成前屈位角度,移动推车升高 颈托就升,前屈位角度增大,降低反之;颈托前后偏移与角度控制:颈托轴在 中间,颈托带7升高受压前后偏移,前屈位角度传感器26偏移,前屈位角度传 感器26控制移推车升降高度,控制前屈位角度。颈托压力传感器与颈椎牵引: 颈托带7升高受称重传感器37,检测头部重量,自动计算颈椎牵引力量。

参照图14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后伸位角度剖面结构示意图, 后伸位牵引角度由机械手8、额带9、滑动额带挂件68、脑后托转电机、后伸位 角度传感器27及脑后托12共同完成。脑后托12升降与后伸位角度大小:脑后 托电机齿轮、左右旋丝杆齿轮、左右旋丝杆位移、脑后托支架升降,舵罗仪角 度传感器偏移,形成后伸位角度;机械手8伸缩与后伸位角度调节:机械手8 伸缩电机齿轮伸缩付轴齿轮、链轮链条、拉力传感器29、机械手8伸缩额带滑 动挂件68,拉紧额带9保持固定后位角度;颈托带7升降与前后角度调节:颈 托带7升高、前后牵引角度大,降低反之。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旋转转盘的结构示 意图和F-F的剖面图,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3包括旋转转盘13和承重移 动转盘14,所述旋转转盘14包括旋转电机45、内转盘46、外转盘47、第一钢 珠48和第二扭力传感器49,所述旋转电机45和第二扭力传感器49控制所述左 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3左、右旋转,形成左、右旋位牵引;旋转转盘13与旋转 角度大小:旋转电机45与离合器连接,离合器与第二扭力传感器49连接,角 度传感器的偏移,扭力传感器的角度可控制。

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左右侧位牵引装置 的结构示意图和G-G的剖面图,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 52、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53、侧牵转盘50、侧牵电机22和第一扭力传感器21, 所述侧牵电机22和第一扭力传感器21控制所述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左、 右转动,形成左、右侧位牵引。左右侧位牵引:由侧牵转盘50、侧牵电机22、 第一扭力传感器21,左右侧位牵引角度由舵罗仪角度传感器及扭力传感器21共 同完成。侧牵转盘50与侧牵角度大小:侧牵电机22连接扭力传感器21,左右 牵引角度由舵罗仪角度传感器及扭力传感器21控制。

参照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中 颈托滑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和D-D、E-E的剖面图,所述颈托支架6底端伸入所 述颈托滑台组件23中与两个主动滑块40连接,两个所述主动滑块40与左右丝 杆38滑动连接,所述左右丝杆38中间设置有丝杆齿轮39,所述颈托滑台组件 23还包括有颈托电机36、前屈位角度偏移孔41和称重传感器37,可形成前屈 位角度牵引及牵引力量计算。

参照图22、图23和图24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中 机械手组件、机械手和机械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机械手组件24包括机械 手8、机械离合器、第二拉力传感器64和额带滑动挂件68,所述机械离合器由 离合器齿轮74、离合器轴72、第二钢珠70、扭力弹簧71和止动螺母73组成, 所述扭力弹簧71和离合器轴72可调节止动螺母73,所述机械手8包括机械手 伸缩臂杆59,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59上设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60,所述机械 手伸缩链轮60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64,所述机械手伸缩链轮60还连接有 链条66,所述第二拉力传感器64控制所述机械手8伸缩,机械手8能自动伸出、 缩回、立起、放下,主要功能是拉紧额带9,牵引时起到固定额部的作用。所述 额带滑动挂件68由直线滑动轴承69,光轴67组成,弧度牵引时额带9自由滑 动,防止额带9滑脱。

参照图22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脑后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脑后托组件25包括后伸角度升降板42、后伸角度支架43、后伸位滑块、 后伸位角度传感器37和后伸角度支撑板44,可与机械手8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 牵引。

