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急救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综合急救模块.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1018584.6 (22)申请日 2015.12.29 A61F 17/00(2006.01) A61G 3/00(2006.01) (71)申请人 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中 山东路 14 号 (72)发明人 周永 高东辉 王伟利 董月强 杜年侠 王玮珺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54) 发明名称 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充分利用 直升机内部现有空间, 并考虑医。
2、务人员操作方便 快捷, 采用箱仪一体化结构形式, 配备急救设备, 可实施气管切开、 除颤起搏、 气胸封闭引流、 心电 和呼吸监护、 输液供氧等紧急救治, 使得被运送的 病人可以接受第一时间救治。 其包括底部担架台, 所述底部担架台紧固于直升机的仓体内, 所述底 部担架台的内侧长边侧面布置有垂直向的卡槽结 构,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内腔分隔并设置有支撑立 柱放置腔、 供氧装置放置腔、 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 腔、 急救设备带放置腔, 每个放置腔的外侧均设置 有的外翻门结构,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内放置有 支撑立柱, 所述急救设备带放置腔内放置有急救 设备带。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
3、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6页 CN 105434117 A 2016.03.30 CN 105434117 A 1.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底部担架台, 所述底部担架台紧固于直升机 的仓体内,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内侧长边侧面布置有垂直向的卡槽结构,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 内腔分隔并设置有支撑立柱放置腔、 供氧装置放置腔、 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 急救设备带 放置腔, 每个放置腔的外侧均设置有的外翻门结构,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内放置有支撑立 柱, 所述急救设备带放置腔内放置有急救设备带, 每个所述急救设备放置腔内放置有独立 的急救设备, 急。
4、救状态下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插装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卡槽结构内, 所述急 救设备带紧固连接对应位置的所述支撑立柱的上部安装位置,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内部设置 有气路系统、 急救电气系统, 每个急救设备对应放置于卡装于所述急救设备带的上端面的 对应支承卡座内, 所述急救设备带位于所述底部担架台的正上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支撑立柱底部分别卡入卡槽结 构内、 且锁止于所述底部担架抬的相应侧面上, 每个支撑立柱的上端均设置有燕尾槽, 急救 设备带的对应位置的卡座分别卡入两个燕尾槽内、 且锁止于对应的支撑立柱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5、 所述急救设备带内置有电瓶结 构, 用于整个抢救系统的供电,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急救电气系统包括电源输入结构, 所述电 瓶结构通过导线将电源通入所述电源输入结构,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急救电气系统内设置有 升压器结构, 将电瓶内的低电压转变为可驱动设备工作的220V工作电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急救电气系 统还包括有输液泵接口、 注射泵接口、 急救呼吸机结构、 除颤监护仪接口、 吸引器接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气路系统包 括有氧气接口, 用于给病人输送氧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
6、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位于所述 底部担架台的一侧下部前端位置, 所述供氧装置放置腔位于所述底部担架台的一侧下部后 端位置,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的外翻门、 供氧装置放置腔的外翻门可向该侧自上而下外翻 打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外侧的前端 面的上部布置有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 若干个所述急救设备放置腔内放置的急救设备至 少包括智能输液泵、 微量注射泵、 急救呼吸机、 除颤起搏监护仪、 电动吸引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设备带放置腔位于所 述底部担架的另一侧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
