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8331125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29582.0

申请日:

20140527

公开号:

CN103977185A

公开日:

201408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884,A61P27/02

主分类号:

A61K36/8884,A61P27/02

申请人:

济南伟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志伟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4569号龙园9号楼1801室

优先权:

CN201410229582A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刘庆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该治疗麦粒肿的中药,以野菊花、鸭跖草、芙蓉花、蒲公英、金银花、红花、大黄、桑枝、甘草、苦参、紫花地丁、薄荷、千里光、生地黄、天南星和秦皮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制成。本发明配制简单,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成:野菊花6-12份、鸭跖草9-15份、芙蓉花6-12份、蒲公英9-15份、金银花9-15份、红花2-6份、大黄3-9份、桑枝3-9份、甘草2-6份、苦参3-9份、紫花地丁9-15份、薄荷2-6份、千里光9-15份、生地黄6-12份、天南星3-9份、秦皮6-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成;野菊花9份、鸭跖草12份、芙蓉花9份、蒲公英12份、金银花12份、红花4份、大黄6份、桑枝6份、甘草4份、苦参6份、紫花地丁12份、薄荷4份、千里光12份、生地黄9份、天南星6份、秦皮9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为汤剂。

说明书

(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二)        背景技术

    麦粒肿是在眼睑边缘(睫毛皮脂腺)或眼睑内(眼板腺)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分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不同临床症状。其病因中医认为过食辛燥食物,以致脾胃蕴结热毒,加之风热邪毒侵犯,结聚于眼睑内而发生此病。患者皮肤红肿硬结、推之不动,局限于眼睑部,初起形如麦粒,轻的数日内可自行小伞,稍重的则3-4日后,在发病部位上现黄血脓点,就必须内外用药治疗。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制备简单、疗效显著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成:

野菊花6-12份、鸭跖草9-15份、芙蓉花6-12份、蒲公英9-15份、金银花9-15份、红花2-6份、大黄3-9份、桑枝3-9份、甘草2-6份、苦参3-9份、紫花地丁9-15份、薄荷2-6份、千里光9-15份、生地黄6-12份、天南星3-9份、秦皮6-12份。

其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野菊花9份、鸭跖草12份、芙蓉花9份、蒲公英12份、金银花12份、红花4份、大黄6份、桑枝6份、甘草4份、苦参6份、紫花地丁12份、薄荷4份、千里光12份、生地黄9份、天南星6份、秦皮9份。

本发明所述中药为汤剂,将各原料清洗干净后,加水煎煮,制成汤剂,定量服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药用性能为: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主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眩晕;

鸭跖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风热感冒,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水肿,小便热淋涩痛;

芙蓉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肺热咳嗽,咯血,目赤肿痛,崩漏,白带,腹泻,腹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乳痈,肺痈,肠痈,痄腮,瘰疬,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炎;

金银花: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胸痹心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瘫,斑疹;

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主治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

桑枝: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生用治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小儿胎毒,及药物、事物中毒;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主治疔疮痈疽,丹毒,痄腮,乳痈,肠痈,瘰疬,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主治风热表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胁痛;

千里光:清热解毒,退翳杀虫。主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尿路感染,目赤肿痛翳障,臃肿疖毒,丹毒,湿疹,干湿癣疮;

生地黄:又名干地黄,清血热,易阴血,通血脉。主治温病发热,黄疸,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消渴,骨蒸劳热;

天南星: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风,破伤风,咳嗽痰多,痈肿;

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主治湿热泻痢,带下,目赤肿痛,睛生疮翳,肺热气喘咳嗽。

配方中,选用野菊花、金银花、薄荷、秦皮,用于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燥湿化痰;加配鸭跖草、芙蓉花、大黄、紫花地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又配蒲公英、红花、生地黄,用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再配桑枝、苦参、千里光、天南星,用于祛风除湿、通络行气、退翳杀虫;最后加配甘草,和中缓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烈性。