参照图8和图9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的结构示意 图和A-A的剖面图,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由牵引电机28、牵引链条32、第一拉 力传感器29和承重盘离合器齿轮34组成,所述弧度牵引主机5通过牵引光轴 直线轴承3连接所述牵引链条32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相对滑动。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14移动的承重盘链条 30和承重盘电机31,所述承重盘链条30连接有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35和承重 盘离合器33,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顶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11,所述弧度牵引副 机4的侧面还设有方便操作人员移动的推把手16。

所述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包括升降推杆17、升降滑杆18和升降支撑板19, 所述升降推杆17位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18之间。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与床面 对接关系:电动推杆推动升降支撑板19、升降滑杆18,台面升降对接床面高低。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还包括承重光轴51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 机4的承重立放支架10,所述承重立放支架10可伸缩。

参照图19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 图,所述承重移动转盘14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35连接,并通过所述弧度牵 引副机4上设置的所述承重盘电机31和承重盘链条30滑动,底端连接有承重 转盘光轴直线轴承2。

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支架装置的结 构示意图和B-B的剖面图,所述承重支架装置1包括承重支架65、承重支架立 放电机55、侧牵定电机56、丝杆57和滑块58,所述承重支架65通过所述承重 支架立放电机55带动所述滑块58进行升降。

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创新设计六维颈椎正骨牵引:①前屈 位牵引;②后伸位牵引;③左旋位牵引;④右旋位牵引;⑤左侧位牵引;⑥右 侧位牵引。附加脑血流图、肌电图、肌力图等检测设备可对颈椎肌肉力量、活 动度、肌肉耐力、疲劳度、协调性、运动控制、稳定性、本体感觉等治疗方案 的评定。本发明采用六维颈椎牵引,改变原有单一方向牵引,改为多角度,更 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牵引同时, 颈托内的颈托带7可对颈部实施热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麻木等症状。本发明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牵引器着力点在颈部、颌部的悬吊式牵 引,改为着力点在额部及颈部的弧度牵引,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 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 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内。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111242.7 (22)申请日 2016.02.26 A61F 5/042(2006.01) A61H 1/02(2006.01) A61F 7/00(2006.01) (71)申请人 杭州康淼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0022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永华街 65 号 1 幢西 501 室 (72)发明人 俞泉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411 代理人 张清彦 (54) 发明名称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颈椎康复医疗器械领域, 涉及一 种六维。

2、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 前屈位牵引 ; 后伸位牵引 ; 左旋位牵引 ; 右旋位牵引 ; 左侧位牵引 ; 右侧位牵引)。 从下至上依次包括 移动推车升降装置、 左右侧位牵引装置、 承重支架 装置、 弧度牵引副机、 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 牵引装置, 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 机械 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 颈托带与床面之间高度形 成前屈位角度牵引, 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 引角度 ; 左右旋转牵引由左右旋转电机和扭力传 感器控制 ; 左右侧位牵引由左右转动电机和扭力 传感器控制。本发明提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 复系统实现六维颈椎正骨牵引, 科学有效的符合 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 有益于生。

3、理弧度恢复。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5页 CN 105662684 A 2016.06.15 CN 105662684 A 1.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置、 左 右侧位牵引装置、 承重支架装置、 弧度牵引副机、 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 弧 度牵引主机上设置有颈托支架和脑后托, 所述颈托支架上设置有颈托带;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 机械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 所述颈托带与床面 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 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感。

4、器控制移动推车升降调节, 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引角度, 后伸位角度由后伸位角度传感器控制后伸位滑块移动 调节; 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包括旋转转盘和承重移动转盘, 所述旋转转盘包括旋转电 机、 内转盘、 外转盘、 第一钢珠和第二扭力传感器, 所述旋转电机和第二扭力传感器控制所 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左、 右旋转, 形成左、 右旋位牵引;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 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 侧牵转盘、 侧牵电 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 所述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 左、 右转动, 形成左、 右侧位牵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