7、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立柱为两根, 所述卡 槽结构为两个。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上表面铺 设有床垫, 所述床垫包括一侧固定部分、 另一侧绕角度可抬升部分。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434117 A 2 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救生系统的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直升机输送伤病员已逐渐进入到国家的医 疗救生系统领域, 现有的直升机运送伤病员时, 直升机仅起到运送伤病员的功能, 对于危重 伤病员, 能立刻。
8、抢救意味着生存的存活率增大、 后续救治快速, 故如何在直升机上进行快速 救治成了一大课题, 由于直升机内部空间狭小, 故需要合理布置急救设备, 且不能影响直升 机正常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充分利用直升机内部现有空间, 并考虑医务人员操作方便快捷, 采用箱仪一体化结构形式, 配备急救设备, 可实施气管切 开、 除颤起搏、 气胸封闭引流、 心电和呼吸监护、 输液供氧等紧急救治, 使得被运送的病人可 以接受第一时间救治。 0004 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底部担架台, 所述底部担架台紧固于直升 机的仓体内,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内侧。
9、长边侧面布置有垂直向的卡槽结构, 所述底部担架台 的内腔分隔并设置有支撑立柱放置腔、 供氧装置放置腔、 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 急救设备 带放置腔, 每个放置腔的外侧均设置有的外翻门结构,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内放置有支撑 立柱, 所述急救设备带放置腔内放置有急救设备带, 每个所述急救设备放置腔内放置有独 立的急救设备, 急救状态下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插装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卡槽结构内, 所述 急救设备带紧固连接对应位置的所述支撑立柱的上部安装位置,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内部设 置有气路系统、 急救电气系统, 每个急救设备对应放置于卡装于所述急救设备带的上端面 的对应支承卡座内, 所述急救设备带位于所述底。
10、部担架台的正上方位置。 0005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06 支撑立柱底部分别卡入卡槽结构内、 且锁止于所述底部担架抬的相应侧面上, 每 个支撑立柱的上端均设置有燕尾槽, 急救设备带的对应位置的卡座分别卡入两个燕尾槽 内、 且锁止于对应的支撑立柱上; 0007 所述急救设备带内置有电瓶结构, 用于整个抢救系统的供电,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 急救电气系统包括电源输入结构, 所述电瓶结构通过导线将电源通入所述电源输入结构,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急救电气系统内设置有升压器结构, 将电瓶内的低电压转变为可驱动设 备工作的220V工作电压; 0008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急救电气系统还包括有输液泵接口、 注射泵接。
11、口、 急救呼吸机 结构、 除颤监护仪接口、 吸引器接口; 0009 所述急救设备带的气路系统包括有氧气接口, 用于给病人输送氧气; 0010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位于所述底部担架台的一侧下部前端位置, 所述供氧装置放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434117 A 3 置腔位于所述底部担架台的一侧下部后端位置, 所述支撑立柱放置腔的外翻门、 供氧装置 放置腔的外翻门可向该侧自上而下外翻打开; 0011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外侧的前端面的上部布置有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 若干个所 述急救设备放置腔内放置的急救设备至少包括智能输液泵、 微量注射泵、 急救呼吸机、 除颤 起搏监护仪、 电动吸引器。
12、; 0012 所述急救设备带放置腔位于所述底部担架的另一侧位置; 0013 优选地, 所述支撑立柱为两根, 所述卡槽结构为两个, 确保数量最少的前提下, 安 装快速准确; 0014 所述底部担架台的上表面铺设有床垫, 所述床垫包括一侧固定部分、 另一侧绕角 度可抬升部分, 该结构为现有病床的常规结构, 确保胸部以上部分可以相对于下肢部分呈 一定角度, 完成对于病人体位的调整。 001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 模块处于收拢状态时, 急救设备带、 支撑立柱、 供氧模块、 急 救设备均收容在各自的位于底部担架台内腔的放置腔内, 当需要进行急救时, 支撑立柱、 急 救设备带分别从各自对应的放置腔内取出。
13、, 支撑立柱的下端底部插装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卡 槽结构内, 急救设备带紧固连接对应位置的所述支撑立柱的上部安装位置, 所述急救设备 带的内部设置有气路系统、 急救电气系统, 每个急救设备对应放置于卡装于所述急救设备 带的上端面的对应支承卡座内, 所述急救设备带位于所述底部担架台的正上方位置, 将伤 病员通过担架抬入直升机后、 放置于底部担架台的上端面, 然后即可通过上部的急救设备 进行紧急救治, 充分利用直升机内部现有空间, 并考虑医务人员操作方便快捷, 采用箱仪一 体化结构形式, 配备电动吸引器, 智能输液泵, 微量注射泵, 急救呼吸机, 除颤起搏监护仪设 备, 可实施气管切开、 除颤起搏、 。
