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大汗腺感染后,在皮内和皮下组织反复发作,广泛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称为化脓性汗腺炎。发病部位多在大汗腺分布区,主要发生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肛周、臀部、乳晕、脐部和外耳道等处,以腋窝部位发病较多。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湿热侵渍,或肝脾(心脾)两虚,健运失职,痰湿内生,结聚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肛周、臀部、乳晕、脐部和外耳道等处而发。中医依据发病的原因将此病分为实热型、痰湿型、心脾两虚型、正虚邪恋型、阴虚邪恋型、肝脾湿热型等证型。目前,治疗化脓性汗腺炎的中药有多种,但针对于各种证型进行辩证施治的中成药并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中药,通过采用适当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目的。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
穿破石20-30份、大鱼鳅串20-25份、旱柳20-25份、黑节草10-15份、米碎花15-20份、叶上珠9-12份、鱼眼草6-10份、路路通6-10份、木蝴蝶6-9份、绿兰花10-15份、山芙蓉9-12份、苦碟子12-15份、羊角参6-9份、柃木10-20份、罗勒10-15份。
配方中所涉及到的药材的来源及功能主治如下:
穿破石【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性味】味淡;微苦;性凉【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疽;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大鱼鳅串【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秋分草的全草。【性味】味淡;性平【功能主治】清湿热;利消肿。主湿热带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
旱柳【来源】杨柳科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以根、根须、皮、枝、种子入药。【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不利,关节炎,黄水疮,疮毒,牙痛。
黑节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脉耳草的全草。【性味】辛;微苦;温【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活血消肿。主疟疾;肝炎;眼结膜炎;内湿骨痛;骨折肿痛;外伤出血。
米碎花【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米碎花的茎叶。【性味】甘、淡、微涩、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解毒剑疮。主感冒发热;湿热黄疸;疮疡肿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外伤出血。
叶上珠【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域青荚叶或中华青荚叶的叶或果实。【性味】味苦;辛;性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胃痛;便血;月经不调;跌打瘀肿;骨折;痈疖疮毒;毒蛇咬伤。
鱼眼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鱼眼草及菊叶鱼眼草的全草。【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明目。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路路通【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果序。【性味】苦;平【归经】十二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拘挛;脘腹疼痛;经闭;乳汁不通;水肿胀满;湿疹。
木蝴蝶【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种子。【性味】味微苦;甘;性微寒【归经】归肺;肝;胃经【功能主治】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疮疡久溃不敛;浸淫疮。
绿兰花【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通泉草的全草。【性味】味苦;微甘;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健脾消积。主热毒痈肿;脓疱疮;疔疮;烧烫伤;尿路感染;腹水;黄疸型肝炎;水化不良;小儿疳积。
山芙蓉【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长毛黄葵的根。【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消食;解毒。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便秘;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疮疖。
苦碟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的全草。【性味】味苦;辛【功能主治】止痛消肿;清热解毒。主头痛;牙痛;胃痛;手术后疼痛;跌打伤痛;阑尾炎;肠炎;肺脓肿;咽喉肿痛;痈肿疮疖。
羊角参【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轮叶黄精及新疆黄精的根茎。【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补脾润肺;养肝;解毒消痈。主脾胃虚弱;阴虚肺燥;咳嗽咽干;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疮痈肿痛。
柃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柃木的枝叶或果实。【性味】苦;涩;凉【归经】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水消肿;止血生肌。主风湿痹痛;腹水膨胀;发热口干;疮肿;跌打肿痛;创伤出血。
罗勒【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罗勒的全草。【性味】味辛;甘;性温【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暑;食积不化;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疼痛;哎吐泻痢;风湿痹痛;遗精;月经不调;牙痛口臭;胬肉遮睛;皮肤湿疮;瘾疹瘙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表现为:初起小硬结,后渐增大,高出皮面红肿疼痛,口干,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清热除湿。本发明采用科学的配方及配比,配方中所采用的穿破石具有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大鱼鳅串具有清湿热、利消肿的功效;旱柳具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黑节草具有清热除湿、活血消肿的功效;米碎花具有清热除湿、解毒剑疮的功效;叶上珠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鱼眼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功效;路路通具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的功效;木蝴蝶具有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的功效;绿兰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健脾消积的功效;山芙蓉具有健脾消食、解毒的功效;苦碟子具有止痛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羊角参具有补脾润肺、养肝、解毒消痈的功效;柃木具有祛风清热、利水消肿、止血生肌的功效;罗勒具有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配方中的各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所制成的中药具有疏肝健脾、清热除湿的功效,能有效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四年来,通过对60例患者的使用表明,有效率达96.6%,治疗效果好,治愈后随访一年不再复发。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抽样方法
从我单位近五年来确诊为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病人,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人。两组年龄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试验方法
2.1对照组患者使用米诺环素,按说明书服用,疗程2周。
2.2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1制得的胶囊,早、中、晚各一次。疗程2周。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组方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的例子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称取穿破石20克、大鱼鳅串20克、旱柳20克、黑节草10克、米碎花15克、叶上珠9克、鱼眼草6克、路路通6克、木蝴蝶6克、绿兰花10克、山芙蓉9克、苦碟子12克、羊角参6克、柃木10克、罗勒10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2
称取穿破石25克、大鱼鳅串22克、旱柳23克、黑节草13克、米碎花17克、叶上珠10克、鱼眼草8克、路路通9克、木蝴蝶8克、绿兰花12克、山芙蓉10克、苦碟子14克、羊角参8克、柃木15克、罗勒12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3
称取穿破石30克、大鱼鳅串25克、旱柳25克、黑节草15克、米碎花20克、叶上珠12克、鱼眼草10克、路路通10克、木蝴蝶9克、绿兰花15克、山芙蓉12克、苦碟子15克、羊角参9克、柃木20克、罗勒15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肝脾湿热型化脓性汗腺炎。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