5、特征在于: 所述颈托支架底端 伸入所述颈托滑台组件中与两个主动滑块连接, 两个所述主动滑块与左右丝杆滑动连接, 所述左右丝杆中间设置有丝杆齿轮, 所述颈托滑台组件还包括有颈托电机、 前屈位角度偏 移孔和称重传感器, 可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及牵引力量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手组 件包括机械手、 机械离合器、 第二拉力传感器和额带滑动挂件, 所述机械离合器由离合器齿 轮、 离合器轴、 第二钢珠、 扭力弹簧和止动螺母组成, 所述扭力弹簧和离合器轴可调节止动 螺母, 所述机械手包括机械手伸缩臂杆, 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上设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 。

6、所 述机械手伸缩链轮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 所述第二拉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机械手伸缩, 所述额带滑动挂件由直线滑动轴承, 光轴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脑后托组件包 括后伸角度升降板、 后伸角度支架、 后伸位滑块、 后伸位角度传感器和后伸角度支撑板, 可 与机械手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牵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 由牵引电机、 牵引链条、 第一拉力传感器和承重盘离合器齿轮组成,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通过 牵引光轴直线轴承连接所述牵引链条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相对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六。

7、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 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移动的承重盘链条和承重盘电机, 所述承重盘链条连接有 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和承重盘离合器,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顶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6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推 车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推杆、 升降滑杆和升降支撑板, 所述升降推杆位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 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 装置还包括承重光轴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的承重立放支架, 所述承重立放支架可 伸缩。 9.据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六维颈椎。

8、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移动转盘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5662684 A 2 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连接, 并通过所述弧度牵引副机上设置的所述承重盘电机和承重盘 链条滑动, 底端连接有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支架 装置包括承重支架、 承重支架立放电机、 侧牵定电机、 丝杆和滑块, 所述承重支架通过所述 承重支架立放电机带动所述滑块进行升降。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5662684 A 3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治疗颈椎。

9、疾病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属于颈椎康复医疗器械 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 该病的发病率逐渐 提高, 多系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失稳, 刺激或压迫 颈部神经、 血管和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于颈椎病的症状复杂, 类型较 多, 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症状、 相关功能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以制定更为完善的治疗方 案。 在治疗颈椎病上逐渐形成了以保守治疗为基础, 以手术治疗为保障的阶梯化治疗理念。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 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向着精细化、 专业化发展, 在减少患者住 院天数。

10、, 降低诊疗费用, 取得更大疗效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改变, 本申请人积 极创新设计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新产品, 以提高医院诊治能力。 0003 目前已有电脑数控光电一体化机器人颈椎弧度牵引装置(CN200820082399.2)、 机 器人牵引装置(CN200610050099.1)采用仰卧体位, 颈部肌张力完全放松, 颈托自动托起能 像人手一样托住颈部, 机械手拉紧额带并固定额部, 形成弧度牵引, 其最大特点是牵引过程 中能保持人体颈椎正常生理弧度, 更加有益颈椎生理弧度恢复。 全国医院六年临床应用, 发 现牵引方向单一, 角度不能数控, 相关功能及治疗效果不能评定等。

11、缺点, 需设计一款六维颈 椎正骨牵引康复评定系统, 解决临床遇到问题。 0004 综上所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牵引方向单一, 角度不能数控, 相关功能及治疗效 果不能评定等问题, 目前亟需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 改变原有单一方向牵引, 改为多角度 更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 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 复系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出一种六维颈椎正骨牵引, 改变原有单一方向牵引, 改为多角度更加科 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 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 统,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牵引方向单一, 角度不能数控, 相关功能及治疗效果不能评定等。