本发明基于中医治疗麦粒肿的辨病及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通调,缓急兼收,筛选出疏风平肝、凉血消肿、祛瘀止痛的天然植物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对麦粒肿有显著的疗效和作用。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于2007年至今,对238例麦粒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

(2)治疗方法

口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者服用2-3天,重病患者连服3-5天。

(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体征有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4)临床结果

临床治愈184例(77.31%),显效29例(12.19%),有效21例(8.82%),无效4例(1.68%),总有效率为98.32%。

本发明配制简单,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野菊花6g、鸭跖草9g、芙蓉花6g、蒲公英9g、金银花9g、红花2g、大黄3g、桑枝3g、甘草2g、苦参3g、紫花地丁9g、薄荷2g、千里光9g、生地黄6g、天南星3g、秦皮6g,将上述原料清洗干净,加水煎煮,制成汤剂,定量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实施例2:

取野菊花12g、鸭跖草15g、芙蓉花12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红花6g、大黄9g、桑枝9g、甘草6g、苦参9g、紫花地丁15g、薄荷6g、千里光15g、生地黄12g、天南星9g、秦皮12g,将上述原料清洗干净,加水煎煮,制成汤剂,定量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实施例3:

取野菊花9g、鸭跖草12g、芙蓉花9g、蒲公英12g、金银花12g、红花4g、大黄6g、桑枝6g、甘草4g、苦参6g、紫花地丁12g、薄荷4g、千里光12g、生地黄9g、天南星6g、秦皮9g,将上述原料清洗干净,加水煎煮,制成汤剂,定量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718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13 CN 103977185 A (21)申请号 201410229582.0 (22)申请日 2014.05.27 A61K 36/8884(2006.01) A61P 27/02(2006.01) (71)申请人 济南伟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 4569 号龙园 9 号楼 1801 室 (72)发明人 张志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代理人 刘庆兰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

2、 特别公开了一种 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该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以野菊 花、 鸭跖草、 芙蓉花、 蒲公英、 金银花、 红花、 大黄、 桑枝、 甘草、 苦参、 紫花地丁、 薄荷、 千里光、 生地 黄、 天南星和秦皮为原料, 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 合制成。本发明配制简单, 吸收效果好, 药效持续 时间长, 疗效显著, 无副作用, 安全性高, 生产成本 低, 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77185 A CN 103977185。

3、 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其特征为, 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成 : 野菊花 6-12 份、 鸭跖草 9-15 份、 芙蓉花 6-12 份、 蒲公英 9-15 份、 金银花 9-15 份、 红花 2-6 份、 大黄 3-9 份、 桑枝 3-9 份、 甘草 2-6 份、 苦参 3-9 份、 紫花地丁 9-15 份、 薄荷 2-6 份、 千里光 9-15 份、 生地黄 6-12 份、 天南星 3-9 份、 秦皮 6-12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其特征为, 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 制成 ; 野菊花 9 份、 鸭跖草 12 份、 芙蓉花 。

4、9 份、 蒲公英 12 份、 金银花 12 份、 红花 4 份、 大黄 6 份、 桑枝 6 份、 甘草 4 份、 苦参 6 份、 紫花地丁 12 份、 薄荷 4 份、 千里光 12 份、 生地黄 9 份、 天 南星 6 份、 秦皮 9 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中药为汤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77185 A 2 1/3 页 3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0001 (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0002 (二) 背景技术 麦粒肿是在眼睑边缘 (睫毛皮脂腺) 或眼睑内 (眼板腺) 的。

5、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 分外麦 粒肿和内麦粒肿不同临床症状。 其病因中医认为过食辛燥食物, 以致脾胃蕴结热毒, 加之风 热邪毒侵犯, 结聚于眼睑内而发生此病。 患者皮肤红肿硬结、 推之不动, 局限于眼睑部, 初起 形如麦粒, 轻的数日内可自行小伞, 稍重的则 3-4 日后, 在发病部位上现黄血脓点, 就必须 内外用药治疗。 0003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制备简单、 疗效显著的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0004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中药, 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成 : 野菊花 6-12 份、 鸭跖草 9-15 份、 芙蓉花 6-。

