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脂肪肝的药物。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被称 为现代“富贵病”的脂肪性肝病(即脂肪肝)发病率明显提高,已成为仅 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高发性肝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我国大 概有脂肪肝患者8000余万人,每10人中就有一个是潜在的脂肪肝患者。 脂肪性肝病可由多种诱因引起,病变主体在肝小叶,是常见的弥漫性肝病 之一,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贮积过多和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 要病理特征。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 但如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目前临床上 用于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主要分为降血脂药、护肝降脂药和中医中药三大 类,降血脂药包括苯氧芳酸类、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等, 由于脂肪肝常伴有肝脏脂质代谢障碍,降血脂药物驱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 进行代谢,进而损害肝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脂肪肝的药物。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 组分:放杖草4~10份、枇杷叶3~6份、甘草1~3份、黄芩2~5份、 泽泻2~7份、三七3~10份、茯苓2~6份、山楂1~5份、茵陈2~4份、 枸杞3~10份、鸡骨草3~8份、绞股蓝3~6份、红景天1~5份、丹参2~ 8份、绿茶3~8份。
上述药物还包括番茄全草3~10份、迷迭香叶1~5份、橄榄叶1~5 份。
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各原料加入混合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 量重量10~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3h,合并煎煮液,过滤,滤 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0~1.30的浸膏,加入辅料,制成相应的 剂型。
本发明的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补肾健脾、化瘀祛痰利湿、活血化瘀的 功效,治疗脂肪肝疗效确切,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配方:放杖草4kg、枇杷叶3kg、甘草1kg、黄芩2kg、泽泻2kg、三 七3kg、茯苓2kg、山楂1kg、茵陈2kg、枸杞3kg、鸡骨草3kg、绞股蓝 3kg、红景天1kg、丹参2kg、绿茶3kg。
制备方法:将上述各原料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重量10倍的水煎 煮3次,每次煎煮1h,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 为1.20的浸膏,加入辅料,制成片剂,每片0.2g。
实施例2
配方:放杖草10kg、枇杷叶6kg、甘草3kg、黄芩5kg、泽泻7kg、 三七10kg、茯苓6kg、山楂5kg、茵陈4kg、枸杞10kg、鸡骨草8kg、绞 股蓝6kg、红景天5kg、丹参8kg、绿茶8kg。
制备方法:将上述各原料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重量20倍的水煎 煮3次,每次煎煮3h,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 为1.30的浸膏,加入辅料,制成片剂,每片0.2g。
实施例3
配方:放杖草8kg、枇杷叶5kg、甘草2kg、黄芩3kg、泽泻4kg、三 七6kg、茯苓4kg、山楂3kg、茵陈3kg、枸杞5kg、鸡骨草5kg、绞股蓝 4kg、红景天3kg、丹参6kg、绿茶5kg、番茄全草10kg、迷迭香叶5kg、 橄榄叶5kg。
制备方法:将上述各原料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重量15倍的水煎 煮3次,每次煎煮2h,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 为1.25的浸膏,加入辅料,制成丸剂,每粒0.2g。
实施例4
配方:放杖草4kg、枇杷叶6kg、甘草1kg、黄芩5kg、泽泻2kg、三 七10kg、茯苓2kg、山楂5kg、茵陈2kg、枸杞10kg、鸡骨草3kg、绞股 蓝6kg、红景天1kg、丹参8kg、绿茶3kg、番茄全草10kg、迷迭香叶1kg、 橄榄叶5kg。
制备方法:将上述各原料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重量10倍的水煎 煮3次,每次煎煮3h,合并煎煮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 为1.20的浸膏,加入辅料,制成丸剂,每粒0.2g。
为验证本发明的功效,申请人特进行以下实验。
1、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病例400例,男性226例,女性174例,年龄22~62岁,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11例。随机分为4组, 每组100例,分别为实验组1~4。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 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 断标准如下:
主症:1)乏力;2)胁痛;3)腹胀。
次症:1)胁下痞块;2)纳呆;3)形体肥胖;4)舌淡红有齿痕,苔 薄白,白腻或薄黄而腻;5)脉弦滑或濡。
凡具备主症,次症1项即可确定为本病。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3、治疗方法
实验组1~4分别服用实施例1~4的药物,每日1次,每次内服3片 /粒,一周为一个疗程,疗程为4周。
4、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症候治疗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程结束后,中医症候治疗指数≥70%;
有效:治疗结束后,中医症候治疗指数≥30%;
无效:治疗结束后,中医症候治疗指数<30%。
5、治疗结果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1 42 48 10 90 实验组2 46 45 9 91 实验组3 52 41 7 93
实验组4 48 43 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