12、问 题。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7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置、 左右侧位牵 引装置、 承重支架装置、 弧度牵引副机、 弧度牵引主机和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 弧度牵引主 机上设置有颈托支架和脑后托, 所述颈托支架上设置有颈托带; 0008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包括颈托滑台组件、 机械手组件和脑后托组件, 所述颈托带与 床面之间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 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感器控制移动推车升降调 节, 颈托带与脑后托形成后伸牵引角度, 后伸位角度由后伸位角度传感器控制后伸位滑块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5662。

13、684 A 4 移动调节; 0009 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包括旋转转盘和承重移动转盘, 所述旋转转盘包括旋转 电机、 内转盘、 外转盘、 第一钢珠和第二扭力传感器, 所述旋转电机和第二扭力传感器控制 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左、 右旋转, 形成左、 右旋位牵引; 0010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 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 侧牵转盘、 侧 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 所述侧牵电机和第一扭力传感器控制所述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 置左、 右转动, 形成左、 右侧位牵引。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颈托支架底端伸入所述颈托滑台组件中与两个主动滑块连接, 两 个所述主动滑块与左右丝杆滑动连接, 。

14、所述左右丝杆中间设置有丝杆齿轮, 所述颈托滑台 组件还包括有颈托电机、 前屈位角度偏移孔和称重传感器, 可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及牵引 力量计算。 0012 所述机械手组件包括机械手、 机械离合器、 第二拉力传感器和额带滑动挂件, 所述 机械离合器由离合器齿轮、 离合器轴、 第二钢珠、 扭力弹簧和止动螺母组成, 所述扭力弹簧 和离合器轴可调节止动螺母, 所述机械手包括机械手伸缩臂杆, 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上设 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 所述机械手伸缩链轮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 所述第二拉力传感 器控制所述机械手伸缩, 所述额带滑动挂件由直线滑动轴承, 光轴组成, 弧度牵引时额带自 由滑动, 防止额带滑。

15、脱。 0013 所述脑后托组件包括后伸角度升降板、 后伸角度支架、 后伸位滑块、 后伸位角度传 感器和后伸角度支撑板, 可与机械手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牵引。 0014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由牵引电机、 牵引链条、 第一拉力传感器和承重盘离合器齿轮 组成,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通过牵引光轴直线轴承连接所述牵引链条与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相 对滑动。 0015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移动的承重盘链条和承重盘 电机, 所述承重盘链条连接有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和承重盘离合器,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顶 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 0016 所述移动推车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推杆、 升降滑杆和升降支撑板, 所述升降推。

16、杆位 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之间。 0017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还包括承重光轴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机的承重立 放支架, 所述承重立放支架可伸缩。 0018 所述承重移动转盘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连接, 并通过所述弧度牵引副机上设置 的所述承重盘电机和承重盘链条滑动, 底端连接有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 0019 所述承重支架装置包括承重支架、 承重支架立放电机、 侧牵定电机、 丝杆和滑块, 所述承重支架通过所述承重支架立放电机带动所述滑块进行升降。 0020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0021 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创新设计六维颈椎正骨牵引: 前屈位牵 引; 后伸位牵引; 左旋。

17、位牵引; 右旋位牵引; 左侧位牵引; 右侧位牵引。 附加脑血 流图、 肌电图、 肌力图等检测设备可对颈椎肌肉力量、 活动度、 肌肉耐力、 疲劳度、 协调性、 运 动控制、 稳定性、 本体感觉等治疗方案的评定。 本发明采用六维颈椎牵引, 改变原有单一方 向牵引, 改为多角度, 更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 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5662684 A 5 牵引同时, 颈托内的颈托带可对颈部实施热疗,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麻 木等症状。 本发明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牵引器着力点在颈部、 颌部的悬吊式牵引, 改为着力点 在额部及颈部的弧度牵引。

18、,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 图1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主视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左右旋转牵引的主视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侧视图1; 0026 图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侧视图2; 0027 图5是本发明六。