6、12 份、 蒲公英 9-15 份、 金银花 9-15 份、 红花 2-6 份、 大黄 3-9 份、 桑枝 3-9 份、 甘草 2-6 份、 苦参 3-9 份、 紫花地丁 9-15 份、 薄荷 2-6 份、 千里光 9-15 份、 生地黄 6-12 份、 天南星 3-9 份、 秦皮 6-12 份。 0005 其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 野菊花 9 份、 鸭跖草 12 份、 芙蓉花 9 份、 蒲公英 12 份、 金银花 12 份、 红花 4 份、 大黄 6 份、 桑枝 6 份、 甘草 4 份、 苦参 6 份、 紫花地丁 12 份、 薄荷 4 份、 千里光 12 份、 生地黄 9 份、 天 南星。

7、 6 份、 秦皮 9 份。 0006 本发明所述中药为汤剂, 将各原料清洗干净后, 加水煎煮, 制成汤剂, 定量服用。 0007 本发明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药用性能为 : 野菊花 : 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主治疔疮, 痈疽, 丹毒, 湿疹, 皮炎, 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 头痛, 眩晕 ; 鸭跖草 :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主治风热感冒, 热病发热, 咽喉肿痛, 痈肿疔毒, 水肿, 小 便热淋涩痛 ; 芙蓉花 :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主治肺热咳嗽, 咯血, 目赤肿痛, 崩漏, 白带, 腹泻, 腹痛, 痈肿, 疮疖, 毒蛇咬伤, 水火烫伤 ; 蒲公英 :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主治乳痈, 肺痈, 。

8、肠痈, 痄腮, 瘰疬, 疔毒疮肿, 目赤肿痛, 感冒发热, 咳嗽, 咽喉肿痛, 胃炎 ; 金银花 : 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 中暑, 热毒血痢, 痈肿疔疮, 喉痹, 多种感 染性疾病 ; 红花 :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主治血瘀经闭, 痛经, 产后瘀阻腹痛, 胸痹心痛, 癥瘕积聚, 跌打损伤, 关节疼痛, 中风偏瘫, 斑疹 ; 大黄 : 攻积滞, 清湿热, 泻火, 凉血, 祛瘀, 解毒。主治目赤,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 胃热呕 吐 ; 癥瘕积聚, 跌打损伤 ; 热毒痈疡 ; 桑枝 : 祛风湿, 通经络, 行水气。主治风湿痹痛, 中风半身不遂, 水肿脚气, 肌体风痒 ; 说 明 。

9、书 CN 103977185 A 3 2/3 页 4 甘草 : 和中缓急, 润肺, 解毒, 调和诸药。 生用治咽喉肿痛, 痈疮肿毒, 小儿胎毒, 及药物、 事物中毒 ; 苦参 : 清热燥湿, 祛风杀虫。主治湿热泻痢, 肠风便血, 黄疸, 小便不利, 水肿, 带下, 阴 痒, 疥癣, 麻风, 皮肤瘙痒, 湿毒疮疡 ; 紫花地丁 : 清热解毒, 燥湿凉血。主治疔疮痈疽, 丹毒, 痄腮, 乳痈, 肠痈, 瘰疬, 湿热泻 痢, 黄疸, 目赤肿痛, 毒蛇咬伤 ; 薄荷 : 宣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 疏肝解郁。 主治风热表征, 头痛目赤, 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肝郁胁痛 ; 千。

