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反应,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分急性、亚急性、 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 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 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 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 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 纤维等均可诱发。因此湿疹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目前治疗湿疹的药物繁多。西药类药物主要采用抗过敏治疗,没有根治的疗效,易复发且或多,或少有激素成份,具有副作用。中药类治疗湿疹的药物也报到较多,如专利CN104383087A,公开了一种治疗皮肤湿疹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的物质制成:小花清风藤500-1000份、水稻清700-1200份、玉柏500-1000份、甘青铁线莲500-800份、田紫草600-900份、古山龙500-800份、北方点地梅600-900份、田麻500-1000份、四块瓦600-900份、禾叶风毛菊500-800份、仙桃草500-800份和白沙虫药500-900份;专利CN104306806A,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成分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荆芥15-30份、干地黄10-20份、野菊花10-20份、炒黄苓8-15份、全虫2-5份、乌豆衣10-20份、苦参10-20份、大青叶10-20份、马鞭草15-25份、苡米10-20份、蒲公英5-15份。然而上述中药疗效一般,十分有必要努力研发疗效显著、标本兼治的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用途。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用途,所述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紫草30-40份、白术30-40份、枳壳10-20份、蛇床子20-30份、忍冬20-30份、苦参10-20份、黄柏5-10份、茯苓15-25份、大黄20-30份。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紫草36-40份、白术32-36份、枳壳15-20份、蛇床子25-28份、忍冬25-28份、苦参10-15份、黄柏5-10份、茯苓20-25份、大黄25-30份。
作为一种更优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紫草38份、白术32份、枳壳15份、蛇床子25份、忍冬25份、苦参15份、黄柏10份、茯苓20份、大黄25份。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的用途,该中药治疗湿疹效果十分显著,疗效确切,为外用,副作用小,且取材于较为经济实惠的中药材,更易于被病人所接受,病人也可以自行制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其仅为优选方案,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紫草38份、白术32份、枳壳15份、蛇床子25份、忍冬25份、苦参15份、黄柏10份、茯苓20份、大黄25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2
紫草36份、白术36份、枳壳15份、蛇床子28份、忍冬25份、苦参15份、黄柏5份、茯苓25份、大黄25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3
紫草40份、白术32份、枳壳20份、蛇床子25份、忍冬28份、苦参10份、黄柏10份、茯苓20份、大黄30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4
紫草30份、白术40份、枳壳10份、蛇床子30份、忍冬20份、苦参20份、黄柏5份、茯苓25份、大黄20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5
紫草40份、白术30份、枳壳20份、蛇床子20份、忍冬30份、苦参10份、黄柏10份、茯苓15份、大黄30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6
紫草40份、白术40份、枳壳20份、蛇床子20份、忍冬20份、苦参20份、黄柏10份、茯苓15份、大黄20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实施例7
1 方法
1.1病例选择:共纳入63例慢性湿疹患者自愿者。
1.1.1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2)5%<皮损面积<30%;3)年龄15-73周岁。
1.1.2排除标准
1)具有湿疹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2) 痴呆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妇女;3)2周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4)2周内使用抗组织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者。
1.1.3剔除标准
1)经审核不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者;2)不遵医嘱用药者或试 验期间合并其他有效药物者;3)未用药或用药极少(<10%)即退出了试验的受 试者,即不列入疗效分析中。
1.2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结局者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患者随机分2组,接受21天的相应治疗。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1天后由同一结局指标评估者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评估,并详细地记录。治疗结束后第4个月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电话回访。
1.3试验药物及治疗方案
1.3.1试验药物
本发明实施例1的煎煮液。
对照药物:紫草38份、白术32份、枳壳15份、蛇床子25份、忍冬25份、黄芩15份、黄柏10份、茯苓20份、积雪草25份,混合粉碎后过80目筛,加8倍量水煎煮5小时,再加3倍量水煎煮2小时,自然冷却。
1.3.2治疗方案
治疗组:将煎煮液用温水兑制成含生药量0.5g/ml的洗液,外洗或浸泡患处10min,每日2次,疗程21天。
对照组:治疗方案同治疗组。
1.3.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3.3.1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
采用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评分法(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将全身分为头/颈(H)、上肢(UL)、躯干(T)、下肢(LL)4个部位,8岁以上患者各部位面积占全身面积的比例,头颈以10%计算,上肢20%,躯干30%,下肢40%。皮损面积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分值为0~6,即:0为无皮疹,1为<10%,2为10%~19%,3为20%~49%,4为50%~69%,5为70%~89%,6为90%~100%。临床表现分为四项,红斑(erythema,E)、硬肿(水肿)/丘疹(induration(edema)/papulation,I)、表皮剥脱(excoriation,Ex)、苔藓化(1ichenification,L),分别用0~3分评价: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计算各部位分值=(E+I+Ex+L)×皮损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各部位所占全身比例,各部位分值相加即为EASI皮损症状严重程度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72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以疗效指数作为评定标准将临床疗效大致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疗效指数=(治疗前靶皮损EASI-治疗后靶皮损EASI)/治疗前靶皮损EASI×100%。基本痊愈:皮损消退,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消失,疗效指数60%~89%;有效: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消失,疗效指数20%~59%;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见减轻或加重,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疗效病例总数×100%。
1.3.3.2复发率
治疗结束后第4个月对痊愈和显效患者复发情况进行电话回访。计算复发率:复发率=(复发的患者例数/21天治疗后痊愈和显效患者总例数)×100%。
2 结果
2.1总有效率比较
病例资料6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进入两组,其中治疗组32人,对照组31人,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E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本试验的有2例,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
两组治疗21天后总有效率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湿疹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药。
表1 各组总有效率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6 8 6 1 96.8% 对照组 8 9 7 6 80.0%
2.2复发率
停药4个月后对治疗21天后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4个月复发率比较结果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湿疹能够标本兼治,疗效确切。
表2 各组复发率
总人数 复发 未复发 复发率 治疗组 24 2 22 8.3% 对照组 17 3 14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