19、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俯视图; 0028 图6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的左右侧位牵引示意图; 0029 图7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8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9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沿A-A的剖面图; 0032 图10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牵引主机中颈托滑台组件的结构示意 图; 0033 图11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颈托滑台组件沿D-D的剖面图; 0034 图1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颈托滑台组件沿E-E的剖面图; 0035 图13是本发明。

20、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脑后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后伸位角度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5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旋转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6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F-F的剖面图; 0039 图17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左右侧位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8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G-G的剖面图; 0041 图19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20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1是本。

21、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沿B-B的剖面图; 0044 图22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23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中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4是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机械手组件中机械离合器的结构示 意图。 0047 图中, 1-承重支架装置; 2-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 3-牵引光轴直线轴承; 4-弧度 牵引副机; 5-弧度牵引主机; 6-颈托支架; 7-颈托带; 8-机械手; 9-额带; 10-承重立放支架; 11-牵引滑道; 12-脑后托; 13-旋转转盘; 14-承重移动转盘; 16-推把手; 。

22、17-升降推杆; 18-升 降滑杆; 19-升降支撑板; 21-第一扭力传感器; 22-侧牵电机; 23-颈托滑台组件; 24-机械手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5662684 A 6 组件; 25-脑后托组件; 26-前屈位角度传感器; 27-后伸位角度传感器; 28-牵引电机; 29-第 一拉力传感器; 30-承重盘链条; 31-承重盘电机; 32-牵引链条; 33-承重盘离合器; 34-承重 盘离合器齿轮; 35-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 36-颈托电机; 37-称重传感器; 38-左右丝杆; 39- 丝杆齿轮; 40-主动滑块; 41-前屈位角度偏移孔; 42-后伸位角度升降板。

23、; 43-后伸角度支架; 44-后伸角度支撑板; 45-旋转电机; 46-内转盘; 47-外转盘; 48-第一钢珠; 49-第二扭力传感 器; 50-侧牵转盘; 51-承重光轴; 52-移动推车固定板; 53-左右侧牵转盘固定板; 55-承重支 架立放电机; 56-侧牵定电机; 57-丝杆; 58-滑块; 59-机械手伸缩臂杆; 60-机械手伸缩链轮; 61-左右侧位牵引装置; 62-移动推车升降装置; 63-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 64-第二拉力传感 器; 65-承重支架; 66-链条; 67-光轴; 68-额带滑动挂件; 69-直线轴承滑块; 70-第二钢珠; 71-扭力弹簧; 72-离合器。

24、轴; 73-止动螺母; 74-离合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 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 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此外, 下面所描述 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49 参照图1图6。 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 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移动推车升降装 置62、 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 承重支架装置1、 弧度牵引副机4、 弧度牵引主机5和左右旋转盘 牵引装置63, 弧度牵引主机5上设置有颈托支架6和脑后托12, 所述颈托支架6上设置有颈托 带7; 颈托带。

25、7能自动升起降下, 主要功能是牵引时托住颈部, 使颈椎在保持生理弧度的状态 下拉伸。 0050 参照图7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弧度 牵引主机5包括颈托滑台组件23、 机械手组件24和脑后托组件25, 所述颈托带7与床面之间 高度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 前屈位角度由前屈位角度传感器控制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升降 调节, 颈托带7与脑后托12形成后伸牵引角度, 后伸位角度由后伸位角度传感器27控制后伸 位滑块移动调节; 屈位牵引角度: 由弧度牵引主机5、 颈托带7、 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与推拿 床面对接共同完成。 颈托带7升降与前屈位角度大小: 颈托电机齿轮、 左。