10、里光 : 清热解毒, 退翳杀虫。 主治黄疸型肝炎, 胆囊炎, 急性尿路感染, 目赤肿痛翳障, 臃肿疖毒, 丹毒, 湿疹, 干湿癣疮 ; 生地黄 : 又名干地黄, 清血热, 易阴血, 通血脉。主治温病发热, 黄疸, 血热所致的吐血、 衄血、 崩漏、 尿血、 便血, 消渴, 骨蒸劳热 ; 天南星 : 祛风止痉, 化痰散结。主治中风痰壅, 口眼 ? 斜, 半身不遂, 手足麻痹, 风痰眩 晕, 癫痫, 惊风, 破伤风, 咳嗽痰多, 痈肿 ; 秦皮 : 清热燥湿, 清肝明目。主治湿热泻痢, 带下, 目赤肿痛, 睛生疮翳, 肺热气喘咳嗽。 0008 配方中, 选用野菊花、 金银花、 薄荷、 秦皮, 用于清。

11、热解毒、 疏风平肝、 燥湿化痰 ; 加 配鸭跖草、 芙蓉花、 大黄、 紫花地丁, 用于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消痈散结 ; 又配蒲公英、 红花、 生地黄, 用于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 再配桑枝、 苦参、 千里光、 天南星, 用于祛风除湿、 通络行 气、 退翳杀虫 ; 最后加配甘草, 和中缓急, 降低药物的毒性和烈性。 0009 本发明基于中医治疗麦粒肿的辨病及辩证相结合的原则, 标本兼治, 虚实并治, 内 外通调, 缓急兼收, 筛选出疏风平肝、 凉血消肿、 祛瘀止痛的天然植物药, 根据中医理论组 方, 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 对麦粒肿有显著的疗效和作用。 0010 临床观察 : (1)。

12、 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于 2007 年至今, 对 238 例麦粒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 0011 (2) 治疗方法 口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计算治疗时间, 轻度患者服用 2-3 天, 重病患者连服 3-5 天。 0012 (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 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 中有关疗效标准。 0013 治愈 :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实验室检查正常。 0014 显效 :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0015 有效 : 临床症状减轻, 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 体征有改善。 0016 无效 : 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0017 (。

13、4) 临床结果 临床治愈184例 (77.31%) , 显效29例 (12.19%) , 有效21例 (8.82%) , 无效4例 (1.68%) , 总有效率为 98.32%。 0018 本发明配制简单, 吸收效果好, 药效持续时间长, 疗效显著, 无副作用, 安全性高, 生产成本低, 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说 明 书 CN 103977185 A 4 3/3 页 5 0019 (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 取野菊花 6g、 鸭跖草 9g、 芙蓉花 6g、 蒲公英 9g、 金银花 9g、 红花 2g、 大黄 3g、 桑枝 3g、 甘 草 2g、 苦参 3g、 紫花地丁 9g、 薄。

14、荷 2g、 千里光 9g、 生地黄 6g、 天南星 3g、 秦皮 6g, 将上述原料 清洗干净, 加水煎煮, 制成汤剂, 定量服用。 0020 用法用量 : 口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 0021 实施例 2 : 取野菊花 12g、 鸭跖草 15g、 芙蓉花 12g、 蒲公英 15g、 金银花 15g、 红花 6g、 大黄 9g、 桑枝 9g、 甘草 6g、 苦参 9g、 紫花地丁 15g、 薄荷 6g、 千里光 15g、 生地黄 12g、 天南星 9g、 秦皮 12g, 将上述原料清洗干净, 加水煎煮, 制成汤剂, 定量服用。 0022 用法用量 : 口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 0023 实施例 3 : 取野菊花9g、 鸭跖草12g、 芙蓉花9g、 蒲公英12g、 金银花12g、 红花4g、 大黄6g、 桑枝6g、 甘草 4g、 苦参 6g、 紫花地丁 12g、 薄荷 4g、 千里光 12g、 生地黄 9g、 天南星 6g、 秦皮 9g, 将上述 原料清洗干净, 加水煎煮, 制成汤剂, 定量服用。 0024 用法用量 : 口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服用。 说 明 书 CN 103977185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