14、气胸封闭引流、 心电和呼吸监护、 输液供氧等紧急救治, 使 得被运送的病人可以接受第一时间救治。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未进行急救状态下的结构组装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的进行急救状态下的结构主视图; 0018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0019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0020 图5为图2的局部后视图结构视图; 0021 图6为图4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23 底部担架台1、 卡槽结构2、 支撑立柱放置腔3、 供氧装置放置腔4、 急救设备放置腔 5、 急救设备带放置腔6、 外翻门结构7、 支撑立柱8、 急救设备带9、 供氧装置10、 支。
15、承卡座11、 卡座12、 电源输入结构13、 升压器结构14、 输液泵接口15、 注射泵接口16、 急救呼吸机结构 17、 除颤监护仪接口18、 吸引器接口19、 氧气接口20、 一侧固定部分21、 另一侧绕角度可抬升 部分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一种综合急救模块, 见图1图6: 其包括底部担架台1, 底部担架台1紧固于直升机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434117 A 4 的仓体内, 底部担架台1的内侧长边侧面布置有垂直向的卡槽结构2, 底部担架台1的内腔分 隔并设置有支撑立柱放置腔3、 供氧装置放置腔4、 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5、 急救设备带放 置腔6, 每个放置腔的。
16、外侧均设置有的外翻门结构7, 支撑立柱放置腔3内放置有支撑立柱8, 急救设备带放置腔6内放置有急救设备带9, 供氧装置放置腔4内放置有供氧装置10, 每个急 救设备放置腔6内放置有独立的急救设备, 急救状态下支撑立柱8的底部插装于对应位置的 卡槽结构2内, 急救设备带9紧固连接对应位置的支撑立柱8的上部安装位置, 急救设备带9 的内部设置有气路系统、 急救电气系统, 每个急救设备对应放置于卡装于急救设备带9的上 端面的对应支承卡座11内, 急救设备带9位于底部担架台1的正上方位置。 0025 支撑立柱8底部分别卡入卡槽结构2内、 且锁止于底部担架抬1的相应侧面上, 每个 支撑立柱8的上端均设置。
17、有燕尾槽, 急救设备带9的对应位置的卡座12分别卡入两个燕尾槽 内、 且锁止于对应的支撑立柱8上; 0026 急救设备9带内置有电瓶结构, 用于整个抢救系统的供电, 急救设备带9的急救电 气系统包括电源输入结构13, 电瓶结构通过导线将电源通入电源输入结构13, 急救设备带9 的急救电气系统内设置有升压器结构14, 将电瓶内的低电压转变为可驱动设备工作的220V 工作电压; 0027 急救设备带9的急救电气系统还包括有输液泵接口15、 注射泵接口16、 急救呼吸机 结构17、 除颤监护仪接口18、 吸引器接口19; 0028 急救设备带9的气路系统包括有氧气接口20, 用于给病人输送氧气; 0。
18、029 支撑立柱放置腔3位于底部担架台1的一侧下部前端位置, 供氧装置放置腔4位于 底部担架台1的一侧下部后端位置, 支撑立柱放置腔3的外翻门、 供氧装置放置腔4的外翻门 可向该侧自上而下外翻打开; 0030 底部担架台1的外侧的前端面的上部布置有若干个急救设备放置腔5, 若干个急救 设备放置腔5内放置的急救设备至少包括智能输液泵、 微量注射泵、 急救呼吸机、 除颤起搏 监护仪、 电动吸引器; 0031 急救设备带放置腔6位于底部担架1的另一侧位置; 底部担架台的上表面铺设有床 垫, 床垫包括一侧固定部分21、 另一侧绕角度可抬升部分22, 该结构为现有病床的常规结 构, 确保胸部以上部分可以。
19、相对于下肢部分呈一定角度, 完成对于病人体位的调整。 0032 具体实施例中, 支撑立柱8为两根, 卡槽结构2为两个, 确保数量最少的前提下, 安 装快速准确。 0033 其有益效果如下: 1操作简单快捷; 2便于医务人员抬上抬下伤病员; 3充分提高伤 病员后送效率, 挽救生命, 保障国家安全; 4充分考虑坐姿及卧姿伤病员的安全及舒适性。 0034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但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 例, 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 凡依本发明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 化与改进等, 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434117 A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6 CN 105434117 A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7 CN 105434117 A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8 CN 105434117 A 8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9 CN 105434117 A 9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0 CN 105434117 A 10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1 CN 105434117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