26、右旋丝杆齿轮、 左右 旋丝杆位移、 颈托支架6、 颈托带7升高, 形成前屈位角度, 移动推车升高颈托就升, 前屈位角 度增大, 降低反之; 颈托前后偏移与角度控制: 颈托轴在中间, 颈托带7升高受压前后偏移, 前屈位角度传感器26偏移, 前屈位角度传感器26控制移推车升降高度, 控制前屈位角度。 颈 托压力传感器与颈椎牵引: 颈托带7升高受称重传感器37, 检测头部重量, 自动计算颈椎牵 引力量。 0051 参照图14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后伸位角度剖面结构示意图, 后伸位 牵引角度由机械手8、 额带9、 滑动额带挂件68、 脑后托转电机、 后伸位角度传感器27及脑后 托12共同完成。。

27、 脑后托12升降与后伸位角度大小: 脑后托电机齿轮、 左右旋丝杆齿轮、 左右 旋丝杆位移、 脑后托支架升降, 舵罗仪角度传感器偏移, 形成后伸位角度; 机械手8伸缩与后 伸位角度调节: 机械手8伸缩电机齿轮伸缩付轴齿轮、 链轮链条、 拉力传感器29、 机械手8伸 缩额带滑动挂件68, 拉紧额带9保持固定后位角度; 颈托带7升降与前后角度调节: 颈托带7 升高、 前后牵引角度大, 降低反之。 0052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旋转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和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5662684 A 7 F-F的剖面图, 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3包括旋转转盘13。

28、和承重移动转盘14, 所述旋转转 盘14包括旋转电机45、 内转盘46、 外转盘47、 第一钢珠48和第二扭力传感器49, 所述旋转电 机45和第二扭力传感器49控制所述左右旋转盘牵引装置63左、 右旋转, 形成左、 右旋位牵 引; 旋转转盘13与旋转角度大小: 旋转电机45与离合器连接, 离合器与第二扭力传感器49连 接, 角度传感器的偏移, 扭力传感器的角度可控制。 0053 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左右侧位牵引装置的结构 示意图和G-G的剖面图,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包括移动推车固定板52、 左右侧牵转盘固 定板53、 侧牵转盘50、 侧牵电机22和第一扭力。

29、传感器21, 所述侧牵电机22和第一扭力传感器 21控制所述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左、 右转动, 形成左、 右侧位牵引。 左右侧位牵引: 由侧 牵转盘50、 侧牵电机22、 第一扭力传感器21, 左右侧位牵引角度由舵罗仪角度传感器及扭力 传感器21共同完成。 侧牵转盘50与侧牵角度大小: 侧牵电机22连接扭力传感器21, 左右牵引 角度由舵罗仪角度传感器及扭力传感器21控制。 0054 参照图10、 图11和图12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中颈托滑台 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和D-D、 E-E的剖面图, 所述颈托支架6底端伸入所述颈托滑台组件23中与 两个主动滑块40连接, 两个所述主。

30、动滑块40与左右丝杆38滑动连接, 所述左右丝杆38中间 设置有丝杆齿轮39, 所述颈托滑台组件23还包括有颈托电机36、 前屈位角度偏移孔41和称 重传感器37, 可形成前屈位角度牵引及牵引力量计算。 0055 参照图22、 图23和图24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主机中机械手组 件、 机械手和机械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机械手组件24包括机械手8、 机械离合器、 第二 拉力传感器64和额带滑动挂件68, 所述机械离合器由离合器齿轮74、 离合器轴72、 第二钢珠 70、 扭力弹簧71和止动螺母73组成, 所述扭力弹簧71和离合器轴72可调节止动螺母73, 所述 机械手8包括机械。

31、手伸缩臂杆59, 所述机械手伸缩臂杆59上设置有机械手伸缩链轮60, 所述 机械手伸缩链轮60底端连接第二拉力传感器64, 所述机械手伸缩链轮60还连接有链条66, 所述第二拉力传感器64控制所述机械手8伸缩, 机械手8能自动伸出、 缩回、 立起、 放下, 主要 功能是拉紧额带9, 牵引时起到固定额部的作用。 所述额带滑动挂件68由直线滑动轴承69, 光轴67组成, 弧度牵引时额带9自由滑动, 防止额带9滑脱。 0056 参照图22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脑后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脑 后托组件25包括后伸角度升降板42、 后伸角度支架43、 后伸位滑块、 后伸位角度传感器37和 后。

32、伸角度支撑板44, 可与机械手8协同形成后伸位角度牵引。 0057 参照图8和图9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牵引副机的结构示意图和A-A 的剖面图,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由牵引电机28、 牵引链条32、 第一拉力传感器29和承重盘离 合器齿轮34组成, 所述弧度牵引主机5通过牵引光轴直线轴承3连接所述牵引链条32与所述 弧度牵引副机4相对滑动。 0058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还设置有用于所述承重移动转盘14移动的承重盘链条30和承 重盘电机31, 所述承重盘链条30连接有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35和承重盘离合器33, 所述弧 度牵引副机4顶端还设置有牵引滑道11, 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的侧面还设有。

33、方便操作人员移 动的推把手16。 0059 所述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包括升降推杆17、 升降滑杆18和升降支撑板19, 所述升 降推杆17位于相邻所述升降滑杆18之间。 移动推车升降装置62与床面对接关系: 电动推杆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5662684 A 8 推动升降支撑板19、 升降滑杆18, 台面升降对接床面高低。 0060 所述左右侧位牵引装置61还包括承重光轴51和用于支撑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的承 重立放支架10, 所述承重立放支架10可伸缩。 0061 参照图19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 承重移动转盘14与承重盘直线轴承光轴3。

34、5连接, 并通过所述弧度牵引副机4上设置的所述 承重盘电机31和承重盘链条30滑动, 底端连接有承重转盘光轴直线轴承2。 0062 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的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承重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和B-B的剖面图, 所述承重支架装置1包括承重支架65、 承重支架立放电机55、 侧牵定电机 56、 丝杆57和滑块58, 所述承重支架65通过所述承重支架立放电机55带动所述滑块58进行 升降。 0063 本发明六维颈椎正骨牵引康复系统中创新设计六维颈椎正骨牵引: 前屈位牵 引; 后伸位牵引; 左旋位牵引; 右旋位牵引; 左侧位牵引; 右侧位牵引。 附加脑血 流图、 肌电图、 肌力图等检。

35、测设备可对颈椎肌肉力量、 活动度、 肌肉耐力、 疲劳度、 协调性、 运 动控制、 稳定性、 本体感觉等治疗方案的评定。 本发明采用六维颈椎牵引, 改变原有单一方 向牵引, 改为多角度, 更加科学有效的符合人体颈椎弧度生理要求, 有益于生理弧度恢复。 牵引同时, 颈托内的颈托带7可对颈部实施热疗,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麻木等症状。 本发明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牵引器着力点在颈部、 颌部的悬吊式牵引, 改为着力 点在额部及颈部的弧度牵引,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0064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 方式。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 在。

36、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 对这些实施方式 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和变型, 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5662684 A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5 页 10 CN 105662684 A 10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15 页 11 CN 105662684 A 11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15 页 12 CN 105662684 A 12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15 页 13 CN 105662684 A 13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15 页 14 CN 105662684 A 14 图6 图7 。

37、说 明 书 附 图 6/15 页 15 CN 105662684 A 15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7/15 页 16 CN 105662684 A 16 图1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8/15 页 17 CN 105662684 A 17 图12 图13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 9/15 页 18 CN 105662684 A 18 图15 说 明 书 附 图 10/15 页 19 CN 105662684 A 19 图16 图17 说 明 书 附 图 11/15 页 20 CN 105662684 A 20 图18 说 明 书 附 图 12/15 页 21 CN 105662684 A 21 图19 图20 说 明 书 附 图 13/15 页 22 CN 105662684 A 22 图21 图22 说 明 书 附 图 14/15 页 23 CN 105662684 A 23 图23 图24 说 明 书 附 图 15/15 页 24 CN 105662684 A 2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